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宝瓷砖 > 导航 >

康熙款青花八宝纹大盘

康熙款青花八宝纹大盘

艺宝瓷砖 康熙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边纹

2021-01-25

艺宝瓷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河北石家庄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用当年半个月的工资20元钱在某旧货调剂品商店购得一件清康熙款青花八宝纹大盘。该盘做工精美细腻,图案艳丽漂亮,令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我收藏的这件青花八宝纹大盘,口径26.3厘米,底径18.2厘米,盘内壁绘有青花八宝纹图案,青花发色艳丽,胎土洁白细腻,底足是台阶形双圈底,并有清康熙年间款。康熙年时青花瓷艺术的鼎盛时期,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这时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也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呈火气,与明嘉靖时期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瓷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近年来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上也常见有这类青花大盘的声影,其收藏投资价值很高。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直口,细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扁圆腹,腹两面中心凸起,椭圆形圈足。瓶圆若满月,故称“宝月瓶”或“抱月瓶”。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回纹,颈部纹饰分两层,上部绘上仰的如意云纹,下部绘缠枝花纹。腹心凸起处绘宝相花,外以回纹、莲瓣纹环绕,中心绘八瓣宽体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八宝纹,腹体两侧各绘缠枝花四朵。足墙绘缠枝灵芝纹。足底施白釉,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造型秀美,胎体洁白,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可见细密的斑痕,为人工点染所致,以摹仿明永乐、宣德青花浓重晕散的效果。八宝纹与莲花相配作为装饰图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清乾隆朝瓷器中常见的装饰纹样。

清代乾隆青花八宝报月瓶瓷器鉴赏


报月瓶因瓶腹似圆月而得名,因为常用八宝纹饰所以也叫宝月瓶,但是我觉得报月这名字更准确,报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起源于金元少数民族的金银器。清代乾隆青花八宝报月瓶胎质洁白细润,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艳丽靛蓝,清新明快,纹饰布局疏朗。八宝纹与莲花相配作为装饰图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清乾隆朝瓷器中常见的装饰纹样。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

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胎体洁白,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可见细密的斑痕,为人工点染所致,以摹仿明永乐、宣德青花浓重晕散的效果,高34.5cm,口径5.8cm,足径8.5×12.5cm。瓶直口,细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扁圆腹,腹两面中心凸起,椭圆形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绘回纹,颈部纹饰分两层,上部绘上仰的如意云纹,下部绘缠枝花纹。腹心凸起处绘宝相花,外以回纹、莲瓣纹环绕,中心绘八瓣宽体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八宝纹,腹体两侧各绘缠枝花四朵。足墙绘缠枝灵芝纹。足底施白釉,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花八宝纹抱月瓶

青花八宝纹抱月瓶高49.7、口径8 、底径16厘米.这件抱月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款,器身两面都描绘佛家八吉祥纹饰,分别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画工以点染的笔法涂抹青料,欲模仿明代永乐宣德朝青花使用的进口钴料呈色效果。

青花八吉祥宝月瓶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宝月瓶通高48厘米、口径8.3厘米.直口,扁圆腹,腹面微鼓,双螭耳,圈足。因圆腹当中凸出一圆月而得名。瓶口沿下和瓶周边绘回纹,颈与圈足绘缠枝花卉。瓶腹上围绕中心宝相花,绘8朵变形莲瓣纹,每个莲瓣内,分别绘轮、螺、幢、伞、花、瓶、鱼、长八宝纹。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款。

“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

生产时代: 永乐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明永乐

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明早期缠枝莲托八宝纹饰扁罐


这是明正统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缠枝莲托八宝纹饰扁罐(见图)。高11、长18.5、宽11厘米。罐身八朵缠枝莲花上绘画出佛教八宝。罐底部的海水波涛纹上是整圈的莲瓣纹与肩部整圈莲瓣纹相响应,罐口与罐盖交结处露胎,细白的胎骨中泛出一圈火石红。

罐内满釉,釉白中闪青。罐底施薄釉,呈锅巴底,白中泛黄。罐盖的正面绘有同根缠枝莲花二朵,围有整圈的忍冬纹,罐盖硬折肩下画一圈似钱纹,又非钱纹,似龟竹,又非龟竹,但又不是锦地纹的规则几何纹。盖内满釉,胎釉结合处亦泛火石红。

