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 导航 >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2020-12-28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在我国青花瓷素有“国瓷”之美誉,历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青花瓷始于唐宋年间,成熟完善于元代,并在明清得到更大发挥。中国清代的青花瓷器主要采用浙江产的钴料,大量烧造。由于各朝鉴赏艺术的风尚、所用青花钴料以及工艺与技术水平等的变化,形成了各时期青花瓷的不同风格特征。

顺治时期

此期署官窑年款的青花器很少,其造型风格敦厚古朴,胎体厚重,釉面呈卵青色,多以酱黄釉涂口边,所绘浙料青花纹饰的色调,既有青翠的正蓝色,也有深沉、晕散的墨蓝色,宛如其后康熙朝前期的作品。这时署干支纪年款的民窑青花器颇为丰富。造型以香炉、筒瓶、花觚、净水碗等佛前供器为主。纹饰内容多绘斑片云龙、麒麟芭蕉、瑞兽、竹林僧人、罗汉、进爵图等,并常题写“梧桐一叶生,天下尽皆春”等诗文,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此时传世的“官搭民烧”的青花瓷器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十五年题款的青花人物大盘,其青花人物与景致沿器口旋转而绘,满饰盘心,不留空边,堪称顺治青花的代表作。

康熙时期

与明代青花迥然不同,别具时代风格。其青花钴料的来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景德镇工匠中有着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这时的制瓷工匠不仅掌握了制作青花器的精湛技术,还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晕染法运用到瓷画中,使青花器清新明快,晶莹透澈,如采用中国水墨画的“分水法”,可使同一青花呈现浓中有浓、淡中有淡的多种色阶,使瓷画中的山川景致富有层次,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具有丰满的立体感,被艺术家们誉为“青花五彩”。这一时期中,有官窑年款者少于无款器,前者造型、纹饰均呈规格化,后者造型丰富,绘工豪放,画意洒脱,青花色调艳丽,皴染得富有层次,意境深邃。图案纹饰除传统的龙凤纹外,取材十分广泛。

如小说、戏剧类有封神演义、列国故事、三国志、水浒、西厢记、西游记等;祈福求祥的有八仙庆寿、海屋添筹、洪福齐天、万寿无疆、松鹤、鹤鹿同春、四美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风尚的有兰亭流觞、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黄山九老、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表达民俗的有耕织图、渔家乐等;树木花草类则以双猗牡丹、荷叶莲花、月影玉兰、冰裂梅、博古插花、竹兰梅菊四君子等为多见。此时,新兴并盛行的装饰是以行草或隶楷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内容有圣主得贤臣颂、出师表、临怀素帖、秋声赋、四景读书乐等。

这一时期创新与流行的主要器形有棒槌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观音尊、凤尾尊、琵琶尊、将军罐及鱼缸等大小器皿。造型质朴凝重,淘炼精细,质白缜密的胎骨与细润平静的釉面浑然一体,宛如玉石一般。康熙青花器釉面分为坚白釉、粉白釉与亮青釉等数种,以其衬托着青翠明艳的青花,显示出绚丽多姿的不同艺术效果。此时还有刻意追摹明成化薄胎青花器淡雅色调的品种,虽终不及成化青花润泽,却也显得深沉而无漂浮感。由康熙青花瓷派生繁衍的品种还有豆青釉青花、天蓝釉青花、洒蓝釉青花、黄釉青花、绿釉青花、浆胎青花、青花矾红彩和青花五彩等,虽色釉地各异,但青花纹饰均青翠明快。

康熙青花官窑器中,盘、碗、杯、碟、壶、琢器瓶、尊、罐、缸、盆及文房四宝洗、砚、笔架、笔搁等,通常都不署年款,而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或仿写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年款,其中以宣德、成化二朝仿款最多,少数署“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器,多为楷体,篆书极为罕见。

雍正时期

此时青花原料有多种来源,青花瓷也是多色并存。早期的青花色泽淡而深沉,略有晕散,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的色泽大抵相同。此外还有灰蓝与深蓝色。中期以后,出现了最富时代特色的仿宣德青花瓷,典型器有梅瓶、玉壶春瓶、宝月瓶、鸡心碗及大盘等,造型、胎釉、青花乃至纹饰均以原件为规范。色泽清新幽菁,发色晕散外溢,纹饰用笔纤细。为追摹明永乐、宣德青花苏尼勃青料的自然晕散斑点,特意由工匠于纹饰线条中用笔刻意点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点痕却不能象苏尼勃青自然晕散斑那样渗入胎骨,意趣天然,留下了人为修饰的痕迹。

