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 导航 >

广彩——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

广彩——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古代彩瓷器 斗彩瓷器鉴别

2020-12-17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广彩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广彩”瓷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口所具有的条件,广彩远销西欧,得到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人士的赏识,成为必备的装饰与日常用瓷。产品常见于西欧皇家宫殿与博物馆,造型、纹饰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但装饰内容极富华夏特色,喜饰花卉锦簇、山水、写实庭院景色,乃至清装人物等。现按时代、纹饰特征、制作程序、与粉彩等的区别对广彩加以介绍。

01

外销促成的创烧阶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人重华瓷,在广州汀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即使见到了也不以为是广彩。雍正广彩山水人物纹盘为该时期的精品之—。

02

特色初具的形成阶段

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已有记载,采用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使广彩瓷像换新装一样,多姿多彩。在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外,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逐渐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

03

绚彩华丽的成熟阶段

清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繁而不乱。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花式设计从零碎、分散、独立的纹样组合,逐渐完整起来,如“织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构图的批量或整套生产。

04

文人画家与广彩

清末至民国初年,广彩瓷器由于知识界和画家的参与,使之创新并出现一批新彩绘组织,如《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知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广东博物商会,在广州河南宝岗附近的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内,开设了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他们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如,高奇峰、潘冷残、陈树人合画的“冷月栖篁”盘,据说是,“奇峰画雀,冷残画竹,而陈树人补冰轮”,是件十分难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念物。

05

色彩斑斓的现代阶段

解放后,从港、澳同穗参加祖国建设的—批广彩技术人员和内地的技术人员共六十余人组织起来,成立广彩加工厂,后又改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产品全部外销。改革开放前期,广彩厂步入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期,1985年广州彩瓷厂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广州织金彩瓷三百年名瓷展”,展出广彩历代精品。新时期的广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多重性装饰,色上色、色上描金、堆彩、堆金、多种色地描花等都是创新的新技法。20世纪90年代,新彩瓷工艺得到广泛使用,国营、集体、私营、合资、外资等各种体制的广彩厂建立,彩瓷事业空前繁荣,市场既外销也内销。

06

广彩与五彩、粉彩瓷器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的瓷器》一书把五彩和粉彩的区别说得较为清楚。文曰:“古彩与粉彩,都统称五彩。古彩为我国的传统装饰,在技法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方面则浓艳而不刺目,使用颜料也是就地取材。如用皂矾作矾红,以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黄色,以铅粉石末入铜花配成绿色,以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翠色以洋翠为上,广翠次之,以矾红为主色。粉彩多为没骨画法,其所用原料,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颜色几种,如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其洋绿、洋黄、洋白、翡翠等色,皆用硝粉、石末、硼砂各项配成。”

以上所讲区别,一是技法上,五彩是单线平涂,粉彩是没骨画法;二是颜料用法,粉彩除袭用古彩者外,还创造了几种颜料,胭脂红、羌红、洋绿、洋黄、洋白等。

广彩亦源于景德镇,有不少陶瓷书籍谈及广彩,但多只言片语,只是后来的《竹园陶说》较详,文曰:“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聚盛,欧上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加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并说:“今日粤中出售之饶瓷尚有于粤垣加彩者,因其杂用洋彩与饶瓷五彩稍异,间有画笔极工,彩亦绚烂夺目,与乾隆粉彩似者。”《竹园陶说》把广彩特点说得很清楚,因在乾隆年间,景德镇曾仿烧过广彩制品,可谓“雅润足观”胜于广彩。广彩早期师傅来自景德镇,把传统的五彩、粉彩、珐琅彩的技法及彩料吸收到广彩中来,二者互有影响是肯定的,但区别也是明显的。

