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后的价值洼地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后的价值洼地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的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价值

2021-03-01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往年价值30万元左右的广彩大碗,现今价格已经超过50万元。行情一直在稳步上升的外销瓷器,近年来越来越受收藏者关注。

清广彩“广东十三行”图大碗51.75万元2012年中国嘉德秋拍

2012年10月29日,直径59.5厘米的清代广彩“广东十三行”图大碗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中顺利拍出,此碗估价25万至35万元,现场成交价51.75万元。这一价格也是中国内地公开拍卖广彩瓷器的最高成交价。

广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销瓷,这只碗外壁所绘的“广东十三行”是广彩瓷器的典型纹饰,类似纹饰的瓷器一直备受外销陶瓷收藏者追捧,其交易价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类大尺寸的广彩碗,多被西方人士在集会时用来盛酒或其他食物,许多留存下来的画作中屡见其被使用的场景。此碗的估价已代表了近年一级市场上的实际行情,但最终拍到了50余万元,说明已经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视的外销瓷领域。

拍卖预展时,大碗虽陈列在展柜下层,但巨幅尺寸仍引人注目,碗外壁艳丽的色彩和丰富的纹饰,与清代景德镇粉彩器风格大异。有收藏者认为,明清官窑彩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这“庞然大物”拍到50余万元业内人士已觉得价高了,是否可以说,外销瓷是中国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后一块价值洼地?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现代瓷器,新兴收藏价值洼地


下周四,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将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除了多款重量级藏品外,其15年来首次开设的“现当代陶瓷艺术”、“现当代雕刻艺术”专场也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而在此之前,另一拍卖巨头北京翰海也将现当代陶瓷、雕刻艺术以专场形式推上了拍卖会,这表明,收藏领域已经开始将敏锐的触角伸向了现代瓷器。业界预计,现代瓷器这一收藏领域的价值洼地正在被充分认识和挖掘,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瓷器专委会主任赵德均告诉记者,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古瓷精品和官窑陶瓷由于量少,买家又多,市场价格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们投资太大,并不是普通收藏家可以玩得起的。如不是捡漏,或是罕见之品,也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升值空间。而且因为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其赝品也越来越多,一旦遇上赝品,投资者损失就会很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来说,现代瓷器的投资不算很大,普通中等收入的人士即可涉足,而且遭遇赝品的风险暂时还很小。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初入行者和普通收藏者来说,现代瓷器是一个上佳的投资对象。而且,目前现代瓷器正是收藏领域一个难得的价值洼地,市场价格正处于上升期,眼下正是入市的好时机。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势正旺的“奥运极品中国红”正是现代瓷器的典范之作。

“奥运极品中国红”将具有中国文化典型特征的四大陶瓷工艺(中国红釉、釉下五彩、青花、大面积描金)融合运用,制出的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红釉”瓷艺曾失传数百年,古有“千窑难得一宝”之说。本瓷是经过3000多窑的试烧才烧出的目前世界上最正宗的“辣椒红”大红瓷。“釉下五彩”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图”瓶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茅台酒一起被评为金奖,成为无价的国宝。青花瓷采用元代青花浑厚大气的画法,充满了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我国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落槌。黄金瓷系用宋代官窑的描金烧瓷的技法,釉表黄金纯度高达99.9%以上,凭添富丽堂皇之尊贵。集以上四大绝艺于一身,“奥运极品中国红”彰显其珍贵价值。

瓷器收藏向来有官款、民款之分,二者价值相差甚远。“奥运极品中国红”是第29届奥组委特许发行的首款奥运瓷,瓶底烧有奥运会徽火漆印章,人民政府监制章,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授权字样,这些就像以前古代官窑的款识一样,象征着北京奥运会正式发行的“正宗血统”,与其他发行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未来的收藏价值上看,这将会是升值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本款名瓷出自我国著名瓷都湖南醴陵。醴陵所烧瓷器曾先后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法国总统等国际政要。由它出品的瓷品价值都十分惊人,极具收藏投资价值。

明清两朝外销瓷价抵黄金 欧洲皇室贵族竞相收藏


清光绪彩釉雕瓷四季花鸟纹方瓶(被欧洲人改为台灯)

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可是,如果进一步提问,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表示,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及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官窑瓷的。

据了解,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以及日本人真正见识到中国官窑,都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也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里,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而他们仿制的样本也都是中国外销瓷。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明清外销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对此,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他告诉笔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现代瓷的收藏价值


