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从纯艺术角度看陶瓷文化、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的区别

从纯艺术角度看陶瓷文化、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的区别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7-14

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与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但是,它们也具有相同的特征。

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就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去,音乐性格的善恶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乐圣贝多芬曾经断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叔本华更是把音乐看作是唯一直接表现心魄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本性,高亢或低沉,急促或舒缓,强烈或轻柔,都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

音响和人类情感、精神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击力。所以,有人将音乐定义为“感情的速记术”、“情绪的语言”,不是没有道理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对琵琶音乐的描写以及它所具有的感染力,对曾经学过这首诗的人来说,是不陌生的。无独有偶,中唐著名诗人韩愈有诗《听颖师弹琴》也有高超的描写。韩愈《听颖师弹琴》全文:“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何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更有绝妙的描写。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少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舞蹈艺术,同样是抒情性艺术。所不同的是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舞蹈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呈现的动作力度、间歇、旋转、张弛、快慢、强弱、刚柔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抒情。T、M格林指出“舞蹈是身体动作表现得最丰富、最纯粹、最富有变化的艺术。”例如芭蕾舞,“芭蕾是西方舞蹈最典范的样式。芭蕾的空间样式高贵典雅、变幻莫测。它的人体造型与服装造型融合为简洁优美韵致。它的如烟似梦的轻盈体态舞姿,可能唤起无边无涯的空间幻觉,也可能化为各个角度供人观赏、令人陶醉的动态性、虚灵性的雕塑样式”,不仅芭蕾舞是这样,其他舞蹈是这样,其他舞蹈如迪斯科、霹雳舞同样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舞蹈从总体来看,它是一种表现性艺术,而不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我国民族舞蹈也同样如此。舞蹈将人带到如幻如梦的美妙境界。我国青年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便是舞蹈艺术的最好阐释。

建筑艺术初看似乎与上述艺术种类以及陶瓷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就抒情性而言,建筑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抒情,讲究审美的需要,与它们在这一点上有着共通性。当然,人们不能要求建筑的抒情方式与满足审美需要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如果那样,就抹杀了建筑的个性。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艺术的三要素。但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以实用、坚固为前提条件而派生出来,因为建筑的审美价值有赖于建筑的功用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而存在,才使建筑在符号体系上成为造型与非造型的综合形式,使建筑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性极强的艺术品。建筑艺术,总是以它的外观最直接的为人们所感知,空间的、体积的、造型的、线条的、形态的种种因素,构成人们对建筑的审美经验的核心”、“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种说法道出了建筑音乐两种艺术的共同特征。形式美的规律,如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谐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对称,适用于一切艺术种类,或者说,一切艺术种类都必须遵循形式美规律。这是美的共同要求。在音乐与建筑之间,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廊栏内散步时,感觉到了音乐的旋律。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还为北京天宁寺辽代砖砌的立面谱出了无声的乐章,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陶瓷艺术同样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要满足审美的要求。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建筑艺术是典型的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是陈设性艺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人们对于此,是不会有疑问的。但是,音乐与舞蹈同样要讲究环境,要与环境相谐调。音乐虽属时间性艺术,大自然中的鸟鸣声、流水声以及天籁,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音乐,有时也会令人欢喜。但这只是一种原始性的艺术。不能想象没有相应环境要求的《阳关三叠》、《大浪淘沙》、《十面埋伏》还有什么音乐性而言。同样,没有相应环境要求,芭蕾舞《天鹅湖》就将大大降低舞蹈的艺术性。特别是舞蹈,它既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它需要舞台、道具、灯光来共同实现造型需要。而且,舞蹈形象是空间里有程序地展开的动态形象,对环境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舞台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甚至烟幕的施放都是为制造一种相应的环境。

正因为陶瓷艺术与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有共同的属性,陶瓷艺术家们从这些艺术门类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艺术营养。除作为题材使用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鉴,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意境的追求,以及在与环境的谐调等方面都是这样。举例来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恭坤就有几件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三个歌唱家》等。

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亚林的《四老奏乐》以其构思新颖、形象生动、装饰古朴而受到好评。

刘远长的《春燕展翅》是以舞蹈为题材的典型之作。这件作品不仅造型优美,技艺精湛,而且工艺难度相当大。工艺难度不仅因为短裙是镂雕作品,而且因为其单腿立地,支撑整个舞蹈身体的造型,令人叫绝,而成为历史珍品。以舞蹈为题材的作品也不鲜见。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唐代仕女》,取材于唐人舞蹈。舞姿的曼妙,体态的优美,色彩的淡雅,格调的清新,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乐舞的形象。实际上,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是很多的。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老窑瓷:唐代瓷器的兴盛和艺术特色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唐代制瓷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瓷器烧制技术迅速发展。制瓷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在唐代不少地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有了窑名,反映出唐代瓷业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

唐代青瓷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着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敛,平底。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体比以前更致密,灰白色,釉面均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佣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磁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灰青、灰红及肉红;釉面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

