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1-01-25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

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咸丰时期青花款识文字分为雕刻和手写两种,雕刻的是四字两行排列了、手写的是六字两行排列,且文字外围都没有边框。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文字多为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也有六字三行排列的,且文字外围没有边框。宣统时期款识文字则多为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没有边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代、明代、清代青花瓷器的区别


元代

元青花造型:陶瓷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明代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代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清代青花瓷介绍


今天由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清代的青花瓷的特点。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 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 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 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 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在我国青花瓷素有“国瓷”之美誉,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青花瓷始于唐宋年间,成熟完善于元代,并在明清得到更大发挥。中国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产的钴料,大量烧造。由于各朝鉴赏艺术的风尚、所用青花钴料以及工艺与技术水平等的变化,形成了各时期青花瓷的不同风格特征。

顺治时期

此期署官窑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风格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酱黄釉涂口边,所绘浙料青花纹饰的色调,既有青翠的正蓝色,也有深沉、晕散的墨蓝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这时署干支纪年款的民窑青花器颇为丰富。造型以香炉、筒瓶、花觚、净水碗等佛前供器为主。纹饰内容多绘斑片云龙、麒麟芭蕉、瑞兽、竹林僧人、罗汉、进爵图等,并常题写“梧桐一叶生,天下尽皆春”等诗文,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此时传世的“官搭民烧”的青花瓷器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十五年题款的青花人物大盘,其青花人物与景致沿器口旋转而绘,满饰盘心,不留空边,堪称顺治青花的代表作。

康熙时期

与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别具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景德镇工匠中有着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这时的制瓷工匠不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术,还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晕染法运用到瓷画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莹透澈,如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现浓中有浓、淡中有淡的多种色阶,使瓷画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层次,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立体感,被艺术家们誉为“青花五彩”。这一时期中,有官窑年款者少于无款器,前者造型、纹饰均呈规格化,后者造型丰富,绘工豪放,画意洒脱,青花色调艳丽,皴染得富有层次,意境深邃。图案纹饰除传统的龙凤纹外,取材十分广泛。

如小说、戏剧类有封神演义、列国故事、三国志、水浒、西厢记、西游记等;祈福求祥的有八仙庆寿、海屋添筹、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松鹤、鹤鹿同春、四美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有兰亭流觞、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黄山九老、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表达民俗的有耕织图、渔家乐等;树木花草类则以双猗牡丹、荷叶莲花、月影玉兰、冰裂梅、博古插花、竹兰梅菊四君子等为多见。此时,新兴并盛行的装饰是以行草或隶楷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内容有圣主得贤臣颂、出师表、临怀素帖、秋声赋、四景读书乐等。

这一时期创新与流行的主要器形有棒槌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观音尊、凤尾尊、琵琶尊、将军罐及鱼缸等大小器皿。造型质朴凝重,淘炼精细,质白缜密的胎骨与细润平静的釉面浑然一体,宛如玉石一般。康熙青花器釉面分为坚白釉、粉白釉与亮青釉等数种,以其衬托着青翠明艳的青花,显示出绚丽多姿的不同艺术效果。此时还有刻意追摹明成化薄胎青花器淡雅色调的品种,虽终不及成化青花润泽,却也显得深沉而无漂浮感。由康熙青花瓷派生繁衍的品种还有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黄釉青花、绿釉青花、浆胎青花、青花矾红彩和青花五彩等,虽色釉地各异,但青花纹饰均青翠明快。

康熙青花官窑器中,盘、碗、杯、碟、壶、琢器瓶、尊、罐、缸、盆及文房四宝洗、砚、笔架、笔搁等,通常都不署年款,而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或仿写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年款,其中以宣德、成化二朝仿款最多,少数署“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器,多为楷体,篆书极为罕见。

雍正时期

此时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宝月瓶、鸡心碗及大盘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尼勃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象苏尼勃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

雍正青花器除仿宣德青花外,还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风格的品种。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调灰青淡雅,釉面乳白莹润。如青花八宝高足杯,除部分署“大清雍正年制”款外,其款识、器型乃至纹饰均与成化器一样,庶几乱真。而仿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则风格又迥然不同,为追摹其时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浓深泛紫。

