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

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瓷砖对缝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9-25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这是一本思考陶瓷收藏的书,作者是哲学教授马广彦先生。

中国古代陶瓷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反映着极为丰富的科技、经济、政治、民俗、艺术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社会大文化内涵。解读陶瓷,已超越了陶瓷研究的单一考古学意义,成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爱好者的共同目标。

在现代陶瓷考古学产生之前,收藏曾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动力,历代文人的专著和笔记对古代陶瓷的记载成为目前探究陶瓷发展史的学术源头。近二十年汹涌而至的收藏大潮,又掀起一股非专业人士研究陶瓷的热浪,这些原来从事科技、经济、哲学、艺术的专家学者或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干部,以自己原有的学识或经验来诠释古陶瓷,且成就可观,开辟了推动中国陶瓷研究的第二战场。

马广彦先生正是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之一。广彦先生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做过编剧,长期进行哲学研究和教育,十年前开始热衷古陶瓷收藏,以哲学教授的方式来感悟和思考陶瓷,对陶瓷的鉴定、陶瓷的收藏和陶瓷的欣赏都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说瓷论藏》一书正是广彦先生对陶瓷收藏理性思考的记录。

对陶瓷鉴定的思考——广彦先生在大学中教授哲学,有着二十多年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经历,从而开始接触陶瓷鉴定就能站在辨证思维的高度上。在理论上全面地学习和掌握鉴定知识,同时又通过实践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和反思,从而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是广彦先生学习陶瓷鉴定的成功之路。通过到景德镇访问有经验的陶瓷师傅,修正了前辈学者的一些结论,也搞清了仿古瓷的工艺方法和特征规律;通过对大量瓷片标本的研究对火石红的分类、特征、成因及对断代辨伪的意义都做出了全新的诠释;经过大量鉴定实践,对陶瓷鉴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本原则等等,《说瓷论藏》中的一些文章正是反映这些内容的力作,经过多年的总结,广彦先生对陶瓷鉴定形成了一整套方法,对鉴定内容、鉴定方法、鉴定思维、鉴定禁忌都有系统而精辟的归纳,对初入门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员都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

对瓷器收藏的思考——收藏并不是单一的财力的比拼,收藏什么、怎么收藏都有非常高的技巧。

书中有不少篇幅讲的是瓷器的收藏之道。在《悟陶斋说瓷——古瓷之藏》中,对收藏目的、藏品选类、收藏成功之路、藏品保护、收藏途径、藏瓷禁忌等内容做了简要又全面的阐述。

作为玩瓷的票友,广彦先生对业余爱好者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切的感受。为此,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向读者介绍了许多中肯又实用的收藏方法。这本书中有较大的篇幅谈了古瓷片的收藏。古代的一些珍贵瓷片历来为文人所珍视,有“柴窑片瓦值千金”之说。时至今日,对大多数爱好者而言,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机遇上讲,都不可能收集到大量的完器供赏玩,因而退而求其次,集瓷片就成为收藏古瓷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对研究古陶瓷来说,瓷片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说瓷论藏》中的有关讲述,对初入此道者很有指导意义。

古陶瓷的市场价值使收藏活动具有了经济属性。对藏品价值的评估,发展的趋势就成为爱好者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书中所做的分析,准确而中肯,读后很有启发。

对陶瓷欣赏的思考——收藏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瓷器收藏这个行为可能有各种目的,广彦先生提出欣赏是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在瓷器鉴定、收藏和欣赏三者关系上,鉴定和收藏都是决定于服务于欣赏。在确定了欣赏的中心地位以后,广彦先生进而分析了古瓷欣赏的历史文化价值角度、艺术美学价值角度、工艺技术欣赏角度的具体内容,又对古代陶瓷的器形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作了阐述,同时对提高古瓷欣赏水平的方法提出了见解,对赏瓷禁忌提出忠告。

作为一本普及型读物,《说瓷论藏》对陶瓷爱好者的指导性作用已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广彦先生是个宽厚的学者,他对爱好者耐心又具体的指导,使这本书得到更具体的实践注解,这也是陶瓷爱好者高度评价这本专著的重要原因。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艺术瓷收藏日趋回归理性


近日,在2014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的拍卖会上,追捧大师、只认大师的现象改变了。去年大师作品少则千万的价格出现,现今“大师热”已渐渐消减。收藏人士认为,狠刹过度公款消费,公款订制高档瓷作为礼品的减少,让艺术瓷收藏市场价格日趋回归理性。本报记者 李军

艺术瓷市场更趋理性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介绍,陶瓷的前身是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本次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博览会共有2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的陶瓷更是精彩纷呈。