从禅宗历史和文化漫谈德化窑瓷雕艺术


瓷器是中国的骄傲,但就人物造型而言,以福建德化窑成就最高,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窑艺术家尤其擅长创作佛道人物,其中,菩提达摩更是明、清、民国直至今日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由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菩提达摩,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德化窑瓷雕艺术的鉴赏水平,也为生生不息的德化窑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以他为主题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也最为丰富。

唐、宋以来,佛教界流传的菩提达摩的故事,大体是说:

菩提达摩,南天竺(古印度)人,婆罗门种姓,“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史称佛传禅宗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一生以游化为务,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历经艰幸渡沧海辗转到达中国广州,由广州刺史出面迎接,旋即被请到南朝梁国之部南京,拜见了梁武帝萧衍。萧衍问:“我广造寺宇,渡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也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为何没有功德?”答:“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而矣,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说罢低眉合掌口唱“南无”。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菩提达摩知道因缘不契,遂决意继续北上。

但当菩提达摩来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于是他便折断一枝芦苇踏上,渡过了长江。这枝芦苇一共有五片叶子,所以后来的禅宗产生了五个伟大人物,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到达北魏国都洛阳后,曾参访过修梵寺和永宁寺,不久,他便隐于洛阳至嵩山一带,随其所止,悔以禅教。《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叙述达摩有这样潇洒的一笔“深入惠门,津梁是寄,玄悟法宝,尝托兹山。”

冬月某夜,大雪纷飞,四十岁的神光求法安心,达摩为坚其志,令其退去并言除非天降红雪,于是神光断臂立雪,达摩遂收为弟子,并改名慧可。

其间孝明帝三次下诏,召见达摩,他都不赴宫应命。

达摩禅宗,在四祖道信以前,都是奉行的苦行僧,穿衣“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乞食,无论好坏皆受而食之,且每日正午前吃一次饭,过午不食;不住寺宇,民宅,而坐于远离人烟的林间、草地、坟冢间,并常坐不卧。“惟服一衣、一钵、一坐、一食”而已。

达摩在岩穴间坐禅,面壁九年,传说连他的精气神影都透进了石壁。

达摩面避九年后,欲返印度,众弟子前来汇报修禅心得,他对道副说:“汝得吾皮”。他对某弟子说:“汝得吾肉。”又对道育说:“汝得吾骨”。最后对慧可说:“汝得吾髓。”并以衣钵为信物传法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年536年)灭化于洛滨,葬熊耳山前空相寺中。

当时西行求法归国的高僧宋云,却在西域戈壁荒野中遇到已死了的菩提达摩。他赤着脚,提着一只鞋,显得闷闷不乐。宋云问道:“大师往哪里去?”回答说:“往西天去!”说完就独自向西走去,消失在茫茫之中。

宋云回到洛阳,说起此事,人人诧异,开棺验视,棺内仅一只芒鞋而已。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他那清澈澄明的伟大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直在中国佛教界浅吟高唱,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并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至今,嵩山少林寺仍留有达摩洞,初祖殿,二祖庵和养臂台等遗址。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衣钵传人,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之情。

菩提达摩的故事也深深影响了德化瓷雕艺术的创作,但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力和作品的优劣高下。胸有成竹,题材的构思始终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手写我心则是作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

我们首先来看两件明何朝宗款达摩立像作品,一件表现的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主题,且不必谈何氏惯有的疏密有度,连绵流畅的衣饰处理风格,达摩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而眼里流露的是几分愠怒和无比的坚毅。愠怒的也许是梁武帝萧衍的功利心以及不解禅宗精髓,还有这无船可渡的江水,但进一步坚定了他不畏艰难誓成大法的决心。而另一件作品表达的内容更加深远,它表现的是达摩经历了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之后大彻大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横空出世的思想和能得其髓的人以衣钵传之。正是这种思想和代代相传的精深博大,禅宗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最大宗门,所以它表达了禅祖一生最重要的内容。这时的达摩脚下是中岳的高岗,历历可数的胸骨,磨砺的手指,突出的门牙更加硕长,扭动S型的身材和格外饱满的胸腔给人以力的震撼,达摩的眼神既不是凶也不是苦,而是充满一种得道后的天地正气。

德化窑佛道人物我们还可以看到明张寿山款达摩,清博及渔人款达摩,当代名家款达摩以及大量的无款达摩等。但就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而言。我相信,热爱德化窑瓷雕艺术的人们心中自有高下。

瓷器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但在浩翰的中国瓷器历史中,名垂千史的首推何朝宗,瓷圣之誉,实不为过。

阅尽沧海的徐悲鸿先生有句不为大众所知的名言可作每一个艺术家的座右铭,这就是“尊德生,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通中庸者,其百世艺人之准则乎?”

