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 导航 >

评论:对50至80年代产“厂瓷”的思考

评论:对50至80年代产“厂瓷”的思考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1-04-02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举办的“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把“厂瓷”定为“历史印记”,作为拍卖的三大类项目之一。23件(套)厂瓷精品亮相拍卖现场,再一次把厂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厂瓷”或称“当代官窑瓷”,是指上世纪50至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由景德镇地方国营企业及其集体企业生产的瓷器。90年代后期开始,这类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都先后停产。这段陶瓷历史在留下浓重的历史印迹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件陶瓷产品,其中50%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本世纪初开始,厂瓷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进军厂瓷领域,且持续升温,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院其一,盛世收藏的理念。良好的经济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大量的社会剩余资金,促进了我国收藏业不断发展,而陶瓷收藏又是收藏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二,领袖用瓷的效应。上世纪50、60、70、80年代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景德镇瓷器,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用瓷在收藏界炒得炙手可热。70、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每以景德镇瓷器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如此等等,厂瓷的收藏价值被愈来愈看好。其三,新闻媒体的作用。当下,各种文化报刊、收藏杂志越来越多,对大众耳濡目染,渐渐上瘾。尤其是这些年来“寻宝”、“一锤定音”等节目,陶瓷内容的比例占得很大,且其价值往往名列其他藏品之上,收藏者盯上厂瓷就不足为怪了。

厂瓷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迹,表现的是一段文化,其潜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产品”本身。把厂瓷作为一项工程来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首先,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比如厂瓷与古代陶瓷、近代陶瓷和当代陶瓷的异同有哪些,尤其是其工艺过程,原燃料材料的时代性及产品的不可复制性等,一般人知之甚少。第二,政府及职能部门对此要加强宏观方面的管理。现在,基本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厂瓷市场”,有关方面要积极引导,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厂瓷有近50年的历史,全面了解掌握这段历史,特别是熟知该时期工艺过程及工艺特点的人越来越少,换句话说袁若干年后,谁来对厂瓷进行鉴别真假?陶瓷研究机构要有“厂瓷项目”,陶瓷大中专院校要设立这方面的专业;要鼓励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陶瓷工作者著书立说。另外,建议由市里主导(给政策),私人出资建立“当代官窑瓷博物馆”。该博物馆陈列的是不同时期各个瓷厂生产的各种系列、不同规格尤其是成套产品的日用瓷……厂瓷的精华和优势所在,代表着那个时代日用瓷的顶尖之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评论:关于发展我国粗瓷产业的思考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制瓷工艺与装饰技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而名扬海内外。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南北建设了许多大型陶瓷产区,为发展陶瓷事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陶瓷业的兴旺还刺激与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如矿产、交通、能源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欧、德、日、韩等传统陶瓷生产大国,已将密集性劳动行业的陶瓷业逐步放弃,而采取大量从国外进口陶瓷的方针。为中国陶瓷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例如,当前国际市场上美国陶瓷消费者需求纹饰淡雅、明快的美术陶瓷;德国市场很欢迎具有仿古风格的瓷器餐具及咖啡具;法国人喜欢动物造型的瓷器制品;日本人青睐手工风格,造型与釉色丰富、有窑变效果的陶瓷产品;澳大利亚流行铁炻器与铁质感的瓷器产品;意大利青睐紫沙陶壶茶具;西班牙消费者欢迎具有东方色彩的陶瓷产品;俄罗斯则需要大量进口供实验使用的各类化工陶瓷制品等等。国际市场对陶瓷的需求范围越来越广,这为我国陶瓷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不过,随着我国及世界各国优质高岭土与细瓷原料日益减少,生产精细瓷器的细瓷原料储量日减,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而且也越来越不容易得到。另一方面,储量非常大的粗陶瓷原料,遍布我国各地,采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生产粗陶瓷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多年来粗陶瓷产业不受重视,也是事实。其实,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粗瓷产品,说是粗瓷,但粗瓷并不粗。关键是将它做好,做细。将当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三者结合起来,就能成气候。就能实现"泥土变成金"。其发展起来将是前途无量。还能实现大批出口,何乐而不为?

为建立循环经济,继续推动我国陶瓷产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将陶瓷产业这块蛋糕做大,现借《陶城报》就发展粗陶瓷产业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资源优势

建国50多年来,国家有关地质部门对陶瓷原料的分布与储藏进行了勘探,得出的数据为优质陶瓷原料储藏均仅为千万吨级。相比较之下,我国各种粗瓷陶土原料储量品种多,储藏非常丰富,多为亿吨及几亿吨、几十亿吨级。如北方的大青土、二青土、缸土、碱石、焦宝石等储量都很丰富。大青土储量有几十亿吨、缸土也有数亿吨。南方的紫砂土储量十分丰富,有十几亿吨。此外还有铝矾土、煤矸石等均有千万吨级到亿吨级。包括各地煤矿废弃的煤矸石山,也可以用做粗瓷原料。丰富的陶瓷原料与丰富的能源条件是大发展的优势,发展粗瓷产品起码使用几百年没有问题。历史经验证明,采用地产粗瓷原料可以大批量生产各类陶瓷产品。可以生产艺术陶瓷、园林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如沙锅、陶制餐具及茶具等)等各类产品,经过精细加工还可以生产出口国际市场的各种炻器产品。今后应该下大力气推动粗陶瓷产品的发展。

