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什么是瓷砖 古代蓝釉瓷器 瓷器描金蓝釉鉴别

2021-02-01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那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卜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掺人适量天然钴料做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元、明、清三代景德镇窑几乎从未间断过生产。蓝釉瓷器装饰有以下两种技法:一是在纯蓝色的釉上绘制金彩,蓝与金色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金彩的装饰效果;二是在通体蓝釉地上,绘以白色花纹,使着意刻画的白色纹饰更为牛动,代表器物如扬州博物馆藏传世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明、清时期,蓝色釉器皿数量增多,质感越来越好。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光润肥厚。宣德时期蓝釉烧造的工艺技术更纯熟,蓝釉质感凝厚、有层次感、色泽美艳,犹如蓝色宝石。被叫做“宝石蓝”,后人在品评时,将其选为上品。成化蓝釉蓝中泛紫。弘治、正德蓝釉有的蓝中泛黑,有的闪灰。正德时期个别器皿垂流釉现象比较明显,质量明显不如前朝。嘉靖、万历时期蓝釉取用回青料,发色浅淡,次者蓝中泛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蓝釉瓷器色泽匀润稳定,烧造高温蓝釉技术在平衡中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釉面近似茄皮色,色浓暗者仿明宣德蓝釉效果,然而釉面稍欠肥润。

回青

专指明代嘉靖、万历朝烧制的一种蓝色釉。因为烧造回青釉所用的钴料是进口回青与石子青调合而成的钴着色剂,故名。回青釉着色较淡,不如霁蓝釉色泽深沉、浓艳,质量较次的颜色泛灰,这可能与钴料中的石子青比例过大有一定关系。嘉靖、万历时期所烧的回青釉器多带有暗花纹。

霁蓝釉

霁蓝釉是高温石灰碱釉,也称“宝石蓝”、“积蓝”、“霁青”、“祭蓝”,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

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洒蓝釉

洒蓝釉系明宣德时期首创的名贵品种,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名洒蓝,又称雪花蓝、青金蓝、盖雪蓝。采用吹釉法来施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用竹制的管状工具,一端包扎纱布醮青釉料对准坯体,用口吹竹管的另一端,使釉附着在瓷胎上。宣德洒蓝釉产品除景德镇御器厂遗址中有出土标本外,传世品极其罕见。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杯志着洒蓝釉制作水平的成熟与发展。

孔雀蓝釉

孔雀蓝釉不同于一般蓝釉在高温烧成,而是在低温下烧成。一般是在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时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天蓝釉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像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菁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清代康熙时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色调淡雅、釉面匀净莹润。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期烧造技术更为纯熟,淡雅的天蓝色釉分成深、浅两种色。阶,如同蓝天有远近之别一般。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什么是白釉? 白釉有多少种?


什么是白釉?白釉有多少种?

白釉是陶瓷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但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从唐代邢窑出土实物看,白釉瓷器釉面均匀纯净、洁白光润、玻璃质感强,确有“类银似雪”的效果。宋代烧制白釉瓷以河北定窑为代表,明代永乐时期白釉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白釉温润如玉、胎体薄如卵壳。

卵白釉

卵白釉是一种色白闪青、釉质凝炼不透明的高温釉,由于釉色近于鹅卵色泽,故称“卵白釉”。这种釉的形成是由于釉中含微量铁,且钾、钠的成分增多,钙含量低所致,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工匠的创新之作。卵白釉的烧成为明永乐甜白釉的烧制做了技术上的铺垫。

甜白釉

甜白釉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年间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宣德时期的白釉“汁水莹厚如堆蜡,光莹如美玉”,为一代绝品。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

象牙白釉

象牙白即明清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纯正、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明代蓝釉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代蓝釉瓷器有什么特点?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釉、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明代嘉靖万历的青花和蓝釉瓷器,十分珍贵。事实上,整个明代青花和蓝釉瓷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着奇妙的变化。早期颜色浓艳,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浓艳;器形早期硕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硕大;嘉靖万历瓷器的器形繁多,风格在硕大的基础上前后也有变化。晚明瓷器不仅品种多,产量也较高,现在的存世量相对明早期的永乐宣德、明中期的成化弘治要多一些,在拍卖会上较容易见到,收藏的机会也多一些。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清光绪祭蓝釉赏瓶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

