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陶器与瓷器 > 导航 >

陶器文物的养护

陶器文物的养护

古代陶器与瓷器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0-07-14

古代陶器与瓷器。

陶瓷类文物是以粘土、高岭土为原料,经过选料、淘洗、沉淀、捣揉后制胎、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器物或艺术品。粘土、高岭土、主要是天然硅酸盐原料。石质文物大都是天然石材雕凿和磨制的。按质地分,主要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矿物成分很复杂,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硅酸盐类,硅和氧的化合物(硅土SiO2)是大量矿石的基本部分,这些矿石包括燧石和石英以及玄武岩、曹灰长石、花岗岩、长石等。这类石质有很好耐酸性;另一类为碳酸和钙、镁的化合物(CaCO3、Mg2CO3),包括大理石、汉白玉、石灰石、白云石等。以上这两类材质的陶瓷、石器在地下潮湿环境中长期埋藏,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有机质杂质均可浸入到器物内部,随地下温湿度的变化渗入器物内部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使器物强度降低,极易破碎、酥粉。

出土的陶质文物中,陶器依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以及彩陶、釉陶、唐(宋辽)三彩等。陶器种类很多,如陪葬明器或生活用具中的陶罐、陶盆、陶鼎、陶奁、陶仓、陶楼,陶灶、陶井;陶塑人物俑、动物俑;陶范、泥塑、墓志砖、买地券、封泥、紫砂器等,陶质文物还有砖瓦饰件,如砖雕饰、画像砖、瓦当、筒瓦、板瓦、铺地砖、空心砖、脊兽等。这类文物在制坯时多以就地取土,制坯不精细,内部孔隙多,埋藏地下很易被盐类侵蚀,所以出土时多为破损,断裂和酥粉。

出土后的陶器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粘土,以及硫酸盐、硅酸盐等类物质。

刚发掘出土的陶器,往往是湿得透而又透的。像陶罐、鼎、瓶类的器物不要急于用水冲洗,稍晾的干一干,可先掏出腹内湿土,不然风干后硬结得很难取。取土时注意土内若有植物种籽或食物残迹,应取出妥善保存,或交给有关专家来考证研究。陶器表面清洗前还要简单判断一下胎质烧制的火候,是否坚硬或糠酥。用指甲掐,表面有印痕或掉粉,说明胎质差或酥粉,不宜用水洗、还可以将其支起来轻敲,听声音的清脆或沉闷断定胎质程度;如果陶器较干燥,用乙醇洁擦一小片,待乙醇挥发后,用舌尖舔,有吸附感说明质地好,无吸附感则烧的火候差。

遇到有的器物上书写朱砂字、彩绘图案,以及墓志,买地券上书有朱砂字、黑迹,洁除时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急于水洗表土。用竹签挑剔,如泥土疏松,可以一点点剔除去表土。如泥土粘度大,可先晾的干一千,砖内水分挥发一下,再剥除泥土。古人书写朱砂字用的是动植物类胶调合的,常年在潮湿土壤中埋藏,砖内吸潮湿水分,胶质老化字迹的附着力很差,剔除表土稍有不慎,字迹会脱落起甲。应该在情土时,边清边加固字迹。加固剂为丙酮和乙酸乙酯各50%,配入2%的硝基纤维素先滴后涂,反复滴渗几次,待字迹全部固定下来,将字迹照原格式全部誉抄下来,如果字迹辨认不清可以用棉球沾水擦在字迹处,瞬间字迹鲜艳清晰,笔道难辨的异体字,也应尽快照其笔道誉抄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字迹的加固,我曾试着用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加固,效果不理想,字迹周围会反出一层白膜,改用4%的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处理过几块朱砂墓志,字迹很快固定下来。再用羊毛板笔沾水刷涂余泥,字迹毫无损伤。放置阴凉干燥后,表面可以涂一层有机硅防护材料。

