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汝瓷起源

汝瓷起源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8-14

瓷砖墙面。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汝瓷史话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

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瓷中极品——汝瓷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瓷器。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话说青花瓷之起源


关于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早在一九七五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专家都一致认定青花瓷由宋朝开始,但完整器仍未始见,而元代成熟,明、清时期盛行。

一九五三年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藏有一件条纹三足,二十余年并未定性,直到一九七七年香港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毛文奇先生提出此后经中国青花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进一步论证其为唐代巩县的产品。这件条纹三足,先后被两位专家认定为“中国唐代青花瓷”。

二零零零年,我在山东学习古陶瓷时,听老师讲最近在北京云集各路专家,对青花瓷的创始期有了相对一致的定论,即又基本确定为元朝开始烧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过去的宋代说,近年的元代说,以及又有人提议的唐代说三种。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应以出土实物为依据。一九七五年在杨州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青花瓷片,它所处的位置是在未被扰乱的唐代文化层里。一九八三年又陆续出土发现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壁底碗残片,器型确属唐代无疑。现藏南京博物馆。唐代青花的完整器皿除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三足之外,据说冯先铭先生曾介绍过在海外还有二件完整器皿,一件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碗。另一件是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的鱼藻纹罐。国内仅有半件完整器,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内的一件点彩梅朵纹花盖。概括而言,唐代青花的发现见于上述器物。

认为青花从宋代开始出现,在民国时期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提及,这也是学术界曾经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一九七五年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发掘塔基时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残片,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七七年)年款,残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蓝黑色、深蓝色。一九七零年在浙江省绍兴县拆除环翠塔时,在塔基深一米的土中出土一枚青花碗腹部残片。青花呈淡淡的青色。里外施透明的影青釉。塔基中所出土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一二七零年)。但从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现出此时期的青花瓷制作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从其制作的质量及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表明,唐宋时期应处于启蒙时期,唐代青花是受到唐三彩器中的蓝彩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河南巩县窑所生产的唐三彩器中的蓝彩含有钴成分,胎质也较洁白,白釉精细透亮,从这些条件分析它具备了青花瓷的白胎、白釉、釉下蓝彩的特式。但胎釉的洁白度,坚硬度,通透度、蓝釉的清晰度都没有元代瓷青花的标志。元青花的生产技术已相当成功。它利用釉料配方的有机结合,使得青花发色掌握自如,特别到了晚期更登峰极造。蓝白两色相间,深浅浓艳,阴阳翠淡,呈色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素雅大方,赏心悦目,并将宋元时期水墨画派风格呈现在青花瓷器皿上。如一九五零出土于江苏省,江宁将军山明沐英墓的青花人物故事梅瓶,纹饰繁褥,由肩到底足分五层,腹部的主题纹饰画“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情节。萧何催马扬鞭,韩己至江边,附近有渔翁驾小舟。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这件梅瓶是元代青花典型标准器皿,它的青花呈色就有宋元时期水墨画的风格特式。如此技艺高超的青花制作,怎会是青花的创作阶段呢?

据上述情况,我本人以青花创始于唐代,但胎釉质,火效呈色还不理想,并没有大量烧制,还未发现生产窑址,宋代青花还未掌握釉下彩发色的技术和火效。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稳定,蓝中呈褐色,灰色甚至灰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无大量生产,所以也没有发现和平窑址。而元代青花则不同于以上两朝,在江西景德镇创立了生产基地,以它的雄风独树一帜,力挫群雄。它的高深技艺表现的多姿多彩。打破长期以来以青釉为主,单色釉为附的僵硬局面。蓝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脱色的优点,深受世人广泛欢迎,从侧面也可以讲,元青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明窑衰退的原因之一。概括来讲青花发展的全过程是始于唐代,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沿续至今,在陶瓷工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有“国瓷”之称的青花瓷器久盛不衰。

高丽瓷起源在中国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北部的浑源县发现烧造“镶嵌瓷”的瓷窑遗址。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一发现表明过去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镶嵌瓷”,在中国古代就有烧造。

浑源古瓷窑群位于浑源县城南8公里处,绵延5公里,时间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元代,是山西省境内发现的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古窑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日前对浑源瓷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窑炉6处,保存较完好者4处。同时发现窑泥、炼泥及制坯、烘烤工作作坊两处,大量匣体、窑柱、垫饼、模范等烧瓷和装饰工具,以及青瓷、白瓷、黑瓷、仿钧瓷等各种类型的陶瓷器。