在颜色用法上:广彩除部分原料来自景德镇以外,大部分颜料是广州自制和改配的。

①水青:称为一翠,为蓝青色,较鲜亮,似景德镇窑的青花颜色。

②西红:与景德镇的胭脂红相似,广彩是用水开颜色料,景德镇是用油开颜色料,故而广彩的西红薄而匀,景德镇粉彩和胭脂红则较厚。

③干大红:似景德镇的矾红,但较矾红浅而鲜。

④大绿:比景德镇的大绿稍翠一些,广彩稍泛黄且较明亮。

⑤麻色:似黄麻皮色,稍浓而亮,专绘西方题材,是常见的一种颜料,景德镇的五彩、粉彩则很少用此色。

⑥茄色:由西红和水青配制而成,呈紫色,但没有景德镇茄紫色浓艳。

⑦广彩喜用金彩,金碧辉煌,闪闪发光,五彩与粉彩则少用。

在绘画方法上:广彩喜用工笔画法,纹饰较规整,图案装饰性强,喜用满地开光(广彩厂称开“斗方”),花样一般有边、开光、有地,然后将主题内容安置在中心,主次分明,相互衬托。

制作要求上多采用来样加工,外国商标及纪念性纹样多。从同治广彩人物执壶、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碗,可看出广彩与景德镇彩瓷的区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广彩瓷


问:什么叫“广彩瓷”?

答: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自从采用乳金作地色后,色彩更加灿烂艳丽,织金满地.金碧辉煌,逐渐形成了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广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广州彩瓷艺术展精品纷呈


穗老中青三代20多位广彩名家的数百件彩瓷精品首度亮相

由广东陶瓷协会主办、广州市艺琦轩陶瓷工艺品公司承办的首届广州彩瓷艺术精品展10月29日至18日在广州市陶瓷大厦中艺琦轩举行。

记者在展场看到,数百件彩瓷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广彩爱好者和国外游人的青睐。其中,广州老中青三代20多位广彩名家制作的53件佳作,更是广东陶瓷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对展品进行严格评比而获得金银铜等奖项的精品。如获得金奖的5件作品尤为吸引众人关注:以传统广彩技法与现代题材相结合的《东方老人》20厘为圆盘,用领袖作为创作题材在广彩图案上极为少见,这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而《大观园》61厘米圆盘为现今最大的一件圆盘广彩,主题绘画的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故事情节,色彩富丽堂皇、人物生动活泼,建筑物突出中国园林风格,作品独具特色。

不少广彩发烧友告诉记者,这些精品有的继承发扬了广彩传统艺术特色,有的在传统基础上注入时代的气息和制作工艺,可谓糅合岭南文化特色和西方艺术色彩交融合璧之作,极富欣赏和收藏价值。

岭南文化—南国艺术—广彩瓷器


中国的外销瓷生产至少始自唐代,著名的唐三彩中的许多器形和纹饰都带有显明浓厚的阿拉伯民族文化的色彩,这在传统的中国瓷器中很少见的。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主要销往东南亚,龙泉青瓷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土耳其及欧洲。元代青花主要销往西亚和中东。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中期中国外销瓷则大量销往欧洲及东南亚和日本。

当时的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十分畅销,处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已把优质的中国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清代外销瓷器大致分两类,其一是清代历朝皇帝对于各国入觐使节的赐与,应该均系官窑器类,这是小部分。其二是大量贸易经营输出的是民窑器。这些大量销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的瓷器除了江西景德镇产品之外,还有广东潮安、浦城大口和福建永春(即德化)及沿海地方生产的传统产品。

外销瓷最普遍的品种是餐具、茶具、咖啡具。它们的器形、尺寸、图案,往往中西合流,多静物画、山水、人物、西洋故事和圣经内容等。

外销瓷中有称克拉克瓷和巴达维亚瓷两种。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器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

广彩是出口较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在广东地区生产的彩色釉瓷,或是由景德镇生产瓷胚,运至广州再加釉上彩的彩色釉瓷。广彩瓷器大宗出口,小部分民用,而时间仅在清康熙以后。康熙始海禁开放,广州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口岸,广彩的销售相当兴旺,产量、品种亦多。这种现象一直延伸至民国。广彩器物多为西洋风格和中国传统题材相结合的造型与纹饰,无款,如在其器边作修饰用的花边中加入西洋巴洛克风格的花草,如玫瑰花等,另外还有风景、人物、标记、纹章等等。