这就是艺术,美目巧兮,顾盼生辉。

世界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也永将演绎传承和创新两大主题。

西方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除一件为“蒙娜丽莎”的油画外,另外两件均为“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的雕刻品。在欧美,德化建白瓷享誉“中国白”的殊荣,公认是东方艺术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在中国,人们往往喜欢把何朝宗的作品赞誉成“东方的维纳斯”,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探、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无臂但有双翼的“胜利女神”主要都是以形体特别是衣纹的处理为胜,但就表现形式而言,“胜利女神”更胜一筹,那种不是丝绸,胜似丝绸的衣裙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流动,仿佛在清晨的海风中苏醒而舒展。“维纳斯”高2.04米、“胜利女神”高2.63米,两者均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何朝宗的作品一般不高于0.5米。由于材料和大小的不同,何朝宗的作品在衣纹上不能说好过“胜利女神”,但对人体的把握,特别是衣袍里人体的呼应,大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韵味。瓷雕的完成过程比直接雕刻更为复杂,小件作品更能达到一种佛在家里,禅在心中的美妙效果。但在神态和手的处理上,何朝宗的作品则好过“维纳斯”和“胜利女神。”手的处理历来是中外艺术家共有的最难处理的形体问题,也许有人说艺术需要一种残缺的美,但这种看法最多只对了一半。试问,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充满内心活动而神秘的眼神,让人产生不绝的联想,和那双细腻而优雅的双手,“蒙娜丽莎”又是什么?我们来看何朝宗对神态的处理,且不必再说他的达摩,我们来品味他的观音,何朝宗款的观音有一个共同特点,那是一种眼观鼻,鼻观心,微微那么一瞌的神韵,气定神闲又悠远无尽,难矣!画虎画皮难画神。自何朝宗以后,德化窑名家辈出,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复古还是创新,何朝宗都创造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艺术品中表现观音和达摩的题材非常多,包括绘画,雕刻等,但和何朝宗的瓷雕相比,则高低自见。

在中外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世界上大小博物馆可称得上传世之作的珍品一般具有三个共性:一是描述一件大众化的事物;二是非凡的功力;三是划时代的创新。如是,何朝宗可入流矣!

何朝宗是否步入禅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把握以及饱含神圣的宗教情感是肯定的,尤其是他感念菩提达摩智慧坚毅的一生和清澈澄明的思想,每每或创作之中,或劳累之余,或夜半梦醒之时,他也许为此会悄然泪滴,这也是何朝宗自己一生的写照和艺术精髓。而他的观音则是追求一种“万家呼求万家应”的大慈大悲,我较推崇一件明“心默子”款的观音。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观音姿态随意地倚坐在山石之上,她略微俯首,而容俊秀,直鼻小口,双目微瞌,形貌极为慈祥。头挽高髻,并未戴华美的宝冠,素洁的长衣广袖徒垂拂于盘曲的左腿之上,右腿竖曲,赤裸的右足由衣裙下半露出来,将两手随意地放在坚起的右腿漆上。这种倚坐姿态与一般造像中的倚坐像不同,姿态极为自然悠闲。衣纹疏朗流畅,但能表现出衣料的质感,更具生活化,并不像早期佛教菩萨造像那样过分裸露躯体,呈现的是具有一定厚度而色泽雅致的衣裙,使造型端庄稳重。裸露出的前胸处又饰一朵宝相花,在端庄净洁的色调中增添了几分灵巧华美之感。而对这样一位端庄而又慈祥的菩萨,自然与面对那些威严吓人的神祗不同,信徙自然愿意敝开灵魂心扉,皈依于她的足下。整个作品清新隽永,犹如细雨润物,春风扑面……我之所以较仔细描述这件作品,是因为这是一件最值得探讨的明代观音作品,首先这也是一件最好的德化窑观音作品,但作者“心默子”是谁?人们一直不得而知,一头雾水。如果说何朝宗的作品空前绝后,那么“心默子”和何朝宗孰高孰低?笔者慎重的认为,何朝宗和心默子就是一人,这其中和菩提达摩有关系,原因有二:第一,这件作品的形神,纹饰以及太湖石的艺术手法和何朝宗的艺术手法如出一辙,而且非何朝宗莫属,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干曲而后晓音”。第二:今嵩山少林寺西北约三公里的山腰处,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菩提达摩坐禅处,洞前有石牌坊一座,横额刻“默玄处”三字,为明万历三十二年所立。“默玄”即“默心”,正是何朝宗对菩提达摩的无限敬仰,精神上的皈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自谦以及文字运用的需要,他的心中隐藏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谜底,“心默子”即菩提达摩的转世之子。可见,历史上真实的何朝宗除了拥有和菩提达摩相同的坎坷人生,智慧和坚毅的性格,他也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了自己创作的理念中了,甚至浸淫进了何朝宗的骨髓,何朝宗创造的作品其实也是禅宗思想在艺术世界的完美写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何朝宗的哪一件佛道作品又不是如此。

我常常为何朝宗而感叹,历史上对他的文字记载可靠的只有一句“……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何朝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世,他的性格,他的艺术世界,他的苦与乐,他的欣喜悲哀……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犹如白鹿过野,空谷传音,迷一样的何朝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何朝宗是一个身世坎坷,智慧坚毅,善于学习和观察,身怀绝技,具有极深文学艺术修养的人,是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具备高尚品德的大智慧者,他就是释家中的佛,道家中的仙,儒家中的圣。由此,我心感到释然,这就是艺术和艺术生活。生平一句话足矣!留下的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句话也是何朝宗,说不尽的也是何朝宗。

何朝宗是德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对德化窑和何朝宗的研究和系统整理还不是很够,这和中国收藏界的主流鉴赏水平以及当地政府有很大关系。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德化窑和何朝宗的艺术价值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衷心希望广大德化窑收藏爱好者用艺术的精神,理性的态度来弘扬这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一名美好而苍白的空话……如是,善莫大焉?!

