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珐琅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2021-02-15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属氢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彩。用珐琅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绘画,再入炉二次烘烧,即成为美妙的珐琅彩瓷。这种技术源于15世纪的法国,清初传入我国。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深受人们的喜爱。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由法国传入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珐琅彩全由西洋进口,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烧制成功。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据2012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00元成交。由此可见,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市场情况:TaOCI52.COm

今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刷新了康熙时期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成交纪录,使得康熙瓷器实现了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进程。

据了解,珐琅彩最初由西洋传教士引进,是清代内府造办处绘施于铜、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艺。造办处御制瓷胎画珐琅器产量极少,传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台北两故宫博物院。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像茶叶的瓷器为什么珍贵


中国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其品貌特征而定名的,如茄皮紫釉瓷器、鳝鱼黄釉瓷器等等。而有一种貌似茶叶的瓷器,不仅有“茶叶末釉”这样蕴含着俏皮气息的美名,而且其发色剂与烧造过程也要求较高的,在拍卖场上是较为特别的存在,那么茶叶末釉瓷器为什么那么珍贵呢?

首先,茶叶末釉瓷器通体都呈现出失透的状态,凝重端庄。从釉色上来说,茶叶末釉瓷器颜色是黄绿交杂的,深黄融合墨绿,上下均匀,有颗粒感,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其中墨绿者被称之为“茶”,深黄者被称之为“末”,间错开来,极具古朴典雅的丰韵。但这种韵味与品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是氧化铁作为呈色剂的,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一些。并且茶叶末釉瓷器烧造时需要的温度是极高的,要千度以上的还原火焰才能调动出茶叶末釉瓷器通体的深沉色泽,所以相较于其他以铁作为呈色剂的瓷器,茶叶末釉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并无浮色,而且双色绿与黄的交融也是极为自然的,古色古香,艺术价值是极高的。

高温黄釉瓷器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发色与釉面都较为古朴,少了几分鲜亮,而茶叶末釉瓷器在烧造时就试图改良这一点,所以在造型与装饰上,都进行了很多革新。特别是清代的茶叶末釉瓷器,尽管色泽依然古朴,但总体而言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更注重流丽晓畅,比如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荸荠扁瓶,在同时代的瓷器中可谓一股清流,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与茶叶末釉本身的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茶叶末釉瓷器因为其颜色黄绿交杂,深黄融合墨绿,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氧化铁作为呈色剂,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品貌端美、气韵古朴、装饰典雅,尤其以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瓷器更为特别,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在古色古香之外多了一分创新。所以这种像茶叶的瓷器,不仅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韵味,而且在拍卖场上也有好表现呢!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乾隆珐琅彩瓷器有哪些特点?


乾隆珐琅彩瓷器有哪些特点?乾隆前期珐琅彩瓷

乾隆前期的珐琅彩瓷由于比较接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水、花鸟等工笔绘画。虽然乾隆前期较雍正后期增加了人物、楼阁等图案,但依然是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美结合体。(见图1)从雍乾两朝传承时间角度着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崩逝于圆明园。同时,《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又有乾隆元年正月初七日的珐琅彩瓷制作资料。雍正驾崩不足五月,弘历就已经开始着手珐琅彩瓷的新款式设计与制作,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五个月之内,“养心殿珐琅作”与“圆明园珐琅作”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难有明显发展变革。因此,乾隆前期制品除造型新颖、图案丰富多样外,许多制作风格保留雍正后期的时代特征,两者具备很多共同点。

1、色彩

瓷胎画珐琅的色彩特征用语言很难描绘,因此笔者在这里仅一略而过。鉴定瓷器、尤其是彩瓷时,从器物的色彩来着眼鉴别真伪相当普遍。未曾上手,乍一看瓷器发色便可准确判断真伪,令不少外行感觉诧异。说穿缘由完全与鉴定者对瓷器色彩的认识、习惯深刻程度有关。对习惯真品发色并认识深刻的鉴定者来说,区别色彩差异显著的赝品无异于分清皂白,谈不上“以此自矜”,“无他,但手熟尔”。正是这个道理,如何成功仿制珐琅彩瓷色彩调料,混淆鉴定者的视线感觉令古今仿者极为重视,同样,深刻认识该时期彩料发色也是一个鉴定者所必须掌握的。