雍正青花器的装饰技法有:淡描、双勾轮廓线填色、重染等,同时有些还进一步加施黄、绿彩釉或金、银彩釉为地衬托,显得雍容华贵。其青花与釉里红并用构图者,青、红两色均艳丽非凡。纹饰内容以龙凤为主,并多用碧桃、牵牛花、团菊、菊花、束莲、天竺、灵芝水仙、缠枝莲、宝相花、松竹梅、葫芦、三果、石榴、福山寿海、人物故事、梵文、八宝等图案。其画面布局疏朗,笔触纤细,加上明丽的青色,堪为典雅的艺术佳品。青花瓷的造型有大量的创新之作,如橄榄瓶、莲蓬口瓶、瓜棱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双陆尊、如意尊、觯及各式新颖的花浇、盘、碗、杯、碟等,器型隽秀,线条优美。一些仿青铜器的大器,如罍、投壶、双螭尊、蒜头尊等,器身高大却不拙笨,给人雍容典雅之感。

乾隆时期

由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时政府又荟萃了一代制瓷名师高手,使景德镇的陶瓷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历史高峰。器物造型制作精美,色彩缤纷,图案装饰追求新颖,华缛多姿,令人感到新奇。除传统的青花继续烧制外,大量的各种颜色釉新品种不断出现,如青釉、青白釉、粉青釉、黄釉、红釉、蓝釉、霁蓝釉、炉钧釉、孔雀绿釉、茶叶末釉,此外,还有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木纹、仿柳条纹、仿漆剔红、仿象牙色、仿玉器、仿竹器,如此等等,无所不仿。

由于色彩上的百花斗艳,而青花已不是主流,所烧青花虽然仍很精致,但青花上的层次还不如雍正,最多1—3层,乾隆青花缠枝花双耳瓶就属这种情况,所仿制的明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其效果大体与雍正相同,但又差于雍正。总之雍正、乾隆两朝青花没有新的突破,正如《陶雅》上卷所言“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然则青花一类,康熙不及明青花之浓艳者,亦可独步本朝矣”。

乾隆以后直至清末

由于政治腐败,战争不断,财力逐渐衰竭,景德镇的制瓷业也越加不景气。虽然嘉庆、道光时开始流行一种堆粉青花,这种青花工艺特点与传统青花不同,是先在胎体上用白粉画出图纹轮廓,再于白粉上用钴料画出图纹的全部,上罩一层豆青色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使釉下青花与釉上的豆青色对比,显得格外醒目,有较好的立体感。这种青花虽然在釉色上与其它青花不同,但由于烧制工艺上粗糙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光绪青花瓷有什么特征?


光绪青花瓷有什么特征?清光绪朝历时34年,期间民族资本有所发展,这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同光中兴”。景德镇处于内陆山区,相对闭塞,便于控制。清政府为了满足醉生梦死的生活,曾拨巨款给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加强了管理,致使景德镇官窑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民窑青花瓷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走的是商品化道路。因此品种众多,风格迥异,精粗皆有。

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

民窑青花瓷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走的是商品化道路。因此品种众多,风格迥异,精粗皆有。

胎釉

官窑青花的胎土精良,细腻洁净。胎质比同治时期好,瓷土淘洗较细,胎质较细密,但胎体仍显厚酽。釉面有青白和白色两种,常见“波荡釉”现象。器物足墙微向里斜,足跟较圆滑。

民窑器粶粗均有。瓷胎体贠量略有提髐,胎土筛练较细,胎质细白缜密。也有部分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光绪仿康熙瓷器与真品相比较,则胎薄体轻,硬度不够。

光绪青花整体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釉色白中泛青。也有一部分釉色粉白,上有爆釉形成的芝麻黑点。釉色青白为主,有一部分浆白釉,釉层薄,致使青花纹饰如浮釉面,缺乏含蓄与韵味。釉面不平,波浪纹现象较多。

青料

光绪青花所用青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浙料,保持着淡蓝清新的传统蓝色,主要用来绘制官窑等高档瓷器;第二种是色泽明丽纯蓝的青料,多用来绘制仿古瓷器,在青花中能见到有规律排列的藏青色点;第三种是色泽鲜艳带紫的蓝色,俗称洋蓝,自同治时期开始就有了,光绪中档瓷器大量使用这种青料,是典型的光绪发色,色调漂浮、线条晕散;第四种是蓝中带黑或带灰的发色,这是含杂质较多的土青绘制的,一般用来绘制粗瓷。

