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古代女人小脚 > 导航 >

首位紫砂女艺人和风卷葵的故事

首位紫砂女艺人和风卷葵的故事

瓷器古代女人小脚 瓷器纹饰鉴别卷草纹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3-09

瓷器古代女人小脚。

风卷葵紫砂壶

“风卷葵”,相传为清嘉庆年间著名女艺人杨凤年所创制,传世品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造型以仿真象生类风卷锦葵为形。图案规则生动,曲线顺和流畅,形态自然逼真,整体端庄大度,风格古朴雅致。流卷葵叶,钮饰葵干,把以葵茎枝叶扭曲延伸,与壶身、壶盖所饰筋、纹、叶、茎协调和谐,器形手工艺砂味十足,韵味浓厚,为当今壶界所公认的传统经典之作。

清朝嘉庆年间,宜兴蜀山有个名叫杨凤年的小姑娘,非常喜欢种花。她家后院里,种的花卉有上百种,一年四季花开不绝,其中有棵锦葵,开的花会金灿灿、黄澄澄,很是好看。

杨凤年有个哥哥叫杨彭年,做紫砂壶简炼大方,浑朴雅致,精巧玲珑,而且他善于配泥,做出的茶壶色泽古朴,显粒均匀,古色古香。

这兄妹二人虽然情同手足,可是“艺不传女”是个老规矩,杨彭年从来不肯把技术教给妹妹。杨凤年以为哥哥是为了自己好,不叫自己将来做泥巴生活,吃泥巴饭,受泥巴苦,所以也不怎么在意。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杨凤年想到作业坊拿把喷壶去后院浇花,刚跨进门,就被哥哥轰了出来。杨凤年气愤地说︰“我又不是外人,为何连门都不能进?”杨彭年斥责道︰“女人就是不能进作业坊,这是规矩,从今后不准你再跨进来!”杨凤年受了这样的训斥,伤心地哭了。哭了一阵,心想︰“女人也是人,我偏不信女人学不会做茶壶,你不把技艺教给我,我偏要自己学本领!”

主意一定,杨凤年就拿些泥料到花园中,整天捏来捏去学做茶壶。一年、两年、三年,从打泥片学起,慢慢地会做大路货了。只是老照着现成的式样做,总觉得自己没有真本事。她想︰我非要做一把别人没有做过的新式样出来!可是究竟做什么式样的茶壶呢?她想啊想啊,想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人也瘦了。

那年秋天,刮了几天几夜大风,把花园中的花草吹得倒的倒,断的断,散瓣的散瓣。杨凤年独自坐在花园中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天凉了也不晓得添衣服,花倒了也不晓得扶持,就那么痴呆呆地坐在那里。

这个辰光的杨凤年,头脑理想到什么样的茶壶,眼面前就出现什么样的茶壶︰松段、梅桩、佛手、莲花……可是每一种念头都被她推翻,因为不是被别人做过了,就是做出来自己不满意。杨凤年想着想着,忽然看到面前的一枝花干上顶着一把茶壶。心里不觉奇怪︰这茶壶式样倒没见过,怎会长在花干上?她把眼睛睁大,定神一看︰啊!这不是一朵锦葵花吗?只见锦葵花在狂风中不停地摇动,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被吹得卷拢来,再卷拢来,但始终不散。再看看四周被摧残的花草,杨凤年不禁赞叹道︰“风狂炼精神,好一朵锦葵花!”她心里霍地一亮,随即决定按狂风中锦葵的形象做一把茶壶。

她站在那里,围着锦葵花左看右看,看了整整三天三夜,看到睁眼,闭眼不见别的,只见一朵锦葵花的时候,就开始做茶壶。一连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紫砂茶壶终于做成了。她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风卷葵”。

杨凤年做好茶壶,生怕哥哥作梗不让烧,就暗地里托人装到窑里。等到开窑出货,没有哪一个行家不说这把茶壶手工精细,心裁独出的。消息传到杨彭年耳朵里,杨彭年哪里肯相信?等到茶壶送上门来,杨彭年捧起茶壶一看,吃了一惊︰“啊!我妹妹做的?好手艺!好手艺!”

