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想靠文物发大财,概率等同被雷劈”

“想靠文物发大财,概率等同被雷劈”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青花发色鉴别瓷器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0-08-14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在公益鉴宝活动上,钱币专家正在鉴定一枚古币。专家表示,一件藏品并不是只看经济价值的,真正懂收藏的人会从艺术和工艺鉴赏方面去欣赏它。

潘凝女士收藏的西洋古董首饰

“老百姓知道所拥有的文物值钱,有意识地送去给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好事。近几年有许多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甚至一些商业机构所举办的大型鉴宝活动所出示的文物也真假难辨,收藏爱好者花了几十万元买了赝品又卖不出去是常事。所以,让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其实更要做的是知识的普及。”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冯素阁说。而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正因为市民收藏知识未跟上,又想把艺术品当作商品来投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应多参加展览活动,了解更多收藏知识,多看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和撰写的书,看多了真品才懂得如何辨别真假。

求鉴者多初哥 送鉴品多家传

“其实真正的民间收藏家送来给我们鉴定的并不多,他们一来是自己有眼力,二来有收藏圈子可交流。所以来找我们鉴定的大都是刚入门或者忽然发现家中有古物,想拿来问问情况的街坊。”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谢海山说,由于近年来媒体对古董文物收藏和鉴赏的宣传多了,比如央视和地方电视台都有不少鉴宝栏目,让不少人忽然发现家里从小就看在眼里的东西似乎真是个“古物”,或许挺值钱也不一定呢?不少专家表示确实发现有人是把家里原本是喂狗、喂鸡的盆子或者堆在角落里的老物件都拿来了,尤其是在听说了谁家不起眼的瓶子居然是价值十多万的宝贝后,更加增添了冲动。

越秀区就有一位80多岁何老太太,有一天朋友到家里玩,发现她家用来喝茶的老茶壶很像是古物,认为应该挺值钱的,于是老太太就带着茶壶找到了古今通宝的王女士求鉴,居然真是明代官窑青花瓷,市场价值大概两万多元,于是老太太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去了,没想到小心过了头把茶壶盖给打碎了,于是心痛地扫进垃圾筒给扔了。隔了几天又带着一两件家中老物件去找王女士时,聊起打碎的壶盖,才更是郁闷,原来就算是破瓷片,每片其实也能卖到一百多元。

“遗憾的是,大部分街坊充满希望带来的古董其实都是仿品,虽然也有发现价值很不错的真品,但是比较少。”谢海山说就怕那些花了冤枉钱购买古董的人,一听说只值两三百元的时候就生气不高兴了,倒是抱着家传物品来的更能平心静气,因为以前一直就没觉得是好东西,只是被藏宝热的气氛带动拿来碰碰运气而已。

倾家荡产买假货 值钱珍宝当破烂

省鉴定站专家刘成基感叹“若早一点普及免费鉴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了!”在前来给专家鉴宝的市民中,上演了一幕幕悲喜故事。

省博今年3月12日的第一期公益鉴定中,就有一个四五十岁,来自东北的先生带着20多件自己所买的文物,十分振奋地强调这是全国博物馆都没有的“极品”,是明代官窑,并且表示省博物馆愿意要的话,他愿意全部捐赠。但是专家一鉴定就发现全部是假货。更典型的是早几年曾有60多岁的四川老先生拿了一件缺口的小瓶子,外加一车文物过来省博物馆,他说这个小瓶子是在90年代初约仅用了2000多元买下,属于五代的柴窑,可是陶瓷组专家却发现只不过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仿瓶。据说后来他还拉着车载着“宝贝”全国找买家,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妻子也和他离婚了。冯素阁回忆起这事,评价说有些痴迷其中的玩家简直就是“走火入魔”了。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林滔表示,玩收藏的街坊们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有骗子说文物刚从工地挖出来的,但事实上是事先埋好的,市民就误以为是出土文物,结果被骗几百块几千块,“一般情况下,普通市民买了赝品的损失范围大多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内。”