将来我国陶瓷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细瓷产品创高档与品牌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发展以当地原料生产的粗陶瓷产品。其实,陶瓷是一个大概念,也包括含一定比例的当地粗瓷原料生产的陶瓷产品。粗料通过细作,也可以生产出好产品,创造出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包括有日用瓷、艺术瓷、仿古瓷、园林瓷、工业瓷、电磁等种类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粗瓷产品还非常符合当前国家要求发展绿色产品、造就循环经济的大政策。

二:可供发展的产品

(1)、炻器。炻器产品位于瓷器与陶器之间,主要是用当地含有铁及各种杂质的劣质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品种类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插花具等。我国陶瓷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生产炻器产品。主要产区有山东淄搏、河北彭城、江苏高淳、河南焦作等瓷区。这样可以抵消由于高档细瓷原料由外地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产品成本。炻器产品主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而且进入美国市场没有那么多的贸易限制。因此,将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炻器产品,加强产品设计与提高装饰艺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炻器生产强国。

(2)、发展"和陶"产品。和陶产品即具有东方风格的造型丰富、釉色斑斓的陶制餐具产品,由日本最先生产,故称和陶。和陶产品的特色是注重反映手工制作痕迹,擅长发挥造型的丰富与变换性,重视各种色釉装饰。其所用原料、釉料与生产技术,在我国任何一个陶瓷产区均可以完全可以满足。和陶产品可以作为继陶瓷沙锅后未来产品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是粗陶瓷产品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和陶"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台湾、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而且每年定单很大。

(3)、美术陶瓷。我国各地的陶土原料储藏丰富,能够生产各种美术陶瓷,如江苏宜兴生产的紫砂壶、仿钧釉艺瓷;河北彭城瓷区生产的各种仿古瓷、高温花釉动物雕塑、现代陶艺;河南洛阳、禹县生产的唐三彩雕塑、仿古钧瓷;广东石湾生产的瓦脊公仔、人物雕塑等产品都使用了当地的粗瓷原料。美术陶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美术瓷可以解决大量就业。也可成为展示地方陶瓷艺术形象的名牌,成为推动陶瓷观光旅游的热门产业。

发展美术陶瓷,目前还不需要大量的投资。搞一家民间陶瓷作坊,个人投资几万元就可搞起来。但在他们创业初期时困难很多,政府可在税收及收费上进行扶持,实行优惠政策。此外,能否帮助其搞到小额贷款。

(4)、园林陶瓷。目前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与园林事业,对园林陶瓷产品的需求很大。因此发展园林陶瓷产品很有前途。如陶瓷花盆、花缸、鱼缸、陶瓷果皮箱、大衣架、瓷桌、绣墩、灯架、灯柱等产品,这些都使用粗瓷原料生产。关键是在粗瓷的外表挂上一层美丽的釉色,以增加其美感与观赏性。当然,粗瓷原料也可以用于釉料配制的原料,可谓一举两得。

(5)、紫砂陶瓷。目前国内园林产业已经形成上千亿元产值的市场,对各类陶瓷花盆需求数量惊人。我国南北方各地,紫砂土原料储量均十分巨大,也能在生产粗瓷产品方面做出大文章。如江苏的宜兴瓷区用紫砂土生产琉璃瓦与紫砂壶、园林陶瓷产品。他们利用粗瓷原料生产陶瓷制品,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仅靠紫砂土原料资源一项就发了财,做得很好。不仅紫砂壶能够赚钱。他们做得紫砂花盆也很不错,产品造型成了系列。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各种花盆产品,还出口到国外市场。

佛山瓷区生产的人物陶瓷雕塑也使用有大量的紫砂土原料(只是在当地的称呼不同);河南省宝丰瓷区也采用紫砂原料生产供出口的各种紫砂壶茶具、花盆等粗瓷产品。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6).化工陶瓷。在化工陶瓷产品方面,粗陶瓷也有大作为。比如可做化工陶瓷的精细陶管、高压釜、耐酸陶瓷等。

(7).建筑陶瓷。建筑陶瓷产品方面,瓷砖及琉璃瓦产品中,目前都是以粗瓷原料为主的产品。至于紫砂土制成的瓷砖,在国外早已有先例。国外的许多建筑陶瓷企业在瓷砖中,使用了大量的粗瓷紫砂原料,俗称红坯砖。此前,国内报纸上还专就红坯瓷砖开展过讨论。因此,尽快适当在建筑陶瓷产品中加大粗瓷原料的含量,也应该成为今后的一个努力指向。

总之,在我国大力发展粗瓷产品,可以避开许多瓷区优质原料日益短缺瓶颈的困绕。又有利于发展绿色产品品种,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保持持续发展。对于重建我国陶瓷业的大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0年代“毛泽东诗词”题材瓷器作品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为毛泽东《七律·冬云》诗末尾两句,写于1962年12月26日主席70岁生日之际。诗中以“梅花”与“苍蝇”作对比,描绘了同一严酷环境下二者不同的命运,并借此颂扬高洁、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1964年,王步大师将主席诗词与国画、书法、篆刻、瓷板艺术有机结合,创作出主题鲜明、色彩雅致、格调高昂,富于意境神韵的青花釉里红佳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带给人精神上的鼓舞与启发。