雍正青花器除仿宣德青花外,还有仿明代各朝不同风格的品种。其中,仿成化的青花,色调灰青淡雅,釉面乳白莹润。如青花八宝高足杯,除部分署“大清雍正年制”款外,其款识、器型乃至纹饰均与成化器一样,庶几乱真。而仿嘉靖、万历时的青花瓷则风格又迥然不同,为追摹其时的回青色而使青花呈色浓深泛紫。

雍正青花器的装饰技法有:淡描、双勾轮廓线填色、重染等,同时有些还进一步加施黄、绿彩釉或金、银彩釉为地衬托,显得雍容华贵。其青花与釉里红并用构图者,青、红两色均艳丽非凡。纹饰内容以龙凤为主,并多用碧桃、牵牛花、团菊、菊花、束莲、天竺、灵芝水仙、缠枝莲、宝相花、松竹梅、葫芦、三果、石榴、福山寿海、人物故事、梵文、八宝等图案。其画面布局疏朗,笔触纤细,加上明丽的青色,堪为典雅的艺术佳品。青花瓷的造型有大量的创新之作,如橄榄瓶、莲蓬口瓶、瓜棱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双陆尊、如意尊、觯及各式新颖的花浇、盘、碗、杯、碟等,器型隽秀,线条优美。一些仿青铜器的大器,如罍、投壶、双螭尊、蒜头尊等,器身高大却不拙笨,给人雍容典雅之感。

乾隆时期

由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当时政府又荟萃了一代制瓷名师高手,使景德镇的陶瓷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历史高峰。器物造型制作精美,色彩缤纷,图案装饰追求新颖,华缛多姿,令人感到新奇。除传统的青花继续烧制外,大量的各种颜色釉新品种不断出现,如青釉、青白釉、粉青釉、黄釉、红釉、蓝釉、霁蓝釉、炉钧釉、孔雀绿釉、茶叶末釉,此外,还有仿官窑、仿汝窑、仿哥窑、仿木纹、仿柳条纹、仿漆剔红、仿象牙色、仿玉器、仿竹器,如此等等,无所不仿。

由于色彩上的百花斗艳,而青花已不是主流,所烧青花虽然仍很精致,但青花上的层次还不如雍正,最多1—3层,乾隆青花缠枝花双耳瓶就属这种情况,所仿制的明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其效果大体与雍正相同,但又差于雍正。总之雍正、乾隆两朝青花没有新的突破,正如《陶雅》上卷所言“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然则青花一类,康熙不及明青花之浓艳者,亦可独步本朝矣”。

乾隆以后直至清末

由于政治腐败,战争不断,财力逐渐衰竭,景德镇的制瓷业也越加不景气。虽然嘉庆、道光时开始流行一种堆粉青花,这种青花工艺特点与传统青花不同,是先在胎体上用白粉画出图纹轮廓,再于白粉上用钴料画出图纹的全部,上罩一层豆青色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使釉下青花与釉上的豆青色对比,显得格外醒目,有较好的立体感。这种青花虽然在釉色上与其它青花不同,但由于烧制工艺上粗糙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

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咸丰时期青花款识文字分为雕刻和手写两种,雕刻的是四字两行排列了、手写的是六字两行排列,且文字外围都没有边框。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文字多为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也有六字三行排列的,且文字外围没有边框。宣统时期款识文字则多为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没有边框。

各个时期的青花瓷有什么特点?