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存放条件较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清除。陶器表面硬结的碳酸钙或石膏类物质的检查,可用5%的盐酸溶液在硬结物表面滴上几滴,如果发出“咝咝”的响声,就可以接着用该溶液继续浸渍,尼龙刷子刷洗,如果硬壳难溶将酸液加热至180℃~200℃浸刷,石膏硬壳会渐渐变成粉状物,很容易刷洗掉,在田野发掘时,会遇到砖室墓底铺一层白奎质积炭土层,胎质酥粉的陶器在这种环境中,孔隙内会填满碳酸钙与白垩土混杂物,这类器物切不可用酸类溶液洁除。会蚀毁陶胎。可用中性的5%六偏磷酸钠溶液去除。硫酸盐类物质需要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方法剔除。硅酸盐类的则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陶器中吸附的可溶盐类和用酸类处理过的器物要用蒸馏水浸渍反复冲洗。对带釉的陶器,可用盐酸清除,切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其它附着的污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酥脆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a、4%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b、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c、2%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d、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釉陶器釉面酥粉用5%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或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加固。tAOci52.COm

破碎的出土陶器,需经过碎片的拼对、粘结、补配、仿色作旧等过程,才能恢复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914环氧树脂快干胶、GJ301快干胶等。最方便快捷的还要属热熔胶,这种胶的型号与性能我们在后面胶粘剂和模具翻制部分中介绍。这种热溶胶呈棍状,用时在酒精灯上烤化,涂在陶片茬口上,迅速将陶片拼对,立即粘对。如果粘错位,将粘缝在火上一烤即化开,校对后离开火焰,又粘牢了。使用粘接剂的凝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陶片接缝要紧紧的挤合拢,用一根有松紧性的绑带把压力维持到至少半小时之久。最好陶片置于砂箱内,便于与其他陶片以任何适当角度粘合不易错位。大型破碎陶器粘接则用小砂袋衬垫。接缝上挤出的多余胶干燥后用一把锋利刀刮除。

造型各异的东汉彩绘杂技俑,在清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时,临近墓底连下几天雨,将墓内淤土湿透,当清理出这组陶涌时,曾被盗扰过,头与肢体四散分家,出土时泥糊难辨。将其运回室内处理时先剔除泥土,棉球沾水轻轻擦洗,红外灯下烘烤脱水。这批杂耍俑粉彩基本脱落,残留的朱绘衣纹依稀可辨,凡衣纹清出当即进行加固。这组陶俑烧的火候不够,比较酥脆,洁除烘干后用5%的聚乙稀醇缩丁醛、乙醇,对俑胎渗固,这种材料会反白,正好与白色粉彩底色一致。面对数百截残头断肢,拼对工作很麻烦,只有拼对两截粘一段,放在一边,遇上再粘一截,多件同时校对,很难一下拼出一件完整俑人。为了粘接牢固,主琴胫部、四肢内芯均用竹签棍加固,对接固定孔用一只钟表起子,手拿着轻轻向里捻着钻至1cm深,胎质脆用力过大会造成再破碎。然后将对接孔内灌胶,裁2cm长竹签对插进孔内,断茬缝挤严,挤出的余胶干后刮除。稠漆汁调石膏、色料填补残缺,修复后作旧。残缺的手、脚、冠、饰等维持原状,不搞任何添加复原。

另外在修复印纹陶时,如将陶器残缺复原要求纹饰一致,可采用塑型复原法。首先将文物放在转盘上固定,绘出它的整体形象及内径、外径圆周等处及尺寸,然后用油泥参照图纸把缺少的部分全部补齐,表面要略高出实物2mm,以便下一步压印纹饰。经检验定型后,方可印纹。绳纹,根据陶器上面的绳纹粗细,用麻搓成一条相似的麻绳,绳长30cm,再选一根木棍,木根长15cm,直径1.5cm,在木棍的一头把绳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绳纹间隔,把麻绳缠绕上去,呈螺旋形。为了印纹准确,将制好的印纹工具,用一块油泥片进行试印,如印出的绳纹租细,间隔不合要求,可进行调整,为使印纹不粘工具,印纹前先在泥型表面用排笔均匀地弹撒一些滑石粉,接着从残缺范围的边,顺着原有绳纹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滚印。但要注意其终结总应搭到旧的绳纹上面,使新印上去的绳纹和原有陶器上面的绳纹连接起来,做到规则而不乱行。每印一次都要注意到旧绳纹的连接,使新旧绳纹尽可能地一致起来。采用其它自制工具,同样可以印出相应的纹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彩陶的养护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它是我国远古时期一种杰出的美术工艺品,因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及科学研究价值,从而具有了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图案著称于世,现代较出名的有云南彩陶,工艺精致,图案优美。如何对彩陶进行维护保养,是一些收藏者所关心的问题。下面,作者从彩陶的主要病害、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三方面谈一点浅见。

