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瓷片 > 导航 >

中国陶瓷方兴未艾 古瓷片收藏意义何在?

中国陶瓷方兴未艾 古瓷片收藏意义何在?

瓷砖瓷片 古代瓷器收藏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0-12-10

瓷砖瓷片。

古瓷片

中国陶瓷渊源流畅,走过了将近一万年的历程,从早期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唐三彩、宋五大名窑、元明清的各种青花、五彩粉彩瓷器,历史悠久。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的到来,更是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再一次在民众间广泛的推广开来。有专业人士统计,今天的收藏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以多达千万之多,其中陶瓷的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随着新的爱好者的进入和古代瓷器遗留越来越不成比例,瓷片的收藏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收藏领域之一。tAoCi52.COm

一块精美的瓷片上面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令众多收藏爱好者瞠目结舌的。我们不仅仅能从她们的身上了解那个历史,也可以掌握历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特征。通过瓷片的收藏把玩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历史。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收藏情趣。

谈到收藏瓷片的意义:首先是收藏一段历史,赏玩一块瓷片上面反映的文字,画片,颜色依然能够非常真切的感受那一段历史真实,感受那个时期社会的风土人情。

第二点就是通过瓷片的收藏鉴赏,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瓷器的内涵,为提高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瓷片是古代瓷器破损后的依存,依然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常接触各种瓷片,日积月累眼力自然会明显提高。

第三点就是可以修心养性,收获乐趣。比如宋五大名窑,如今只能在各大博物馆里见到。今年年初拍出2个多亿的成化斗茶杯,更是对一般藏家来说望尘莫及。如今我们可以把玩一块同样时期,同一品种的瓷片标本,甚是欣慰。

我们今天之所以收藏瓷片,也是用这一块瓷片来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印证着那些封存的历史,而历史又把岁月的变化、朝代的更迭刻在了陶瓷上。让我们通过瓷片标本去感受那文化的魅力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历史上显然钧瓷是至尊财富的象征。现代钧瓷精品不仅象征着财富,更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包含着中国文化元素的民族艺术品。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财富只是满足生活的外部象征,而不是生活的本体。人希望摆脱物质附庸的困境,恢复人本体的主人地位,希望体会人生的宁静和谐,希望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多一点温馨的人情味。手工艺产品(人对自然地自由加工)提供了人的主体与自然客体直接对话的机会,不仅给人以精神的寄托,也给欣赏者以愉快的慰籍。

收藏钧瓷有什么意义: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臆造瓷器 收藏意义不大


臆造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马妍

品鉴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委托人:李先生

这是我收藏的一件瓷器,希望老师给一些关于瓷器的收藏知识,看看这件瓷器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专家鉴评:

乍一看这是一件青瓷,青瓷大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是这件瓷器不管是从釉光还是造型上看,这都是一件“臆造”的瓷器,瓷器本身上的残存,是卖家故意做出来的,给人一种假象,这样造型的瓷器,在我们内蒙古博物院有一件辽代的瓷器,也是白釉,鱼身是水壶造型,但是这一件的造型很怪异,有一些不伦不类,瓷器上面为青釉与下面的釉色有区别,有些“穿越”的感觉,古人烧制一件瓷器是讲究实用性的,一件瓷器不管材质如何,首先使用起来不怪异是必须的,但是这件瓷器的壶柄使用起来就很别扭、奇怪。鱼身奇怪,人头看起来也不舒服,从人头的头饰上看有辽金时期的瓷器,但是跟传统上的辽金时期瓷器还有一些区别,所以综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件臆造的瓷器,收藏意义不大。

瓷片收藏可以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陶瓷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小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进而方便大家掌握古瓷的各种特征,对眼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误打误撞入行瓷片当作篆刻素材

入行之前,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说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对其价值的影响;直到入行之后,我才发现,这话说得有失偏颇——不少收整件瓷器的收藏者,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只是,我的入行纯属偶然——

我的外婆家在白鹿场,那里有个废弃的窑厂。儿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那里躲猫猫。

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又冒着被大人骂的危险,偷偷摸摸地溜进了窑洞,在那里,我们捡到了许多印有不同形态的“福”、“寿”字的碎瓷片,有的瓷片上,还有半个栩栩如生的寿星老头……将缺口打磨光滑后,这些碎瓷片便成了我们的玩具。