据参与发掘工作的山西省考古所副研究员任志禄介绍,浑源窑是中国烧制青瓷最北部的一个窑口,烧造量很大,而“镶嵌瓷”是目前出土的浑源青瓷中一个独等的品种。其制做方法是在胎上划出花的范文,然后在范文内填上白色化妆土,剔除多余的化妆土后,施青釉入火烧成。由于坯体呈青灰色而化妆土为纯白色,烧制后就形成了美观别致的青地白花。

目前发现的镶嵌青瓷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盘、枕,其装饰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禽鸟、婴戏纹、网格纹、米字点等,边饰有双线纹、回纹、白粗包线边。

任志禄说,“镶嵌瓷”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朝鲜的民族特色,称为高丽镶嵌瓷,从相当于中国金代中期的12世纪中叶开始烧造。高丽的镶嵌瓷是在青瓷和沙器上镶嵌,但最初以青瓷镶嵌为主。

文物专家在考证后认为,浑源镶嵌青瓷的出现,说明了中国不晚于12世纪中叶就在烧造“镶嵌瓷”,虽然此次发现品种较少,但已经完全反映出其基本面貌。浑源“镶嵌瓷”的发现,不但为了解中国北方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探讨镶嵌瓷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北方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汝瓷茶具泡什么茶好 2020汝瓷茶具怎么选


茶具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对茶具有点了解的都应该知道汝瓷茶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汝瓷茶具泡什么茶好和汝瓷茶具怎么选。

汝瓷茶具泡什么茶好

最常用的茶叶自然是铁观音,跟紫砂壶一样适用。汝瓷茶具也算是比较高档的一款茶具了,而且它的密度可以吸味,一泡上档次的茶具会越泡越有香味哦,不过前期可能要用茶叶先拿去泡一泡、冲一冲,不然刚开始的话,它会把茶叶的味道吸走,那茶水就没味道了,到了后期就很可人了。

其实,汝瓷茶具属于陶瓷茶具的一种,表面含有釉面,不会吸收茶香,因此什么茶都可以泡,只要注意泡茶的方式。紫砂茶具,通常建议一壶泡一种茶瓷器则没这样的建议,汝瓷是瓷器的一种,所以都可以泡。

看了以上相关的文字介绍,相信您对汝瓷茶具泡什么茶有一定的了解了吧。汝瓷茶具属于陶瓷茶具的一种,因此您在选择茶叶冲泡的时候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不必考虑太多,也可以更换茶叶来冲泡,这点比紫砂壶有优势。

汝瓷茶具怎么选

1、首先应该从材质上进行选择,因为市场上的有些劣质仿品,只为追求外观上的相似,而不计后果的使用各种化工原料,而生产出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的产品。这些产品就算色泽外观再精品,造型再别致,也不建议购买。真正好的仿品一般用汝州当地的土做胎,在釉中加入玛瑙等原料,才烧出了汝瓷的那种玉质感的。

2 、造型低劣的仿品是随意臆造的,造型呆板,由于胎土的配方原因,可能造成胎体过厚。这种产品还是不要碰的好。真正的好产品造型上要有咱神韵美,有灵动的气质,胎体很薄,有种古香古色的气质。

3、制作工艺上,劣质仿品可能是随意的花纹装饰,真正的汝瓷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是有金丝铁线般的自然开片,极少的有刻花。瓷器表面有珍珠状的结晶体分布于气泡周围,寥若晨星。这是汝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

小知识:汝瓷茶具怎么养

1、天青釉汝瓷器皿,在使用过程中,千万不能用水煮,90%以上的概率会暴裂,汝瓷的坯体或釉面都具有很强的“热胀冷缩”性能。汝瓷的开片是靠无数次的“温度升降”带动坯体的“热胀冷缩”来实现釉面开片,并非用水煮就能实现开片,急不出来的。

2、汝瓷器皿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温杯”,特别是冬季的北方地区,若未进行“温杯”,汝瓷器皿极容易暴裂。

