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瓷片 > 导航 >

瓷器收藏从古瓷片开始

瓷器收藏从古瓷片开始

瓷砖瓷片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1-01-25

瓷砖瓷片。

瓷器收藏是普及性最广的收藏门类。谁家里没有几件老辈人留下的盘和碗?这就是最基本的藏品,也可以作为刚入门的向导。笔者认为,收藏瓷器先从残片玩起,应该算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因为瓷片虽小,却也汇聚了整器的大部分特征,如胎质、釉汁、青料、画工等。

好瓷片一般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保留了大部分画面或图案。二是具有款识,或是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三是边缘齐整(如圆形、矩边形)、便于保存。四是天地具全,比如碗,从碗足到口沿都可以看到,可以推断出碗高,复原口沿直径或底足直径。五是稀有少见的瓷片,如图录中未出现过的,或在藏友圈中未见过的。六是名窑口或著名画片,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瓷片、永乐缠枝莲压手杯瓷片、嘉靖鱼藻纹瓷片等等。

瓷片最好要拣,而不是去买。拣瓷片有几大“功德”。一曰“真”,谁也不会把现代瓷器砸碎后,将其埋入几米甚至10余米的地下去骗您。二曰“实”,您可以通过地层关系了解瓷片的大致年代,通过众多瓷片的互相印证,获知瓷片的窑别和年代。三曰“廉”,拣瓷片不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把小铲、一只手袋。四曰“全”,鉴识瓷片时可以全面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画工,而面对一个整器,您是看皮看不到瓤。

一块小小的瓷片,看上去冷冰冰、土锈斑斑,但其中蕴藏着大千世界。

古瓷片何处觅呢?到处皆有可能,特别是老城区,只要您留意,说不准就有收获。笔者曾在北京什刹海的岸边拣到过清代康熙青花松鼠偷葡萄的残片;曾在德胜门内的后罗圈胡同拣到过清道光年间青花婴戏图残片;在圆明园刚挖出的河泥中,也拣过清乾隆青花游龙纹残片……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基建工地上拣拾,今天这种机会太少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场,特别是挖基坑的土运送的地界,是非常重要的拣拾地。

实在不行,您也可以到古玩摊上购买,但是,一定要谨防赝品。许多赝品卖不掉,极有可能“化整为零”,打碎赝品,把瓷片卖给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中国陶瓷方兴未艾 古瓷片收藏意义何在?


古瓷片

中国陶瓷渊源流畅,走过了将近一万年的历程,从早期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唐三彩、宋五大名窑、元明清的各种青花、五彩粉彩瓷器,历史悠久。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收藏热的到来,更是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再一次在民众间广泛的推广开来。有专业人士统计,今天的收藏爱好者,在全国范围内以多达千万之多,其中陶瓷的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随着新的爱好者的进入和古代瓷器遗留越来越不成比例,瓷片的收藏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收藏领域之一。

一块精美的瓷片上面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令众多收藏爱好者瞠目结舌的。我们不仅仅能从她们的身上了解那个历史,也可以掌握历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特征。通过瓷片的收藏把玩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历史。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收藏情趣。

谈到收藏瓷片的意义:首先是收藏一段历史,赏玩一块瓷片上面反映的文字,画片,颜色依然能够非常真切的感受那一段历史真实,感受那个时期社会的风土人情。

第二点就是通过瓷片的收藏鉴赏,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瓷器的内涵,为提高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瓷片是古代瓷器破损后的依存,依然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常接触各种瓷片,日积月累眼力自然会明显提高。

第三点就是可以修心养性,收获乐趣。比如宋五大名窑,如今只能在各大博物馆里见到。今年年初拍出2个多亿的成化斗茶杯,更是对一般藏家来说望尘莫及。如今我们可以把玩一块同样时期,同一品种的瓷片标本,甚是欣慰。

我们今天之所以收藏瓷片,也是用这一块瓷片来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印证着那些封存的历史,而历史又把岁月的变化、朝代的更迭刻在了陶瓷上。让我们通过瓷片标本去感受那文化的魅力吧。

鉴定陶瓷从底足开始


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了。老师越讲,听起来越糊涂,回家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突破口是什么呢?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六法破解新瓷做旧和高仿瓷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藏友只要掌握这6处的仿制原理和甄别方法就可基本判断器物是否属做旧。