广彩器物的时代特征的鉴定,除了看器形、胎、釉外,在彩色上,康熙时期以红绿彩为主;雍正时见红、绿、黄、紫、雪青等色;乾嘉时大量使用金色和黄色;道光后以黄彩、金彩为主。结构丰满,往往布满全身,大红大紫,富贵满堂,色调热烈,粉彩和珐琅彩交合使用,除了开光的图案外,边饰满布不留空隙,体现了广东地区特有的地区风格。

如何识别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使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在经过二次加工低温固化彩料而形成的,一般包括彩绘瓷、彩饰瓷、珐琅彩等、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被称之为“窑彩”。主要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绘成各种各样的纹饰,然后加上白色的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两种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产生的年代不同,其次是最主要的制作的工艺是不同的,然后是在其瓷器的外形就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差别,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的分类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说两者是不同的且有非常大的区别,再加上其种类的不同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产生年代不同,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加的久远,釉下彩从宋朝开始烧制一直延续至今,而釉上彩是在明朝时期的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釉上彩源于釉下彩;其次是两者的制作过程不同,釉上彩是先通过1200-1300摄氏度的窑火烧成白瓷胚,再通过色料画好彩画装饰过后二次进窑使用800摄氏度的温度,而釉下彩是直接在生胚上直接进行创作,只是需要在色料画完之后上釉,在经过1200-1300摄氏度烧成。

然后是其器物外表是不同的,釉上彩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的容易,但是色彩和釉料却没有融合为一体,所以绘制出的纹样突出了釉面,手感非常强,然而釉下彩是先用色料进行初步的装饰然后在进行施釉,光滑度会比釉上彩更强;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分类是不同的,釉上彩色料使用的是650-800摄氏度,由于温度低,烧制出的颜色变化并不大,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者松香油进行调和,但是釉下彩是使用高温烧成的,色差比较大,颜色的变化非常难以掌握,一般是用甘油、牛胶、乳香油甚至会使用茶叶水进行调和色彩,所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细分有着明显的差别。

由于古代的技艺相对而言较现代相差很大,釉上彩主要是通过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在通过笔蘸水色在洗掉经过发福的擦洗,而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在勾好的轮廓线内使用色料进行填色,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代我国的市面上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瓷器大多都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在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差别了很多,而流传至今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则很少,特别是材质、造型上收藏价值和价格都非常之高,大多都在大型拍卖会上才难得一见,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是看其类型。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的讨论


(一)黑彩的源流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某些天然矿物如铁矿石、赭石、瓷土等,可以在陶器表面作赭红、黑与白等彩色,描绘各种花纹。并且,还让黑色当主角、红色做配角,由此成就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瓷器上的黑彩,首推河北磁州窑的北宋白地黑花。白地黑花又称白釉黑彩,“即用高铁彩料在釉下绘画,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而且,河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有釉上和釉下两种彩饰”,并非都是釉下彩制品。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高温釉上彩工艺是在坯胎上施釉后再用铁矿色料彩绘,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此类装饰工艺从宋代开始,历代磁州窑都有使用。”

除了白釉黑彩瓷品种外,北宋磁州窑还生产有绿釉黑彩瓷,而宋、金时代的河北磁州窑、河南扒村窑和山西长治窑等北方民窑,又开创出低温釉上红绿彩工艺: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按纹饰需要,以红、绿彩进行绘画(有些产品还加有少量黄色),再在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这类瓷器,就是白釉红绿彩,也称“宋加彩”,是元、明五彩的前身。

在“宋加彩”中,同时还出现了与釉下黑彩相结合的红绿彩,其工艺手法同明清时期釉下、釉上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器如出一辙。“当时烧造的瓷塑人物像,很多是用釉下黑彩在胎上绘发和眉目,经高温烧制成白釉黑花,而后在釉上绘以红、黄、绿等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类器物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宋金瓷器中较珍贵的品种。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瓷器彩绘上,黑彩源远流长、作用显著,甚至在许多时候,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色料。例如,人物纹的发髻、衣褶、鞋子和动、植物纹的毛发、形象造型等等,常常是非黑彩莫属。因此,让黑彩醒目又悦心,备受南北窑场关注,故时有建树。而景德镇窑的五彩,始见于元代,器物“所绘的彩色有红、绿、紫及孔雀绿等色。”,至明代,五彩之黑彩,遂有了黑漆光泽。

