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鉴定明代瓷器从5方面入手

鉴定明代瓷器从5方面入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鉴定

2020-07-22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wwW.TAOcI52.COM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陶瓷鉴别鉴定 需从四方面入手


古陶瓷收藏于其他类型的收藏项目相比较,由于起点高,投资多,难度大等客观原因造就了古陶瓷收藏者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如何提高古陶瓷的肩上收藏水平,这是所有古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所十分关注的。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船形壶1958年陕西宝鸡出土

高15.6厘米长24.8厘米

设计以船为形,腹两面以褐色彩绘出网纹,似反应当时人们驾船撒网捕鱼的生活,是半坡类型彩陶中的艺术珍品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形鼎

高29厘米口径29.8厘米

夹细砂红陶,胎质细腻,器型新颖别致,色彩鲜艳大方,是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

大汶口文化星纹彩陶豆

高29.5厘米

泥制红陶,器表施红色陶衣,彩用白、褐、黑彩巧妙地在口、腹、足上构成美丽图案,其八星纹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案。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一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或明代的产品。

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究竟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他窑口制作的。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纪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时间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从五个方面入手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 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 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 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 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 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 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 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 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 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 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 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 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 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 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 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 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 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 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 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 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 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从四个方面鉴定明代的陶瓷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 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古董瓷器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真品与赝品


中国古代瓷器一直是收藏和拍卖主流古董和古玩艺术品,也是成交量最高的,但是瓷器官窑一直都有赝品出现,无论是古玩市场上还是收藏网站上都有销售赝品瓷器,那么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从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瓷器的真品与赝品。

瓷器鉴定真品与赝品从瓷器的原料与鉴定,瓷器的断代,瓷器的造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青花瓷器的款识来介绍。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赝品瓷器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釉色和烧造工艺都有区别的。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但是赝品瓷器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古瓷中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很自然,这种自然银光赝品的新瓷器无法仿制。古瓷上金彩的颜色也不一样,清代道光十年(1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绘,金色深沉,稳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虽光泽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出土古瓷上的土锈会浸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不易剔除。伪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锈,有的是用胶与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胶,则土锈质松,浮而不实,稍加碰击,锈斑就会刮落下来。

古董瓷器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

赝品仿造的瓷器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剂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酥光。

中国的陶瓷业生产有着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名窑迭出,佳作不断。自元末明初以来,在古陶瓷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此即为人们习称的“仿古瓷”。产生仿古瓷的原因,或出于崇古意识,或因对于古瓷艺术的爱好,变有因牟利而为者。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已形成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仿古瓷的三个高潮期,其仿品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技艺精湛,维妙维肖,真伪难辨,给我们识别和研究古瓷带来很大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普及古瓷研究的辨伪知识,我们特从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采取真品与仿品对照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供各界观众研究鉴赏,用作辨别古瓷真伪的依据。

第一部分:明代仿古瓷

明代仿古瓷的兴起与当代皇帝的复古意趣有密切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汉族文人试图恢复宋代理学发展的盛势,以重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这一思潮亦影响到封建君王的艺术品味与追求。明宣德皇帝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和哥窑瓷器。存世的署“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仿宋代汝窑盘、仿宋代哥窑碗等就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物证。其后的成化皇帝继承这种精神追求,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制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明代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制瓷业中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许多民间窑厂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力摹仿宋代名窑瓷器。同时,由于宫廷对明代前期名窑瓷器的偏爱,还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永乐、宣德、成化瓷器。这一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及仿明代前期名窑的青花、斗彩、红绿彩、白釉和红釉制品等,使仿古瓷的生产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二部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古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这时期的仿古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督陶官唐英,不仅本身精通制瓷技术,对前代名窑瓷器有精深的了解,而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仿古瓷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瓷器的创新品种。