这件青花釉里红瓷板画是王步大师晚年力作。王步(1898~1968年),字仁元,号竹溪、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他运用有别于传统青花“双钩分水法”的“分水写意法”,创造了青花瓷绘艺术的新高峰。他曾在文章中论述:先混水后勾线,画者可以挥洒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画活泼生动,线条也清爽。王步的成就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器重,先后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理事、景德镇市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政协常务委员等,被誉为当代“青花大王”。该作品运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以浓重青料绘老树梅枝,虬曲苍劲,变化多姿;以浅淡青料渲染漫天飞雪,层次丰富,意境深远;以釉里红绘梅花,丰姿绰约,红艳欲滴。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难度很大,如此青、红发色均艳丽完美者十分难得。留白处题写草书款:“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九六四年陶青老人竹溪王步写意”,画青花“竹溪”“王步”二方章。

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


这是一本思考陶瓷收藏的书,作者是哲学教授马广彦先生。

中国古代陶瓷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反映着极为丰富的科技、经济、政治、民俗、艺术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社会大文化内涵。解读陶瓷,已超越了陶瓷研究的单一考古学意义,成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爱好者的共同目标。

在现代陶瓷考古学产生之前,收藏曾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动力,历代文人的专著和笔记对古代陶瓷的记载成为目前探究陶瓷发展史的学术源头。近二十年汹涌而至的收藏大潮,又掀起一股非专业人士研究陶瓷的热浪,这些原来从事科技、经济、哲学、艺术的专家学者或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干部,以自己原有的学识或经验来诠释古陶瓷,且成就可观,开辟了推动中国陶瓷研究的第二战场。

马广彦先生正是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之一。广彦先生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做过编剧,长期进行哲学研究和教育,十年前开始热衷古陶瓷收藏,以哲学教授的方式来感悟和思考陶瓷,对陶瓷的鉴定、陶瓷的收藏和陶瓷的欣赏都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说瓷论藏》一书正是广彦先生对陶瓷收藏理性思考的记录。

对陶瓷鉴定的思考——广彦先生在大学中教授哲学,有着二十多年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经历,从而开始接触陶瓷鉴定就能站在辨证思维的高度上。在理论上全面地学习和掌握鉴定知识,同时又通过实践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和反思,从而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是广彦先生学习陶瓷鉴定的成功之路。通过到景德镇访问有经验的陶瓷师傅,修正了前辈学者的一些结论,也搞清了仿古瓷的工艺方法和特征规律;通过对大量瓷片标本的研究对火石红的分类、特征、成因及对断代辨伪的意义都做出了全新的诠释;经过大量鉴定实践,对陶瓷鉴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本原则等等,《说瓷论藏》中的一些文章正是反映这些内容的力作,经过多年的总结,广彦先生对陶瓷鉴定形成了一整套方法,对鉴定内容、鉴定方法、鉴定思维、鉴定禁忌都有系统而精辟的归纳,对初入门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员都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

对瓷器收藏的思考——收藏并不是单一的财力的比拼,收藏什么、怎么收藏都有非常高的技巧。

书中有不少篇幅讲的是瓷器的收藏之道。在《悟陶斋说瓷——古瓷之藏》中,对收藏目的、藏品选类、收藏成功之路、藏品保护、收藏途径、藏瓷禁忌等内容做了简要又全面的阐述。

作为玩瓷的票友,广彦先生对业余爱好者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切的感受。为此,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向读者介绍了许多中肯又实用的收藏方法。这本书中有较大的篇幅谈了古瓷片的收藏。古代的一些珍贵瓷片历来为文人所珍视,有“柴窑片瓦值千金”之说。时至今日,对大多数爱好者而言,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机遇上讲,都不可能收集到大量的完器供赏玩,因而退而求其次,集瓷片就成为收藏古瓷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对研究古陶瓷来说,瓷片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说瓷论藏》中的有关讲述,对初入此道者很有指导意义。

古陶瓷的市场价值使收藏活动具有了经济属性。对藏品价值的评估,发展的趋势就成为爱好者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书中所做的分析,准确而中肯,读后很有启发。

对陶瓷欣赏的思考——收藏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瓷器收藏这个行为可能有各种目的,广彦先生提出欣赏是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在瓷器鉴定、收藏和欣赏三者关系上,鉴定和收藏都是决定于服务于欣赏。在确定了欣赏的中心地位以后,广彦先生进而分析了古瓷欣赏的历史文化价值角度、艺术美学价值角度、工艺技术欣赏角度的具体内容,又对古代陶瓷的器形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作了阐述,同时对提高古瓷欣赏水平的方法提出了见解,对赏瓷禁忌提出忠告。

作为一本普及型读物,《说瓷论藏》对陶瓷爱好者的指导性作用已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广彦先生是个宽厚的学者,他对爱好者耐心又具体的指导,使这本书得到更具体的实践注解,这也是陶瓷爱好者高度评价这本专著的重要原因。

评论:“私抛厂”的未来在哪里?