〖新瓷做旧〗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

古瓷片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稀缺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近日,一条“苏州吴江土豪用多件古董建造了一座价值98亿元瓷房子”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后来媒体核实,瓷房子确实存在,不过并不在吴江,而是在天津。据说这座瓷房子装饰用的瓷片都是古瓷片,当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

对于瓷房子的价值网上争论热烈,但吸引我们关注的是:原先按车卖的古瓷片,近几年价格飞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价值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的一个字,这样的瓷片也能卖个1000块钱。

但并非所有的古瓷片都有收藏价值。不少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瓷片数量太多,其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只有稀缺的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瓷片收藏开始被关注

羊城晚报:中国的制瓷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瓷器烧制、贸易运输,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几年前,即使是古瓷片,价格都是非常低的。所以2012年的时候,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瓷片在澳门拍出了2875万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听说近几年古瓷片的价格一直都在涨,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楼钢:古瓷片的收藏之前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会收藏古瓷片的人,除了少数的发烧友,很多人只是收藏原器的时候顺手牵羊,更多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出于教学或科研的目的去收集瓷片。

2002年的时候,我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叶文程老师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收集了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到明代的80多个窑口的4万多件古陶瓷标本,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各种标本,当中有的是博物馆、文管办和一些古陶瓷研究老专家捐赠的,还有一些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当时古瓷片的价格非常低,明代官窑的瓷片一件也就几十块钱,现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一个字的一片瓷也能卖1000块钱。

羊城晚报: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瓷片的价格是不是就是最贵的?

张海文: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说的是钧瓷的稀有,而不是钧瓷的价值。北宋的时候,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除非得到皇帝的赏赐。所以达官贵人都以拥有钧瓷为荣,是一种炫富的心态,说的并不是钧瓷在当时的价格标准。

现在的人为什么会收藏古瓷片,很大一个原因是瓷器的价格不断攀高,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经济承担范围。而一片古瓷片的价格即使是现在涨起来了,最贵的也就1万多块钱,非常稀少的十多万元,更普遍的都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还能买得起。

几十年前我带学生去实地采集标本,在窑口等地随随便便一挖就是好几箱瓷片。现在很多当地的农民漫山遍野地在挖瓷片,市场教会了他们什么样的瓷片更有价值。经过商人一倒手,比较稀少的瓷片价格又被抬高了几倍。

古瓷片能破译当时重要的烧制信息

羊城晚报:张海文老师,您之前烧制的“翠叠纹斜开片青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中外专家誉为“出自南宋官窑而高于南宋官窑之国宝”。宋官瓷的制作是出了名困难复杂的,每件作品须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一左右。好的精品专供皇帝本人和宫廷使用,差的制品一律销毁,不得流入民间。宋代灭亡后,这种绝技便失传了。听说您之所以能让这一失传的制瓷绝技重见天日,就是从研究古瓷片入手的。

张海文:宋代官窑烧制青瓷技艺是当时世界上绝密的顶尖技术,而且由于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器的时间很短,仅约20年左右,要求甚高,产量有限,传世更少,以至到南宋时就已成为尤其难得的稀世珍品。我的研究是从收集南宋的鳞纹青瓷香炉瓷片入手的,从物理化学角度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艺术实验,这才成功烧制出斜开片鱼鳞纹青瓷。

所以玩古瓷片的有两种人,专家和民间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一块好瓷片的激动,是完全不亚于看到一个原器的,因为我看到了比原器更重要的价值。如果是一件原器,我们是无法清楚地看到它内里的胎质、釉色等,而一片古瓷片却能给我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通过现代测试手段,就能知道瓷土产自哪个山脉,能够看到它的元素组成、质感肌理、微观结构及制作工艺等等,这给了我们很多第一手材料,是判断古陶瓷烧造窑口的重要证据。研究陶瓷40多年来,瓷片标本一直都是我的第一手材料。

羊城晚报:只要有瓷片标本,历朝历代的古陶瓷都能被“还原克隆”出来?

