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

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宋代瓷器的真假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2021-01-25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

北宋早期,景德镇烧造影青瓷还处于摸索阶段,出产影青瓷胎质粗糙、疏松,釉料含有较多杂质,釉色偶有泛黄,釉层稀薄,釉面遍布细小纹片。北宋中晚期,景德镇产影青瓷胎质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如玉,釉面晶莹剔透。北宋早期的德化窑影青瓷处于初创阶段,出产瓷器胎质粗糙、颜色白中泛灰、黄米黄色;胎釉颜色呈现浅黄色或灰黄色,而青白色较少。北宋晚期,影青瓷制作处于鼎盛时期,德化窑出产影青瓷胎质细腻、瓷胎薄而坚韧;釉层虽薄,但是润泽莹亮,釉面没有细小纹片,偶有出现开片者;釉色深浅不一,从深绿至浅绿并一直淡到近白色,也有泛灰、泛黄色者,但不多见。

到了南宋时期,早期景德镇影青瓷质地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如玉,釉面晶莹剔透,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到了中期以后,影青瓷制作走下坡路,出产瓷器质量大不如前。到了晚期,影青瓷已经不再盛行。而德化窑影青瓷在南宋早期、中期,延续了北宋晚期是德化窑产影青瓷特征,主要以生出产的影青瓷质地细腻,胎薄而坚韧,釉层薄,但是润泽光亮,胎釉颜色--青白色深浅不一,其中的绿色从深绿逐渐变淡,一直到接近白色,也有泛灰色、泛黄色的。到了南宋晚期,德化窑出产影青瓷胎釉洁白或灰白,细腻坚韧,但是与南宋早中期的相比还是略显粗糙。釉料颜色呈现青灰色、青绿色、比正常的青白釉颜色要深一些,釉料施于器足底以外器身所有地方,胎釉光亮且薄。

北宋时期,景德镇影青瓷没有装饰,因为是手工拉坯,所以瓷器多有旋纹,略显朴素。北宋中晚期景德镇影青瓷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并伴有印花逐渐流行的趋势;纹饰上多以花卉为主,有牡丹、菊花等,手法简练,技巧成熟。同时德化窑纹饰与之类似,多为素面,只在碗、盘的内底面划花、莲纹等,图案简洁并且对称。

南宋时期,景德镇影青瓷使用支圈覆烧、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等制作工艺,装饰纹饰丰富多样。同时德化窑产影青瓷装饰手法多使用模印法,纹饰有莲瓣纹、缠枝卷草纹、牡丹、菊瓣纹等。一些碗盘内足底印有莲纹、龙纹、菊瓣条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元不同时期青白瓷的特征


宋元不同时期青白瓷的特征。

唐代,我国瓷器烧造的局面是“南青北白”,即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考古资料表明,五代时期,景德镇地区也已经烧造出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瓷。到北宋初,景德镇另辟蹊径,一举实现了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创新成功创烧了青白瓷,并形成了全国当时最大的青白瓷窑系,风行于宋元时代三百多年。其器物的胎釉特征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青白瓷枕为“玉枕”,在其《醉花阴·九日》词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名句。据专家考证,李清照词中的“玉枕”,即指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枕。

李清照所称的青白瓷“玉枕”实物未见传世,但从各地珍藏文物中可见其风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白瓷蟠龙枕”,如意形枕面下,镂塑两条追逐游戏的蟠龙,生动有趣。造型结构严谨,胎质坚细,釉面光润。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南宋青白瓷刻花瓷枕”,枕如银锭形,枕面内凹,在边框内刻卷草纹。前后两面刻狮子戏球图,左右两面刻婴戏图,纹饰繁富,生动活泼,釉质光洁晶莹。

青白瓷器美如玉,在宋元时期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共识。蒋祈的《陶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书中记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宋时属饶州府浮梁县辖区,因瓷的成色普遍和玉一样,所以当时的青白瓷都被人们称为“饶玉”。宋人彭汝砺,字器资,江西鄱阳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举进士第一。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琼玖为玉名。诗句赞颂了瓷工心灵手巧,青白釉瓷可与美玉相比。

