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 导航 >

雍正洋彩描金花卉舞凤纹螭耳长颈六方瓶

雍正洋彩描金花卉舞凤纹螭耳长颈六方瓶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四方瓶瓷器的鉴别方法 雍正瓷器鉴别

2020-12-17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洋彩是十八世纪清宫与西洋文化交流互动产生的艺术珍品,它是雍乾时期清宫对运用西洋绘画技法描绘彩瓷的正式名称。 此名称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微。”

雍正朝洋彩瓷器存世数量极为罕少,不为人所熟知,故对其认识极少。本品正是雍正朝洋彩寥寥可数的实物之一,代表了清宫洋彩瓷器之先声,艺术水平更在后来乾隆朝洋彩之上,在造型、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

造型上运用了六方棱角外观设计,无不彰显出浓厚的欧洲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纹饰方面,除留白外通体装饰大量花草藤蔓图案,颈部塑鎏金螭龙一对尤为引人注目;腹部主题为传统凤舞宝相花图案,细致精巧,富具立体感。

纹饰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具有较强的写实效果。瓶腹亦为六棱形,凤穿花与宝相花纹饰图案交替穿插。凤穿花图案神态生动,造型秀丽端庄,线条转折变化自然流畅,栩栩如生;而鸾凤和鸣,凤凰飞舞于一片花卉之中,寓意“舞享中和”。

此器造型新奇别致,装饰妍丽繁缛,造型层次丰富,集多种技法于一身,相互辉映,各见其妙,而此瓶的线条曲折收放和整体比例精妙无比,这就决定其成型复杂,制作工艺绝非一般。

此类器物为“镶器”,不用拉坯,只能拼合方成,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因此力求造型周正,实是百里挑一,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此瓶正是有了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以及广博精深的内涵,成为雍正时期不可多得之传世精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朝乾隆粉彩描金花卉纹辅兽耳方瓶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督陶官唐英殚心竭虑,仿古采今,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乾隆皇帝爱好广博,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粉彩,精描细绘,为中国彩瓷之名品。

粉彩描金花卉纹辅兽耳方瓶就烧制于这一时期,该瓶呈方型通体施白釉,配以鎏金工艺点缀,别致而典雅;白釉宝光内蕴,釉层肥厚,润泽如玉,与器身融为一体,颇显古朴素雅。此瓶上承雍正大雅端庄之风格,设色温润雅淡,别具一格,殊为可珍。

而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粉彩花卉完美地结合,浑然一体,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

瓶腹竖绘各种粉彩花卉,透出清雅的意境,色彩层次丰富,意境尽出,表现精湛超凡的画工,非一般匠师能为,应属清宫造办处画师所绘,创造出引人入胜富于遐思的艺术效果。

颈部绘仙鹤红蝠祥云纹,仙鹤红蝠姿态各异,神态怡然,给人传递出“吉祥、高洁、长寿”的寓意。无论从感染力还是在内在神韵上,都达至柔至美与美好寓意的高度统一。腹身侧面延展出两个兽首环耳,兽面双目如牛,两眉圆阔贴首,鬃毛髪缕丝丝精细,长嘴大口,口衔鎏金圆环,显得威猛无比。

各种花卉均无与伦比的美丽,细微之处颇见画工,柔和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相互映衬,意境清雅、韵律灵动。不仅表现出喜庆吉祥的寓意,更能让我们领略到画之海洋的秀美。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叶片挺拔舒展,一阵轻风吹来,隐约闻得缕缕花香,给人舒心、爽朗之感。

无论从哪个方面均为乾隆时期技艺高超,品质优良之精品,与当时社会上常见的“文人雅玩”、“民间精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示出富丽典雅的皇家气派,是供给最高统治阶层欣赏使用的的陈设观赏瓷。

清代乾隆粉彩描金花鸟纹螭耳大瓶


“画院”乃官署名。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古代宫廷专门掌管绘画工作;它除了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以及绘画生徒的培养。

清代宫廷虽不设画院,但宫廷画家的活动却有专门的场所,从画作到如意馆,再到画院处,清代宫廷绘画机构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直到清末,可以看作是“后画院时代”。

在清宫供职的画家,绝大部分均来自民间画家,另外还有若干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康熙、雍正时称为“南匠”,乾隆时改称为“画画人”。而入宫的民间画家无一不是功力深厚、画工卓绝,经过层层选拔才能入住的顶级画家,其绘画水平自然无懈可击。

此瓶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装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乾隆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烧制而成。可见整器造型端庄雅致,胎体无任何杂质,洁白如雪,在此完美的胎体上,画师可谓竭尽全力,使用了“勾、画、皱、染”等多种绘画技巧成就了这件举世无双、冠古绝今的珍品之作。