如今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由于目前古玩市场里所见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赝品,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现代瓷器在近几年来反倒越来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

现代瓷一般指的是建国后50多年来生产的瓷器作品。由于现代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原先并不被藏家们所重视。事实上,一些现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因此不少投资者在近年来开始瞄准了具有升值潜力的现代瓷品市场,现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品,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许的投资,可以选择那些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现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由于“文革”瓷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多为瓷像和像章,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其图案多为毛泽东语录、诗词、工农兵图案、英雄人物形象等。由于“文革”瓷生产年限很短,对于收藏者来说,它就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且增值潜力较大。目前一些较为罕见的“样板戏”瓷像价格大都在五百元至数千元之间。而珍品花瓶的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在北京的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图案为“毛泽东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过2万元的高价。

投资现代瓷器,可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应从美化家居、个人欣赏角度作为出发点,且买进价格不宜过高;第二,作为中长期的考虑,应挑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师们的作品,售价大致在两三千元至万余元;第三,收藏一些存世量较小的“文革”瓷器,其增值潜力较大;第四,时尚类的收藏者可挑选一些器型别致、绘图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传统类的收藏者则可以造型规整、器型传统为首选,至于选择大件还是小件则看个人的经济实力与喜好。应该说,当今制作精良的瓷器作品,只要投资得当就会有相应的回报。

汝瓷的收藏价值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北宋时产于河南省西南部宝丰县(原汝州所辖)境内的御用汝瓷,工艺精细,色泽美丽,传世品稀少,数百年来,一直为收藏家们所青睐。

北宋是我国瓷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达到中国瓷器制造工艺的顶峰,而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后人列为五窑之首,列于云蒸霞蔚、如冰类雪的钧瓷之前。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工整,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如雨过天晴;釉面平滑细腻,犹如美玉;器表有极小的开片,纹同蝉翼,细碎繁密;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光照之下忽隐忽现,似晨星闪烁;满釉裹足支烧,支钉痕细小似芝麻,整个器形呈“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

在汝瓷所有的特征中,最为独到的是其“雨过天晴”般纯正天青的釉色。相传,北宋时,皇帝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呈现的颜色,令微宗甚是喜欢,于是给烧瓷工匠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徽宗的这道圣旨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最后是汝窑的工匠取得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汝窑在釉色方面的匠心独运。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中原,窑工南迁。仅仅盛烧二十余年的汝瓷,不但工艺神秘失传,就连窑址也不见踪影。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恢复汝瓷工艺,明清皇帝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了御窑烧制御用景德镇瓷器,然后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到景德镇,仿烧各大名窑产品,其他四大名窑均仿烧成功,唯独汝窑难以仿成。建国后,汝州市也有几家仿制汝瓷的工厂,但一直没有生产出真正的汝瓷。汝瓷难仿,主要在其釉色,这种纯正天青的釉色在史料中记载甚少,按照化验的成份,调配烧制后呈现出来的釉色却不是天青色。

由于汝窑是官窑,直接由皇宫控制和经营,其产品专门为皇宫服务,而非商品生产,所以传世汝瓷非常稀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汝瓷传世品仅70余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一直以来,一个汝窑瓷片,就比黄金还贵。

令人惊喜的是,经有关专家和考古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汝窑窑址之谜已经得以破解。1950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2000年,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数次的勘察与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发现了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灰坑和水井等,出土了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火照及插饼等窑具,以及相当数量的汝官窑花瓶等器具。在这些瓷器中,有一些是传世品中不见的新器形,如薰炉、套盒、梅瓶、方壶、小碗、大盆、板沿盘、莲纹碗和莲纹盏托等。

汝窑遗址的发现为世人恢复汝窑工艺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汝窑烧制之谜也会破解,重新恢复生产的汝窑制品,将会给更多的人“雨过天晴”般爽心悦目的美感。

什么样的外销瓷值得收藏?