3、每天喝茶之后,别急于马上清洗汝瓷器皿,先让它凉一会儿,水份凉干了,再用凉水清洗干净,并凉干或擦干即可。这样有助于把渗入到开片缝隙中的茶汁,进行有效的固定作用,长久积累后,片纹的线条就更加优美。

4、每天喝茶之前,认真清洗汝瓷器皿,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是把不能固定住的茶汁洗掉,以提高本次茶汁的有效固定。一直不洗,不是养汝瓷的最佳捷径。

5、汝瓷器皿在清洗过程中,请不要使用洗洁精或化学清洁剂,因为汝瓷的开片缝隙会把有害物质留在器皿内,影响健康。

6、为了追求汝瓷开片纹路的美观程度,建议一个汝瓷杯喝一类茶,这样能保证汝瓷纹路线条的颜色的一致性。如:金线纹路、红线纹路和黑线文路等都比较完美。

关于汝瓷茶具泡什么茶好及汝瓷茶具怎么选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识,请继续关注。

马未都说汝瓷


我国古代有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热爱收藏的人对这五大名瓷都是非常熟悉的。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是著名的收藏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私人收藏品颇多,对各种藏品的见解也非常独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马未都对国宝汝瓷的品评。

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有别于一般瓷器的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唐玄宗因梅妃爱白而定邢窑为官窑

单色釉的白瓷最早出现在汉,湖南长沙东汉墓出土的就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白瓷。到了隋朝,白瓷生产已经成熟,可从陕西西安郊区李静训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出土的白瓷得到见证,此时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泛黄或泛青的现象,当时生产白瓷不局限于陕西西安一带,附近很大范围均有生产。到了唐代,白瓷生产更是遍地开花,窑口林立,有史料可查的就不下于几十种窑口,如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萧窑等等。

当然,唐代以邢窑为代表,始列唐代官窑,即“大邢库”的贡瓷。唐代以白瓷作官窑,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一生最倾心三位女人:武惠妃、梅妃和杨贵妃。贵妃杨玉环名闻天下,却少有人知道玄宗帝王生涯中,长长的十年都与白衣天使般的梅妃江采萍朝夕相伴的故事。

最早被玄宗宠幸的妃子武惠妃过世后,玄宗伤心至极,终日不思朝政,精神恍惚,高力士为解皇上之忧,跑遍大江南北,终于在福建莆田物色到姿色超群,才压群芳的妙龄少女江采萍。玄宗一见采萍,恨晚相见,从此精神倍增,采萍也确不负圣恩,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能写一手清丽隽怡的好散文,更爱素雅脱俗的白色,整日白衣白裙,宛如凌波仙子,还随身携带一支白如羊脂的玉笛,兴来之时就吹奏一曲,常把玄宗送入飘忽如仙幻境中。她更喜白梅,说自己是白梅转世,所以,她闺房中的瓶子必须是白色,插上一枝怒放的白梅,玉笛声悠悠,白衣裙飘飘,是何等的圣洁。为此,玄宗赐她为“梅妃”,为博得采萍一笑,即钦定类雪似银的邢窑为大唐官窑!

传说如此,我信,因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由独尊天下的皇帝嗜好决定了那个时代审美标准,皇帝喜爱白色,那普天之下即以白为国色。例如宋徽宗喜青色,宋朝官窑即以天青为主色调。其实,邢窑在隋代的河北内丘、临城县的祁村一带,已大量烧造,现在该地均先后发现隋代的邢窑遗址,只是到了唐朝,宫廷将它钦定为御用品而已,加强了管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开创历史上皇家督烧的先例。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以底划书“盈”字款为代表,以釉色“类银”、“类雪”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老师曾专门对传世和出土的底书“盈”字和“翰林”款的邢窑白瓷做过研究。认为书“盈”字款者与唐代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翰林”款与唐设置的“翰林院”有关,两者均为“大盈库”和“翰林院”烧造的贡品,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邢窑”不但是开创皇家御用瓷先例,它最大的历史价值还在于为后世历代青花瓷、彩绘瓷的发展提供了最良好的载体基础,犹如书画家得到了最好的白色宣纸一样,只有在白色的底幕上才能书画出最醒目最动人的画页。当时,两分天下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素有“南青北白”之美誉。