特殊的陶瓷文化——瓷刻艺术


一把普通的小锤、一根铁钉般大的钻子,两年的光阴……102块普通的条形瓷砖在他的巧手雕琢下,组成长达5米的“江山万里图”。昨天下午,在素有“南京瓷刻一匠人”之称的陶数成家中,记者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幅巧夺天工的巨著。

走近陶数成的家中,在客厅中间挂着一幅用铁皮做成的风景图,除了有形象逼真的竹子外,还悄然栖息着一只可爱的小知了。来到工作室,只见其中一个墙角上有一排精致的仿古徽派建筑,下面分别用铁钩挂着三个精美的圆形瓷盘,上面分别“画”着一片枫叶、一只猫咪和一位当红影星的图像。

“这三个瓷盘上的画都是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陶数成解释说。“不会吧,我还以为是用毛笔画上去的。”记者一边说,一边伸手触摸,感觉到瓷器上起伏的纹路。

看着笔者吃惊的表情,陶数成笑着从卧室里搬出了6块包装崭新的条形“木板”,然后一块块拼装起来。一副清新秀丽的“江山万里图”展示在记者面前。

这幅作品是由一块块长24厘米、宽5厘米的瓷砖组合而成,上面或深或浅呈现出河水、山路、松树等不同的景物,充分表现出镇江至南京沿途的风景,如果不仔细察看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用锤子刻出来的。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足足花费了我两年的时间,从1997年到1999年之间基本上我很少出家门。”陶数成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美术和手工艺品尤为喜爱。1991年的时候,陶数成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广东有人在瓷砖上刻出一幅幅令人称绝的画面。他也心动了,于是就试着一个人在家里捣鼓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陶数成终于也能在瓷盘上雕刻了,但是“原材料”却让他发起了愁。一次无意中经过夫子庙的一家碗店他发现,店里有一种产自景德镇的白色瓷盘,不仅质量过关而且非常符合他雕刻的要求。于是,他就骑着三轮车把店里仅有的70多个盘子一下全买了拖回家,开始干起他梦寐以求的瓷盘雕刻。

经过6年苦心的钻研,陶数成已经完全掌握了瓷盘雕刻的技术,他就想雕刻一幅巨著来充分显示自己精湛的水平。于是,他以“长江万里图”为原本,以瓷砖为原料,先用毛笔在瓷砖上画出整个作品的轮廓,然后分成若干块一点一点雕刻起来,最后用墨喷洒上去就完成了。

“我之所以这么执着,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瓷砖上雕刻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精湛的手艺,让这种民间特有的文化能够代代流传。”陶数成笑着说。

陶瓷文化:紫砂壶艺术的文化内涵


纵观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地被熔炼、升华的壶艺文化独树一帜并流传至今。

在宜兴的文化积淀中,陶瓷艺术自六朝以来,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南山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发展,正是在这种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兴以手工成型为主的紫砂壶艺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由此产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兴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几千年的茶文化累积的精髓,融合了周边地区其它民间工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宜兴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色泽淳朴古雅,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誉海内外。紫砂壶艺之所以在宜兴起源、发展,其中-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优质、名冠天下的紫砂泥。天生丽质育紫陶。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宜兴先民们夹杂在"夹泥"陶土中使用。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就是深藏于丁山黄龙山黄岩石中薄薄的一层紫砂泥,号称泥中泥,其泥特点是:(1)含砂低,可塑性强,易于造型;(2)含有较多的硅、铝、铁、钙、镁、钾、纳等有益人体的多种微量元素;(3)烧成后呈双气孔特殊分子结构,透气而不渗水,故沏出之茶不失原味,盛暑隔宿也不馊;(4)紫砂壶扶揭不烫手,而且越用越光亮;(5)色泽纯朴古雅,并非单一紫色,还有红、黄、绿、青等色泽,人称"五色土"。难怪古人留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宜兴)溪头一丸土"的赞语。为了丰富紫砂壶的外观色泽,满足制壶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要求,可以把几种色泥混和配比,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使产品烧成后呈现多种色彩,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配制后的紫砂泥,呈现铁青、深紫、海棠红、墨绿等多种颜色,成为实用性与欣赏性俱佳的艺术品。由于紫砂泥具有以上种种先天的优良条件,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就成为最理想的茶具。宜兴紫砂壶是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为一体,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再加上它天成的古色古香的质地,仿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把小小的壶里,甚至都渗透到了泥土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确立了北宋前期开始的紫砂壶造型、工艺、制作和烧成的紫砂壶艺传统文化,在发达的宜兴陶瓷文化的催化下,经过明、清两代快速发展期,紫砂壶艺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是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人们对紫砂壶艺文化的审美情趣,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前所述,由于紫砂泥的相关特性:其可塑性适宜造型审美的变化,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是茶壶的最佳材质。因而紫砂壶被精于品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钟爱,并积极参与,赋予了其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大诗人苏东坡,在滴居宜兴时,不仅好茶爱壶,并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品茶赏壶,悠然自得。为了称颂其对紫砂壶的贡献,后人把他设计的提梁壶定名为"东坡壶",历代制作,相沿至今。

