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仿古瓷砖 > 导航 >

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

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

仿古瓷砖 瓷砖仿古 瓷砖墙面

2021-03-01

仿古瓷砖。

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

长石釉成分taoCI52.com

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用长石制釉了,因为他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釉料中含有长石的矿物成分。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对古代制釉工艺的误解。笔者前面所说的土釉,其中也含有长石的成分,但只能叫“黑釉土”。因为它除了含有长石之外还含有其他矿物成分。它是由多种矿物风化而成的土状物质。人们在制釉时,并不是把它作为熔剂使用,而是作为基础釉料。同样,唐、宋以来的中原地区,人们普遍使用的制釉材料是一种叫“本釉”的牙黄色粘土状矿物,磁州窑的白釉、临汝窑的青釉、钧釉、汝釉等等都是用它做基础釉料。古代磁州窑白釉配方是:本釉(基料)+草木灰(熔剂);临汝窑青釉配方是:本釉+草木灰+紫金土(色剂);钧窑青釉配方:本釉+草木灰+紫金土+牛骨灰(辅料)。由此可见,本釉在这里是作为基础釉料使用的。含有长石的黏土并不等于长石。笔者所说的长石是未经风化,在制釉工艺中作为熔剂使用的矿物原料,古人没有能力加工使用,只是在近现代出现机械加工工具后,才开始用于制釉工艺。

长石釉特点

长石釉就是用长石替代草木灰作熔剂配制的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欧美传人中国的制釉新方法。其特点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1260-1350℃),高温黏度大,不易流淌,发色均匀,原料来源广,化学成分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对于古人来说,长石硬度较高,粉碎加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近现代的机械加工手段后,才有可能以其配釉。传统灰釉和石灰釉与长石釉比较,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窄,高温黏度小,流动性大,原料来源复杂,化学稳定性差。特别是从近现代开始,人们使用的燃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替代了木柴和草料,致使草木灰的来源也日趋紧张。一旦人们了解掌握了草木灰的最佳替代品长石的特性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了。

长石釉历史

河南省禹州市神厘镇是当代仿古瓷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可以说是家家仿古,处处冒烟。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大量本地、外地乃至港、澳、台古董客商云集此处,将他们生产的各类仿古瓷输往国内外各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神厘出产的仿古瓷就在香港古董市场上崭露头角了,致使许多港、台行家大跌眼镜,惊呼上当。二十多年前,笔者用三年时间在神厘学习老窑瓷器仿制工艺,发现他们仿制的磁州窑、钧窑、汝窑等瓷器统统使用钾长石做熔剂配制釉料,而不是传统熔剂草木灰,因为那里的山已经是秃山了,根本没有树木可伐。烧瓷所用燃料是煤炭,近几年也开始使用液化气了。尽管如此,他们制作的各种仿古瓷,用肉眼观察均基本达到乱真程度,很难辨清真伪,但用现代科学仪器还是能轻易发现钾长石特有的“指纹”元素。当代各地制作的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用长石配釉。我们不但要知道各地长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这才是古陶瓷痕迹鉴定中的关键所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代陶瓷釉质鉴定之长石釉与琉璃釉


