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的介绍 > 导航 >

北宋陶瓷的简单介绍

北宋陶瓷的简单介绍

古代瓷器的介绍 古代的瓷器介绍 瓷砖介绍

2020-12-08

古代瓷器的介绍。

北宋陶瓷大致分为六个瓷窑系,北宋时期的陶瓷也是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时期,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宋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北宋陶瓷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WWW.taocI52.COM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延伸阅读

北宋官窑大的谜团


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出现“汝、定、钧、官、哥”五大名瓷,但最珍贵的,恐怕还是官窑。笔者近日采访了文物鉴定专家孙大为先生,他不在意故宫受损瓷器的经济价值,而对宋代官窑的几大谜团兴趣颇浓。

窑址之谜是北宋官窑的最大谜团。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的官窑遗址。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官窑即为汝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从釉色、器型和胎质上看,汝窑和官窑极为相似,因此他们认为“汝官不分家”。第二种说法,由于窑址不明,存世量少,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第三种说法,北宋官窑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虽然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官窑的存世数量同样是一大谜团。提到宋代官窑,孙大为先生感叹道:“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世界各地的收藏悉数在内,成品量还不足三位数。”宋代官窑数量的稀少已经成为事实,但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孙先生认为,相对于龙泉窑和耀州窑的千年窑火不断,北宋官窑从兴建到消亡,只有短短一二十年,南宋官窑的烧制也只有130多年。另外,北方的窑口多为馒头窑,空间上比南方的龙窑和棱窑小得多,这也决定了北宋官窑不可能有很大的产量。

孙先生说,宋徽宗在被俘虏前,或许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弃窑,彻底毁掉,不留痕迹。像这样一位颇具艺术修养的君王,亲手毁掉自己钟爱的艺术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元兵不但烧毁了南宋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同南宋官窑一起摧毁。传说,元朝时曾发生过元人武士用官窑瓷器换牛肉吃。孙先生为官窑遭遇的浩劫扼腕叹息。

工艺之谜是宋代官窑的第三个谜团。据孙先生介绍,由于宋代统治者对官窑的偏爱,其制作工艺达到登峰造极,失传之后至今难以复制。宋代官窑的制作技艺起源于唐代秘色瓷与五代柴窑。孙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等到农历九月才开窑?是制作时对温度和湿度有什么独特的要求?抑或是诗人只是为了诗的意境随性而发?孙先生认为随性而发的可能性极小,宋代官窑工艺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其独特的原料配方。传说有人试验了1000多种配方也未能达到宋代官窑的水平,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不得而知。

宋代官窑神秘的面纱和多舛的命运并不能抹灭其独特的艺术光芒。宋代官窑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只是以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给人一种静谧和含蓄内敛的美感。紫口铁足,更增加了其古朴典雅之美。器型除常见的盘、碟、洗之外,还有瓶、炉等礼器,反映出宋代文人高雅的艺术品位。

/*分页*/.turnPage{text-align:center;margin:0auto;padding:20px016px0;clear:both;color:#aaa;}.turnPagespan,.turnPagea{border-right:1pxsolid#686866;border-bottom:1pxsolid#686866;padding:2px;background:#fff;color:#bc2931;clear:both;font-weight:bold;text-align:center;word-wrap:break-word;margin:2px;}.turnPagea,.turnPagea:visited{color:#000;}.turnPagea:hover{padding:5px;color:#bc2931;}

新型陶瓷原料介绍


中国的陶瓷工艺具有精湛的制作艺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形、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制作陶瓷的原料种类很多,不只有陶和瓷的分别,各种陶和瓷的原料又有多种不同的性能和特点、质地、色彩都不尽相同。最主要的是陶土和瓷土、釉料等。

它除了用传统陶瓷用的矿物原料外,还有:

1、氧化物原料

a、氧化铝:它是新型陶瓷制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料之一,具有一系列优良性能。此外,它也是高温耐火材料、磨料、磨具、激光材料及氧化铝宝石等的重要原料。

b、氧化锆:它是高温结构陶瓷、电子陶瓷和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c、二氧化钛:它是制造电容器陶瓷、热敏陶瓷和压电陶瓷等制品的重要原料。