2、绘画

现在景德镇仿古瓷制作者在仿制珐琅彩瓷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可能要数绘画。科学技术逐渐发达,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据材料科学分析获得的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科学配方,达到满意结果。但绘画与科学技术关系并不密切,完全是绘画者水准的体现,当工笔绘画精细程度要求越高,其差距越能体现出来。雍正后期与乾隆前期的画珐琅工笔绘画质量、精妙程度在整个珐琅彩瓷制作史上尤为突出,因此仅绘画方面足以使仿者望而却步(见图2-1、图2-2)。

3、落款

填白釉珐琅彩瓷的落款很有特点,由于图案主题多由绘画和书写题词(包括篆印)两部分组成,因此书写者必将落款方向与二者之间的某一图案方向吻合,决不偏差,这样落款的好处是使人感觉落款规整有序,特别是拿在手中把玩时,欣赏款与绘画最多,两者方向一致,令人惬意(见图2-3)。需要指出,仿者在仿制珐琅彩瓷时基本都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仿者几乎不存在落款方向失误的低级错误。

4、题词

乾隆前期珐琅彩瓷中,题词应该是次于绘画的另一个仿制难点。根据历史档资料:

“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司库常保奉上谕:将珐琅葫芦做九个,画斑点烧葫芦色、盖子镀金,葫芦上字照朕御笔、着戴临写。”

根据此条资料分析:所涉及的珐琅彩瓷诗词题字者为雍正亲自指定,摹本为雍正御笔,可见雍正朝瓷胎画珐琅的书写题词也一丝不苟。乾隆一朝是否如此暂不可考,但严谨程度不应变化太大,必是非宫内书法好手难以胜任。后世景德镇匠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书写水准,自然无法相提并论,因此现在仿品题词书写模仿造作、笔画拘谨,笔者暂未曾见过可以在书写方面达到伯仲难分程度的仿品(见图2-4及图3)。

5、色地与“锦上添花”装饰

康末雍前由于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不成熟,难以实现在玻璃釉面上理想绘制釉料,不得已使用无釉瓷胎,并为弥补其釉面素胎缺陷才在露胎处大量上涂其它釉料。于是形成康熙时期与雍正前期的珐琅彩瓷几乎皆为色地彩瓷。这类制品的主要特征是色地下素胎、无釉;雍正中期之后开始使用填白釉瓷胎,偶尔制作色地珐琅彩瓷,色地运用的主要目的是装饰,并非掩盖技术不足。

“锦上添花(又称轧道)”是基于色地装饰上的进一步发展,在色地上用针等锐利器具进行雕刻、描画装饰。根据现有《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记载,珐琅彩瓷使用“锦上添花”装饰纹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已经开始:

“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太监李深、张喜来说太监张明交磁胎画珐琅……磁胎红地锦上添花珐琅碗一对、磁胎绿地锦上添花珐琅六寸盘一对、磁胎黄地锦上添花珐琅五寸盘一对、磁胎白地锦上添花珐琅酒圆一对、磁胎月白地锦上添花珐琅酒圆一对、磁胎白地锦上添花珐琅小酒圆一对。传旨:著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皿内。钦此。”(《乾清宫》)以原始资料看,当时锦上添花色地包括红、绿、黄、白、月白等颜色。

后期制品特征

笔者暂未见其他文章涉及“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无人提及的很大原因是对该类瓷的认识不足而没有合理定位。例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编《清康雍乾名瓷》,P148,器122,乾隆窑描金粉彩开光花卉蒜头瓶(原文命名)应该是一件比较典型的乾隆后期珐琅彩瓷(图4),遗憾的是该书仅称其为“粉彩”。该器底部为松绿釉、落蓝料篆款,理论上推断其为乾隆二十三年之后粤海关制品可能性很大。另外,北京故宫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一书中也有数处将粉彩与珐琅彩混淆,可以此推断,两故宫中的类似传世品极可能被误为粉彩瓷。

从时间角度看,“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是“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制作的一个延续,虽然它继承前者的制作传统,但在器型、绘画图案等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即较前期制品更加复杂多样。与以往珐琅彩瓷制品相比,后期制品除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表面普遍使用色地、锦上添花,甚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另外,在器底足、内部使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制品的一大特征。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粉彩变化特征极其相似,无疑表明装饰由简练渐趋繁缛,符合该朝彩瓷特点与器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注:乾隆珐琅彩瓷的前后期分水岭具体时间因笔者手中资料不详而暂时难以划分,待考。)