长石釉就是用长石替代草木灰做熔剂配制的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欧美传入中国的制釉新方法。其特点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高温黏度大,不易流淌,发色均匀,原料来源广,化学成分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传统灰釉、石灰釉与长石釉比较,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窄,高温黏度较小,流动性大,原料来源复杂,化学稳定性差。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用长石制釉了,因为他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釉料中含有长石的矿物成分。这是对古代制釉工艺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误解。我们不但要知道各地长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它才是古陶瓷痕迹鉴定中的关键所在。长石是一族矿物的总称,呈架状硅酸盐结构。其化学成分是钾、钠、钙和钡的铝硅酸盐,主要类型有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和钡长石。长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都产,各地所用长石基本都是本地或附近产品。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但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所谓汉绿釉、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都是现代人的叫法,古称就是琉璃。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绿釉陶器发现于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墓葬中。自汉宣帝以后,绿釉陶器制作在丝绸之路沿线获得蓬勃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虽然两晋时期国内政局稍有稳定,但是以北方匈奴为代表的民族势力日盛,彻底阻隔了中原地区与西亚各国的联系,这一时期釉陶制品又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直至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丝绸之路重新打开,釉陶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琉璃釉陶自三国以后消失了三百年,在东魏、北齐时期才又出现在国人面前。北朝末年隋朝初年,由于隋文帝的东征西讨,琉璃釉可能又出现过短暂消亡,但正是隋唐人的喜爱和追捧,在唐朝建立以后,琉璃釉陶器才得到真正的大发展。汉绿釉采用氧化铅+细砂(石英)+色剂(铜或铁)的多元配方。它与我国本土胎釉同源的青瓷属于不同工艺体系。宋三彩是唐三彩制作的延续,由于制作于宋代而称宋三彩。宋代北方生产三彩器的窑口有磁州窑、登封窑、鲁山窑、扒村窑和宝丰窑等多处。烧造器物多为炉、枕、盘、盆和洗等实用器,较少有唐代那种驼、马、俑等动物和人物造像。其制作工艺也与唐三彩略有不同。唐代多种彩釉之间,相互交融,虽有少数作品也用刻画线条的方法隔离不同色彩,但不像宋代那样普遍使用印、刻画工艺,再以不同色彩釉料直接在胎上搭配装饰成花纹图案。釉色多为黄、绿、白、褐等色彩。法华釉又叫法华釉陶或称法华花器,在我国陕西西南部的蒲州和泽州一带于元代开始制作,明代中期以后十分流行。法华器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蔡锷琉璃釉直接绘染纹饰,另一种采用宋代壁画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表面上用泥浆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线条,然后分别填以紫黄蓝绿各色釉料进行装饰,入窑烧成。素三彩,名为彩,实为釉,是以釉代彩,也是从古代琉璃釉发展而来。明代中叶以后,低温色釉的发展已日益增多和成熟,创制了黄、绿、紫三色低温釉,称“素三彩”。因没有红色,故以“素”来表其特征。除以上三色外,清代尚有黑、蓝、白釉色,是在素三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新品种。在素三彩中,黄釉是最主要的色釉,它是以铁为着色剂的彩釉。成化、弘治、正德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以后黄釉色调愈来愈淡,其含铁量愈来愈低。绿、紫釉色变化虽然没有黄釉鲜明易辨,但其色调深浅亦随铜和锰的含量多少和其他着色元素的影响而变化。

瓷质无釉仿古砖


冀川陶瓷墙地砖要以形式新颖、独特的设计新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就要善于大胆创新、推陈出新,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时尚。

现在,建筑装饰上流行的一款无釉瓷质仿古砖,以靓丽的外观质量,优良的耐磨性能,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它不仅迎合了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态,更以古朴、自然、典雅的风格具有最佳的装饰风格,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装饰材料。

这款瓷砖新品是由广东新会星威建材有限公司推出的。下面简介这款瓷质无釉仿古砖的生产工艺。

一、原料、配方的化学组成

1、原料

该产品所用基础原料均为天然矿物,色料为一般坯用色料。

2、配方

1)坯体配方

坯体的花色配方是在基础配方中加入0.1~1.5%的相关色料,制得各种色粉,二种或多种色粉按适当比例混匀后输送至压砖工序。

2)、坯浆配方

坯浆配方是在坯体基础配方中按配色要求加入适量色料与添加剂而成。

二、砖坯主要工艺参数

泥浆细度1.0~1.5%(250目筛)、粉料水分6%、压形比压3500~4500Pa、干坯强度≥250Pa、干坯水分≤0.5%、最高烧成温度1200℃、烧成周期55分钟。

三、瓷砖表面加工工艺

瓷质无釉仿古砖制作的关键是表面加工工艺,它通过对压型模具进行设计,赋予制品表面古朴、粗犷的仿天然岩石图案。将装饰坯浆喷淋于压好坯体粗糙的表面,制品烧成后,经局部打磨或抛光,使瓷砖表面凹凸部位的颜色与光泽度呈现反差效果,从而制成具有仿古仿石效果的瓷质无釉仿古砖。

1、压型模具设计

压型模具设计既要满足仿古艺术造型,又要符合压制成型工艺。由于砖坯表面图案的不规整、非规则,成型时会引起压力分布不均,影响模具寿命,导致生坯缺陷和烧成缺陷。因此,在采用等静压模具的基础上,应先予以压力补偿。另外,模具设计要考虑制品的压制排气,避免压型时产生分层缺陷,应稍稍加大模芯与模腔之间的间隙比。

