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新濠瓷砖 > 导航 >

新钧瓷推广宣传的代表人物

新钧瓷推广宣传的代表人物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古代钧瓷器

2020-12-09

新濠瓷砖。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钧瓷的建设发展先其他瓷种一步,但与其他瓷一样都经历了恢复、发展、壮大、分化、重组、全面私有化这样一个过程,到现在只有新钧瓷在河南独占鳌头,这与禹州人全方位、多层次、协力同心、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有关,神垕人互相之间不管有多少矛盾,隔阂有多深,只要说到新钧瓷都会心口相应,异口同赞。

解放初期就有陶瓷专家李知宴、傅振伦、冯先铭、李辉炳、叶哲民、刘凯民、李志伊等,对钧瓷进行全面考察,并撰写了有关钧瓷的论文,给与了当时的政府、企业、匠师以鼓励和指导,为宣传新钧瓷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对新钧瓷的宣传可以说是大张旗鼓,当时任禹县县委书记的臧文瑩和时任神垕镇党委书记的范文典,不但领导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自己也成了见人就讲新钧瓷的讲解员,笔者就是与藏文瑩同车去神垕,听他一路的讲解,才与新钧瓷有了不解之缘的。另外,还有曾任禹县县委书记的刁文、李中央、贾海旺、张长发、于喜秀、赵国强、连子恒、张文森、李鹏周、周庚寅,以及人大常委会主任阎留增、政协主席时殿元、副市长赵学仁等领导干部,对新钧瓷的推广宣传都作出了贡献。

时任郑州晚报副刊部主任的曹的,运用报纸优势为现代新钧瓷鸣锣开道,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都相继出版有影响力的《钧瓷志》、《中国钧瓷》等书籍,时任中州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的董应周拉开了出版钧瓷系列专著的序幕,继而,继而副社长黄天奇精心策划,出版发行了钧瓷书目十多种,使新钧瓷爱好者有理论书可读,《许昌日报》总编兼《许昌晨报》总编李争鸣,时刻关注新钧瓷发展的新动向,运用自己主管的两报,为现代新钧瓷艺术的发展顺势导航。

进入21世纪,年轻聪慧的王丰硕,以华逸广告公司为平台,为几大钧瓷厂家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推广,在幕后导演了一场名牌战略大戏,成就了“荣昌”品牌独步先行的范例,直接策划并实施了“荣昌”新钧瓷三上亚洲博鳌论坛,使现代新钧瓷艺术成了国际上的耀眼明珠。“荣昌”新钧瓷能进入中南海特设的展厅,也是王丰硕一手策划,设计和布置的。

韩美林由于对新钧瓷的青睐,多次进驻禹州,与几家知名钧瓷厂联合,为新钧瓷设计了几十款独异的造型,为现代新钧瓷艺术锦上添花。

陶瓷艺术家阎夫立、钧瓷学者晋佩章、禹州钧瓷历史的活字典教之中,新中国钧瓷发展全过程的见证人苗锡锦、串联郑州各界与神垕各厂家交流的曹俊孝、奔走于郑州古玩市场与收藏家之间的杨文杰、联络神垕基层各大小厂家的霍文定、《大河报》记者余茂世全方位宣传钧瓷等,都是推广宣传现代新钧瓷艺术的代表人物,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以上关于新钧瓷的文章内容摘自《新钧瓷》-问瓷录

精选阅读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粉彩人物意境的再创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陶瓷粉彩人物艺术的审美情趣随之提高,纯具象性与抽象性美的结合的作品相继出现,着力把思维、形象与社会融为一体。因此,简明朴实型或抽象型或图案型的表现形式及手法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越来越多地被陶瓷艺术家们广泛地运用。大家将笔绘、泼彩、流变等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清新朴茂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视觉切入点。

人物画是通过形象表现的艺术,给观者美的享受。笔者认为,人物画造型艺术是最高要求,要以形写神,神形合一。力求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这恰好是绘画艺术的精髓。