神龙将军瓶彩陶

一、彩陶的主要病害

彩陶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中,不同强度地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侵蚀。出土的彩陶或多或少地在陶体表面带有一些硬垢,有的甚至覆盖整个彩陶,影响了对彩陶纹饰的观赏和研究。彩陶出土后,遇有空气后即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埋藏在盐碱地的彩陶出土一段时间后,有的表面泛白,有的表面起甲、纹饰脱落,有的甚至陶体疏松、剥落,严重地毁坏了彩陶。

二、彩陶病害的原因分析

彩陶是以红粘土为原料,在摄氏680度至l000度的温度下烧制成的。彩陶常态下物理、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水性。但由于彩陶陶体结构相对疏松,陶瓷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彩陶埋藏在地下的时间都在350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60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土壤中含有钙、钠、镁等离子的大量可溶性盐碱物质,源源不断地被“吸”入陶器体内,并聚积起来,因此出土的彩陶内合有很高的盐碱成分。土壤中的一些钙类、硅类化合物牢固地吸附在彩陶表面,会形成白色、坚硬且难溶于水的硬垢覆盖在彩陶表面。

彩陶出土后,其保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土后的彩陶受周围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陶体内的有些盐碱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分等物质接触后,会发生物理及化学反应。当周围湿度较高、温度较低时,陶体内的盐碱成分会吸潮溶解;当周围湿度较低、温度较高时,陶体内的盐碱成分又会失水结晶。当盐碱成分从陶器表面析出后,彩陶表面就会泛白。同时,这种“热胀冷缩”、“干胀湿缩”现象的往复发生,会使陶体结构疏松,陶器表面起甲,彩陶纹饰剥落。

三、彩陶病害的处理方法

一是加固陶体疏松的彩陶。对于一些陶体疏松的彩陶,首先要进行加固。通常可选用抗压性、耐干湿循环性和抗冻融性好,对彩陶色彩没有影响的新型高分子ps为加固剂。加固时,应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低速度ps材料,逐滴滴到陶体疏松部位,使ps材料慢慢渗入陶体内。随后用手轻轻捏一捏,检查其是否已固定。待其固定后,进行喷涂,晾干后再喷涂,反复多次,直至ps材料无法渗入为止。

二是稀释彩陶体内的盐碱成分。祛除盐碱成分是维护保养彩陶的关键环节,通常可利用离子渗透的物理原理来稀释彩陶体内的盐碱成分。对于陶体坚固性好而体表泛白的彩陶,可将其置于凉开水或蒸馏水中浸泡一两天,其间要多次换水,待彩陶体内的盐碱成分稀释彻底后,再将其置于干燥的环境中晾干。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水不能是自来水,因为自来水在生产过程中放入了漂白粉或液氯,其在水中形成的次氯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易腐蚀彩陶纹饰。另外,一些地区的水质较硬,也容易在彩陶表面结垢。对于陶体疏松的彩陶,失要进行加固,然后进行稀释,最后再进行加固。

三是祛除彩陶表面的硬垢。彩陶出土后在其表面附着有碳酸钙等一些难溶于水的盐碱物质,用洗涤稀释的方法不能祛除这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附着物的化学、物理性质相对都比较稳定,对彩陶没有危害,只要不影响纹饰,一般不必祛除。当附着物过多,影响彩陶文饰时,可选用不具氧化性的强酸,利用酸碱化学反应和强酸与弱酸、弱碱盐化学反应的原理祛除它们。除垢时,可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稀盐酸滴于彩陶表面的附着物上,附着物即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产生泡沫,并伴有刺激性的气味。当祛除附着物后,即用清水冲洗,再用苏打水中和残留的盐酸,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如果还有少量的附着物不能被盐酸祛除,可用氢氟酸,使用方法同盐酸。需要注意的是,彩陶耐酸耐碱性相对较差,除垢时一定要注意把握用量与时间的“火候”。彩陶表面的附着物祛除后,可视情况对纹饰进行加固。

陶器的分类


陶器的分类。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一)灰陶

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

(二)红陶

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

(三)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是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四)黑陶

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五)白陶

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六)釉陶

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

凡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的发明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很多收藏爱好者问:古玩不是文物嘛,文物怎么能公开有偿流通呢?

国家法律不是禁止买卖文物吗?