2、坯浆的使用

将制备好的各种需用颜色的坯浆,采用喷淋法对坯体进行一次或多次施浆,要控制好施浆量。坯浆粘度与细度对制品烧成后瓷砖的装饰效果影响很大。粘度高,制品表面细小的凹坑明显,粘度低,产生坯浆在低凹部“聚集”,影响坯体强度。坯浆的颗粒度越大,制品表面粗糙,有麻点现象,过粗时(大于1.2%),会使吸水率提高,有一种烧不熟的质感;坯浆的颗粒度越细,制品表面层越光滑细腻,但过细时(如小于0.1%),则容易产生气泡、黑心等缺陷,还会导致强度与热稳定性下降。因此,应严格控制坯浆的细度。

同时,在确保坯浆流动性合乎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坯浆比重。这是因为过低的比重,如小于1.5g/cm3会造成干坯施釉后,强度下降,破损增加。

3、瓷砖的局部抛光或打磨

烧成的仿古砖应以图案设计要求,送入抛光机进行局部打磨或抛光加工。通过调整抛光机精磨工序所用磨块的粗细目数来控制表面不同的无光或光亮效果。在保持抛光磨块质量与抛光速度稳定的条件下,仿古砖表面局部打磨或抛光磨削量控制在0.05~0.2mm范围内较为理想。同时,抛光磨头工作压力应小于13Pa,使抛光后制品表面凹凸部位的颜色呈现明显的差别,大大增强仿古砖图案的立体感。

四、工艺流程图(下图)

五、瓷砖性能测试结果

经测试表明,瓷质无釉仿古瓷的吸水率为0.09%,抗折强度58.6MPa,表面莫氏硬度7,热稳定性:130℃/20℃冷热循环20次不开裂,抗冻性实验:±15℃冻融循环50次不开裂。该瓷砖主要性能符合瓷质砖标准要求。

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之长石釉与琉璃釉


长石釉就是用长石替代草木灰做熔剂配制的釉料,属透明釉的一种。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欧美传入中国的制釉新方法。其特点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烧成范围宽,高温黏度大,不易流淌,发色均匀,原料来源广,化学成分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传统灰釉、石灰釉与长石釉比较,其缺点是烧成范围较窄,高温黏度较小,流动性大,原料来源复杂,化学稳定性差。

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认为,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用长石制釉了,因为他们在考古发掘中发现,那个时期的釉料中含有长石的矿物成分。这是对古代制釉工艺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误解。我们不但要知道各地长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它才是古陶瓷痕迹鉴定中的关键所在。

长石是一族矿物的总称,呈架状硅酸盐结构。其化学成分是钾、钠、钙和钡的铝硅酸盐,主要类型有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和钡长石。长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都产,各地所用长石基本都是本地或附近产品。

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但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所谓汉绿釉、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都是现代人的叫法,古称就是琉璃。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绿釉陶器发现于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墓葬中。自汉宣帝以后,绿釉陶器制作在丝绸之路沿线获得蓬勃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虽然两晋时期国内政局稍有稳定,但是以北方匈奴为代表的民族势力日盛,彻底阻隔了中原地区与西亚各国的联系,这一时期釉陶制品又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直至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丝绸之路重新打开,釉陶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琉璃釉陶自三国以后消失了三百年,在东魏、北齐时期才又出现在国人面前。

北朝末年隋朝初年,由于隋文帝的东征西讨,琉璃釉可能又出现过短暂消亡,但正是隋唐人的喜爱和追捧,在唐朝建立以后,琉璃釉陶器才得到真正的大发展。

汉绿釉采用氧化铅+细砂(石英)+色剂(铜或铁)的多元配方。它与我国本土胎釉同源的青瓷属于不同工艺体系。

宋三彩是唐三彩制作的延续,由于制作于宋代而称宋三彩。宋代北方生产三彩器的窑口有磁州窑、登封窑、鲁山窑、扒村窑和宝丰窑等多处。烧造器物多为炉、枕、盘、盆和洗等实用器,较少有唐代那种驼、马、俑等动物和人物造像。其制作工艺也与唐三彩略有不同。唐代多种彩釉之间,相互交融,虽有少数作品也用刻画线条的方法隔离不同色彩,但不像宋代那样普遍使用印、刻画工艺,再以不同色彩釉料直接在胎上搭配装饰成花纹图案。釉色多为黄、绿、白、褐等色彩。

