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珐琅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珐琅彩瓷

乾隆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器鉴别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乾隆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25

珐琅彩瓷器鉴别。

乾隆珐琅彩瓷的工艺特征

如果说清三代瓷器艺术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历史上的高峰,那么在这三代中,从瓷器的艺术成就来说,雍正一代的瓷器则代表着高峰中的高峰,所以雍正朝瓷器平均单价最贵。尤其是雍正的珐琅彩瓷器更是不可多得,在拍卖场偶尔现身,价格常以千万、亿计。

何以珐琅彩瓷器身价如此高昂?

1、诞生于康熙朝晚期的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代表着清代官窑烧制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平,就市价来论,在所有的瓷器中平均单件价格最贵。

2、珐琅彩瓷器都是小件的东西,如小瓶、小碗、小碟、小杯等,为宫廷专用,没有实用价值,生产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玩赏,一般器形高度不超过三十厘米。

3、珐琅彩的制造过程非常复杂、精细,在景德镇挑选最好的白色瓷胎,珐琅料从欧洲进口,在北京由宫廷专门设立的“珐琅作(坊)”彩绘、焙烧,整个过程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在所有的瓷器中,珐琅彩造价最贵。

4、珐琅彩造价成本最高,艺术水平也是最高的,且数量少,仅供皇帝后妃秘玩,每一件都是精工细制,每一件都不重样。故在清末之前,出自清康雍乾隆盛世三朝的珐琅彩瓷器是百分之百的宫廷御用品,绝对不会出现在民间。

康熙时期珐琅彩由于初创,还显得不够精致,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到炉火纯青。雍正的珐琅彩瓷胎更白、更密,追求线条优美;釉面更加莹润;随着技术的进步,珐琅彩色彩也发展到几十种,画面立体感更强。且和后代乾隆朝相比,画面更加韵味十足,做工更精。由于雍正皇帝酷爱珐琅彩瓷,会直接谕示其制作细节,故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形小巧、精致,更加俊秀,让人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所以雍正珐琅彩也自然是所有瓷器中价格最高昂.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乾隆珐琅彩瓷器的鉴定技术特征


乾隆期间搪瓷彩瓷器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技术特征。一类是人物纹饰,常经过婴戏等儿童活动,将吉利之意涵义其间。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显着具有铜胎画搪瓷作用,所绘人物饱满、写实,人物神态传神、生动活泼。线条流通,搪瓷彩色彩秀美。干隆期间的一件搪瓷彩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瓶,瓶口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那不勒斯黄彩为地,上以各色料彩满绘法国的鸢尾花,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分别涵义“竹报平安”、“吉庆有余”、“官带流长”。底足内松石绿洲蓝料两边栏书“干隆年制”4字篆书款。此瓶在色地上彩绘洋花,凸显铜胎画搪瓷作用,开光内所绘婴戏图画,又为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这种锦地开光个性在干隆朝施用较为普遍,而中西合璧的装修图画,是干隆搪瓷彩所特有的特色。另一件搪瓷彩婴戏双连瓶,属于宫殿御用摆设瓷。外型新颖别致,呈双连式,又叫“合欢瓶”,口上附有双钮联盖,圈足内有“大清干隆年制”青花6字篆书款。通体用搪瓷彩描画纹饰。腹部的两组婴戏纹为主题图画,一组图画为四婴戏三羊图,其间一婴肩背梅花,一婴手持灵芝,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涵义“三羊开泰”;另一组图画为九子嬉戏图,其间一婴抱瓶,瓶口中飞出五只蝙蝠,群婴作喝彩状,涵义“福在眼前”,“多子多福”。两组图画画工均极精密,突出了画面的浓淡阴阳,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乾隆期间在搪瓷彩瓷上,还呈现了一类描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润滑平柔,简直看不到笔触,色彩艳丽丰厚。并运用焦点透视方法,使画面上的人物及布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作用,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融入搪瓷彩瓷绘技艺中的成果。故宫藏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人和婴儿。画面中人物脸部明暗清楚,装束富丽,布景建筑物清晰可见。整个图画从体裁至画法都是西洋个性,是干隆搪瓷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另一类是连续了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装修个性,体裁更为多元化,不只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故宫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修4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干隆御制《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钤“干隆宸翰”、“惟精专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规划上可谓独出机杼,它以多种色彩的搪瓷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不只画面丰厚、层次明显、画工精美,并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厚了瓷绘的体现力。它以多种色彩的搪瓷彩料与粉彩料合绘纹饰,阐明搪瓷彩这种贵重的进口材料逐渐被国产的颜料所替代。并且画面丰厚、层次明显,诗与画同处一个画面,提高了装修的文人气味。此外,干隆期间在装修技术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术于一身,充沛反映出干隆期间烦琐、杂乱的釉上彩制瓷技术。

