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五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康熙五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康熙五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五彩瓷器鉴别 古代五彩瓷器 宣德五彩瓷器鉴别

2021-02-01

五彩瓷器鉴别。

康熙五彩瓷器有什么特点?清初,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

由于康熙五彩瓷的名贵,从嘉靖朝开始到民国时期以至今日,一直都是被仿制的对象。对于这种状况,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康熙五彩瓷器特点以便进行对比和识别:

1、胎体。康熙五彩瓷的胎体与康熙其他瓷器品种一样,胎质坚硬细密,瓷化程度较高,且洁白如玉。器物造型端庄稳重,器物无论大小,重量的比例合宜。后仿制的瓷胎无坚硬感,略显疏松,与之相比重量不是过轻就是过重。

2、釉面。康熙五彩瓷的釉面纯净细润,胎与釉结合甚密,光泽自然柔和。后放者釉面浑浊不清,釉面的光泽显得漂浮,胎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

3、彩料。清代初期五彩瓷的彩色用料一般使用明代遗留下来的旧颜料,因此有些色彩仍然带有明代材料的特点,有坚硬感,侧视下的釉面与彩有五光十色的光晕,俗语称其为“蛤蜊光”,即便是在白釉地的五彩瓷中,环绕在彩色纹饰的周围,也闪着类似彩虹一样的光晕,这种光晕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自然形成的。后仿者釉面的彩色带有新彩的特点,无自然形成的光晕。

4、纹饰。康熙五彩瓷的纹饰画面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并有阴阳向背的立体感,笔道自然流畅,刚健有力,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后仿者纹饰的层次不清,笔道显得无力、呆板,因为是可以的模仿,往往线条生硬,画面多是有形无神。

5、造型。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康熙五彩瓷器有哪些特征?


康熙五彩瓷器有哪些特征?景德镇釉上五彩是从元明的红绿彩和“大明五彩”发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间五彩与青花成为两大主流品种。五彩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形象概括,用笔洗炼,线条刚劲,色彩明艳,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味,是瓷苑一枝古艳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征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加入一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描绘。烧成后色彩鲜艳沉着,红得像宝石,而且有层次。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浮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二)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约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够乌黑,甚至带褐。后来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乌黑发亮。

(四)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还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基础原料,其特征是色层透亮鲜明,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不同。

五)绿彩:一般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衬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描绘烧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般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七)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定,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红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红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很易混淆。但花翠是雪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其实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早期粉彩,而其实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焕发一股如珍珠表面、柔润含蓄的蛤蜊虹彩,特别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显著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绘器,也以化学原料调配出乍看雷同的光彩,但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晕漂浮,更像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阳光下反射的彩晕,一看便知年份尚浅,火候未到,关键还是新釉料与古彩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

二、康熙五彩的彩绘工艺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清代著述中有关于康熙五彩彩绘工艺的文字记载。要探讨相关问题,只有通过现代五彩工艺表现出来的与康熙五彩相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认识当时的工艺特征。

五彩彩绘工艺分为绘画和填色(包括染色)。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慢慢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究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表面起伏而变化,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厚、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究力度,但不可恣肆、洒脱。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碎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景物上,再用洗染笔稍蘸清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形状,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红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自然过渡。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轮廓线而采用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一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轮廓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均匀、平整。所有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轮廓线)、矾红(画轮廓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不变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一致的。

三、康熙五彩的装饰特色

1、构图平面化:康熙五彩装饰在陶瓷立体器型上,与造型特征要求协调统一,装饰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构图。在“开光”式的构图中,借鉴了中国画(实际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讲究疏密、主次关系。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鸟的艺术形象首先从属于器形上的装饰性,依附于二维空间中的形体结构。在这样的艺术范畴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提炼、概括自然的形态,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突出其典型特征。把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归纳为符合陶瓷装饰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师造化”的绘画性动态特征定型为工艺制作性的静态形象。

3.色彩装饰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绘后,经炉内750℃-800℃的烤烧,色彩呈玻璃质状态,透明度、光亮度、纯度都很高。透过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描绘的景物,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层晶亮闪光的缤纷色彩。由于五彩色彩的材质特点和彩绘工艺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鉴别的六要点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一)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二)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四)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五)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六)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康熙五彩瓷器鉴别要点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一)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