看来在收藏爱好者队伍当中,

很多人对文物、古玩、古董、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先说文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典籍中就出现了“文物”二字,

不过,它最初指的是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

唐宋时期,“文物”才由礼乐、制度,转变为实物,特指前代的历史遗物。

所以,唐宋时期提出的“文物”概念,

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概念,在含义上基本贴近了。

再说古玩。

先于“古玩”出现的是“骨董”一词。

何谓“骨董”?

指的是人们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珍奇物品。

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骨董”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盛行于南宋以后。

这个“骨”字,取“肉腐而骨存”之意——肉腐烂了,骨头留存下来,有保存历史精华之意。

因为所有的“骨董”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所以后来写作“古董”;

又由于古董可作为一种玩物,

所以后来又称之为“古玩”——古代留下来的可以赏玩的珍贵物品。

从上述介绍可知:“骨董”、“古董”、“古玩”三者称谓,

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文物作为具体的物质遗存,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

二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文物分类比较复杂,

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大型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

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最后说说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文物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只要符合文物的两个明显特征,就可以视作“文物”;

而“古玩”却只指古代的珍贵物品,现代、当代的物品,无论多么珍贵,也不能称之为“古玩”或“古董”。

这在时间跨度上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物”的范围远远大于“古玩”的范围。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是不允许民间有偿转让流通的,更不允许拍卖,否则便是违法。

对于部分私有文物,国家也是禁止民间流通的,

但近年间,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民间文物,鼓励“藏宝于民”,特许民间依法流通。

这既是为了推动收藏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民间文物,激活文物的社会价值。

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

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

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

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

另外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

正是因为古玩作为商品的这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决定了在古玩某一领域淘金的专门人才,

有可能在庞杂的良莠不齐的古玩市场中,赢它个罐满钵盈。

文物也好、古玩也好,我们只不过是一段时间的保管者而已。

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抱着一颗舍得、感恩的心态,挺好!

卫浴面盆做好养护


卫浴间一般都少不了面盆,而面盆虽然不像某些贵重家具一样难保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清洁养护才能使它历久弥新。那么面盆应该如何清洁保养,保养时有哪些注意的事项呢?

一、陶瓷面盆清洁养护

陶瓷面盆长时间使用,容易积聚污垢,可以利用切片的柠檬,擦洗面盆表面,待一分钟再用清水冲净,即可变得光亮。假如污渍比较顽固,可以用安全漂白水,倒进面盆里浸蚀20分钟,后用毛巾或海绵清洗,再用清水洗擦。

二、玻璃面盆清洁养护

清洁玻璃面盆不能使用开水、百洁布、钢刷、强碱性洗涤剂、坚硬的利器等。推荐使用纯棉抹布、中性洗涤剂、装修如何更省钱?上家装网,免费设计预算报价。玻璃清洁水等进行清洁,这样才能保持持久亮丽如新。

三、不锈钢面盆清洁养护

只需要用清水或洗洁精等稍微清洁擦拭一下,就可以洁净如新。

四、人造石面盆清洁养护

人造石与陶瓷一样,相对耐脏,清水加抹布拭擦即可。

五、面盆清洁养护注意事项

1、下嵌式面盆清洁:注意台面下方与面盆接口处的死角部位的清洁。

2、注意保护:正确放置面盆及正确使用,防止将面盆当做扶手或放置过重物品,甚至坐在面盆上,用硬物或重物撞击面盆,造成面盆脱落、损伤等。

陶器


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质做原料,采取手工或其他方法做成所需要的形状,经过800℃至900 的温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一般为日用盛器、饮器、建筑构件及艺术陈设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成品坯体未曾烧结,无透明性,有小孔,有吸水性。以今日的精细陶器为例,吸水性一般为8—10%,抗压极限强度每平方厘米为200一400公斤。原料化学组成中盐基成分[碱性)即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含量为0.91%;中性成分即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铁含量为29.12%左右;酸性成分即氧化硅和氧化钛等为69.91%左右。陶器的种类很多,据考古学家对古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的分类,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中国制作陶器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最新考古资料,有10000多年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束、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期,就发明了制陶术,所以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北方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经生产出褐红色、灰褐色的含细砂的陶器。南方江苏溧水县的神仙洞穴遗址,发现含细砂的褐色陶片,两处遗址的时代都在约10000年以前。此后各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有美观实用的各类陶器。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各个文化以红陶、灰陶、彩陶和彩绘陶为主。饮食器皿、一般盛物器皿以泥质陶为主,炊器则在泥料里掺细砂或稻壳末等植物焦化物质作田羼和料,以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此外还有少量黑陶和白陶。父权制确立以后,各个民族生产的陶器除上述品种,还出现大量精美的黑陶、白陶。胎体厚实的器物是生活实用品。那钟薄如蛋壳,表面熠熠发光的薄胎黑陶则是作祭祀或陪葬用的。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通使用的生活用具,也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贫富的分化,被剥削、压迫的下层人民使用陶器数量和品种最多,但质量差、造型粗笨。精美的陶器和白陶、釉陶则为统治者所使用。有的陶器有很高的艺术性,有陈设和观赏价值。有的陶器是专门用来殉葬的,叫作冥器。