各个时期的青花瓷有什么特点?青花瓷是我国瓷器艺术品中的皎皎者。特别是流行小天王的一曲‘青花瓷’让更多的外行人喜欢,并开始关注青花瓷这一美丽的艺术品。所以特意介绍一下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蓝彩釉转变而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白瓷。

2,釉下有点钴蓝。

3,它的烧成温度在摄氏1300度以下。

(二)宋青花青花经过唐朝的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宋青花也不多见。但宋青花的学者对各种遗迹的发掘确定了宋青花的几个特点:

1。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为灰白色胎。也有部分宋青花胎质细腻,胎色洁白。

2。宋青花的青花发色为蓝黑色或者蓝灰色。青花呈色不鲜艳,有的甚至会带着黑。

3。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

4.宋青花多为实用器物。

(三)元青花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的几个特点:

1.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有的会呈现出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元青花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料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发色没有苏麻离青料那么鲜亮。

(四)明清青花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首先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品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清康熙时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大量出口到外国;而到了清乾隆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更重视粉彩瓷的发展,所以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美,烧造技术成熟,制作广泛,造型极为丰富。瓷胎质量很高,胎体坚白细润,釉面质量完美,釉质莹润细腻、透亮光洁,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画工生动细腻,写实性强。其制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花瓷制造的巅峰。

现在您了解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了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唐朝的初现,到宋朝的平静,再到元代的爆发,直至明清的高潮与结束。这一系列的变故带给了青花瓷无与伦比的魅力,是收藏礼品界的大热。

明中期青花瓷收藏大有潜力 各代有什么特点


明中期青花瓷收藏大有潜力各代有什么特点。

2005年9月,纽约“青风习习”。明青花瓷器在佳士得、苏富比秋拍中成绩斐然。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四方瓶,以前所未有的1374万元人民币(169.6万美元)成交价闯入拍卖千万阵营,昭示着明中期青花瓷市场“日照已炙”。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器,从颜色到器型较早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颜色由早期的浓烈转向淡雅。进口的苏麻离青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产于江西饶州的陂塘青,俗称“平等青”。发色淡雅,没有结晶黑斑,色泽平和均匀,使明中期的青花很长时间保持这一风格,至正德后期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成化斗彩闻名于世,青花也备受收藏家青睐。皆因成化青花胎质细腻、釉面温润、绘工古拙。其中绘意之古拙在明青花中无人望其项背,老古玩行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说。

由于成化青花在瓷质、色料、画工上的精益求精,从杯碗盘到罐缸,品相好、无瑕疵的,在国际市场上有百万人民币到数千万人民币的身价。2002年11月伦敦BONHAMS(博汉斯)拍卖行,拍过一件Cunliffe爵士旧藏的成化青花缠枝百合宫碗,成交价为904250英镑(约合1338万元人民币)。造型端庄圆润,发色淡雅。腹部与内壁绘的百合花朵硕大,双勾后淡平涂,叶子也如此,正是“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写意画法。整体画面的花朵与叶子间大量留白,不去填充,是成化青花的典型特点。值得提出的,1947年Cunliffe爵士在伦敦以475英镑购得此碗,50余年价值上涨两千倍,令人咋舌。另外,这只底署“大明成化年制”两行楷书款的宫碗,同徐展堂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400多万港币购得的那只为一对,同为成化皇帝御用宫碗。

弘治一朝,承袭成化青花的基本特点,分辨不易,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但胎质、釉面、绘工等略逊一筹。实际上,从弘治起,绘法即便平涂,也注意变化,从浅到深形成过渡,画面的布局比起成化时期,又开始逐渐增加内容,与成化疏淡的典型风格反而有些距离。弘治皇帝勤政恭俭,官窑曾经几度停烧,因此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比起成化更加稀少。在市场价格上,应不比成化低。其中黄釉青花创烧于明宣德,弘治时期最为精彩,为皇家用器。北京翰海1996年11月拍过一件弘治官窑黄釉青花花果盘。胎质细腻,内壁绘“三多”、栀子花纹饰,古拙不失艳丽,层次感强烈。当时成交价为286万元人民币。

正德皇帝荒于政事,明朝国力从此由盛转衰,青花瓷器也随之由顶峰转向下坡。青花料除用平等青、石子青外,后期开始使用“价倍黄金”的回青。正德瓷器的绘画手法非常精练,细描匀染,图案生动精致。2004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的一件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盘,直径19.5厘米,成交价118万港币。穿花龙纹的使用,在正德时期非常盛行。所绘龙纹穿行于缠枝花中,缠枝花纹勾边不留白,布局饱满。这种画法成为正德时期一种独特的纹饰风格。

正德皇帝崇尚伊斯兰教,凡有伊斯兰文字的明朝青花瓷器,基本都是该朝作品。此时造型也一反传统,出现了许多新颖奇巧的瓷器。纹饰多绘“回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