(二)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四)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五)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六)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

康熙青花五彩瓷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明,五彩瓷器始于明宣德年间,其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五彩为多彩之意,不仅指5种颜色,尚含有3色、4色,多的时候能达到7种颜色。施彩多寡,视整体装饰效果而定。

釉上五彩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复经700℃至800℃炉火烧制而成。青花五彩是用青花钴料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局部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后,再在其上加填各种色彩,复烧制成。至清雍正年间,官窑停烧五彩瓷,转而生产粉彩瓷。而民窑对五彩瓷的烧造直至民国时期也没间断过。一般认为青花五彩多属官窑,民窑多为釉上彩。但仍有例外,如图所示,为清康熙民窑青花五彩牡丹纹盖罐。

此罐加盖通高21厘米,足径12厘米,口径10厘米。短颈,丰肩,肩部曲线修饰柔美,平底、圈足、釉色白中微闪黄,润如膏脂,遍体开有极细密的纹片,纹线呈酱褐色。腹绘牡丹花,其枝干和叶筋为釉下青花,釉上以蓝彩和绿彩涂叶,采用的是洗染技法,能分出浓淡。

该罐画工出手不俗,其所绘枝叶疏密繁简,转侧顾盼,各尽其态,颇有画意。两朵红花,呈伞盖状,每层花瓣皆用红料一笔勾勒而出,局部用同种颜色涂抹,以显其层次和厚重感,大胆率意,富有情趣。

此罐红绿彩穿插映衬,气氛热烈,具有民间浓郁的艺术特色。为民窑五彩上乘之作。

清代康熙五彩瓷器鉴赏


很不愿意介绍清三代的瓷器,因为涉及的面太广泛了。清三代瓷器是我国瓷器业的巅峰,涉及到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多非常的复杂。如果想初步涉猎倒是简单,但是想要仔细的研究一下还是需要下真功夫的。我一直不相信一篇文章就能让人完全的明白清三代的所有特征,比如今天这篇康熙五彩的内容都是缩水的。

胎质:康熙时期国富民强,有钱、任性!所以对瓷器的要求也很精细,我觉得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瓷器胎质要求的严格,康熙瓷的胎完全改变了明朝的那种粗糙感,更为细腻、瓷土更为纯净,也只有纯净的胎才能烧出那么美的瓷器吧。康熙五彩的胎质坚硬细密、器型端庄稳重,器型和重量在一个非常完美的比例,这种瓷器一上手就知道比例是否合适的。

五彩的颜色:五彩瓷器自元代开始就有,到明代中晚期就已经很完善了,尤其是青花五彩更是精美之极,而康熙五彩主要的是白地五彩,而且五彩的颜色跟前者有很大的不同。

红色:康熙的红彩跟明代的枣皮红不同,很明显的能感觉到过度,颜色的深浅浓淡,施彩的薄厚等等都把握的非常好,仔细看红彩表面光亮、侧面看会闪光晕。

黄色:这个延续了明代的蜜蜡黄,只是颜色浓淡有变化。

紫色:深色的就是茄皮色,浅色的就是葡萄色。

绿色:这个颜色很多,早中晚期都不同,用的比较多的是墨绿、黑绿、西瓜绿、大绿、水绿。大多釉面细腻,光泽自然,浅色绿与明代相似,但是没有绿中闪黄的那种视觉感。

蓝色:蓝色一般用的都比较深、一般蓝色都用来画山石。

黑色:漆黑光亮、颜色很重,属于那种很纯粹的黑,多用来勾勒轮廓线。

这个口的颜色要多加留意

五彩的种类:这个分类也很多,用的最多的就是白地五彩,青花五彩,其他的还有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等。咱主要介绍接触最多的白地五彩和青花五彩,其他的知道就好,接触的机会不多。

白地五彩:白地五彩前朝也有,但是康熙用的比较多,因为康熙的白胎好,所以五彩颜色对比强烈,很是招人喜欢。早期白地五彩人物形象高大,主题突出,笔法生动豪放。中期的“刀马人物”绘画风格细腻,笔法飘逸。晚期的时候人物占用比例很小,形态细致,颜色浓淡都有。

青花五彩:青花五彩就是把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一种釉下彩来表现局部纹饰,而不是用来勾勒线条的。青花多用粗犷线条描绘,早期青花发色较黑灰,颜色不艳丽。中期的五彩青花颜色浅淡,清新艳丽。这一点可以区分康熙青花五彩的具体时期。

康熙的五彩重要体现就是彩,配合胎质、底足的处理方式和形式结合起来鉴定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有什么特点?