李会长说,从近几年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看,绝大多数都是“大师”作品夺得头把交椅。如,2013年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荣华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粉彩双面釉瓷板四条屏《四美图》,价格为1100万元。20日下午,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博览会举行拍卖会,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粉彩瓷板《归去来兮》等组合粉彩瓷板,以380万元的价格成为“老大”。据悉,当天拍卖会共拍出艺术品158件,成拍率62 .45%。

对此,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祥曾表示,景德镇陶瓷市场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风向标之一。其拍卖价格会引导市场收藏的趋势和走向。从拍卖会成交表现来看,老藏家更加关注精品,新藏家更加关注价位,市场更加趋于理性健康。

“大师热”日趋降温

李绍斌会长介绍,近年来艺术瓷收藏市场日渐遇冷,这与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些大师的作品普遍标价几十万元,高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作为普通藏家很难有这么多闲钱,真正下手者更少,这样一来致使艺术品瓷器的投资日渐减弱。

“原来公款消费在艺术瓷市场中占比较大,近年来相对削弱,也间接地影响了艺术瓷收藏市场。”李会长说,就是说以前高档的艺术品瓷器大部分为单位公款订制,由于订单多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状况。如今,中央狠刹过度公款消费歪风,公款订单锐减。加之藏家从追捧大师热的潮流中慢慢醒悟过来,大师热降温,收藏回归理性。

中国文交所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胜利认为,此事表示,藏家从原来只看大师名头,到如今更关注作品本身是否真的优秀,有价值,“大师热”降温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另外,随着越来越多艺术品投资机构、私人等介入当代艺术瓷市场,使得艺术瓷成为一种重要理财产品,将进一步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水准。这种理性的回归有助于陶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摆架子 对佛山陶瓷大军进驻上海的思考


事物所产生的因与果,往往可以用窥一管而观全豹来表达。鉴于近两年来佛山陶瓷的集群效应,同时也是佛山企业学习思维反映快速的表现,佛山陶瓷已逐渐走进了上海的前端市场。

上海宜山路的喜盈门陶瓷卫浴专卖店该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商店之一,堪为产品品牌档次的象征。许多企业都以能进喜盈门为荣,因为喜盈门不但地段显著,生意兴隆,而且国内外知名品牌云集,具有集群效应。

如今的喜盈门里面竟云集着占全商场约三分之二的佛山陶瓷。其中有东鹏、嘉俊、新中源、欧神诺、特地、金意陶、好望(马赛克)、中盛、安博、名典、简一、博华、罗马利奥、道格拉斯、雅士高夫等佛山陶瓷。与诺贝尔、冠军、亚细亚、斯米克、现代等华东本地品牌,及意大利蜘蛛、意大利力仕、意大利加德尼亚等意大利、西班牙品牌跻身一堂。充分见证了佛山陶瓷在上海的市场地位。为此,性价比的优势就自然地促进了广东品牌在市场份额上的扩张。进而逐渐打破了数年来上海素有“国际品牌居第一、台湾品牌排第二、广东产品推第三”之说的市场格局。

然而,进入品牌商场并不等于就是响当当的品牌了,就以上入驻喜盈门的几个产品而论,充其量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其中一部分企业在上海打出了品牌效果,还不是全部。尤其面对非常注重服务的上海消费者,服务更是首当其冲的经营要素之一。然而可叹的是来自佛山本土的部分职业经理人,年轻气盛,品牌还没做出来,架子却摆得大大的,只因为刚进驻了喜盈门店,就对顾客显示出一副趾高气扬、爱理不理的态度,与客户交流时一开口就鼓吹自己的品牌来到上海已经有多少年了,在佛山又是如何的响亮等等。很难让上海消费者所接受。大有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之可笑!

相信真正响亮的品牌是用不着自己来吹嘘的,消费者自然心里记得,要自己说出名称来的产品也能算响亮,那几乎就不存在“品牌”两字的概念了。同时,即使产品质量上去了,但还不算是品牌产品。今日之市场已不再停留在往昔以质量为要素的产品本身上,而重要的是建立如何为消费者做好服务的企业形象,即产品品牌形象。

希望后起的佛山陶瓷企业再接再厉,别让个别经理人的傲气坏了企业的形象与口碑。

评论:对50至80年代产“厂瓷”的思考


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举办的“2013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把“厂瓷”定为“历史印记”,作为拍卖的三大类项目之一。23件(套)厂瓷精品亮相拍卖现场,再一次把厂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厂瓷”或称“当代官窑瓷”,是指上世纪50至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由景德镇地方国营企业及其集体企业生产的瓷器。90年代后期开始,这类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都先后停产。这段陶瓷历史在留下浓重的历史印迹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件陶瓷产品,其中50%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本世纪初开始,厂瓷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进军厂瓷领域,且持续升温,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院其一,盛世收藏的理念。良好的经济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大量的社会剩余资金,促进了我国收藏业不断发展,而陶瓷收藏又是收藏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二,领袖用瓷的效应。上世纪50、60、70、80年代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景德镇瓷器,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用瓷在收藏界炒得炙手可热。70、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每以景德镇瓷器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如此等等,厂瓷的收藏价值被愈来愈看好。其三,新闻媒体的作用。当下,各种文化报刊、收藏杂志越来越多,对大众耳濡目染,渐渐上瘾。尤其是这些年来“寻宝”、“一锤定音”等节目,陶瓷内容的比例占得很大,且其价值往往名列其他藏品之上,收藏者盯上厂瓷就不足为怪了。