此刻乾隆搪瓷彩的款识,在雍正的基础上,增加了青花6字篆书款“大清干隆年制”,这是由景德镇烧制白胎瓷器时预先写好的,也有在宫内书写的蓝料彩4字楷书款“干隆年制”,外围方栏。以及横排篆书6字款。个别器物金彩或黑彩书写篆书或楷书款识。

从康熙中、后期至干隆期间,这70多年间,撒播于世的搪瓷彩瓷不过500余件,并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因为搪瓷彩瓷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把玩之瓷,一向秘藏宫中,加之传世品的数量极为稀疏,嘉庆今后国力式微,搪瓷彩被粉彩替代,所今后世仿烧搪瓷彩瓷一向不断,在民国期间到达高潮,并具有必定水准。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鉴赏


登峰造极的彩瓷

北京 吕成龙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 ,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一、 珐琅及珐琅彩瓷器的创烧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发音相近,都是对一种人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它以天然长石、石英等矿物质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化合物作助熔剂,加入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添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粉碎、细磨得到珐琅粉(图1-1、图1-2)。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若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则称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器物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所致。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改归养心殿),主要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随来华的传教士被带入广州,后又进贡至内廷。这些舶来品以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而深受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的喜爱。由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地烧制出了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随着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进入内廷,参与指导造办处珐琅器的制作,甚至亲自操作,画珐琅器的生产遂呈现繁荣景象。康熙五十五年,经广州巡抚杨琳推荐,广东画珐琅匠师潘淳、杨士章,并有西洋人三名、法蓝(珐琅)匠两名、徒弟两名,进入内廷。即:“广东巡抚奴才杨琳为奏闻事。西洋人严嘉乐、戴进贤、倪天爵三名俱会天文,广东人潘淳能烧法蓝物件,奴才业经具摺奏明。今又查有能烧法蓝杨士章一名,验其技艺,较之潘淳次等,亦可相帮潘淳制造。奴才并捐给安家盘费。于九月二十六日,西洋人三名、法蓝匠二名、徒弟二名,具随鸟林大、李秉忠启程赴京。讫。再奴才觅有法蓝表、金刚石戒指、法蓝铜画片、仪器、洋法蓝料,并潘淳所制桃红色的金子搀红铜料等件,交李秉忠代进。尚有已打成底子,未画、未烧金钮坯,亦交李秉忠收带,预备到日便于试验。合先具摺同李秉中奏摺进呈。谨奏。康熙五十五年玖月二十八日奴才杨琳。”在摺尾,康熙皇帝朱批:“知道了。”(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七册,第451页,档案出版社,1985年出版。)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显示出康熙皇帝对珐琅器生产的重视。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此事见于康熙五十八年“广东巡抚杨琳奏报续到洋舡摺”。即:“本年五月十二日到有法兰西洋舡一只,内有法兰西行医外科一名安泰,又会烧画法琅技艺一名陈忠信。奴才业会同巡抚公摺奏闻,于六月十八日遣人伴送赴京在案。今于六月十一日到英咭唎洋舡一只,装载胡椒、黑铅、鱼翅等货。六月十五日又到英咭唎洋舡一只,装载黑铅、哆啰呢等货。二舡内并无搭有西洋学问技艺之人,所有续到洋舡二只,理合具摺奏报。谨奏。康熙伍拾捌年陆月贰拾肆日,奴才杨琳。”在摺尾,康熙皇帝朱批曰:“知道了。”(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摺汇编》第八册,第547页,档案出版社,1985年出版。)

