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十大瓷砖 > 导航 >

十大名家画瓷盘 景德镇瓷品中一朵奇葩奇葩

十大名家画瓷盘 景德镇瓷品中一朵奇葩奇葩

十大瓷砖 景德镇古代瓷器 十大瓷砖排名

2021-01-11

十大瓷砖。

■程十发《少女》

■朱屺瞻《钟馗学耕》■张大壮《鱼乐图》■林风眠《仕女图》■刘旦宅《马前泼水》■陆俨少《青花山水》■关良《宋江杀惜》

■谢稚柳《泼墨山水》

1964年,沈智毅陪画家唐云、林风眠、朱屺瞻等赴江西景德镇蹲点绘瓷。这期间,林风眠为沈智毅在十寸瓷盘上画了《仕女图》:瓷盘上仕女盘膝而坐,手持鲜花,妩媚温馨,优雅文静。线描匀细,圆润、飘逸的曲线美,令人羡爱。唐云除了在瓷缸盖上为沈智毅画了蝴蝶花之外,还在十寸的瓷盘上画了《水仙麻雀》:翠绿为裙的水仙,梢头数朵白底黄心的花蕊,清姿幽香,水仙旁有一大青石,麻雀站立于上翘首自乐,沈智毅说:“此乃唐云瓷盘画中的精品,他是用着心为我画的。”在景德镇,沈智毅一面照顾画家,一面偷闲学画。他说:“那时我学到了两样本领,一是林风眠用纸揿画及用牙签刮画的本领。二是掌握了画瓷的颜料、调色以及基本材料的运用。”沈智毅发现请名家在瓷盘上画些小品,用作市领导出访礼品,效果很好。于是他带回了许多画瓷材料。正巧,时任领导王一平要出访日本,希望上海美术馆请一批画家画一批瓷盘,于是沈智毅策划了十大名家画瓷盘的活动。活动很成功,烧制了近十套瓷盘。

岁月沧桑,“文革”中这些瓷盘砸的砸,散的散,能成套、完整无损的几乎没有。然而沈智毅家的一套用锦盒装好的十位名家画的瓷盘,非常精致。沈智毅说:“我这一套瓷盘前前后后也收集了近四十个年头,最早的数唐云和林风眠,1964年画的,最晚的是刘旦宅2003年画的《马前泼水》。”

1974年,“文革”尚未结束,沈智毅偷着请朱屺瞻画钟馗。心有余悸的朱屺瞻说:“钟馗捉鬼有多种解释,画得不好有含沙射影之嫌,这样吧,还是画幅《钟馗学耕》吧,它没有政治性。”果然画面上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拿着锄头使劲劳作,颇为好笑。然而笔挟风雨之味还是能让人捕捉得到的。tAocI52.Com

关良画了《宋江杀惜》,陆俨少画了“青花山水”《一帆风顺》,张大壮画了浮萍、桃花、鲦鱼,陈佩秋画了兰花和石头,程十发画了他的拿手绝活“民族少女与飞鸟”,而谢稚柳却画了泼墨山水。沈智毅说,请谢老画时,谢老很实在地说:“这活我从来没有画过,要出丑的。”沈智毅对他说:“你按平时画山水画的手法大胆地去画,你要用什么颜色,我为你调好。”在沈智毅的协助下,谢老画了一张如张大千式的大泼墨,气势很大,待烧制出来后,谢老自己也爱不释手。谢老在上海美术馆办展览时还专门以它为封面制作了首日封。从此,谢老爱上了瓷画,也常为上海美术馆画些小品之类的东西了。一次,他与沈智毅开玩笑地说:“你教会了我画瓷盘,我又在为单位画,单位付的稿费当与你对半分。”沈智毅说:“谢老讲的尽管是玩笑,但亦能折射出一个画家的人格魅力。”

沈智毅的这套十大名家的瓷盘画弥足珍贵,也可以算是景德镇瓷品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喜瓷,玩瓷,在瓷盘上挥毫抒情,这更增加了瓷器的魅力。

延伸阅读

景德镇侧记:中国十大名窑——汝窑


“这是一个盛会,是陶瓷的海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展区的李廷怀大师在被问到对参加本次有何感受的时候,激动的向我说道。

中国陶瓷大师李廷怀向展台前兴趣盎然的客人介绍道:“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他还说道;汝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广为流传。