醴陵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有什么特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现是20世纪初叶我国制瓷史上的又一发明。早在唐代(618-907),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开烧制釉下彩瓷之先河。人们发现和运用铁、铜等金属氧化物作为陶瓷装饰颜料,用“写意”的手笔在坯体上,绘画出以植物、动物、人物等题材和运用书法形式的装饰纹样,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220℃左右温度烧成,从而使器物上呈现出色相明确的褐、绿、蓝色的纹饰。因色料与釉料结合,经高温烧成而相互熔融渗透,造成了纹饰有如中国画“写意”的情趣。

釉下彩的出现,带来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清新气息,开辟了陶瓷装饰的新途径,为后来宋代北方的磁州窑装饰和元以后的青花、釉里红瓷器装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中国绘画,尤其是对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初叶,湖南醴陵窑在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的基础上,发明了釉下五彩瓷,从而使釉下彩瓷进入到一个色彩纷呈的境界。它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优美清新的艺术风格,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而驰誉中外。

从观赏的角度看,醴陵釉下五彩瓷具有色彩丰富、晶莹柔润、典雅明快等极佳的视觉感受。釉下五彩瓷之所以能造成如此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其装饰工艺特点密切相关。

一、烧成特点

一般来说,陶瓷器大多采用一次烧成法,而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先是采用“三烧制”。即将已成型而未施釉的坯胎先经800℃——850℃左右低温素烧一次后再彩饰,彩饰完成后,为除去彩料中的胶、油等有机物,使之便于施釉,需进行第二次低温焙烧,然后施石灰碱釉入高温窑烧成。因要入窑烧三次,故谓之“三烧制”。尔后,由于石灰碱釉在现行的烧成条件下易出现瓷器发黄发黑和釉下颜色呈色灰暗的缺陷,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釉下五彩瓷在量使用长石质釉,改用两次烧成,减少了一次低温焙烧。它是将已施有长石质釉的坯体进行素烧,再在素烧坯体上进行彩饰,然后在彩饰部分喷一层釉,就可以入窑高温烧成,所以称为“两烧制”。

二、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技法

传统的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的基本程序是:

在素烧坯体上构图——勾线(或墨线或色线)——分水(在双勾线内填色料水)——喷釉——烧成。其中勾线和分水是釉下五彩瓷工艺操作的重要技法,在坯体上勾勒线条和进行分水操作,看来并不复杂,但要做到熟练掌握也极不容易。然而,画师们却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正是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线条和分水操作而产生的色调变化,体现了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美。

勾线的作用是确定装饰形象的轮廊,为分水创造条件。因勾勒的线条中含油质而具有堵水的作用,所以在所勾线条界定的范围内分水,可使液态色料被坯体很快吸附,并可以进行连续的罩色、染色、接色操作。釉下五彩瓷勾线极其讲究,多用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线条有墨线和色线两种,根据装饰需要,或墨线或色线,或二者搭配使用。墨线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现白色线条的效果,这是釉下五彩瓷独有的。釉下五彩瓷的纹饰之所以与瓷胎浑然一体,优雅而和谐,这种别开生面之白线条的作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分水是釉下五彩瓷彩绘填色的独特技法,是将色料用茶水调制成色料水,分水时将笔醮色料水沿墨线(色线)的内侧顺畅地运笔,使色料水迅速转移到坯体上,一般要求笔尖不能触坯,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笔痕。分水技法的基本要领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捏笔管,无名指指甲挨着含料水的笔肚,当料水需晨坯体上涌流时,无名指微向笔肚挤捏,谓之“挤水”。料水一落坯,笔尖随即带水流动,谓之“走水”。料水注满后,将坯体朝一定方向倾斜,笔管顺势倒下,用侧锋汲回多余的料水,谓之“收水”。除此之外,为了求得色彩丰富,人们还创造了诸如“涌水法”、“渍水法”、“点水法”、“接染法”、“罩染法”等操作技法,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釉下五彩瓷工艺的表现技法。