青白瓷因为有玉一样的质地而广受欢迎,这与民族及时代的审美情趣有关。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就有了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雕艺术。到了商周时期,玉石被赋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新含义,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以后人们又进一步把个人的美好品德和玉的纯净无暇相比拟,玉器也被作为佩饰而盛行。宋代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崇尚含蓄沉静、素洁高雅的美学风格。玉的质地也迎合了这种时代审美需求。但玉石产量少而珍贵,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需求。所以,如玉一般的青白瓷一出现就风靡全国,且远畅海外。

宋元时期青白瓷的烧造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北宋早期釉面多带微黄,且大多光素无纹。中期以后质量提高,釉面真正达到色质如玉。这时刻花和划花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北宋晚期至南宋,覆烧法大量运用,印花技法也逐渐盛行。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增厚,釉面比宋代更显青色。尽管如此,“青白瓷器美如玉”是人们的共同赞誉。

明代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特征


讯 明代一朝由于青花瓷器具有如此美艳、雅洁的艺术和优良的传统,而且一次烧成,永不退色,精粗瓷器都能应用。因此在明代三百年间的瓷器装饰史上,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各个时期,由于青花使用的原料不同,所以呈现不同风格。永乐,宣德青花之所以受世人推崇,传说这种瓷器所用的钴料来自南洋,俗名“苏泥勃青”。

这种钴料本来是一种玻璃,很难碎成极细的粉末,而且易熔于火。如用来绘制图案花纹很容易使颜色湮散,是一种极难实用的原料。

15世纪前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短短的30年。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御窑厂基本处于停烧状态。从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看,情况也是如此,出土物非常少。

到了15世纪中期以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的色调有了新的转变,颜色趋于清淡,尤以成化青花为典型器,与前期的青花的浓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华瓷器在选料、成坯和烧制上非常讲究,胎薄釉润,淡雅宜人。在绘瓷的技法上,由单一的笔画平涂发展成用细笔画线,另用大号笔“分水”的渲染法,使画面更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

明代中晚期,即16世纪20年代以后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色调又一次发生变化,成为蓝中泛紫的堇青色。纹饰题材一变过去的花卉、山石,而更多有道教色彩的云鹤、璎珞、八卦、及婴戏等图案,造型也与过去有所不同,可谓别开生面。

晚明时期是指16世纪晚期17世纪初期的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在绘画方法上常采用单线平涂方式,青花料往往向外流散。由于采用上等浙料,青花色调再一次形成浅浅、雅致的风格,以天启青花为代表。崇祯时期改用“朱明料”绘画,形成青翠明亮色调,与清初顺治、康熙青花风格十分接近。

什么是菊花纹?怎么辨识不同时期的菊花纹?


菊花,古代又名节华、更生、朱赢、金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一。《山海经·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儿之山,其草多鹅”。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在G县以北河岸上芳菊丛生,其水颇秀,有个叫胡广的人得了病,常饮此水,后大病痊愈,竟长命百岁。还传说朱孺子常饮用甘菊花和梧桐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和兰都是文人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样的含意。

菊花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菊也作“鞠”,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为极佳的观赏花卉,并可入药,农历九月开花,花色繁多,千姿百态。菊花在百花凋零之际盛开,被文人视为不畏强暴、坚毅的象征,多在瓷器画面上有所反映。

宋代菊花纹: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菊花纹: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内而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画花。

明代菊花纹: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纹:清代菊花纹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盖碗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

影青瓷收藏以哪些时期为佳


俗话说:“秦砖汉瓦宋代瓷”,宋代瓷器制作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高。而在这样丰润的大环境下,影青瓷诞生了。影青瓷听起来颇具神秘感,但其实质为青瓷的一种——青白瓷。影青瓷的创烧约在北宋早期,景德镇湖田窑为其典型窑口,另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影青釉瓷器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带白,加之其瓷胎极薄,器物明暗雕之花纹于光照下内外均可映见,如同临水照影,故后人予其“影青”一称。