d、氧化铍:它是高导热性新型陶瓷的重要原料。

e、三氧化二铁:它是强磁性材料的重要原料。

f、二氧化锡:广泛用于电子陶瓷中。

g、氧化锌:它可以使陶瓷材料的机械和电性能得到改善。

h、氧化镍:应用于热敏陶瓷中。

i、氧化铅:在新型陶瓷中主要用作合成PbTiO3、Pb(Zr、Ti)O3以及Pb(Mg1/3、Nb2/3)O3的主要原料。

j、五氧化二铌:在电子陶瓷工业中它用途很广,如用作制造铌镁酸铅低温烧结独石电容器,铌酸锂单晶等的主要原料,同时还可作为改性添加剂。

k、锰的氧化物:如制作湿度传感器、过热保护器等。

l、氧化铬:用作气敏元件、气体警报器的配料中。

m、氧化钴:应用于聚光材料等方面。

2、复合氧化物原料

a、钛酸盐:主要有BaTiO3、SrTiO3、CaTiO3、MgTiO3和PbTiO3等。BaTiO3是压电、铁电陶瓷的重要原料。

b、锆酸盐:主要有BaZrO3和SrZrO3等。应用于磁芯、振荡器等。

c、锡酸盐:主要有BaSnO3、CaSnO3、InSnO3、CaSnO3、NiSnO3和PbSnO3,如CaSnO3用作于电容器中。

d、铌酸盐:主要有LiNbO3和KnbO3。

e、锑酸盐:主要有BaSb2O6、PbSb2O6和MgSb2O6等。

f、铝酸盐:主要有MgAl2O4。

g、铝硅酸盐:主要有3Al2O3o2SiO2。

3、稀土氧化物原料,如:Yb2O3、Tu2O3、Nd2O3、Ce2O3、La2O3等。

4、非氧化物原料

a、碳化物

(1)碳化钛:做刀具等。

(2)碳化硼:它是金属陶瓷、轴承、车刀等的制作材料。

(3)碳化硅:利用SiC具有导电性,可用以制造高温电炉用的电热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的硬度高,耐磨性能好,研磨性能好,并有抗热冲击性,抗氧化等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研磨材料。还可用来作为火箱发动机尾喷管和燃烧室的材料,以及高温作业下的涡轮机主动轮、轴承和叶片等零件。

b、氮化物

(1)氮化硼:它的耐热性、耐热冲击和高温强度都很高,而且能加工成各种形状,因此被广泛用作各种熔融体的加工材料。氮化硼的粉末和制品有良好的润滑性,可作金属和陶瓷的填料,制成轴承。另外它是陶瓷材料中比重最小的材料,因此作飞行和结构材料是非常有利的。

(2)氮化铝:它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和介电性。

(3)氮化硅:它的制品能耐各种非金属溶液的侵蚀,可以用作坩锅、热电偶保护管、炉材、金属熔炼炉或热处理的内衬材料。它又是绝缘体和介电体,能应用于集成电路中,此外,氮化硅的硬度高,可以用作研磨材料,它的耐热冲击大,是制造火箭喷嘴和透平叶片的合适材料。

c、硼化物

硼化锆:以硼化锆为基的耐火材料,可以抵抗融熔锡、铅、铜、铝等金属的侵蚀,所以可作为冶炼各种金属的铸模、坩埚、盘器等。ZrB12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用它制成的连续测温热电偶套管,可在熔融的铁水中使用10-15小时,在熔融的钢水中(1700℃)连续使用数小时,在熔融的黄铜和紫铜中使用100小时。

d、硅化物

如二硅化钼,可以在空气中温度达1700℃时继续使用数千小时,因此在超音速飞机、火箭、导弹、原子能工业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北宋官瓷的保护和传承


北宋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瓷器,是汉族陶瓷史上唯一一个将窑址建在宫廷烧制的瓷器。当时,北宋官瓷结合瓷器制作大师的精湛技艺与宋徽宗的艺术才华,既在制作技艺上远远超出民间瓷器,同时又充盈着皇室瓷器的华贵与精致。

在金兵攻克汴京时期,宋徽宗忍痛毁窑,北宋官瓷就此停止生产。宋高宗时期,斥国资复古礼器,最终传承了北宋官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南宋时期,瓷器的需求量增大,朝廷大量烧制以北宋官窑为蓝本的南宋官瓷,使得两宋官窑得到延续,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清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北宋官瓷,并敕命工匠对北宋官瓷进行仿造。清仿北宋官瓷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一些仿烧作品几乎可乱真。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世界著名的文物收藏机构,均藏有乾隆时代仿烧的北宋官瓷,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质、釉色,均达到了宋以后历代仿烧官窑的最高艺术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北宋官瓷的恢复,通过立项研制,最终研制成功。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开封市政府2014年第一批颁布的民办博物馆,该馆隶属于开封宏达检测集团和宏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生产、展示于一体的地方民办博物馆。多年来不断挖掘、研究北宋官瓷精湛制作技艺,生产出的官瓷可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官瓷传世真品相媲美。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