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景德镇参加,这里空前的盛况是他未曾想象到的,虽然他之前也在其他地方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但是这里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世界瓷都的魅力和感召力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还对作者感慨道“下一届我还想来”。

景德镇瓷博会侧记:中国十大名窑——汝窑


“这是一个盛会,是陶瓷的海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展区的李廷怀大师在被问到对参加本次瓷博会有何感受的时候,激动的向我说道。

中国陶瓷大师李廷怀向展台前兴趣盎然的客人介绍道:“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他还说道;汝窑烧制时间短,传世不多。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广为流传。

他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来景德镇参加瓷博会,这里空前的盛况是他未曾想象到的,虽然他之前也在其他地方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销会。但是这里规模更大,规格更高。世界瓷都的魅力和感召力深深的震撼了他。最后他还对作者感慨道“下一届我还想来”。

万书丛中一朵花:陶瓷书型花瓶


相信很多不喜欢阅读的人可能也会有一个怪癖:喜欢买书。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了。买的书越来越多,却发现书架却很少,于是就有这样的苦恼:书没处放。现在,很多设计师从此入手,比如下面的一位艺术家将花瓶做成了书本的形状,不仅可以作为书架还可以增加了美感,兼具了实用与装饰的功能。

Hanabunko这款陶瓷书型花瓶,出品自日本的五八Product工作室。Hanabunko的名字来由也别出心裁,hana取自日文“花”、“bunko”则来自日文“文库本”,恰恰符合了这只花瓶的设计概念。

五岛史士绘出设计稿后,便前往佐贺县交由肥前吉田烧的职人制作而成,塑形及窑烧最艰难的部分要属瓶身中间镂空的圆心,还有如书本般完美的四个边角,选用雪白的白磁与宝蓝的琉璃,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花瓶深藏于书丛之中,淡淡地流泻出低调的惊喜。

如此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美感的花瓶设计,放在书桌上插一朵鲜花,靠几本书,不失为单调的书桌增添了几份生机和活力。

一朵青花海上开


海晨真实的形象,与她在杂志大片上的判若两人。大片上的她上了妆,看上去更像个精明、时尚的女商人。但私底下,这个不施粉黛的设计师,完全就是随性、自由的女艺术家范儿,因为最近欧洲的徒步旅行被晒得黝黑的肌肤,配上修长眉眼,看上去和迪斯尼动画片里描绘的东方女性如出一辙。

海晨自创的瓷艺家具品牌“海上青花”,和她本人一样,同样充满东方韵味。她唯一一家品牌专卖店开在了外滩旁的福州路上。店里灯光有些昏黄,映得那些老松木青花瓷家具更显出古朴和淡然的情调,恍惚之间,犹如一朵朵饱满的东方青花,在海上悄然绽放开来。

“我的外祖父家里曾经收藏过一些青花瓷,后来流失了不少,那可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的我,对陶瓷这类东西毫无感觉,谈不上喜或恶。”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坐在店里的一把青花瓷松木的靠背椅上品茗的海晨,神态悠然,仿佛是在述说一件离自己距离十分遥远的事情。但是,连她自己也没有料到,19年前,她突然被陶艺这种材质给迷住了,甚至为此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改投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陶艺系。在很多人看来是“自降身价”的事情,海晨却觉得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喜欢上就去投入了,不觉得身价有什么降低。那是在景德镇之外,第一次有院校招收陶艺师。但让我吃惊的是,一个班里的十六个学生,真正冲着陶艺而来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

这并不是海晨人生中仅有的一次转变,8年之前,她再度“自降身段”,从清高的艺术家转型成为家具设计师。“‘下海’之前有过犹豫和挣扎。”但经历过现实社会的磨砺之后,海晨已经无所谓别人对她的称谓了,“设计师也好,艺术家也好,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已经经历了那段观念转变的过程,现在想的,只是做好一块中国陶瓷家具设计的牌子这么简单。”

青花瓷遇上老松木

看到海晨的作品,很多人会恍然有所悟,原来瓷器还可以做成这么实用的东西。瓷器圆桶、梅瓶、鱼缸上安插一把倾斜度适宜的松木靠背,就成了名叫“洪荒时代”的瓷椅。圆桌、鞋柜、油灯罐,甚至是白色现代家具,也因为青花的装饰,多了几分古色古香的内涵。而那把被海晨取名为“聊天椅”的坐具,两把椅子各一侧的扶手和椅脚,通过老松木连接在一起。镶嵌在坐具中央的两块青花,则暗合了中国八卦图上的那两个白眼,似乎在暗示人际交流中的奥秘。