1、松绿釉装饰

进入“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时期,珐琅彩瓷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乾隆后期随着色地、锦上添花的大量使用,词、书、篆、画等一体的雍后乾前风格开始逐步消退,转变成造型独特、装饰繁缛的珐琅彩瓷(见图5-1)。

2、镀金装饰

镀金装饰(包括描金)虽然在其它时期也有出现,但大量应用于珐琅彩瓷上却始于乾隆后期珐琅彩瓷,该时期镀金装饰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珐琅彩瓷制品口、底部都有镀金。镀金装饰虽然繁琐,但结果无疑增添了器物的豪华感(见图5-2及图6)。

3、绘画

此时期制品虽然繁缛绚丽,但在书法绘画造诣方面逊色于雍后乾前时期制品,虽然器物造型豪华有余、匠心独具,但缺乏深远意境与文人气,可谓该时期制品的遗憾处。

五、总结

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落款以及其它问题本期暂不涉及,待日后介绍粤海关珐琅彩瓷时与之比较介绍。总而言之,“乾隆后期珐琅彩瓷”与“乾隆前期珐琅彩瓷”的制作装饰差别比较明显,色地、“锦上添花”、松绿釉、镀金四者并用拉大了与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制品的风格差异,乾隆后期珐琅彩瓷装饰发展变化使人有种全新的感觉。繁缛的装饰以及造办处精细严谨的制作态度,使该类彩瓷的绘画、装饰、制作水准胜于乾朝同时期御厂粉彩瓷,代表着乾隆后期彩瓷制作技术的最高峰。

乾隆珐琅彩特点

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瓷胎画珐琅,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乾隆一朝早期的珐琅彩瓷制作精美,与雍正时期制品难分高下,但后期制品略粗,晚期造办处基本停烧。当时宫廷内的“启祥宫”、“如意馆”以及颐和园、怡亲王府都烧制珐琅彩瓷。与雍正时的典雅隽秀相比,乾隆珐琅彩瓷富丽华美,纹饰丰富,流行色地开光风格,动物、山水、人物纹饰较前两朝数量大增。

为什么珐琅彩瓷器有那么高的收藏价值


清瓷中有两种瓷器颇具盛名,一为粉彩,二为珐琅彩。尤其是珐琅彩瓷器,在收藏界是传奇之物,在拍卖场上往往能搏出百万高价,可以说是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了。那为什么珐琅彩瓷器有那么高的收藏价值呢?它究竟好在何处呢?

首先,珐琅彩瓷器的技艺就十分先进,在清朝康熙时期就已经能够使用金属组合部分矿物质来为瓷器着色了,与前朝相比,更考验工匠的经验与手艺,也更具有现代的科学性。所以清康乾时期所出的珐琅彩不仅色泽鲜亮、稳定,而且达到了几乎完美的仿铜胎的效果,创造出新的珐琅装饰效果,其后的仿品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准,所以其收藏价值颇高。

同时,珐琅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也与它的烧造难度息息相关。众所周知,釉上彩的烧制难度是极高的,而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代表,更是从瓷胎到烧造完成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挑战。首先是珐琅彩瓷器的瓷胎要求就极高,必须是光洁、素净、厚薄适中的素胎,一般来说是从景德镇窑选出一批优质瓷胎送到京城,再由宫廷的内务府由经验老道的工匠师傅进行瓷胎的绘制、加工,最后再进行低温的复烧,不仅工序复杂,而且成品率低,所以其价值才居高不下。

当然,烧造的高难度也导致了珐琅彩瓷器的传世数量少,“物以稀为贵”;而釉上彩烧造的高成本也使得后世虽有仿品,水平差异却很明显,珐琅彩瓷器的总体存世量仍然很少;同时虽少却精,釉上彩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画面立体感极强,表面有凹凸感,又因为珐琅彩瓷器成色自然、鲜明,与表面凹凸感结合起来更显得整体瓷器端庄、华丽、有雍容夺目之感又不落俗套,所以观赏性强,为清代宫廷所垄断。

总之,珐琅彩瓷器的价值如此之高是有很多原因的,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其技艺高超,成色鲜丽稳定;二是烧造釉上彩瓷器的难度高,尤其是珐琅彩瓷器,因为是上贡品,精益求精,烧造成本高;三是珐琅彩瓷器的传世数量少,“少而精”,瓷器端庄而华丽,观赏性强、宫廷御用。三点结合起来,也难怪珐琅彩瓷器具有那么高的收藏价值呢!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折。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折。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quot;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quot;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珐琅彩瓷?珐琅彩瓷有什么特征?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