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 导航 >

造假猖獗 紫砂艺人“伤不起”

造假猖獗 紫砂艺人“伤不起”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2020-07-14

造假瓷器鉴别知识。

造假猖獗紫砂艺人“伤不起”

专家建议保留创作证据维权

这些壶、款均为经艺术家本人确认的市场上的仿冒品。

近期,已经70多岁的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凌锡苟,一直在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奔忙去年自己的名字被他人恶意注册为商标,他要花高额费用赎回,自己再重新注册;今年,他设计的茅台酒瓶被无偿使用不说,还成为了“他人的设计”,目前他正在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的设计思想“正名”。在紫砂界,出名的工艺师几乎都曾被恶意仿制而伤。市场上赝品满天飞,“造假”速度比新作传播速度还快,维权成本居高难下,致使很多工艺师都将新作秘不示人,避免与市场产生太多接触,对整个紫砂文化传播造成了极大损害。

那么究竟工艺师们该如何行动起来,保护好自己知识产权,与造假者“斗智斗勇”,安心地将富有创意的佳作与爱好者分享呢?

赝品量多质劣

工艺师疾呼“别用我的名”

“我的新作,真不敢轻易拿出来了。刚一面世就会被市场恶意仿做,速度太快。有的作品还没被爱好者广泛认知,别人就说是自己的创意了。”谈起紫砂市场上的不良现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汪寅仙道出了紫砂艺术从业者们心里的苦衷。“就有人曾得意洋洋地在某著名教授面前说"你们设计那么多样子,可是让我们发了财"。”

汪寅仙介绍说,市场上的恶意仿制,有的把大师的作品大小改动一下,有的把局部处理改动改动,有的把主要创意元素照搬直抄;更为恶劣的,是直接仿制大师作品,大小、局部全不改动,然后还敲上仿制的大师印章。而最没有道德的,是把别人的创意说成是自己的“原创”,到处宣扬,混淆视听。

说到被恶意仿制,紫砂艺术家们个个很“受伤”。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凌锡苟的代表作“十二生肖”、“日月同辉”、“麻姑献寿”等等,都被人仿冒过。他的“日月同辉”,还有一个厂专门在生产,质量很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鸣设计的陶刻花纹,被人家用来刻茶叶罐刻了很多年,一年有几百万的产量。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储集泉在教研机构工作的时候,一个月设计一两个新作品,但是每个月被仿制的作品都有一两箱。由于“二泉映月”是无锡的文化符号,储集泉的作品“二泉映月”在无锡市场上被大面积仿冒,据统计,一个摊位一年就卖了800个仿冒品。而他这个作品只做了不超过5个。

“市场上的恶意仿冒,成本低,数量多,质量差。我们一年倾尽心力创作的几件作品,是要有思想、有恒心才能做好的,其中很多处理都很难,不是那么好做的。”凌锡苟说,“那些仿冒品质量实在太差,他们当商品卖也就罢了,居然还冒我的名。”实际上,工艺师们都有一个非常无奈的心声:“劣质的仿冒品,至少不要用我的名!”

在工艺师们看来,比起经济利益,自己的创作思想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所认可更为重要。一年创作几件精品、一辈子留下几个经典,都是他们穷其一生心力所追求的。而自己全心投入的“原创”,被他人恶意造假,损伤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多少艺术家呕心沥血的精神奉献。

捍卫知识产权

保留创作证据最重要

恶意仿冒在紫砂市场上的泛滥,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长久以来,紫砂技艺靠的是师傅带徒弟来传承。因此仿制也一直视为传承技艺的手段之一被默许甚至是被鼓励的。”紫砂收藏爱好者宋金菲表示,“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应该提倡个性和单一性,可现在紫砂圈内,作品的重复太多了,仿制和抄袭司空见惯。紫砂壶新款式通常都会在当地手工作坊之间复制流传。”

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从业者认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律师胡玉增表示,民间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法律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紫砂知识产权保护并非独立领域,云锦、苏绣等都涉及到类似的问题。