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图2)。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二、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淡黄、深蓝、胭脂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图3-1、图3-2)。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者,装饰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者。

康熙时期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绝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当时称作“宜兴胎画珐琅”。造型有执壶(图4)、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的,也有的可能是考虑到紫砂胎不象白瓷那样细腻光滑,就先在胎上涂抹褐色彩作地,然后再进行彩绘,褐色彩的颜色不仅酷似于紫砂的颜色,而且使器物表面的光泽增强。这种褐色彩仅施于器物外壁,器内则无。

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器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深蓝色图章式堆料款,款外套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是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图5-1、图5-2),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器上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当是因为黄色可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上面已经谈到,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主要是追求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大多是在“反瓷”上涂成色地来衬托图案花纹。但此时也出现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康熙时在永乐白釉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瓷器。这种画珐琅瓷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但却呈现出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这为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这种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瓷器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彩瓷皇后——珐琅彩瓷器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也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部分拍卖成交记录: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编号:1309成交价:RMB160,399,200拍卖日期:2006-11-28拍卖专场: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编号:2123成交价:RMB122,796,180拍卖日期:2010-10-07拍卖专场: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编号:0188成交价:RMB122,408,800拍卖日期:2005-10-23拍卖专场:古月轩锦鸡花瓶

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清乾隆珐琅彩人物纹胆瓶编号:0401成交价:HKD138,000,000拍卖日期:2013-10-27拍卖专场:瓷器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彩瓷皇后——珐琅彩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珐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都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时期到清雍正时期到清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均说明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其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带来了珐琅彩“彩瓷皇后”的美誉。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清康熙珐琅一改景德镇以来,宫中用瓷都在景德镇独立完成的惯例,将珐琅彩的烧胎与彩绘分两处进行。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处于摸索阶段,多烧制在外素胎,器物里和圈足内部施白釉的“反瓷”上。外壁的无釉的素胎若不装饰,直接暴露会影响瓷器的美观程度。所以康熙珐琅主画面外,用铺满色地加以掩饰,所以康熙珐琅的基础是皇地,紫地,红地的碗等小件器物的原因。康熙珐琅的彩料都来自欧洲,其将釉料中加入硼,砷等金属元素,以油调和便形成珐琅料。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是中国瓷器的绝世名品,仅清康雍乾三朝宫中少量生产,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在拍卖场上的“天价”,许多都是由珐琅彩创造的。早1999年,一只直径6厘米的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就拍出了1891万元的高价,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这些明星中的明星,更是令“珐琅彩”三个字出尽了风头。

作为瓷器装饰手法之一的珐琅彩,源于画珐琅技法,而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其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乾隆的关系更为重要。乾隆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乾隆皇帝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

清乾隆珐琅彩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瓷做胎,有的白瓷上还有暗花,这时珐琅采用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再于其上加绘各色图案。另有一种“锦上开花”,在锦地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题乾隆御制诗。这些装饰方法都使器物看上去富丽华贵之极。