罐形特殊,形制端庄大气,胎釉俱厚。釉质莹润,青花发色沉稳、艳雅,浓处泛黑斑。

此罐以青花缠枝莲托八宝和仰覆莲瓣纹构成装饰主题。整个图案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繁满中见清晰,绘画笔意自然流畅,是正统时期青花瓷盖罐中少见的器型、少见的精品。

八宝纹是佛教常供奉的宝物的装饰纹饰,寓意吉祥如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中得知八宝纹始见于元代的瓷器上,最终定型于明洪武年间,完善于明永乐年间。以前有观点认为明成化年间青花瓷上始出现缠枝莲托八宝纹饰。但现在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上就出现有典型精美的缠枝莲托八宝纹饰,并延续于宣德、空白期。

随着明早期缠枝莲托八宝纹饰传世品在西藏地区不断被发现,有些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明早期的缠枝莲托八宝纹饰明显带有宗教色彩。

明中央政府早期十分重视汉藏的团结,各种精美的瓷器与其他艺术品一道,经常作为贵重的礼品,赏赐或者馈赠给西藏寺庙以及当地上层人物。中央请政府的这种赏赐和馈赠加强了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感情融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到永乐、宣德时期,这种赏赐达到了高潮,这时期各种精美的、从未出现过的新款青花瓷器大量传入西藏,成为西藏上层人物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

其中藏传佛教将佛教八吉祥纹饰之器物作为佛前供器,八吉祥纹样作为藏传佛教法器,供器的装饰与内地传统缠枝莲花组合而成的缠枝莲托八吉祥纹代表明代八吉祥的最高成就于瓷器上。这种纹饰的瓷器在明早期西藏上层人物中颇受喜爱。就是“宁用瓷器,不用玉碗”的永乐皇帝也经常把缠枝莲托八宝纹的瓷器赏赐给西藏寺庙的各大法王等人。

现在西藏博物馆等地还保存着永乐宣德以及正统年间生产的赏赐瓷器,这些瓷器都有缠枝莲托八宝纹饰。

据研究,缠枝莲托八宝纹的瓷器,在明早期一般使用于藏传佛教宗教仪式中,成为佛像供奉的圣物,通常用于盛装鲜奶、香料、酥油、青稞酒等供品。

这件正统年间缠枝莲托八宝纹扁形盖罐,原本产自瓷都景德镇,后不知何时何种原因流落国外,前几年自境外竞拍又回到瓷器的故乡。由于缺少相应的流传与资料记载,至今身世成谜。只能从青花的发色、纹饰、胎骨特征来推断它的出处与功用,通过对比法综合判断发现,与宣德时期的缠枝莲托八宝纹一脉相承。缠枝上鹅掌纹与缠枝的勾画、线条与宣德时期形似意连。其中的八宝纹,仰覆莲瓣,海水纹的留白,都与明早期纹饰有路可寻。这种少有形制有可能考虑到藏族喇嘛在举行法会宗教仪式时便于双手相对虔诚地捧着这扁罐。既方便应手,又安全。在当时毕竟是件贵重之物。

该缠枝莲托八宝纹瓷器,应是汉藏民族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物。

康熙青花狮子花卉纹碗


外观描述:酱釉口、浅腹、圈足。本期鉴赏专家:曾土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文物总店鉴定专家

该碗底款虽是”大明嘉靖年制”,却具有典型的清初风格。首先款识的字体和笔法幼细有力,是康熙的风格。这种底款叫”寄托款”,即明清一些瓷器中不题写本朝代的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一朝或几朝的款识,称之寄托款。清初

常见题明”永乐”、”宣德”、”嘉靖”、”成化”的款识,整体的风格仿所题年款时期,也有的是随意而为之,但往往难以掩盖本朝代的时代特征。

从胎釉看,胎质结实,釉色青中偏白,不像明末的鸭蛋青那么青;圈足处有明显的火石红,且有弧度,而非垂直;狮子的眼睛微凸,神态自然可爱,都具有明末的绘画风格。可以说这只碗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作品,未完全形成清康熙的风味,应该属于康熙早期的作品。