当然,从历史进程来讲,景德镇窑的黑彩出现,算不上太早。倘若,竟要等到清康熙来解决黑彩与黑彩光亮问题,那与元明时期景德镇为中国制瓷中心的瓷都地位,也就更不相称了。

(二)康熙之前的“黑彩罩绿”概况

对照明清两代实物不难发现,当今学术界已达共识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的说法,其实很不准确。因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黑彩罩绿”现象已多见。而清初顺治时期,五彩器上也多在其黑彩上“罩一层绿色”,致黑彩色泽乌黑如漆。入清后,五彩瓷的“黑彩罩绿”状况,较明代嘉万时期更普遍。

(三)五彩瓷的“黑彩罩绿”起始年代

通过实物比照可发现,景德镇窑五彩上的黑彩以及黑彩上出现“罩绿”,均起始于明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正德。而且,收藏于故宫的这件带底款的正德五彩盘,还让人们看到,起初罩于黑彩上的绿色,颇似“孔雀绿”釉。这表明,景德镇窑的黑彩及黑彩罩绿的兴起,很可能是受宋元磁州窑绿釉黑花瓷的启发。

(四)断代上的重要意义

有不少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以为,“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也有不少文物商店的业务人员认为,“康熙时期发明黑彩有黑漆的光泽,用以绘画树的枝干、叶脉、人物飘带、衣褶轮廓、鞋等,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加强了绘画的效果。”可以预见,若不对广为流传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以及“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等一些错误说法予以纠正,那么,明清五彩上由“黑彩罩绿”引发的错判,今后仍将不可避免。

结 论

黑彩上“罩一层绿彩”,并非为康熙五彩特有,更不可将它同康熙朝发明釉上蓝彩相提并论。准确地说,黑彩上的此项罩彩工艺,始于明代正德,完善于嘉靖时期,以后各朝盛行不衰,并沿袭至清代康熙。

此外还可以说,康熙朝后期,黑彩的应用更加广泛,由通常作图案轮廓线、局部点染或片断画面,发展到大范围使用,最终导致独立的墨彩品种于康熙晚期创立,把中国彩瓷的辉煌推向又一个极致。

关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四)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五)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六)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七) 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八)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广彩瓷器介绍


广彩也就是广州彩瓷的简称。行内也叫广州织金彩瓷。清代雍正年间,随着中国对外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扩大,各类瓷器从广州出口增多,为了适应外销市场需要,江西景德镇部分釉上彩绘瓷器移至广州加工生产。景德镇釉上彩瓷在这里与当地的烧青艺术(铜胎瓷珐琅)相结合,并根据欧洲市场的来样来稿,融合中西,使得釉上彩瓷出现新的装饰形式,成为早期的广彩瓷器。

广彩在乾隆年间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形成了专门给欧洲各国加工外销瓷的专门产地。将在江西景德镇定制好的素白瓷胚运到广州,按照西洋各国定好的画片,彩绘于素胚上,在销售出去。清中期,广彩外销瓷业务,由十三行商开设的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负责,因此底款多落统一款识,书写多为专人,也有印制款,款识内容多含有定制国家,公司,或者家族名称,时间等,到晚清时期,广彩的控制逐渐脱离政府,因此款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什么都有,也很随意,但年代一般都有标注,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判断,当然如果没有底款,或者款识书写无年份,就要通过全方位的判断了。

广彩瓷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著称。而清末民初时,由于岭南画派画家参与广彩的生产,促使岭南绘画风格的瓷画逐渐兴起。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及留存实物,从瓷器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岭南画派对广彩瓷所产生的影响,凸显清末民初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瓷的艺术特色。