此天球瓶造型硕大饱满,白釉温润,佚丽清新,设色华美而不俗,工致精巧而不媚,开一代未有之奇。 此天球瓶为乾隆珐琅彩精品,瓶身曲线起伏优雅,予人无限之美感。莹白如玉之胎釉更见丽质非凡,瓶之外壁通景绘喜鹊登梅图。线条流畅,饱满圆润,胎釉俱佳,所绘梅花树干弯曲遒劲,枝桠交错,摇曳生姿;灼灼盛开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皆俏立枝梢,神采奕奕;两只喜鹊栖于枝头,姿态各异,顾盼生姿,令画面生机盎然,生趣无限。鸟羽、梅花、枝干的渲染随位置不同浓淡亦发生变化,写生风格明显流露出南宋院体花鸟画法的遗意。色彩浓淡相宜,柔和典雅,明丽而不流俗,富贵亦不失雅致,寓意吉祥。

2010年5月16日,体量巨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暗八仙云蝠纹双桃形洗”出现在2010年香港春拍的“金错花-掐丝珐琅宫廷陈设”专场中,立刻引起了几轮竞投。最终,这件估价为240万至340万元的古董以470.4万元落槌。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喜上眉梢”喜鹊梅树以约773.1万港币被高价竞得。2007年8月21,一件“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成功易手,7500万元落槌,84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最高成交价。上述事例告诉我们,珐琅彩珍贵的文化与收藏价值,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艳丽的风景线。

乾隆珐琅彩精品欣赏


乾隆珐琅彩

乾隆 珐琅彩黑地缠枝花草碗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另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至雍正时发展到一个全新时期,在雍正天子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乐成,和愈来愈多的宫廷字画家到场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它一改康熙珐琅彩多在色地上绘图案装饰的风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刻画花鸟、山川、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使中国传统画中所讲求的诗、书、画、印画法在珐琅彩瓷上得到完善的表现。形成了雍正珐琅彩善以单一彩料绘画,画面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乾隆前期的珐琅彩瓷由于比力靠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川、花鸟等工笔绘画,固然内容上增长了人物、楼阁等图案,但依然是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善联合体。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乾隆后期珐琅彩固然继续了前期的制作传统,但在器型、绘画等方面也出现出本身的独特风格,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即较前期成品更加复杂多样,与以往珐琅彩瓷成品相比,除增长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外貌广泛利用色地、锦上添花,乃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别的,在器底足、内部利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成品的一大特性,装饰由简洁渐趋繁缛。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固然繁缛壮丽,但在书法绘画造诣方面逊色于雍后乾前时期成品,固然器物造型匠心独具,但豪华有余,缺乏深远意境与文人气味。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高14.4cm,口径5.3cm,足径6.2cm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斑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两边栏。

此瓶装饰繁缛富丽,表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接纳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光显对比。

勾莲纹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草图案,这一习俗不停影响到明清,莲斑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草旁每每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高10cm,口径0.6cm,足径2.8×2.1cm

瓶呈葫芦形,小口,长方形足,瓶身两侧置二绶带状耳。通体施黄釉,以珐琅彩满绘勾莲纹。瓶身两侧上下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以胭脂彩绘山川楼阁图,下部海棠形开光内绘西洋母子图。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纹样刻画精致,尤其是开光内的西洋女子衣着富丽,因接纳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而具有立体结果。葫芦形的瓶体和山川图案则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味。

清乾隆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斑纹合欢瓶

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此瓶造型精美,计划精良,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

轧道工艺

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盛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接纳,但工艺程度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能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致。

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刻画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刻画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此中一小童度量宝瓶,瓶中飞出五只赤色蝙蝠,寓意“福在面前”。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清乾隆 胭脂红彩山川纹小瓶

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刻画故乡山川,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闲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缺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留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革,笔触精致,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

清乾隆 珐琅彩山石花草纹小瓶

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瓶表里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精致莹润。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着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便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清乾隆 珐琅彩花草纹瓶

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肩部空缺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美人”,下首为“金成”、“旭映”。外底蓝料彩两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浮滑精致,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画面结构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一组开光为椭圆形,内以珐琅彩绘骑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组开光为圆形,内以胭脂彩绘山川风景,体现高山村舍、老翁独钓。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快意纹。外底蓝料彩署“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