因为妹妹这把壶的好,杨彭年对杨凤年再也不保密了,兄妹两人在一起做起茶壶来。从此,杨凤年勤学苦练,练好功夫,配合哥哥做壶,成了紫砂陶历史上首位著名的女艺人。

小编推荐

色泽及肌理效果,紫砂茶具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托尔斯泰语)。宜兴紫砂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古往今来,不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陈十发、范曾、冯其庸、俞振飞等,都喜欢在紫砂壶上亲笔书画,镌刻定制作。“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紫砂茶具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宜兴紫砂陶土分布于宜兴南郊,位于鼎山、蜀山附近的丘陵地带,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白泥为灰白色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土黄、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其中紫色泥中又包含了紫泥、绿泥、红泥三种。

紫砂陶制品的色泽及肌理效果,充分显示了紫砂陶土的美感潜质。紫砂陶艺的肌理之美是任何陶瓷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紫砂泥制成品的表面不但可以抛光处理,而且只要使用者经常对其拭涤保养,不久便可发出暗光,如珠似玉。紫砂色泽属·暖色系统,古朴沉稳,色相变化微妙,有海棠红、朱砂红、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等多种色泽,种种变异,全靠制作者匠心独运。由于紫砂陶的结构和成分优于瓷器,存茶汤的香期明显比瓷壶长。在茶壶内的茶汤色泽,无论红茶还是绿茶,茶色都逐步变为红褐色或棕色,而在瓷壶内则变为黑褐色,这充分说明,紫砂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气密度高,具较强的吸附力。故用紫砂陶茶具存放茶汤,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过夜也不馊,留得住茶的色、香、味,这也成为了紫砂壶卓越的质地之一。

另外紫砂壶久用后,以沸水注入空壶也有茶味;其耐热性能也好,冬天注入沸水不用担心冷炸,还可文火炖烧;传热慢,冲入沸水也不烫手。

在壶的造型上,与瓷质壶相比,瓷壶壶嘴向上,壶盖与壶身衔接宽松,而紫砂壶壶嘴有斜度,大多采用嵌式盖,比之瓷壶有更好的条件减少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流向壶内,有益于人体健康,现在一度成了保健礼品的首选。

乞丐和紫砂壶的故事


从前有个要饭的人有一把紫砂茶壶,他非常喜爱它,整天揣着它到处去讨饭。有一天,这个要饭人讨饭到了一个财主家,无意间被财主看到了他的紫砂壶,财主也非常地喜欢壶,收藏壶,是个壶痴,知道这是把非常名贵的紫砂壶,就想得到它,于是,他对要饭人说:“把茶壶卖给我吧,我可以拿我的一半家产给你交换”。要饭人也非常喜欢这紫砂壶,不想交换,就非常果断地对财主说:“不行,我不能给你”,说完就要离去。财主赶忙拦住他说:“这样吧,我不要你的壶了,你就住在我家,有我吃喝,就有你的,但是,必须要我天天看看这把壶”。

那个财主太喜欢壶了,他不想要饭人把壶带走,只好想出了这个办法。要饭人正被生活困惑,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于是,要饭人就在财主家住了下来,财主天天和要饭人一起守着这把壶,谈天说地,品茶论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财主对要饭的说:“你就一个人,也没有人继承你的壶,要是你去世后,能不能这壶归我啊?”财主还是想得到这把壶,要饭人也被财主感动了,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不久要饭人真的死去了,财主如愿的得到了这把紫砂壶,他捧着壶左看右看,可感觉总是缺了些什么,忽然间他想起了讨饭人,一切都明白了,于是他狠狠的把壶摔到地下。

精品心经紫砂壶

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有一些感触,无论再好的的东西如果没有一起会欣赏它的人一同分享,那么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就象我们现在喝茶一样,再好的茶也是必须三五好友知己一起去分享才会更有味道。

逐渐远去的陶瓷艺人


当今传统的陶瓷艺人所乘不多,但他们是艺术最好的传承人,他们从上辈师傅那历经几年的学习,练习,对一种陶瓷技术可为炉火纯青,一生对一种或几种陶瓷工艺精耕细作,忠于自己的工作,不为喧嚣的繁花世界所打扰。他们在为陶瓷默不作声劳作,也许他们不是那样富足,但千处陶瓷艺术精髓就是通过这样一批人不断升华至今。特别是那些传统工艺也是瓷都为之自豪在他手中,他们没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大师头衔却是瓷都的宝贝。

逐渐远去的陶瓷艺人

他们在当今陶瓷繁华的世界中地位不是很高,却一直在坚守。

一、拉坯,瓷器生产的一道工序。即将炼就之泥放于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

器坯。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景德镇窑分大小二作,大者作一尺至二、三尺器坯,小者作一尺以下小件器坯。

拉坯做为独立艺术形式(俗称走泥)。拉坯者可以不烧窑,就象弹曲不录音。它从陶艺创作程序中独立出来,拉坯是陶艺的基础、灵魂,也是独立的艺术形式。正如素描速写之与油画;书法白描之与国画;钢琴提琴之与音乐。拉坯的美和拉提琴及写书法、画速写等的美一样有节奏之美,空间之美,时间流动之美…