张海文:原则上说是没错的。比如拿到1/4片的古瓷碗片,在电脑上用三维技术就能还原出一件完整的瓷器造型,检测瓷片则能破译出当年烧制的很多重要信息。当然,“还原克隆古陶瓷”,还需要掌握高超的学术造诣和陶瓷技艺。

官窑瓷片更具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之前在澳门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官窑古瓷片镶白金项坠,拍出了70多万元的价格。但有一些瓷片现在仍卖几块钱、几十块钱,请问收藏什么样的古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楼钢:一片瓷片拍出70多万元,我始终认为“虚”的成分比较高,但随着古瓷片的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国家对古瓷片和古窑口保护力度的加强,资源少了,瓷片的价格必然是会上涨的。

以前很多古窑口都是随便参观的,去的也都是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随手就能捡些瓷片回来。后来政府保护古窑口,我最记得2003年的时候龙泉青瓷申遗,当时很多人涌入龙泉窑去抢瓷片,政府拦不住,最后还逮捕了一些人。现在去古窑口参观,基本上都采集不到瓷片了,去到哪都有工作人员跟着。

羊城晚报:瓷片收藏是否跟原器收藏一样,官窑瓷片相对更值钱?

张海文:从经济价值来讲,确实如此。但官窑贵得有道理,历朝历代的官窑,都是汇集了天下最顶尖的能工巧匠,烧制出来的瓷器也是不计成本的,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形体上,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巅峰。而民间用瓷以实用为主,型制比较粗糙,艺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追求。

记得有一年我在景德镇,考察了珠山一带明代御窑厂故址,多达百吨的瓷片堆了一地。当时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在做修复的工作,他们都是当地只有高小文化的年轻人,工作就是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瓷片,拼图似的尝试拼接还原当时的瓷器。这些瓷器,与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相互辉映,是明代官窑研究和明代史料比对的最佳实物资料。前几年我再去那个窑口考察,当年的一些年轻人还在做这个工作,只是已经人到中年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盘子,上面画有一条很漂亮的青花龙,甚至比我在很多博物馆里看到的龙都要漂亮,但为什么会被敲碎成三块埋在土里呢?估计当时画瓷的人画得太熟练了,原本皇帝御用的五爪龙的脚多画了一只爪子,变成了六爪龙。这样的瓷器若被发现,所有人是要被砍头的,所以被古窑工匆匆敲碎,偷偷埋到了龙窑旁的土里,躲过一劫。像这样独一无二的瓷器,虽然不是原器,但我相信如果流入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

羊城晚报:是不是有底款,历史清晰的瓷片价值更高?

楼钢:这是当然。判断一片瓷片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看出身。看是不是从历史著名的窑口出产的,如宋代五大名窑等;第二看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果瓷片上有独特的铭文,比如我收集到的一片瓷片,上面有“靖康元年”的铭文,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瓷片残缺,它最缺乏的就是艺术价值,如果具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才能取得一个平衡。

收藏瓷片最好能够成系列,但现在全面系统收藏古瓷片的可能性不大,一来窑口保护起来了;二来瓷片的价格不断上涨;三来稀缺的瓷片都在私人藏家手里,轻易没在市场上流通,收藏要付出比以前多很多倍的代价。

大专题凑齐的难度太大,分门别类收集小专题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收集历代有龙纹的瓷片,这样只需两三百件就能形成比较直观的系列,或是收集古陶瓷上有美人图案的瓷片,这样的系统收藏难度大大降低,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也相对较少。

羊城晚报:完好的瓷器虽然因品相、纹饰等的不同价格差别很大,但总体而言依据年代还是有一个大概的价格系统,而瓷片收藏没有对应的价格系统,怎么定价?

楼钢:没错,瓷片是没有价格系统,但在玩家圈里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格。比如明代官窑瓷片,有一个字的瓷片大概1000元,六个字就是6000元;清代的官窑瓷片,一个字大概是五六百元,六个字的一片瓷片价格在3000元左右。

目前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相对比较难找,一片汝窑瓷片的价格,已经从几十元涨到了几千元,品相较好的钧窑瓷片,有的甚至上万元。

羊城晚报:听说现在连瓷片也有了赝品。

楼钢:最近几年瓷片价格一涨,赝品就跟着出现了。举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三年前,我和学生到北京潘家园买标本,有个院子摆了一堆汝窑瓷片,摆摊的一位老大爷给我递了一块瓷片,我看了觉得是真的。但大爷说不能只买一块,要买就要把整堆都买了。一共是30多块,全部都买了下来就要几千元,所以再仔细看看,结果那30多块瓷片,竟然只有给我看的那两块是真的。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瓷片被镶嵌在首饰或工艺品上,这样会不会影响其原有的价值?

