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2-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是江西的偏僻小镇,也是历史上闻名的瓷都。它在唐朝时就开始生产青瓷,一些瓷器被列入朝廷的贡品;五代时,这里的青瓷和白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景德镇原先叫昌南镇,其名犹如英语China的发音。宋真宗景德年问(公元10041008年),皇帝对这里生产的瓷器爱不释手,就干脆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了这个小镇,从此它的声名大噪。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此一时期着名的品种有: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的青花、红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当时及后来景德镇窑的主要品种。成化(1465——1487)年间的斗彩、正德(1506——1521)年间的孔雀绿釉及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五彩等新品种,也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康熙(162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的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有瓷都之称。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景德镇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景德镇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因在江西的景德镇上,故称为景德镇窑,实际上是由数个窑口组成的,又称为景德镇窑系。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有着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有着广泛的影响,是一座因瓷出名、因瓷而发展、因瓷而生存的城市。早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烧制的历史,主要是以烧制青瓷和白瓷为主,青瓷的釉色偏灰、白瓷的釉色较为的纯正,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甚至发展至明清时期仍然兴盛。

早期烧制的青白瓷主要是以光素者较为居多,很少出现刻花的样式。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的瓷器中,瓷器的胎体以及釉色呈现为纯白色如粉,有着粉定之称,而烧制出的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瓷器的釉质十分的清透如水,胎体质感较为的轻薄且巧妙。

将其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较厚且呈现为青色,胎薄的花纹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状态,这是景德镇青白瓷的一大特色。

作为贡品,在其样式上种类了较多,有碗、盒、盘等,造型上大多为瓜棱口、花瓣的形状,纹饰也较为的多样化,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等各式各样的形态,装饰的技法也有刻花、印花、划花、贴花等较多的种类。

可以说景德镇窑的发展在元朝以及明朝时期,逐渐的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功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新品种,在原材料的使用以及工匠的技艺上都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其中以烧制出的瓷器胎质细腻、釉色光润度高、纹饰图案精美著称,并且出现了粉彩、珐琅彩、广彩、素三彩等多种类型出现,色泽上更加的丰富,有着“瓷都”之称。

景德镇窑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其原料、工匠的技艺而出名,还有一项独特的技艺,就是其烧制的窑炉较为的独特。窑炉的形状以及出风口决定了风的走向以及温度等情况,具有着容积大、烧制数量多的特点,在时间以及燃料上节约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样式精美、种类繁多、工艺精湛、纹饰多样、色彩鲜艳却不失典雅、光润度及透光度高等都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特征,作为我国制瓷传统的窑,它起到了带领以及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内容以及装饰、色泽更加的丰富,所刻画的造型生动感十足。现在,我国的收藏市场上,其收藏价值仍然无法估量。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自宋室南迁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是国内外著名瓷区,而且产品质量之高,生产规模之大,制作之精,品种之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制作工艺过程中,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是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

景德镇窑的发展过程,很可能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先形成元末明初时期的葫芦形窑[44],然后逐渐形成小型蛋形窑[45],清末至今,随着瓷器产量的不断扩大,已由原来小型的蛋形窑改为至今仍继续采用的大型蛋形窑。柴窑的主要部位尺寸如图1所示。

表1 窑砖和泥浆的化学成分(m%)

名称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Na2O

窑砖

66.28

17.83

6.85

0.76

0.44

1.88

2.96

泥浆

68.33

22.03

3.87

0.97

0.78

1.40

2.64

蛋形窑的结构是窑前部高而宽,后部低而窄,全窑长18~20m,窑前高度约5.4m窑尾约2.3m,窑底倾斜度为3°,全窑容积约150~200m3。紧接窑尾末端设有一与窑长相等的烟囱,高约16~18m,窑墙和窑顶厚度约02.0~0.25m,窑身两侧用窑砖围砌成一护窑墙,与窑身之间留有0.2~0.3m空隙,作为空气隔热层,以减少窑内热的损失。窑的前部有一个窑门,高约3m,宽约0.6m,进门处有一火坑,在火坑上部与窑底水平高度处,全部用烧过的旧匣体和窑砖砌成火床(或炉栅),长约1.2m,宽约0.7~0.8m,炉条之空间设有用窑砖砌的骑子(即斜放窑砖)。高温烧成时,烧窑工常常将斜放的骑子用铁钩钩下,以增加窑内的空气量,提高烧成温度。装窑完毕后,即将窑门用窑砖封闭,上部留一0.3×0.4m的投柴孔,投柴孔上部用两只匣钵砌的窑眼,以作为观察前部火色、估计窑温之用。投柴孔下部留一发火孔(除渣孔),另在窑顶靠近烟囱前设有看火孔,以配合观察窑内的瓷器成熟程度。烟囱的断面似半截蛋形,全部由窑砖砌成,壁厚约0.10~0.12m,上口断面约2m2,烟囱断面高尖处一般都朝向窑身的方向,现就其热工技术特点简述如下:

(1)从我国陶瓷窑炉发展过程而论,景德镇的蛋形窑采用一般耐火度极低的粘土砖(耐火度1300℃)和砌窑灰缝泥浆作为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所使用的窑砖的化学成分和泥浆的化学成分列于表4-2。惊人的是未使用耐火度高的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窑砖的物理性能如表2所列。

表2 窑砖的物理性能

耐压强度

105Pa

抗弯强度

105Pa

体积密度

(g/cm3)

空隙率

(%)

真密度

(g/cm3)

透气率

(kg·/cm2/mm)