买到赝品很痛心,而家有宝贝却不知宝,也是十分可惜。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刘成基在最近的鉴宝活动中就遇到有市民拿着家中收藏的瓷器来鉴定,该市民坦言平日根本就没把家中这瓷器当回事,只是看到卷起了一阵鉴宝的风潮,就有所动心,“我们一看,就觉得那陶瓷的品相好,是接近官窑的明清瓷器,值不少钱。其实这样的例子我接触过很多。”还有位佛山的曹先生带来一只爷爷留下的青瓷瓶子,他介绍说,爷爷原在澳门把瓶子放在当铺押钱,后来又赎回,带回广州。爷爷去世后,儿孙后代商量如何分割爷爷剩下来的财产,才想到这一只青瓷瓶子,刘成基鉴定后判断是清末日本仿中国制造的一件瓷器,“虽是仿的,但很有价值!”此外,他透露说近年在上下九和恩宁路有不少老房子遭到拆迁,一些残留的窗户也是有价值的文物,从收购站处辗转来到此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很多从这些老房子拆下的满洲窗很不错,但不少居民并不认识,就这样扔掉了。”

藏友故事

“收藏爱好者不要独来独往”

皇甫江潘凝夫妇有一家西洋古董行,钟表首饰这些共有几千件。但令皇甫江在收藏界知名的是他藏有近5000件冷兵器。皇甫江一直坚持认为,在收藏方面,中西文化交汇是最好的,中国人应该要学会“睁眼看世界”,学会接受不同文化。而和他的观点殊途同归的还有另一名藏友古先生,在广州一国企上班的古先生业余从事收藏工作已有20个年头。他建议收藏爱好者最好不要“独来独往”,“收藏是一个反复比较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聚合其他人的资源才能实现收藏效益的最大化。但要加入"圈子",自学收藏知识和理论很重要。”另外收藏非一个谋求一夜暴富的博彩行为,反而能够在收藏之中学到鉴宝知识和传统文化,看到好收藏品,认识好朋友,这种收获才最实在。

专家建议

先学知识再购买 收藏不可太浮躁

大部分来鉴宝的市民通常第一句话就是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第二句话就是:“这个能值多少钱?”专家们认为其实这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走进收藏,就一定要多掌握鉴赏知识,二是不能带着太浮躁的发财心态来投机文物。

回归欣赏艺术品本身价值

全民收藏热后,文物市场跟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刘成基介绍说,以前大家觉悟比较高,藏有文物就会捐给博物馆,现在大多数是有偿捐赠,而且现在来求鉴的很多人都是冲着一夜暴富来的,但哪会都是这么幸运呢!专家谢海山也表示,收藏热跟财富观的变化也有关系,国内经济发展了,投资致富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但很多市民的收藏水平和知识却并未跟上,把艺术品当做商品来投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他建议市民应该以平常心态对待收藏。冯素阁也建议,“爱好收藏的市民尽量少买,尤其是不要花大价钱买文物,应该多参加展览活动,了解更多收藏知识,多看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和撰写的书,看多了真品才懂得如何辨别真假。”

古今通宝公司的王女士一直对找她鉴定或者把宝贝放在公司拍卖的街坊说一句话,“如果想靠买卖文物来发大财,就等同于被雷劈的概率一样。每次看到有人花一生积蓄把文物当商品一样去买卖,就很心痛。应该让文化回归艺术品的本质,多学习多看多交流,提升自己的鉴赏和欣赏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她说甚至见到过街坊带来的古董在被专家认为是仿品后居然揪住专家的脖子要大打出手,这种心态和素质真的是太需要提高了。

文物鉴定人才也鱼龙混杂

同时,刘成基也指出目前鉴定文物的人才鱼龙混杂。“许多人自称是专家,又不一定是专家。像我们单位,要考取国家责任鉴定员,需要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在文物鉴定站工作过5年以上等等,才能拥有文物鉴定责任人资格。”但是,民间确实有许多在某方面文物很有见识的收藏家,功力非常深厚,但由于没有相关资格证明,是否遇到真专家,一时也很难确定,“所以,目前收藏这么热,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确相对少一点。”

记者手记

这年头有那么多街坊对各种老物感兴趣,从“盛世玩收藏”的老话看,确实是个大好事。不过,冲去找专家的大都是初入门者,兴冲冲怀抱希望而去,却被告之大多是仿品,实是一大遗憾,这说明“收藏”是门大学问,还真不是随便能“玩”的,得下苦功夫修炼。