影青瓷的釉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釉色就是人们俗称的“假玉器”,因其釉色白中闪淡青,釉厚处闪深绿,釉面莹润精细,晶亮透彻,观之有青白玉的温润华泽。第二类是釉色在淡青中闪黄,是产量最大的影青瓷器种类。除这两种纯色釉瓷器之外,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影青瓷,俗称“点彩”,宋朝时这种点彩往往面积较小,自然随意并且浓淡分明。

宋代的影青瓷,器型非常丰富,从日常生活用具到香薰炉、摆件等一应俱全。在烧制历史早期,影青瓷通常素光无纹,正烧和覆烧兼具,一直到北宋中期才出现较多的刻花、划花、篦点及印花装饰技法,也偶有贴塑。常见的纹饰多为菊、莲瓣纹,各种缠枝花卉纹,整株石榴、芙蓉等花卉纹,云龙纹、婴戏牡丹、海浪或鱼莲纹等。南宋朝时期,影青釉瓷器的装饰手法则以印花为主,盘碗多覆烧,纹饰的章法、题材、绘制方法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定窑痕迹。可以说,北宋中晚期到南宋中晚期,是影青瓷的制作巅峰。

元代影青釉瓷器的制作则日渐粗糙,虽然当时景德镇窑已有三百余座,但是能烧出高级影青瓷的窑口却不是很多。这个时期的影青瓷不仅胎质稍粗松、胎体笨重,釉色的莹润程度也大失水准,精品传世相对少见,官窑影青瓷占绝大多数。元以后的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仍不间断地烧制影青瓷,但是现在看来多明永乐、明嘉庆以及清雍正三个朝代的作品为出色之作。

根据拍卖成交记录来看,情况也是如此。2013年,北京中汉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了一对清雍正-仿影青釉内刻缠枝牡丹纹碗,获价46万元。2015年,厦门翰风国际又拍出一对明代-影青卷草纹盖碗,也是取得成交价207万元的非凡成绩。2018年,一件经由中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出的宋-影青釉印花宝相花纹托盏很是引人注目,它的成交价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38万元。因此,如果是新近接触影青瓷收藏的藏友,在大体方向上,我们应该尤其注意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晚期的影青瓷,此为收藏最佳。其次是元明官窑精品或清雍正时期的影青瓷,此亦为尚佳之选。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近期市面上有一种烧“歪”了的影青瓷,要么是瓶颈、要么是瓶身会有一些歪斜。卖方会声称其器型有些歪斜是因为古代烧瓷器是用的柴火窑,难以把控烧造氛围导致的,而通过特征鉴定甚至成分分析,其声称的烧造年代也并没有假。但是专家仍不建议收藏,虽然这类影青瓷并不是赝品,但是它的歪斜跟什么窑烧出来的无关,而是从瓷器工艺上来说,它实际就是烧造失败的残品,即使年代久远,价值也并不大,就算是真正宋代巅峰时期的影青瓷,价格也只有小几万,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升值空间。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宋元时代的影青瓷,与宋之汝窑、官窑、哥窑、钩窑、定窑五大名窑的收藏价格可以说相差甚远,陶瓷市场甚至可以说与汝、官、哥、钩、定之价有着天壤之别。

汝官窑的一只小小的盘子都乃价值连城,而即使景德镇其同时代的头窑产品,即湖田窑的生产的名品也极难与其相抗衡,价也难值几万;一只品相全优的高质量的娃娃碗也仅仅只值一万来元;至于其他傍窑侧品那就更不用说了。

影青瓷的特点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影青瓷的发展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1世纪北方陶瓷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宋影青瓷塑像