法华釉又叫法华釉陶或称法华花器,在我国陕西西南部的蒲州和泽州一带于元代开始制作,明代中期以后十分流行。法华器的装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蔡锷琉璃釉直接绘染纹饰,另一种采用宋代壁画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表面上用泥浆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线条,然后分别填以紫黄蓝绿各色釉料进行装饰,入窑烧成。

素三彩,名为彩,实为釉,是以釉代彩,也是从古代琉璃釉发展而来。明代中叶以后,低温色釉的发展已日益增多和成熟,创制了黄、绿、紫三色低温釉,称“素三彩”。因没有红色,故以“素”来表其特征。除以上三色外,清代尚有黑、蓝、白釉色,是在素三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新品种。在素三彩中,黄釉是最主要的色釉,它是以铁为着色剂的彩釉。成化、弘治、正德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以后黄釉色调愈来愈淡,其含铁量愈来愈低。绿、紫釉色变化虽然没有黄釉鲜明易辨,但其色调深浅亦随铜和锰的含量多少和其他着色元素的影响而变化。

当代仿古瓷剖析——兼说“目鉴”与“科学”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古瓷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华夏文明的缩影,历来受人青睐,其中美仑美奂的稀少精品,更被视同珍宝。古瓷在商品社会里,既是一种特殊商品,又是一种财富,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升值。所以,中国古瓷成为古今中外公私收藏家的追逐对象。然而,出于崇古与牟利,自我国明代以来就出现官方与民间伪造、仿制古瓷的现象。

最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日益复苏,制作仿古瓷之风愈演愈烈,这不仅给正常的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更有甚者,它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因此,我们必需联合起来采取对策,依法打击这一社会公害。否则,长此下去,这种以假乱真的假古董,将会殆害千秋万代。

在目前红红火火、林林总总的“新、假、破”仿古瓷中,当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古瓷数量最多、品种最广、技术最佳、影响最大。现按其制作水平,我将所见仿古瓷分成臆造型、摹拟型、复制型三种不同形式来剖析之:

1.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其造型古怪,装饰别扭,款识稀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或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

2.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由于它系根据图片制作,不仅形象一样,而且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爱好钻研书本知识的人来说,尤易受骗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拿出书本给你观看,使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对,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

3.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而且还有一道专门做旧中的工序,故而维妙维肖,几乎可以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新名词叫“克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送上一本高价拍卖成交的图录,以此来引诱那些贪心暴利的大款或占有欲较强的大收藏家上钩。

实践证明,最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在缺点和破绽,只要我们在鉴定时冷静仔细,全面分析;另外,鉴者还要见多识广,善于总结,才能练成一双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对仿古瓷的上当受骗?我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五种瓷器不能要。

1.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

2.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

3.胎体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而胎体份量过轻的也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

4.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

5.款字书法不象样的不能要,因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毕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现在,海内外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古陶瓷鉴定是目鉴重要还是科学技术重要。目鉴,这是目前国内的主要鉴定方法。有人说这种方法不科学。记得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曾对我说,你们目鉴本来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工艺,这些经验不是无根据的凭藉主机臆断,而是建立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基础上的。因为你们头脑里就有个数据库。我非常赞赏他的这个观点。

总之,中国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多边学科。在今天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既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推崇目鉴,亦不能像国外那样全部依靠仪器测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目鉴与科学技术两者有机地结合,以目鉴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三个以上文物专家一起鉴定的方法,几个人都认为对或不对的,就不要做仪器测定。几个人不一致时,才需要做仪器测定。为了使仪器测试又稳又准,我认为不仅是非要建立科学数据库,而且还要建立实物标本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物标本室比科学数据库更为重要。正如俗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真假一对比,就立即露出原形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做好中国古陶瓷鉴定工作的关键是人,故而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坚持实事实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仿古釉及其他釉


明,清仿影青釉,均是薄胎刻印暗花,以明永乐仿影青产品最佳,传世完整器见有一种刻暗花的碗,胎壁很薄,多刻缠枝纹,刻纹中渗入釉汁,使刻纹产生层次变化,此种碗未见一件刻官款的。嘉靖、万历时流行一种小碗、小杯,器口多施一圈酱黄釉,胎壁印荷莲、鸳鸯等纹饰。

