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 导航 >

李朝斐养生炉钧杯赏析

李朝斐养生炉钧杯赏析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钧窑瓷器鉴别 古代钧瓷器

2020-04-16

古代虎纹瓷器耳杯。

近日,有朋友送我一个钧瓷茶杯。这个杯子是神垕镇年轻的钧瓷艺人李朝斐的作品,施炉钧釉,古朴淡雅,釉色绿红相间,如花瓣的红,如初乳新茶的绿,如阳光的洒金斑,令人赏心悦目……

据资料记载,早在清朝雍正年间,禹州市神垕镇就创造出炉钧釉。该釉色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在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其名。《南窑笔记》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绿点者次之。”

炉钧烧制分素烧和釉烧两步。炉钧的胎体先经过1000℃左右的温度素烧,然后施釉。釉层一般上厚下薄。釉烧过程并不复杂,属急火速烧,但用火及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较难掌握,产品易变形,底足常垂釉、窑粘和炸裂,成品率极低。因为炉钧是在极端环境下烧制而成的,所以釉面常呈现出温润古朴、浑厚内蕴的特征,釉色丰富且少有浮光,多以蓝、绿、红色调为主。着色剂常形成红、紫、绿、金、银、铜斑点或结晶体,金星斑点似炼金炉中金星飞溅,银星斑点则像蔚蓝色的夜空群星闪烁。

炉钧釉-李朝斐制TAOCI52.Com

炉钧釉的釉面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深浅不一,红、蓝、紫、绿、月白等色融于一体。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整齐美丽。炉钧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且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蓝釉则如水波状,宛若春水荡漾。

作为钧瓷界的后起之秀,李朝斐在前人的技艺基础上,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他研发的炉钧釉不仅继承了炉钧仿古的神韵,而且在色彩的把控上更胜一筹,在含蓄凝重中彰显清丽与高雅,釉面闪现的红斑绿点更像是经过细雨滋润的红花与绿叶,清新自然,令人眼前一亮,给观者别样的春意与柔情。

在研制新釉色的基础上,李朝斐经过多年探索实验,在杯子的里釉中加入微纳米技术与元素,增加釉的活性,把水与茶叶中有益身体的元素充分激活,使茶水的品质与口感都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因此,李朝斐的养生炉钧杯一经面世,就受到钧瓷藏家与饮茶爱好者的青睐。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李朝斐钧瓷作品赏析-梅瓶


李朝斐钧瓷作品赏析-梅瓶

与众多早已成名的钧瓷大师相比,李朝斐不管是从年龄还是资历来说,都稍显稚嫩。从16岁就开始辗转于神垕各大钧瓷窑口工作的李朝斐,在2011年创办窑口钧都坊,凭借过硬的钧瓷烧制技艺和风格独特的炉钧作品,在钧瓷界声名鹊起。炉钧釉《梅瓶》就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梅瓶是中国传统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造型之一,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过去有学者认为,梅瓶因用于插梅花而得名。事实上,梅瓶最初的用途并非用于插梅,而是用于盛酒。宋赵德鳞著《侯鲭录》云:“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在钧瓷艺术创作中,梅瓶是常见主题,其造型之优美,窑变之瑰丽,给人以无尽美感与艺术享受。

李朝斐的炉钧釉《梅瓶》造型端庄典雅,手拉坯成型,胎质细密。其釉色古朴凝重,红色的斑点犹如雨丝般随瓶体而下,流畅自然。该作品釉色层次分明,色彩有深色与浅色的渐变,红、绿、紫、金等色彩交相辉映,浑然构成一幅神奇的天然图画。整个作品色彩丰富,艳而不俗,颇有高古之风。