专家们也说了,玩收藏最紧要把心态先摆正了。不少街坊纯粹是只想发财,一听说宝贝所值的价格不高,就开始铁青着脸,生老鼻子气,最夸张者居然还揪着专家的脖子要揍人,这可就没意思了。玩收藏是讲文雅、论修养和长知识的好事,如果只认钱的价值,不讲文化内涵,那还是别玩收藏了吧,买只好股票或许还更能实现目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文物造假“水深”“火热”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1000多克金丝连结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和文物界。

真的金缕玉衣肯定为国家级文物,不能为私人占有,更不能用来作银行抵押用,其鉴定一定是国家级的。可这次有个骗子用假的金缕玉衣鉴定骗贷竟然能成功。

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做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万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组织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已达7000万人,时下各个电视台“鉴宝”类节目更是层出不穷。真伪鉴定难,还在于部分专家职业道德的丧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管这个行业的造假水平有多高,我们深信只要全社会都来揭露和谴责这种不法行为,黑幕下的鬼蜮伎俩肯定会在法律的阳光下遭到惩罚!

岛城馆藏文物“考级”


应青岛市文物局的邀请,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昨起来青对市博物馆、青岛市文物商店、中国海军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共6大类近1000件文物进行评审、鉴定、定级。这也是青岛市首次邀请高规格、多品类、大规模的专家队伍为国有博物馆藏品进行鉴定定级。

此次来青的专家组成员由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资深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共分为书画碑帖、陶瓷、铜器、玉器、杂项以及近现代历史文物等6个组别。分别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碑帖组许忠陵、陶瓷组王莉英、铜器组朱凤瀚、玉器组田俊荣、杂项组夏更起、近现代历史文物组阮家新和肖贵洞等。

2008年起青岛市提出建设“博物馆城”的战略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一批体现行业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全市已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7座,初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城建设格局。目前青岛市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为数众多的工业遗产类、革命文物类、军事军舰设施、近现代欧式家具、民俗等藏品亟须专家给予分级。

文物鉴定乱象亟待规范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在多次参观后却对其中部分展品提出质疑。杨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更有一位民间老艺人称,这件“壶王”与他曾经烧制的一些作品十分相似。

点评

:赝品经过“专家”鉴定摇身一变“国宝”的故事并不鲜见。此次“壶王”事件有点意思,连西子湖畔“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也被赝品忽悠了?综合各方报道,“壶王”事件不复杂,谈不上“迷雾”:日前,杨静荣在多次参观之后,认为馆方所称的长沙窑“壶王”实则为上世纪90年代仿品;据调查,这批文物为2005年所征集,一共600余件,当年“博物馆非常想得到这批文物”,所以“仅仅依据专家口头承诺就给付了捐赠款1500万元”。这与媒体调查发现的鉴定证书日期是2007年3月后补的情况相符。即当年在并无鉴定证书的情况下,博物馆认可了这批“文物”,还由财政以“捐赠款”形式买了单。

这是否说明博物馆当年的急功近利、工作粗疏导致了今日的质疑和争议?可以确定的是“壶王”事件仍在公众关注下不断发酵。媒体继续调查发现“壶王”还有第二把,就在第一把的捐赠者丁某手中,可笑的是这把“品相更好”的“壶王”经“现代科学鉴定为现代仿品”;接着,第三把“壶王”的消息传来,杨静荣在长沙古玩市场见过;再接着,媒体辗转在铜官镇(长沙窑又名铜官窑,铜官镇为铜官窑古窑址所在地)原“陶瓷总公司下属的三厂”老艺人谈志忠那里获悉惊人消息:相似的“壶王”,谈在1989年做过30件(与杨静荣“上世纪90年代仿品”的断语高度契合)且“最终以16元到25元不等的价格进行了处理”!而“壶王”捐赠者丁某也承认,该“壶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购自农民之手”,时间上也吻合。

行文至此,“壶王”是真是假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最简单的求证方法莫过于组织权威专家再来一次鉴定。可问题就出在这个“权威鉴定”上。在鉴定证书满天飞、给钱就能将“上周的”鉴定为“西周的”现实面前,谁才是权威?怎样鉴定才权威?谁又能鉴定、监督“权威们”?最近曝光的一起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对“权威”发起了挑战: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名权威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天价评估,建行两行长由此轻信骗子的经济实力,前后被骗贷共计10亿多元。此案中,“权威专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有打开,“权威鉴定”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甚至案发后也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因为一开始他们的“权威鉴定”没有法律效应,他们有所谓的“学术自由”。