该碗青花发色纯正,保存完好,按现有康熙青花瓷的市场价估计,价值在20,000到28,000之间。

收藏小常识:

康熙早期青花瓷(1662~1680年),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黑色小棕眼。器物口沿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的现象,足内露胎处常见放射状跳刀痕。这时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接近。

清代康熙年制青花冰梅纹大碗


青花冰梅纹大碗高10厘米, 口径26厘来,底径11厘米。器型硕大,青花发色纯正,图案简洁雅致。瓷器碗敞口,深腹,圈足,外壁及内口沿均以青花做地,用青花留白技法绘析枝梅花图案。 底书“康熙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

冰梅纹又称“冰裂梅斑纹”,创烧于清代康熙期间,是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地,在其釉面绘画上朵梅或枝梅,将冰裂纹釉面的肌理与梅斑纹完美联系构成有特别美感装饰纹样。

冰梅纹的特点是,多以青花作画,以不规则的短线组合,表现冰裂纹,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为最典型的冰梅纹作品,其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晚清、民国窑瓷上,亦多有摹绘。

清代康熙时期的冰梅纹饰以浓艳的钴蓝青料作器物的底色,留出白梅的概括和冰裂纹的线条,然后沾淡青花料勾勒出梅花花瓣和枝干。绘画方式较为写实,花形饱满,典雅特别,冰梅勾画细腻,富有改变,艺术成果最高,通常以不规则的短线组合,来体现冰裂纹。

康熙冰梅花瓣细腻生动,有时花团锦簇,错落有致,繁密浓烈,梅花艳而不俗,构图灵活,层析清楚;有时凛然群芳,梅花劲俏挺立,浓艳脱俗,轻飘如纱。康熙冰梅青花,以其漠然悠远的冰裂,绽放着绝世独立的梅花,讲述着高尚孤僻的文人情怀。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到底值多少钱


一位藏友拿出他珍藏了二十年的的清康熙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缠枝莲纹青花碗给我们看看。只见这个碗釉面细腻,缠枝花绘纹饰优美,底部大明成制书写标准,具有康熙时期典型特征。

一位友打趣到:“一看就知道这个康熙大明成制的碗是微波炉用大劲了,碗都给弄炸了”

虽然是打趣,不过这个碗真的被这位藏友摔了两次。我们不禁汗颜,这么好的碗被摔得四分五裂实在是可惜了。可有人看出来,虽然碗是摔坏了,但是锔的水平非常高,是老锔钉,锔了大概有五十个,而且整个碗残而不缺,碗身上锔钉额外打眼。

同时,这是一种传统古老的经典工艺,让一个看上去已经残破的瓷器焕发一种新的美感。具有很大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藏友自己认为这个顶破天了也就值3000+

我们也请了专家来看,这可让我们这位藏友大跌眼镜,这个碗可远远不止3000元,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这个碗的款识写得十分标准,康熙的时候那笔体都是这样的风格,而物器上的寄托款款时标准是市场价格较高的因素之一。所以好多寄托款认为是官窑做的。第二,虽然这个上边锔了,但是这拿到景德镇去,光把锔子弄下来,一个铜的铁的锔子100元,这里足足有五十个锔子,这都值5000元了。这碗从实用价值来说就是一堆瓷片了,但是正是碎得这么厉害,锔钉的工艺难度才高,锔起来以后才更加值钱,恰恰因为这老锔钉才使瓷器本身升值了。

不仅如此,一些老东西越来越少了,可以说是到了稀缺的地步,起码来说也有一个传承的概念,按年份来算,也是可以达到一万元的。但是按市场的情况来看,差不多也是有八千元的。

这时候我也感到好奇,碗碎了为何更加珍贵?为何锔钉又是这么贵?

原来现在锔钉的手艺是个十分特殊的工艺,可以说是濒临失传。在过去,人们把瓷碗当传家宝留用,所以碗碎了是不可能随意丢弃的,锔瓷人这个职业也这样诞生了。古代贵族把玩瓷器难免磕磕碰碰,而他们用的锔瓷都是金钉银钉,重新做出来的都是一件件艺术品,这也被称为秀活,所谓没有金刚钻没有瓷器活就是说的这个工艺了。回过头看看,它的确具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味道,令人玩味。所以啊,现在锔钉都要排队等一年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