这些新颖奇巧、绘阿拉伯文的正德青花瓷,过去在拍场上一直处于低靡状态,成交价普遍走低。北京翰海1996年11月拍过一件阿拉伯文笔架山,成交价55万元人民币;1997年翰海拍过一件阿拉伯文多孔花瓶,当时仅以11万元人民币成交;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拍的一件阿拉伯文三足炉,成交价27.8万元人民币。可见数次拍卖从未超过百万元。而已被伦敦古董商Eskenzi收入囊中的这件阿拉伯文四方瓶,在国际拍场上难得一见,此次高价成交,致使明中期青花普遍受到关注。

历数明代青花的拍卖纪录,明中期青花除成化一朝,历来价位不高。主要是藏家收藏重点一直重在永宣,故明中期青花被长久忽视。今天看来,永宣的高价会令一般收藏者望尘莫及,而明中期青花收藏却大有潜力。

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


讯 明代一朝由于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艳、雅洁的艺术和优良的传统,而且一次烧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装饰史上,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各个时期,由于青花使用的原料不同,所以呈现不同风格。永乐,宣德青花之所以受世人推崇,传说这种瓷器所用的钴料来自南洋,俗名“苏泥勃青”。

这种钴料本来是一种玻璃,很难碎成极细的粉末,而且易熔于火。如用来绘制图案花纹很容易使颜色湮散,是一种极难实用的原料。

15世纪前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的30年。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御窑厂基本处于停烧状态。从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看,情况也是如此,出土物非常少。

到了15世纪中期以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的色调有了新的转变,颜色趋于清淡,尤以成化青花为典型器,与前期的青花的浓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华瓷器在选料、成坯和烧制上非常讲究,胎薄釉润,淡雅宜人。在绘瓷的技法上,由单一的笔画平涂发展成用细笔画线,另用大号笔“分水”的渲染法,使画面更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

明代中晚期,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调又一次发生变化,成为蓝中泛紫的堇青色。纹饰题材一变过去的花卉、山石,而更多有道教色彩的云鹤、璎珞、八卦、及婴戏等图案,造型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可谓别开生面。

晚明时期是指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的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在绘画方法上常采用单线平涂方式,青花料往往向外流散。由于采用上等浙料,青花色调再一次形成浅浅、雅致的风格,以天启青花为代表。崇祯时期改用“朱明料”绘画,形成青翠明亮色调,与清初顺治、康熙青花风格十分接近。

光绪青花瓷有什么特征?


光绪青花瓷有什么特征?清光绪朝历时34年,期间民族资本有所发展,这个短暂的兴盛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同光中兴”。景德镇处于内陆山区,相对闭塞,便于控制。清政府为了满足醉生梦死的生活,曾拨巨款给景德镇烧制御用瓷器,并加强了管理,致使景德镇官窑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民窑青花瓷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走的是商品化道路。因此品种众多,风格迥异,精粗皆有。

光绪官窑青花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仿康熙、乾隆青花瓷。优质的仿品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康熙、乾隆瓷的水平,而大部分作品则带有明显的光绪特点。

民窑青花瓷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走的是商品化道路。因此品种众多,风格迥异,精粗皆有。

胎釉

官窑青花的胎土精良,细腻洁净。胎质比同治时期好,瓷土淘洗较细,胎质较细密,但胎体仍显厚酽。釉面有青白和白色两种,常见“波荡釉”现象。器物足墙微向里斜,足跟较圆滑。

民窑器粶粗均有。瓷胎体贠量略有提髐,胎土筛练较细,胎质细白缜密。也有部分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光绪仿康熙瓷器与真品相比较,则胎薄体轻,硬度不够。

光绪青花整体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釉色白中泛青。也有一部分釉色粉白,上有爆釉形成的芝麻黑点。釉色青白为主,有一部分浆白釉,釉层薄,致使青花纹饰如浮釉面,缺乏含蓄与韵味。釉面不平,波浪纹现象较多。

青料

光绪青花所用青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浙料,保持着淡蓝清新的传统蓝色,主要用来绘制官窑等高档瓷器;第二种是色泽明丽纯蓝的青料,多用来绘制仿古瓷器,在青花中能见到有规律排列的藏青色点;第三种是色泽鲜艳带紫的蓝色,俗称洋蓝,自同治时期开始就有了,光绪中档瓷器大量使用这种青料,是典型的光绪发色,色调漂浮、线条晕散;第四种是蓝中带黑或带灰的发色,这是含杂质较多的土青绘制的,一般用来绘制粗瓷。