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明代蓝釉瓷器拍卖多少钱嘉靖开始进入明代的晚期,青花和蓝釉瓷这时一改明中期成化、弘治的淡雅,而变得浓艳。官窑如此,民窑亦如此。明中期青花瓷用的那种发色淡雅的平等青不知是开采不到了,还是用完了,回青料开始登上了舞台,扮演了青花和蓝釉瓷的重要角色。有了回青也就有了浓艳,回青料中提炼出最好的(一般称作佛头青,蓝中有些发紫)自然被官窑垄断,差一些的则广泛用于民窑。

现在认为回青料与元青花、永宣青花用的苏麻离青均来自于西域。元青花蓝中带黑点,偶有微紫现象,永宣青花蓝中常带微紫,嘉万青花瓷器几乎个个蓝中带紫色。这个现象十分有趣(当时道教盛行,道教讲究阴阳调和。红为阳,青为阴,红与青调和在一起即紫,回青带紫色,正合了道教),这也给了现代鉴定一个很好的依据。

清代蓝釉


纵观清代各朝瓷器的工艺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康熙的古朴凝重,雍正的清秀俊巧,乾隆的端庄规整生产和制作出不少稀世珍品,将中国古代的瓷器生产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在宋,明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研发出了很多新品种,除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等,涌现出来一大批典雅的单色釉,包括明代所有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代已经逐渐形成了几大板块-----青花,彩瓷,单色釉三个平分天下。今天我们主要呈现的是清代的蓝釉瓷器

清乾隆 霁蓝釉天球瓶

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有蓝色瓷器,所以它的规格都较高,器形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是书记年款的。

清 天蓝釉双耳瓶

除霁蓝外,还有天蓝和洒蓝的烧制。

天蓝为清康熙朝在仿制天青釉时,在含铜、铁、钛等金属元素的透明釉中加入钴料呈色,生坏挂釉,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因色如天空般蔚蓝而得名。天蓝釉在康熙朝时颜色优雅深沉,为当时名贵瓷种,由于烧制难度较大,为官窑制造,传世数量很少,多为重要陈设器皿和小件的文房用具。雍正朝烧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釉色有深浅之分,深着淡雅,浅者明净。器物除文房用具外,还有瓶、罐等。乾隆之后,天蓝釉极为罕见。

清雍正 雪花蓝釉撇口瓶

酒蓝在明宣德以后一度中断,清康熙年间恢复了这一工艺。此时釉面匀净,洒点均匀,状如鱼子,俗称“鱼子蓝”。随着制作水平更加成熟,洒蓝与更多工艺相结合,其中以洒蓝釉加金彩装饰品较为多见,此外还有开光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由于烧造时的工艺难度不大,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器形为碗、盘、壶、棒槌瓶,花斛,观音尊一类实用器,成为当时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

鱼子蓝釉


窑变,开片,立体开片,这对陶瓷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看这三个词,权威陶瓷专家会告诉你,这三项技术加在一起,堪称最复杂、最奇特的中国陶瓷制造技术。由此,陶瓷制成品的文化艺术价值自然难以想象。

窑变与开片是制造奇美陶瓷的两大技术。窑变技术是形成陶瓷变化莫测,独一无二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指的窑变釉具有的超乎想象的美丽。开片制瓷工艺到了宋代趋于成熟,北宋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现在世界上流存的北宋开片瓷为数稀少,当然,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随着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转变,窑变开片陶瓷的文化及市场价值大幅攀升,而其制造技术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新开发的鱼子蓝釉就在技术、效果及文化价值上完全超越了历史上的窑变开片瓷。

上世纪70年代初,硅元新材在当时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艰苦实验,探明了开片瓷釉蓝釉的组成特点和呈色规律,克服了呈色均匀和釉层厚的两大难题,研制成功了历史上没有过的高温艺术釉——鱼子蓝釉。但当时因工艺复杂,条件所限,未能投入生产。2003年,硅元新材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开发,终将完全创新的鱼子蓝釉展现给世人。

