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柴烧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覆烧定窑瓷的魅力

覆烧定窑瓷的魅力

柴烧瓷器的鉴别 古代烧瓷器的原理 古代烧瓷器

2020-08-14

柴烧瓷器的鉴别。

宋代将瓷器生产技术推向一个高峰,名窑倍出,争奇斗妍。其中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一时,因瓷质细腻洁白,纹饰秀美,被宋代皇家宫廷选为贡品。

为了适应朝廷贡瓷及民间用瓷大量生产的需要,定窑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其优点是:一、节省空间,因为一器一匣,匣钵占了很大空间,采用覆烧工艺产量成倍增长,满足贵族及人民日常用瓷。二、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三、由于覆烧时器口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焙烧时收缩均匀,故不易变形。四、底心满釉。但覆烧也存在诸多弊端, 因烧制时器口紧贴垫圈,口部不能挂釉,而露出一线胎骨成为“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瓷匠们发挥聪明才智,巧夺天工,口沿包镶金、银、铜、锡等金属作为装饰,其身价顿显高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宋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南方吴越王钱氏在崇敬殿向宋太宗敬献“金装定器”两千件作为朝廷贡品。

定州窑以烧白瓷闻名天下,国内一家博物馆藏有金代定窑刻花葵瓣碗,碗心刻荷叶花纹,质细胎薄,釉色莹润洁白,属金代贵族用瓷,有“芒口”,但底足内未见有“官”、“易定”、“尚食局”等字款。定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定窑酱釉烧造数量少,因而备受收藏家重视。

宋代诗人陆游对定窑口沿无釉瓷器嗤之以鼻,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老学庵笔记》中回忆:“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宋代《坦斋笔衡》也很不客气地记述了:“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北宋末年,其他窑系的崛起,宋徽宗率先“弃定”瓷选汝青瓷,一时间对定窑白釉、酱釉、黑釉瓷难定轩轾,遂被打入“冷宫”,售价一落千丈。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却对“黑定”推崇备至,认为“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覆烧


瓷器装烧方法之一,又称“伏烧”。相对正烧而言,是把盘、碗一类的坯件反扣在窑具上的支烧方法。可分为釉口覆烧和芒口覆烧两种。釉口覆烧至迟在南朝已经出现,为无匣裸烧,即在支烧台上置齿形垫圈,碗坯反扣在支烧台上,齿形垫圈(或三角垫饼,或无垫烧具的涩圈叠烧)顶住碗的内心,在朝上的碗底上置放一个垫具,然后依次反扣,如此重复可叠5至10层,唐以前使用实心柱状支座作支烧台,唐代始出现一种形如反扣喇叭形的支座。此种无匣裸烧覆烧法首先流行于四川一些窑场,起自南朝,延续至宋。此外,唐代山西平定窑、浑源窑,西夏宁夏灵武窑,五代至金河北磁县观台窑都曾使用过此法。另一种釉口覆烧发现于南宋四川瓷峰窑和河北磁县观台窑,称为砂垫覆烧,方式是以碗形支托为底,以五、六堆砂堆为间隔置于倒扣的碗足上,依次类推,其口沿悬空,故口沿有釉。芒口覆烧最早见于江西南朝洪州窑对口烧方式。北宋的芒口覆烧最早起源于定窑。最初的是多级碗形、盘形覆烧,用来覆烧规格大小不一的器物、后来又发现了筒形匣钵支圈覆烧,大大提高了装窑量。这种工艺宋、辽时期向四方扩散,在北方接受这一技术的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汤阴县鹤壁窑、新安窑、陕西旬邑县安仁窑、宁夏灵武窑、内蒙古辽上京窑、赤峰缸瓦窑等。北宋后期芒口覆烧南传,景德镇湖田窑和浙江泰顺玉塔窑同时接受了这一技术。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湖田窑采用多级垫钵和多级垫盘覆烧,南宋中后期采用定窑的支圈组合式覆烧。芒口覆烧留下粗糙的芒口,从而导致了覆烧工艺不能持久,逐渐走向衰亡。 (见图474)

定窑瓷的鉴赏方法


定窑瓷的鉴赏方法。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备受学术界、收藏界尊崇。藏家若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到代定瓷,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当代定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仿制技术的一再提高,给定窑收藏鉴定带来很大的难度。过去人们总结出来的那些老定瓷特征,现在造假者几乎都能做出来,有的做的是相当的“好”,以至于很多老藏家、权威专家也连连“打眼”。但是不管造假的水平有多高,新的终归是新的,老的终归是老的,老定瓷与新定瓷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胎骨老化、釉质、神韵等是目前造假者难以仿制出来的。