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他们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画篆刻等装饰,而且与陶艺家合作设计制作紫砂壶。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如高庄教授,早在1956年就帮助紫砂界创新了制壶工具,用金属辘轳转盘代替了木转盘,至今仍广泛使用,他设计的"提璧"由"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制作,一举成为着名的传世艺术品。紫砂走到今天无不是靠传承和弘扬。紫砂艺术的一整套在实践中摸索并日趋成熟的工艺程序、制作技法、装饰手段都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我们所以要强调紫砂制作人员一定要从全手工成型学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练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这决不是守旧,犹如国粹京剧,一招一式、一腔一韵都得从头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过硬的基本功,在紫砂的造型创作上承载文化积淀和文化元素,营造出自己的真正心灵空间和形象物体。如我创作的《三脚神龙壶》,以黑料泥制作,色泽古朴,造型凝炼小巧,立意高古,形制优美,扁圆壶身、嵌盖、壶嘴、壶蒂、把端以抽象变形的雕饰龙于一体,古扑而又雅致,体现了工与艺的美感,宝贵与吉祥的内涵,此壶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古至今,宜兴紫砂决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我们要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把紫砂艺术定位于文化属性,是一种致富一方的传统产业、举世无双的特色产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紫砂的精髓是文化,需要我们紫砂技艺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文化成就。

陶瓷与音乐


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就认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去,音乐性格的善恶使听者的灵魂变得优美或丑恶。乐圣贝多芬曾经断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殊不知它与陶瓷还有很深的缘份呢?

“磬”是古代玉石制的乐器,而人们常用“声如磬”来形容陶瓷的特殊音色,可见陶瓷的声音是何等优美了。如果要追溯陶瓷与音乐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乐器除了石哨和骨笛等以外就是陶哨了。在67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两个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早的乐器之一。

真正的瓷器出现以后,人们发现它还有新的妙用——用作乐器。《乐府杂录》中记述唐代大中年间,有个县丞名叫郭道源,善长音乐,特别善于辨听各种不同大小规格的瓷瓯所敲击的声音,组成完整的瓷瓯琴(瓷瓯,相对于现在的茶杯),而奏成动听的音乐。他常常当众表演,选取十二个越窑或邢窑出产的瓷瓯,用筷子敲击,能成各种曲调,风格清新,令人回味。当时还有一个马处士精于此道,他常取八到十二个瓷瓯置于桌上,用筷子敲击,此人的音乐修养比那个县丞要高,他还会调准瓯瓷的音准,即根据瓷瓯的发音,在瓯中加水,以水的多少来调音的高低。甚至半音音阶也能调得出来,音域很广,表现力很强,可以奏出许多悦耳动听的曲调,这也许是现代“碗琴”的鼻祖。

用筷子很有节奏的敲打着瓷碗,演奏了一曲清脆悦耳的音乐,其声似泉水叮咚,琵琶铮铮。瓷器的这种特殊音色是其它任何乐器难以比拟的。古人形容它“声如磬”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陶瓷在音乐中又大显身手了。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听音乐,总要调整电台的频率,虽然电台很多,有的报告新闻,有的放音乐,但它们都不相互干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与陶瓷还有关系,这主要是电子仪器中有很多用压电陶瓷制成的滤波器和振荡器,不要小看这个滤波器,它能起到电波的过滤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现代陶瓷的特异功能”听到悦耳的音乐。压电陶瓷还能做出会发声的陶瓷元件——压电蜂鸣片,它还会发出各种曲调音乐。压电蜂鸣片是电子音乐玩具的主要元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陶瓷与音乐的关系更会密切和融洽。

艺术理财:初涉艺术品投资从哪里入手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经历了非常迅猛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英、美两国,首次超越了法国,“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陈女士夫妇家庭条件较好,且喜好艺术品,因此具备了艺术品投资最基础的条件。

很多成功的艺术品投资者都是从爱好起步,主要目的是收藏,如果不是抱着这种心态,刚入市就指望赚钱,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亏损的境地。无论是哪种艺术品形态,古玩、玉器、瓷器、书画、钱币等,它们都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印迹,需要细细品鉴才能在真与伪的一丝之差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浮躁的投资只能带来一堆毫无价值的赝品。

投资艺术品需要量力而行,要做就要定好方向做精一门,不能到处撒网。如果陈女士的总投资金额控制在20万元以内,那比较适宜投资中低端的艺术品。艺术品收藏要求深厚宽广的专业知识,需要循序渐进,潜心研究历史、浏览艺术品网站、观摩博物馆的各种展览、随时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各个朝代的特色及相对应的艺术品,包括古玩、玉器、石器、木器、字画等等,并做好缴纳一些“学费”的心理准备。