绘画敷彩准确,毫无逸漏,技术水准极高。绘画技艺细腻生动,禽鸟鲜活灵动,颇富工笔意态,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

画面中月季、牡丹花繁叶茂,各自争相绽放,一只锦鸡相伴而立于怪石上,双目圆睁,作昂首顾盼状,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愈发显得华美劲健,华美富贵;脚下则是遍地花草,菊花于前方绽放。牡丹及锦鸡均由“富贵”之意,而菊花则象征“长寿”,整体可意为“富贵长寿”。

整器呈现出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截然相反,而是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感,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观此佳作散发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满足了皇室的审美需求;表达了富贵长寿,鸾凤和鸣的吉祥寓意,实为一件国宝级珍品。

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创烧于明成化时期,至清康、雍、乾官窑中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且器型较大。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本次由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多年潜心研究,高仿的皇家宫廷名瓷是从故宫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22件,每件限量仿制80件,每件高仿品底书双款,除原款外还有中国文物学会、纪年和编版编号的款识,每件高仿品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监制收藏证书。

这件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原物早已流失海外,现藏于日本松岗美术馆,经与日方多次磋商,几经周折才把国宝“克隆”回国。此件物品是乾隆皇帝钟爱之物,陈设于皇家最显贵的地方。其胎洁白细腻,造型优美,口沿描金锦纹,腹部缠枝开光团花纹,整个纹样繁茂,线条工细而不失其生动有力,形象工整而不失其豪放和张力,色彩单纯而不失华富和热烈,是一种工艺性极强,最有绘画功力,艺术水平极高的高档陈列收藏品。

雍正珐琅彩花卉雉鸡图长颈瓶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宫中开始了珐琅彩不断试烧的艰苦历程。康熙二十九年为加强统辖管理,又增设笔帖式一人,以后又陆续增设技术和管理人员。

康熙责令当时的法国传教士马国贤和郎世宁督理试制。由于珐琅彩瓷是吸收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胎地上用各种珐琅彩釉进行绘画,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入窑后烧结时间难以控制的特性,所以进展缓慢。

经过几十年的试烧,珐琅彩瓷终于在康熙五十九(1720年)烧制成功,了却了圣祖康熙帝长达30年的夙愿。

长颈瓶造型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有着细长的颈部,丰满的圆腹而显得丰姿挺拔,端庄大方,为明清两朝多用造型之一。

此瓶釉色肥厚,胎质洁白细腻,平整光亮,如同天然形成未经雕琢一般水润顺滑。珐琅彩亮丽绚烂,色彩斑驳,令人心旷神怡。

珐琅彩绘画经过二次低温烧制,呈现出带冰裂纹的开片,细细品味,这些开片自然延伸、交错,与温润的白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器物平添了几分天然的装饰,给人一种美感,放佛听到玲珑清脆的冰裂之声。

瓶颈处题诗“朝朝笼丽月,岁岁占长春”,诗首尾押“佳丽”、“映”、“旭”闲章三方,书法苍劲俊秀,诗文意境悠远让人浮想联翩。

瓶腹绘花卉雉鸡图,雌雄雉鸡描绘生动逼真,雄雉鸡立于老枝枝干上,全身的羽毛鲜艳夺目,色调淡雅的雌性雉鸡蹲伏于侧,此情此景既温馨又和谐。一只嫣红牡丹夺目而出,更显生机盎然。

清宫珐琅彩的名贵,不仅仅在于它宫廷御制的身份,更主要的是存量有限。于此瓶相类似的“乾隆锦鸡花石图胆瓶”,于2005年被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以1.1548亿港元所竞得。

乾隆青花粉彩描金缠枝花卉纹螭耳尊


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由斗彩演化而来的创新品种,绘画工艺复杂,烧制难度极高,但烧造出来的瓷器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此尊不仅形制优雅,富丽堂皇,画工和色彩更是出类拔萃,代表了乾隆时期御用观赏瓷器瓶的最高工艺水平。

乾隆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青花、斗彩、粉彩、洋彩以及仿生瓷都极为别致。粉彩是乾隆彩瓷的主流,往往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件器物上。应该说乾隆时期的粉彩既有继承了雍正时期的瓷器装饰雅静的风格,也有重色浓彩、锦上添花之作。

从这件瓷器的装饰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遗风。另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乾隆帝偏爱茂美芬华之饰,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

此尊圆口,粗颈,垂肩,圆腹,圈足。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通体以青花粉彩装饰,腹部绘缠枝花卉纹,整体格调清新,别具艺术魅力。整器以青花粉彩为装饰,结合透雕技法,施彩华美。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乾隆 青花粉彩描金缠枝花卉纹螭耳尊 尺寸:

口径:12.7cm

高:32.7cm

足径:17.5cm

雍正粉彩描金花石纹笔筒


笔筒乃文房雅器之一,中空以纳笔,是其最初也是延续至今的特质。“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发端甚早的中华文明,最自觉的将历史的经验加以勤奋的传承。

文化,囊括了一切它所触及的物质世界。书典必有刀笔,笔从人而行走撂握,久而久之,不便贮存携带,便有笔盒容纳,书案之上,则有笔筒承之。

御窑笔筒,为清代宫廷文房珍贵品类,在清宫档案中即可见到皇帝钦命御窑厂烧造瓷制笔筒之记载。雍正时期,瓷制笔筒的烧制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等等,而且装饰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文人生活气息。

此件笔筒呈圆筒型,笔筒内外胎釉润白细密,釉水肥厚,触摸有滋润之感觉,胎体厚重,把玩时手感极佳。器身以墨线勾勒,用粉彩渲染描绘菊花石纹;画面注重写实,一花一叶,临风带露,娇娆可爱,众花布局看似分株独立,实则顾盼有情,气通意合。

菊花象征长久,因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甚至把九月称为“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者长久。

底部施蓝釉双框书“雍正年制”楷书款。整体造型秀雅,施彩柔美,画法工整精细,将叶脉清晰,枝干苍劲,花朵温润典雅、清新别致的画面与制瓷工艺融于一体,是一件雍正粉彩文房佳器,实属难得。正可谓,文人雅趣,跃然案头!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花鸟纹六方瓶


乾隆帝对艺术的品鉴与创新,乃是基于对文化艺术的深切爱好,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对艺术活动与文化事业的投入,以及游历怡情乐志,并付之于艺术创作的诸多轨迹。

身为一国之君,乾隆的生活几乎等同于政治,然而在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对文人世界的憧憬。盘山的静寄山庄是他所向往的恬静居所,他幻想过取代古画中的人物。

或者化身文人雅士,游弋于理想的山水之中,或化身普贤,浸润于宗教空无的境界中,透过种种乾隆御制器物,可以窥见乾隆帝个人深层而多面的人生哲学。

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于明中晚期开始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此瓶乃乾隆年间的创新之作,缤纷繁缛的纹饰,使人眼花缭乱标新立异,造型沉稳又不失韵味。

通体由五彩斑斓的精美纹饰所覆盖,除瓶腹开光处以外,整瓶均不漏地。细腻独特的纹饰也极为罕见,可以说御窑厂的工匠将此瓶的粉彩工艺运用到了极致,让人眼前一亮之感。

此器成型工艺复杂,烧制难度颇大。开光处留白可见胎质洁白细腻如玉,与整器的纹饰相比有强烈的视觉差,更加体现了开光处精美的花鸟绘画,彰显了皇家气派与风范。

此瓶乃御窑厂的陶工与宫廷画师的完美合作,反映出乾隆官瓷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纹饰设计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堪为乾隆皇帝思想开明,能够及时吸收新鲜事物的很好例证。

雍正洋彩矾红描金福寿云纹连座葫芦瓶


在雍正审美思想引导下,御瓷绽放出斑斓夺目的新姿采,形成种类丰富釉彩缤纷的局面。同时,由本品造型与釉彩之组合可折射雍正皇帝对摹古的态度。在追求全面摹古之际,雍正皇帝绝不仅停留于此,而善于汲取前朝艺术精粹,移为己用,注重在传统构成因素中创新,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和纹饰进行抽绎,组合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样式,寄予新意。

自唐代以来,因其器形吉祥如意故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至明代嘉靖时期,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葫芦瓶乃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陶瓷瓶式,瓶体似葫芦,并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 “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

此器造型端庄雅致,唯美隽秀。两段瓶腹大小比例恰到好处,视觉协调并且自然和谐。胎质紧实细腻,釉面光莹肥厚,手感温润,罄润自然;胎底部施松绿釉,书“雍正御制”双框四字双行楷书蓝料款。从字形上解析,字形平整秀雅、亦方正有力,起笔及落笔极具功力,应为雍正专门代笔人所书写。

葫芦底足连座,大大增加了烧制难度,并施黑釉描金绘吉祥纹饰,亦与顶部瓶口类似,此种装饰显得瓶体相得益彰,温文尔雅,造型独特,饶有新意。

瓶体白釉,描金彩绘祥云、红蝠、寿字纹饰,画工精细,祥云错落有致,红蝠洋洋洒洒的均铺于祥云中,布局合理;其寓意则为“福寿双全”之象征。葫芦瓶谐音“福禄”,纹饰有“寿”字在其中,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又可称为“福禄寿”三星高照,有“如意吉祥”之寓意。置于案头,且金碧辉煌,使人为之赏心悦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雍正洋彩描金花卉舞凤纹螭耳长颈六方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雍正洋彩描金花卉舞凤纹螭耳长颈六方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