广彩用色浓重,料厚色艳,对比强烈,以红、黄、绿、黑、金为主色。料厚又用平涂晕染,更具遮盖力。广彩用色十分注重调子,并用金色和黑色压住原色。从而统一了色调的倾向并出现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这是欧洲市场接受广彩的主要原因之一。广彩所用色料不拘一格,有古彩、粉彩、珐琅彩、新彩和自制与兼用的等等。所用色料有厚的、薄的、透明的、不透明的、半透明的、光亮的、哑光的。只要能用即为所用。难怪前人称赞广彩织金彩瓷:“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需缎锦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广彩发展到清末民初时,受景德镇等瓷器产地将传统绘画移植到瓷器的风尚影响,此时的广彩瓷也出现这一倾向。尽管广彩在晚清时受欧洲陶瓷业发展的影响,外销的数量有所减少,日渐走向衰落,但由于这时期一些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岭南绘画风格的瓷画逐渐兴盛起来,为广彩瓷绘艺术开辟了创新的道路,并出现一批新的彩绘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位于广州河南宝岗附近宝贤大街的广东博物商会。

该商会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人于1908年建立的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同时它也是同盟会为掩护革命行动而设立的众多机关之一。博物商会一方面从瓷庄承接外销订单,按照客户需要进行彩绘和烧制,当时商会中的名家画手就曾绘制过许多彩瓷珍品;而另一面,博物商会则以此为掩饰,在烧窑处制造炸弹从事革命活动。

当时高氏兄弟、陈树人、潘达微、刘群兴等人在数年间画了不少艺术性极高的彩瓷,他们一方面受广东地区传统文人绘画的影响,在瓷器上表现传统中国画意蕴,表现技法上多采用国画的形式,很少使用图案作装饰,画风淡雅清逸;一方面结合岭南画派祖师居廉、居巢的绘画技法,精写花卉、草虫、动物,在选材构图、设色用笔上均体现居氏状物精微、博彩鲜丽的风格。博物商会当时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师,商会1909~1910年间在《时事画报》登过招聘画师的广告:“兹本商会拟聘请画师四十位专司绘事,以能绘精细人物花鸟者为及格。”由此可知,商会当时的规模不小,画师能绘精细人物花鸟,水平高于普通工匠,因而商会除了文人色彩极浓、兼工带写的彩绘瓷器作品,也有不少精细的工笔之作。

岭南画派画家对广彩瓷地域特色的形成有不小的推动作用,他们的瓷绘风格也影响到当时其他的彩瓷组织。高氏兄弟和刘群兴所居的广州河南地区是广彩作坊和广彩艺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那里也活跃着一批很有功力的文人画家,南社、十香园、伍家花园等都是他们的聚集之所,绘瓷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目前所见的民国彩瓷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这里的文人画家的作品。

这些文人画家并没有入行会,但也纷纷在广州芳村、鳌洲一带成立画室,冠名“化观瓷室”“笔花仙馆”“咏梅别墅”“碧梧画居”等。这批岭南画家的绘瓷作品多为瓷庄收购或在广州西关的古玩铺出售,广彩行会内部也会拿来复制,因此也影响到行会内部的生产。如任广东博物商会技术主导的刘群兴从小就在高剑父的指导下学习中国画,能将中西绘画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在广彩上,时有创新,如一缕清风令时人大开眼界,其作品在当时销路很好,价格不菲,好几家瓷庄都以刘群兴绘制的彩瓷为样板,大批量生产以满足外商的需求。这些岭南画派的画家当时绘制了不少广彩瓷器,多已外销,留在国内的较少。

从保存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及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为数不多的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来看,这些瓷器造型基本以用于陈设的盘为主,也有少量的瓷板及瓷瓶,这与以往主要用于餐饮、造型种类繁多的广彩瓷器有很大区别。这可能是因为盘和瓷板造型比较宽大,相对于其他器型更适宜绘画,使画家犹如绘于纸面一样,能自由挥洒,随心所欲。这些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所绘内容基本上以人物、山水、动物题材为主,其中又以人物最为丰富多彩。早期的广彩人物纹有中国人物,也有西洋人物,中国人物一般描绘的是世俗生活,画面人物较多,气氛热闹;西洋人物或描绘世俗生活,或取材于神话故事、宗教题材。