到古窑去还可以看到那些老的陶瓷艺人,在那表演,但大都年世已高,到过古窑旅游的都江堰市可能看到那些老陶艺人的表演,为他精湛技艺所折服;有一位拉瓷坯老艺人瓷泥在那手中变幻着各种器型,葫芦、缸、瓶、碗、杯等是那样的贤熟,看着一垛陶泥在他的手间在随着旋转动神奇地变化着,看着那一垛陶泥在转盘中转动在他的手指流动,行云流水般变化各形态的瓷坯。宛如在演奏着动听曲子如高山流水,如春江花月夜让人陶醉其中。

二、爬花,就是在陶瓷作品上做的中底纹装饰用,在施了一层薄薄的颜色釉是用细如针尖“笔”轻轻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点图案,那图案有点像我们的指纹线条,看似简单。二线之间只有1cm、带螺旋,环环相宜,但又不能交差、重叠,要求手到眼到、心到,用力均匀,力道既不能大,大了会崩釉,若小了又刻不出效果,那功夫是何等了得,烧制出来就产生一种爬花底纹来衬托画面,据说要把一个300件的花瓶填满每天也要一月之久。前年到在古窑有一位参观有幸看到,一位七十多岁陶瓷老艺人,一丝不苟在那专心致志,心若止水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花纹,他傍若无人地刻着,后来才知道他是已失聪,否是上天的安排做得太投入了,太久了就变成自我的艺术天地,无需傍人的理解坚守着。

三、青花纹饰,清秀素雅,妙趣天成的纹饰很多是用线表现出来,在景德镇有很多陶瓷艺人他在瓷坯上一画青花线条装饰图,一画就是几十年,或者他一辈子就在画白描一样的青花,用着各种优美的曲线条表现一个精美的青花纹饰,如青花穿子莲、青花芙蓉以及青花装饰花,要勾出圆润饱满线条来表现图案不是件容易的事,非几十年功不可。青花料是一种青花是指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与水调和后利用毛笔在成器的素坯上绘画,是糊状原料,调料水份多了会炸料,太粘稠一是画不上去,二是画上去了结块,会产生料斑,发黑(俗称料刺)。干素坯吸水是很快的画的时候需要速度、熟练、下笔不能犹豫,要用这种料在瓷素坯上表现细如发丝的变幻着的线条谈何容易。如:老瓷器青花纹饰,青花瓷一般都有边饰,如织锦纹、如意云纹等,这一类边饰的绘制者都是从小到老一直在画一种类型的边饰,多年绘制同一种简单纹饰,其熟练程度是无法复制的,现代青花瓷画工没有绘制边角的专门工种,即使几十年绘制青花瓷仍然不能,如老瓷器上的边饰的准确和熟练最为典型的是明中期以前的碗、盘边饰菱锦纹,这种纹样一般是三棵线条呈90°角交叉,在交叉处内外点有色点,三根并行的线条笔直有力,线迹明显的可以看出深浅的不同的规律,每根线条的起笔与收笔过程我们可以从瓷器的青花线条中明显的看到三棵线之间的空隙宽窄虽然不同,但是有规律、自然、和谐,再加上线条颜色深浅不同的变化,让人看上去十分生动活泼、和谐自然。而现代人勾画的菱锦纹边饰你看不到线条色泽的变化,现代人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描”出来的,也看不到自然地韵律,要么十分准确过于工整,要么就过于随意歪歪扭扭让人感觉不舒服,如一潭死水过于呆板或生疏,之所以感觉“发死”也就是“呆板、呆滞”,是因为线条和线条之间的空隙、色泽和距离没有规律性的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够熟练,青花纹饰万万不可当作艺术,它只是机械性劳动的产品。再如:还有一种是“画茶花的”,这种纹饰形似一个草体的“刀”字,有人说是阿拉伯文,在景德镇俗称“刀”碗,现在古窑还可能看。

当今从事这种传统的陶瓷艺术的老艺人已经不多了,就是从事这种老艺术的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学习了,主要是费工费力还不赚钱。现在人们少了那种坚守,浮华、急功近利,整天想着就是自己的东西怎样卖钱,假别人之名,或者想方设法搞一个什么证,那有心思搞艺术。喧嚣、浮华中那能创造出有真正的艺术?

最有价值的艺术就是艺术家不晓得他的作品的价格,而是用心在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并能与观者心灵的勾通和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