年龄稍长,喜爱篆刻的我更觉得这些字有可取之处,便细心地把这些刻有文字的瓷片收集起来,当做素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采集的积累,让我总有新的收获和感受。发展到后来,来了兴致的我已不仅仅关注那些有文字的瓷片,但凡有戳印、花纹的瓷片我一概收拢,带回家清洗过后细心揣摩其中的奥秘和寓意。而我因为经常往废弃窑厂跑,灰头土脸地捡拾大家认为一无是处的废瓷片,还被人认为是脑子有病。

但那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瓷片的收藏价值,仅仅是出于对篆刻的爱好而收集了一些瓷片。

无心插柳柳成荫两元买到清代瓷片

2002年春,我去北京出差,办完公事后,就直奔古玩市场找寻篆刻古籍。闲逛中,我惊讶地发现,不管是在报国寺、潘家园,还是在琉璃场、爱家市场内,都不乏经营瓷片的古董店。

行内人告诉我,收整件儿瓷器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潘家园市场就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一到周末,光卖瓷片的固定摊位就有七八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古瓷片收藏市场,瓷片价格有的几元、几十元,有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天青月白梅子青、青花五彩单色釉、宋元明清历代瓷片……这里都能找到。甚至还有个睦明唐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

兴奋不已的我在潘家园市场里泡了大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

而在报国寺市场的瓷片摊位上,我也收获了平生以来第一件花钱买来的瓷片藏品。报国寺收藏市场在北京收藏圈里向来以藏品亲民著称,门槛低、价格亲民的瓷片可谓是这个市场里的草根藏品,摊主的卖法也十分简单:地上铺块布,各色瓷片就放在布上,买家随便拣随便看——遇到喜欢的拿起来直接和摊主说价即可。

在一个小摊上看到块花纹别致的瓷片,摊主告诉我这是清代的皮球花,胜在造型饱满、色泽明艳,我看画面尚完好,就花了两元钱买了下来。搁现在,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五六百元才能拿下。

上手容易放手难藏瓷器从瓷片入手

这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潜心收藏瓷片。有了一定基础后,便收藏起了瓷器。

众所周知,瓷器是较难收藏的一类收藏品,从烧制、运输到使用,瓷器自诞生以来的每个环节都易损、易坏,再加上战乱、变迁等外在因素,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古瓷寥寥无几、所以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现存名窑藏品也是以件计,少则几件,多也不过几十件。

因此,一些时代特征明确、花色器形较稀有的瓷片,如重要窑口的瓷片(宋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瓷等,虽然残缺,但其市场价值仍很可观。

我国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丰富,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古瓷片的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式、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书法等图案不仅具有艺术情趣,还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而由于价值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的古瓷片赝品较少,尤其适合新手,对瓷片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上手”,可以极大提升收藏爱好者的学习和鉴别能力,是书本和间接经验所不能及的。

在我看来,藏瓷片无非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各时期的古瓷精品。如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片以及晚清、民国新粉彩瓷、浅绛彩瓷;二是把收藏重心放在观赏器瓷片上,因为一般观赏器瓷片的收藏价值要大于生活器;三是数量相对少、制作精良、器型奇异的瓷片,也值得收藏。最后,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大,研究价值相对高。

古瓷片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稀缺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近日,一条“苏州吴江土豪用多件古董建造了一座价值98亿元瓷房子”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后来媒体核实,瓷房子确实存在,不过并不在吴江,而是在天津。据说这座瓷房子装饰用的瓷片都是古瓷片,当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

对于瓷房子的价值网上争论热烈,但吸引我们关注的是:原先按车卖的古瓷片,近几年价格飞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价值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的一个字,这样的瓷片也能卖个1000块钱。

但并非所有的古瓷片都有收藏价值。不少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瓷片数量太多,其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只有稀缺的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瓷片收藏开始被关注

羊城晚报:中国的制瓷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瓷器烧制、贸易运输,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几年前,即使是古瓷片,价格都是非常低的。所以2012年的时候,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瓷片在澳门拍出了2875万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听说近几年古瓷片的价格一直都在涨,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楼钢:古瓷片的收藏之前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会收藏古瓷片的人,除了少数的发烧友,很多人只是收藏原器的时候顺手牵羊,更多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出于教学或科研的目的去收集瓷片。

2002年的时候,我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叶文程老师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收集了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到明代的80多个窑口的4万多件古陶瓷标本,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各种标本,当中有的是博物馆、文管办和一些古陶瓷研究老专家捐赠的,还有一些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当时古瓷片的价格非常低,明代官窑的瓷片一件也就几十块钱,现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一个字的一片瓷也能卖1000块钱。

羊城晚报: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瓷片的价格是不是就是最贵的?

