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墙面瓷砖 > 导航 >

墙面贴砖9大误区

墙面贴砖9大误区

墙面瓷砖 客厅墙面瓷砖 墙面贴瓷砖

2020-04-16

墙面瓷砖。

面对品种繁多的墙面砖,往往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能冷静的选购物美价实的瓷砖,同时又由于过于追求视觉的美观效果,可能会偏离了瓷砖的铺贴规范,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墙面贴砖的三大误区,助你打造完美亮丽的墙面。

铺贴优质墙面砖首先走出选材误区

瓷砖,因其光洁坚硬的质地、多样的品种、便捷的施工和打理方便等优点,成为现今家居装修的主材。但现在市场上的瓷砖品牌杂、花色多,且各种专业名称令人眼花缭乱,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到对瓷砖“知根知底”并非易事。因此,小编在此与大家分享选购瓷砖中的误区,让您买得放心又舒心。

误区1:重价格而忽视质量

瓷砖的价格参差不齐,很多时候高价格和低价格对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不能看出差别,因此不少消费者觉得都差不多,而且价格便宜的花色可能更加艳丽而追求便宜,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殊不知此举乃是得不偿失之举,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容易在今后瓷砖出现质量问题而产生各种纠纷。

小编支招:小编建议大家尽量在考虑价格之余注重瓷砖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一般选择有信誉的大品牌。虽然价格稍高,但能买到保证,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误区2:价高则质优

瓷砖价格参差不齐,每平方米的单价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不少消费者认为“价高则质优”,价高的瓷砖,质量就一定好。因此,有人认为购买时挑选价格较高的准没错。其实价格高并不能完全代表质量一定高。有时候盲目地选购,反而导致买错瓷砖,甚至高价买不到好货。

小编支招:其实价格除了受产品质量影响外,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时尚、流行的花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价格外,新的工艺和研发、使用新的设备都会提高产品的成本。像抛光砖,其表面的光洁度也影响其价格高低,但与产品本身质量无关。

误区3:瓷砖越厚越结实

许多人认为瓷砖越厚越结实,其实这是瓷砖选购的一大误区。买衣服都不是越厚越暖和,瓷砖也一样。瓷砖结实程度与厚薄并不一定成正比,事实上瓷砖的厚度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尤其薄板的国标出台后,尽管只有5mm甚至更薄的薄板其物理性能并不差,在韧度上由于是板类产品还更强于一般陶瓷砖。

小编支招:瓷砖是否结实取决于它的硬度,而硬度是直接受砖的密度影响的。因此,并不是瓷砖越厚硬度越大,而是一定体积的瓷砖,重量越大硬度越大,瓷砖也就越结实。购买的时候可以试着将瓷砖斜放,站上一人,看瓷砖能否承受,如果出现断裂或者有变形,则表明瓷砖结实度不够。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墙面、地面的贴砖注意事项,家装0漏洞


通常家装贴砖分为两大类:墙面贴砖和地面贴砖。墙面贴砖顾名思义就是贴墙体上的瓷砖,而地面贴砖就是地上的瓷砖,虽然两者都是铺贴瓷砖,但所要注意的事项可不一样。那么,墙面、地面的贴砖注意事项各是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墙面贴砖注意事项:

1、在贴墙面砖之前,首先要做好基层处理工作,将墙面上的各种污物清理干净,提前一天浇水湿润墙面。

2、将挑选好的墙面砖的补贴线浸水至少2小时以上,并晾干表面水分,以做备用。

3、贴墙面砖之前先要排砖和放线定位,非整宽砖应以由下往上的方向,放在不显眼部位或边角处,从底部开始整砖铺设以保证整个空间的装修效果。

注意:每面墙不宜有两列非整数,非整宽砖的宽度不宜小于整砖的1/2,半砖应排在顶部,砖缝宽2mm~4mm之间。

4、在贴某一面墙的时候,不宜一次就贴到顶,这样易产生塌落问题,还有贴墙面砖时水泥砂浆应铺满砖的背面。

5、在整个家装中,一般是厨房和卫生间才需要大面积的贴墙面砖,所以由于厨卫管道易变形造成砖裂,所以墙砖阳角处可采用不锈钢条包贴。

地面贴砖注意事项:

1、在铺贴地面砖之前,需要先用水浸湿地面。

2、铺贴地面砖之前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结合层砂浆的厚度,拉十字线控制厚度和地面砖表面的平整度。

3、如果你地面铺贴的是石材地面砖的话,那么在铺贴时应该保持水平位置,用橡皮锤轻轻敲击,使其与砂浆粘结紧密,同时调整其表面平整度及缝宽,缝宽一般为3mm~5mm之间。

4、根据砖定位逐行拉线铺贴,铺贴砂浆配合比例一般为1:3,砂浆厚度为15mm~20mm。

5、每铺贴10块砖左右,用靠尺检查表面平整度和坡度,并适当调整砖缝,并保持砖的清洁。

6、卫生间铺地砖时,应沿地漏位置保持一定坡度,保证不影响日后的排水。

关于墙面、地面的贴砖注意事项,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都了解了吗?一定要注意,墙面砖和地面砖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在铺贴转方面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得分开明记哦!

瓷砖的两大误区


瓷砖是家居装修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那么怎样选择才能找到好的产品呢?瓷砖又厚又大就代表质量更好吗?釉层的厚度是否与抗菌有关呢?其实,选择瓷砖,稍不注意就会走入误区。

其一,瓷砖越大越好?不可否认,大的地砖让家看起来大气雅致,但并非是越大越好。瓷砖的大小厚薄并不直接跟品质成正比,目前瓷砖正朝着轻、薄、结实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常用的抛光砖或玻化砖选用厚度在10~12毫米为宜,800毫米规格的砖单块重量在15千克左右,越大越厚的砖不仅经济性不占优,而且还会增加对楼层的压力。与此同时,瓷砖大小还要与室内的环境和空间相匹配。

其二,釉层厚代表无菌?目前随着抗菌概念不断地被炒作,有些商家也借机玩抗菌概念,更有商家自吹较厚的釉层可以达到无菌的效果,其实陶瓷上用多少釉料是厂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的,为了使产品表面光滑,厂家会根据需要多上几层釉料,以达到产品表面更加光洁的效果。而实际上,多少层釉料都不重要,只要产品表面的光洁度达到国家标准就算是合格产品。另从技术角度来说,卫浴产品达到某些厂家所说的“无菌”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只能说某些产品由于在釉料里添加了抗菌剂,有自洁和抗菌的功能,但其抗菌效果的持续时间却难以测定,而且也不会是一劳永逸。

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

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瓷砖购买铺贴的10大误区


众所周知,家中墙面瓷砖铺贴施工时追求视觉美观是对,但盲目追求美观而忽略施工技术也是茫然。瓷砖从选择到铺贴是需要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舒适完美的居住空间。

选材误区

误区1:重价格而忽视质量

瓷砖的价格参差不齐,很多时候高价格和低价格对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不太能看出差别的,因此不少消费者觉得都差不多,而且价格便宜的花色可能更加艳丽。于是,很多人追求便宜,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容易在瓷砖出现质量问题时产生纠纷。选择时应在考虑价格之余注重瓷砖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

误区2:瓷砖越厚越结实

许多人认为瓷砖越厚越结实,其实瓷砖结实程度与厚薄并不成正比,瓷砖的厚度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在薄板的国标出台后,5mm甚至更薄的薄板,其物理性能并不差。

瓷砖是否结实取决于它的硬度,而硬度是直接受砖的密度影响的。因此,并不是瓷砖越厚硬度越大,而是一定体积的瓷砖,重量越大硬度越大,瓷砖也就越结实。

误区3:价高则质优

瓷砖价格参差不齐,每平方米的单价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不少消费者认为“价高则质优”,价格高的瓷砖,质量就一定好。因此,有人认为购买时挑选价格较高的准没错。其实价格高并不能完全代表质量一定高。有时候盲目地选购,反而会导致买错瓷砖,甚至高价买不到好货。