以勾线和分水填色等基本操作技法构成的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人们根据这些技法原理,还创造了诸如喷彩、色釉彩、釉下彩贴花以及色釉与釉下彩结合等装饰工艺技法。在釉下五彩瓷工艺中,凝聚了众多陶瓷匠师们的创造智慧,他们不断探索进取,为釉下五彩瓷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包含着优良的工艺思想和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为一代一代的匠师所掌握,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三、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釉下五彩瓷艺术的发展,传统的装饰工艺和技法也必然要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釉下五彩瓷装饰技艺人员仍不断探索,创造了一些新的装饰技法,不断地丰富了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

为了实现装饰画面既定的意境,除了构图、形象和色调的把握外,寻找最佳的表现方法极为重要,综合利用其他材料、工具和彩饰方法,是丰富釉下五彩瓷表现力的有效途径。如要表现树丛或树干,用传统的勾线分水填色法会受到局限,很难表现那种苍茫、挺拔的效果。人们试用油画笔醮色料(色料中加些黏稠剂),侧笔在坯体上摆出来,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还有的用油画笔醮一些含色料的胶状漆画树干,同样能达到目的。这种方法是将墨线的堵水作用扩大,而巧妙地利用胶、漆的隔水作用而达到预期的设想。此外,还有借助稀疏的棉纱布,作为缓冲物来制造肌理效果。其方法是将棉纱布盖在坯体上,用排刷醮液态色料水,经由纱布渗漏至坯体,彩绘时可通过排刷上色料水的浓淡,以运笔的轻重缓急等手法来体现物象的重叠、虚实和层次关系,还可以在通过纱布渗漏的色块上,进行刻划和点缀,表现出一些斑驳或朦胧的装饰效果。由于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和装饰技法的不断创新,把釉下五彩瓷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质地洁白细润,画面清雅明快,釉色晶莹光亮,制品无铅毒,抗腐蚀,耐磨损,永不褪色的独特性能更加优良,装饰艺术的感染力更加强烈。

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匠师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原材料特点创造形成的,它的丰富和发展,是一种创造思维的体现。这种装饰工艺的作用,是现代机械工艺无法替代的。釉下五彩瓷以其别具一格的风采,成为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陶瓷工业生产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中,发挥釉下五彩瓷装饰工艺技术的作用,并不断加以创新改进,无疑会使釉下五彩瓷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鲜艳。

康熙五彩瓷器鉴识与判定


景德镇釉上五彩是从元明的红绿彩和“大明五彩”发展而成的。清康熙年间五彩与青花成为两大主流品种。五彩题材广泛,构图新奇,形象概括,用笔洗炼,线条刚劲,色彩明艳,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味,是瓷苑一枝古艳的奇葩。

一、康熙五彩的色彩特性及判定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紧张代表作,五彩中的颜色除矾红以外,绿、黄、紫、蓝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宝石之感,色彩光艳夺目,烧成温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一)红彩:五彩中的红彩,是用皂矾(三氧化二铁)制成。制作时要经牛皮胶浸泡,以浸胶3至10年的矾红为好用。在上彩时需参加肯定量的铅粉和牛皮胶,用水轻轻沾染,以中锋用笔,悬腕以拉线法刻画。烧成后色彩美丽冷静,红得像宝石,而且有条理。清末以后,红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调油平填,红中泛橙而漂泊于釉面,手感粗糙,更无矾红的光泽和润滑。

(二)蓝彩:康熙五彩的一个庞大突破是发明白釉上蓝彩。蓝彩常泛紫灰色,彩层特厚,彩的边沿有一层蛤蜊光晕,但由于蓝彩仍处于草创阶段,常有脱釉或失透的情况出现。以往的蓝彩皆由青花(釉下)取代,故有青花五彩之称。

(三)黑彩:是用青花料渗松香油画于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炉烧烤。由于受到制笔、制油及制料工艺的束缚,早期康熙五彩的玄色线条显得不挺,断续及毛糊,不敷黝黑,乃至带褐。厥后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淆调成,经低温火烘烧,因此黑彩才开始变得黝黑发亮。