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市场监管的严重缺失、认钱不认货的学术浮躁、全民收藏投机热潮的推波助澜、造假者的疯狂与猖獗,令艺术品鉴定乱象迭出已然耸人听闻。拥有职称的就叫专家?富有经验的就不会“打眼”?笔者认为,主观判断永远不能替代客观事实,艺术品鉴定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法律框架下中立的科学鉴定加之严格的责任追溯制度将会是很好的出路。只可惜,现今艺术品鉴定还是传统方法的天下,科学鉴定推进缓慢,因为只有如此别有用心者才能利用“模糊空间”制造“利润空间”。唉,收藏这碗水很深,再次奉劝各位看官莫轻易入手!如一业内人士所言:现在配有鉴定证书的,一般都是赝品。

且看这场公立博物馆信任危机如何收场吧。

文物鉴定到底有多深


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4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说,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要么就是草根专家。

而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现在文物收藏这么热,可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呢?

“眼学”靠不住科学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做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说,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万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检测更大的难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如果不为各类文物建立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就像没有指纹库,就无法进行指纹检测一样。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做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教师行业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文物造假亟待法律给力


“金缕玉衣”骗贷事件揭开了假文物泛滥的冰山一角,据圈内人士披露,文物造假非常普遍,成为业内潜规则,包括北京著名的拍卖公司都无法保证只卖真货不卖假货,一些懂行的买家常明确告知要买假货,回去加工后再卖出,以最大限度地牟利。

现今文物造假手段五花八门,让人难以想象,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一两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卖高价;将现代红木家具扔进粪池,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就成了“明清家具”;青铜器用酸梅汁浸泡、酸碱液煮黑,再粘上铜锈,就变成“古代青铜器”。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专家凭肉眼已很难甄别真伪。

一方面是假文物、假古董充斥市场,另一方面是文物鉴定机构良莠难辨,不少“鉴宝”专家皆为钱来,职业道德丧失,谁愿掏银子、谁掏得多,赝品摇身一变成文物,让天下人不齿的5位大师竟然将假金缕玉衣鉴定成价值24亿的天价。许多拍卖行公然为赝品出具文物鉴定书,却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同时,高科技助推了文物造假,使得“鉴宝”仅靠眼力已难以为继,故近些年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纷纷出笼,很多鉴定机构宣称科学“鉴宝”准确无误,招揽生意,而事实上科技检测并非万能,如陶瓷照X光一秒钟后就可以“变老”100年,造假高手通过这种手段轻易骗过热释光检测,用现代瓷器冒充古瓷。

文物造假皆为一个字:利。中国民间收藏正方兴未艾,收藏爱好者超过7000万人,这为文物骗子提供了滚滚财源。央视有一个《寻宝》栏目,记者们走遍几十个城市进行民间找宝,但令人遗憾,收藏者兴致勃勃捧来的“宝贝”,经鉴定90%以上是赝品,更令人震惊,这些“文物”大都有鉴定机构或专家开出的真品鉴定书。可见假文物泛滥让绝大多数民间收藏者做了冤大头,无疑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文物造假还导致赝品文化泛滥成灾。文物是文化的构件,是历史活化石,人们收藏文物一定意义上是在收藏文化,假文物大行其道,无异于是对真文化的污染与戕害。

文物市场乱象丛生,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缺失,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要是对文物考古、挖掘、馆藏文物的保护进行规范,基本没有涉及民间收藏鉴定,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法律规范。显然,当民间收藏热如火如荼时,文物市场出现了法律真空,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不适用古董买卖,收藏爱好者买了假文物,难以通过《消法》维权、索赔。另一方面监管失范导致文物市场放任自流,如对专家的“鉴宝”行为失去法律、制度约束。

文物市场乱象亟待道德规范与法律监控双管齐下。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和高深知识,不可缺失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职业操守。法律规范是治乱利器,要打造从文物鉴定、拍卖、市场管理、打击赝品“一条龙”的强有力地监管链条,这既是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文物瓷器保护和收藏