律师宋一新表示,在紫砂市场中,“利用名家进行宣传,要先取得许可。在师承师从关系有假或者没有获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利用名家进行自我宣传,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姓名使用权,涉嫌不当得利”。根据法律规定,在商业活动中,以盈利为目的,擅自利用他人名义做宣传,就是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财产权指的是知识产权中的品牌价值。因此如果名家追究起来,侵权人无疑是要做出经济赔偿的。至于自己做壶而仿冒大师壶并以大师壶名义上市,私自仿制他人紫砂艺品,就是欺诈了。但这是在紫砂界中最常见也最难遏制的现象。

在紫砂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2006年无锡判决的紫砂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当时著名陶艺家葛军发现某商铺销售假冒“将军壶”,随即将该商铺告上法庭。他被侵权的作品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50周年而设计的“将军壶”。葛军作为“将军壶”的著作权人,赢得了这场官司,法庭判决商铺业主立即停止销售假冒“将军壶”,赔偿葛军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主张权利保护的前提是作品已经具备法律认可的资质。”胡玉增说,“这就需要原著作权人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作品属原创,其中包括是否有公开记录的发表,是否有该作品创作沿革的记录、图纸等。”

艺人各出奇招

打响“原创”保卫战

现而今,在紫砂界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成为政府推动、个人积极的普遍行动。

已经70多岁的凌锡苟,近期就一直在为保护知识产权而奔忙去年他的名字被人恶意注册为商标,他要花高额费用赎回,自己再重新注册;今年,他设计的茅台酒瓶被无偿使用不说,还成为了“他人的设计”,他正在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的设计思想“正名”。他的行为不仅代表自己,更是意在为所有紫砂艺术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影响。

但是毕竟面对市场的普遍侵权现象,仅靠个人的监控和努力是不够的。正如储集泉所说:“我有一两百个设计,每个都有一两百个群体在恶意仿制,这些官司打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成本太高了。”

为此,紫砂艺术从业者们,更多的是放平和心态,各自出招。葛军表示,别人仿冒是别人的事,自己不保护好知识产权是自己没做到位。为了维护知识产权,保护艺术品市场,他采取过防伪措施,诸如特殊印章、亲笔签名等,后来又从警方破案中得到启发,想到了指纹标记。为封杀紫砂赝品,他特地进京找到一家保险公司,为自己的指纹投下100万元的保险,并建立个人指纹档案,对其作品进行指纹保险,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同时,他还以自然人身份对名字“葛军”进行注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顾绍培表示,现在把自己作品的造型都申请了专利,是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尊重原创,希望市场上知道原创是谁。“真的没有工夫和精力去追究别人的责任。”他说,“当然,换一个角度想,人家仿做你的作品,也说明了你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还是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希望他们在仿制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不断进步,成为优秀的人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邱玉林以前的彩陶作品一出来就被别人疯狂仿制,后来他采取“冷处理”,保持几个经典设计,不再设计新的样式,稳固市场。当然,这样的做法也为新的市场开发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吴鸣认为,紫砂艺术家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这样收藏爱好者很容易就分辨出原作者了。

储集泉也曾经对被仿冒问题进行过反思:“为什么他们就那么容易仿冒呢?”于是他更发奋在创作上下工夫,提高仿冒的难度,让仿冒者提高成本,知难而退。“现在我不怕被仿了,因为仿也仿不像。肯定仿不到我这种感觉。”他自信地说。

凌锡苟表示,设计是一种理念。每件作品都是思想决定的。所设计的东西,从感觉上就能看出是不是本人的。第一感觉和整体效果都很说明问题。简单的拼凑很容易被识破。

但业内专家表示,无论艺术家们如何摆正心态,加强市场整体的监管力度是最为重要的。

相关阅读

紫砂壶市场瑕不掩玉:文化带动发展


紫砂壶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由来已久,它不但直接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本已短缺的资源浪费,同时紫砂工艺品的低水平,低档次,低价位与假冒伪劣直接危及到整个宜兴地区的经济发展。数百年薪火传递的制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形象与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正常的商业流通渠道受到干扰,从业者敬业精神受到伤害。几代人为之奋斗拼搏,艰苦创业得来的品牌效应与名牌优势几乎毁于一旦。而为数不少的制假贩假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心安理得以此为荣,这种可怕的现象在当今打假的声势面前十分不协调地摆在我们面前。