唐宋高丽青瓷与李朝瓷器略说


青瓷透雕七宝香炉 12世纪 通高15.3厘米 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优美精致的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918~1392年)瓷器中的代表作,它是受中国唐宋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是贵族物质、文化生活的象征。部分上品可与中国宋代汝窑媲美。统一新罗时代生产高温灰釉陶,高丽时代青瓷发展迅猛,受越窑影响较深。10世纪末期大量宋瓷输入后,受中国北方汝窑和南方龙泉窑影响最深,高丽青瓷开始呈现深沉的绿玉式格调,刻划花以菊花唐草为主要装饰纹样,造型以典雅清秀取胜,已不见宋瓷的大胆夸张。12世纪始,高丽青瓷发展达到高峰,釉色综合了汝窑、龙泉窑的工艺特色,产品近似于龙泉窑、汝窑的梅子青、艾叶青、粉青、天青、月白等色,最主要成就在于烧出了美丽绝伦的翡翠色调。器形薄轻乖巧,与雕刻的牡丹、莲荷、唐草、竹节、水禽等图案纹饰巧妙结合,更显和谐与完美。仿生瓷是高丽瓷的魅力所在,人物、鸳鸯、狮子、鸭子、麒麟、摩羯、龙凤、鱼龟等动物形象的水注、砚滴、香熏、笔架等和南瓜、石榴、竹节、荷花、葫芦等植物形象的各式器皿,栩栩如生,精雕细刻,反映出高丽民族崇尚自然的艺术传统。

炉钧釉色与烧制方法


炉钧釉烧制方法:炉钧工艺是钧窑工匠在恢复钧瓷的实践中,发展形成的独特的工艺方法。其工艺特点是使用简单的风箱小窑,通过焦炭捂火还原的方法,快速烧成。产品古朴浑厚,釉色晶莹华丽,意形新奇,别具一格。炉钧为钧瓷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钧瓷生产开辟了途径。

明清时,钧窑技术基本失传,传世宋钧成为隐世之物和稀世之宝。清代光绪年间,神垕镇陶瓷工人卢振太、卢振中兄弟二人曾多次试烧,但屡试不成。随后,卢振太之子卢天富、卢天增、卢天恩兄弟,继承父辈的意愿,终于在风箱小窑内烧造出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天青、天蓝及月白釉色仿宋钧小件产品。卢氏三兄弟之后卢广同、卢广东、卢广华、卢广文等继起,为献身钧瓷而呕心沥血,使神垕钧瓷绝处逢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神垕钧瓷匠师和陶瓷科研工作者沿用炉钧的工艺方法,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炉钧生产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炉钧釉配方用本药、柴灰、玻璃粉、氧化铜及草蓝配制。草蓝是用氧化钴、石英、本药和玻璃粉四种原料制成的熔块,此釉在窑内用氧化焰成粉蓝,在炉钧小窑内焦炭捂火,还原制出釉色天青、天蓝挂紫红斑的仿宋精品。此处,还可烧成朱砂红、鸡血红等。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锡,可烧成茄皮紫。炉钧配方的化学成分如表。

炉钧茶叶罐图

炉钧釉烧制方法:炉钧的胎体在1000°C左右温度中素烧。素烧后的素胎先用浸釉法上釉烘干后用毛笔涂釉,使釉层上厚下薄,釉层厚度一般为1.2-2毫米。

炉钧茶壶图

炉钧的窑炉是一种升焰试结构,窑膛内径约为40厘米,深约50厘米,窑膛上部是一活动窑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由于使用焦炭为燃料,且系一次性添加燃料直到烧成,故火力足,气氛纯,耐力久。整个烧成周期在2个小时左右。可连续操作,方便易行。

炉钧釉烧制方法:烧窑时,窑低先铺柴草,点燃后加焦炭3厘米左右(厚度),待焦炭全部点燃后,再加焦炭20厘米左右(厚度),并适当捣实。上部放上匣钵,匣钵四周也添焦炭,高度和匣钵口平。然后,接通鼓风机,强行通风。温度达到700°C左右时,加上活动窑顶,并用泥沙密封窑顶与窑体接触部位的缝隙。温度达到950°C左右时,用匣钵片盖住窑顶的观火孔,捂火还原,同时加大风量,待温度上升到1250°C左右,停止通风10分钟左右,进行保温。这时窑顶的火焰颜色已由蓝色转化为桔黄色,当即移开窑顶,等到上部焦炭微微发黑时,取出匣钵在空气中自然冷却。为防止冷空气侵袭炸裂匣钵,可把匣钵放入事先挖好的地窖中,整个烧成的时间视升温度速度而定,一般在2-3小时。烧成时间温度的确定,主要是用肉眼直接看火的颜色。

炉钧三足香炉

钧窑瓷瓶赏析


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钧窑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

