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钧瓷收藏与鉴赏

钧瓷收藏与鉴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鉴赏

2020-12-17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古钧台而得名。钧瓷始烧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徽宗时期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门为皇宫烧制御用瓷器,主要品种为各式花盆、鼓钉洗、出戟尊等陈设用瓷,史称“钧官窑”,并成为后世所称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代钧窑生产以日用的盘碗为主,质量较粗糙,没宋时精细。明朝后期由于犯了神宗皇帝朱翊均的名讳,钧瓷被勒令停烧。到了清末,神后有卢家开始试验仿烧钧瓷,但产量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禹州市成立了钧瓷研究所,对钧瓷专业研究生产,还有现在私营企业、个体钧瓷厂和个人钧瓷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钧瓷的胎质坚细、厚重,断面呈重灰色调,外表呈芝麻酱色,叩之声音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钧瓷造型古朴端庄、简练大方;钧瓷的工艺制作要求严格规整,工序繁杂,古来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生产过程中若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业界有句行话叫做“生在加工,长在成形,死活看烧成”,形象的说明了钧瓷制作的不易。钧瓷的成形现在以手工拉坯和模型注浆为主。钧瓷的烧成目前以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烧为主,个别有用煤烧的。但无论用哪种燃料都能烧出好的艺术品来,因为烧成的原理都是高温还原烧成。

钧瓷的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其釉色的变化,以窑变著称,被世人誉为“火的艺术”。一件产品上五彩辉映,色彩相互渗透,可谓红中透紫,紫里藏青,青中泛蓝,蓝中带白,白中透红,实难用语言来形容。常见的钧瓷釉色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豆绿、鹦哥绿、孔雀绿、鸡油黄、米黄、玉黄等。同时钧瓷的釉面还会出现许多优美的纹路、斑点等,给钧瓷更增添了一种美感。常见的纹路有蚯蚓走泥纹、兔毫纹、冰裂纹,斑点有鱼子粒、珍珠点、星辰满天、油滴等。在钧瓷上千变万化的釉色与纹路、斑点等相互交相辉映而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传说故事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非人工所能控制,故而倍加珍贵,堪称世间一绝。面对钧瓷窑变,有人说钧瓷是一首雅致的诗,有人说钧瓷是一幅奇异的画,也有人说钧瓷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就是你不懂瓷器,不懂艺术,当你见到钧瓷时,也会被它那五彩斑斓的窑变釉色所吸引,陶醉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喜爱上这神奇的宝瓷。

钧瓷的造型无论形状如何,其规格大小可以完全一样,但钧釉的窑变却绝对烧制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效果来,所谓“窑变无对、钧瓷无双”就是指此,这也是钧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陶瓷的特别之处。所以说,只要你拥有了一件钧瓷,也就拥有了世界上的唯一。正因为如此,宋元明清各朝,无论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还是巨商富贾,都对钧瓷情有独钟,倍加珍爱。民间自古流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到了现代,钧瓷更成为大众追逐收藏的对象,已由“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民众也以能拥有一件钧瓷为荣。

鉴赏一件钧瓷的优劣,一看釉色,二看造型,三看工艺。看釉色:钧瓷的釉质要厚润、透活,釉色的变化要丰富多彩,釉面或有纹路、斑点的生成,或形成有自然图画。如出现罕见的纹路、斑点和形成意境图画,则为上等钧瓷釉色。但一件钧瓷的意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去鉴赏、发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件钧瓷的艺术价值。看造型:钧瓷造型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主要为陈设品和收藏品。钧瓷属于釉装饰,故造型应以简朴洗练为佳,过于繁琐时喧宾夺主,不利于表现钧瓷奇妙的釉色变化。大多钧瓷造型有吉祥寓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连年月余”造型,瓶口为莲蓬状,瓶耳为鱼形,莲谐音“连”,鱼谐音“余”,故有此名。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钧瓷造型上都有所反映。而钧釉的变化似乎与道家关系最为紧密,这就是“道法自然”,以自然窑变为上。看工艺:钧瓷制作规整,工艺精细,无有大的瑕疵,整个器物要完美无缺。需要指出的是有的釉层中有很小的细微气泡,这是釉分相乳浊的原因,为钧釉的特征之一,不能算是缺陷。有此滚釉形成的釉面效果很美,反而提高了其艺术性,应列为奇品对待。综上所述,釉、型、工俱佳的钧瓷,就是上等的好钧瓷。