值得收藏的外销瓷通常有这几类:

一类是明清时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烧的纹章瓷,这类瓷器数量稀少,设计制作精细,历来有外销瓷中的官窑瓷之誉,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外销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收藏市场层位较高的一类瓷器,拍卖价格也较高。

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一类的艺术性较强的瓷器,这类瓷器的数量也不多,但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价格也不低。

第三类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用于装饰、陈设用瓷,其中以瓶、罐一类的立件行情最好,绘制有人物纹饰的精美盘、碗近年价格大涨。

纹章瓷国内不受重视按外销瓷在市场上常见的数量多少来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绘瓷(明代外销五彩瓷较少)、广彩瓷、色釉瓷、纹章瓷等等几类,后三类多见清代制品。实际上,欧美市场清代粉彩瓷器最多,明清青花瓷、色釉瓷、广彩瓷、德化白瓷亦不少。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纹章瓷在中国市场很少受到重视,少有人专门收藏,而在西方备受推崇。

外销瓷收藏投资有前景


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的粉彩描金鱼形汤盆以62.4万英镑的高价成交,折合人民币约810万元。外销瓷拍卖投资市场逐渐趋热。

瓷器界的“灰姑娘”

对于大多数的瓷器投资者来说,外销瓷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许多投资者认为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而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图案多色彩艳丽、浅显,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外销瓷,这一瓷器界的“灰姑娘”,也逐渐开始成为了投资市场中的“公主”。

外销瓷的品种多是餐具、茶具、咖啡具,其器形、尺寸、图案,往往中西合璧,多以静物、山水、人物、西洋故事和圣经等内容为主题。虽然其中大多数是日常家庭用瓷,但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众所周知,欧洲人的情趣爱好以及欣赏口味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口味,更大程度地增加财政收入,清王朝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和画师生产外销瓷。由于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名贵身价,其中不乏按照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精品。据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即有3000多件,称得上是当时欧洲收藏中国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收藏家。

收藏市场由“冷”转“热”

对于外销瓷收藏以及投资,市场曾经走过不少“歪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的蓬勃发展,许多沉船被打捞起来,大批的外销瓷纷纷“浮出水面”,曾一度沉重地打击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100件青花碗只要50美元,100件康熙青花盘大约100美元,这与当时的官窑市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在这两年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2005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245.76万元成交,在当时创下了外销瓷拍卖记录。在今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是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约合358.7万人民币成交,该瓶具有鲜明的外销瓷特征,瓷器的上部有葡萄牙文,装饰也变得不那么繁琐,而且还配有一个合金的瓶盖;另一件是明早期外销到伊比利亚的青花长颈瓶,最终以311.3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两件外销瓷器的高价成交预示了外销瓷器价格的新空间。

明清两朝外销瓷价抵黄金 欧洲皇室贵族竞相收藏 (2)


清康熙青花欧洲加彩仕女图瓶

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可是,如果进一步提问,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表示,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及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官窑瓷的。

据了解,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以及日本人真正见识到中国官窑,都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也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里,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而他们仿制的样本也都是中国外销瓷。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明清外销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对此,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他告诉笔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7501毛瓷的收藏价值


7501毛瓷是7501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的简称。197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考虑到毛泽东年事已高,特地为他定制了一批美观、适用的生活专用瓷器。1975年1月,隶属于轻工业部的工业科学研究所将这一任务作为至高无上的政治业务,组织了40余位顶尖高手,集合了当时我国陶瓷工艺技术最高水准的设计、制作、绘画、调色配方、烧窑等各方面的高级专家和技术工人进行科研攻关,用稀有且储量已经枯竭的特种陶土即江西抚州临川高岭土作原材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制成功。这项工作被称为“7501工程”,7501毛瓷也因此得名。除了送往中南海等毛泽东生活的场所外,7501毛瓷大部分作为陶研所职工福利分发而流入民间。三十多年来,7501毛瓷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收藏品种。

7501毛瓷的定义

对于7501毛瓷,社会上有多种称呼和理解,并且还发现了“7501”款识的毛瓷。又因新中国成立后,像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等都为中央烧造过生活用瓷,有的也称为毛瓷、中南海用瓷等。实际上,7501是当时的秘密工程代号,7501毛瓷是特指的一批瓷器,不能再生再造,也肯定不存在带“7501”款识的毛瓷。7501毛瓷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时间上,是在1975年1-9月之间生产的或者试制的。

2.制造者,是轻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项目组,而不是某个个人或几个人,也不是轻工部陶研所。因为,7501工程项目组是实际存在的。

3.用途上,是为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专门设计、制造的生活用瓷。也有人认为通过挑选后送到中南海的才算毛瓷。但是,把毛瓷概念限定在为毛主席专门设计、制造这个范围,更为全面,更为科学。