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利用较为频仍,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革,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体现力。此瓶小巧风雅,装饰伎俩新奇,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差别的画面,别开生面。

清乾隆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高27cm,口径3.2cm,足径4.4cm

瓶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足内施松石绿釉,有青花两边栏 “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外壁以紫釉为地,充满轧道卷草纹,其上以绿、黄、蓝等珐琅彩饰花草纹,斑纹犬牙交错,绘画精致。

此瓶以红釉轧道为底釉,衬以美丽的珐琅彩,彩质精致,装饰风格富丽。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花草蒜头瓶

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瓶口呈蒜头状,长颈,溜肩,硕腹,圈足。瓶内壁及圈足内施绿釉。通体以金彩绘锦纹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草,色彩美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光辉,华贵典雅。外底两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保护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目凌驾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目与样式都显着增多。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山川诗句瓶

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快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四周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此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多少敬慕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联合绘纹饰,在装饰伎俩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实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程度。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

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隔断处绘花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良,纹饰条理清楚,画工精致,色彩搭配天然调和,画面阴阳向背的结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

乾隆年制的十件绝品珐琅彩瓷器|颜色多热闹


先为诸君简单介绍一下珐琅彩。

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属氢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彩。用珐琅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绘画,再入炉二次烘烧,即成为美妙的珐琅彩瓷。这种技术源于15世纪的法国,清初传入我国。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深受人们的喜爱。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由法国传入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珐琅彩全由西洋进口,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烧制成功。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

收藏君这就到诸君一起来领略一番乾隆年制的珍品珐琅彩瓷。

一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

高9.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2厘米

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二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通高21.4厘米,口径9—5.2厘米,足径10—6厘米

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三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高8.9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6厘米

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一组开光为椭圆形,内以珐琅彩绘骑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组开光为圆形,内以胭脂彩绘山水风景,表现高山村舍、老翁独钓。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如意纹。外底蓝料彩署“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使用较为频繁,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此瓶小巧精致,装饰手法新颖,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不同的画面,别具一格。

四珐琅彩双环瓶

高1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4厘米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五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高18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5.5厘米

瓶口呈蒜头状,长颈,溜肩,硕腹,圈足。瓶内壁及圈足内施绿釉。通体以金彩绘锦纹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卉,色彩艳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辉煌,华贵典雅。外底双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六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

高26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12.1厘米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如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周围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其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几多景仰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结合绘纹饰,在装饰手法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七珐琅彩胭脂红山水图小瓶

高9.6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2厘米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八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高19.15厘米,口径5.55厘米,足径6.2厘米

此瓶为乾隆珐琅彩之绝品,撇口、细颈、溜肩、直圈足、此瓶造型挺秀圆润,釉细洁。造型挺秀圆润,器身以珐琅彩绘画竹菊鹌鹑图,寓意为一生平安。彩绘浓淡相宜,鹌鹑翠竹、湖石、花草布局得体,笔绘工细,画风活泼,颇具雅趣,底部书蓝料彩双方框“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其装饰堪称难得一见的绝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九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高16.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5厘米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药等。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鉴别


珐琅彩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釉上彩,为釉上彩之冠。珐琅彩瓷是清康熙朝中晚期时,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一个的创举。

“清三代”珐琅彩瓷制作十分考究,除预制的上等精细素瓷在景德镇御窑厂按宫廷出样的烧制外,其余的工艺全部在宫廷内务府造办处进行,雍正六年起始有自制珐琅彩料。“清三代”珐琅彩瓷均由宫廷画师彩绘,极费工时,兼之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珐琅彩瓷制成后全部由皇家垄断,概不外传。