在投资初期,不要指望每次出手都能遇到价值被低估的真品,以99%是赝品的心态去看问题能最大限度降低非理性所带来的损失。或者陈女士也可以先从收藏仿制品入手,通过仿制品的手感、质地、成色去了解与真品的差异之处,然后再逐渐尝试收藏真品。

艺术品投资属于较高风险领域,除了赝品的风险之外,还有流通渠道有限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非理性爆炒所带来的波动性风险、保管不善所带来的损耗和贬值风险等,投资者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艺术品投资误区

误区之一:专业仪器能鉴定真伪

有些较为谨慎的投资者购买艺术品前会要求拿到鉴定中心,希望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来检验真假。还有些商家看准了投资者的这种心态,在销售古玩艺术品时索性就附上一张由科技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书。然而高度仿真的赝品很多时候能逃过专业仪器的“法眼”,所以还是有必要请业内有威望的专家作肉眼鉴定。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玩艺术品不适宜用科学仪器检测,会对艺术品造成一定的破坏。

误区之二:买到了真货就能赚钱

众所周知,投资古玩和艺术品最大的风险就是买到赝品,但实际上有些时候即便买到的是真品也会面临损失。古玩及艺术品投资市场也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中一味地追涨买蓝筹股,很多时候也会被套住,而一旦这种时候通常会发现原本就不强的流动性面临雪上加霜的境地,套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可能。

误区之三:年代越久越值钱

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年代确实是很重要的估值要素,但绝不是唯一要素。我们看到很多明清时代的艺术品价格远远超过其他时代,人文历史背景、材料工艺、艺术价值、民族情感及品相等等,都有可能对艺术品价格造成决定性影响。

误区之四:盲目相信拍卖价

拍卖是当今艺术品得以流通的主要交易形式,因此很多人都会将拍卖价作为投资参考,殊不知其中也藏有种种“猫腻”。且不说有些拍卖公司并不承担拍卖品保真的责任,投资者很可能会拍到赝品,更常见的是“自导自演”假拍卖,以此作为抬升艺术品价格的手段,以有限的拍卖费用撬动数十倍的艺术品价格,在下次拍卖时误导不知情的投资者。

误区之五:艺术家过世后作品更值钱

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过世对其作品价格来说是利好消息,陈逸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但很多时候如果艺术家具备一定的官方背景,其在位时所完成的作品通常会被人为刻意地捧高,而一旦其过世之后,作品反而会回归其应有的估值。换句话说,投资具有官职的艺术家的作品需要谨慎。

艺术品投资基金

当艺术品投资与金融资本相连接的时候,这个市场就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蜕变,变得更加的产业化和利益化。与有些人士爱好艺术品收藏所不同的是,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更偏好于艺术品投资,他们只是希望能从高速成长的艺术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而并非希望花大工夫真正收藏某样真品。于是,艺术品投资基金就应运而生,当然艺术品投资基金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品收藏爱好者。

比较正规的产品是银行系发行的挂钩艺术品的理财产品,如果产品中再加入一些优先和列后结构的话,产品的风险系数就大大降低,当然收益也会有所降低。此类产品门槛要低于私募艺术品投资基金,更加平民化,真正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艺术品投资的最大弱点就是周期较长,这一点也会相应体现在理财产品上,通常此类产品最短也要2年以上,投资者需要做好流动性的考量。

陶瓷艺术题材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陶瓷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老子、庄子以及孔子、孟子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但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就不一定是宗教艺术。我觉得,在陶瓷作品中,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都不能划归为宗教艺术,不能理解为宣传宗教教义,而是艺术家们借宗教题材,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感情与审美追求,有着世俗的倾向和民间艺术色彩。因此,不能一看到观音、罗汉塑像就认为是宗教艺术。

当然,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被人作为宗教塑像来供奉,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黑格尔早就指出:“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确是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蔡敬标当年轰动一时的三十三寸《南海站鳌滴水观音》,不仅因为它是观音题材而受到欢迎,更重要的是它构思奇巧、造型的优美所传达出的精神解放的信息和艺术成就。要知道,这件作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广州继而在香港展出的。

刘远长先生的《飞天天女散花》的时代背景也是如此,它同样是佛教题材。飞天天女在佛教艺术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香馥,身披彩带,体态轻盈,上下回旋,自由飞翔于天上人间,把鲜花洒向人间,给人间带来美丽。作者是“有感于这么美的形象,这么好的艺术,这么光辉的传统,时时激起我的创作欲望”而创作的。作者不仅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个善良的美丽女神形象。同样,他创作的《哈哈罗汉》,也不仅是一个普通形象,而同时是一个笑对人生、安乐处世的世俗人物形象。徐波的《三个和尚梦》不仅再现的是“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令人忍俊不禁而有点心寒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这个艺术形象所包涵的警策人世的哲理。高峰的《情趣罗汉》(也同样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宗教罗汉的形象,而是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所传达的“情趣”使观赏者得到一种审美的情趣。以达摩为题材的作品,着重的不是他的宗教形象,而是他那种面壁十年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美和傲视尘世的精神美。“八仙”人物形象塑造,当然是有感于八位仙人弃世脱俗的飘逸的人格美,但重要的是艺术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德-化-陶-瓷-总-站