官窑青花有两种发色,一种画晚清风格的牡丹、双燕纹饰的作品,呈色纯净细洁,娇润可爱,不见重染瘢痕;也有的显浅蓝色调,是光绪官窑青花的特有呈色。还有一种呈色是青中含紫,明艳亮丽,只要细心就可以在青花上发现细小而均匀的重染青花色点,这种青花呈色多在仿古瓷上见到。青花派生品种有:黄地青花、青花加紫、青花粉彩、绿釉青花。

民窑青花发色多样,有纯正的靛青,也有浑浊的灰青,还有使用化学钴料发色的洋蓝。

造型

光绪瓷器烧造量大,距今时间比较近,因此遗留下来的传世作品超过任何朝代。

光绪官窑瓷器的造型比道光、咸丰和同治时期丰富的多,凡是康、雍、乾时期有的较高档的品种,光绪时期都有仿制。如玉壶春瓶、灯笼尊、牛头尊、凤尾尊、棒槌瓶、天球瓶、柳叶瓶、太白尊、赏瓶、净水钵、香炉、马蹄尊、笔筒、书缸、蒜头瓶、执壶和各式盘碗、盆洗、盅盏等无一不仿。

另外还有杯(花卉杯、钟式杯)、漏碟、圆碟、折腰盅、印泥盒、匙、活环双耳花熏、葵花式洗、漏壶、鼻烟壶、盖壶、八方小罐、提梁壶、端把茶壶、钵缸等。大件器皿略有增加,如筒式大花盆、大盘、大鱼缸、大盖罐等。

光绪青花瓷在器物线条的圆润、胎体的轻薄上已超过道光、咸丰和同治。仿康、雍、乾的器物,虽难以乱真,但从造型上看却已伯仲不分了。

光绪民窑青花瓷数量巨大,基本上囊括了自清以来所有的传统器型,原来已经消失的器型又开始出现,原来没有的器型也被创造出来。品种繁多、质量不一,与咸丰、同治时期的青花瓷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器型大多以仿康熙青花瓷为主,主要有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撇口瓶、狮耳瓶、胆瓶、葫芦瓶、扁瓶、长颈瓶、梅瓶、双耳瓶、壁瓶、荷叶盖罐、大罐、大海碗、云龙纹大盘、缠枝莲纹成套餐具、大缸等。

民窑仿古瓷人员技术参差不齐,有的仿的超过官窑仿制水平的,但也有仿的不好的,形似而神不似,甚至形神俱不似,但底部竟赫然写着“大清康熙年制”,可见当时仿古瓷业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人皆想为。有一丝不苟的临摹者,仿的惟妙惟肖;有随心所欲者,却因功底太差,所造之物一看就知道是主观臆想之物,完全不具备古瓷特征。

纹饰

光绪青花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

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各种植物花卉描绘时往往留白边,细部处理过于简单,人物纹描绘的较草率,缺乏生气,具有典型的晚清风格。

传统纹饰题材有缠枝莲、八宝勾莲、云龙、团龙、团凤、双凤、缠枝宝相花、竹石蕉叶、海水八卦、松鹿纹、松鹤、山水人物、婴戏(十六子)、飞蝠、虎、松石人物、八仙、三果、海水异兽、五伦图、寿字、诗句、荷花、云鹤、灵芝、梅雀蝶、松鼠葡萄、九桃图、回文等。除此传统纹饰之外又出现了绶带鸟、杏林春燕、松竹梅、缠枝莲、三星人、王秋献瑞、野壑围猎、水仙、寿桃、八哥、游园仕女、金石文字等。

光绪时青花纹饰多样,虽有不少仿古纹饰,使画法更简单,布白更平稳,内容更丰富。在青花绘制中,咸丰、同治青花瓷大多仅浓淡两个层次,光绪青花在技术上远远超过咸丰、同治时期,与康熙时期青花一样,青花浓淡可以达到多个层次;于康熙青花不同的是,康熙青花发色在釉下,光绪青花发色在釉中。