张海文: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说的是钧瓷的稀有,而不是钧瓷的价值。北宋的时候,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除非得到皇帝的赏赐。所以达官贵人都以拥有钧瓷为荣,是一种炫富的心态,说的并不是钧瓷在当时的价格标准。

现在的人为什么会收藏古瓷片,很大一个原因是瓷器的价格不断攀高,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经济承担范围。而一片古瓷片的价格即使是现在涨起来了,最贵的也就1万多块钱,非常稀少的十多万元,更普遍的都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还能买得起。

几十年前我带学生去实地采集标本,在窑口等地随随便便一挖就是好几箱瓷片。现在很多当地的农民漫山遍野地在挖瓷片,市场教会了他们什么样的瓷片更有价值。经过商人一倒手,比较稀少的瓷片价格又被抬高了几倍。

古瓷片能破译当时重要的烧制信息

羊城晚报:张海文老师,您之前烧制的“翠叠纹斜开片青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中外专家誉为“出自南宋官窑而高于南宋官窑之国宝”。宋官瓷的制作是出了名困难复杂的,每件作品须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一左右。好的精品专供皇帝本人和宫廷使用,差的制品一律销毁,不得流入民间。宋代灭亡后,这种绝技便失传了。听说您之所以能让这一失传的制瓷绝技重见天日,就是从研究古瓷片入手的。

张海文:宋代官窑烧制青瓷技艺是当时世界上绝密的顶尖技术,而且由于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器的时间很短,仅约20年左右,要求甚高,产量有限,传世更少,以至到南宋时就已成为尤其难得的稀世珍品。我的研究是从收集南宋的鳞纹青瓷香炉瓷片入手的,从物理化学角度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艺术实验,这才成功烧制出斜开片鱼鳞纹青瓷。

所以玩古瓷片的有两种人,专家和民间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一块好瓷片的激动,是完全不亚于看到一个原器的,因为我看到了比原器更重要的价值。如果是一件原器,我们是无法清楚地看到它内里的胎质、釉色等,而一片古瓷片却能给我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通过现代测试手段,就能知道瓷土产自哪个山脉,能够看到它的元素组成、质感肌理、微观结构及制作工艺等等,这给了我们很多第一手材料,是判断古陶瓷烧造窑口的重要证据。研究陶瓷40多年来,瓷片标本一直都是我的第一手材料。

羊城晚报:只要有瓷片标本,历朝历代的古陶瓷都能被“还原克隆”出来?

张海文:原则上说是没错的。比如拿到1/4片的古瓷碗片,在电脑上用三维技术就能还原出一件完整的瓷器造型,检测瓷片则能破译出当年烧制的很多重要信息。当然,“还原克隆古陶瓷”,还需要掌握高超的学术造诣和陶瓷技艺。

官窑瓷片更具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之前在澳门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官窑古瓷片镶白金项坠,拍出了70多万元的价格。但有一些瓷片现在仍卖几块钱、几十块钱,请问收藏什么样的古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楼钢:一片瓷片拍出70多万元,我始终认为“虚”的成分比较高,但随着古瓷片的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国家对古瓷片和古窑口保护力度的加强,资源少了,瓷片的价格必然是会上涨的。

以前很多古窑口都是随便参观的,去的也都是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随手就能捡些瓷片回来。后来政府保护古窑口,我最记得2003年的时候龙泉青瓷申遗,当时很多人涌入龙泉窑去抢瓷片,政府拦不住,最后还逮捕了一些人。现在去古窑口参观,基本上都采集不到瓷片了,去到哪都有工作人员跟着。

羊城晚报:瓷片收藏是否跟原器收藏一样,官窑瓷片相对更值钱?