目前,佛山注册的陶瓷企业有1000多家,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企业开始开发三、四级市场,而三、四级中低端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私抛厂的目标市场。在多数企业开始关注农村市场之际,正规陶瓷企业如何与私抛厂争夺三四级市场,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私抛厂赢在价格

私抛厂,是业内人士对砖坯抛光厂的称呼。行业资深人士张永农说,这些厂家也有经营执照,照章纳税,不应该叫“私抛厂”,当初这些工厂建立的背景是:有些厂家的砖坯来不及抛光,而另一部分厂家无场地放置抛光设备,在这种市场需求下,私抛厂应运而生。行业人士也表示,“私抛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陶瓷业在中国发展几十年,目前分工已经很细致了。抛光,本来只是陶瓷制品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自从有人购买砖坯抛光销售之后,私抛厂才出现在中国陶瓷业的历史舞台上。目前在佛山,私抛厂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产品有按照品牌思路操作的,其营销上也讲市场保护。

关于现今私抛厂的生产流程,圣晖陶瓷仿古砖事业部总经理梁菘说:“私抛厂无窑炉,无压机,买其它企业的砖坯,只需抛光生产,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目前陶瓷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私抛厂也是陶瓷企业,只是生产线不全,只做陶瓷生产过程中抛光这一个环节。”

一块抛光砖,私抛厂的产品在三、四级市场上的售价与正规厂家的售价相比,要便宜一到四元。造成这种价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私抛厂往往专注做几条生产线,不换模、不改配方、不调色,不做转工转料,形成长期稳定的品种。而正规厂家则转工转料,加上营销成本与品牌推广的成本,二者比较起来,私抛厂的生产成本自然低了。”新明珠集团副总经理李重光说。另外,不做库存,有单才生产,这为私抛厂解决了“库存”的巨大资金压力。

圣晖陶瓷仿古砖事业部总经理梁菘认为,私抛厂的价格优势除了他们产品单一以外,私抛厂在市场营销、品牌维护、资金流等方面都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价格更加低廉。

私抛厂的价格优势,实惠最终落在消费者手里,虽然这些产品质量可能打了折扣。但性价比高,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可以说,在营销上,私抛厂真正做到了薄利多销。另外几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私抛厂价格优势的看法大抵相同。

质量是私抛厂的软肋

谈到私抛厂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欧盟尼魔方砖总经理汤浩认为:“私抛厂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间可以相互替代。由于受限于砖坯的市场供求关系,私抛厂的产量也不稳定。大多数私抛厂因为还没有掌握砖坯的粉料、配方,而这些核心技术直接决定砖坯的质量。所以私抛厂产品的质量很难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私抛厂无法掌控其产品质量,在消费观念逐渐成熟的农村市场上,其优势将逐步消失,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多数农村市场的建陶产品消费还处于初期,消费者看中的因素仍是价格,所以,在产品质量上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也直接导致了私抛厂产品在农村市场的热销。

而正规的陶企,要开拓农村市场也绝非易事,过硬的产品要搭配相对低的市场售价。所以就现阶段而言,三、四级市场的培养还需要一段时间,正规陶企也通过产地销等形式,试图分割这部分市场,但这种尝试也需要实力和资金做后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厂家。

决战农村市场意在长远

意大利欧盟尼魔方砖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浩认为,面对三、四级市场,陶瓷企业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品牌,而农村市场的消费特性是以经济实惠为主的,所以,在当前价格无法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进军农村市场只是表明了企业的一种姿态,而决战农村市场则意在长远。

“城市中低端市场、城乡结合部、县级市和农村对瓷砖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的农村市场不缺产品,山东、江西、四川的货都有,但是质量有区别。新明珠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综合成本的考量,正做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李重光对农村市场充满信心,但也可以看出,新明珠为了迎合农村市场,也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调整。

2009年,新明珠对江西、湖南一带的农村市场进行大力整合,江西新明珠的生产基地,现在有3条窑线满负荷运转,第4条窑线已经于半月前点火,并计划于年内再在江西投入4条窑线。

为了降低产品在三、四级市场上的售价,新明珠做出了相关的战略调整,采取销地产的策略,即为降低运输成本,在销售市场建立生产线。同时,做好与经销商的沟通,努力控制产品在终端市场的价格,利用规模化生产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在产品研发上,江西新明珠的生产基地已经研发出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花色品种比较稳定,主要是仿古砖与三水瓷片,规格以600×600mm、800×800mm为主。

新中源陶瓷在进军农村市场的时候,也采取了销地产的战略,不过他们称之为“基地外移”。比如以四川夹江基地为据点,新中源用中低端的产品辐射西北地区的三、四级市场,有效缩小了企业供货的运输半径,终端市场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到企业订货,而不必承担长途运输的运输成本。

评论:理性对接当阳陶瓷产业发展思考


去年11月2日,被誉为中国建筑陶瓷业“航空母舰”的新中源集团项目签约落户当阳,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此前不久,温州老板胡光敏注册成立的湖北帝旺实业投资公司在当阳投资2亿元,开始建设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近两年,大地、华夏、天冠3家陶瓷企业已先期落户当阳。陶瓷产业集群在当阳已雏形初现。

“梦醒”后问:发展空间在哪里?