我不能否认在瓷雕艺术中没有纯粹的宗教塑像。我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和对待一切。即使是这些塑像,也是艺术家们“按照美的规律”而塑造的。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艺术创造的大忌是千篇一律和陈陈相因。在艺术创造中,题材没有好坏、美丑、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表现力。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瑰宝,何朝宗、游长子、曾龙升、蔡金台等的作品就是如此。德-化-陶-瓷-总-站

陶瓷文化鉴赏-磁州窑陶瓷绘画艺术鉴赏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彭城观台一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它以精湛的制瓷工艺与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成就而载人陶瓷史册。磁州窑陶瓷制品以多样的装饰形式及深度的表现内容,展现出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宋三彩、红绿彩、翠蓝釉等几十种品类,各种装饰品种淋浴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雨与滋润,绚丽多姿、争芳斗艳。其中宋元时期的剔刻划花,白地黑花,以及近代的民间青花,以其丰厚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艺术精品。

磁州窑装饰技法是以绘画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产品增添美感与艺术欣赏价值。磁州窑制品的绘画与纸上绘画不同,它必须视陶瓷坯釉的干湿而或缓或进行操作,绘画的布局也常因不同产品的器形特点,因形制宜而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有的画面疏朗别致,简洁典雅,有的繁缛致密,工笔细致,有的粗犷豪放。由此提升了装饰的表现效果。实际上磁州窑许多陶瓷绘画作品,其艺术鉴赏价值也远远超出其实用价值,而带有强烈的艺术审美,宗教文化与民俗色彩。一件绘画产品往往蕴涵各个时代深厚的文化气息与艺术内涵与时代精神。成为我们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翔实的实物资料。

磁州窑绘画装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幸福,吉详的愿望及情感的倾诉。绘画内容丰富,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及诗、词、曲,元杂剧,民谣等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内容。具有吉祥意义的植物花草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竹叶、石榴及连绵不断的卷草纹等等。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的歌颂憧憬,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的含义。山水纹样反映陶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的体现了文化人钟情山水遁世隐逸的意绪。纹样有的繁缛细致,有的则简单几笔而就,充分展示了磁州窑题材丰富,博采众长及雅俗共赏等特点。

磁州窑绘画题材异常丰富多样,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戏剧内容及民俗题材方面的内容,俨然构建出一条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艺术画廊,浓缩着博大精妙的文化意蕴与雄浑的艺术审美。纹饰中既有文人高仕琴棋书画的生活场景,也有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及吉祥图案。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致的理念精神。我国唐诗、宋词、元曲、章回小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文化成就,集中了中国文化精髓。古代磁州窑装饰时均取为绘画题材。磁州窑产品上绘出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如“尧王访舜”,“陈桥兵变”,“昭君出塞”等。再如“李白醉酒”《白乐天作诗》、《踏雪寻梅》等绘会描写的是著名诗人词人活动的故事内容。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君子,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颐敦爱莲,苏东坡爱砚,借喻了四君子的高风亮节,也成为彭城磁州窑画工绘瓷的题材内容。一件民间青花瓷瓶上的《四爱图》就描绘了古代四君子的故事。

宋元以降,我国戏剧舞台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它以脍灸人口的故事情节,“说、唱、做、打”的表演形式深深地融人人间,为庶民所喜闻乐见。戏剧艺术对磁州窑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很大影响。许多戏剧题材内容流行社会各阶层,有的是画工日常看过的戏剧场景,生动地活跃在他们的脑海内。如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故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辕门射戟”;隋唐演义《瓦岗寨》中尉迟敬德“单鞭救驾”,救李世民的故事。唐代名将薛仁贵寻妻的故事《武家坡》;《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及《聊斋》的“樱宁图”中的狐仙与才子的爱情故事等片段。戏剧题材绘画特点是画有围墙,主题纹样是戏剧主要内容的一出折子,绘在开光内,周围是细密的边饰纹框。画工们将戏剧中这些耳熟能祥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绘在陶瓷产品上,供人们休闲之余品析观赏,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画匠绘瓷时,也会一边绘画一边联想着戏里的故事情节,或边哼着戏谱唱句边作画。由于精神到位又很投人,绘画时能够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绘画技巧也达到充分的展示。磁州窑绘画装饰的内容还有《张良卖剑》、《单刀赴会》、《麻姑献寿》、《薛三娘教子》、《黑水国》、《风云三侠》、《游龟山》、《二乔读书》、《朱元璋拜师》故事等。

西游记是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后来出现小说,但最初的起源与流行时间,在学术界却多有争论。20世纪50年代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郝彩赭唐僧取经箱形枕。画面绘有唐僧骑马,孙悟空与猪八戒在前,沙和尚随后的西天取经图。据考,唐僧取经故事最早始于南宋,出现在彭城瓷枕上说明此故事元时已广泛流传民间。该枕绘出的纹样比明代杨景贤《西游杂剧》和吴承恩《西游记》要早200年以上,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枕还参加了中外文化交流展览会。