其实价格除了受产品质量影响外,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时尚、流行的花色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价格外,新的工艺、使用新的设备都会提高产品的成本。如抛光砖,其表面的光洁度也会影响其价格高低,但与产品本身质量无关。

施工误区

误区1:瓷砖越大越好

现在的瓷砖,有规格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大规格瓷砖,整体效果好,显得大气,并且瓷砖规格越大,接缝越少。但是要知道,小的居室空间并不适合铺贴大规格的瓷砖,不要对瓷砖规格一味求大,忽视使用空间的大小,造成浪费,也不美观。

误区2:无缝砖留缝越小越美观

大家在铺贴时都希望缝隙小,以为缝隙越小,整体效果会越好,其实,如果铺贴时缝隙过小,会导致瓷砖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变差。由于温度的变化,会使瓷砖挤破,减小瓷砖的正常使用寿命。所以,无缝砖并非等于完全无缝,瓷砖的热胀冷缩需要瓷砖铺贴必须留缝。

无缝砖留缝的大小一般来说应该在1~1.5mm左右,不低于1mm;特殊效果也可以将缝隙加宽至5mm。

误区3:忽视产品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消费者容易犯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产品性能,不按规定进行铺贴,如将釉面的墙砖铺在地面。

不同瓷砖的理化性能是不一样的,如墙砖的吸水率和地砖的吸水率就不一样,墙砖的高,地砖的低,它们的抗折强度也不一样。此外,内墙砖和外墙砖的抗冻性能也是不同的。

所以要注意,普通的釉面地砖是不能做墙砖的,外墙砖可以做内墙砖,但内墙砖一般不能做外墙砖。铺贴之前一定要了解墙砖的性能,根据性能选择合适的瓷砖,最好按照包装箱或者厂家的使用说明来操作。

误区4:瓷砖胶里面掺水泥、砂浆等

这样会完全改变瓷砖胶原生产成分配比,导致质量无法保证,贴砖易产生空鼓剥落现象。

误区5:将瓷砖胶放在地上用铁铲混合搅拌

用铁铲搅拌瓷砖胶是无法搅拌均匀的,会造瓷砖胶粉有效成分流失。

误区6:长期地将瓷砖胶拿水泡着使用

长期把混合好的瓷砖胶放置在地面或桶里进行浸泡,容易导致瓷砖胶没有强度,掉粉,掉砖。

误区7:使用时间过长,再增加水和瓷砖胶与之混合再用

有些师傅会把前一天晚上遗留的瓷砖胶,在第二天早上再加入水和瓷砖胶粉进行混合使用,其实此时瓷砖胶有效成分已发生化学反应,加水只改变操作性能,会导致后期粘结强度不足。瓷砖胶应随搅随用,使用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干固后应丢弃。

误区8:批墙式施工、不均匀刮涂瓷砖面和墙面

瓷砖边角部位空鼓,长期潮湿环境会导致掉砖;瓷砖胶刮涂不均匀,瓷砖胶将粘结不牢、不完整。瓷砖胶适宜薄层施工,按照基层的平整度及瓷砖大小选择合适的齿形刮板,粘贴时应揉压到位,并且随机检查背面满浆率。将瓷砖揉压于基面上,并调整瓷砖的平行度,为保证瓷砖的平行度建议使用塑料填缝十字,地砖铺完后24h进行清理勾缝。

误区9:一次性刮胶面积太大

户外干燥、风大天气,若刮涂面积太大,施工来不及的话会导致表层干固,再贴砖时会出现掉砖现象;用齿形刮板将胶浆均匀批刮在基面上,每次施工面积控制在1平方以内,室外干燥气候应预先润湿墙面。

误区10:墙面不结实、起砂、有油污或缺陷太大,未通过找平处理就直接进行瓷砖铺贴

基层强度低、有油污会直接影响瓷砖胶的粘结力,导致空鼓掉砖;墙面不结实,基面容易脱层掉落。墙面不平整,缺陷太大会导致瓷砖与墙面的接触不到位,容易造成空鼓。

铺砖时注意避免以上几点误区,等铺完砖再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你家居生活将增添不少幸福指数!