根据多年定瓷收藏鉴赏经历,笔者总结了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集中介绍出来,以待方家交流探讨。

一是鉴赏标准不能“一应俱全”。很多专家、藏家在鉴赏定瓷时,以所鉴对象是否同时具备泪痕、竹丝刷痕、施釉痕、芒口等定瓷特征为标准,但是这些特征在有的定瓷上全部体现,有的只体现了部分。比如说“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从这句话来说,有的定瓷就不一定有“泪痕”。再比如指甲痕,定窑遗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考古时,有细心的参加者就对此进行了专门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很多定瓷上面没有这个特征。可见,鉴赏定瓷需要吃透定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综合判断。

二是正确看待定瓷器型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民族,“四大发明”就是很好的证明。对于定瓷的器型问题,笔者认为定窑的工匠熟能生巧,且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创新力。定窑有北定、南定之分,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般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设计生活用品,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特色”。勤劳的定瓷工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难免会突发奇想,造出某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比如有的定瓷就是模仿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而来等等,这种东西不批量生产,但也不等于说是没有。再如,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鸡冠壶、凤首瓶、盘口瓶、长颈瓶、盘口无柄执壶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创新品种,是当时的统治者——女真族、契丹族人喜爱的瓷器品种。因此,如果忽略社会发展史,而一看器型不是中原风格的东西,也容易出现“误判”。

三是应重视粗胎定瓷研究。定窑产品有细胎和粗胎。不管粗胎、细胎都反映了定窑历史的演变进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搞收藏,就是收藏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体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只看重细胎定瓷,而忽略粗胎定瓷,是不能反映定窑发展全貌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产品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笔者看到的一些粗胎定瓷,其艺术性、观赏性不亚于细胎定瓷,发现的一些品种甚至只有粗胎产品而没有细胎的,粗胎产品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当时的大多数百姓生活风貌。忽略粗胎定瓷的研究,也会影响我们对定瓷的全面认识。

四是应科学表述定瓷轻重等特征。有人形容定窑“薄如纸、色如玉、声如磬”,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尚欠科学严谨。从互联网上搜索这九个字,有的说是形容景德镇瓷器的,有的说是形容湖田窑青白瓷的,现在又用这几句话形容定瓷,那么这几句话到底概括的是哪个窑口的特征?尤其在目前发现的不少定瓷器中,并没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因此这样的概括很难说具有普遍性。在收藏、鉴赏实践中,更不应以几句“概括”来推定定瓷瓷胎都比较轻,凡是胎重就不对等等。

定瓷鉴定、收藏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历史的演变导致定瓷鉴定也相对复杂,需要鉴赏家、收藏家在全面了解、掌握定瓷烧造历史、社会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定瓷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比较,才能进一步提高鉴赏力。

“文革瓷”魅力无限


“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时期的各类遗存,正悄然走进收藏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文革物品”这一大收藏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毛泽东像章”、“文革邮票”和《毛主席语录》之外,就是“文革瓷”了。

“文革瓷”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以其格式化的统一模式和简捷明快的装饰特点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制瓷史上自成体系,独立成章,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无论是工艺用瓷、装饰用途,还是生活用瓷,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地反映“文革”各个时期的政治口号和重大事件,从而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所以,“文革瓷”的收藏,为“文革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在“文革瓷”中,影响最广泛,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各种造型的毛泽东瓷像,既有全身及半身的立体圆雕,又有头像的侧面浮雕,无一不是由艺术家精心设计制作,可谓“慎之又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瓷质洁白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幸运的是:虽然历经30余载,但由于制作数量较大,且备受人们悉心呵护,至今仍不难发现它的踪迹,而且价位不高。当前正是收藏它的大好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革物品”收藏的不断升温,“毛泽东像章”和“毛泽东瓷像”的赝品也应运而生。新制作的毛泽东瓷像工艺粗劣,形象失真,尽失“文革瓷”的艺术水准,没有收藏价值。收藏者须仔细鉴别,方可淘得真品。