定窑和枢府釉瓷是白瓷的高峰

到了宋代,发展成了鼎立瓷坛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其实,明朝是排为六大名窑的,即“柴、汝、哥、官、定、钧”,只是柴窑之色被千年误读,成了“世不一见”的稀罕之物,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五代名窑几乎全是以单色釉著称,除了钧窑的窑变紫斑之外,都以素雅、沉静、极简见长,最具一脉相承的当数“定窑”,与邢窑相比,定窑的胎质更白更细,还增添了诸多的划花、刻花、印花等工艺,使白瓷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到了元朝,元枢府釉白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宋定窑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在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讲到的“饶窑”更是与北方的定窑相似,无论从胎、釉的精细度都不输给定窑。饶窑还增添了用青花和釉里红绘制的内画工艺。清代的琉璃鼻烟壶内画工艺即继承了元饶窑的特点。遗憾的是饶窑较少,历来价高,世上难以见到。所以,元代除了军事上强悍,在艺术上也屡创高峰,元曲是历史上的顶峰期,元瓷同样在中国古陶瓷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元枢府白瓷、元青花、元彩绘瓷等均有惊世骇俗之作。因为有枢府釉的精美白瓷,才创造出了青白相映的元青花的迷人境界。

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元统治者,世世代代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茫茫大草原,碧绿无垠的草地上镶嵌着点点白色的蒙古包,蓝白相映,绿白相见的色彩深深地根植他们心底,他们灵魂深处喜欢白,酷爱蓝和绿。因此,钟情于枢府釉的白,迷恋于青花瓷的蓝白映衬和蓝釉白龙梅瓶的蓝白色泽是情理中的事。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审美情结是造就那时代艺术成就主要推动力。那种乳白色和蒙古包颜色十分接近的枢府釉瓷自然成了元统治追慕的对象,树立了单色釉白瓷的又一高峰。

永乐甜白釉瓷和德化窑白瓷堪称绝妙

到了明代,单色白瓷发展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以甜美内敛著称的永乐甜白釉瓷了。

永乐甜白釉可以说是集历代各白釉瓷众长于一炉,无论釉色,胎体,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的精细度都别具一格:刻、划、堆、塑等手法兼备。特别是那柔和温润的甜白色泽,真的会深深地沁入观者心底。无疑,永乐甜白釉瓷是单色白瓷发展的又一高峰,是古陶瓷史上树起的一块丰碑。如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宣德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胜”,那么,永乐绝对以“甜白胜”。其实说到“成窑”,并非五彩瓷一枝独秀。成化的脱胎暗刻纹白瓷也是独步瓷坛的。

我常常独自冥想:在薄如卵翼的白胎上如何刻上那么栩栩如生的动物纹饰的?仿佛吹之欲破的胎体怎么承受得了针尖的刻划,而且线条极为流畅!更奇的是,不迎光照映,根本发现不了纯净的釉色下还有生动的刻划画面。

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产自福建的德化窑白瓷,自宋至清末一直在烧造,且大量外销,属民窑,但烧制的精品颇有定窑的神韵,特别是出自何朝宗之手的人物塑像,更是神韵独绝,虽是民窑,但少数精品不输给官窑。清代出现了很多仿成化窑的官窑佳器,其中单色釉白瓷是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品类。雍正时仿得最好,但很少有超过成化窑的。乾隆时也不乏仿得好的成功之作,我曾见过一件六棱型的素面开光的观音尊,每个开光的面全是无纹无饰的素面,素面之间的间隙中剔刻了极为精细的纹饰,有万字纹、回纹、如意纹、福在眼前纹等。虽众多纹饰,但通体极为协调,像一位仪态沉静、典雅的贵夫人。这也是唐英留给后世的一件“瓷魂”式的作品。

三代以后,单色釉白瓷就无甚可书的了。

总之,单色釉白瓷初创于北方,到了元代就移师南方,成为景德镇御窑的主要产品之一,一直延续到清三代。

​以上是由搜集整理的“浅说古白瓷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相关的知识,请持续关注

青花瓷起源及辨别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器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为瓷器艺术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为皇室贵族、达官贵人所青睐。而唐宋青花瓷更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胎体、釉质、彩色均为上乘,但较完整的上品瓷器却难得一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见了唐宋青花瓷民间收藏家王俊选先生,听他讲述了20多年来研究唐宋青花瓷发展史,饱览了他收藏的唐宋以来的青花瓷珍品,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起源之辩