官窑青花有两种发色,一种画晚清风格的牡丹、双燕纹饰的作品,呈色纯净细洁,娇润可爱,不见重染瘢痕;也有的显浅蓝色调,是光绪官窑青花的特有呈色。还有一种呈色是青中含紫,明艳亮丽,只要细心就可以在青花上发现细小而均匀的重染青花色点,这种青花呈色多在仿古瓷上见到。青花派生品种有:黄地青花、青花加紫、青花粉彩、绿釉青花。

民窑青花发色多样,有纯正的靛青,也有浑浊的灰青,还有使用化学钴料发色的洋蓝。

造型

光绪瓷器烧造量大,距今时间比较近,因此遗留下来的传世作品超过任何朝代。

光绪官窑瓷器的造型比道光、咸丰和同治时期丰富的多,凡是康、雍、乾时期有的较高档的品种,光绪时期都有仿制。如玉壶春瓶、灯笼尊、牛头尊、凤尾尊、棒槌瓶、天球瓶、柳叶瓶、太白尊、赏瓶、净水钵、香炉、马蹄尊、笔筒、书缸、蒜头瓶、执壶和各式盘碗、盆洗、盅盏等无一不仿。

另外还有杯(花卉杯、钟式杯)、漏碟、圆碟、折腰盅、印泥盒、匙、活环双耳花熏、葵花式洗、漏壶、鼻烟壶、盖壶、八方小罐、提梁壶、端把茶壶、钵缸等。大件器皿略有增加,如筒式大花盆、大盘、大鱼缸、大盖罐等。

光绪青花瓷在器物线条的圆润、胎体的轻薄上已超过道光、咸丰和同治。仿康、雍、乾的器物,虽难以乱真,但从造型上看却已伯仲不分了。

光绪民窑青花瓷数量巨大,基本上囊括了自清以来所有的传统器型,原来已经消失的器型又开始出现,原来没有的器型也被创造出来。品种繁多、质量不一,与咸丰、同治时期的青花瓷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器型大多以仿康熙青花瓷为主,主要有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撇口瓶、狮耳瓶、胆瓶、葫芦瓶、扁瓶、长颈瓶、梅瓶、双耳瓶、壁瓶、荷叶盖罐、大罐、大海碗、云龙纹大盘、缠枝莲纹成套餐具、大缸等。

民窑仿古瓷人员技术参差不齐,有的仿的超过官窑仿制水平的,但也有仿的不好的,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形神俱不似,但底部竟赫然写着“大清康熙年制”,可见当时仿古瓷业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人皆想为。有一丝不苟的临摹者,仿的惟妙惟肖;有随心所欲者,却因功底太差,所造之物一看就知道是主观臆想之物,完全不具备古瓷特征。

纹饰

光绪青花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

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各种植物花卉描绘时往往留白边,细部处理过于简单,人物纹描绘的较草率,缺乏生气,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传统纹饰题材有缠枝莲、八宝勾莲、云龙、团龙、团凤、双凤、缠枝宝相花、竹石蕉叶、海水八卦、松鹿纹、松鹤、山水人物、婴戏(十六子)、飞蝠、虎、松石人物、八仙、三果、海水异兽、五伦图、寿字、诗句、荷花、云鹤、灵芝、梅雀蝶、松鼠葡萄、九桃图、回文等。除此传统纹饰之外又出现了绶带鸟、杏林春燕、松竹梅、缠枝莲、三星人、王秋献瑞、野壑围猎、水仙、寿桃、八哥、游园仕女、金石文字等。

光绪时青花纹饰多样,虽有不少仿古纹饰,使画法更简单,布白更平稳,内容更丰富。在青花绘制中,咸丰、同治青花瓷大多仅浓淡两个层次,光绪青花在技术上远远超过咸丰、同治时期,与康熙时期青花一样,青花浓淡可以达到多个层次;于康熙青花不同的是,康熙青花发色在釉下,光绪青花发色在釉中。

光绪民窑青花纹饰题材有花鸟、云龙、云凤、凤穿花、凤凰牡丹、山水人物、博古、荷莲、百鹿、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此外还不少寓有吉祥福寿之意的内容,如麒麟送子、富贵白头、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福禄寿”三星等,这些纹饰尽管俗气,但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纹饰多布局松散,层次不清,画工草率。

款识

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民窑也大多书写“大清光绪年制”的楷书款,但书写潦草、字体歪斜,位置不正。民谣款还有落具体年号的,如“光绪辛巳年制”、“光绪十五年上月完立”、“光绪辛丑廿七年置”、“光绪九年世忠堂”、“光绪二十八年陶工仿制”等多种,年款一般不加圈框。光绪民窑的伪托款多用“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如何鉴别明代洪武青花瓷?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大罐

洪武(1368~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从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瓷制作大都带有元代遗风。

洪武青花瓷继承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足。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器型

洪武官窑器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形成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

洪武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高,胎土比真品坚密。

釉画

洪武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

洪武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

康熙青花与光绪青花有什么区别?