当前某些画作乖张怪戾的“变形”,追求新、奇、古、怪,甚至以丑为美,让人实在不敢恭维,画面充满俗气、秽气、媚气,这是当前画坛弥漫的一股歪风。不管是高士、神仙、仕女还是道士,均是“丑八怪”、“稻草人”、“变态狂”。大多数绘画都是古人作品的翻版,或是局部放大、东拼西凑,这难道是绘画创作?同时,还有众多人物画,人物讴偻,相貌丑恶,毫无章法,皆谓之丑画、乱画、死画。此“狂乱怪”之风应当坚决杜绝。陶瓷艺术家每创作一幅作品,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周密严谨的布局,远近虚实的处理,色彩的匠心独运,才能给人们带来心情偷悦的审美情趣,为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别样点缀。这样的作品才不失为一件上乘的粉彩人物作品。

绘画是塑造可视形象的艺术。艺术即形式,再现代的艺术,也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形式。正是形式,才区分开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彼类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最不像艺术的艺术也不能没有形式,为此,粉彩人物作品更是如此。

古人云,神者形也,形即神也,形之于神,不得有异。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美术属视觉范畴,美不美的关键存在于形式之中。笔者曾参观过一位著名画家的个展,他的水墨画更是一个“妙”字了得,其《陕北老农》、《寒源》、《父老乡亲》、《原乡》、《老牛》、( 8 . 1 5胜利日》和《永远的邓小平》等作品,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在心头,一股亲近之感油然而生。尤其《陕北老农》手持手机的农民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当代农民的风貌,充分地表现出对象的物理、物情、物态。

人物画的每一根线条都要显其个性。这种线条不是形与形之间的界线,而是塑造、推敲形象结构关系的个性化线型语言。要透过线条及画面整体表现一个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的“像”,不仅是外形像,更主要的是性格气质要像。我们在写生时,对人物,首先要求画得像,要忠于对象,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才能性格鲜明,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而不是空的,千人一面的。首先,作品中的人物,从造型到笔墨都要生动,涌上笔尖有活力。怎样将人物画活呢?在对人物写生时,还要注意为了表现性格要选好角度。由对象自己自然地摆一动作和表情,通过各种角度的观察选定最能体现对象性格特征的角度。不必急于动笔,要将选择角度的过程,作为研究、认识、理解对象的过程,最好选择对象在实际生活中一瞬间的动态表情加以写生。较能深刻地表现对象的性格。其次,在人物写生时,应注意表情的统一。抓住了人物形象的表情才能动人,也就是“活”。所以,在一开始打稿就要抓准,在落墨上色时,还应处处注意表情的表达,这样才能体现性格。再者,作画基本笔法要准确。如老人多用干笔,小姑娘多用湿笔。笔意是作者贯穿在笔墨中的思想感情。笔韵即指笔墨气韵。气韵生动,笔墨连贯,有时意到笔不到,即指气韵虚实相生,促使笔与笔之间能够成一个整体。常称有人作画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就在于作者本身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这种运笔极其熟练,熟能生巧的程度。所以说一件作品既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要有淋漓痛快的笔墨驰骋,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粉彩人物画更要灵活运用。灵活运用是指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笔墨要有新意,因为新的来源最有启示的还是生活。特别是人物画,往往不是先想好笔调去套人物,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启示酝酿,才决定用什么笔墨去处理。其次是中西、古今的绘画,各种姐妹艺术,彼此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你潜移默化,在笔墨运用手法上,才能够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人物与依存环境的协调。一些釉上粉彩人物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造型的薄弱和人物与环境在表现语言上的对立,在视觉上的不和谐,明显的堆砌感使画面无气韵可言。原因是作者对人物绘画的偏爱而谨毛失貌。对构图法则的领悟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初级阶段,缺少景物背后内在的生命意蕴。如在人物的僵破线条中,看不到笔意、笔法、笔力、笔势、笔趣的自然眉目传情,反倒产生了视觉的疲劳感。一些人物画中比例失调的“搬来树石”,在笔墨上又“传统”得如某件古代山水画作品的局部,像舞台背景一样粘贴在那里,总给人感觉像是合作出的作品。因此,处理好整幅作品的笔墨语言统一问题是陶瓷粉彩人物画发展和创新的先决条件。简单地重复人物的作画程序,而看不到人物的“气韵”、“骨质”、“力量”。这些“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作品缺乏内在品质的修养,使画面无情感、无神韵而冷漠僵化,技法如工匠一样,只能是越画越匠。笔者曾创作《婴戏图》、《麻姑献寿》。整幅作品造型夸张,处理大胆,装饰简练,构图丰满,线条挺拔有力,色彩艳而不俗,风格古朴,装饰性强,具有超然的画境,曾获2 0 0 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