历史上虽有“鱼子蓝”之称谓,但古之“鱼子蓝”非今之“鱼子蓝”。历史上的开片釉均为平面开片,但硅元鱼子蓝在窑变过程中为360度立体开片,形成了近似球形的鱼子状裂纹,而且鱼子纹形状及大小每一件产品都略有不同。硅元鱼子蓝整体呈现纯正鲜艳,珍贵稀有的土耳其玉蓝色。瓶的上部为天之淡蓝,下部为海之深蓝,从上而下颜色渐次变化,海天一色,浑然一体。

在突破性的创新工艺之外,硅元鱼子蓝艺术瓷的巨大文化价值正在被逐渐发掘和深度显现。

蓝色为幻想之色,艺术之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古人这样表述青与蓝的关系,正好反过来证明了蓝色作为母色的优秀与出众。鱼子蓝的蓝色,有着大海一般的宁静,天空一般的深邃,仿佛凝聚了人类的梦想与渴望,完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

鱼子蓝立体规则开片是对宇宙规律的形象表达。宇宙神秘而又有秩序,无限接近宇宙的只有人的心灵。仰望星空的感觉就是观照鱼子蓝的感觉,当你用心感悟鱼子蓝时,遍布瓷瓶全身的小球就是我们的幻想、希望。这些球形的裂纹,是鱼子蓝的毛细血管,它赋予了鱼子蓝以鲜活的生命,赋予了鱼子蓝一种神秘的气息,它使瓷器整体活起来了。球形裂纹有规则地密集排列,每一个小球都呈现圆润灵秀,仿佛飘浮在夜空中的点点星光。

宇宙之心,我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名字。她只能属于鱼子蓝。

什么是祭蓝釉?如何将瓷器烧出“茄皮紫”?


祭蓝釉是高温蓝釉之一,是以钻为着色剂,在1280℃—1300℃窑内一次烧成的蓝色高温釉,元代创烧成功。色调深沉,光亮细腻,釉色滋润,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明宣德祭蓝釉因其色泽深沉,明清时期被用来做祭器的釉色,故称祭蓝,又因常将蓝称为青,也叫祭青。清代另有以祭蓝釉作地的祭蓝描金、祭蓝地白花等工艺。

清乾隆 祭蓝釉缸

如何将瓷器烧出“茄皮紫”?

紫釉是瓷器釉色之一,主要以锰为着色剂在800℃—850℃低温烧成的颜色釉。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三:“紫色釉,黑铅粉末加石子青、石末合成。”颜色似茄皮,又称“茄皮紫”。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的不同,紫色呈色亦有所不同,有深浅茄皮紫和葡萄紫、玫瑰紫等色。紫釉始烧于明弘治时期,色泽光润,有深浅两种色调,深者如熟透的茄皮,浅者似将熟的茄皮。明万历时釉色淡紫泛黑,也有呈黑紫色的。清康熙时紫色有浅、深、老三色,以深者多见。雍正、乾隆时期茄皮紫釉均烧制较深,釉面莹润、色调浓艳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清康熙 茄皮紫釉刻龙纹大盘

釉上彩为瓷器彩绘方法之一,即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绘纹饰再经低温焙烧。釉上彩为二次烧成,烧成温度在700℃—900℃之间。

釉上彩受釉的化学影响较小,故其色彩能够牢固附着在釉上且不变色,彩料色广泛,可烧出任何能够调制出来的色彩,包括釉下彩不能烧出的鲜艳色彩。

釉上彩的缺点是因彩绘于釉上,长时间的使用、摩擦会使色彩磨损甚至脱落,同时釉上彩含有铅,人们长期使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釉上彩工艺始见于宋、金时期,是在传统的低温色釉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

釉下彩瓷器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主要分类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蓝釉的介绍


蓝釉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孔雀蓝 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霁蓝 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天蓝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它是从天青演变而来,创烧于康熙时。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雍正时的天蓝十方六大碗颇具特色,每方绘紫色葡萄一串,还有绘蝙蝠的,绘法装饰仿洋瓷,均为一火烧成。

洒蓝 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篮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明宣德时就已出现,但清康熙时才完全成熟。这时的施釉工艺也有所不同:先在胎坯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点;然后再吹白釉。烧成后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颇为可爱。还有在洒蓝上描绘各式金花或青花图案的,均属珍品。