“我是双子座的,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愿意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当初做陶瓷的时候,我就一心想着要把陶瓷做成不一样的东西。”说起自己的家具设计,海晨把自己定义为充满着倔强和叛逆的理想主义者。她甚至觉得唐三彩的马很丑,于是就用青花瓷做出了一匹改良的小瓷马。

海晨“下海”之前,还没什么人认真考虑过把青花做成大件家具。走遍国内五大窑,还去法国跟随名师学习制陶的海晨,对之前景德镇的陶瓷设计也感到失望。“你到景德镇,看到那里的陶瓷制品,无非是些碗碟、花瓶,都是千古不变的样子。”那时,海晨便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食古不化”的青花设计变成实用的物件,设计师通过这些日常物件把自己对世界的一种观念和看法,无声地传达给使用的人,“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重新接上地气。”

根据海晨的观察,青花其实是一种很有东方哲学蕴涵的材料,它的变化可以非常个人化、艺术化。但青花又因为材料、烧制难度等原因,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做成大件家具。所以,当海晨七年前开始尝试设计家具时,她第一个考虑的是寻找另一种材料,与青花进行混搭,增加可塑性。

一次偶遇上海拆迁的老房,海晨如获至宝。她发现,上海老房子的门窗和大梁用的都是一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美国进口的松木。“中国人认红木、花梨,但不认硬木以外的这些木头。”被人忽视的老松木却让海晨眼睛放光,这正是堪与青花搭配的材质。“北美天气比较冷,松木生长比这里要慢,相对硬度高,可塑性强。和青花搭配不显得突兀,反而会凸显青花的气质,而且它的存在会增加青花家具的可塑性。”

但海晨对青花的花纹也并非没有讲究。在她的家居作品中,你会发现很多类似明早期和元青花的图案。“明清之后的青花,越来越繁复、越来越工艺化。”这并不是海晨所欣赏的。“明早期和元青花,多用写意的手法,有笔墨韵味,完全可以表达中国传统文人意境审美。”

仍在坚持的陶艺师

“我做事极没有定性。小时候尝试过很多事情,做着做着,腻了就扔了。但唯独做陶瓷这件事,居然做了十几年还没把它扔掉,一直坚持到现在。连我自己也感到震惊。”用海晨自己的话来说,陶艺设计之所以还未让她感到厌倦,是因为制陶、烧陶的过程,好像一个取之不尽的百宝箱,仍然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挖掘。

事实上,在海晨当初学艺的班里,与陶艺结缘至今,并真正以此为生的,也只有海晨一个。“我的同学后来干什么的都有,甚至还有在娱乐圈做幕后工作的。”和陶瓷本身一样,陶艺师的艺术生命易碎而脆弱。“陶艺师在中国很难生存,最明显的是,现在一说起油画,我们知道有这个画廊,有那个画廊。但没有一个画廊专门做陶瓷的。”

让海晨感到庆幸的是,在福州路上开店,是她走得极为准确的一步。“至少,你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好窗口。”不过,在海晨创业开店的日子里,她放下了艺术家和设计师该有的架子,一个人坚守在自己的小店里。当时,连她的母亲都看不下去了,总是到处跟人抱怨说她的女儿创业如何辛苦。

同时,陶瓷本身也不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它的“淘气”曾让海晨经受了极大的心理考验。在2001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设计展览。当时,海晨的设计方案就是用陶瓷烧制出一个巨大的装置作品。“最主要的部件就是一米二左右高的几个柱子。”整个春夏,海晨都灰头土脸,浑身上下沾满高岭土,埋头在景德镇的瓷窑中工作。“我记得当时从5月份开始做,光是做坯就花了一个月。”当海晨满怀期冀地把坯送到窑里去烧。“烧制了几天,打开窑门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坯全瘫了。又做,每一窑是6根柱子,又瘫在里面,连着3窑瘫了。”整个制陶过程直到9月开展之前的几天才结束。回忆起那种付出大量的劳动后,遭遇失败的经历,海晨至今还会露出纠结的表情。“当时我几乎心理崩溃。经过这种打击以后,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承受。”

做了十几年,海晨对瓷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那种紧张感和纠结感已经逐渐消失,心理更为放松了。”有时候,一些客人会要求海晨为他们特制大件的青花家具。“我一般会拒绝这种定制。我会跟他们说得很玄,要靠缘分什么的,但其实,是我太了解青花的脾气了,不想给自己压力。”

现在,海晨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着力培养她的学生。“海上青花”最新发布的“宝贝”等一系列作品,就是出自海晨的门生之手。年轻学子的加入,也许会让海晨的品牌变得更年轻、更时尚。那一朵看似孤傲的青花也许会接上更多的地气。

铸就景德镇陶瓷辉煌成就的十大瓷厂!


