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名瓷欣赏—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名瓷欣赏—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07-22

古代龙泉窑瓷器。

【名称】: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瓶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龙泉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tAoci52.COM

【简介】: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

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7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

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在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火所破坏,其制造陶瓷的技术传入到南方。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名瓷欣赏—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 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 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这件五管瓶,较之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兼具了器形更为规整,工艺更为精美,施釉更为厚润淡雅,品相更为完好四大优势。

瓷器盖刻菊瓣纹,以一结子石榴为钮,盖为菊花形,位口。器身直口,圆形折肩,肩腹共围以十道弦纹,肩部刻有菊瓣纹,肩上周缘均匀地立有五管,管径作五棱,管口呈五齿,上腹用单线刻划仰覆莲瓣纹一组,下腹为三层覆莲瓣,瓣上均填以篦纹。

胎色灰白,施纯正淡雅的淡青釉,开细冰裂纹开片,浑身除盖内,口沿,外底外均施釉,釉面包裹圈足。

此瓶器形十分周整,制作精巧,生气洋溢,反映了北宋早期制瓷工匠高超的艺术成就。经我国著名青瓷鉴定专家朱伯谦先生鉴定应为龙泉三名窑(大窑,金村,溪口)之一的金村窑于北宋前期生产的精品,是件不可多得的国宝文物收藏品,按国家文物定级标准,可定为一级文物。

元代龙泉窑青釉双鱼纹洗


龙泉窑是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一般认为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代,明清时期继续烧造,产品以青釉瓷器占绝大多数,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贴塑等。本篇来介绍一件元代龙泉窑典型产品——青釉双鱼纹洗。

这件龙泉窑青釉双鱼纹洗(图1),高3.7、口径13.3、底径6厘米。洗作折沿,弧腹,圈足,胎体较为厚重。器身内外均施青釉,釉层釉厚,釉面有开片。洗的外壁(图2)塑一周细密的菊瓣纹,内底(图3)模塑两条相向环绕畅游的小鱼。

青釉双鱼纹洗是龙泉窑一种常见的品种,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卷十九中列举笔洗时,就已提到“以粉青纹片朗者为贵,古龙泉有双鱼洗、有菊瓣洗”。民国时期许之衡的陶瓷名著《饮流斋说瓷》中也说:“洗也者,在古时以之属盆,双鱼洗之类是也。”说明在他们那个时代“双鱼洗”已是被收藏界追捧的名品。《饮流斋说瓷》接着又说:“浣笔之器,浅者曰洗,深者曰盂。”这是说“洗”的用途,是文房中的“浣笔用具”。古人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以毛笔蘸墨书写,用完后须洗笔,洗就是一种盛水洗笔的用具。

双鱼纹作为洗内底的装饰,至少起源于汉代,汉代就已有双鱼纹铜洗。1956年,安徽合肥西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过一件青瓷双鱼纹洗。早期的这类双鱼纹铜洗或瓷洗,器腹较深,应该是作为盥洗用具。宋代以后,好古之风盛行,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中都着重介绍过汉代的双鱼洗。两宋文人注重文房雅玩,文房用具特别丰富,也更加注重装饰性与艺术性,这种有仿古风味的双鱼笔洗便流行于宋元时期,南宋景德镇窑也生产有青白釉印花双鱼纹洗。另外,鱼纹也是古代的吉祥纹样,“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无论是作为盥洗用具还是浣笔用具,洗都是用于盛水,鱼与水总是容易联系在一起的,在洗的底部装饰鱼纹,盛水使用时,好似鱼儿在水中游嬉,平添了不少雅趣。

腹部外壁装饰菊瓣纹也是龙泉窑很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这种装饰风格出现于南宋后期,整个元代都相当流行。除了青釉洗之外,宋元时期龙泉窑还有一类深腹、小圈足青釉碗和一类浅腹青釉盘的外壁也常见装饰这种环绕一周的菊瓣纹。