青花瓷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为“青瓷”。至今研究青花瓷发展史不过百年,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列克塞·波普博士根据一只高63.6CM、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德黑兰阿迪拜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花瓷器进行比较,划出74件与之风格相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青花瓷,并写了两本书,由此就有了青花瓷起源于元代的说法。1975年南京博物馆在发掘扬州唐城遗址时,在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块用蓝料绘有几何形图案纹样的枕片,推测是“唐青花”。三年之后的1978年,香港毛文奇先生撰文说,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白釉蓝彩三足罐是唐青花。这是首次将一件完整唐青花披露于世,引起极大震动。五年之后国家文物局在扬州举办的陶瓷培训班中,四届学员在唐城遗址拣到20多块青花瓷残片,其数量、品种、烧造工艺都超过青花枕片,这就使我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看法渐趋成熟,成为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收获。

199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青花瓷”一书,该书作者马希桂先生写道,唐宋青花瓷一说,目前已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亦有个别的尚持有不同意见。鉴于目前对实物资料掌握太少,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我相信,随着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

北京民间唐宋青花瓷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青花瓷收藏近30年,对唐宋元青花瓷颇有一番研究。20多年前王俊选先生经常到北京后海的古玩市场去“闲逛”。一天他在一个小店铺见到一个又黑又旧的小罐罐,有盖,很完整,透着那么深沉厚重,经过几番交涉,终于低价购得。回到家中,他用两瓶消毒液长期浸泡,终于把小罐上的土沁生生地给拔了出来,青花的颜色也呈现出来了。当时,店主卖时说是永乐或洪武年间的,现在看来,这只青花小罐是唐代的,要比元青花早好几百年,收藏价值自然很高了。

王先生认为,对于古瓷釉面的研究,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讨而得来的,“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研究高古瓷,不但要研究古瓷的胎,更要花大精力去反复揣磨,潜心研究古瓷的釉。往往“看走眼”就在于对釉研究得不透,张冠李戴,谬论百出,甚至出现连自己也搞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谬误来。

辨别真伪的钥匙

王俊选先生告诉笔者,通过老化与裂变看年代,甄别唐代的釉下彩,本身就像是欣赏一幅唐代的历史诗画。唐代青花瓷的发色有些已经是很纯正的了,虽然画工过于简单些,但用笔设色不低于现代的水平。据记载和专家论述,唐代中早期就有青白釉了,但解释青釉、青白釉总是含糊其辞。其科学解释应该是:白釉的含铁量在0.63%-1%之间。在唐代只讲白瓷或青瓷,没有青白瓷一说,这就给后人带来模糊的认识,影响了对陶瓷的研究。对高古瓷的研究要从胎和釉两方面进行,不能只考虑造型或纹饰,主要研究胎釉的老化与裂变的特征、特性、规律,如果发现釉下有钴做原料的蓝彩,就能确定是唐代的青花瓷。确定了年代再进行纹饰、彩绘的研究,也不能凭纹饰、彩绘和造型去判定年代,因为纹饰、彩绘和造型可以仿画仿造,而胎釉之间的老化与裂变到目前为止,还很难造假,能工巧匠也做不出来,这一点就让造假者过不了关。俊选先生说到这里,显得很有把握,“掌握了这关键的一点,你对高古瓷与现代仿品的根本区别,心里就有底了,高低也就见分晓了。现在用的是波普测试仪,电子眼帮了我大忙,是这把‘钥匙’打开了古陶瓷年代久远的‘锁’,揭开了唐青花瓷的神秘面纱。”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古人用诗句表达窑工用了九年时间研磨、淘洗瓷石或瓷土,才烧出越窑的“秘色越器”,所以才有“秘瓷览来不看胎,瓷父要数秘色器”的诗篇。可喜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河南巩义黄冶进行考古发掘唐三彩窑址时,首次发现了唐代青花瓷的产地,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史专家、学者的重视。这次发掘为唐、宋青花瓷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唐、宋青花瓷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收藏数十载,为了收藏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倾其所有,潜心学习钻研,成果颇丰。在众多收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瓷器盖罐是他的最爱。十几年前王先生为了验证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将此罐送到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仪器检测的结果为唐晚期青花瓷罐。这个结果让王先生欣喜不已。更加激起他对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汝瓷起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汝瓷起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