清末民初带有岭南绘画风格的广彩作品除了上述题材外,还有历史故事、戏剧小说以及文学题材。与此前的广彩人物纹相比,画面简洁雅致,人物笔简神全,情景简单。如表现世俗生活的广彩人物盘(图1)和广彩牧牛图高足碟(图2),前者描绘绿荫下一对夫妇在窗前注视着窗外嬉戏的孩童,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孩童天真稚趣,整个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表现神话传说的广彩寿星图碟(图3)和麻姑献寿图瓶(图4),前者绘一寿星用拐杖吃力地背着一个大寿桃,虽寥寥数笔但生动自然,形神具备。表现历史故事的如潘妃图花口盘(图5),绘潘妃步莲图。潘妃是南齐东昏侯的妃子,东昏侯曾凿地为金莲花,令潘妃步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也。”整个盘施肉红色地,加金彩花朵,彩工精细,华贵高雅。表现戏剧小说的则有《西游记》图盘(图6),描绘师徒四人面对变成童子的妖怪,各人不同的反应,或怜悯、或怀疑,很好地刻画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绘制手法成熟。取材于文学题材的作品如广彩“东篱秋色”图盘,以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题材而绘制。描绘西洋人物的作品如广彩妇女头像盘(图7),描绘了一个身穿华服,头戴丝巾,手捧鲜花的西方贵妇的侧面半身像。此画像应是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与高剑父所提倡的用西洋画之写实改造中国人物画相呼应。

以往广彩瓷的风景画大致可分为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其中很多都是将自然风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而此时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作品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基本上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无异,都是一些树木、山川、河流、房屋、人物的组合。如广彩山水图盘(图8),以红、绿、赭彩绘山水风景,近景刻画了几棵树,远景几座小山,中间有一片湖泊,一叶扁舟漂于其上,画面意境深远,当出自专业画家之手。又如制作于清末的一件广彩山水图盘,以赭、绿、墨彩绘制,构图上与前一件作品相类似,画面分为三段,中间一大片地方留白以作湖泊,体现了中国画计白当黑的布局法则,画面清秀雅致,诗意浓郁,颇有文人趣味。除了单纯地描绘山水,部分瓷绘作品也会添加一些人物,使山水风景更具生气。如绘制于清末的广彩人物图盘(图9),山水人物小景图中,一老人正手执扇子,闲适地靠在一棵大树上,神态悠然自得,旁边一小孩正看火烧水,画面简洁雅致,颇有岭南画派的风格,应出自文人画家之手。

以往广彩瓷中单独描绘动物的较少,且以鹿为主,也有少量龙凤纹,此外是一些鸟雀、蝴蝶与花卉相结合的花鸟的图案。这些动物图样往往寓意深厚,色彩艳丽,极富洛可可艺术风格,是广彩瓷绘中一个重要的装饰纹样。而受岭南画派二居注重写生、善于描绘花鸟草虫特点的影响,以及高剑父、陈树人等人曾留学日本,受当时日本流行动物绘画的影响,清末民初单独描绘动物的广彩作品有所增加。表现手法也不再是图案化,而是既有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的兼工带写的风格,又有笔法细腻、造型逼真、追求写实的动物形象。如高奇峰、潘冷残、陈树人合作的“冷月栖篁”图盘(图10),以及广彩鹌鹑图盘(图11)和广彩梅雀图盘(图12),都比较接近中国传统的花鸟绘画,用笔虽少,但颇有意境。三件作品背景皆有一轮圆月,尤其是后两件,通过背景的渲染突出一轮淡淡的圆月,给人以迷离空蒙的感觉,很可能是受日本画喜欢渲染背景表现天色以增强深度与空间感的影响。当时日本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表现造型与光色的方法,注重写生,画坛非常流行细腻写实的动物画,日本画家竹内栖凤的《狮》《猿》、木岛樱谷的《鹿》、横天小连的《虎》均成为学生临摹的范本,曾留学日本的高剑父等人也受其影响。如高剑僧绘制的群鹿图圆瓷板(图13),所画的鹿当是受木岛樱谷的影响,作品描绘了6只神态各异的鹿立于原野之上,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广彩狼盘(图14),绘溪边一狼似作势欲扑,又似沉思凝望的姿态,作品以极细密的笔法刻画出动物皮毛的质感,通过明暗对比衬托出形体与结构,表现得惟妙惟肖。此外,还有高剑父的广彩猛狮图盘,以及受高氏兄弟常以鹰隼入画影响而作的广彩鹰盘(图15),这类题材与高剑父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后所绘的啸虎、雄鹰、跃马题材的绘画一样,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唤起民众进行战斗的感人力量,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作者的理想。