当阳曾经是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市之一。近几年,该市也颇有建树,均瑶、蒙牛、英博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促进了当阳经济发展。然而,相比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当阳人开始明显感觉到发展的脚步沉重了。

在宜昌市提出“沿江突破”新战略后,当阳一度在宜昌发展的大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分析自己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的原因时猛然惊醒:没有建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没有围绕优势产业形成项目群,发展空间捉襟见肘!

其实,当阳在开发本地资源中也不乏得意之笔:三峡新材公司的前身当阳玻璃厂原先只有一条日产400吨玻璃的生产线,规模、效益一般。当阳市依托境内石英砂资源,支持该厂先后扩建了日产500吨、600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使该厂从县级小厂一跃成为上市公司;当阳葛洲坝水泥公司、华强化工、马店能源等当阳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上规模的企业都是依托资源发展而来的。“发展的空间到底在哪里?”当阳通过梳理重新定位:发展空间在资源,优势在资源。而当阳最大最优质的资源就是高岭土。现已探明储量为3500万吨,远景储量高达2亿吨以上。3年前,当阳只有一家倒闭的国有陶瓷企业,这些资源几乎完好无损。依托强势资源,做大产业集群!当阳人突然发现,发展空间海阔天空!

定睛佛山后问:后发优势有几许?

定位一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春节刚过,当阳招商局的专班便驻扎到国内瓷都广东佛山。其实,全国比当阳更有资源优势的地方不少。佛山陶瓷协会秘书长尹虹对当阳招商人员说:像你们这样的招商专班,我们每年都要接待50批次以上,其中不乏市委书记带队的!尹虹同时告知:佛山刚刚召开了制造产业转移工作会议,陶瓷是其转移的重要产业。

经过招商专班不懈努力,全球最大规模的现代建筑陶瓷生产企业、中国建筑陶瓷“航空母舰”佛山新中源集团向当阳伸出橄榄枝。此时,质疑声不绝于耳:“沿海是在把垃圾产业向内地转移。”当阳的决策者慎之又慎。“当阳蕴藏着这么大储量的高岭土,不能捧着金碗讨饭吃,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不要灰色GDP。”当阳市委书记袁卫东说。

去年8月8日,袁卫东来到佛山新中源集团考察。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进新中源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成功的经验来开发当阳的高岭土资源。一句话,向新中源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管理、要就业岗位和税收,不要污染。他此行的目的与新中源集团不谋而合。新中源集团总裁霍镰泉说:我们不是搞搬迁式转移,要在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据悉:新中源集团在当阳的投资项目,将全部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最先进的环保设施。固定资产投资7个亿,没有一颗螺丝钉是从佛山的旧工厂拆下来的。“其实,后发优势也很明显。佛山陶瓷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引进来;佛山陶瓷企业发展中环境污染等教训我们也能更好汲取,避免走弯路。”当阳市市长范晓岚说。

“亲密接触”后问:着力支点在哪里?

新中源决定落户当阳的信息传开,陶瓷企业纷至沓来。锦悦贸易公司等两家企业表示,要随着新中源一同落户当阳。去年10月19日,湖北帝旺实业投资公司与当阳市签订了投资2亿元建设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的项目协议。当阳引资的关键是什么呢?新中源集团总裁霍镰泉一语破的:“关键在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和软环境。”

近几年来,当阳先后新建了1个220KVA和2个110KVA的变电站;依托劳动部门培训了数千名陶瓷工艺熟练工人;先期引进华夏、大地、天冠等陶瓷企业,形成了陶瓷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了较好的陶瓷产业物流环境。抛开资源优势不说,这些生产要素重新开始培育,没有3年至5年是不行的。“硬环境好建设,软环境难形成。”当阳吸引投资者的优势是其软环境。前几年,当阳干部玩风和办事的拖拉作风影响环境。今年,当阳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优先发展工业理念,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及效能建设,处分了21名干部。在解决“不能为而为之”问题的同时下力解决“应该为而不为”的问题。新中源集团在投资当阳前多次微服私访后,才慎重决定把7亿元的项目投到当阳。

目前,当阳在省直相关部门支持下,正全力打造湖北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评论:陶瓷企业靠什么留住80后员工?


要留住80后员工靠企业文化

当80后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的主力时,年终聘任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用高工资“拴”住优秀员工,一句“你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就“送”走不合格的员工?这些都已经是落伍的年终聘任方式了。

想要成为一个受80后青睐的公司,情感、自由、空间、面子是必须掌握的关键词。

留:以“情”感人增加公司黏度

比职业角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企业文化,80后年轻人喜欢拼命工作,然后再尽情玩耍。因此,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度的管理体制更受欢迎。

科闻100是一家在伦敦上市的国际公关公司,进入中国已4年有余,与大多数同类的公司一样,单位里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科技是前沿的东西,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这样的行业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动足脑筋留住那些更有特点的80后。”科闻100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张冬梅如是说。

到了每年绩效考核时,各级主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评价自己团队中成员的职业规划,该走还是该留,然后分别对待。张冬梅告诉记者,对于年轻人,如果等到其想离开公司,再用“钱”(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去留人,是很难留住的。