尽管紫砂市场鱼龙混杂,但瑕不掩玉。在过去的两年中,宜兴紫砂仍然呈现出复苏迹象。全国各地出版的关于紫砂文化研究和紫砂陶艺鉴赏方面的书籍超过了20种(类),香港大世界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近两年来也连续出版发行了宜兴紫砂文化方面的专着多部,《中国紫砂文化》一书已经于不久前再版。自1998年以来,宜兴紫砂文化还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内容。记者从宜兴电信部门了解到,他们正着手建设内容广泛的紫砂文化网,把陶都优秀的紫砂文化对外推广。此外,紫砂材料的用途也得到广泛延伸。近年来,人们利用紫砂泥土的特性,制作了印章、首饰盒、足炉、胸饰等“泥玩意”。丁蜀一带农村的家庭紫砂作坊还常年生产紫砂质地的骨灰盒,香炉等什物,经过工艺装饰后的这些紫砂器具也美观大方,而且可与贝雕、红木、玉石之类材料想媲美。

逐渐远去的陶瓷艺人


当今传统的陶瓷艺人所乘不多,但他们是艺术最好的传承人,他们从上辈师傅那历经几年的学习,练习,对一种陶瓷技术可为炉火纯青,一生对一种或几种陶瓷工艺精耕细作,忠于自己的工作,不为喧嚣的繁花世界所打扰。他们在为陶瓷默不作声劳作,也许他们不是那样富足,但千处陶瓷艺术精髓就是通过这样一批人不断升华至今。特别是那些传统工艺也是瓷都为之自豪在他手中,他们没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大师头衔却是瓷都的宝贝。

逐渐远去的陶瓷艺人

他们在当今陶瓷繁华的世界中地位不是很高,却一直在坚守。

一、拉坯,瓷器生产的一道工序。即将炼就之泥放于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

器坯。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景德镇窑分大小二作,大者作一尺至二、三尺器坯,小者作一尺以下小件器坯。

拉坯做为独立艺术形式(俗称走泥)。拉坯者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它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拉坯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正如素描速写之与油画;书法白描之与国画;钢琴提琴之与音乐。拉坯的美和拉提琴及写书法、画速写等的美一样有节奏之美,空间之美,时间流动之美…

到古窑去还可以看到那些老的陶瓷艺人,在那表演,但大都年世已高,到过古窑旅游的都江堰市可能看到那些老陶艺人的表演,为他精湛技艺所折服;有一位拉瓷坯老艺人瓷泥在那手中变幻着各种器型,葫芦、缸、瓶、碗、杯等是那样的贤熟,看着一垛陶泥在他的手间在随着旋转动神奇地变化着,看着那一垛陶泥在转盘中转动在他的手指流动,行云流水般变化各形态的瓷坯。宛如在演奏着动听曲子如高山流水,如春江花月夜让人陶醉其中。

二、爬花,就是在陶瓷作品上做的中底纹装饰用,在施了一层薄薄的颜色釉是用细如针尖“笔”轻轻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点图案,那图案有点像我们的指纹线条,看似简单。二线之间只有1cm、带螺旋,环环相宜,但又不能交差、重叠,要求手到眼到、心到,用力均匀,力道既不能大,大了会崩釉,若小了又刻不出效果,那功夫是何等了得,烧制出来就产生一种爬花底纹来衬托画面,据说要把一个300件的花瓶填满每天也要一月之久。前年到在古窑有一位参观有幸看到,一位七十多岁陶瓷老艺人,一丝不苟在那专心致志,心若止水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花纹,他傍若无人地刻着,后来才知道他是已失聪,否是上天的安排做得太投入了,太久了就变成自我的艺术天地,无需傍人的理解坚守着。