此时期的仿古瓷十分丰富,主要有仿青花、仿釉里红、仿五彩、仿斗彩、 仿红彩、仿绿彩、仿红绿彩、仿红釉、仿蓝釉、仿黄釉、仿白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定釉、仿钧釉、仿龙泉釉等制品。这些制品或刻意摹仿前代名窑瓷器,或将仿古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仿古固然十分酷肖,而与创新的融合则以产生出许多新的工艺品种,使当时的瓷坛呈现出生机勃发、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三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

清代晚期,随着宫廷文物的大量流失,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玩商行迅猛发展,一些古董商趋时牟利,大兴作假之风,致使仿古瓷不断涌现,其间又以光绪时期为甚。光绪仿古瓷以仿清代康、乾时的官窑瓷器为主,如今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以及洒蓝、豇豆花、孔雀绿、茄皮紫等;仿乾隆青花、粉彩、斗彩、霁红釉等。另有仿元代钧窑瓷器、仿明洪武清花大碗、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等。其中以所仿大件器物最具特色。

民国承晚清遗风,古玩行业繁荣不衰,促使瓷器仿古进一步兴盛。此时仿古瓷生产不仅仿古的年代长远,而且种类繁多,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光绪官窑瓷器,无所不仿,其中最突出的是仿宋代龙泉青瓷,仿明宣德青花,仿清代康、雍、乾粉彩、珐琅彩以及胭脂水、郎窑红、豇豆红、粉青釉等。

第四部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仿古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强民富,沉寂多年的文物收藏之风重又兴起,拍卖公司大量出现,收藏队伍不断扩大,古陶瓷接二连三地被拍出天价,从而刺激了陶瓷的仿古作伪之风再度兴盛。上至新石器时代彩陶,下迄民国瓷器,几乎无所不仿,其品种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较为常见的有仿六朝青瓷,仿唐代鲁山花瓷,仿唐三彩,仿宋代耀州窑青瓷、磁州窑瓷器、建窑瓷器、吉州窑瓷器、景德镇影青瓷以及仿汝、官、哥、定、钧窑瓷器,仿辽代瓷器,仿明代德化窑瓷器,仿元代及明、清各朝景德镇瓷器等。

瓷器鉴定:《从款式鉴定瓷器真伪》!


居仁堂制真品款识

梅花馆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福建会馆制真品款识

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民国元年制真品款识

中华共和元年真品款识鉴定瓷器鉴定收藏

洪宪年制真品款识

徐瑞麟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静远堂制真品款识鉴定收藏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吗?想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价格吗?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吗?

古董交流,鉴赏,交易,人非圣贤:宫先生

微信平台ID:15221398403(为您提供藏品鉴定评估交易)

微信公共平台ys1074413898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精品青花鱼丰满花瓶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杯子、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青花釉下五彩缠枝牡丹花瓶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明代瓷器鉴定方法


明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有继承也有创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明代瓷器具有代表性的德化白瓷、成化斗彩等,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介绍一下明代瓷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明代瓷器的鉴别方法。

洪武时期的瓷器鉴定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臼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手聚处闪浅谈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明成化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

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瓷器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高3.4cm,口径8.3cm,足径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明正德时期的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瓷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瓷器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明嘉靖时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贴涩胎螭、狮、麒麟、鱼等饰物。此瓶装饰简洁大气,以白托红,设色清奇。制作时,瓶体与螭龙分别成型,然后将螭龙生坯粘贴于瓶坯上,满施白釉,再于螭龙上施铜红釉,高温烧成后,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青花芝桃仙鹤符箓纹盘,明嘉靖,高8.1cm,口径57.5cm,足径41.7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内外以青花描绘仙鹤、蟠桃及灵芝纹。盘心青花双圈内书一符箓。素底无釉。外口沿下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盘形体硕大,作工精细,为嘉靖官窑产品。青花呈色蓝中泛紫,说明使用的是回青料。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嘉靖官窑瓷器上大量出现有关长生不老的题材,如灵芝、八卦、璎珞、八仙、云鹤等。此盘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万历时期瓷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明代瓷器的鉴别方法

首先,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益运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益运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益运居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怎样鉴定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金投收藏网解说:怎样鉴定明代瓷器。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