4.形式上,既有送往中南海的成套优质品,也有留在陶研所的剩余品种;既有成品,也包括试制品和瓷片;既包括瓷器,还应该包括图纸、工具和原料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7501毛瓷下定义:1975年1-9月间,轻工部陶研所7501工程项目组专门为毛泽东主席设计、制造的生活用瓷及相关物品。

归纳起来,毛瓷的收藏价值包括有特点的文化价值、丰富的收藏因素和极少的存世量三个主要因素。

7501毛瓷的文化价值

7501毛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奠定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1975年的1-9月,当正值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国社会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毛主席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无与伦比,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曾有一位毛瓷设计的关键人物回忆:我出于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心情,暗暗定下决心,要毫不声张地执行这项任务,并且一定要做出高质量的、朴素优雅、让毛主席看了喜欢的瓷器餐具。还有一位参与者说:我们为毛主席烧制家用餐具瓷器,完全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和爱戴的心情,当作一个光荣而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绝对是毫无私心的。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只要是为毛主席,就可以做到赴汤蹈火,毫不犹豫,贡献一切。正因为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制作的瓷器,其精工细作的程度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是精品中的极品,无论是设计、用料和制作工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就是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这个特征正好被7501毛瓷的设计、试验和制造所承载。所有生产设计人员满怀的虔诚之心都凝结在瓷器之中。这种虔诚之心是真实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空前绝后,更是无法复制的;这种虔诚是发自内心的,不为名,也不为利。这种特征的合理承载,这种虔诚的不可复制性奠定了7501毛瓷的文化价值,也是不同于历史上众多官窑和御窑的地方。2008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最后的虔诚:7501毛瓷展”,可以说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7501毛瓷价值的实质。

文化价值当然也包括艺术价值。7501毛瓷在工艺美术方面也卓有成就。

其一,轻工业部陶瓷科技研究所是当时唯一的集科研、生产于一身的国家级陶瓷科研机构,集结了当代许多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的后代和传人,代表了“景瓷”的最高水平。7501毛瓷的设计方案凝聚了陶研所十几位著名陶瓷艺术大师的创作才华,从毛泽东诗词中吸取了创作灵感,采用的梅花、桃花和芙蓉花都是毛主所席喜爱的花卉。瓷器上水点桃花,浸透着粉润的色彩,宁静素雅,祥和大气,充满诗情画意;手绘的翠竹红梅,简洁明快,恰到好处;芙蓉对花,表里如一,风范卓越,象征了毛主席作为革命者、诗人的伟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其二,7501毛瓷采用高温釉下五彩工艺,半薄胎高白瓷釉下彩,工艺制作极为精细,手工在瓷胎上直接绘画,一次烧制成功,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各阶段重要的发展工艺一样,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因此,7501毛瓷还承载了陶瓷历史工艺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其三,7501毛瓷集中了最优秀的陶瓷人才的智慧,集新构思、独特造型设计和全手工制作工艺于一身,是众多艺术大师集体流水创作的精品。如画梅枝的是王锡良,竹叶是戴荣华,水点红梅是徐亚凤……,全部手工制作,极具神韵而又似模印一般的一致,其精良高超实属罕见。其设计和试制次数之多无法统计,成功率相当低。正是这种不惜劳力、不惜工本、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使7501毛瓷屹立中国瓷器之林而流芳百世。

7501毛瓷不仅是生活用品,还是超越生活的艺术品,在那个高大全、红光亮的特殊年代,是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源自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艺术杰作。

7501毛瓷的真伪

真伪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基础,7501毛瓷更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7501毛瓷市场价格的突起,仿制者就没有中断过。甚至参与7501毛瓷试制工程的部分人员也参与了有组织的仿制工作。因此,鉴别真假毛瓷是一个专门而严肃的课题,需要收集各种仿制品的资料来专门论述。目前鉴定7501毛瓷的真伪,最主要的办法有两条:

一是考证收藏品的流传。考证7501毛瓷的流传相对来说比较有把握一些。因为市场上流通的7501毛瓷绝大部分是从陶研所的老职工家里出来的。陶研所老职工及其子女的拥有、消耗和转让还是比较清楚的,有的在外面经过一两次的转手,也知道其脉络。即使是1996年拍卖的那批,也是被个别人集中购买。