总而言之,粉彩人物画,用新的视觉形式表现了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用新的色彩语境重新诠释并发展了传统人物画的思想境界。

中国瓷器佳代表——青花瓷


“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简直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

青花瓷长颈瓶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多将青花瓷作为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花瓷

青花瓷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可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了。

略论粉彩人物画的溯源


粉彩瓷是景德镇 “四大名瓷”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它以粉润柔和,色彩绚丽,画工精细,富丽典雅的独特风貌而享誉海内外,受到陶瓷艺术收藏家和人们的喜爱。粉彩瓷画形成于明末清初,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正是有了粉彩这一瑰宝艺术,才有了后来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粉彩人物画。粉彩人物画源于清代雍正年间,经过清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历代都涌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粉彩人物作品和艺术家。精美绝伦的粉彩艺术瓷,被人们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而粉彩人物画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被国内外宾客奉为高雅难得之珍宝。

粉彩人物画的特征体现

粉彩人物画就是巧妙出色地把人物绘画和粉彩瓷画完美的结合起来,包括古装人物画、神仙画、仕女画、道释画、现代人物画等等,是粉彩瓷画的大宗。它以构思严谨,工艺精致,设色粉润,画面艳丽而著称,历来被视为瑰宝。又由于粉彩人物画直接表现人之社会活动,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所以它更具有其他画类所没有的社会文献价值。有人说,这也是景德镇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

粉彩人物画,以各种人物的生动形象和优美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能达到呼之欲出的神奇效果,令人为之倾倒。在尺幅种类上,既有小巧玲珑的薄胎瓷,也有各种瓷板和瓷瓶画,更有千件、万件大花瓶,几十平方米的粉彩人物壁画。小件作品,绘制灵巧,装饰微妙;大件作品恢宏绘制,工艺复杂,构图丰富。在彩绘工艺上,用勾线、填色、罩色、洗染等技法绘制,既有严整工细的重工粉彩,也有用笔豪放的写意粉彩。观精微之处,毫发毕现,眉目流盼传情。望潇洒之处,清新俊逸,笔墨纵横交错,人物神态飞扬。经过陶瓷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所创作出的一批批风格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瓷画作品,其艺术魅力无不引人入胜。

粉彩人物画的艺术个性和创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粉彩人物画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大批陶瓷艺术家继承先人优秀的粉彩人物画传统技艺,创作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瓷画作品。其创作手法之多,题材之广、器型之丰富、技艺之新巧、从事粉彩瓷画绘制的人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以前的粉彩画,纯以粉彩颜料绘制,而现代粉彩技艺,把粉彩颜料与新彩、流霞彩、斗彩、高温颜色釉、雕刻等工艺相结合,形成全新的综合装饰,具有很强的现代艺术特色,这也是艺术创新之所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

今天,是中国走向文化强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绘画题材、绘制工艺、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发展。陶瓷艺术家尽可展现不同艺术个性,陶瓷艺术创作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表现手法上,既有重工粉彩,也有写意人物,既有边饰与主题人物相衬托的民族艺术风格,也有以主题画面装饰,不用边饰的国画手法。在人物表现上,古代、现代人物形象可多样广泛。其核心就是在张扬艺术个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唯有创新,才能使艺术形象具有生命力。粉彩人物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题材上、工艺上、技法上都需要锐意创新。如立足传统与现代,有效吸收西画技法,把陶瓷装饰技艺与当代审美情趣相结合,极大发挥现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使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时代个性特色。陶瓷艺术家必须在艺术理念上继承传统陶瓷文化,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求得发展。

在个性和创新方面,王锡良大师堪称典范。他早期便开始利用油料的流动创作过《黄山图》,在一件《停琴待月来》的瓷瓶中,抚琴昂首的人绘在一面,而月亮则在另一面,这在构图中就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新。近年因为艺坛的活跃,交流笔会之类的活动比较频繁。有细心的人发现,不管在什么活动中,王锡良大师所创作的画面从来没有过重复,无不让人惊叹叫绝。

最后,我们来用心感悟王锡良大师的名言:“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以此鞭策,以此努力。相信粉彩人物画这个奇葩艺术世界将来一定会奇花异放,生命力无限。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