影响钧瓷价格的因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点外,还有制作方法:

何时制作、何人制作、作品的大小等。一般而言,手工拉坯制作的比模型注浆的价值高。因为拉坯是纯手工制作,属单件作品。另外手拉坯作品的神韵比注浆的感觉要好,更利于钧瓷釉色的表现。同样条件下,钧瓷制作时期早的比晚的价值要高,这属时代性问题,其作品风格常带有时代烙印,制作工艺代表着当时的技艺水平。老艺人、工艺美术大师、著名艺术家等人亲手制作的钧瓷作品要比一般匠人、技术工人制作的价值高。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技艺精湛全面,艺术水平高,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作品的规格,一般大的比小的价值要高些,但窑变效果好的小件,比窑变一般的大件价值高,故不能单以大小论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钧瓷价格的因素要综合考虑。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钧瓷收藏如何鉴赏


钧瓷收藏如何鉴赏?钧瓷作为五大名瓷之一,历经宋朝、明代永乐、晚清、民国等四个鼎盛时期的发展。作为现当代钧瓷收藏爱好者,需要积累知识,磨练眼力,对钧瓷进行鉴赏。那么,钧瓷收藏如何鉴赏呢?

1、“色”即人们俗称的“窑变”。窑变可谓钧瓷最鲜明地区别于五大名瓷之处。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被誉为“钧无双”。由于钧瓷产地独有的矿床原料和加工方法,使钧瓷“同是一色遂成异色”,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发生釉色的轻微变异,这些起源于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共同作用,非人工之巧所能办到。文人墨客用“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来对之赞美。钧瓷釉色中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那么何种釉色为最好呢?传统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当然现代收藏人的审美不拘一格,赏玩者可着眼于自己偏爱的釉色。

2、“型”即钧瓷的器型。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新创品种有几十个,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挂盘等。现当代钧瓷克服了古钧瓷“钧不过尺”的限度,现有高达2米以上的钧瓷产品,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受烧制技艺、时代的更迭淘洗和交流所限,钧瓷的器型在五大名瓷中趋于保守,相信这点随着钧瓷艺术的繁荣和当代人的重视程度会逐渐改观。采访金瓯阁主人王辉得知,本届“钧瓷艺术特展”在展品的器型上重视了创新,例如将器型与佛像相结合,最高的展品高达1.5米,是一次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力尝试。

3、“纹”即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蚯蚓纹、鱼子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

4、“质”即器质。专家研究发现,钧瓷的原料中采用了含有氧化铜成分的孔雀石。胎中铁、钛的含量影响着钧釉的鲜艳程度和色调的深浅,硅、铝的含量对釉的开片有着重要的影响,碱性成分的多少则影响着釉的流动性。所以钧瓷“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对钧瓷烧制技法的了解可以帮助收藏者更好的鉴别钧瓷。

5、“境”即图案和意境。古人用“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赞美钧瓷的意境之美。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赏者在丰富的想象力中获得精神享受。

古代钧瓷的收藏与鉴定


钧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名窑瓷器之一,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在河南境内的鲁山段店和郏县黄道等地所烧造的花釉窑变瓷应是最早的钧瓷,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们一般还习惯把这种花釉窑变瓷称为唐钧。

钧瓷烧造起源于唐代,但北宋时期才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在河南禹县神 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珍贵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穷的颜色,使钧瓷在北宋时期名噪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后来宋金战乱时期,大批优秀工匠南迁,使钧瓷烧造水平随之下降。到元代时,钧瓷烧造水平已经大不如北宋时期了,但由于钧瓷色彩斑斓,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元代时钧瓷在民间又一次发展起来,窑口从河南一地开始向北方传播,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都出现了烧造钧瓷的窑口。元代以后,随着北方战乱不断,明、清时期钧瓷烧造渐渐式微,直到清末才有人重烧,但清末、民国时规模很小,几乎断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才开始恢复烧造。