窑变花釉是清雍正时期在仿钧釉的基础上新创烧的品种,釉面以红色为主,天蓝、月白、绿、褐,黑等杂色交融流淌其中,其偏红者习称"火"。常见造型除仿古的匜,洗之外,以瓶、尊陈设用瓷居多。官窑均在底款阴刻篆书四字或六字本朝款,民窑则以砂底为主,少有酱色釉底的,且均无款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窑变花釉继续生产。同治以后,窑变花釉逐渐演变为红、黑二色的颜色釉,尤以大件瓶,尊居多。

官釉是清雍正时唐英仿明代官釉新发明的品种,分为鳝鱼黄、皮绿和黄斑点3种,现习称"茶叶末釉" 。此外尚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

铁锈花釉和仿古玉釉是清雍正时新创的釉色品种,它们都是铁结晶釉。乾隆时铁锈花釉曾盛行一时。两种釉多为官窑所产,多有篆刻阴文本朝款,乾隆以后两种釉色均较少见。雍正时出现、乾隆时盛行的仿石,仿木,仿漆器,仿青铜器、仿金银器等的各种釉,均是低温釉,与其说是釉,不如说是彩。总的特点是制作上精要细作,全是官窑所产,或刻款,或描金款,没有青花款。鉴定这类瓷器,一是要记住它们全是低温釉;二是仔细辨认款识特征,字体均有时代特征,或写"年制",或写"仿古"。

茶叶末双耳葫芦瓶 清乾隆 高26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形周正,两侧以细长的绶带如意柄装饰,束腰部模印菊瓣纹,潇洒飘逸,满施茶叶末釉,釉色纯正均匀。

仿青铜器古铜彩描金鹿耳尊 (一对) 清乾隆 高26.5厘米

以商周时期古铜器尊为原形,圆腹,撇口,足略外撇,肩部装饰一双鹿形描金耳;尊体表面纹饰亦以古代青铜器上的装饰风格为蓝本,古铜色釉褐中略带紫,上描金,模仿嵌金铜器;圆腹上绘米字形纹饰和蕉叶纹,颈部为蕉叶纹,足墙上为回纹,底帛"敬畏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像远古彩陶和唐三彩都是陶胎上彩,而高温瓷器上彩,发源于越窑晋代青瓷,那也是彩瓷的先祖。越窑青瓷有时以褐色彩斑作装饰,西晋为大彩斑,东晋为小彩斑。现在仿作晋青瓷极少有带彩斑的。因为那时含铁份而能烧成氧化铁颜色的彩料,现在并不知其具体配方。晋青瓷的彩料施于釉上,称釉上彩。而晋青瓷中笔者也发现有罕见的釉下彩,即褐色彩料直接绘在胎骨上,为胎体所吸收,再上釉料而烧成。所以说彩瓷的两大品类: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彩瓷创作的高峰是在元明清三代。如元代产釉下彩青花瓷,是民窑所制高级瓷器,主要供外销。青花瓷用含钴份的颜料画在胎骨上,再罩以半透明的白釉烧成,纹饰显得青蓝悦目。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极低,有些就做了当时视为低贱的窑匠,故元代青花的纹饰多出于这些人之手,他们吸收国画的成就,使釉下彩瓷器一下子提高了艺术性。元青花精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在数十万至百余万美元左右。元青花之后,明代的成化窑、宣德窑青花工艺也很精,属官窑,价可与元青花相提并论。到了清代的康熙,青花制作也很精美,价格与元及早明青花比,便要减去多半。而釉下彩的另一个品种,即釉里红,发展的情况大略与青花相同。釉下彩器的鉴定,除由造型、纹饰、窑艺等处着眼外,还讲究彩料的辨别。

彩瓷另一大类釉上彩,在明清两朝达到工艺高峰。釉上彩又分硬彩和软彩。硬彩品种以明代成化官窑最贵,绝大多数藏于台北故宫,国际市场上也久未出现。明代硬彩还有万历五彩器也为日本藏界所喜好,精品价格在十万美元之上,但远不如成化斗彩珍贵。到清代时盛产软彩瓷器,因为其彩料中调油掺粉,质地柔艳,故称软彩,也称粉彩。软彩以雍正、乾隆两朝官窑为高。而清代釉上彩器最可贵的是御用珐琅彩瓷,其彩料最初由外国进贡,呈珐琅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器同成化斗彩一样为无价之宝,也多藏于台北故宫。近年有晚清的御窑珐琅彩出现于国际市场,精品在十余万美元。釉上彩器的甄别也讲究彩料的稽核,是很专业很细致的功夫,这可参阅有关专业书籍。