光绪民窑青花纹饰题材有花鸟、云龙、云凤、凤穿花、凤凰牡丹、山水人物、博古、荷莲、百鹿、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此外还不少寓有吉祥福寿之意的内容,如麒麟送子、富贵白头、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福禄寿”三星等,这些纹饰尽管俗气,但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纹饰多布局松散,层次不清,画工草率。

款识

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民窑也大多书写“大清光绪年制”的楷书款,但书写潦草、字体歪斜,位置不正。民谣款还有落具体年号的,如“光绪辛巳年制”、“光绪十五年上月完立”、“光绪辛丑廿七年置”、“光绪九年世忠堂”、“光绪二十八年陶工仿制”等多种,年款一般不加圈框。光绪民窑的伪托款多用“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清代青花瓷介绍


今天由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清代的青花瓷的特点。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 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 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 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 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有什么基本特征?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清代青花瓷,对其研究颇深,但不少人也对其基本特征掌握不全面,这就导致他们在收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看看清代历朝青花瓷器有什么基本特征?

一、制型

据专业藏家介绍,清朝时期的青花瓷在制型、釉色、纹饰等方面,继承了明朝的风格,但又有清朝独有的创新,属于过度阶段。在祭器方面,有炉、瓶、杯碗等,比较单一,早期是筒状炉,后来改成了钵式炉。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制型比较敦薄,前期不雅欣赏,后期则以雅致为主。嘉庆时期的制型比较厚重,线条生硬,但研发出很多新品种。

二、工艺

最开始的清朝青花瓷制作比较粗糙,而且不建胎,足底部位会露出胎体,有缩釉的情况。有时候还会有双层底,也被称为是隔漏底,中足比较高,内底比较低,这个特征在顺治康熙朝时期非常明显,到了雍正乾隆朝之后,这个特征就慢慢消失了。雍乾时期的工艺都得到大力提升和发展,而到了家清时期,工艺逐渐粗糙。

三、胎釉

清代青花瓷的胎骨比较疏松,而且瓷化水平比较低。到了乾隆时期,胎釉变得坚致细白,虽然硬度不如康熙朝时期,但是光辉好,釉色莹润,民窑也有灰青釉。到了嘉庆时期,胎釉更差,稀度不强,硬度不敷,道光时期,釉面还有海浪纹,不服整等情况,光绪时期则是橘皮纹。

四、青花

用料比较少,石子较多。在顺治初期的时候,颜色是灰暗色的,而且冷艳收紫。从目前看到的清代瓷器中可以看到,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多为酱心,而到了康熙时期则改成了继绝,雍正时期更好,在后期就基本看不到了。不仅如此,在康熙朝时期,青花种类增多,比如白地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都是非常漂亮的青花款式。

五、纹饰

明朝时期的青花纹饰多以写意为主,比如花草、云龙纹等比较常见,清朝延续了明朝的风格,因而最开始也是以这些纹饰图案为主。顺治到康熙朝时间都是如此,到了后期才有所改变。雍正时期则比较侧重图案化,线条也比较纤细,人物以男性为主,琴棋字画以女性为多。乾隆时期的纹饰更加复杂,主题也更加丰富。

六、款识

清代青花瓷的款识较多,比如顺治年制、顺治丁酉、玉堂佳器、百花斋、伪托款嘉靖、万历等。乾隆时期的楷书款比较少,篆书款较多。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特征就为大家介绍到此了,在进行收藏的时候可以多多参考,从而确保货真价实。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精品图片及价格:

1: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尺寸:高59厘米,估价:HKD 60,000,000 ~ 80,000,000,成交价: HKD 69,85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硕,釉下钴蓝画工娴熟,前后腹各饰一面大型圆形开光,内绘耕耘图,边框环饰规整的缠枝牡丹纹。颈侧对称置蝙蝠耳,衔一枝喻长生不老的灵芝,瓶颈前后亦各绘一只蝙蝠。这些蝠纹与蝠耳俱上下倒垂,皆因「蝠」象征「福」,而「倒」谐「到」,故「蝠倒」喻指「福到」。瓶耳下方各绘莲花一朵,花下所悬饰物样式繁复,似结合了「卍」(音同「万」)及「寿」字,合指万寿无疆。其下悬磬音同「庆」,暗指「吉庆」。瓶腹前后的两面大型开光,描绘的是一派闲适自在的田园耕耘景致,对于渴望返璞归真、远离案牍之苦的中国文人来说,观之定然心驰神往。实则,其寓意之深远,远不仅止于此。瓶身图画直接取材于1696 年名作《御制耕织图》,或名《佩文斋耕织图》,英文多直译为「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耕织图) 或「Pictures of Agriculture and Sericulture」(农桑图), 图册含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每页配康熙七言绝句一首。