珐琅彩瓷先前多为色地,雍正六年后多为白地;乾隆朝中期,出现了色地开光图案、西洋人物故事画,中晚期出现结合其他彩料和色釉作装饰;晚期由于乾隆帝兴趣偏重于景泰蓝,对珐琅彩瓷不再重视,是否珐琅彩瓷因此而销声匿迹,众说纷纭。“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因历史原因,造成传世品十分稀少。晚清同治朝景德镇官窑厂,虽然有用进口珐琅彩料生产少量珐琅彩瓷,但珐琅彩料薄,工艺相对也差,多是与其他彩料相结合作装饰。

“清三代”的珐琅彩瓷价值极高。2003年10月26日,“康熙御制”底款、黄地珐琅彩花卉小碗,口径10.8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566.24万元港币; 1989年11月14日,“雍正御制”底款、白地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小碗,口径8.1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1650万元港币;2005年10月23日,乾隆御制“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白地珐琅彩双耳瓶,高16.5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1.1548亿元港币;晚清景德镇官窑厂烧制的珐琅彩小碗,国内价格大体为2至3万人民币左右。

粉彩是清康熙朝末,在传统的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创制的有掺入粉质的釉上彩新品种。从雍正朝起粉彩瓷盛行,成为清代釉上彩瓷的主流,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制,传世品较多,人们对粉彩瓷都比较熟悉。但粉彩瓷并不是所有瓷彩都是粉彩,仍然经常存在有五彩的矾红彩、绿彩等,故不能说粉彩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五彩。

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工艺水平极高。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先后拍卖“雍正御制”款白地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一只、“乾隆御制”款粉彩梅瓶一只,成交价皆为四千多万元港币。

图一为乾隆朝中晚期烧制的珐琅彩与粉彩等结合作装饰的长方体茶叶罐。其长宽高为10.8×6×15.6厘米,通体有蛤蜊光,釉白中泛青。图一1 一面,人物的上衣、帽、鞋等,用黄、绿、白、洒蓝等珐琅彩做主装饰,胭脂红粉彩等作辅装饰;图一2 一面,人物的衣、裤、花等,是用胭脂红粉彩做主装饰,浅绿色等为珐琅彩作辅装饰;此外,茶叶罐还有墨彩、五彩的矾红彩等,人物大部分采用刻划线条作轮廓。此罐图案画技不凡,无论五个画面或是单独人物、花朵,层次都丰富、立体感强;四面所绘的六个人物神韵、形象皆佳。

图二是晚清烧制的白地珐琅彩小碗署“成化年制”寄托款 。其高4.8厘米、口径10.8厘米,黄色花朵、浅绿色叶子等,为进口珐琅彩做主装饰外,还有粉彩、矾红彩、红彩等作辅装饰。我们这两件藏品,有不少人参观过,一部分人就将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

一、实物的鉴别

粉彩是珐琅彩“演变”而来的,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差别还是比较大。其成品以它们的特征,用“对比法”来进行鉴别,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准确、踏实。

1、外观上对比:珐琅彩鲜艳、瑰丽、晶莹、玉润、玻璃质感强;粉彩柔和、雅丽、玻璃质感比珐琅彩弱。

2、施彩上对比:珐琅彩施料厚、犹如油画彩料凸起,富有立体感;粉彩施彩比珐琅彩薄,用渲染法,其本身就有厚薄、浓淡,也就形成了有立体感和层次;粉彩瓷中,人物衣服等需要不透明的地方,用含氧化铅、氧化硅、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而珐琅彩没有“打底”。若借助放大镜仔细看粉彩瓷,一般都会看到一些因粉彩料未施全满,而露出点儿玻璃白,珐琅彩瓷则无这个现象。

3、冰裂纹上对比:珐琅彩含国产料 有细小的冰裂纹,而粉彩、五彩等,则无冰裂纹现象。这是鉴别珐琅彩与粉彩、五彩等的重要依据。

实物鉴别的注意点:

1、清同治朝粉彩瓷,粉彩施彩过厚、又没有用渲染法;焙烧后显得非常浓艳不是鲜艳 ,不要误认为是珐琅彩,因为它没有细小的冰裂纹。如图三,高4.9厘米、口径9.9厘米,“同治年制”篆书四字底款的粉彩四季花诗句小碗,浓厚的粉彩就没有冰裂纹现象。

2、国产的珐琅彩料,焙烧后虽然没有进口珐琅彩那么鲜艳、玻璃质感亦差,不要认为是粉彩,因为它有细小的冰裂纹。雍、乾时期珐琅彩瓷,常用进口料做主装饰、国产料作辅装饰,不会喧宾夺主。

3、晚清烧制的珐琅彩瓷是用进口料多为和粉彩等相结合作装饰 ,珐琅彩料虽施得薄,但仍然有细小的冰裂纹,亦不要误认为是粉彩。

二、照片或图像的鉴别

照片或图像中,珐琅彩、粉彩的鉴别,虽然仍可采用上述的“对比法”来进行,但其跟实物差异较大,有的能鉴别得出来,有的不容易鉴别出来、有的鉴别不出来。我们的经验是:首先抓住合格的照片或图像,能鉴别得出来的粉彩,先来个“突破”,其余再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来判断其他瓷彩。用这个方法鉴别照片或图像中的珐琅彩、粉彩、五彩,会稍准确、实用。这是我们从事多年古陶瓷鉴定过程中,自悟得出的心得。

1、粉彩施彩有用渲染法,其本身就有厚薄、浓淡,也就形成了有立体感和层次。合格的照片、图像中,这些特征都会体现出来。这是鉴别照片或图像的粉彩与珐琅彩、五彩等重要的依据。如图一2 胭脂红粉彩衣、裤,其就可以看出厚薄、浓淡,有立体感和层次,故可确定它是粉彩;

2、珐琅彩瓷,无论用多么好的照相机、有多么好的摄影技术、制版技术,其所制作出来的合格照片或图像都可以看出:(1)、珐琅彩都看不出其有细小冰裂纹;(2)、珐琅彩料凸起、立体感亦很难看出来;(3)、珐琅彩艳丽和玻璃质感强,照片或图像中,有的看不出来、有的可以看得出来,能看得出来的可作为鉴别的珐琅彩的一个依据。如图五,珐琅彩婴戏图瓶,左二黄中带绿的小孩衣服是珐琅彩;图一1 茶叶罐的黄色、浅绿色等是珐琅彩。

3、粉彩、珐琅彩确定了,五彩施彩是平涂法,就较容易鉴别出来了。如图一,茶叶罐中的人物的脸、手、折扇等,系五彩的矾红彩绘的线条;图二小碗中的五彩的红彩花朵等。

照片或图像鉴别的注意点:1、国产珐琅彩料,艳丽、玻璃质感,皆比进口料差,不要误认为是粉彩,因为照片或图像中皆看不到浓淡、厚薄、立体感和层次,如图四,高26厘米,珐琅彩豆青地开光诗句瓶。2、晚清景德镇官窑厂烧制的珐琅彩瓷是用进口料,施彩虽薄,但也不要认为是粉彩,因为它可看出艳丽、玻璃质感强;如图二,黄、浅绿等是珐琅彩。3、同治朝的粉彩没有用渲染法、施彩又过厚,焙烧后显得非常浓艳。照片或图像中的珐琅彩、粉彩两者很相似,鉴别要仔细观察、对比,瓷彩是鲜艳还是浓艳、玻璃质感强还是较弱,并参考绘画、工艺水平优劣等来鉴别。如图三,同治朝烧制的粉彩小碗、图二晚清烧制的珐琅彩小碗,就是很好的对比例子。

初学者,应多仔细观察实物、多比较实物以及其跟照片或图像之间的差别。举一反三,就会融会贯通了。

乾隆粉彩瓷的鉴定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巳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

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 (亦称 "百花不露地") 、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