我想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他喜欢做的事,把它称之为爱好也好,事业也罢,都是值得我们为之疯狂的。我很庆幸自己也拥有这样一件令我为之痴迷的事—绘画。而且在众多绘画种类中,画人物画是我的最爱。开始画纸上每个人物的表情那是一种情趣的释放,再后来无意之中我接触到了瓷器,于是我就开始在瓷器上作画,将瓷器与人物画的结合激发了我艺术创作的无限激情,并从此成为了我钟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以后的艺术生涯也会为此而努力。

1.人物画的出现

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早的是山水画、花鸟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要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在我的人物画中,对五官的描绘更加突出,大都细致地描绘了当时他们所表现的情感,记录了最真实的瞬间。不仅如此,在绘画的同时,画家大都会运用一些装饰色彩,它会使绘画增加真实感和逼真感。这样的绘画作品才更加深入人心。

2.陶瓷彩釉的出现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公元前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瓷。人类自开始制作陶瓷后,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艺术的享受。在现代生活中陶瓷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现代的流行因素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在陶瓷制作初期,瓷器被人类用来当作工具使用。经过历史的变迁,陶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人们也不仅局限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陶瓷已扮演重要角色,这点在陶瓷的图案上就有明显的显示。现代的陶瓷有粉彩、新彩、颜色釉、釉里红、斗彩、青花、釉下五彩、综合彩、玲珑瓷等多种表现形式,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韵味。在我的陶瓷艺术作品中,我喜欢将绘画与陶瓷相结合,这样的陶瓷作品就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3.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是一次伟大的艺术创新,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完美地同洁白如玉的瓷器相结合,这不是艺术的衰败而是艺术的改革。无疑,这样的结合带来了艺术的全新风暴。在陶瓷最开始出现时期,人们将瓷器作为使用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瓷器不仅仅局限在使用价值上,也逐渐被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用品,同时促进了陶瓷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陶瓷与人物画的结合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迅速发展,鼎盛一时。瓷上人物画,往往是对人物的描写越具体深入就越有把握用笔墨去概括和提炼。正因如此,现在的陶瓷人物画都是可以按照人们的喜好来作画的,这样的作品更加传神,有灵性,也更受人们喜爱。

人物画讲究协调统一, 因此在创作釉上人物瓷画时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景物或事物,这样可以使得图案更加生动有趣,在客人有要求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他的要求,以便于他对此时情感的更好抒发。这样的绘画作品在与陶瓷相结合后就会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作品,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

4.艺术情感的追求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来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地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更多的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在了人们对艺术的更多追求,对艺术追求的同时人们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精神世界,是人生命中重要部分和生命状态的重要表现。精神世界的富有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深处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一种情感,是我们每个人值得追求的一种感情。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这种情感,我希望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敬仰能在我的艺术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也希望这些作品能在情感上引起大家共鸣。

从我学会创作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追寻着一种乐行天下,看淡万物的情怀。对于每一件作品,我都想让它超脱世俗;每一个人物,都赋予它自由乐观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一直坚信:只要我们乐观坚强,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每创作一件作品,都会尽力去传递这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力量也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感染更多的人。这样才会觉得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也就愈发激发我的创作热情。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完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转变,是对历史的传承与改进。它不仅丰富了瓷器的种类,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孕育了足够的智慧来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完美。

浅谈钧瓷的窑变艺术


钧瓷在五大陶瓷中,它是以窑变而著称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窑变也不以制作者名声大小而优劣,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因此,对钧瓷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收藏钧瓷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钧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随之人们的错误认识也逐渐产生,并且已经形成了势头。本文主要阐述了煜华钧窑烧制的钧瓷《石榴瓶》的作品,借此谈谈有关钧瓷窑变的粗浅认识。

2 《石榴瓶》作品的来源

《石榴瓶》在钧瓷作品中不属于创新作品,是传统作品,它最初来源于我们常见的水果、石榴等。在我国民间,石榴含义丰富。榴开百籽,“籽”和“子”谐音,象征多子和丰产;中秋佳节赠送石榴,也成为迎接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赋予“留”之意,“折柳送别”与“赠榴传谊”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