《耕织图》对十八世纪宫廷意义重大,除了可证诸乾隆在位期间为1769 年版《耕织图》新配的诗句,雍正年间的绢本设色五十二页图册亦可资左证:每幅图中皆有雍正的身影,而且他还躬秉犁器,所做俱是康熙版本中的粗重农活。此图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14:清代宫廷绘画》页74-90(香港,1996)(图二),第76 页左下第三开〈耗耨〉与本拍品纹饰相近。

2: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图凸莲瓣撇口瓶,尺寸:42.3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46,0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凸莲瓣撇口瓶标志着清初景德镇御窑厂的至高成就,也体现了御窑督陶官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居士)的创意材华。唐英十六岁任内务府员外郎,事于养心殿,看尽养心殿作坊的珐琅作及画作,耳濡目染,成为他当督陶官时品味和灵感的泉源,对清初瓷器制作作出卓越贡献。1728年唐英奉命以内务府员外郎职衔兼任景德镇佐理陶务。在他监督下的二十多年中,景德镇瓷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名闻中外。唐英在任景德镇御窑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此外,他在绘画、篆刻、诗词方面亦成就非凡,为人津津乐道。

3:清雍正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尺寸:高37厘米,估价:HKD 40,000,000 ~ 60,000,000,成交价: HKD 45,90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瓶小口,直颈,颈两边饰如意形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青花纹饰,颈绘竹叶纹,肩部及胫部分绘五出叶纹相对应,双耳各饰灵芝纹,瓶身一面画一对鹊鸲登梅树相互对唱,树底生矮竹几丛;另一面绘一对白头鸟栖息于杏花树上,一鸟回首仰望其同伴。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青花发色清丽幽婉,浓淡有致,画工生动细腻。

本品前后瓶腹枝上的鸟儿均殷殷对望,而杏枝梢头位于左方的鸟儿则回首顾视同伴。这些鸟儿的构图方式与北宋绘画一脉相承,前述徽宗的花鸟册页便是最佳证明。综而观之,本拍品的纹饰格局要比十五世纪初的版本复杂,但其画工仍无比严谨细腻。与此同时,疏影横斜的虬枝与娇美的梅花对比鲜明,而叶繁枝柔的杏树也与饱满妩媚的杏花相映成趣,笔法意趣均深得丹青之妙。

4:清雍正柠檬黄地青花缠枝花卉仿汉壶尊,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25,000,000 ~ 35,000,000,成交价: RMB 33,60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製”款。

本品羡取南宋官窑穿带壶之造型,以彰其端庄古雅之优美,外表装饰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胎釉精良,抚之似玉,笔意细腻,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敷设黄彩,匀净明亮,与青花上下辉映。其造型与此等釉彩相配,犹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底部青花双圈内留白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楷款,笔道有力,工整俊秀。黄地青花者为雍正御瓷名贵之品,始自明代宣德御窑,其中琢器尤为珍罕,公私收藏之中仅知数例,而与本品纹饰、造型相近者,惟见香港佳士得2000年春拍第1575 号拍品“清乾隆 黄地青花缠枝四季花卉纹荸荠扁瓶”。

5: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尺寸:高24.1厘米,估价:HKD 5,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2,520,000 ,成交时间:2006.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6:清康熙青花庭园仕女图盌,尺寸:19.5厘米,估价:HKD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18,720,000 ,成交时间:2018.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7: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3,44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嘉庆一朝御瓷之烧造远逊乾隆时期,无论烧造数量、质量和经费,与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宫档案记载,嘉庆五年进瓷记录为“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庆十年则是“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与乾隆时期琢器烧造动辄过千的情况确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断不可截然区分。彼时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术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本品正是烧造于此独特历史阶段的上品御瓷,可证瓷史之不虚。其以葫芦瑞果为形,丰盈饱满,别致精巧,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饰如意云头纹一周,此为乾隆后期经典的边饰,颇为流行,器身上下部绘以九龙闹海图,所见惊涛之上,祥云迤逦,火焰飞滚,诸龙苍健凶猛,叱咤风云,气势凌厉恢宏,更有一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以致方尺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布局繁密而不乱,诸龙神态之描画精准,逼真传神,青花妍美淡雅,于莹润洁白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亮丽非凡。底为卧足内凹,中心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规整端庄,写法之特点与乾隆后期相同,如出同一人之手。