景德镇的陶瓷远近闻名,它还集合了众多私人窖场组建成了十大国有瓷厂,只要家里有陶制品的小伙伴都会有1-2件十大瓷厂制造的陶具,景德镇也以这十大瓷厂为代表在陶瓷行业不段崭露头角,在新中国的陶瓷史上铸就了辉煌的成就。

人民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景德镇人民瓷厂。人民瓷厂以生产经营青花瓷为主,产品分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两大类。

建国瓷厂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前身为明、清皇家御窑厂,1950年成立建国瓷业公司,1952年更名为景德镇建国瓷厂,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也是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瓷厂。

艺术瓷厂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始建于1958年,1972年改为景德镇艺术瓷厂。艺术瓷厂是最能代表景德镇绘画技艺的国营瓷厂。1965年7月,郭沫若在艺术瓷厂视察工作时即兴挥毫,题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的赞美诗篇。

红星瓷厂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原第一、第四制瓷手工业合作社,分别改为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再由二者合并而成,全市实现陶瓷生产半机械化最早的企业,是景德镇釉上新彩出口瓷生产专业厂。

看来景德镇陶瓷能获得现如今的辉煌成就,不光需要扎实的制陶技术,还需要集合各个陶瓷厂的精湛手艺相结合,才能一步步扎实的走到现在。

浅谈景德镇的“四大名瓷”


陶瓷, 是我向这个世界宣泄感情的独特方式, 把隐藏起来的情绪和压抑住的性格用泥与火炼烧出来。所以我说,陶瓷是另一个我,另一个更加真实的我。出生在景德镇,我一直觉得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而更加幸运的是我喜欢这里,喜欢陶瓷。从幼时开始,身边的朋友和亲人都说大城市有多好,多么发达, 大家都向往着前沿的科技, 向往着霓虹灯下的灿烂生活。但是,景德镇这座城市在这几千年来也用自己的韵味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自己的美。如果你是初次来到这里,可能会被这里混乱的交通,以及一些破旧的房屋给吓跑了,不过当你在这里多了解一点,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这里的特产美味至极,这里的文化底蕴通过几千年的积淀越发深厚。

景德镇青花瓷花瓶仿古摆件

景德镇的四大名瓷是这里的瓷业砥柱,分别为颜色釉瓷、青花瓷、玲珑瓷和粉彩瓷。要说景德镇白瓷如玉,那么颜色釉瓷就是宝石了,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颜色釉是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再将坯胎高温焙烧,烧成后呈现不同颜色的瓷器。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其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而结晶釉则更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其艺术效果之妙是难以形容的,所以说釉是陶瓷的另一层生命。高温颜色釉绘画是经过高温烧炼下的二度创作,是利用自然界的金属氧化物为色剂,将硅、钙、钾、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科学配置成釉料,浮附在陶瓷坯体上,经过1300多度高温形成的液态玻璃质,其交融、渗透、流畅,形成晶莹绚丽、斑驳厚重的色彩。而且其成品率也是极低的,10个陶坯一起放入1300℃以上的炉火中烧制,一般仅有2个到3个成品能够完好无损地出炉,成功率仅有20%。

说到青花,这应该是大家对景德镇瓷最熟悉的瓷种了吧。青花艺术有着古朴的意境,其起源于元代,盛于明清,传承发扬于现代,近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古代东方艺术的代表而举世闻名。用青花色调表现山水等具有苍翠古朴的格调,特别是经过岁月的沧桑,逾显其古朴之神韵,使人回味无穷。青花瓷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 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施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据说青花玲珑的创烧还有一个故事。在宋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种叫熏炉的产品,炉盖采用镂空装饰,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好,加之烧成温度往往控制不严,常使窑内温度过高,从而使釉料熔融后流动而将炉盖上的孔洞填平,出窑后对光一照,光亮透明。这种偶然的产品缺陷却使工匠们大受启发,终于在明代永乐年间成功烧制出晶莹剔透的玲珑瓷器,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碧绿透明的玲珑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衬托,其釉面白里泛青,料色青翠欲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里有花,结合得天衣无缝,展示着我国古代制瓷业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