楼钢:应该不会。利用古瓷片镶嵌艺术品不是现在才有的,从明代就开始了,比如天蓝釉的钧窑,能在家具或首饰上镶嵌一片这样的瓷片,在当时也是能卖很高价钱的。古代的出土文物相比现在少多了,所以明清时期,有很多珍贵的瓷片就被镶嵌在手镯、挂件,或者是珠宝盒子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口创汇的工艺品,上面也镶嵌有瓷片,这样的传统一直都有。

古瓷片的学术价值

高于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同样是官窑瓷器,一件完好的瓷器可能价值过亿元,而一片古瓷片至多也就过万元,少有十多万元的。瓷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科研、教学方面。能否说古瓷片的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楼钢: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没错,原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肯定更高,瓷片更多体现的是它作为标本的工具性。而且古瓷片的数量实在太多了,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加快城乡建设、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大规模的城乡改造,不经意间又出土了很多文物,当中古瓷片就是数量最多的。人们经常把中国玩古陶瓷的人分成两派,一个是“国宝派”,也就是玩原器的,以收藏、增值为目的;另一个就是“瓷片派”,就是做科研、做学术的,从玩瓷片入手。

羊城晚报:您鼓励藏家收藏瓷片吗?

楼钢:如果要进入古陶瓷的收藏圈,收集研究古瓷片是必需的,瓷片一定是你的工具。经常有市民拿来瓷器让我们做鉴定,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向来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这些市民,我们往往不直接跟他们说这件东西对还是不对,我们会把跟这件瓷器对应的窑口、相同时间、类似纹饰的瓷片标本拿出来,给他们自己对比。很多人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出自己的东西对不对。古陶瓷的鉴定就是一种比较,瓷片就是很好的标准器。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没有见过男人和女人的时候,单独一个人很难区别男女。但当有了参照物,区分性别就很简单了。所以一件标本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收集古瓷片就是进入古陶瓷收藏圈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非常重要。

古瓷片收藏:醉翁之意在整器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并且开始专门进行古瓷片收藏。不过对于这样的收藏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究竟是“管中窥豹”?还是“洞若观火”?藏友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本期收藏周刊邀您一起品评古瓷片收藏。

日益看好的市场行情

随着整器价格的不断上涨,特别是精品整器的价格上涨,古瓷片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据了解,古瓷片收藏市场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北京、南京、郑州的古瓷片收藏市场最为繁盛。

“古瓷片的价格也在上涨,窑口好、品相好、纹饰好的古瓷片价格就更高了,可能在十几年前还有几元钱的古瓷片,但是现在几十元的都少见,一般价格都在几百元、几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古瓷片,品相各方面如何。”大召九久街古玩城内经营古玩生意的白先生说。藏友李先生说:“古瓷片作为整器收藏的一个入门‘老师’,不少整器收藏爱好者都是从古瓷片收藏开始入手,而随着整器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市场上供交流的整器和古瓷片的数量越来越少,古瓷片的价格上涨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需求大于供应的结果。”

古瓷片收藏不是管中窥豹

作为整器收藏的入门“标本”,虽然藏友们都对古瓷片的学习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不少人对于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并没有给予肯定,也不认同一些藏友将古瓷片收藏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甚至有的藏友认为古瓷片收藏就是“管中窥豹”,与整器收藏不可同日而语。

“古瓷片就是瓷片,它的收藏价值远远不及整件整器,只能看到整件整器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因此而看透整件瓷器。”藏友李先生说。因为喜欢收藏整器,李先生也买了不少古瓷片,但是说到将古瓷片作为单独门类进行收藏,李先生还是不能认同。“古瓷片对于了解整件瓷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精品整器,存世量少,上手的机会少,藏友们能够从古瓷片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是非常难得的,但如果说有了这样的古瓷片,就等于有了一件精品整器,这样的观点是不能认同的,毕竟古瓷片只是整器的一小部分,而且上面的图案花纹等信息也不完全,如果你收藏到的古瓷片只是一个底足,那么上面是什么样的器形、有什么样的花纹就更有想象空间了。”

古瓷片“标本”价值不可小觑

对于藏友来说,古瓷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它可以作为“标本”来供藏友们学习。不仅如此,古瓷片的价格低廉也是刚入门的藏友们所能接受的。陶瓷玩家黄轩的整器收藏就是从古瓷片开始。黄轩介绍,最初选择从古瓷片入手主要考虑到了古瓷片的价格相对较低,随着对古瓷片了解的逐渐深入,古瓷片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价格便宜是主要因素,当我们大量收藏的时候,古瓷片和整器相比,当然是古瓷片的价格更便宜了,而且整器所涵盖的纹饰非常广,通过纹饰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丰富,留给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美,并且从古瓷片的角度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器物的工艺特征和制作手法,这也是整器不具备的。”黄轩说。