111.5

23.3

1.95

27.09

2.65

0.021

(2)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烧成。根据实际记载,窑室面积约200m3,可装瓷器20t,匣体柱约40余柱,随着窑内前后温度的不同,约5排一种配方,全窑共装约24个坯釉配方产品。窑室前部装高温坯釉产品,即精细白瓷(1300℃);中间部位烧中温坯釉瓷器,那普通白瓷,温度为1250℃上下;窑的后部装低温坯釉粗瓷(或称灰可器),温度为1200℃上下。此外,在窑内还装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在烟囱底部装匣钵处温度为950~1000℃,常装低温釉瓷,如法华釉产品。窑内各部位装窑产品的利用率很高,如无高超和熟练的烧成技术是难以办到的。

(3)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烧成周期快,产品质量高,是蛋形窑最大的特点。全窑烧成时间共20~24h,最高温度1300℃,窑前部的CO含量为5~8%,窑中部为4~6%,窑的后部为2~4%,最后部(在烟囱底部)为1~2%,说明在烧成过程中全窑处于弱还原焰与重还原焰变化之中。窑内压力的分布情况为,窑前部自窑成5m处至发(清)火孔的动压维持在1.33×102Pa左右,窑中部自窑底0.1m高至发(清)火孔3.95m处的动压维持在零压左右,窑的底部(约0.1m高)为0~(―4-6)× 133.2Pa。说明窑内大部分处在零压阶段,过量空气极少,这是景德镇陶工们为了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泛青白瓷,经历了多少代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筑窑和烧成技术水平。

景德镇蛋形窑的炉栅强度与倒焰窑、阶级窑相比[26]如表3所列。由表中数据表明,景德镇窑的炉栅强度最小,热效率最高,燃料消耗量也最低。景德镇窑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加上在一窑内装入多种瓷器品种同时烧成,确实是代表我国古代瓷器烧成水平的一项伟大创举。

表3 炉栅强度表

窑 别

项 目

炉栅面积(m2)

窑室几何容积(m2)

倒焰窑

4~6

100~120

20~30

阶级窑

4~5.0

160~200

36~40

景德镇窑

0.90~0.95

180~200

190~200

我国陶瓷烧成技术和窑炉发展的过程相当长,随着地区和时代的变化,其改进也是多种多样的,简要的概括起来可以归纳成下述图表作为总结。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 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 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 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 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 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陶瓷知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特征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陶瓷考古专家撰文指出: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这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2、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风貌和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下层瓷石制胎、支圈覆烧以及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瓷成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生历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镇地区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制作和生产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构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分期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质基础的原因。从总体来看,整个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单一瓷石成瓷,都是用传统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体呈色和胎质大体上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据专家考证,北宋、南宋尽管都是用景德镇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处层位不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风格不尽相同。考古考察情况表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层和下层两个层位。上层瓷石性能更加优越,其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含量较低,约为3%。又因为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下层瓷石性能与上层瓷石相比,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蒋祈在其《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十七公里,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来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所谓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与釉果只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称呼。它是指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不子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较高,可塑性弱,钾、钠物质含量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矿呈坚硬的浅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备而成的,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根据科学测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为同一种原料。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内风化度较深的瓷石,一般分为风化型和蚀变型两种类型;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子的制作工艺,几乎相同。因此,构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随之不同,更何况,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结语

对上面考察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初期草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变和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是和历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过是青白瓷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过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划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个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它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陶瓷知识:景德镇窑有什么特点?


中国传统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龙窑、阶级窑以及景德镇窑。景德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因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装烧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因窑内腔较高,便于装烧大件制品,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因此,景德镇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另外,其结构简单,镇窑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期快,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于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对南方某些瓷窑来说,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镇窑均较龙窑、阶级窑和倒焰窑等优点。

江西的景德镇窑


中国南方瓷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南朝。五代时期仿烧唐代名窑越窑和邢窑的产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产持续不衰。北宋和南宋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以湖田窑为中心,生产青白瓷。早期产品以碗、盘为主,用拉坯、过内范、修足三道工序成型,用匣钵正烧法烧瓷。釉色白里泛青灰或泛黄。中期以快轮拉坯,铁刀精细修琢,胎体和釉质致密,烧制极佳,青白釉温润如玉,以刻花、划花手法作出水波、飞凤、莲荷、牡丹、游鱼等装饰,简练流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晚期学习定窑工艺,用覆烧法烧瓷,产量成倍增长,繁缛严谨的印花装饰大量流行。两宋时期,景德镇瓷器在国内国际有广泛的市常 元代各地瓷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景德镇窑在宋代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管理瓷器生产的政府机构——浮梁瓷局。此时继续生产青白瓷,即枢府釉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和蓝釉描金等瓷器也取得很高成就。

明代景德镇窑规模更大。洪武年间建立御窑厂,把千百年来南北瓷窑的优秀工艺加以继承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从洪武年间开始,皇室对御窑厂瓷器生产控制极严,出现了景德镇古窑瓷厂规范化趋势。瓷器的胎质、釉色都超过历史水平。创烧彩瓷、素三彩等品种。景德镇瓷器销往世界各地。江西的景德镇窑

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1、景德镇的瓷器特点就是白瓷质如洁玉,釉质润得像镜子,而且和瓷胎纸一样薄,透过光能看透背面。

2、瓷杯轻轻互扣,发出的声音清脆如玉石。

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3、景德镇茶具的做工都非常精致器形周正,圆润自然,没有变形和别扭之感。

4、釉色光洁,色度一致,不会出现砂钉、气泡眼、脱釉的情况。

5、瓷器上绘制的图纹颜色不艳不晦,不浅不深,光泽内蕴。

景德镇瓷器茶具

二、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很多朋友上当。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4、细看细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小编提醒:选择购买景德镇瓷器茶具要去正规的店里,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到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景德镇茶具特点,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景德镇茶具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装修选齐装,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10秒极速获取报价还能免费获取四套设计方案,更有装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抓紧行动吧!

景德镇窑址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 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 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