更为重要的是给予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了解其想离开的理由,对症下药。“比职业角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企业文化,年轻人喜欢拼命工作,然后再尽情玩耍。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度。”

“工作时间上的灵活度很重要,我们上下班不打卡,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宽松性,夏天天热等特殊情况可以更早下班。”张冬梅说。喜欢赖床的80后再也不用半闭着眼睛“冲”进办公室了。

更加慰贴的情感管理还有,为员工生日举行PARTY,每年有2天的假日叫做“被窝日”———在没有重大工作的前提下,情绪不佳、希望把夜里的美梦做完等任何不想工作的理由都适用,员工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去上班,而不需要等待领导批复。

对于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员工的主要和有效方式。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公司同样可以“留”住优秀员工,那就是休假管理。“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有团队建设。每年会聚集北京、上海等各地同事一起,出去旅游或者培训。对于工作6年的员工,还会有3个月的带薪休假。”张冬梅表示。

所有这些企业文化的点子,都是为了让在情感上容易产生依赖感的80后更加“依恋”公司。这对于民营企业同样适用。

“我们是一家快速发展的创意型公司,是传统的百货企业和新兴互联网行业的结合。等到别的企业来挖优秀的员工,那就太晚了。在这之前,我们会用种种管理手段,增加公司黏度。”名品导购网CEO陆炜表示。

陆炜所谓的管理手段,同样以“情”为主,“完全用制度约束80后,不一定很理想。”这些情感的方式包括:

名品导购网本地人和外地人基本上数量相当。如何让那些“沪漂”一族安心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很多公司办理综合保险不同的是,陆炜要求公司尽量为每一位外地员工协助办理长期居住证,这样就可以交纳四金,使本地化的保障落实到外地人身上。对经常外出的买团体意外险也是完善个人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公司除了高层有70后的,大部分员工都是80后,因此企业文化也完全是为80后服务的。例如,我们在内部成立俱乐部,三个人组成帮帮组。对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的80后,企业更是要细致入微地如同父母一样洞察他们的需求。”陆炜这样说。

面临婚娶等重大事情,名品导购网会直接给予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帮助。该公司曾有一位非常优秀的80后员工,属于竞争对手重点“挖角”对象。陆炜的“反挖”策略是,了解其在养了孩子之后经济拮据,以公司名义借款给他,并常常关心其家庭生活。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成了迫切需要被关怀、被尊重、被重视的80后“死心塌地”跟随一个公司的重要筹码。

辞退:不是永久不合作

“劝辞”可以为第二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毕竟,被辞退的80后会很难放下面子再次回到原来的公司。主动炒公司的员工在收到原公司的OFFER时,却能够欣然接受再次合作。

要留住80后员工,情感诉求是最重要的,而要想把不满意的员工辞掉,足够的面子是80后最需要的。

在科闻100,表现欠佳的员工可以在被辞退前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果员工能力足够,但是由于年轻人喜欢新鲜有趣、或是在某个团队中产生工作情绪等,可以为其更换客户,调整到其他团队中试试;对于那些态度很好、又爱学上进的员工而言,也许能力暂时无法胜任目前的任务,也会再给一次机会,让其去做和能力匹配的工作。

对于调整和培训之后仍然无法胜任工作的,去意已定、决意接受其他公司的,以及态度恶劣、价值观上无法认可的,公司会毫不犹豫地“请”走。

劝辞:是最保险的方法

某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企业辞退员工的成本很高,《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使这个成本更高。因此很多企业都会选择与员工沟通,使其主动意识到双方合作对自己个人和公司都没有帮助,而后主动提出辞职。

“对于80后而言,让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面子。毕竟,员工炒企业会让他比较不容易嫉恨公司。”陆炜如是说。

对于那些喜欢新奇、又常常进步飞快的80后而言,企业应该笃定的是:辞退不是永久不合作。

张冬梅说:“在员工离职之前我们会了解他们对公司的不满之处,进行改善。所有离职员工都会保持日后联系,只要有新的工作机会,会首先想到他们。”

陆炜认为,“劝辞”可以为第二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毕竟,被辞退的80后会很难放下面子再次回到这个公司。主动炒公司的员工在收到原公司的OFFER时,却能够欣然接受再次的合作。

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一两个“迷途知返”的员工,也能够教育那些正在蠢蠢欲动的现有员工:我们的企业是最好的,值得你留下!

景德镇御窑厂的600年


古代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只是浮梁县治下的一个镇,并不具备构筑城墙的政治资本,即使它远较不远处的县城繁华百倍。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是皇家瓷厂驻地的无比荣耀,明代御器厂、清代御窑厂均选址于珠山之巅、昌江之畔,所有的窑房与民居均以御厂墙根为中心,紧紧环绕,狭窄而密集的里弄形成环环相连的同心圆布局,即便再拥挤,这一大片成千上万镇民聚居的民房都断然不会在海拔上超越御厂围墙,以保证御厂始终处在俯视万民的优越姿态。

这座城市如同一只巨大的蜂巢,而御厂便如蜂王居住的神圣地方。虽然御厂绝不是皇宫,但却生产着皇家象征的御用瓷器,这也使得镇民们油然而生皇城根下的飘然感觉,也使得八方工匠趋之若鹜,即使不得不常常面对狐假虎威的督陶官员的征召、盘剥与压榨,但无论是墙内,还是墙外,生存似乎较其他地方更为容易,虽然,在很多时候,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立墙