古瓷片带给人的信息是直观的,而整器则由更多的纹饰和局部来组成,这样就需要藏友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而古瓷片虽然是整器上的某一部分,藏友还是能看到整器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这也是不少藏友认为古瓷片收藏的意义所在。“整器鉴定要看胎、釉、画工、器形,整器的胎往往通过底足来看,可是一件整器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釉料的厚度是多少等等,通过整器是看不出来的,而通过古瓷片却可以一目了然,可以说是古瓷片小中见大,如果藏友掌握了某一片古瓷片所表现的所有特征,那么当他遇到同样的整器时,就能很好地判断出整器的真伪。”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宝舰说。

古瓷片收藏也是一个新的门类

在呼和浩特市的收藏圈内,有不少爱好整器的藏友,他们当中也有人收藏一些古瓷片,但是古瓷片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收藏对象。

“随着资本市场关注收藏市场,我认为古瓷片收藏也会成为收藏中一个单独的门类,因为很多陶瓷整器的价格昂贵,即便是穷尽我们毕生积蓄也难以承受,因此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标的物作为历史的佐证,也是很不错的,所以收藏古瓷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在在外地,像北京、上海都有很庞大的古瓷片专项收藏市场,虽然在呼和浩特地区古瓷片市场还有些局限,不过这并不影响古瓷片收藏的整体进程。”黄轩说。

事实上,古瓷片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收藏门类,只是喜欢整器的人未必会喜欢古瓷片,但喜欢古瓷片的人谁都喜欢整器。张宝舰说:“鉴于整器的价格高昂,不少藏友将目光转向了古瓷片,一方面古瓷片可以作为鉴别整器的参照物,另外一方面当收藏的古瓷片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可以将古瓷片作为一个单独的系列。”

尽管古瓷片收藏的门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古瓷片都值得收藏。黄轩介绍,古瓷片收藏要精不要多,另外也讲究门类。例如藏历朝历代的老窑瓷,人们不可能藏到所有老窑瓷的整器精品,但是有每个时代的标本。“全中国永宣青花非常少,我们不可能有整器,但我们拥有一片永宣青花古瓷片,那么这个也可以算作是精品。元青花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想拥有整器是非常难的,但是在一个窑址里发现一件元青花的古瓷片,作为个人收藏也是非常难得的,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古瓷片也凸显了整器本身的价值。”黄轩说。

对于藏友来说,获得古瓷片的途径也比较多,通常大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各类古瓷片,在这个过程中,古瓷片的价格是用整器来衡量的,因为有一些整器在市场上还是可以看到的,那么根据古瓷片的大小还有美观程度,市场上也会有一个通行的价格。还有一些藏友也可以通过交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古瓷片,这也是获取古瓷片的一个重要方式,再有就是到各类遗址或者窑址捡拾古瓷片,不过捡古瓷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瓷片衍生品源于对整器的痴迷

现在也有一些人把古瓷片做成吊坠,作为挂饰来装点生活,可以说这也是古瓷片收藏的一个衍生品,不过这样的古瓷片,或者人们购买这类古瓷片的行为是否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就要另当别论了。“这类古瓷片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对古瓷片上的图案纹饰会有更高的要求,可能是完整的一朵花、一条龙、一个人物或者是窑变等等。”张宝舰说。

内蒙古古陶瓷博物馆馆主乌力吉说,古瓷片的价值不在于它做成手串还是项坠,古瓷片不是宝石,人们之所以喜欢古瓷片,还是与对整器的喜爱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元青花,因为它的存世量太少,物以稀为贵,所以能够拥有一片元青花古瓷片也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但是购买装饰类的古瓷片就要另当别论了。我认为它的收藏价值相对要小,因为它毕竟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代表一个整体,只是人们非常喜欢元青花,而距离真正的艺术收藏还有一定的距离,只能舍远求近,而这种做法也是对精品整器的一种喜爱和痴迷。

从整体上鉴定古瓷器(一)


为什么首先要在总体上学会识别古陶瓷:

我国陶瓷生产发展的历程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漫长悠久的中国陶瓷历史,多如繁星的各地陶瓷窑场,玲琅满目的陶瓷品种,不同时代的艺术装饰风格,等等、等等,浓缩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任何一个人,在有限的一生中,要把握所有古陶瓷文化的全部内涵是不可能的;要把全国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陶瓷器的文化内涵搞清楚也是不可能的。

仅仅是从鉴定学角度上看,中国历朝历代的陶瓷生产,窑口众多、种类繁杂,质有高低,品有优劣,属有御窑、官窑、民窑之分,复杂纷繁,要完全分别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就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办不到的。

对于刚开始学习鉴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来说,要具体的去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个又一个的古代著名瓷窑的各种陶瓷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是很难、很难的事。

即使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把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期有名的窑口、窑系的产品搞明白,在实践中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还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无渊博的人文知识,有无大量的准确无误的古陶瓷标准器 ,有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各个古窑址去考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真正懂鉴定的专业老师的指导等等)。 但是,我们可以把古代生产的陶瓷同现代生产的陶瓷区别开来,这是完全办得到的。这就是要在总体上去把握古陶瓷的共同特点。

在总体上去把握鉴定真假古陶瓷的标准,学会在总体上辨别和分清古陶瓷的真伪,对于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和刚刚开始从事古陶瓷收藏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怎样从整体上鉴定真假古瓷器: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英语中的 “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于中国古陶瓷上千年来远销世界各地,声播海外,享誉全球,于是,“CHINA”这个词就演变为“中国”的涵义。正因为中国古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收藏中国古陶瓷。

人们在鉴赏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过程中,追思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灿烂的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种种理性感悟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到了近代,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又认识到:古陶瓷因其久远、名贵、稀少和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保存它,远远超过保存金银和珠宝,是一种良好的不动产积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财富的运用,资源的配置,也是投资赚钱,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活动。

过去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经历,但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失败了。

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眼力”的差别,是识货与不识货的差别。

所谓 “识货”就是指要认得古陶瓷,要知道什么是古陶瓷。

什么是古陶瓷?顾名思义,中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场上,人们习惯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产的陶瓷(主要指民国陶瓷)称之为 “老货”。作为“老货”的陶瓷与其它陶瓷即现代生产的陶瓷相比较,当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质。这个“共性”就是指:作为“老货”的陶瓷和现代生产的陶瓷都属于“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属性。鉴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区别、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年代和窑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固有的个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货”,而不是“新货”。任何现代生产的陶瓷,无论仿古做旧水平再高,赝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备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征。因此,只要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种特征,从总体上搞清古陶瓷与赝品的区别,就能提高鉴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药”了。

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 “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

那么,就大多数古瓷器来说,它们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或特点呢?

“软道”和“瑕疵”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 “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

“软道”

所谓 “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

这里所说的 “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

这里所说的 “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

这里所说的 “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 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

相对而言, “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

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 “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 “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

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

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 --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

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

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 “酸”味。

“瑕疵”

除 “软道”外,大多数“老货“还难免有各种“瑕疵”。“瑕疵”是古瓷器在烧制过程、使用过程和留存环境中产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为是“软道”在程度上的恶化、深化和表面化、扩大化,是“软道”的质变。 “瑕疵”的具体表现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生成的小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镜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内通常是比较脏的,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脏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而人为制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显得整齐和干净。

“斑点”即釉面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土和釉药不纯洁,存在多种矿物质或其它化学物质因而出现的的大小不同的斑点。“老货”的斑点颜色通常比较深沉,而且偏黄。仿品的斑点是人为的、有意造成的,往往颜色偏浅,显黑褐色,形状也不自然。

“缩釉”或“漏釉”即“老货”在施釉或烧制过程中,由于胎面有油污或釉汁太浓等原因,使釉面出现局部露胎无釉的现象。“老货”因缩釉或漏釉所露出的胎面应该比较脏,而且脏得比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骨一样。

“粘砂”即指釉面遗落的窑灰,或因垫烧粘结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多见于器足。“老货”的粘砂在器底的分布不均匀,粘结程度也不一样。新货的粘砂往往色调偏深,集合坚硬、板结,分布不自然。有的粘砂使用了化学粘胶,如果用火烧,可闻到胶臭味。

从整体上鉴定古瓷器(二)


“窑裂”即胎体在窑内烧制时,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磕伤”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破碎后缺失碎片的现象。。“老货”残缺部位必然露胎,胎应该比较脏,缺口边缘不很锋利,甚至还有细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胎很干净,缺口边缘比较锋利,就要小心人为做假。