我们现在所说的钧瓷收藏,一般是指宋元时期的钧瓷收藏。北宋时期的钧瓷已经很少能见到,元代钧瓷由于当时产量较大,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些,但由于钧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一出现往往也是藏家争抢的藏品,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一个好一点的元代钧瓷碗盘,比如带红斑的元钧碗盘能卖到万元左右,而且市场上的价格仍在一路攀升。所以,遇到好一点的钧瓷品种大家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我们在收藏钧瓷时一定要对各时代的钧瓷有所了解,这样在市场上大家才能去伪存真,收藏到真正的钧瓷藏品。下面简单谈一下宋元时期钧瓷的区别与鉴定,供朋友们参考。

宋代钧瓷一般色泽沉稳,窑变自然,胎土细腻沉厚,釉面流动感均匀,釉面开片较少,气泡少,棕眼很少或无棕眼,施釉到底足且足心施釉。

元代钧瓷一般色泽亮丽,胎土较粗松,釉水流动感强且釉水厚重,多有垂釉现象,釉面开片大,气泡多,棕眼较多,而且窑变多为人为点、刷形成,施釉不到底,底心露胎且多有乳状突起。

由于钧瓷烧造时温度较高,所以不论宋钧、元钧,釉面一般不吃土,玻璃感较强,有时有水蚀现象,但土蚀情况较少。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在市场上遇到一个土蚀严重的钧瓷就一定要小心了。而且钧瓷釉面莹润细滑,摸着手感较滑腻,如果你看到的钧瓷釉面很干涩的话也要小心了。

当然还有很多鉴定钧瓷的方法,但一般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行,以上这些只是鉴定钧瓷的一点小窍门,希望大家在收藏时能用得到,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收藏到好的钧瓷藏品。

越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越窑

越窑历史悠久,始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一直到宋朝,延续千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越窑的历史

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密,胎骨常常为淡灰色,有着均匀的釉层且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色和青黄色较稀少。三国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晚期装饰繁复绚丽,出现斜方格纹,并出现了堆塑,器物以日用品和明器为主,已经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原始陶器的样式。西晋时期,越窑繁荣起来,这时的青瓷胎体厚重,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均匀厚润,装饰精致繁复,釉色以青灰为主,用堆塑、刻花、划花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品为主,其中一些器物造型复杂,不乏精品。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灯、盘、碗、烛台、盆、钵、壶、砚等,造型也逐渐趋向简朴,装饰越来越少,纹样大多以弦纹为主。南朝时,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为莲瓣纹。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施青釉,胎呈灰色;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越窑的工艺特色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密址广泛分布在今浙江余姚、上虞、宁波、慈溪等地,其地古属越州,故名。越州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瓷器生产长期居全国之首,工艺也日趋成熟。唐初,越瓷胎体为灰白色,较粗松,唐代中晚期多为深灰色、灰色,部分为淡紫色,细腻坚薄。釉色上,青黄色唐早期居多,青中泛黄唐中晚期较多,五代时多为青绿色。

唐代越窑瓷的器形丰富,其中壶、碗、盘造型变化多端。常将口沿做成荷叶口、花口、葵口,底部加宽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大方。唐代越窑的特点是重视造型、釉色,而不重纹饰,大多数素面无纹,而且纹样种类较少

主要有双鱼、莲瓣、云鹤、龙纹。纹饰手法多为划花,少量为印花及镂雕。

越窑雅颂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评价道:“瓯(指茶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在同一本书中,陆羽还对邢窑白瓷和越容青瓷做了比较,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窑青部,深受当时诗人的喜要,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政脉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秘色越器》)晚店五代诗人徐查的“按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刻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益》)。日本明治时期的诗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难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余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越窑青瓷或其中一种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从前文两位诗入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但在漫长的历史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等供奉释迦牟尼真身含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4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不过关于秘色瓷仍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为秘色瓷。狭义的秘色瓷,应是越窑烧制的御用之物。

古瓷的鉴赏与收藏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华杰出的茶文化陶艺品发展到今天,它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而且沏茶能持茶道“色、香、味”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历史地继承了宋代茶文化的经典,艺术上兴盛了古代文人雅士对紫砂陶艺的推崇和参与。由于茶文化和陶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历尽了300多年的发展,壶艺日臻丰富完美。可是,有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能叫价几十万元,有些卖茶具的商店,一把紫砂茶壶也就几十元。同是紫砂壶,价格何以相差那么大呢?如何鉴赏和收藏陶艺史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精品,对于每一个熟悉中国茶文化,了解紫砂壶艺和专业收藏者来说,是一门艺术必修课。