张海文:从经济价值来讲,确实如此。但官窑贵得有道理,历朝历代的官窑,都是汇集了天下最顶尖的能工巧匠,烧制出来的瓷器也是不计成本的,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形体上,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巅峰。而民间用瓷以实用为主,型制比较粗糙,艺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追求。

记得有一年我在景德镇,考察了珠山一带明代御窑厂故址,多达百吨的瓷片堆了一地。当时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在做修复的工作,他们都是当地只有高小文化的年轻人,工作就是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瓷片,拼图似的尝试拼接还原当时的瓷器。这些瓷器,与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相互辉映,是明代官窑研究和明代史料比对的最佳实物资料。前几年我再去那个窑口考察,当年的一些年轻人还在做这个工作,只是已经人到中年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盘子,上面画有一条很漂亮的青花龙,甚至比我在很多博物馆里看到的龙都要漂亮,但为什么会被敲碎成三块埋在土里呢?估计当时画瓷的人画得太熟练了,原本皇帝御用的五爪龙的脚多画了一只爪子,变成了六爪龙。这样的瓷器若被发现,所有人是要被砍头的,所以被古窑工匆匆敲碎,偷偷埋到了龙窑旁的土里,躲过一劫。像这样独一无二的瓷器,虽然不是原器,但我相信如果流入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

羊城晚报:是不是有底款,历史清晰的瓷片价值更高?

楼钢:这是当然。判断一片瓷片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看出身。看是不是从历史著名的窑口出产的,如宋代五大名窑等;第二看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果瓷片上有独特的铭文,比如我收集到的一片瓷片,上面有“靖康元年”的铭文,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瓷片残缺,它最缺乏的就是艺术价值,如果具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才能取得一个平衡。

收藏瓷片最好能够成系列,但现在全面系统收藏古瓷片的可能性不大,一来窑口保护起来了;二来瓷片的价格不断上涨;三来稀缺的瓷片都在私人藏家手里,轻易没在市场上流通,收藏要付出比以前多很多倍的代价。

大专题凑齐的难度太大,分门别类收集小专题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收集历代有龙纹的瓷片,这样只需两三百件就能形成比较直观的系列,或是收集古陶瓷上有美人图案的瓷片,这样的系统收藏难度大大降低,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也相对较少。

羊城晚报:完好的瓷器虽然因品相、纹饰等的不同价格差别很大,但总体而言依据年代还是有一个大概的价格系统,而瓷片收藏没有对应的价格系统,怎么定价?

楼钢:没错,瓷片是没有价格系统,但在玩家圈里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格。比如明代官窑瓷片,有一个字的瓷片大概1000元,六个字就是6000元;清代的官窑瓷片,一个字大概是五六百元,六个字的一片瓷片价格在3000元左右。

目前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相对比较难找,一片汝窑瓷片的价格,已经从几十元涨到了几千元,品相较好的钧窑瓷片,有的甚至上万元。

羊城晚报:听说现在连瓷片也有了赝品。

楼钢:最近几年瓷片价格一涨,赝品就跟着出现了。举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三年前,我和学生到北京潘家园买标本,有个院子摆了一堆汝窑瓷片,摆摊的一位老大爷给我递了一块瓷片,我看了觉得是真的。但大爷说不能只买一块,要买就要把整堆都买了。一共是30多块,全部都买了下来就要几千元,所以再仔细看看,结果那30多块瓷片,竟然只有给我看的那两块是真的。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瓷片被镶嵌在首饰或工艺品上,这样会不会影响其原有的价值?

楼钢:应该不会。利用古瓷片镶嵌艺术品不是现在才有的,从明代就开始了,比如天蓝釉的钧窑,能在家具或首饰上镶嵌一片这样的瓷片,在当时也是能卖很高价钱的。古代的出土文物相比现在少多了,所以明清时期,有很多珍贵的瓷片就被镶嵌在手镯、挂件,或者是珠宝盒子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口创汇的工艺品,上面也镶嵌有瓷片,这样的传统一直都有。

古瓷片的学术价值

高于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同样是官窑瓷器,一件完好的瓷器可能价值过亿元,而一片古瓷片至多也就过万元,少有十多万元的。瓷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科研、教学方面。能否说古瓷片的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楼钢: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没错,原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肯定更高,瓷片更多体现的是它作为标本的工具性。而且古瓷片的数量实在太多了,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加快城乡建设、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大规模的城乡改造,不经意间又出土了很多文物,当中古瓷片就是数量最多的。人们经常把中国玩古陶瓷的人分成两派,一个是“国宝派”,也就是玩原器的,以收藏、增值为目的;另一个就是“瓷片派”,就是做科研、做学术的,从玩瓷片入手。

羊城晚报:您鼓励藏家收藏瓷片吗?