瓷器文物与所有的物质存在一样,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其寿命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比如一般说来,石玉类寿命长于陶瓷类,陶瓷类寿命长于金属类,金属类寿命长于纸、竹、木、丝毛棉麻等有机类;二是“外在条件”,即客观环境对它们造成的危害。

想让任何文物达到“永寿无疆”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使它在妥善的保管条件下“延年益寿”,尽可能长久地为人们服务。瓷质文物的材料与内部结构比许多类文物要稳定得多,所以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改善其外在条件,使之存之久远。

瓷器文物,尤其是精美者,一定要置于囊匣中保藏,囊匣一定要内软、外硬。内部可用软泡沫塑料包以绢绸,柔软舒适,最好不用棉花,棉质易吸水发霉长虫;外部可用木质。

古瓷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最好在黑暗处保藏,鉴定中有“灯下不看瓷”之说,如必须在日光中看瓷器,一定要在散射光下,而避免直射光。

搬运输出瓷器的工具也应当静稳,尽可能减少震动,绝不能有跌落的风险。

传统的说法,让人手经常摩挲古瓷,长久使之产生“包浆”,泛一种“宝光”,这是人汗脂等弱酸在瓷器表面的积累作用,其实这种做法不妥。

瓷器如胎瓷结合良好,可以在流速缓慢的净水中洗涤,如釉面肮脏,可以用淡肥皂水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净水最好是蒸馏水反复洗净,如果瓷质胎釉结合不好,则 不能水洗。对新出土的瓷器,要让它缓慢自然还硬,不能暴晒,收干之后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洗涤,能洗则洗,不能洗则在附泥上少许施水而缓缓剥除,千万不能用 硬物刮擦。

瓷器表面灰尘用小吸尘器去除,沾着的灰尘可用丝绢等软质材料拂除,不能用鸡毛掸。有些瓷器因釉面光泽枯涩,可用四川白蜡、亮光蜡、胡桃油等薄涂补光,但手法要慎重,避免釉面受伤。此外,出土瓷器深入釉中的土沁不要强行去除。

揭露文物造假要多方行动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真的金缕玉衣肯定为国家级文物,不能为私人占有,更不能用来作银行抵押用,其鉴定一定是国家级的。可这次有个骗子用假的金缕玉衣鉴定骗贷10亿元竟然能成功。

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据传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组织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已达7000万人,时下各个电视台“鉴宝”类节目更是层出不穷。真伪鉴定难,还在于部分专家职业道德的丧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管这个行业的造假水平有多高,我们深信只要全社会都来揭露和谴责这种不法行为,黑幕下的鬼蜮伎俩肯定会在法律的阳光下遭到惩罚!

张瑞:文物鉴定那些事儿


转眼夏末已至,2011年秋拍大幕即将拉开,又是一年秋拍季,各大拍卖行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在这个优雅的艺术战场上,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硝烟的味道,感受到了紧张的竞拍气氛,又将有千千万万的目光聚焦于此。收藏艺术品行业再次大踏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掀起新一轮收藏热潮。值此秋拍之际,有人欢愉,有人担忧。因为说到拍卖,说到收藏,说到文物艺术品,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真”与“假”的博弈,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纵观此景,文物艺术品鉴定被重提、被关注、被思考。为此,记者专访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瑞,请他为我们解读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奥秘,拨开“真假”云雾见真相。

鉴定标准尚未统一

“目前,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市场秩序性较差,权威性较弱。”张瑞如是说。缺乏统一的鉴定系统和鉴定标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张瑞说:“中国文物收藏鉴定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层面的专业鉴定,即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由全国专业机构的专家组成,专家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器物的不同分类分为不同组别,例如瓷器组、书画组、现代艺术组等。但它是非正式机构,一般情况是根据需要聘请专家进行鉴定工作;二是民间层面的藏界名人,例如马未都、王刚等民间公认的收藏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三是商家鉴定,像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等公司性质的机构。文物鉴定根据收藏、投资、投机三种不同情况来认定鉴定人。”不难看出,在市场交易中,无论哪种鉴定,它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买家是否认可。

鉴定技术“高处不胜寒”

文物鉴定在普通百姓看来是一项非常尖端、非常神秘的技术,未来它有可能普及吗?张瑞对此持否定态度。“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搞收藏,这些人大多数还都觉得自己很懂。”张瑞笑谈。是的,我们生活中的收藏爱好者确实很多,他们觉得自己很懂是源于对收藏的喜爱,但文物艺术品鉴定并不是人人可为的事情,也不是见多识广就能解决的问题。专家且未必能“百发百中”,何况常人乎?