立足于开封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蕴,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集营利和公益为一体,进行北宋官瓷艺术的研究和传承。2014年,北宋官瓷博物馆在瓷器上釉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窑三百多件,经常只有十多件烧制成功,一窑就损失三四万块钱,而连续十几窑都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却为艺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之后,慢慢成功率有所提升,现在的成功率能够达到每窑80%的成功率。

手拉坯工艺制品储罐和笔洗

在博物馆的经营过程中,博物馆还免费为开封市民以及外地的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进馆内免费参观,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陶艺,馆内的陶瓷艺人也会为其烧制,瓷器出窑后可带回家。此外,博物馆成立实习基地,为开封市内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免费传授学生关于瓷器的知识,学习和了解陶器制作工艺。

1984年用煤窯烧制的传世品器型:方尊

1984年煤窯烧制:出戟尊

现在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经营慢慢趋向稳定,烧制成功的瓷器,经常被全国的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购买,也被一些外地的瓷器店和厂家来此批发瓷器。另外,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还会带着制作精致的瓷器参加一些民间艺术的展出,不断扩大北宋瓷器的传承。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馆内展品共计2000余件,主要分为1984年煤窑烧制官瓷作品、历代瓷器作品和现代瓷器作品展区。

开封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展厅陈列的北宋官瓷精制作品

展柜陈列的是2010年在烟台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大弦纹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北宋官瓷艺术博物馆的艺人正在制作茶壶

官瓷制作第一次素烧过的半成品:茶壶、公道杯、菊花茶杯

对于今后北宋官瓷的传承,开封宏达集团将会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形成文化、商业、旅游共同发展,做好官瓷的展示、展销以及收藏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动北宋官瓷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老窑瓷: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古代钧瓷的介绍


赵青云先生从钧窑汝窑方向谈起。宋代为中国瓷器的高峰期,而宋代五大名窑中三大名窑就在河南。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并且发现了36万蛊方米的窑址,并划分了四个区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其一直被宫廷所垄断,禁止民间收藏。

汝瓷源于隋唐,盛名于宋,雄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

陶瓷文化:乾隆窑瓷器的特点及其介绍


乾隆(1736-1795年)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窑产品,主要指唐英督理窑务时的制品。唐英原为内务府员外郎,早在1728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镇御窑厂"驻厂协理"窑务,担任年希尧的副手。在1736-1749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52-1756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唐英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唐英不仅一般地管理厂务,完成朝廷交办的大量瓷件,而且深入窑厂,研讨工艺,在仿造和创新上成就显着。每年贡献给朝廷的大小盘、碗、锺、碟、瓶、勰、尊、彝等,多达57种。《景德镇陶录》记述唐英的成就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乾隆窑继承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精华,所仿历代名瓷几乎无所不有,同时吸收东、西方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制瓷工艺,力求新的创造,真可谓集各种技艺之大成,冶古今中外于一炉了。

其特点是品种繁多,形式各样,做工精细。如象生瓷、转心瓶、转颈瓶等,纹饰多仿名家笔意,并吸收西洋的画法。釉色以茶叶末最为成功,并巧妙用于变化为古铜釉而精仿青铜器,同时利用釉色仿珊瑚、仿翡翠、仿漆器、仿竹器、仿玉器等,不仅形体以极象,而且极富质感。

西夏陶瓷的制瓷工艺与装饰技法的介绍


西夏瓷器生产,由于技术上受中原瓷窑的影响,制瓷工艺、装饰技法与中原北方一些窑系大体相似。

(一)原料:西夏各窑所使用的制瓷原料均为就地取材。在磁窑堡附近和贺兰山沿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地质矿物学告诉我们,凡是在煤层露头的地方或夹层中均共生有“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夹矸”,它们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今天,从磁窑堡至回民巷一带,在一些山水冲沟或断崖上常见有裸露在外面的“高岭石质泥岩”,把这种“高岭石质泥岩”粉碎,然后经淘洗、沉淀,便可制瓷。磁窑堡附近瓷土原料经测试,其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土、白云母、石英及长石等,属高岭石质泥岩。