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区的大战,使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早在元末时期就应该对景德镇这一产瓷名地有着清楚的认识。镇守浮梁的朱元璋手下大将于光即在此地设有军窑,专烧军需陶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朱元璋建立起大明帝国时即着手开始御厂的建立,而不必等到其身后的洪武三十五年,也即建文四年。因而,在众多纷纭的明代御器厂建立时间的版本中,笔者还是倾向于洪武二年的,至少,即使没有御器厂之名,亦应有御器厂之实。

宋元时期,在浮梁县境内,景德镇只是众多生产瓷器的集镇之一,其声势实际上还不如湖田或湘湖等南河流域其他集镇,而自御厂立,浮梁县境内其他诸窑逐渐衰败并向景德镇转移和集中,可见皇家权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过,这种凝聚力只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而从明早期来看,各地窑工完全处在观望状态,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皇权事物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窑工们避而惟恐不及,这座对小镇来说显得巨大的御器厂的建设是否涉及强拆事件不得而知,但强征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明《江西省大志·匠役》言:“上班匠,籍匠户例派,四年一班,赴南京工部,上纳班银一两八钱。遇蒙烧造,拘集各厂上工,自备工食。”这即是所谓的轮班匠制。对于散布于浮梁各地的窑工们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四年一轮的赴京上班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这是正班,到御器厂工作则并非正班,窑工们自然可以拒绝,然而“拘集”二字却分明地证实了官府血淋淋的强征事实。

不过,能“有幸”被强征者必是高匠,大约区区三百余名,明《江西省大志》记曰:“御器厂23作,有工匠334名。”但所有的窑工都有被强征到御器厂的概率,这种强迫劳动的手段确实令人不齿,因而至少在明代早期,并没有多少民窑斗胆聚集于御厂墙根下,处在极弱小的状态,湖田的窑火依然鼎盛。

御器厂的产品虽然仅供皇帝专用,绝非商品,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却显得超强。尤其是在明早期,害怕民窑剽窃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甚至常以杀头令来明令禁止民窑生产某些产品,当然其本质目的是防止贱民们有辱皇家威仪。

明宣德早期,御器厂已库存了数量颇大的洪武、永乐时期的落选御瓷,不得不考虑处理事宜,督陶官丝毫不敢怠慢,打碎以后选择在平地仔细掩埋。此后,从宣德直至明中期,这一处理方式都得到延续,只是越来越显草率,明代中期时已混同于其他窑业垃圾之中,而明代晚期则几乎无迹可循,这表明在明代晚期出现了贪婪而大胆的变卖落选御瓷的行为。

晚明的嘉靖、万历二帝在位时间极长,但头脑显然与明早中期帝王相距甚远,有如此不精明的皇帝,御器厂出现集体侵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向御厂墙根聚集的窑工数量也突然猛增,嘉靖时期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众”,并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这种非正常的增长,表明御器厂的督陶官员们及地方官员们已从单纯残暴的压迫和钳制转向官商勾结,甚至直接投资,而其间很可能也涉及到炒作房地产的行为。

晚明景德镇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致“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这似乎是御器厂愿意看到的现象,既可趁乱敲诈勒索,更可将本应是御厂烧造的部分瓷器强迫转嫁到民窑中烧造,从而大发其财。由于晚明景德镇瓷器几乎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民窑工场主们即使被大肆盘剥却依然能够获取丰厚利润,而即使是个体户亦能安然度日。

《醒世恒言》中即说到了这样一个小业主:“就其中单表一人,叫做丘乙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俱能度日。”虽是虚拟,却极形象地表述了晚明景德镇小民的讨食生活。

官、工、商、民之间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大家都能够相安,保持一种表面的繁荣,直到更为残暴贪婪的潘相的到来,这一切平衡瞬间被打破。

株洲产主席瓷像章十年增值20倍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受此影响,相关题材的邮票、像章销售火爆,红色收藏品也一路看涨。其中,产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我市湘江瓷厂生产的毛泽东瓷像章更是涨至2万元一套(10枚)。

株洲产主席瓷像章10年增值20倍

市民李金强是一名资深毛泽东瓷像章收藏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他收藏了5万多枚毛泽东瓷像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他以10元至数百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了上万枚。“在所有生产毛泽东瓷像章的厂家中,湘江瓷厂的质量最好,知名度最高。”李金强透露,10年前,在收藏市场,由该厂生产的一套(10枚)直径为55毫米至60毫米的毛泽东瓷像章,售价为1000元左右,今年已涨至近2万元。

湖南省收藏协会株洲分会秘书长谭应福证实,当时,虽然醴陵以及景德镇等地的陶瓷厂,也生产类似的毛泽东瓷像章,但生产量远大于湘江瓷厂。“收藏的话,量越少,价格就越高。像这种成套系列的,题材好,确实已经炒到一两万元。”