“冲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数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与其它物体相碰而出现的长短不同的裂纹,有外冲里不冲、里冲外不冲和里外冲之分。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虽已分裂却还没有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东西相冲击而形成的裂纹。此现象瓶、罐类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搁置时不小心和用力过大,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而留下的痕迹--缺口或丝印。

“毛口”或“毛边”即器物的口部边缘的釉面因伤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釉面脱缺而露出的胎面应该是比较脏的,一般显黑灰色,这种“脏”色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也显得深沉。“新货”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齐,露胎新,不很脏,缺口处胎釉结合紧密,不象“老货”缺口处的胎釉那样似乎有点剥离感,陈旧感。

“划伤”即釉面和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而留下的明显伤痕。

“磨釉”和“伤釉”即釉面与其它物体长期反复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伤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而致伤。

“脱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碱、盐的腐蚀,或入土受侵蚀而剥落的现象。

“水碱”即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蚀,使釉色起了变化,从而产生的白灰色的片状物质。

“水锈 ”即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从而使呈灰黄色、铁红色、铜绿色的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的现象。

“土锈”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现在釉薄之处。“老货不怕新,新货不怕脏”,对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满是“土锈”的东西要特别小心。

人为做假造成的 “水碱”、“水锈”和“土锈”用水洗即掉,真的“水碱”、“水锈”和“土锈”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蚀”即釉面、彩绘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出现局部失亮的现象。

一般来说,存世久远的古瓷器比存世时间不太长的古瓷器, “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实用性强的古瓷器比供摆设、观赏的古瓷器,“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民窑古瓷器比官窑古瓷器的“软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显一些。

鉴定一件据称是 “古瓷器”的东西时,一定要将“瑕疵”与“软道”结合起来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没有,任何软道也没有,就要果断地加以否定。试问: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连一点历史痕迹都没有,可能吗? 须知:越是高档、精美的仿品、赝品,做假者就越是不愿做假“瑕疵”、假“软道”,因为,这要冒更大的风险 ,不小心砸坏了,损失就大了“偷鸡不成,反赊一把米”,是划不来的事。

市场上,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是: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和老胎挂新彩的赝品。

所谓 “嵌旧底足制作的赝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货”的底部,其余部分是新的。人们往往一看见底部是旧的,就放松了警惕,不再细看,误认为真。这种东西,器型常常不规整,特别是器物下部很不协调,老胎和新胎结合部难免有接痕隐现(为了掩盖,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综合鉴定,是不难识破的。

“老胎挂新彩的赝品”是指有的赝品采用在“老货”即旧瓷器上,磨去原来的纹饰,再加彩绘制而制成的半新半旧的东西。这类东西往往冒充名贵品种,索价很高,欺骗性很强。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老货”用过都会留下“软道”甚至硬伤,如伤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上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别扭。鉴定此类东西一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料下面的情况;二是要将整幅画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较,看看有无新彩和旧彩同存的现象。

仿古瓷器的基本形式:

在目前红红火火、林林总总的 “新、假、破”仿古瓷中,当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古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技术最佳、影响最大。现按其制作水平,张浦生先生将所见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

1.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其造型古怪,装饰别扭,款识稀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或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

2.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由于它系根据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一样,而且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爱好钻研书本知识的人来说,尤易受骗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拿出书本给你观看,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因此,鉴定瓷器要特别注意观察底足,同时,也要警惕旧底足接新胎的赝品。

3.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一道专门做旧中的工序,故而维妙维肖,几乎可以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送上一本高价拍卖成交的图录,以此来引诱那些贪心暴利的大款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

实践证明,最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在缺点和破绽,只要我们在鉴定时冷静仔细,全面分析;另外,鉴者还要见多识广,善于总结,才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对仿古瓷的上当受骗?张浦生先生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 五种瓷器不能要 。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3.胎体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5.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毕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体。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与其它事物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就叫类型。相同类型的东西都有共同特征,而每一个东西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彼此也有区别,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就可以掌握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共性,也可以分别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