商报记者 宋永春/文 高鹏/摄

该钧窑瓷器造型大方、气势端庄、色泽匀称。此钧窑瓷瓶乃1953年周总理号召恢复钧窑生产的时候,由钧窑工艺大师任坚制作的精品,是新中国钧窑试烧成功的开山之作。现在的价值无法估量。

炉钧釉铺首耳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3.5cm,口径9.5cm,足10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颜色釉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雍正

壶仿青铜器造型。撇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敛,高圈足外撇。肩部置对称象耳衔环,俗称“铺首”。口、肩、腹、胫部凸起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质凝厚,釉色以深蓝与浅蓝为主色融熔于一体,流动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色彩斑驳。外底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此壶造型古朴,釉色素雅,其肩部以象耳装饰,寓意太平吉祥。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瓷器颜色釉,盛行于乾隆时期。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釉面呈现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因釉面流动,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带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颇显华美。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赏析


仿哥窑青花炉(明崇祯)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整治朝纲,清除阉党,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导致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直径15厘米,身高12.8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蝴蝶花、缠枝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交替过渡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画师、艺术家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绘花鸟,写山水,画人物,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鉴赏参考: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明)

宋代钧窑焚香手炉赏析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国家精神定下一个温情的调子,宋人的精神性格趋于内向、软化。宋代也是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朝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对神仙、巫觋、先兆无不崇信,天地山川、家家户户,无处无神。有神必有香火,香炉自是家家必备的器物。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

“春夏秋冬逢盛世,钧汝官哥定太平”,随着宋代瓷器的发展,瓷香炉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五大名窑的瓷香炉逐渐成了上层人士的把玩之物。

今年年初,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在淮安——清江浦庙会期间举办大型鉴宝活动,受到收藏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吸引了许多收藏爱好者携宝踊跃报名,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中,这件宋代钧窑香炉(见图)的登场,令鉴宝专家为之眼前一亮。

此炉即为焚香手炉,造型经典,工艺精湛,香灰胎骨,釉面滋润,采用二液分相制釉技术,釉面流痕生动,个别釉厚处显青色,透露出钧窑为北方青瓷系的本色;底足为手工捏制,施芝麻酱色护胎釉,积釉为淡青色,润度超过和田青白玉。这种现象为宋代后期瓷器追求玉质感提供了启示和技术基础。此香炉堪称传世名窑精品。

古人焚香,先将特制的小块木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银叶、金钱等制成的“隔火”盛香,香不及火。瓷片的导热性能远不及银铜,可有效减缓香丸香球的焚烧速度,让香气缓缓散发,自是香风袅袅,低回悠长。而钧窑瓷片,是香灰胎,氧化铝含量低,厚薄适中,能有效减低香的损耗,非常经济,受热后更显色彩斑斓,是焚香最佳的“隔火”。众人追捧,难怪人们常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来形容钧窑的珍贵。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红颜知己,以食指与拇指轻捻一粒小小香丸,点入香炉,案榻之畔,夜半焚香。真是“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怎一个“妙”字了得!

陈岭:钧窑的瓷器赏析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有许多十分独特的地方,其中有一种是欣赏“残缺美”。比如,古代一些碑刻历经千年风雨吹打,许多壁画已经出现断损,这原本是一种遗憾,但人们却从这些残缺的笔画中体味到历史的沧桑感和抗击自然侵蚀的顽强生命力。篆刻家在刻印章时,有的故意用冲万法崩裂印石,造成笔画断损,或用刀背敲击已刻好的印章四边,造成破损效果、追求的正是古代碑刻这种“残缺美”。瓷器在烧造出窑时、无意中遇骤冷发生龟裂,这原本属于次品或是废品,但人们又从中发现这些裂纹碎而不乱、匀而不呆,交织出人工无法制造出来的一种浑然天成的纹理,并赋予其一个学术名称——开片纹。后来宋代官窑、哥窑将这种开片纹作为一种主要纹饰加以运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

早年钧窑在烧造青瓷的过程中不慎将含有氧化铜的液体滴到已经上了青釉的生胎上,烧制后,青瓷上出现了一块块不规则的紫斑,乍看起来,这件器物匀净的釉色整体受到了破坏而成了废品。但再细细看去,这些斑块好像天空中漂浮的紫色云朵、扑朔迷离、奇妙无比。此后,钧窑的瓷工用含有不同配方的铜釉液体,在上了青釉的器物生胎上点、洒、涂、抹,最后烧造出了色彩斑斓、姿态万千的窑变釉瓷,形成后来钧窑瓷器特色独具的装饰风格。自此,钧窑在名窑林立的北宋时期独树一帜,并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