毛泽东120周年诞辰不仅带动了红色收藏品市场升温,也给其他现行生产的相关产品销售添了一把火。“往常,人物类的邮票分配到株洲的只有几百套。11月16日,分配到株洲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邮票有1200套,不到3天就卖完了。”市邮政局集邮公司经理龚义称,目前,在集邮市场,该套邮票已从4.8元/套涨至20多元一套。

非官方发行的“伟人藏品”几无价值

“也有一些收藏品,比如书和宣传画是经过做旧处理的,收藏和投资的意义都不大。”湖南省收藏协会株洲分会秘书长谭应福提醒市民,虽然毛泽东题材的产品行情被看好,但也有很多赝品、次品流经市场。“最好是去定点的正规店子买,出了问题,还可以维权;小摊小贩流动性很大,购买需谨慎。”

谭应福透露,前段时间,一位先生拿着通过电视购物广告购买的一套毛泽东纪念章,来协会询问其收藏价。“正规的纪念币是官方发行的,市场会承认;很多纪念章是一些私人工艺品制造的,价值难定。”谭应福称,该男子用2000多元购买的纪念章,在收藏行家来看,并无多大价值。

【红色记忆】

湘江瓷厂曾因造主席像章全国闻名

雪峰山运来“黄金泥”,士兵把守厂门

当年的湘江瓷厂就位于我市雷打石镇,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这家小瓷厂曾经辉煌的过往。“厂门口,有拿枪的士兵守着;来买的人都要排队。”村民杨德回忆,他曾为了购买几枚瓷像章,“走了后门”。

那时,上衣别一枚主席像章是流行全国的风尚

湘江瓷厂最早创办于1917年,经几度易主、易名、改制,现已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奔鹿瓷厂,依然生产瓷器。

“生产的碗,一些卖到国内,也有很多出口到俄罗斯、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但是价格不高,几块钱一个。”11月29日,奔鹿瓷厂内机器轰鸣,40岁的厂长李取韧在车间感叹。

李取韧坦承,他的瓷碗虽无毒、无污染,但卖价不高,只能占据低档市场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瓷厂的取材普通,“做的碗不白,不透明”。

而为了响应当年的那场浩浩汤汤的运动,约从1967年起,原本主要生产餐具的雷打石瓷厂受官方授权,重点生产毛泽东瓷像章。一时间,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瓷厂声名鹊起,甚至与醴陵陶瓷、景德镇相提并论,并更名为“湘江瓷厂”。那时,上衣上别一枚毛泽东像章成为流行全国的风尚。

制作过程非常严格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说这瓷像章质量好,主要是因为它用的泥料好。”包括村民彭德华、杨德以及市内一些古玩店店主证实,当年,这家瓷厂所用的泥料来自于雪峰山的大球泥。

相关资料显示,大球泥曾随着“毛瓷”在历史上惊鸿一现,2011年中央四台《走遍中国》栏目报道,雪峰山怀化青界岭地区大球高岭泥被赞誉为当今世界的“黄金泥”。世界上至今也只发现两个大球泥矿,另一个在英国。

在湘江瓷厂工作了40多年的彭德华还记得,为了保证瓷像章的质量,在当时无机器筛选杂质的条件下,泥料拉至瓷厂后,还要安排多名工人把每一捧泥料中的杂质剔除掉。“大约是1967年到1971年间,瓷厂每日最多要生产上万枚毛泽东瓷像章,机器总是在那里压啊压。”

因为毛泽东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制作瓷像章的过程显得非常严格,瓷厂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有裂痕的,图像模糊的,通通都被列为次品,但是不能扔到外面去,否则会被‘戴高帽’”彭德华称。

“那时候,经常有省里、市里的领导来视察。”村里一个70岁的老人说。

据雷打石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称,约在1971年,湘江瓷厂又恢复生产餐具、花瓶等日用陶瓷,不再生产毛泽东瓷像章。

老人们珍藏主席瓷像章高价也不卖

半个世纪过后,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散佚于民间的各类主席像章被精明的商人看中,流通于各个市场。

雷打石镇居民王华强家就收藏了一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产自湘江瓷厂的毛泽东瓷像章。瓷像章被放在王家的案头上,高13.5厘米,毛泽东头像图案直径10厘米,底座宽7.8厘米,上面绘有革命圣地井冈山黄洋界风景,背面有官窑印记“中国湖南湘江瓷厂”及英文。50多岁的王华强奉之若宝。

“前几天,有好几拨人来我家,说要买。”最后,访客都无功而返,还没来得及商议价格,就被王华强一口回绝了,“不卖,出多少钱都没用,这个东西现在很少,他们买走了,我就没有了。”

记者在七七八八的商品交易平台上查询到,王华强持有的这枚瓷像章,在2000年,就已拍出2000元的价格。

74岁的杨德是当年的湘江瓷厂工人,也收藏了多枚毛泽东瓷像章。28日下午,他从家里拿出两个红包封,小心翼翼地夹出瓷像章。“以前还多些,被我儿子拿了几枚去了。”杨德用略带抱怨的语气说道。

说起瓷像章,同村的好几位老人都声称,“主席瓷像章啊,我家也有。”在老人们心中,这些瓷像的珍贵不仅在于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也因为这些瓷像章曾名扬五湖四海,而他们就是荣耀的制造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对50至80年代产“厂瓷”的思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对50至80年代产“厂瓷”的思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