陶瓷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明器,俑殉葬替代人殉葬,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陶俑最早始于商代,西晋时出现青瓷俑,它经历了两汉、隋唐的昌盛期,宋、元、明逐渐衰落。陶瓷俑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陶瓷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早期陶俑注重写意,秦以后的俑注重写实。但同样写实,又有明显区别,秦俑磅礴粗犷,唐俑华美丰满,宋俑细致入微,明俑则小家碧玉。宋代的瓷塑佛像,常见专业书图谱的是青白瓷塑观音像、青白釉瓷布袋和尚,而罗汉瓷塑像则鲜见实物。如图所示的一组三尊宋代青白瓷罗汉塑像残件,均为坐像。从左至右,残高分别为19.5厘米、14厘米和19厘米。先看左边罗汉坐像,身体为实心捏塑,中留有一手指的小孔,用作透气。身穿三层相叠的右衽长袍,为分层贴塑上去,三重的宽袖广垂几乎过漆,V形领。长袍褶皱细致入微,颇有曹衣出水神韵。着地脚穿棉鞋很规整,两手残缺,仅露出实心手臂,胎质灰白。剃度过的头颅饱满,宽大的耳垂略显夸张,慈眉祥目,两眼半开半合,微启的嘴,仿佛在念诵经文;再看右边的右舒坐罗汉像,恰巧与左边左舒坐罗汉像相对应,弯曲的右脚正好弥补左边罗汉像的残缺腿。双手拱托着鲜桃类食物,嘴唇紧闭,双眼作沉思状,额头有“日”的标志(突出一小圆饼状),疑为世俗传说之天目;中间的罗汉像为达摩,长袍纹饰与左右两罗汉大同小异,只是脸部造型栩栩如生,极为生动传神,紧蹙的浓眉根根毕现,两眼似笑非笑,雕塑不雷同。双唇中凸出的两颗门牙,连腮胡须的毛孔,历历在目。 当欣赏这组罗汉像时,可感到有一种粗犷、苍劲、人格化的古拙美。按一般所见宋代瓷塑佛像,衣服均上青白釉,而头、颈、手均为素胎,但此三尊罗汉像,衣袖内可见青白釉,而衣袍正面却为素胎,头、手也无釉,细辨表面又不似脱釉(一般影青瓷青白釉不会脱釉),是反瓷,还是当时未上釉的残次品,待考。

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随着烧瓷工艺的不断发展,瓷器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白瓷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①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②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③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元代瓷器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宋代青瓷的历史


宋代青瓷的历史。宋朝是文人治国的时代,也许是因为统治者偏居一隅,因此宋人的心思多是敏感细腻,追求精致的。他们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到对文化思想的追求,对生活美学的坚持上,因而才造就了灵秀脱俗的龙泉青瓷和那个时代含蓄灵性的美。

16世纪时,巴黎市长的女儿结婚时收到一件优雅温婉、翠绿剔透的瓷器,惊艳了所有人。然而大家却不知其名。刚好舞台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亚司泰来》,市长发现男主角雪拉同(译:Celadon)穿的碧绿衣裳与青翠的瓷器相似,大喊,“雪拉同!这是中国的雪拉同!”于是,这种青瓷在欧洲有个独特的名字:Celadon。其实它的中文名更美:龙泉青瓷。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里面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有人评价“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用生命烧瓷器,对完美的强迫症

宋朝时期,陶瓷工艺已炉火纯青,官窑鼎立,民窑峰起。龙泉地区有三百多处窑址,可见曾经的鼎盛。虽然龙泉窑属于民窑,但据考证,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形多是传承古代青铜器,带有官窑的影子,所以很可能当年龙泉窑不仅是当时政府收入来源,还可能为皇帝做贡品。

当地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窑工师傅叫叶老大,正烧制一批宫廷用品。如果再不烧制成功全家和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叶老大有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和大家,她纵身祭窑。最后,叶老大终于烧出了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青瓷”在龙泉方言里也谐音“青姬”,也是对她的纪念。

那时候为皇帝烧制贡品,如果一批里面有一个不合格,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或许正是这种严苛至极的制度,逼着工匠们对瓷器追求极致的完美,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才有了陶瓷青春而巅峰的时代。

自古陶重青品

青瓷能够仅凭颜色而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艺术,离不开皇帝的喜好、文人的推崇。清朝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总结道,“自古陶重青品”。宋朝是陶瓷美学的划时代时期,美学追求是“意境”。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一说宋瓷,让人立刻联想到名震“江湖”的“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

在我国古代陶瓷中,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独树一帜,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都堪称我国古代陶瓷的代表和典范。它的美学追求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年来,一直无法企及和逾越。它代表了我国陶瓷的最高水平。

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全为单色釉,民窑八大窑系中除磁州窑和吉州窑外,其余六个窑系基本以烧造单色釉瓷器为主。所以,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成了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不同时期影青瓷的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