(四)黄彩:康熙时期的黄彩照旧以三氧化二铁为底子质料,其特性是色层透亮光显,清新抢眼,与后期时多用锑黄(氧化锑)而形成带粉质层的不透明黄彩迥然差别。

(五)绿彩:一样平常都厚似琉璃,光泽灿然,而由于色质透亮,常用来烘托黑彩。

(六)金彩:金彩釉料的制作,是把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用水混淆,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的沉淀,取出而保持干燥,用时溶于适量的牛皮胶内,渗入铅粉,在胎上刻画烧成,永不褪色。但金彩一样平常与毛刷类物品会产生静电反应而掉落,因此切忌以鸡毛掸子掸扫。

(七)紫彩:康熙时紫彩发色还不稳固,常发乌发灰,色地易开裂成碎纹,用放大镜便可看到。

(八)花翠(粉赤色):这在康熙五彩中是鲜为人知的色彩。它是用紫彩加以配方而制成偏赤色的透明釉。它与雍正后出现的粉彩胭脂红或洋红在表面上极其相似,很易肴杂。但花翠是洁白(含铅质的透明釉)渗石英配制,显得透明,而粉彩的洋红是玻白 (含砷)上渲染红彩而显得不透明,色基上是雷同的,但两者的质感截然差别,因此花翠也就成了辨别康熙五彩的点金石。实在雍正初期的五彩器也用花翠,因此花翠很轻易被人误以为早期粉彩,而实在雍乾时洋红的出现并引进陶瓷装饰,才真正孕育着粉彩的诞生。

(九)蛤蜊光:康熙五彩器的彩釉,其釉面及釉彩都抖擞一股如珍珠外貌、柔润蕴藉的蛤蜊虹彩,特殊是沿着彩绘的纹饰周边的白地,更明显闪现这种蛤蜊光彩。

新仿的彩绘器,也以化学质料调配出乍看类似的光彩,但这些仿器的胎面及釉彩上的彩晕漂泊,更像五光十色的缭眼火气,有如火水或汽油在阳光下反射的彩晕,一看便知年份尚浅,火候未到,关键照旧新釉料与古彩的化学成份是差别的。

二、康熙五彩的绘画工艺判定

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清代著述中有关于康熙五彩彩绘工艺的笔墨纪录。要探究相干题目,只有通过当代五彩工艺体现出来的与康熙五彩雷同的艺术结果,从而熟悉其时的工艺特性。

五彩彩绘工艺分为绘画和填色(包罗染色)。绘画用的有黑料和矾红料。黑料用油调匀成泥状,矾红用胶水调成。画笔要饱含料色,运笔时敲击笔杆产生振动,使笔肚中的料色逐步流注至笔尖上。画笔讲求用尖齐圆健的狼毫。使腕运指要使笔锋随器物外貌升沉而变革,画出的线条要料色浓重、匀净、圆劲。用秃笔画的细点,要浑圆、饱满。用笔讲求力度,但不可恣肆、潇洒。运笔疾速,会导致近似“飞白”,反成破裂的笔触。

染色,五彩上只用矾红料洗染。先用料笔将矾红料填在风景上,再用洗染笔稍蘸净水,将笔锋压扁成平齐的外形,一笔笔将矾红料洗刷开。用笔要轻,使赤色呈由深到浅、从浓到淡的天然过渡。

填色,指将五彩中的绿、蓝、黄、紫、金等料色填入表面线而接纳的平填法。这几种料色预先都要研成泥状,填色时用笔将料色与水调成肯定浓度,填笔要饱蘸料色,沿黑料画的表面线一个个块面地平填,浓度、厚度须匀称、平整。全部传世的康熙五彩都只有黑(画表面线)、矾红(画表面线、洗染)、黄、绿(分大绿、苦绿、水绿)、紫、金等几种固有稳定的料色,这些固有的料色不相互配成新的色料。除矾红可洗染浓淡,其他的料色深浅、浓淡是同等的。

三、康熙五彩的装饰特色判定

1、构图平面化:康熙五彩装饰在陶瓷立体器型上,与造型特性要求和谐同一,装饰的重要特性就体现在平面化。第一,平面化的构图。在“开光”式的构图中,鉴戒了中国画(现实上仿晚明清初木刻版画)的构图特点,讲求疏密、主次关系。

2、形象程式化:康熙五彩花鸟的艺术形象起首附属于器形上的装饰性,依附于二维空间中的形体布局。在如许的艺术范畴内,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提炼、概括天然的形态,用浮夸、变形的伎俩突出其典范特性。把天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归纳为符合陶瓷装饰理念的程式化格局。把“外师造化”的绘画性动态特性定型为工艺制作性的静态形象。