楼钢:如果要进入古陶瓷的收藏圈,收集研究古瓷片是必需的,瓷片一定是你的工具。经常有市民拿来瓷器让我们做鉴定,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向来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这些市民,我们往往不直接跟他们说这件东西对还是不对,我们会把跟这件瓷器对应的窑口、相同时间、类似纹饰的瓷片标本拿出来,给他们自己对比。很多人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出自己的东西对不对。古陶瓷的鉴定就是一种比较,瓷片就是很好的标准器。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没有见过男人和女人的时候,单独一个人很难区别男女。但当有了参照物,区分性别就很简单了。所以一件标本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收集古瓷片就是进入古陶瓷收藏圈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非常重要。

古瓷片收藏:醉翁之意在整器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并且开始专门进行古瓷片收藏。不过对于这样的收藏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究竟是“管中窥豹”?还是“洞若观火”?藏友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期收藏周刊邀您一起品评古瓷片收藏。

日益看好的市场行情

随着整器价格的不断上涨,特别是精品整器的价格上涨,古瓷片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据了解,古瓷片收藏市场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北京、南京、郑州的古瓷片收藏市场最为繁盛。

“古瓷片的价格也在上涨,窑口好、品相好、纹饰好的古瓷片价格就更高了,可能在十几年前还有几元钱的古瓷片,但是现在几十元的都少见,一般价格都在几百元、几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古瓷片,品相各方面如何。”大召九久街古玩城内经营古玩生意的白先生说。藏友李先生说:“古瓷片作为整器收藏的一个入门‘老师’,不少整器收藏爱好者都是从古瓷片收藏开始入手,而随着整器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市场上供交流的整器和古瓷片的数量越来越少,古瓷片的价格上涨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需求大于供应的结果。”

古瓷片收藏不是管中窥豹

作为整器收藏的入门“标本”,虽然藏友们都对古瓷片的学习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不少人对于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并没有给予肯定,也不认同一些藏友将古瓷片收藏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甚至有的藏友认为古瓷片收藏就是“管中窥豹”,与整器收藏不可同日而语。

“古瓷片就是瓷片,它的收藏价值远远不及整件整器,只能看到整件整器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因此而看透整件瓷器。”藏友李先生说。因为喜欢收藏整器,李先生也买了不少古瓷片,但是说到将古瓷片作为单独门类进行收藏,李先生还是不能认同。“古瓷片对于了解整件瓷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精品整器,存世量少,上手的机会少,藏友们能够从古瓷片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是非常难得的,但如果说有了这样的古瓷片,就等于有了一件精品整器,这样的观点是不能认同的,毕竟古瓷片只是整器的一小部分,而且上面的图案花纹等信息也不完全,如果你收藏到的古瓷片只是一个底足,那么上面是什么样的器形、有什么样的花纹就更有想象空间了。”

古瓷片“标本”价值不可小觑

对于藏友来说,古瓷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它可以作为“标本”来供藏友们学习。不仅如此,古瓷片的价格低廉也是刚入门的藏友们所能接受的。陶瓷玩家黄轩的整器收藏就是从古瓷片开始。黄轩介绍,最初选择从古瓷片入手主要考虑到了古瓷片的价格相对较低,随着对古瓷片了解的逐渐深入,古瓷片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价格便宜是主要因素,当我们大量收藏的时候,古瓷片和整器相比,当然是古瓷片的价格更便宜了,而且整器所涵盖的纹饰非常广,通过纹饰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丰富,留给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美,并且从古瓷片的角度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器物的工艺特征和制作手法,这也是整器不具备的。”黄轩说。