康熙青花与光绪青花有什么区别?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清雍正青花瓷和清嘉道青花瓷如何区分


同款式的清雍正青花瓷和清嘉道青花瓷乍一看上去非常相似,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么究竟怎么区分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呢?今天会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分析。

第一个方面:青花发色的区别

青花发色是青花瓷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清代嘉道青花瓷的发色略显沉闷,没有什么层次感,并且显得非常污浊。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发色非常老辣,而且色泽要比清代嘉道青花瓷更加鲜活。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瓷器对比起来非常强烈。

第二个方面:纹饰画法的区别

虽然清代嘉道青花瓷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款式造型这一看别无二致,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清代雍正青花瓷对细节的描绘和清代嘉道青花瓷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就拿龙纹来说,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上面的绘画龙的嘴巴、爪子、鳞片、须发等细节部位看上去就比较细腻,而清代嘉道青花瓷相对来说就更加松散一些。在龙的气质方面,清代嘉道龙纹青花瓷比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更加精神,在龙的凶猛程度上,清代嘉道龙纹青花瓷也是不及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的。这就是两个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在画风上的明显区别。

第三个方面:瓷器胎釉的区别

清代嘉道瓷器的胎质比较疏松,釉面也比较稀薄,尤其是瓷器的侧面,施釉非常薄。薄到了什么程度呢?清代嘉道青花瓷连胎体拉胚时的旋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用手触摸底胎会感到非常粗糙,有颗粒感。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釉面显得非常紧实、光洁,并且用手触摸底胎没有粗糙的感觉。

第四个方面:瓷器修足的区别

清代嘉道青花瓷的足墙宽窄不一,用手触摸也是很粗糙。而清代雍正时期瓷器的整个足墙

宽度几乎是一样的,并且足墙修得非常细腻,胎质非常细致,在足墙露胎处施了姜黄色的护胎釉。清代嘉道时期瓷器的整个底胎、修足都远远不及清代雍正时期瓷器。

以上就是清代雍正青花瓷和清代嘉道青花瓷在细节方面的诸多区别,我们在区分不同年份瓷器的时候,也需要把握好这些特点哟。

明代青花瓷的文化造诣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引领期间潮水,超脱、大气,而且文化秘闻深厚,精灵毓秀。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紧张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能,并不停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到达顶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承发展。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有关青花瓷器的研究方兴未艾,更多的人将从中相识到它的独特魅力。当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作为一种成熟的单独的瓷器艺术品种,只是元朝末期景德镇在引进波斯技能和青料的底子上烧出的。但真正占据突出职位的,是在明朝。以下分年代形貌其特性。

一:洪武时期 元朝的统治时期并不长,不到一百年,便被雇农身世的朱元璋颠覆了。朱元璋上台第二年,就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和上层人物烧制青花瓷器。官窑把持着生产青花的最优质青料与瓷土,并限定着民窑青花的品种与样式。洪武青花与元青花大抵相似,即一样平常的清华色泽偏于暗黑,器型上大抵雷同,在图案装饰上,趋向于多留空缺地,同时扁菊斑纹利用较多,葫芦叶的装饰也不如元代规矩。瓷器的底足较大而露胎,体现出明初的风格。