(二)瓷胎:西夏瓷器经化学分析的仅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出土瓷器,测试结果表明,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的化学组成,基本与原料的化学组成接近,而个别元素相差较大③。如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平均含量较低,仅为2.08%,远远低于原料含量的5.6%。这表明制胎的瓷土经过了较严格的淘洗。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瓷胎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与当时北方诸窑相比,要高于宋代定窑白瓷胎,但较磁州、当阳峪、扒村、鹤壁等窑的含量低。这说明磁窑堡窑、回民巷窑瓷胎的白度比定窑低,而较北方其他窑高。另外,磁窑堡窑“瓷胎的瓷化程度虽不如定窑白瓷胎致密,但优于北方其他窑的瓷胎”。实验表明,以磁窑堡窑、回民巷窑为主体的西夏瓷器的质量,较宋代北方名窑定窑的产品低,但一般均不低于北方其他窑的产品。

(三)成型:西夏瓷器成型不外乎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手制。磁窑堡窑址中出土有石轮基轴、挡箍、轴顶碗和轮盘等,它们都是瓷轮上的部件。轮制瓷器均为圆形器,如碗、盘、盆、钵以及瓶、罐等的腹部。模制主要指印花器,如印花碗、盘、滴水和瓦当等,磁窑堡窑和回民巷窑均出土印模,尤其回民巷窑仅在一个探方内就出土7件,可见印花器在回民巷窑的生产数量相当多。另外,模制还制作个别器物上的小部件。手制一方面是制作雕塑品,如人物和动物等,另一方面是指将轮制、模制或手制好的部件粘接起来,如瓶颈、罐耳、壶嘴和壶把等。

(四)装饰:成型的器物晾干后,便可挂釉,进行装饰。西夏瓷土因略发灰或黄色,所以白釉瓷先施化妆土盖住灰黄的胎色,然后挂釉。尽管如此,西夏白釉瓷中纯白色的不多,仍多呈灰白色或牙黄色。其他釉色则直接挂釉。挂釉的情况也不同,碗、盘、钵内壁满釉,外壁半釉,盆为复合釉。

装饰技法主要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其中剔刻釉占突出地位,是西夏瓷的一大特点。

1.剔刻釉:剔刻釉即指剔釉和刻釉。剔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刻刀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留下的釉面形成主体纹饰;刻釉是在釉面上刻出花纹。一般情况下剔釉和刻釉技法多结合使用。西夏剔刻釉装饰主要在褐釉、黑釉的经瓶、扁壶、钵上,个别的在白釉瓷上。剔刻花常见用于开光内的主体纹饰,开光外则为地纹。剔刻釉由于剔出地胎而露出灰黄的胎色,达到烘托主题纹饰的目的,并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很强。

2.剔刻化妆土:是在施化妆土的胎体上剔刻出花纹,然后罩以透明釉。烧成后,剔花部分在浅青色地上呈现出白色花纹,刻花部分则在白色地上显现出浅青色花纹,而两者结合于一起,给人以素雅之感,很具艺术特色。

3.印花:是用瓷土烧成的印模压印而成,多用于姜黄色釉和青釉的碗、盘上。 

4.点彩和镂空:这两种装饰法在西夏也有发现。点彩多在白釉或青釉的碗、盘上,用褐色颜料在胎上点成梅花斑点纹或菱形点纹,然后再罩透明釉。镂空较少,仅在金刚杵、如意轮等佛教用品上发现。

(五)装烧:西夏瓷窑装烧有两种,即匣钵装烧和直接人窑法。 

1.匣钵装烧:是宋代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烧方法。使用匣钵可保护坯体,避免与火刺和窑内粉尘接触;同时,匣钵可以摞烧,将装好坯的匣钵一个压一个叠起来,提高了装烧量。匣钵内的坯体主要是顶碗覆烧,黑、褐、青等釉色的碗、盘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俗称涩圈),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依次倒扣数件乃至十几件。然后装入匣钵烧制。白釉碗、盘施釉后,碗内底粘一周沙粒,形成沙圈,同样依次倒扣于顶碗上,再人匣钵装烧。有的碗、钵等小型器,在施釉后将口部一圈釉刮掉,然后对口装入匣钵,形成芒口瓷,也有一大一小搭烧的,如碗和钵,碗和瓶,钵和砚等。 

2.直接入窑法:主要烧制大型器,如盆、缸等,装烧时不用匣钵,为了避免前后、左右倾倒粘连,在器物间放上支丁或垫条和垫圈等。

陶瓷文化:宋代哥窑特色介绍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众所周知的特点。除此之外哥窑也以釉色取胜,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同时期的哥窑也略有不同,今天瓷库中国小编为您介绍的就是宋代哥窑特色。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图:龙泉青瓷瓷器—哥窑青瓷全手工拉胚扁茶壶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图:龙泉青瓷哥窑开片束腰小口瓶

哥窑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