三、青花纹饰,清秀素雅,妙趣天成的纹饰很多是用线表现出来,在景德镇有很多陶瓷艺人他在瓷坯上一画青花线条装饰图,一画就是几十年,或者他一辈子就在画白描一样的青花,用着各种优美的曲线条表现一个精美的青花纹饰,如青花穿子莲、青花芙蓉以及青花装饰花,要勾出圆润饱满线条来表现图案不是件容易的事,非几十年功不可。青花料是一种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与水调和后利用毛笔在成器的素坯上绘画,是糊状原料,调料水份多了会炸料,太粘稠一是画不上去,二是画上去了结块,会产生料斑,发黑(俗称料刺)。干素坯吸水是很快的画的时候需要速度、熟练、下笔不能犹豫,要用这种料在瓷素坯上表现细如发丝的变幻着的线条谈何容易。如:老瓷器青花纹饰,青花瓷一般都有边饰,如织锦纹、如意云纹等,这一类边饰的绘制者都是从小到老一直在画一种类型的边饰,多年绘制同一种简单纹饰,其熟练程度是无法复制的,现代青花瓷画工没有绘制边角的专门工种,即使几十年绘制青花瓷仍然不能,如老瓷器上的边饰的准确和熟练最为典型的是明中期以前的碗、盘边饰菱锦纹,这种纹样一般是三棵线条呈90°角交叉,在交叉处内外点有色点,三根并行的线条笔直有力,线迹明显的可以看出深浅的不同的规律,每根线条的起笔与收笔过程我们可以从瓷器的青花线条中明显的看到三棵线之间的空隙宽窄虽然不同,但是有规律、自然、和谐,再加上线条颜色深浅不同的变化,让人看上去十分生动活泼、和谐自然。而现代人勾画的菱锦纹边饰你看不到线条色泽的变化,现代人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描”出来的,也看不到自然地韵律,要么十分准确过于工整,要么就过于随意歪歪扭扭让人感觉不舒服,如一潭死水过于呆板或生疏,之所以感觉“发死”也就是“呆板、呆滞”,是因为线条和线条之间的空隙、色泽和距离没有规律性的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够熟练,青花纹饰万万不可当作艺术,它只是机械性劳动的产品。再如:还有一种是“画茶花的”,这种纹饰形似一个草体的“刀”字,有人说是阿拉伯文,在景德镇俗称“刀”碗,现在古窑还可能看。

当今从事这种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老艺人已经不多了,就是从事这种老艺术的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学习了,主要是费工费力还不赚钱。现在人们少了那种坚守,浮华、急功近利,整天想着就是自己的东西怎样卖钱,假别人之名,或者想方设法搞一个什么证,那有心思搞艺术。喧嚣、浮华中那能创造出有真正的艺术?

最有价值的艺术就是艺术家不晓得他的作品的价格,而是用心在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并能与观者心灵的勾通和共鸣。

现代龙泉青瓷艺人的思考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考古界先驱、有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之父”美誉的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的高度评价。2009年9月30日,这是一个龙泉人必须记住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而且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位于浙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制瓷资源。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制瓷业继越窑、婺州窑、瓯窑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至清初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泉的先民在这块蕴含千年文化的土地上,借助大自然的生命色——青绿色,制作出被世人称之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青瓷艺术品。其高贵的品质,象征晶莹清澈、温润敦厚的高尚人品,从而陶冶人们的心境。其造型端巧精简,釉色晶莹剔透,充溢自然生机,达到了“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高层次高品位审美境界,实现了国人的审美理想。

从龙泉青瓷诞生之日起,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来赞美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

50多年来,龙泉青瓷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科技研究、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进步,呈现了又一个高峰期。如今,这朵世界陶瓷艺林中的奇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先生所说的,“中兴龙泉青瓷,我们责无旁贷”。作为现代龙泉青瓷的艺人,应该以“申遗”的成功为契机,本着以史为根,以德为先,以艺为魂,以质为重的理念,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打造“龙泉青瓷”这张金名片,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创作出更多绿色生态、符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原创艺术品,使得龙泉青瓷这一千年文化品牌,在我们这一代艺人手中,再度走向辉煌。

一、继承传统,以史为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龙泉窑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的一个窑系。龙泉窑在各个时期烧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现代龙泉青瓷艺人,要善于去继承传统,用传统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纵观龙泉青瓷的发展轨迹,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三国两晋至五代及北宋初为开创期;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为发展期;南宋中晚期至明中期为鼎盛期;明晚期至清为衰落期。龙泉青瓷从初创到成熟,从鼎盛到衰落都是沿着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变化,各个时期的青瓷,有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这些各个时期优秀的青瓷作品中,去继承创新,使我们这些现代青瓷艺人的创作有根源,更具有原创性。