8:清道光青花福寿花卉如意耳抱月瓶,尺寸:高24.5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价: RMB 4,485,000 ,成交时间:2011.05.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此件抱月瓶撇口短颈,腹部中央装饰桃实状凸起。瓶口自上而下分绘六层纹饰,腹部福寿纹绘于凸起桃形开光之上,纹饰繁复紧密,画工精致细腻。两侧颈部加如意耳装饰。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清代以降抱月瓶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而类此者较少,乾隆时期有相似青花种,十分珍贵。

清代各时期祭红的特点


祭红又称霁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系以铜为着色剂,经1220~1280℃左右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高温红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为区别于明永、宣时期的红釉及康熙朝的郎窑红,后人习惯上称之为祭红或霁红。

祭红瓷的生产历来受到宫廷重视。永乐的红釉器多为瓷盘或碗,在器内壁的釉下还往往模印有行龙,而器的内底则加刻云纹或者花卉纹。釉色多数艳丽而匀润,釉汁凝重,少数釉质不纯,伴有黑色小点或血丝状纹。

宣德时期的铜红釉殷红透亮,如红宝石般悦目,故被誉为“宝石红”,为宣德红釉的代表品种。宣德红釉的器里釉有红白两种,也有的于内壁的白釉下加刻云龙纹,因釉质肥厚,纹饰大多不够清晰。永乐、宣德红釉器的口边及底部都有一环白口,系高温下自然形成,俗称“灯草口”或“灯草边”。换言之,“灯草边”的成因在于:焙烧过程中,红釉因流动变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汇之处的釉汁原本就较薄,而铜分子在高温下又容易挥发和氧化,从而形成一条宽度约2~5毫米的白边。

康熙时期的祭红釉普遍泛浓红色,个别釉色较为浅淡,若桃花般粉红鲜丽,釉面平滑。有的祭红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

雍正时期祭红比康熙时更为成熟,釉色有深浅、浓淡之分,且色泽大多很均匀。釉面有平静和细橘皮皱纹两种,并以有橘皮皱纹现象的釉面为多见。

乾隆时期的祭红质量进一步稳定,釉面上之橘皮纹呈涟漪状小皱纹,釉色大多匀净。当时的生产量想必骤增,因为传世之祭红官窑器以乾隆陶瓷较多见,而进入拍卖市场的也数乾隆祭红最多。

此外,除御窑品,乾隆的民窑祭红瓷也开始多见了起来。说明祭红釉的制作民窑亦已掌握。乾隆时期的“陶户”中已出现不少精通“造霁红”的“专家”,有些祭红品的釉色和釉质可与官窑媲美。至于成品率,不管是官窑还是属民窑的“官古户”,估计都高不了。因为受技术条件制约,直到上世纪50年代,祭红的正品率依旧极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潘文锦于1985年发表的《浅谈名贵颜色釉的发展》一文,对于1954年至1955年间的景德镇中德(前东德)技术合作工作曾有过一番回顾。他讲道:“一年里,就把多种色釉的质量稳定提高了不少,如祭红的一级品率就由原来的0.5%提高到25%,其他品种的一级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豆青、天青、钧红等的成品率已由5%~10%提高到80%以上,另外并创制了蓝窑变、仿宋钧等新品种色釉。”从上文中的20世纪中叶祭红的0.5%一级品率,即每200件有1件为一级品,可推断18世纪祭红的一级品率(即官窑品)大抵不会太高,亦应是百十件里得一吧。

郎红瓷的烧造肯定比祭红更加艰难,康熙时的民谚“若要穷,烧郎红”便是证明。由此还可联想到,郎红瓷上的不落款实属不得已。否则,出窑一件砸一件,岂不是在诅咒皇上!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瓷器上可以大大咧咧地落上各式明代寄托款,却一律不准书写本朝年号款,内中奥妙大概就在于此。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各时期青花瓷风格有什么不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