唉!仿古瓷


如果你是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必然要面对仿古瓷。能否鉴别真伪,是你收藏成败之关键,因此不少人伤透了脑筋,更伤透了心。

有朋友问,鉴别仿古瓷有没有秘诀?我认为没有。为什么?因为鉴别真品与仿品,要靠自己反复对比捉摸,积累经验,实践出真知。有些人对着印刷精美的文物图书搞收藏,以为获得了真传“秘诀”,结果购得了一堆仿品。其实,仿古瓷在某些方面肯定会与真品有相似之处,不然怎么叫“仿古瓷”呢?

如果能够了解清楚仿古瓷的历史情况,增加一些仿古瓷的知识,对收藏爱好者是很有帮助的。

自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古瓷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一丝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纹饰等,但不仿写年款;三是造型、纹饰等皆不模仿,但仿写年款,目的无非满足人们崇古的意趣或赚钱牟利。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本世纪80年代以来。

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景德镇官窑仿宋代官、哥、汝、定、钩、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为主,不重视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时期的仿品为多见,仿品有写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写年款的。一类是后代仿前代官窑瓷器,仿写前代款的和写本代款的都有。据考证,后代官窑瓷器上署前代年号款从成化时开始,以后多见。实证有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的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时期,由于永乐、宣德、成化之瓷器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已与宋瓷价格持平,在繁荣的古董市场推动下,嘉靖、万历时期仿制的永乐、宣德、成化官窑瓷器,数量不少,水平也高。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特设“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风更甚,范围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宫廷旧藏原样仿制,以至真伪难辨。宋代五大名窑仿品,数量较多,且釉色的仿制相当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几乎无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乐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达十多种,尤以仿写成化款、宣德款多见。品种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多。

清末和民国时期仿古瓷大量涌现,品种多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绪、宣统官窑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较高,行家高手也难辨真伪。此时生产的“后挂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旧的,彩是后来添加上去的,更难鉴识真伪。

80年代以来仿古之风愈演愈烈。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民国瓷器,几乎都有仿制,而且新仿的品种不断增多,真是防不胜防。仿品水平参差,水平低的较易识别;部分按真品实物由仿古高手仿制的“高仿品”,无论造型、纹饰、手感轻重等都与真品极为相似,再加上人为刻意的做旧,几可乱真。

总观整个仿古瓷的历史,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大,品种繁多,颇令收藏爱好者,甚至专业工作者头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准确地对各个时期的仿古瓷加以鉴别非常不易,我们不禁要摇头叹息:唉,仿古瓷!

瓷业高峰是此都


中国景德镇百年精品瓷展在世纪美术馆举办

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最大藏瓷户——精益斋与本报合作,将于12月17日起,在美术报世纪艺术馆,共同主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景德镇百年精品瓷展》。

这次展出的近千件(套)中国景德镇百年精品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益斋主孔发龙先生亲自精选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珍品,充分展示了时跨一个世纪的清末民初以来景德镇名瓷的继承和创新之作。

这次展出的景德镇百年精品瓷,包括毛泽东主席专用瓷,改革开放后的艺术陈设瓷,香港、澳门回归以及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瓷等,其中有世纪之交时的老、中、青三代十三位绘瓷名人联手集体创制的釉上新彩《富贵长春》大型瓷板画,是喜迎新千年的不寻常之作,充分显示出二十世纪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其作者面相当宽,有出自清末民初时期的高手,特别是著名的“珠山八友”之手的精品瓷。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品瓷,多出自座落在瓷都的中国轻工总会陶瓷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以及当地陶瓷研究所,陶瓷高等院校美术系,制瓷企业的大师、教授、高工之手,也有出自当地名老艺人,陶瓷美术家和后起之秀之手的精品瓷。据悉,此展举办期间,还将向瓷器爱好者销售部分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当代仿古瓷几乎都离不开长石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仿古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