在美国西雅图艺馆,收藏一件彭城“滏源里三家造”白地黑花杂剧人物纹饰枕,属精品之作。枕面描述了唐代名将薛仁贵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寻妻的故事。画面正中为三棵松树,左边一卫士牵马在后等候,薛向一仆人作辑施礼做寻问状,而屋内一人正做梳状。枕面尖拱形繁缛边饰纹形成一开光,突出了主题纹饰,起到烘托效果。前面为折枝花纹,背面为牡丹花纹,两端为荷花纹。这此边饰纹与辅助纹对于主题富寓意的酿造均有渲染效果。此枕绘画笔法细腻,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突出,层次感强,纹样布局得当,整个画面疏密相宜,有一种韵律感,非常圆满地体现出画工匠心独到的绘画技艺,成功地表现了当时风行的尚武精神。彭城“滏源王家造”同“张家造”一样,均为磁州窑著名的陶瓷作坊;曾生产出许多美仑美奂的瓷枕精品。

一件元代妇人卧枕,一女子被刻画成头枕曲臂,作熟睡状,神态自如,动作舒展,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与祥和的意境。枕后以墨书有“至正贰年六月初四日陆仕安索申家窑”制。这是一件有明胡年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俗生活风情,审美雅趣与制瓷技术水平。佛教经过与各种宗教文化融会贯通,发展成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宗教文化意识,除了佛教的圣花一一荷花是磁州窑产品的常见绘画纹样外,还绘出许多有关佛教故事的经典传说。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一件瓷枕上,绘有《僧稠解虎斗》的佛教故事。僧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教派领军人物之一。其说以宗教实践为根本,是长期在北方流行的以“四念处”法为中心的禅法。僧稠从僧出家,从道房学禅,后人少林寺诣祖师佛陀,历史上曾获得极高评价。僧稠一系的禅在中国曾取得“独盛”地位,在长时期占有重要影响。《僧稠解虎斗》表现了僧稠见到两只正在撕斗的老虎,他宣讲佛教教义将二虎劝成和解的情景。另有一件彭城民间青花《达摩面壁》纹样腰圆枕,描写的是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自中国南方——苇渡江到少林寺,面壁十年刻苦修炼,甚至连鸟在其肩搭窝都毫不知晓的故事。后来达摩的后世弟子——六祖慧能,确立了在中国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禅宗宗教。《达摩面壁》描写了禅宗佛祖达摩以绝念精神,一心刻苦修练的故事。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其中有许多传说。如“八仙过海”、“刘海戏蟾”等内容。还有一件青花人物纹样掸瓶,描写是道教《老子出关》图,但此处老子不是骑牛,而是骑驴,体现出彭城瓷行画匠的诙谐情趣。

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黑花双凤纹四系瓶,瓶体被分割成两个开光,框内各绘有一凤凰。凤凰作展翅翱翔状,风的腹部被想象般绘成朵朵祥云,整部画面形象逼真,充满新意,极富想象力。历史上,凤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瑞鸟,而被归纳为形象美,五色备举,光彩夺目,凌风蹈云,翱翔四海之外,集中每一身的美丽形象。凤充满智慧,清逸高洁,能歌善舞,象征欢乐祥和,安宁幸福。它又是成双结队的鸟,象征爱情纯洁,姻缘美满。凤凰还被用于宫廷皇后专用的纹样。此四系瓶大约是供达官贵人甚至宫廷使用的贵重器物。

磁州窑画匠通常将几种不同纹样组合或分割,绘制在瓷器上,用意在于赋予更多的吉祥含义与审美情趣。诸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喜鹊登梅”、“雪中送炭”、“青花芙蓉”、“远山清水”、“望月山水”、“双喜临门”等。

磁州窑的花卉绘画采取了更加活泼创新的形式。它常将几个视觉美学因素组合一道,使其形成更加丰富的吉样寓意。如菊花有席片菊,铁锁边菊,黑叶菊、三根柱菊、松珍菊、钓菊、葱花菊、团菊。梅花则有五瓣梅、缠枝梅、青花梅花、鱼鳞梅花、竹叶别梅等。再比如竹蓝桃纹、博古纹、富贵边博古纹、梅花边博古纹,灯篓孔牡丹等纹饰即属此类,这些纹样多装饰在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瓷上。

彭城磁州窑陶瓷画匠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在瓷器上还绘出大量的中国北方当地土生土长的花草纹饰,如鬼佛手,凤仙花、石榴花、打碗花、红桃、梨果、柿饼花、菜瓜纹、蝴蝶花、豆芽菜花等等。其中许多纹样装饰如豆芽菜,梨果、风仙花、打碗花及柿饼花等,均取材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区独有的花卉野草。这类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纹样群,填补了过去官窑绘画艺术所空白的缺憾,丰富了中国陶瓷纹样装饰艺术,也成为北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总之,磁州窑陶瓷绘画艺术画技高超、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许多绘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值得我们深人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