二:永乐、宣德年 永、宣时期,政局稳固,经济发展,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迹远至南洋、西非、地中海、东非一带,带回了烧制青花所必须的苏麻离青色料。这时的青花瓷器,胎质和釉料都很精致。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和纹饰丰富多彩,创造了青花生产的黄金期间。在永、宣青花中,有一类显着地带有伊斯兰特色。这类青花的造型和纹饰源自或摹拟西亚伊斯兰地域的陶、铜、金、银、玻璃等器,乃至某些器物自己就是为顺应西亚地域的必要而特制的,也大概是阿拉伯贩子直接来景德冷静的货。 在制作风格上,永、宣青花瓷器倾向于清新流丽,多风雅的器物,如永乐青花压手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央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 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1 造型上,除传统器型外,另有很多新奇奇异的造型,如抱月瓶、天球瓶等,一些器物显着地带有伊斯兰艺术风格。 永、宣瓷器在图案装饰上更显奇丽、典雅。“回回花”的装饰险些无所不在。纵然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以西番莲为底衬。在纹样结构方式上,多少式的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置惩罚伎俩,加之广泛麋集的斑纹结构,完满是西亚美术装饰的传统情势。 永、宣瓷器的胎、釉技能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进步。胎质精致雪白,釉层晶莹丰厚,是这一时期的特性之一。这一特点与前面所述的“苏麻离青”有关。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就可淘汰青色中的紫、赤色调,在得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美丽色泽。但由于含铁量搞,每每会在青花部门出现黒疵斑点。这种天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拟的永、宣青花瓷器的“乐成之作”。 明朝永乐年间,官窑瓷器上开始落年号款识。但真正大量誊写并成为定制是在宣德朝。宣德官窑瓷器上的款识为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两种。字体都为晋唐小楷,工整、伸展,笔画圆润而遒劲,不会有侧峰劈尖的笔画。“德”字多不写中心的一横。款识的部位多样,有的“遍器身”,一样平常的多位于底足中央或圆器里心与口边。

三:成化、弘治年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瓦剌入侵,皇位争取,加之景德镇灾荒频仍,给官窑瓷器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这一时期,以民窑瓷器为主,但这些瓷器一样平常质量不高,画法潦草,胎体多瑕疵。因此代价不高。 成化、弘治、正德是明朝的中期阶段,此期的青花瓷器以成化青花为代表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成化四年,景德镇官窑复烧。成化时期最紧张的成绩是斗彩的乐成烧制。青花瓷器以青色淡雅著称,后代的仿作被称为“仿成化淡描青花器”。 成化官窑以玲珑、精良的小型器物为特色,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但在民窑中有 些形制稍大的罐、瓶等,这些瓷器最大的特性是多以长蕉叶为辅纹,以人物画为主题纹饰。 在颜色上,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和为主。由于改用国产青料,不再出现黑斑,以是可以精致地刻画写生画面。成化青花不光画工精致,而且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异域情调,接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题材。画法上,成化多为双线勾勒填色,笔法为双勾平涂,简便朴拙。 成化民窑器或无款识或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来岁造”、“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字体较草,布局中宫紧,笔画劲健,顿挫分明。外圈或外框画得也不整洁。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只有一种字体,似为一人所写。 弘治天子尚节俭,多次下旨淘汰官窑烧制数目,因此弘治朝数目较少,而且在风格上与成化年完全一样,因此常常成、弘并提。 正德一朝只有十余年,且江西宁王兵变给官窑烧瓷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数目不多,风格多仿前朝。青料接纳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料,色泽蓝灰,与亮青釉相衬,清洁素雅。青花器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这些笔墨既有经文,也有阿拉伯谚语。

四:嘉靖、万积年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近百年,处于明朝的中晚期阶段。此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其工艺程度进入了一个光辉的阶段。与历代名瓷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1此期青花瓷器完全代替一色釉瓷器,成为无论是官窑照旧民窑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且生产数目巨大,传播较多。2大量出口,名扬天下。3官民竟制,程度相差无几。4斑纹样式繁多,构图繁密饱满,风格热烈旷达。5大型器物大量出现 嘉靖青花以入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料共同利用,对青料的提炼特殊讲求。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含锰量搞,故青花呈色幽青深翠,蓝中泛紫,既差别于明早期浓厚深沉的色调,也有别于明中期柔和淡雅的蓝色。。器型以大瓶、大罐、各式葫芦瓶和方形器最具特色。因嘉靖笃信玄门,以是带有玄门色彩的纹饰大量出现。款识为“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隆庆一朝较短,故传世青花相对较少。提梁壶是其典范物。此朝由于选炼和配料的武艺更加精深,故呈色稳固,蓝中泛紫。纹饰盛行团龙、团凤图案。款识一改前朝的“制“字为“造”字。字体中锋运笔,笔画工整挺秀。 万历一朝快要半个世纪,官窑烧造量非常可观,传播量也非常巨大。此期的呈色较复杂:前期利用回青,青花色调蓝中泛紫;后期改用浙料,青花色调深蓝明快;别的,另有一部门青花的色泽为蓝中显灰。万历朝的器型丰富,新出现了壁瓶、筒瓶等。装饰题材更是多样,主题繁芜是其最大特色。万历晚期出现了淡描青花,它以浙江青料淡描淡染,色调清雅,别具韵味。款识出现了私人款、堂名款等。 五:泰昌、天启、崇祯年 这三朝为明朝的“多事之秋”,内有阉党乱政、农夫叛逆,外有满族犯边。官窑根本停烧,但民窑瓷器由于需求大,发展敏捷,出现如日方升的势头,青花瓷器技能到达顶峰时期。明末青花的色调多种多样,既有淡描,也有纯正美丽的色泽,还出现了青葱色调。纹饰上,有的直接源于万名版画题材,所画人物粗精皆有,已具有了向清代青花过分的特点。 明青花瓷器的简朴判定 造型:造型师期间特性和艺术特色的主要表现,是其时的生存风俗、审美风尚以及技能条件的产物。如永宣中的波斯式样,嘉万朝的玄门风格。因此必须牢记其形象特点。对于仿成品,则要留意,真品器物线条圆润伸展,饱满天然;仿品的线条感觉生硬、局促、板滞。 除团体特性外,还应把握细如口、腹、底等细节。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特殊是永乐,无论巨细盘、碗多是器心下凹,相应地底心凸起。明中后期不留意修胎,瓶、罐等大件琢器多在腹部留有接痕。