明代蓝釉瓷器有哪些种类


在我国的陶瓷历史上,蓝釉瓷器可以说是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瓷器类型。蓝釉起源与元代,但在明代盛行。到了明朝以后,官窑开始了蓝釉瓷器的烧制,尤其是宣德年间,蓝釉瓷器更是凭借着物多质美和当时的青花被当做御用上品。在现代的收藏界以及拍卖行里,随意的一件明代时期的蓝釉瓷器拍卖与出世都能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明代蓝釉瓷器它分为多少种?对此,我们还要看看业内专家们给出分析和讲解。

一、高温钴蓝釉品种

这种蓝釉瓷器它诞生于元代的景德镇,在明代依然盛行,同时还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良。这种蓝釉瓷器一般包括了梅瓶,爵,小杯,盘等瓷器用品。为了能够增加瓷器的美观度,一般会有白龙纹,飞凤纹,海马纹等装饰纹理。

二、孔雀蓝蓝釉瓷器

孔雀蓝与一般的蓝釉瓷器烧制程序有所差异,它并不是直接高温烧制而成,它是在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而成,或者在白釉瓷器上挂釉后烧制而成,它属于低温釉的品种。由于它的这种特性,瓷器的釉层很容易开片剥落,故此它并不被用户小件器的烧制,反而在大盘类瓷器中应用较多,例如嘉靖官窑出图的弘治牺尊双耳罐瓷器。由于是低温釉瓷器,色彩虽然艳丽,但瓷器器身颜色并不太过匀净。

三、霁蓝瓷器

霁蓝瓷器可以说是明朝宣德瓷器中与霁红,甜白占有同等地位的上品瓷器。它因为色泽深沉,釉面浓淡相宜切不流不裂,色泽稳定盛行与整个明代。在这一时期的霁蓝瓷器不单单采用是单色蓝釉瓷器,同时还会进行金彩装饰,刻印暗花等。

四、回青釉瓷器

这种蓝釉瓷器属于是嘉靖时期烧制的瓷器,它的原料为进口“回青”,高温烧制而成,此类瓷器的釉色与霁蓝相似,但颜色深度不如霁蓝。

据业内专家表示,整个明代流行的蓝釉瓷器的釉色,器形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例如早起釉色的浓艳到中期的淡雅,再到后期的浓艳,而器形也是从大到小再到大等等。值得收藏爱好者注意的是晚明时期的器形变化大,品种多,现存量还比较多,幸运的话在拍卖会上还能见到,永乐宣德以及成化弘治时期的蓝釉瓷器想要见到是比较困难的了。

明代蓝釉瓷器欣赏及价格参考:

1:明宣德孔雀蓝釉盘,尺寸:15.1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2,382,400 ,成交时间:2004.04.2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2:明成化孔雀蓝釉海兽纹盖罐(一对),尺寸:高17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5,800,000 ,成交时间:2013.12.01,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嗣臻艺术品拍卖会第三期。

罐通体施孔雀蓝釉,罐身绘天马飞奔,四周绘云纹,底部饰海水纹,马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釉色纯正,造型规整,为成化时期的精品。底落“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圈款。

3:明嘉靖孔雀蓝釉暗刻莲托八吉祥纹葫芦瓶,尺寸:高21.9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8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器作葫芦形,束腰,圈足。外壁通体施孔雀蓝釉,下腹刻缠枝莲托八吉祥,腰刻杂宝纹间以朵云,上腹饰缠枝莲纹,颈饰折枝花卉一周。

4:明宣德孔雀蓝釉弦纹三足炉,尺寸:直径14.7厘米;高14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 ,成交时间:2018.06.1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春季拍卖会。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由于初期采用坯上直接挂釉,入窑低温一次烧成,因此制品较粗,釉面也易开片剥落。直至明初建立官窑制度,孔雀蓝釉烧制进入崭新阶段,于成形素胎之上先施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在白釉上罩孔雀蓝釉,经二次低温烧就,釉面呈色亮丽,剥釉者少见,对于工匠技艺要求颇高。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宣德时期孔雀蓝釉的稀少,清朝时就已经十分罕见。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宣德时期瓷业技术发展迅速,终于烧造出合格的孔雀蓝釉器物。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曾出土孔雀蓝釉残片,有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但属宣德年款者只见盘子,且盘形及年款各异,可见其从未批量制作,而只是作为个例烧制。从传世属款孔雀蓝釉器看,也仅有盘形,存世共七件,其中三例藏台北故宫,两例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另仅两例见诸拍卖,可见宣德时期孔雀蓝釉器物之稀少。本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孔雀蓝釉三足炉相近,宽口直壁,三足下蹲,端厚稳重。器身仅以七道弦纹为饰,不见诸繁琐弄巧之装饰,而自有其古风。炉通体施孔雀蓝釉,足心和外底中间留白。釉色深浅有致,法翠莹灿,光彩焕然。釉层明澈,釉面开细碎片纹。胎骨入手厚重,胎质紧实,为典型明初特征。此种三足炉又称三足樽式炉、弦纹三足奁,为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宋代汝窑和定窑也有类似器型传世。宣德时期烧造极少,目前的公开资料仅可见台北故宫收藏孔雀蓝、茄皮紫、青花三例弦纹炉,对照存世可知烧成者极少,罕如晨星。