紫砂壶茶宠的养护方法


与通常的宠物所不同的是,茶人的宠物却是可以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的。茶人的宠物,称为茶宠。所谓茶宠,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其实是一些紫砂或澄泥烧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比如小象、小龟、蟾蜍、貔貅、小猪等。不同的茶宠有不同的寓意,有的象征着招财进宝,知足常乐,有的象征着幸福吉祥等。人们也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把它们收藏于自己的茶台上。

一只漂亮的茶宠,是茶人花时间花心思慢慢“养成”的。茶人会在自己喝茶时用茶汤轻轻地浇淋自己的宠物,或者用茶扫蘸茶汤涂抹表面。年长日久,时间长了就会滋养出茶色,那茶宠也就会变得温润可人,茶香四溢了。一些茶宠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收藏品价值。特别是全手工制作的茶宠收藏后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还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有趣现象。

茶宠跟紫砂壶一样是有灵性的,一般的紫砂是没有光泽的,和养壶一样是非常麻烦的,要煮要烫要用茶汁滋润,长此以往,就会越发有光泽,有灵性了。下面是专家总结的养茶宠的方法,大家来参阅一下吧。

1、茶宠物并不是只有普洱茶才能养,主要是因为普洱茶的茶质养这个很容易出效果。

2、一般选择形制适中的,不要太大,因为还要考虑让它身体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3、养的过程中,只需用茶水浇濯,不要用白水。这样才会摸上去有温润顺滑的手感。

4、砂质也分好坏但不是问题,日常维护中每天必须用刷子清扫,定期用茶布摩挲,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亮泽。宠物吐泡,睁眼的事就很容易看到了。

5、茶宠物和紫砂壶一样,时间长了也会升值,养护过程中切记浮躁。

6、可以采用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种方式开养:人工发酵即把新养宠物丢在茶桶里,根据自己喜好焖泡上2-4天再拿出来,自然可以达到迅速吃水。自然发酵只能假以时日,慢慢形成效果。

[文物]出水文物迷住瓷都专家


本报讯备受世人瞩目的“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上午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在福州市博物馆与市民见面。仅昨日上午,就有二三百名市民前来参观。其中,有好奇的市民和文物专家,还有专程从“瓷都”景德镇赶来的造瓷专家。

“哇!这图案实在太美了。”一位女士蹲在展柜前,对着一尊博古图四开光罐惊叹。

“这个,你帮我拍一下。”女士对身边拿着相机的中学生说。

原来,这位女士是福州市第十八中的老师,听说博物馆展出“碗礁一号”出水瓷器,她带着班上的学生来参观。

“这些瓷器的工艺和图案画风,是现代的工匠怎么模仿都模仿不出来的。”站在记者身边的王先生说道。

王先生说,他是景德镇一家瓷器厂的老板,也是一名造瓷专家。得知“碗礁一号”出水瓷器昨日展出的消息后,专程赶来。他说,他是想来看看老祖宗做的宝贝,见见他们的手艺。

“几百年前,祖宗们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太好了,你看那图案的纹路、瓷器的色泽,实在太漂亮了。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很多工艺都失传了。”王先生叹息着。

看着展出的瓷器,王先生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离开。

记者见到文史专家、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时,他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瓷罐,这是9月20日出水的、让诸多文物专家惊叹的将军罐。因为沉于海底多年,将军罐的盖子上牢牢地粘着一个海蛎壳,这让曾意丹觉得十分有趣:“像是将军的帽子上戴了一朵花,非常妙。”

曾意丹说,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很多都是有典故的,一个图案就是一个故事。

据悉,现场所有都是三级以上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很重要的意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器文物的养护》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器文物的养护》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器与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