粉彩瓷, 也是我画瓷器最多的瓷种。其不同于青花、玲珑和颜色釉,是一种釉上彩瓷,而前三者都是属于釉下瓷。那么,釉上瓷与釉下瓷究竟有着什么区别呢?所谓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粉彩就是釉上彩瓷的代表,其也可以称软彩,是在古彩基础上,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成的低温釉上彩。从施彩的方法看,粉彩在素胎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再在玻璃白上堆填色料,用干净的毛笔轻轻地将颜色洗染成深浅不同的层次,这与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有着相似之处。由于玻璃白对彩料的粉化和乳浊作用,使彩绘颜色粉润柔和,画面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并有浮雕之感。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粉彩的问世撼动了青花这几千年来的霸主地位,迅速成为宫廷新宠,在所有的彩瓷中,粉彩的表现力为第一,其艺术价值也是极高。就我而言,我画的较多的就是粉彩花鸟,是将国画的花鸟运用到粉彩瓷中,以粉彩为技法的花鸟柔和生动,仿佛在瓷面上舞蹈一般,鸟的性格、花的娇艳都是我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粉彩的收藏价值是在不断攀升的,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翻开近年来中国陶瓷拍卖成交表,粉彩瓷器从2000年开始价位连年飙升,一件雍正粉彩橄榄瓶,在香港的成交价达到4150万港币,而另一件清乾隆的粉彩瓶,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更是拍出52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所以说,粉彩瓷不管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价值方面都是十分可观。

粉彩瓷天朝奇葩


粉彩瓷与青花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中国名瓷网(景艺轩)自1996年至今一直是粉彩瓷的粉丝,也是唯一全国景德镇艺术瓷厂的交流基地,在收藏业,随着中国书画作品在大幅升值,中国的古代瓷器也在大幅升值,瓷器行列粉彩瓷似乎是集合了这两者的特点:它本身既是瓷器,又有色彩艳丽的传统绘画,所以粉彩瓷的升值是不容置疑的。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粉彩工艺创于清康熙时期,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使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得以发展,工艺不断创新。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调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因为“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像表现力强,融会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

粉彩瓷器在近几年的国内外拍卖场上,主要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备受推崇,每每推出,总能诞生令人咂舌的天价。比如,200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如意耳葫芦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成交;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接着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多港元的高价成交,引起轰动。

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一朝,雍正朝发展成熟,乾隆朝达到鼎盛。再加上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因此,雍正粉彩存世稀少,十分难得。乾隆粉彩虽然与雍正粉彩相比缺少了些文气,但富贵艳丽,符合盛世情怀,一经推出,也是众人瞩目。清中期的粉彩瓷,其做工细腻、粉润柔和、色彩丰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其价位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到了民国时期,粉彩瓷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并多以宋、元、明、清及近代名画为题材。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画之长。因民国距今不足百年,其粉彩瓷器传世量较多,所以价位不是很高,非常适合大众收藏者的口味。在近几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民国的粉彩瓷器已越来越受到藏家们的青睐。虽然民国时期烧制的粉彩瓷器大都制作粗糙,绘制精美者很少。这时期的作品比不上明清瓷更具文物价值,但其中一些绘制精美、做工精细的粉彩瓷器还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的。解放后,景德镇涌现出一大批陶瓷大师更加繁荣了粉彩瓷,尤其是现代一些景德镇中青年的陶瓷艺术家在粉彩瓷方面也是非常的优秀。向我熟悉一些老师例如:江振声老师和俞瑞林老师的粉彩人物、余刚老师的雪景画、邹达怀老师的雪竹孔雀、王昌虎老师和江葆华老师、汪雪媛老师的粉彩山水画、徐国明老师的粉彩画等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国博十大镇馆国宝


一个世纪,几代国博人建成国家宝藏。120余万件藏品,国宝荟萃。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后母戊鼎、晚清“海内三宝”的大盂鼎、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玉龙、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宋代木雕“木雕观音”……