最后,讨论一下这类龙泉窑模塑双鱼纹洗的年代。很多人认为它们属于南宋,但从出土材料看,龙泉窑双鱼纹洗的流行年代主要还是在元代,有几个重要的纪年墓材料可供参考:1.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岗头村元元贞二年(1296)张弘略墓出土的多件龙泉窑双鱼纹洗。2.陕西省西安市元至元三年(1337)刘达墓出土的数件龙泉窑双鱼纹洗。这两处元代纪年墓葬中都有多件双鱼纹洗出土,说明在当时是相当流行的,也为我们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名瓷欣赏—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青花釉里红松鹿纹瓶

清,光绪,景德镇瓷器。现藏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直口,束颈,颈上两侧塑叶形耳,耳上有圆孔,折肩,深弧腹,束胫,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圈菱形小花纹,颈上绘盛放梅花,肩颈接处饰卷草纹一周,肩上四个圆门开光,里各绘芍药一株,开光间以连续菱形小花纹相隔,腹部绘古松下栖鹤奔鹿图,底边饰倒三角纹。通体只有青花与釉里红两色,釉里红绘花朵、鹿身、松枝及鹤顶,其余图案均为青花。清雅自然,意境脱俗。

青花釉里红是始于元代的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采用的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陶瓷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两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釉对窑室中的气氛十分严格,成品率低,历代留下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的器物不多。据史料记载,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制品呈色较好,尤其是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不仅稳定鲜艳,而且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

名瓷欣赏—青釉镂空香熏


青釉镂空香熏

西晋,通高19.5厘米,口径17.7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圆球形的熏体,饱满丰韵。上部镂三层三角形孔,下开一椭圆形炉门,顶部为鸟钮,昂首展翅,形象逼真。底及承盘下各贴三熊足,熊直立躬,显衬器物端庄华贵,器表印网纹及联珠纹。通体施黄釉,整个造型端巧玲珑,制作精细,细细欣赏,仿佛千年前的熏香正徐徐飘来。香熏造型精巧,釉色纯净,是越窑青瓷的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陶瓷日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用于一体。

名瓷欣赏—北朝青釉莲花尊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收藏品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名瓷欣赏—青釉熊形灯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元代龙泉窑青釉暗花菱花形盘


龙泉窑是继越窑之后兴起的又一个重要青釉瓷窑场。形成于北宋早期,衰落于清中期。北宋时期龙泉窑青釉瓷尚保留着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或青黄色,釉层薄而透明。南宋为龙泉窑发展时期,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元初龙泉窑无论制作工艺还是釉色、造型和装饰都是南宋的继续,没有多大的变化,随着内外销的发展,产量的增加,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空前绝后,窑址群超过宋代几倍,从大窑、金村、溪口等地,扩展到邻近地区,形成了一个以龙泉窑为中心的龙泉窑系,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元代中期龙泉窑器物造型多样,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如菱形盘、高足杯、蔗段洗、环耳瓶、凤耳尊、荷叶盖罐、动物形砚滴等。

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 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装饰主要有划、印、贴、堆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人物和吉祥图案等。

此时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印花是元代龙泉窑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手法,印花可分阳纹和阴纹两类,大多印饰于盘碗内底。如盘是龙泉窑产量较多的品种之一,器型普遍较大,30多厘米到40多厘米的盘常见,盘内壁和内底一般均有纹饰,如印牡丹、荷花、鱼等。金坛城基下出土9件青釉暗花菱花形盘,有的釉色为豆青色,釉层薄,乳浊滋润,圈足底心无釉,呈铁锈红色。内底印牡丹、折枝花卉,纹饰清晰,釉色翠绿润泽。

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

生产时代: 明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龙泉窑青瓷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明

尊口沿刻菱形纹,沿面刻卷枝纹,外环凸起乳钉纹。颈中部凸起,上半部刻缠枝花卉纹,下半部刻缠枝如意云头纹。肩上刻钱纹。腹部刻缠枝菊纹,辅以叶纹,空间饰篦划纹。近足处刻菊瓣纹。里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圈足宽厚。

此器纹饰精细生动,釉色莹澈明洁,清新雅致,是传世明代龙泉窑瓷器的珍品。其造型摹仿石榴的形状,但不拘泥,而是结合瓷尊造型的特点,力求使造型附合瓷器的特有本色。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