每一个钧瓷作品都有一定来历,人们根据石榴的这些特点创作出钧瓷作品《石榴瓶》。在中国的五大陶瓷,钧瓷、汝瓷、定瓷、官瓷、哥瓷中,钧瓷与其他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汝瓷和哥瓷造型奇特,没有窑变效果,它们的釉色也较单一。青花瓷追求的是画工,尽管其色彩丰富,但毕竟是人为控制,显得相对生硬。

3 《石榴瓶》的窑变艺术

钧瓷则不同,是靠窑变和釉色取胜的。除了釉色外,窑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钧瓷作品如果釉色不好,又没有窑变效果,将失去了她的本色。煜华钧窑烧出的《石榴瓶》系列,如图1~图4所示,可见钧瓷窑变之一斑。

由图1~图4可知,前三个作品都以葡萄紫和茄皮紫为底色,窑变出片片绿色,如初春的小草,春意盎然;那紫,那绿,窑变出多种层次,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我们说钧瓷的窑变是自然窑变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钧瓷能像青花瓷那样把自己理想的图案画上去,那就不成为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的本质。

4 钧瓷的窑变特色

《观音瓶》也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属于神瓷系列,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道烧制过多少,凡是开始制作钧瓷的人都要烧制它。这主要是因为它工艺简单、容易烧制成功。但真正的珍品,精品并不多,都是以釉色取胜,以红釉最多,红色在我国民间具有喜庆,祥和的气氛,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件钧瓷精品,一件钧瓷珍品是不以一个人名声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成功的。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他有可能烧制出钧瓷珍品;有的人名声较高,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一件钧瓷珍品;有的人烧制一辈子钧瓷,不一定烧出一件珍品;有的人初出茅庐,就能烧出钧瓷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钧瓷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5 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着钧瓷名声的提高,也出现了以奇特造型取胜的现象。有的在人物、神像、十二生肖上下功夫;有的在耳饰上下功夫。一件钧瓷作品要配上许多装饰品来点缀,笔者认为这是对钧瓷的错误认识,它会导致钧瓷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偏离钧瓷发展的正确道路。

奇特的造型不仅钧瓷能做到,其他陶瓷也能做到。如:青花瓷、汝瓷、哥瓷等。而窑变的效果,却只有在钧瓷上才能做到。以钧瓷作品《钧桃》为例,它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没有任何耳饰,造型也不奇特。桃子在我国民间通常用来祝寿,吉祥之意。在钧瓷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烧制过钧桃,出现过多少窑变已经无从查证。后来又有人烧制出《钧桃》,这个钧桃是红色的,顶端装饰了一个老寿星的头像,下面飘着一捧胡须,更加增添它的吉庆气氛。任何一种陶瓷都要保持它的专一性和唯一性,只有保持了这些特性,它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保持着永远不败的地位,它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才能珍贵。

6 结语

综上所述,钧瓷是以窑变来取胜的,以窑变占据市场,以窑变来确定其在陶瓷业中的地位。她的窑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的。

钧瓷釉色的发展


钧瓷文化之钧瓷釉色的发展创新:1979年,禹县钧瓷一厂、二厂、国营钧瓷厂就把钧瓷等艺术釉的创新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钧瓷新工艺釉与传统钧釉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 ,一是在釉中加入还原剂,不用原气氛即可烧成窑变红色:二是不用传统的倒焰馒头窑而改用隔焰推板烧成。钧瓷釉色的发展1985年,丁建中与晋佩章共同研制出仿宋天青、天蓝釉系列作品,天蓝釉是铁呈色,与历史上宋钧天青、天蓝釉成份非常接近,是一种二液分相乳光釉。随后,又接连研制出油滴天目釉,它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布满油滴状的银色或褐红色斑点,极富艺术韵味。该釉是钧窑地区的一个黑釉品种,早在宋代就有烧制,在禹州钧台窑和神垕窑都有发现有这种釉的标本。油滴天目釉研制成功后,就称该釉为”滴珠天目釉“,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钧瓷釉色的发展到2011年末,钧釉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研制出紫翠霞红、姹紫嫣红、唐钧宋韵(唐钧花釉带蚯蚓走泥纹)、金黄奇纹、紫釉绿纹、红釉黑纹、红雪花斑、绿雪花斑等近百种釉色。由此可见钧瓷釉色的创新在不断的变化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钧瓷釉色

钧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