盘曲欲飞 红山玉龙

档案:高26厘米,重1000克,周身呈墨绿色,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红山文化文物,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1989年红山玉龙被调往北京参加展出随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赏析:这是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反“C”字。

目前已发现的原始玉雕中,时代较早、工艺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玉雕。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克商之证 利簋

档案: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铸造于西周时期,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也是国家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之一。

赏析:簋,流行于中国商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在商周时期,簋除了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之外,也是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簋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青铜利簋见证了中国古代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鸿盘史诗 虢季子白盘

档案:重215.3公斤,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铸造于西周时期。据传,清朝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嵋县。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虢季子白盘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形制,还有盘内底部正中铸刻的111字铭文。这些铭文被后人赞为青铜器上的“史诗”,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鉴赏价值。

青瓷之王 青瓷莲花尊

档案:高59.5厘米,北朝时期,大约烧制于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出土于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此物为馆藏,而相似的南朝文物青瓷莲花尊正在国博地下一层展出。

赏析:莲花尊除了是佛教文化孕育出的产物外,它的用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现存的莲花尊大多是处于墓葬之中,所以专家认定,它们是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

青铜奇葩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档案: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铜犀尊是一件西汉时期的酒器,1963年在陕西出土。

赏析: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盛酒器,多为圆腹,大侈口,下有圈足。犀牛背部有一个形似马鞍,可以启闭的活盖,犀牛腹部是空的,可以存酒,在犀牛嘴的一侧可以往外倒酒。

青铜美器 四羊方尊

档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器身高58.3厘米,重量接近34.5公斤。铸造于商后期。1938年春天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山村。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当属位于肩部四角的卷角羊头。“四羊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

青铜之王 后母戊鼎

档案:原称“司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铸造于商后期,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

赏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后母戊鼎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司”应为“后”,代表她生前的地位。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宁静致远《木雕观音》

档案:坐像高两米,为宋代文物。2005年,国家文物局将这件长期被海外收藏家收藏的艺术精品收购回国,进而入藏国家博物馆。这是国内博物馆收藏的体量最大的宋代木雕。

赏析:据粗略统计,北美多家大型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宋代木雕佛像数量在20件以上,而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此之前尚无宋代木雕佛像精品。这件高达两米的大型木雕观音造像的入藏,填补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

西周重器大盂鼎

档案: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铸造于周康王23年,即公元前1003年。清朝道光初年,也就是1891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赏析:制作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是迄今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为青铜器中的重器。因为三者都出土于晚清时期,故并称为晚清“海内三宝”。

圆鼎之最子龙鼎

档案: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铸造于商末周初,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辉县。是目前发现的所有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

赏析:因其鼎腹内壁铸有“子龙”二字,因而得名。“子龙”二字铭文铸刻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龙”字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很像一条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子龙鼎和后母戊鼎也被一些学者形象地称为“方圆重宝”。

景德镇窑四大名瓷之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粉润剔透的粉彩瓷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

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却盛于雍正,到了雍正时期粉彩才真正发展至粉润剔透。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胭脂红底粉彩为康熙时创烧,到雍正朝色调更为匀净艳丽。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九秋同庆”纹碗(图2820)正是此类型作品。此器造形端正,绘画精湛,色彩艳丽,精巧细腻,通过红、黄、绿、蓝、紫等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高贵,华丽,艳而不俗,为雍正御用瓷之精品佳作。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图1880)正是如此。此对盘形态娇小,造型端庄秀雅。运用过枝花的手法在白底上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绘八桃五蝠,取“洪福齐天”、“福寿双全”之意。此画法兴起于雍正时期,一直影响及道光。粉彩始创于康熙,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施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器正是其中一例。雍正时期粉彩绘八桃、五蝠的瓷盘以尺寸来看可归为四类,如此器口径只有13.4公分的,为同类中最小的一种,是目前传世品中的孤品。

由于在粉彩画面某些部分采用了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丰富,有时一件器物上用色多达二十余种,一般也有十余种之多。色彩效果鲜而雅,粉而柔,厚而浓。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绘彩,而且也有多种色地绘彩的。《中国陶瓷史》中说:“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如粉彩玉堂富贵碗(图1874),此对盌上所绘之牡丹、玉兰及雏菊,色彩淡雅逸丽,运笔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可见雍正帝品味之高雅,追求自然清新的唯美境界。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的“富贵气象”。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底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品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线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