高档骨瓷 魅力无穷


陶瓷起源于中国,但骨瓷始创于英国,曾长期是英国皇室的专用瓷器,独尊着华美。就在如今,骨瓷也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别致、华丽、高档、优雅……对于骨瓷而言,充满魅力的评价数不胜数。

骨瓷餐具制品柔和、透明、强度高、韧性好,由于加入了骨粉,增加了烧制的难度,所以更加珍贵。骨瓷餐具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和奢侈品的集成。

汇嘉时代购物中心负一层的隆达骨瓷专卖店建议消费者,选购骨瓷餐具时可通过看摸弹三招来仔细区别:1、可将骨瓷拿在手里观察,通常好的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对着亮光还可观察其通透性,并能看出骨瓷成分的细致与否,一般好的骨瓷透光较佳且均匀无杂质;2、可用手触摸直接感觉瓷的细腻和坚硬,好的骨瓷重量往往比其它瓷种略轻、瓷体也更为轻薄;3、用手指轻弹,质地较好的骨瓷一般会发出“叮叮”的金属脆响,如用手沾水在碗口摩擦还会发出像飞机飞过的轰鸣声。如此,消费者便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与骨瓷实现近距离交流,并最终选购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骨瓷产品。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


199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化“文革”瓷章是个宝,加入了收藏或经营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这些高级瓷章在“第二市场”即被收藏家高价购存,偶尔流入“第一市场”,一露面便被有见识的收藏家高价买下收藏了。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友人电话称其从三明购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购存,他愿送至家中。该章直径5.3厘米,其形其韵皆与红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该章虽小,却是大章之母,应出自同一设计人员之手,弥足珍贵,遂以高价买下。

我曾于1996年9月发表《德化毛泽东瓷像章图谱》和《德化毛泽东像章概说》。时过境迁,如今德化章不论是内涵或外延皆丰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渐入佳境,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比如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头像系列(5.5厘米),当年只见到12种,现在已发现有20种,我集到14种,历经5年增加4种,收集难度可见一斑。再如心形异型章,当年只见到两种,属礼品章,极罕。如今已发现有10种,应属一套。不论是谁,能把这套章集齐,对德化瓷章的收藏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说》一文中,只说到十几种,现在综合几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约有70种,6.5厘米的大约有50种,而且,此类章可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现大套套小套的情况,小套能集齐已属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属难上难了。此外,在“诗词章”、“名画章”、“套章”等也都有新发现。

1997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的像章,不论是金、银、铜、铝或竹、瓷质的都有赝品出现。至今,外省某地生产的新瓷章、新瓷版画仍然呈铺天盖地之势。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德化章赝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鉴别水平,由我执笔写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伪》一文。当初,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索辨伪问题。文章在内部交流后,有一定积极意义。最明显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销声匿迹了。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不仅仅因为她的洁白无瑕和精湛工艺,还因为她蕴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去探索。当我了解得越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远。

西洋“宝烧”珍珠瓷


在我国古瓷烧造史中,有一种被称作“宝烧”的独特工艺。我国制瓷艺术传入西方后,欧洲在18世纪中叶创烧了一种“骨瓷”。所谓“骨瓷”,就是在瓷土中掺入四至五成动物类或海洋中的珊瑚、贝类骨粉而制成的一类瓷种。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还不惜工本,以海洋珍珠碾末为料,制成美轮美奂、专为皇家使用的“珍珠瓷”。

这类珍珠瓷,实际上与我国古代以玛瑙入釉的“宝烧”技艺异曲同工,只是成本更高,更为珍稀。这种欧洲骨瓷的顶级制品,由于仅为皇室特制,十分珍罕,一般民间难得一见。

这3件英国皇家珍珠瓷,是两件双面装饰圆盘和一件长方形椭圆形盘。两件圆盘中,口径26厘米,底径14厘米,通盘为釉里蓝彩。盘中主题纹饰为一幅精美的英国贵族庄园风景画。画的背景是一贵族田园风光。画中橡树高耸,鲜花盛开,草地花丛间,有4位身着盛装的绅士和贵妇,其中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远处树丛花卉掩映处,隐约可见庄园楼影。在盘子的口沿四周,采用六开光图饰对称排列,各有骑士或对舞人物,画风细密精美。

图2盘口径稍大,径28厘米,底径15厘米,亦为釉下蓝彩。画中主题纹饰似为一皇室私人城堡,内有错落有致的恢宏塔楼、繁茂的树木、花卉和水中泛舟等人物场景,整个画面以精到的写实手法勾勒出一幅18世纪欧州上层社会悠闲的生活景致。