5:明万历霁蓝釉暗刻大供碗,尺寸:直径30厘米;高13厘米,估价:RMB 5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918,400 ,成交时间:2010.07.25,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68期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万历年制”。

这只以宣德霁蓝官样为范本烧制的万历官窑霁蓝大贡碗口径达一尺有余,胎体厚重,器形规整,腹部曲线自然、秀美,施釉肥厚,色泽深沉、稳定,色蓝如海,莹润、均匀,静穆雅致。是明代皇室典型的祭祀用瓷。中国古代皇帝历来十分讲究各种祭祀活动,如祭天、地、日、月;祭山河、祖先、神灵、亡灵,等等。各种祭祀活动有严格的规制,使用什么器物,采用什么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明代皇室祭祀月神,就规定皇帝着蓝色祭袍,使用蓝釉瓷器。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的是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所以,从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

6:清乾隆蓝釉菊瓣式茶壶,尺寸:20.8厘米,估价:HK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525,000 ,成交时间:2018.05.3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5月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款。

此类茶壶乃雍正朝首创,乾隆年间仍有烧制,然产量不及前朝。

7:明成化宝石蓝釉螭龙双耳炉,尺寸:高9.7厘米;口径12.3厘米,估价:RMB 38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 ,成交时间:2016.12.17,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宝石蓝釉,元时首创,至宣德已是一时大名。其中好者,色鲜而不失稳重,釉质更是润泽明亮,如宝石一般,极尽蓝釉之能事,一代风气,遂此而开。成化蓝釉,则承袭宣德血统,较之往日,更显纯熟稳重。本炉为成化早期产品,即是上述此类。此炉卷口,收颈,鼓腹,胫部内敛,直高圈足,为十五世纪的典型明炉样式,南京博物院有铜胎掐丝珐琅双耳炉一只,可资参阅。器身两侧对称各置镂雕螭龙耳,造型活泼天真。螭龙蜿蜒而卧,头颈上伸,安于炉身。身姿有力,后腿健硕,长尾飘扬上卷,颇具动势。而此双耳制作之精良,亦可见于诸多细节,如龙身之毛发丝丝毕现,龙肘之鳞片层层相迭。且面目雕琢,亦是功夫深厚,栩栩如生,非御器厂之精工而不能为。参考大维德基金会旧藏宣德青花荷叶盖罐罐钮,可知其血缘关系之亲近。炉身通体施宝石蓝釉,内壁挂白釉,器底亦施白釉,色彩蓝白辉映,相得益彰,胜在纯穆。其虽为人造,但窑火成器,若非天时佳美,则无此颜色相见时人。加之彼时宝石蓝釉多见于杯碗盘碟之属,立件甚为难遇,故此器实可谓三才共通,方得如此。置与案头,乃可知文思心秀,人力难尽。

8:明弘治宝石蓝釉双系花囊,尺寸:高30.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 ,成交时间:2016.11.15,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9:明代蓝釉留白花叶纹抱月瓶,尺寸:高31厘米;口3.7厘米;底6.5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425,600 ,成交时间:2010.05.09,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整器施蓝釉,留白处为花卉纹,蓝釉深沉,呈宝石蓝色。胎体坚实,釉色明亮,底足外无釉,有火石红痕迹。

蓝釉双耳壶(唐)


唐代,蓝釉双耳壶

收藏地:河南偃师市文管会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目前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什么是蓝釉?蓝釉有多少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