投资瓷器应该避免四大误区


(清乾隆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碗)

专家提醒,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误区之一:

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官窑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莫轻信你的运气比别人好,好像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制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的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落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误区之二:

按图索骥,比照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世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易上当。

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误区之三:

总想捡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宁肯掏钱一搏。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做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真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易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误区之四:

收藏定位太高,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

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真品的距离。

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

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

瓷器收藏小辞典

生瓷——也称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温炉窑中,烧制而成的无釉瓷器。

最早的生瓷是在万历前后的景德镇窑,到了清光绪时期更为普遍更为精细。其特点是:器身均有浮雕图案,器物多见于文房用具。

煨瓷——多见于清康熙年间,属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其特点是:一是釉面可见鲜明的开片和纹线;二是胎骨毕为瓷浆胎;三是釉色中微泛淡红色或淡黄色。器型以瓶罐和文房用具为多,常见的有青花煨瓷和单色釉煨瓷。

象生瓷——也叫仿生瓷,属陈设观赏瓷一类,器物多见于瓜果和小动物。

最早烧制象生瓷的,当属宜兴窑的紫砂象生瓷,以清乾隆年间为多,后景德镇唐窑烧制的象生瓷,以造型和质地精美,深受宫廷皇家的喜爱。

陶瓷文化:9大原则3大方法 鉴定真伪古陶瓷


一、鉴定古代陶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

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1.产地

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

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质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6.文字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

7.陶器的组合

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9.辨锈

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古陶器作伪的方法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其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

3.依样仿制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瓷砖选购 4大建议扫除装修误区


在家庭装修中,瓷砖普遍用于厨房、卫生间或客厅地面等装修中,市场上瓷砖种类众多,质量和价位不一,如何精选瓷砖,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瓷砖外观是否平直。试想,如果每块瓷砖的表面、侧面都不平整,再好的瓦工也铺贴不出整体平整的效果来。

2.看瓷砖表面是否有斑点、裂纹、砖碴、波纹、缺釉等问题,尺寸是否一致。

3.看瓷砖的花色图案。好的产品花色图案,细腻、逼真,而质量差的瓷砖花色图案会有缺色、断线、错位等。

4.辨别瓷砖背面的颜色,釉面砖的背面颜色是红色的,而玻化砖的背面应是呈现乳白色。

5.听瓷砖的音色,方法是一手提着砖的边,一手敲击砖,好砖的声音清脆响亮,差砖则低沉、闷浊。曾经试过辨别玻璃和玉器的应该想到,其实也是用的类似的方法,不同的是,辨别玻璃和玉器是要听本身碰撞的声音。

6.看瓷砖的硬度,说白了,同样规格的砖,在手里掂掂,越沉的砖说明其密度越大,硬度也就越高。

7.看瓷砖的背面的吸水率。把瓷砖翻过来,往背面滴些水上去,渗得越慢,说明其质地越密,内在品质越好,差砖不但渗得快,过不多一会儿你把砖翻过来,正面都能透出水印来,出现“冒汗”的现象。

8.选购抛光砖时看其是否吸色。例如:一些比较好的品牌的抛光砖采用行业首创的超洁亮技术,即在普通抛光砖表面形成一层具有特殊功能且结构稳定的纳米级保护层,完全填补了抛光砖抛光后砖面形成的气孔,从而更防污、更耐磨、防滑性能更好。

紫砂收藏要小心这三大常见误区


紫砂收藏要小心这三大常见误区。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来讲,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要多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显然用它们做出来的“紫砂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墙面贴砖9大误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墙面贴砖9大误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墙面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