古瓷片带给人的信息是直观的,而整器则由更多的纹饰和局部来组成,这样就需要藏友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而古瓷片虽然是整器上的某一部分,藏友还是能看到整器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这也是不少藏友认为古瓷片收藏的意义所在。“整器鉴定要看胎、釉、画工、器形,整器的胎往往通过底足来看,可是一件整器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釉料的厚度是多少等等,通过整器是看不出来的,而通过古瓷片却可以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古瓷片小中见大,如果藏友掌握了某一片古瓷片所表现的所有特征,那么当他遇到同样的整器时,就能很好地判断出整器的真伪。”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宝舰说。

古瓷片收藏也是一个新的门类

在呼和浩特市的收藏圈内,有不少爱好整器的藏友,他们当中也有人收藏一些古瓷片,但是古瓷片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收藏对象。

“随着资本市场关注收藏市场,我认为古瓷片收藏也会成为收藏中一个单独的门类,因为很多陶瓷整器的价格昂贵,即便是穷尽我们毕生积蓄也难以承受,因此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标的物作为历史的佐证,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收藏古瓷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在在外地,像北京、上海都有很庞大的古瓷片专项收藏市场,虽然在呼和浩特地区古瓷片市场还有些局限,不过这并不影响古瓷片收藏的整体进程。”黄轩说。

事实上,古瓷片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收藏门类,只是喜欢整器的人未必会喜欢古瓷片,但喜欢古瓷片的人谁都喜欢整器。张宝舰说:“鉴于整器的价格高昂,不少藏友将目光转向了古瓷片,一方面古瓷片可以作为鉴别整器的参照物,另外一方面当收藏的古瓷片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可以将古瓷片作为一个单独的系列。”

尽管古瓷片收藏的门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古瓷片都值得收藏。黄轩介绍,古瓷片收藏要精不要多,另外也讲究门类。例如藏历朝历代的老窑瓷,人们不可能藏到所有老窑瓷的整器精品,但是有每个时代的标本。“全中国永宣青花非常少,我们不可能有整器,但我们拥有一片永宣青花古瓷片,那么这个也可以算作是精品。元青花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想拥有整器是非常难的,但是在一个窑址里发现一件元青花的古瓷片,作为个人收藏也是非常难得的,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古瓷片也凸显了整器本身的价值。”黄轩说。

对于藏友来说,获得古瓷片的途径也比较多,通常大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各类古瓷片,在这个过程中,古瓷片的价格是用整器来衡量的,因为有一些整器在市场上还是可以看到的,那么根据古瓷片的大小还有美观程度,市场上也会有一个通行的价格。还有一些藏友也可以通过交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古瓷片,这也是获取古瓷片的一个重要方式,再有就是到各类遗址或者窑址捡拾古瓷片,不过捡古瓷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瓷片衍生品源于对整器的痴迷

现在也有一些人把古瓷片做成吊坠,作为挂饰来装点生活,可以说这也是古瓷片收藏的一个衍生品,不过这样的古瓷片,或者人们购买这类古瓷片的行为是否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就要另当别论了。“这类古瓷片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对古瓷片上的图案纹饰会有更高的要求,可能是完整的一朵花、一条龙、一个人物或者是窑变等等。”张宝舰说。

内蒙古古陶瓷博物馆馆主乌力吉说,古瓷片的价值不在于它做成手串还是项坠,古瓷片不是宝石,人们之所以喜欢古瓷片,还是与对整器的喜爱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元青花,因为它的存世量太少,物以稀为贵,所以能够拥有一片元青花古瓷片也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但是购买装饰类的古瓷片就要另当别论了。我认为它的收藏价值相对要小,因为它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代表一个整体,只是人们非常喜欢元青花,而距离真正的艺术收藏还有一定的距离,只能舍远求近,而这种做法也是对精品整器的一种喜爱和痴迷。

中国古陶瓷:全球收藏界的宠儿


为什么中国和瓷器都译为CHlNA?从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著名藏家、古玩经纪人等等无不将中国古陶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也由此使得中国古陶瓷近年来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1.5亿港元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2.2亿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过2亿的宋汝窑洗;1.5亿的明成青花黄蜀葵碗;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过5亿的乾隆珐琅彩转心瓶等等。自七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历代官窑以来,它的价格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往上飙升,其增长的速度每年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扶摇直上。