张瑞说:“文物鉴定技术很难普及,因为它的专业性非常强。鉴定是因造假而产生的,造假的水平越高,要求鉴定的水平就越高。就像中国考古是随着盗墓而产生的一样,国家规定不允许挖墓考古,但挖掘走在了保存的前面,‘考古跟着盗墓走’是国家为了保护文物被迫而为,很多古墓一旦被挖掘,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目前技术无法做到完好地保存那些珍贵但脆弱的文物。我国现阶段以保护文物为主,等到技术成熟以后再去进行挖掘工作,古墓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

肉眼鉴定仍是主流

科技发展至今,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文物鉴定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现在的文物鉴定是以传统的肉眼鉴定为主,还是以科技鉴定为主呢?张瑞指出:“对专家而言,就是以肉眼鉴定为主。”比如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擅长古陶瓷研究鉴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刘光启,擅长字画鉴定,素有“刘半尺”的美誉,意思是字画打开半尺,真伪立判,眼力超群,曾经代表国家为多国驻华使馆鉴定文物,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技鉴定是无法取代肉眼鉴定的。技术鉴定只起到辅助作用,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鉴定真伪的依据。”

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不仅使鉴定技术进步,同时也为文物造假提供了便利。“造假的人是按照器物的技术指标进行造假的,例如瓷器造假,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这样检验不出器物是假的,造假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其数据显示为古代年份。”由此可见,对于鉴定而言,科技力量仍有不可及之处,肉眼鉴定仍是主导。

鉴定地位不可撼动

“文物艺术品鉴定工作在收藏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是第一步工作,没有鉴定,后续工作无从谈起。”张瑞对鉴定工作在收藏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历来重视鉴定工作,鉴定工作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制,但鉴定却不能独立完成收藏,市场秩序依然混乱。造假是根据收藏者的兴趣、需要去做的,其中青铜器造假最多,也最为容易。”

一直以来,收藏行业的鉴定工作备受质疑,也有人把它视为行业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中国的文物鉴定已不是难题,关键在于评估方面混乱,评估专家与鉴定专家职能不同,鉴定专家是鉴定真假的,评估专家是在确定藏品为真的基础上,对其价格做出评估。中国的评估体系薄弱,整顿市场需要先确定价格。”张瑞一语道破行业混乱症结所在。“对于中国文物市场来讲,鉴定真假已无难度,主要问题在于价格评估和与金融机制的对接上。”

鉴定水平世界领先

我国收藏行业已经迈入“亿元时代”,逐步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鉴定标准尚未统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张瑞表示,“对中国文物的鉴定,中国专家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像佳士得、苏富比这样世界知名的拍卖机构也经常邀请中国文物鉴定专家进行鉴定工作。”

中国的高水平鉴定与强大的群众基础紧密相连。“中国是全民收藏,国外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参与收藏。”2004年统计显示,中国拥有七千万的收藏大军。北京奥运会期间,这一数字上升至3亿人。这只是统计数字的显示,要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在统计之列的收藏爱好者。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一直庞大的收藏队伍为造假提供了商机,因为市场需求较大。所谓真假,张瑞认为,“瓷器都是真的,但年代是假的。”例如仿造乾隆时期的瓷器实际是现代制造,由于年代差异,它的价值无法与乾隆时期瓷器相比,但它作为工艺品自身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中国大量向国外出口工艺品,中国流落国外的文物艺术品大约有一千多万件,其中有三百多万件存放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属于文物级别。

收藏行业文物艺术品经济价值的迅速飙升让很多人担忧,有人认为这是非理性的发展。张瑞对此持积极态度,他认为,“只要市场规范,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因为艺术品投资比房地产、股票投资的回报率高且稳定,艺术品价格是随着人们的购买力而定的,它的价值不能单纯用价格这个数字来表达。未来,文物艺术品是非常好的投资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