纹饰、色彩、画法:纹样比造型更具期间特性,如永宣的牵牛花和海水江崖,正德的回文,嘉万的花草捧寿字和玄门图案。色彩与画法也有差别特性,永宣青花因利用入口料,色调不稳固,只相宜绘图案。成化瓷器纹样简朴疏朗,色彩淡雅,画法简便,叶只有阳面,花只有正面,人只画单衣。嘉万的五彩用色很重,以至于本日五彩上会出现蛤蜊光泽。 质料、工艺、胎质:质料是辨别的最紧张因素。明代官窑用麻苍石,胎质精良。嘉靖中期后,改用其他石料,以是嘉靖后至万历胎质又显粗糙。直到明末接纳祁门石,加之工艺进步,胎质渐渐显精致。查抄胎质主演通过底足露胎处观察,还要以手领会颗粒的粗细,并可接纳掂重量、听声音等方法。 款识:明代的款识,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说,且多用楷书款,款题某某年制或某某年造,另有一些特例,如宣德的“德”字心上无一横,万历的“万”字有羊字头与草字头的差别环境。 底足:用来查抄胎质,是断代的参考,,明代官窑器的底足均为整洁的平切釉底圆足。永乐足内墙多向外稍撇,明末民窑瓷器盘、碗底部有显着的轮状旋削痕。 釉面、釉光:因调料的工匠差别,配料、上釉伎俩有别,以是釉层的厚度、白度、稠度、与胎体的联合水平就有差别。明瓷器釉子肥厚,他别是成化瓷器,釉面不光极为肥厚而且精致润泽,给人以犹如油脂般的感觉。釉色上,官窑瓷器上,假如此中的氧化铁淘洗不净,烧成后每每会出现出青蓝色。永宣年间的瓷器就已经淘洗的较干净了。成化时,淘洗得非常干净过细,加上胎体白,因此不光不发青,还发粉白色。万历时,又发青灰了。天启后,由于技能进步,淘洗得非常干净,釉面虽另有发青,但已非常纯净润泽了。

青花瓷瓷器作为一种艺术产物,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具一格的文化魅力赋予它别样的品德化特性:明净端庄、平静坚固、蕴藉内敛。繁华和哗闹背后,青花风致带给我们一种清新和平静。更为难得的是,青花瓷所蕴含着的淡泊明志的传统文化和平静致远的人文精力之美,历代传承,经世不衰,遂成为仁人志士的抱负故里和精力归宿。从肯定水平和某种意义上说,青花精力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头脑。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美丽调和地同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天然表现。 此为,青花又代表着永恒与坚忍,象征着纯净与品位。 青花瓷汗青久长,源远流长。花色纯净而品类繁多。其制作工艺极其讲求,作为一种装饰品和艺术品,青花是一种身份和职位的象征,可谓各取其所需。青花瓷具有深厚、经典的美学代价和逾越时空的永世魅力。在瓷器的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青花瓷都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和极新的成绩。康、雍、乾三朝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顶峰之作。自古而今,青花瓷均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代价。青花瓷美誉贵贱之分,倍受帝王将相的推许和文人书生的青睐,因而,青花瓷也体现出雍容华贵、典雅漂亮的皇家气质和端庄素雅、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