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那么,决定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其工艺创作的难度

《天工开物》中讲到,创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说明制成一件瓷器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之复杂还不包含微细之处。作为专供皇家享用的官窑佳器,对每一道工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得有丝毫差错。皇家用瓷是求质不求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集当时国内顶级高手为之。创作过程中若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将造成该器物的前功尽弃。即使七十二道工序全部按规定创作完成,最后选进窑炉内尚有不定因素:窑温的高低,窑内烟尘的飘忽,都会造成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次品。历来有“一窑千件,成者一二”之说。那含着各类金属成分的胎釉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常常不以督窑官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件官窑,千人精力”之说毫不为过。足见成品之难。

2。代表那个时代顶峰的艺术结晶

凡官窑器,除了征集当时顶级的制瓷工艺师外,其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到了清康雍乾三代,都是宫廷一流画师绘制。清宫档案记载中就不下二三十人,如:戴临、戴正、唐岱、贺金昆、邹文玉、冷枚、郎世宁、焦秉贞等等,这些画家即使留在纸上或绢本上的画现在都是价值连城,何况留在难以把持而又不易变质的瓷胎上。作为中国书画载体的绢和纸都不易保存,受气候和收藏条件的影响,即便精心保存,过了千年,绢面或纸面免不了发脆、发黑,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欣赏效果。唯有留在瓷面上的画,只要不去人为地擦抹,釉面包浆会日益滋润肥厚,色彩尤为鲜艳。加之,瓷器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不会霉,只要不加碰撞,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越发光泽诱人。故有“旧器如新才是宝”之说。我将官窑佳器比喻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也是鉴于这一点。将它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副立体的画,加之釉面上的精彩之作,又成了画中之画。如果多份雅兴,还能在瓶、觚、尊等陈设器上插束时令花卉,更会相得益彰,颇与文人雅趣相谐。真正的大藏家都是内涵很深的文人雅士,他们能从历代官窑中找到一份可寄托的情怀,珍爱之情自然而生,在拍卖场上见到难得一见的孤品,竞相争夺也在情理中了。

3。皇权的倾力支持

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平时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随心所欲,倾全国之最供其享用。但精神生活还是贫乏的,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等类似当下的科技成果的享用,于是把审美的兴趣专注在御窑的烧制上,特别倾情之举表现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身上。他们除了征集全国顶级制瓷工匠为御窑厂供职外,还让宫廷御用画师绘创瓷上的花卉和纹饰,并派督窑官严格监督管理。每一件官窑瓷器,从纹饰到器形,在最初的样稿阶段,皇帝都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康雍乾三位皇帝从小就由顶级名师教学开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眼力,加上又是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使得官窑佳器成为当时最高艺术含量的结晶,成了皇帝的痴迷物,皇帝平时把玩欣赏的“玩具”。画只能欣赏,只有官窑器既能欣赏又能把玩,由此受到皇权的鼎力支持:倾全国之力、之财、之智慧打造而成。

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

所以,每一件称得上正官窑的佳器,都是找不出半点瑕疵的。无论是从型到纹饰,从胎到釉,从底足到落款,全是那么的完美无缺。有藏家说过“真正的官窑器即使外行也看得懂,至少觉得它特别优美”这话不无道理。在懂行的人眼里,它更是有生命的,欣赏中仿佛听到制瓷艺人发自肺腑的沉吟;宫廷画师灵感的呼喊;督窑官战战兢兢的倾诉……彼此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陶瓷的顶峰之作——历代官窑佳器,受到世界各国藏家、投资人、博物馆以及大财集团等的攫取对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苏、佳等国际大拍中屡创新高也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是它特具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综合的正常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眼力的上升,它将越来越受到追捧。

从投资角度而言,纵观四十年来苏、佳拍卖的记录分析,其升值率,还没有一样其他的艺术品能与中国古陶瓷相匹敌的。当然,更不排除国际财团或知名的财富拥有者从规避遗产税的角度争相拥有中国历代官窑器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中国古陶瓷自身特具的艺术魅力起的决定作用。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殊诱惑力: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它的诞生发展史就包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代表了中国人文、艺术、哲学以及东方文明和传统精神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读懂了古陶瓷也读懂了中国。

有史以来CHINA备受世人瞻仰!