一长方椭圆形盘,长32厘米,以花卉为主纹饰,盘通体施釉下红、蓝相间釉彩,鲜艳夺目。这3件装饰盘均采用铜板工艺绘画装饰,盘内外施透明釉。瓷盘胎质薄而细腻,色呈象牙白,釉彩色泽艳丽,釉质莹润均匀,温润如玉,宝光内蕴,盘后有花纹图形章和外文注明产地,并有“pearl china”(珍珠瓷)之标记,可见是极为珍贵的“宝烧”珍珠瓷。笔者收藏的这几件西洋珍珠瓷,虽然没有确切的烧制年代,但从瓷盘的包浆等方面判断,应为18世纪末的产品。

宋代定窑 白瓷翘楚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期,瓷业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瓷窑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产规模极其庞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保留了唐代以来以釉取胜的特点,又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宋代白瓷名窑辈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窑场当属河北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贡品为历代宫廷所珍藏。从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近100年的时间里,定窑烧造出大量的质量精美的白瓷器,影响极其深远。在北方以漳河、汾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称之"定窑系"。在这个定窑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窑场最多,有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定窑的制瓷工艺还影响了当时江淮流域的制瓷业,出现景德镇窑、德化窑、吉州窑、潮州窑等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定窑在宋人的笔记中虽屡有陈述,但是在唐代却因受到邻近邢窑的影响,才在瓷器的制作上向精白细致与优雅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器著称于世。

定窑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在定窑主要产地的涧磁村,从唐代开始,便已经制作出一种和宋代白瓷相当接近的产品了。当时唐代涧磁村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在风格上,器沿均折成唇边,丰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们一般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灰白,烧结良好,与唐三彩胎骨有较多相似处。第二种是较小件的装饰用品,如各式盏托、葵瓣口盘、兽形曲柄壶等等。器物的胎比较薄,断面较细而胎色洁白。第三种,胎质更加细腻.胎色略为发黄。有部分作品为了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实就材料与烧制方法而言,第三种唐代涧磁。村白瓷与宋代定窑白瓷相比,除了纹饰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在不同时代器足的处理上,亦与器形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以碗为例,唐代早期定窑的碗大多平底浅身,胎质厚重。唐代后期碗身多为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以上这种风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制作才更加精致,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变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细致,器壁也由45度的直线形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来定窑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无纹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时候,定州涧磁村与东西燕山村的窑工们,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一方面又习得唐末五代越窑的划花装饰技法,这样一来,可以说是继承融合了唐以来南北两大名瓷的风格与优点。定瓷早期刻划花以莲花纹最为盛行,缠枝菊纹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时出现菊花缠枝花与莲花纹的。

定窑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刻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与缠枝菊纹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的布局很不谐调,这应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所谓篦纹就是一种类似梳子刮过的痕迹,作法是先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划出折枝花或缠枝花的轮廓线然后在轮廓内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现了很自然的复线纹。装饰纹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云龙等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窑的窑工们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缂丝织品的图案花,以及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印花,从此印花技法对我国南北瓷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有较大影响。白瓷的印纹,多在盘碗的内部。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有4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刻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矫健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绞盘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国外,其余4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底部划刻有"尚食局"3字铭文从中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上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让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批把,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摇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至于在烧造技术方面,在北宋中期由于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以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法。覆烧是末代定窑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事实上,在使用覆烧法之前,盘碗都用普通匣钵装烧,即一件匣钵只装烧一件器物,用覆烧法之后,改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费同样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产量,因而覆烧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但是由于使用覆烧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

宋定窑孩儿瓷枕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则是难得一见的器型,是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中的其中一个。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关于定窑孩儿枕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眬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的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定窑孩儿枕不仅仅是文物,还寄托人们都没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这所以这么流行,也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期盼有属于自己的额孩子。但是因为是瓷器易碎,流传至今的定窑孩儿枕几乎没有,价值也是很高,估计用价值连城这个词都没有办法形容它的真实价格。

当然这样的文物也不排除民间流传至今的,现在收藏也这么发达,倒出收藏文物的人也不少见,所以提醒大家一句,如果家中有这样的宝贝那就要找专业的机构进行验证,以免在价格好的时期没能销售到好的价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覆烧定窑瓷的魅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覆烧定窑瓷的魅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柴烧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