比如,古往今来的一切陶瓷,无论其产生于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窑口,它们都具有陶瓷的共同特征,于是,它们都属于陶瓷这一类型;再比如,唐代的瓷器,无论是越窑瓷器、邢窑瓷器,还是邛窑瓷器、长沙窑瓷器,他们都是唐代有名的瓷器,具有唐代瓷器的共同特征,如中唐以前,各个瓷窑生产的碗、盘内外底都留有支烧痕迹,底部普遍为平底、玉壁形底,胎釉之间普遍有化妆土,掌握了这一共同特征,即使我们没有去过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考察,但一看见这两个窑口生产的碗、盘,我们仍能判断它们的年代。这就是运用分类法、比较法的实例。再举一个例子: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窑址二十六处,而四川就占了十八个,作为青瓷这一类型 ,它们当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它们彼此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是可以区分的。比如,南朝时,浙江越窑的窑场已在竞争中有所减少,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胎釉结合紧密,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釉或青黄釉;而同期的四川生产的青瓷则胎质较细,呈灰白色或浅灰色,釉色青中带黄或黄色,多开片,易剥落,有蜡泪痕。通过对青瓷史发展过程的了解,将四川青瓷和长江下游的青瓷加以分析、比较和甄别,分别去认识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四川生产的青瓷都说成是浙江生产的青瓷了。

古瓷收藏:工薪阶层如何收藏古瓷器?


南宋哥窑轮花碗

开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现裂纹的现象。

原因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也有差异,形成开片,宋以前为缺陷,但从宋哥窑后变成装饰也成特点。

古往今来,热爱收藏者甚多,除皇族豪门、大家富户能以权势和金钱广受天下珍物,堆起个藏家名声者外,民间事业有成者甚少,有宋以降,每个朝代注明者屈指可数。究其原因,除经济实力不足外,亦与其文化底蕴、鉴藏眼力、选藏目光以及收藏方法等方面的缺陷有关。每个收藏爱好者从事收藏活动的主客观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其成功度没有可比性,不能以同一水平评判不同人收藏活动的成功与否。经济实力雄厚者能财大气粗的再木槌上竞拍到明清官窑瓷器固然可贺,但“瓷片族”从工地挖掘机下抢救出来一件古瓷失传残器的意义和价值绝不比前者逊色。道理很简单,明清官窑器只要上拍,有钱就能竞争到手,而虽残犹珍的古瓷孤品,之恩那个靠机遇和眼力获得,金钱是毫无价值和作用的。一般来说,要在收藏活动中取得与自身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成功,要重视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严格鉴定,保证真品。仿品、赝品、伪品可买,但只能作为明知其假而购来用于对比研究,以提高鉴识能力为目的。如果由于鉴定水平的地下或鉴定态度的草率而使仿、赝、伪品错被收藏,混杂于真器之列,那就是收藏上的失败。因此,在古瓷金顶上“宁严勿宽,不存侥幸”:“宁肯失之,不可草率”应是工薪大众收藏爱好者坚持的原则和信条,因为这类藏友们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们“失败不起”!

藏研结合,乐在其中。面对藏品,收藏的乐趣可以在其增值之金钱,可以在其观赏之美感,然而最有乐趣者,在其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之辈发现、被解读、被感悟,何以如此,概因收藏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重视价值,慎重选藏。只要够得上古瓷器收藏品档次之物,皆有价值。具体说是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一件古瓷器上,这些价值的存在并不想等,并不平均,并不一致。总之,有价值这则选藏之,否,则弃之。要坚持古瓷收藏上“真、善、美、少、精、奇“的原则,对那些上述价值甚少、虽也称得上古瓷之物,收藏上一两件标本即可,无需重复收藏。

吐故纳新,以藏养藏。工薪阶层资金有限,古瓷收藏能够只进不出者甚少。即以藏友之间互相交换、调配余缺而论,也有必要搞活收藏,吐故纳新。在己者为重复藏品,在彼者成研究标本,两相授受,各得其所。

古人瓷器上为什么喜欢用婴戏图,从什么开始的?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古人瓷器上为什么喜欢用婴戏图,从什么开始的?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男人是第一劳动力,所以多子多孙都是福,所以古人在瓷器上也习惯使用婴戏图,表示一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就是富余的表现。婴戏图出现在瓷器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自唐代之后历朝历代瓷器上都可以见到婴戏图的影子。

中国各个朝代婴戏图瓷器特点

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高10.4cm,长29.9cm,宽22.5cm。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明代青花婴戏纹碗

明代青花婴戏纹碗碗撇口,深弧壁,圈足,高6.8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5.4厘米。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青花婴戏纹碗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清代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青花婴戏图碗,清光绪,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