中国古瓷器收藏必读


古瓷器收藏是一直是收藏领域里的热点,收藏群体庞大,久盛不衰。因而,成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大收藏家和收藏经典。研究这些收藏家的成功之道是我们收藏道路上的必修课。循着他们的成功足迹才能踏上自己的收藏道路。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chr(39)chr(39)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chr(39)chr(39)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到了明代,梅瓶是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故宫博物院馆藏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宋代,高39.4cm,口径3cm,足径9cm。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通体绘有黑彩纹饰。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故宫博物院馆景德镇窑斗彩缠枝花纹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学习古陶瓷理论,须潜心研究、琢磨、体会真品、精品古瓷器的各项特征,熟悉到犹如了解自己孩子的程度这才是成功收藏古瓷器的秘诀。

宋瓷的收藏与鉴赏价值何在


北宋 定窑刻莲纹盘 直径16.5cm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叹。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钧、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钧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青”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南方,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南宋 龙泉窑凤耳盘口瓶 高20cm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剪纸贴双凤纹长颈瓶 高21cm

宋瓷收藏之热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少数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过去,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

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20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把它当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宋瓷的独有韵味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朝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比如此时的定窑,已经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而之前唐朝时期的邢窑,所烧白瓷均有淡淡的青色,而且由于瓷土的品质控制不够严格,因此很少能够烧制出壶嘴壶柄纤长优美的瓷器,到了宋朝,这些都不再是难题。

传统的中国读书人,是崇尚朴素雅致的,因此宋瓷官窑器型常见素器,并且大量仿烧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形制,颜色也仅以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几种为主。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钧窑均为青瓷,钧窑由于窑变色难以控制,因此会出现玫瑰色、铁褐色等颜色,定窑、哥窑为白瓷,哥窑由于工艺特殊,呈现仅此一家的“金丝铁线”。大量的盘、炉、瓶也就是摹古仿旧,没有任何装饰,全靠线条流畅,颜色微妙取胜,留下来大量的传世作品。“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等等顺口溜,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例如仅北宋早期存在了20年的汝窑,至今倾全世界之力,仅发现67件半,从南宋时期,就是皇族都难得一见的珍品,那传说中的雨过天青色、蟹爪冰裂纹,是无数收藏家的美梦。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举世公认的历史巅峰。宋瓷不仅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陶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无论是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均有很大的提高,其中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艺术审美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宋代的南北各大窑口也同时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

宋代的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卓越,而且影响深远,成了后代各类陶瓷的典范。宋瓷之美,首先美在气质,是一种典雅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内敛、沉静、自信,宛如大家闺秀。

宋人的原则是“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并形成了“顺应自然、平淡天真、中厚质朴”的审美观点,同时以此为标准,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因此,宋瓷就极大地倾注了这种浓厚的人文色彩,来体现自然中的物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上升到一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即便是一般的日用品,也因为宋代整体文化风气的使然,有着不俗的气韵和风姿,艺术品位历经千年而不衰。

事实上,宋代以前的瓷器,绝大部分是以青色为美的。魏晋时期的青瓷风行,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这种崇尚青瓷的审美,到了宋代,得到广泛的推崇和发展。特别是瓷工们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了失透的、乳浊状的瓷釉。一改以往南青北白时期,那种一览无余、可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从而创造了可以展现独特美感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

像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等都是如此,它们具有玉一般的质感,有着“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之美。这种美釉浑然天成,间或点缀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如幻如穹,不仅迎合了当时社会所热衷的审美心理,也开创了一个瓷器美学的新时代。

宋人在推崇釉面色调单纯、趣味高雅的同时,绝大部分瓷器的胎骨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讲究如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瓷土物性的制作方法。因此,宋瓷不再过度模仿金银器皿薄华的造型装饰,转而追求胎骨端庄、淳厚、中正的典雅风格。

宋瓷造型在突破模仿金银器皿的局限后,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实用性,而具有了个性独特、造型优雅的作品。诸如出现在宋代的梅瓶、玉壶春、斗笠盏等器物,它们的胎骨造型都强烈地体现“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思想和意韵。这种仪表和风范成了宋瓷造型的主流,也成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仍为我们留恋和倾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