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瓷除了表现内容与以前的广彩有区别,在表现形式上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如在布局方面,清嘉庆以前有构图繁密和疏朗两种风格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以繁密为主,较少留白,多为满地开光,一般有边饰、开光和地彩,然后将主题内容安置其中,相互衬托。而此时受岭南绘画影响的广彩作品则很少采用边饰和开光,即便有边饰也是非常简单。画面留白较多而不再繁密,构图简洁明快,一件器物多以一幅完整的绘画作装饰。如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广彩山水纹盘,它们很多出自岭南画派之手,注重布局与意境,一改早期广彩山水风景配以边饰的习惯,借用中国画的构图形式,随意伸展,自由穿插,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和主观情趣。这些作品的瓷绘内容基本上都是文人画内容的移植,而且一改广彩不许作者落款的旧行规,署上名款和印章,将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人画移植到瓷器上。

广彩是在五彩、粉彩等瓷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发展初期在色彩运用上受景德镇瓷器影响比较大,生产了很多比较素雅的瓷器。但发展到繁盛时期的广彩用色以红、绿、金为主,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尤其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金彩被大量使用,绘出的图案绚彩华丽、金碧辉煌,与以往一些比较素雅或效仿中国画的传统瓷绘作品大相径庭。而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广彩瓷绘中又开始融入中国画的技法,颜色运用上一改绚彩华丽为清新素雅,色彩古雅清幽,意境含蓄。而一些描绘花鸟的瓷器,依然能感受到居廉、居巢花鸟画的韵味,如广彩玉兰花盘 (图16),画面简练素雅,寥寥数笔就勾绘出花与叶的冷峻清香引来蜂飞蝶舞,营造出此处无声、暗香袭人的意境。而一些具有纸绢浅绛画艺术效果的瓷器,如广彩人物盘(图1),其风格与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可知广彩也受到当时国内流行的浅绛彩这一绘瓷方式的影响,这些都为广彩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笔法上,发展到清后期的广彩出于装饰效果的需要,瓷绘线条往往是一些粗细均匀的轮廓线,仅起到定型的作用,与写意多变的线条渐行渐远。尤其越到晚清,画法更显粗率,逐渐消解了线条作为绘画形式主要表现的造型功能。在清末民初时,受岭南绘画影响,文人绘画中注重笔法的画风开始渗透到广彩作品中,从以前以工笔为主变为半工半写或以写意为主。如广彩寿星图碟(图3),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就使寿星公挑着桃子那种笨拙的姿态跃然瓷碟之上,笔法相当纯熟,顿挫多变的线条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除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形式,受岭南画派“折中中西”的影响,瓷绘作品中也出现西方的写实手法,尤其在动物的刻画上。如广彩雪松攀猿图盘(图17),整幅画是国画的绘画形式,但在猿的刻画上加入了西画的光色造型方法,将中国画线条、笔势的优点与西画善于色彩和表现立体感的优点结合起来。

清末民初广彩受岭南绘画风格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岭南画派大师如赵少昂、杨善深等在其老师高剑父的影响下,曾创作过不少瓷绘作品。一些广彩艺人如司徒洪也曾师从黎雄才、梁占峰、黎葛民等岭南派画家,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到广彩上。画家参与广彩制作,一方面拉近了艺人与画家之间的距离,使岭南绘画走出象牙塔,做到雅俗共赏;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广彩瓷地域特色的形成,丰富了广彩瓷器的绘画样式。

广彩的装饰风格是构图丰满,密难行针,紧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于白玉之上。它的另一个重要的装饰特点是满地加彩,不漏白胎。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广州不生产白胎瓷器,只做釉上彩绘加工,所用的白胎瓷器早期主要来自景德镇,后来也采用其他多个产地的产品,胎色、胎质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瓷器表面缺陷颇多,用满地加彩的方法,可以遮掩缺陷,变缺点为优点和特点,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同时,满地加彩的装饰方法亦为欧洲市场所欢迎。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1.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2.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3.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4.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5.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6.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7.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8.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广彩——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广彩——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