二是专业人员的比对鉴定。任何鉴定最可靠的办法是与标准器的比对。请看过标准器较多的专家,特别是某门某项的权威专家把关,是比较可靠的。

7501毛瓷的优劣与套型

7501毛瓷优劣的鉴别与其他瓷器是一样的。有资料讲,除了送给中南海等毛主席经常居住地点的7501瓷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他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其实,7501毛瓷应该有不完整的试制品(大量白皮器物、试制时釉面开裂的器物等)、试制成品和合格品三部分组成。一些不能再使用的确实也销毁掉了。目前流传于世的主要是试制成品和合格品。因此,并不是说除了送给毛主席使用之外的都不合格了,后来还有一部分是送给其他重要人员使用的。另外,有相当多的毛瓷都经过使用,大多数使用者并没有格外珍视。1996年7501毛瓷专场拍卖前在陶研所征集的时候,不少陶研所家属提供的是正在家里使用的毛瓷,也有少量的损坏。

7501毛瓷的品种非常多。有的亲历者认为只有38种,但根据大多数参与试制和生产的人员回忆,结合现存的器物,7501毛瓷的品种多达130多种,要配成大套已经是不可能了。相对而言,餐具和茶具数量较多,容易配成套。文房四宝等其他用具数量较少,要是能够配成套,价值会更高。

7501毛瓷的传承特点

7501毛瓷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特殊性决定了其非同一般的传承特点。由于年时较短,不少传承细节还没有浮出水面。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某些毛瓷的价值。

毛主席本人是否真正用过7501瓷是大家关心的首要问题。有几个资料可以说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同志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吃饭咀嚼很慢。而且当时他已从中南海丰泽园搬到游泳池居住,厨房离用餐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饭菜送到后,又不能按时用餐,所以需要一批既能保温、又能防尘的高质量餐具。也就是说,这批瓷器应该是考虑马上要付诸实用的。其次,时任中央警卫局毛主席管家、生活秘书吴连登曾回忆说:“我与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这批瓷器质量非常好,是毛主席用过的瓷器中最好的。毛主席不但对图案满意,对器型也很满意。毛主席习惯用菜汤拌饭,新制作的菜盘较深,可以盛较多的菜汤。毛主席也特别喜欢釉下红梅文具,晚年虽不能再用毛笔写字,但画有红梅图案的文房四宝一直放在他批文件的桌子上,还常常凝神欣赏并拿到手上把玩。”1976年毛主席在书房最后一次接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两人以茶代酒碰杯时用的就是7501的釉下红梅茶杯。

有人不解,为何7501毛瓷的一只小碗能在拍卖场上卖出170万元,四只一套的酒具更是竟然卖到了8000万元。应该说,虽然有些拍卖成交无法证实,但7501毛瓷市场流通较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行情,因此任何价格都是有可能的。7501毛瓷是否到过中南海,毛主席是否使用过,都是其收藏价值能否提升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附加因素。毛主席与基辛格会谈时使用的一只茶杯与其他7501毛瓷的茶杯工艺是一样的,实际质量的差别也不大,但收藏价值却大不一样。因此,不能用某一拍卖的价格来等同于另外一件藏品的价格,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再说,价格是市场确定的,在不同的供需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市场价格。还有,如果通过研究,从某件藏品发现或证实了某个文化现象,其价值同样也会大幅提升。

7501毛瓷的存世量

存世量也是决定收藏品价格的关键因素。7501毛瓷的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陶研所生产记录的统计,当时7501毛瓷成品只有4200件左右,除销毁小部分外,主要有三个去向:首先有近1000件送至中南海和国家有关场所;其次是陶研所作为职工福利分配了2000余件;其余为陶研所留存。第一部分除正常损耗外,国家有关场所还应保存部分,少量流到民间;第二部分,据走访陶研所老职工家庭的情况判断,成品最多保留下来半数,大部分(一部分为白皮,不算成品,并首先消耗掉了)在使用中消耗;第三部分,除1989年最后一批在中央工艺美术博物馆展览后一次性转让外,其他的基本流入民间,也只有半数存世。总的算起来,7501毛瓷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目前,可以明确知道收藏场所的约有上千件;流到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等海外的,短期内不会流通;散落各地可以流通的只有几百件。因此,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7501毛瓷是非常稀少的。

综上所述,7501毛瓷作为当代新的收藏品种,既有观赏价值、工艺价值,又有特殊时代文化内涵和特别的传承价值,加之数量有限、流传有绪,实在是弥足珍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