现代的龙泉青瓷艺人,要忠实地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青瓷作品的造型、装饰、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尽量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新的突破。时下好多的青瓷艺人,摒弃了传统,觉得去继承传统就是简单的仿古,离开传统去谈创新,作品的意义显得空洞、苍茫无力。其实我们现代陶瓷创作的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为此,真正的现代青瓷艺人,必须以史为根,在植根传统的继承上,亲身去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

二、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立身先立德。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艺,即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艺术技能。现在很多的青瓷艺人,不思进取,急于求成;技艺不高却心气甚高,耻于向同行请教;不读书,不研究,不创新,而是一味的抄袭别人,甚至于只会“签名”。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青瓷行业的整体声誉。孔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的先贤已经用他们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总结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近期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干部要以德为先。我们的青瓷行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虚心请教,静下心来从事青瓷的创作,切不可心气浮躁。从艺之人,一定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三、志坚行苦,以艺为魂

艺术家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每个艺术家的成名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是属于社会的,陶艺的创作主体,也就是陶艺家的问题。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该更敬业,沉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探讨青瓷制作工艺的一些规律。熟翻材料,熟悉工艺,拓展材料的表现,拓展工艺的技巧,去掉浮躁,扎实地做,调整创作心态,把艺术的探索纳入个人生活的过程。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要进行“匠”转化为“艺”,把创作艺术精品放在第一位上。青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龙泉青瓷的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为此,我们要勤奋刻苦,大胆创新,开发具有现代意识的青瓷艺术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使得我们的千年传统文化散发出书画时代的气息,并利于世界的前列。

四、品牌文化,以质为重

龙泉青瓷的品牌文化,随着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所显现的价值越来越大。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有许多青瓷艺人,却忽视了对品牌文化的维护和爱戴,意义低劣的产品充斥青瓷市场,误导消费者和青瓷爱好者,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现代青瓷艺人的职责。我认为青瓷作品的创作应该注重品质,向高品质发展。对青瓷艺术品的创作,应该符合其基本的规范,并达成一种共识,尤其应该介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脉的挖掘。在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基础上,把制瓷技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现代青瓷艺人的情感和思想。

时代发生了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青瓷艺术表现领域在拓宽,对制作技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特的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在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立,应该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意义,陶艺家作品风格也应产生转变。陶艺家因学识、气质、对形式的敏感、综合修养的不同,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会产生变化,但是,“以质为重”是青瓷创作永恒的主题。我们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要坚守质量的主题,而绝不能惟利是图,以次充好,让低俗粗劣的青瓷产品,流入市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的整个青瓷行业。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精品意识,并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浮躁,把握好创作心态。同时,加强对外界的交流,虚心请教,不抄袭,扎扎实实搞创作。现代龙泉青瓷艺术,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青瓷艺人应该深刻认识和掌握龙泉青瓷的特性,培养现代青瓷的意识,把龙泉青瓷文化推向前进。因此,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同时,青瓷艺术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龙泉青瓷发展的每一步都浸润着龙泉制瓷人的心血和智慧,龙泉青瓷的每一项成就都与龙泉制瓷人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不断创新,吸收提高,推陈出新,开放自信”是龙泉青瓷永葆青春的法宝。对于一切外来的优秀工艺技术,凭着开放的姿态为我所用,吸收提高;对于一切优秀的传统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对于一切高新技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嫁接融化。龙泉青瓷的后继者明白,要让传承一千多年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紫砂文化:紫砂之道


虽然品茗用具在艺术品拍卖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它们所具有的收藏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紫砂壶,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而且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在中国陶瓷史和物质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据记载,苏东坡被贬居宜兴蜀山时,留下多首品茗之作,记录了他对宜兴美茶、美水和美壶的喜爱。而从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文人所留下的诗词,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发展至明朝成熟后,“一壶重不数两,而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的价值更进一步受到人们的珍视。同时,由于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完成了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身。

据了解,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在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序》中曾写道:“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如今,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顾景舟有一件仿品,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可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之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就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此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紫砂制壶自万历朝以来,历代名家辈出。清晚期文人制壶更受青睐。嘉道时期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即是文人茗壶中的经典之作。今年,在嘉德春拍的另一专场“柔翰清心——书斋雅器紫玉金砂”中,一把“清道光彭年款曼生铭汉铎壶”,以72.8万元成交。

紫砂不仅仅是一种泥料,更是一种文化。品名壶,也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则体现了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