紫砂:紫砂鉴藏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工、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相明石瓢壶(顾景舟)

一是“泥”

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它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近年来时兴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

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桩、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光。

三是“工”

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

四是“功”

“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在讲究造型的形式美时,容易忽视其功能美。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用紫砂茶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紫砂茶壶久经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至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由于紫砂茶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所以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另外紫砂茶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因此,紫砂壶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除了这些,和字画、陶瓷等收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有“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市面上的紫砂壶有的是经济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的一般茶壶;还有是选料精良、精雕细琢、出自名家的工艺品紫砂壶,因此收藏宜选后者。

陶瓷收藏与鉴赏: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怎么鉴赏现代钧瓷?


怎么鉴赏现代钧瓷?精品现代钧瓷的造型要非常典雅、端庄、大方、优美。线条简单明朗,和谐统一,具有节奏和韵律,造型要与釉色充分、自然地相互结合,完美地统一起来。

因为古代钧瓷的传世作品少,赝品也比较多,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收藏起现代钧瓷了。现代钧瓷的价格逐年上涨,在过去一件精品钧瓷只能够卖到三、四千元,而现在轻易就可以卖到上万元,可见,现代钧瓷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以及升值潜力的。

首先先来说说哪几类现代钧瓷最具有收藏价值。

1、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用风箱式小窑所烧制而成的炉钧釉钧瓷,所用的燃料是蓝炭。这类钧瓷的成品率非常低,但是窑变效果非常好,色彩、纹路等都十分独特。

2、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煤烧产品。钧瓷一厂、二厂、国营瓷厂以及神垕东风瓷厂烧制,窑变效果千变万化,颜色多彩,器形各种各样,底部没有款识。

3、20世纪90年代气窑诞生,各个钧窑厂烧制出了非常多的精品。这个时期钧瓷的胎色既有香灰胎也有灰白胎,款识大多是厂家的名号或者是作者的姓名,有用印章的也有用手刻的。

4、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难收藏,不同大师的艺术风格与学术成就都是影响钧瓷收藏价值的因素。

接下来再来说说鉴赏精品现代钧瓷有什么要领。

1、精品现代钧瓷的造型要非常典雅、端庄、大方、优美。线条简单明朗,和谐统一,具有节奏和韵律,造型要与釉色充分、自然地相互结合,完美地统一起来。

2、窑变效果是钧瓷最大的特点,因此对于精品现代钧瓷来说,釉色要多变,以红色为主,在这基础上形成非常自然的变化,生成拥有意境的纹路。

3、精品现代钧瓷的制作工艺应当十分精细。线条要非常流畅,整体不能够有瑕疵以及缺陷。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网讯,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小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平底;肩上对称有双系,一侧有短流,饰为鸡首型,中空可供出水,另一侧有把,连接肩部与口沿;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较薄,部分区域开细碎之纹片,底部无釉,露灰白色胎,胎质较为疏松,有气孔;器身点饰褐彩,随意成型,是东晋时期浙江西部德清窑口产品。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壶,但是早期的壶主要是取水用具,如新石器时代的壶,底部是尖的,适合在垂直方向取水。后来逐渐演变成水器,到晋代基本成型,变成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样子。不过,西晋时候的壶还是没有流,仍然是出水入水都是一个口,如本书12号藏品。在西晋晚期开始出现以鸡首,羊首甚至狗首等贴塑在肩上,用来做装饰,到了东晋,再在这个基础上将鸡首做成中空形状,可以方便地出水,最终形成出水入水分开通道,而在另外一面又对称地做上把,既方面手提,也更美观,由此壶也就最终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两晋时期壶的制作主要集中在浙江,包括东部的越窑、南部的瓯窑和婺窑,还有西部的德清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西南部山区也发现有当地生产的青瓷壶出土,时间当在晋末南北朝,不过尚未有最后定论。越窑瓷器较为精美,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也更成熟,相比之下,瓯窑和婺窑的瓷器则较粗糙一些,主要表现在釉层较薄,呈色不稳定,胎质较为粗松,形制简陋。德清窑的黑釉鸡首壶历来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但是过去还未曾将这类青釉点彩壶列入德清窑产品序列,而到了隋、唐,则南北很多窑场都开始制作壶这种器具了。

关注手机(m.cngold.org),动态随时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钧瓷收藏与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钧瓷收藏与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