在色彩学上,红、黄、蓝是三原色,红色加蓝色得到间色——紫色。调整红色与蓝色的比例可以得到千变万化的紫色。钧瓷的基色是蓝色或是青色,主要釉色有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梅子青等;铜的氧化物在还原焰的气氛中全红色。钧窑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将浓度不同的氧化铜液体与深浅各异的青釉或是蓝釉融合,再适当调整炉温,便烧出了海东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丁香紫、茄皮紫、玫瑰紫、葡萄紫等各种美丽的釉色,真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釉色的独到之处,除了五彩斑斓之外,釉面上还泛着一层乳白色的光芒;钧窑这种利用氧化铜为呈色剂烧出红釉的技术,为明代红釉瓷器的创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钧窑窑工还创造了一些特殊肌理,如:将瓷胎在上釉前先行素烧,上厚釉,使其在干燥或初烧时出现裂纹,再在高温阶段让黏稠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形成蚯蚓走泥的痕迹,具有立体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这一特点也是后世鉴定钧窑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通过厚釉拉丝、沉积、结晶等技法,使瓷器烧成后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针尖状的星点,产生其他窑口不具备的肌理效果。

钧瓷上的五彩色斑并非刻意画出来的具象图案,而是随意点、洒并在高温烧制时产生窑变,从而形成一幅幅抽象图形,这样反而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想空间。从钧窑的抽象图形中看到夕阳残照、飞云流水、暮鸦寒林、仙山环阁、浪激飞舟……真是秒不可言。

钧瓷造型浑厚端庄、古朴儒雅、棱角分明、线条清晰、纹饰简练、特征明显。器型除了传统的日用瓷瓶、碗、盘、罐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花盆、乳钉洗和仿古瓶、炉等摆件。将钧瓷摆件置于案几之上,居室顿显高贵富丽、清新雅致。

由于钧窑窑变釉的各种要素都是变数,因此烧出来的瓷器不可能重复,故有“钧无双配”之说。这种釉色的偶然性也给钧窑烧造带来极大难度,钧窑人又有“十窑九不成”的感概。

钧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禹州战国时为韩国之都,名阳翟,北宋、金时曾置钧州,故窑以地命名,在明神宗时为了避讳皇帝朱翊钧名讳“钧州”改为“禹州”。钧瓷创烧于唐,兴盛于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窑停烧过一段时间,到了金、元时期又开始复烧。

由于钧窑瓷器釉色变化,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也为皇室所垂青。后人将钧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使其更加珍贵,在民国期间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瓷受宠于皇室,也铸就了顽强的生命力。地处黄河流域的钧窑,虽然和其他北方窑口一样饱受战争的摧残,也曾一次次倒下,但是战争过后不久,又一次次奇迹般地站起来。

金、元时期,北方瓷窑已所剩无几,钧窑经修复后,重新炉火,产瓷不辍。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釉面滋润,玻璃质感光泽强,多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呈现晕散状,垂釉厚,不见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元代钧窑瓷器的器型大,胎壁厚,胎质略显粗松;釉层薄、有大小开片纹;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不如金代晕散、而是较为清晰,常有贴花装饰。

钧窑别具釉色之美受受世人所喜爱和追捧,也就受到各地窑口的竞相仿制。北方地区河南的临汝、宝丰、登封、汝州、郏县、许昌、修武、密县、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县;山西的浑源、临汾、介休、长治,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河北的彭城、观台、内丘、隆化,连磁州窑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元代后也改烧钧瓷。就这样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其中还有包括南方浙江金华、江西的景德镇、江苏的宜兴和广东的石湾窑等等。如此庞大的“仿钧大军”,给当代钧窑瓷器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民国时期“芦氏”仿钧器,几可乱真,一些大古董商和有名的博物馆都曾“走眼”而高价收买过“芦氏”高仿宋代钧瓷。热衷于收藏钧窑的朋友,请在淘宝时候应慎之又慎,谨防失手。钧瓷虽然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但是在明朝之后开始逐渐衰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