3. 色彩装饰化:五彩的色料在瓷胎釉上彩绘后,经炉内750℃-800℃的烤烧,色彩呈玻璃质状态,透明度、光亮度、纯度都很高。透过色彩可以看到下面黑料刻画的风景,釉面上又敷上了一层晶亮闪光的缤纷色彩。由于五彩色彩的材质特点和彩绘工艺的要求,五彩的填彩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四、康熙五彩瓷器别的方面的判定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根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门被看成蓝彩利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广泛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渐渐为粉彩所取代,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重要成绩是发明白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美丽夺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换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美丽夺目。黑彩色黑如漆,黑暗光亮,浓厚冷静,多用于勾勒表面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结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体现伎俩,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辨别真伪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样平常均能见到显着旋纹痕及黑疵。

(二)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破的征象。

(三)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固感,四周有闪耀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四)由于人物模拟陈老莲画法,山川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要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表面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五)瓶、罐类器的底足每每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六)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物

怎么鉴定康熙五彩瓷?


怎么鉴定康熙五彩瓷?康熙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品种可多可少,但红彩不行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颜六色,另一种是朴实的釉上五颜六色。青花五颜六色和斗彩又有差异,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颜六色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运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颜六色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遍及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步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颜六色呈现。康熙五颜六色烧彩的温度为800度摆布,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瓷的主要成即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美丽夺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代替明代的青花颜色而制成朴实的釉上五颜六色,颜色光彩夺目。黑五颜六色黑如漆,漆黑亮光,浓重冷静,多用于勾勒概括和点染部分,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作用,大大丰富了五颜六色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开展和进步。

康熙五彩瓷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辨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通常均能见到显着旋纹痕及黑疵。

(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光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并且有斑块残缺的表象。

(3)釉面轻轻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耀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

(4)因为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个性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规矩,只勾概括不填色,否则为后仿。

(5)瓶、罐类器的底足通常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

(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商品。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特点


中国的瓷器艺术众多,任何一个种类拿出来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想要完全掌握中国陶瓷艺术是很难的。不过,虽然不能全部掌握,却可以赏析其中一个,做到精而专也是挺好的。今天,小编要和大家鉴赏的就是历史悠久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也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开始的创烧时间是秦汉,在唐宋时期开始发展,到了清朝达到了巅峰,成为瓷器史上非常重要的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醴陵釉下五彩瓷成为国宾礼品和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用瓷,因而也被称为是国瓷。

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大的特点就是淡、雅,它是青花、釉里红的集成者,也是千百年来唯一突破釉下单一色彩的存在,甚至要比青花、釉里红都盛行,也让釉下彩瓷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瓷质非常好,不仅耐酸碱,而且没有毒,耐磨性能也很好,不褪色,历久弥新,因而也备受世人的喜爱。在绘画风格方面,醴陵釉下五彩瓷秉承雅俗共赏的特点,不仅色彩斑斓,且晶莹剔透,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出山水画的质感和意境,再加上光滑度高,饱和度好,因此,醴陵釉下五彩瓷更具有灵性,也更加精美。

在绘画题材方面,醴陵釉下五彩瓷非常丰富,且不拘一格,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草虫、人物走兽,亦或者是书法、图案等,都有,装饰手法也是多样化。不过,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最突出的还是双勾分水法,这种方法是让醴陵釉下五彩瓷纹饰更美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画工技巧和经验,让整个醴陵釉下五彩瓷看起来更加漂亮。

在纹理的处理方面,大师们的独特手法不仅让整个瓷器看起来更加艳丽,且给人以大气之感,五彩绚烂的色彩中带有几分恬静,造型、纹饰的多变也让醴陵釉下五彩瓷既能作为日常用瓷,也能成为华丽的装饰品。

正是因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多样化,才让它与大众审美接轨,也让它满足了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喜好。它既可以清雅,又可以古朴,既有可爱的造型,又有淡雅的样式,真可谓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醴陵釉下五彩瓷因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因而经常被选做国礼或者是国家用瓷,有的甚至远销海外,为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五彩瓷器有什么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五彩瓷器有什么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五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