厂瓷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迹,表现的是一段文化,其潜在的价值已经超过“产品”本身。把厂瓷作为一项工程来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首先,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比如厂瓷与古代陶瓷、近代陶瓷和当代陶瓷的异同有哪些,尤其是其工艺过程,原燃料材料的时代性及产品的不可复制性等,一般人知之甚少。第二,政府及职能部门对此要加强宏观方面的管理。现在,基本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厂瓷市场”,有关方面要积极引导,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厂瓷有近50年的历史,全面了解掌握这段历史,特别是熟知该时期工艺过程及工艺特点的人越来越少,换句话说袁若干年后,谁来对厂瓷进行鉴别真假?陶瓷研究机构要有“厂瓷项目”,陶瓷大中专院校要设立这方面的专业;要鼓励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陶瓷工作者著书立说。另外,建议由市里主导(给政策),私人出资建立“当代官窑瓷博物馆”。该博物馆陈列的是不同时期各个瓷厂生产的各种系列、不同规格尤其是成套产品的日用瓷……厂瓷的精华和优势所在,代表着那个时代日用瓷的顶尖之作。

对返工说“NO” 瓷砖选购宝典支招


众所周知瓷砖是家居装修中的重头戏,一方面瓷砖的花费是家装预算中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对待瓷砖选购肯定是要花些心思,有些技巧也要掌握。另一方面,瓷砖买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后期铺贴效果的优劣,你也不想铺贴的好好的瓷砖出问题了又要撬了重新返工吧?把好瓷砖选购这一关,从源头上断绝返工的可能性,这不下面所说的三个瓷砖选购技能你有没有get?

对返工说“NO” 瓷砖选购宝典支招

选购宝典一、瓷砖挑选之瓷砖用途要分清

挑选瓷砖要考虑其用途。瓷砖在家居中主要用于厨房、卫生间墙面以及地面。由于厨房、卫生间墙面以及地面,这些地方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厨房的墙面经常受到油烟的侵扰,因此厨房墙面瓷砖必须要有抗油污、耐擦洗的特点,而卫浴间的地面瓷砖则应当有防滑的功能,应考虑挑选吸水率低的瓷砖。此外,耐磨度是瓷砖磨损程度的指标,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卫生间、浴室和厨房的地面可使用具有II或III级耐磨度的瓷砖。

选购宝典二、是否注明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志

消费者购买瓷砖时一定要注意它是否注明符合国家颁布的绿色健康标准等标志或文字,不要购买三无瓷砖产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小厂家靠压低生产成本来打疯狂价格战。殊不知瓷砖是要陪你很多年的物件,贪图钱包的一时节省,买了小厂家不耐磨的瓷砖,一年后砖表面斑斑驳驳、裂纹横生、不堪入目。

选购宝典三、瓷砖挑选之品牌售后有保障

国产一线品牌瓷砖价格并不昂贵,两三千元就能搞定30多平方米的客厅。一般国内一线品牌瓷砖都属于健康环保建材,产品吸水率极低,砖面毛孔极小使污渍难以渗入产品。这些知名瓷砖品牌不仅都有一套自己完善的服务标准规范,瓷砖专卖配有签约设计师,免费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与专业使用指导、环保监控支持等增值服务,且伺候起来十分方便,可以放心质量与环保,价格也不难接受。

穿越千年窑火——对话《藏瓷说艺》


沈:我将你的新著《藏瓷说艺》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因为你面对的是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器物,更因为你从中发现了新的价值。

顾:要准确把握一件古陶瓷,就要从中发现它所处时代的风俗、工艺水平和时代精神,比如唐代陶器的器型都相当圆润大气,这与唐代开放的精神和对外文化交流局面是分不开的。到了宋代,宋瓷达到了中国瓷器的一个高峰,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皇帝贵族的欣赏能力、文人书画的兴起、陶瓷烧造工艺的提高等,但如果从哲学层面来考察,就会发现宋瓷的釉色与器型与宋代的崇尚道家的美学理念是一致的。

沈:我发现收藏活动使你的散文创作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在《藏瓷说艺》中,这样的情调和笔致无所不在。你即使审视一件略带破残的小碟子,也会想到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使用环境,会遐想它是如何破残的。比如你购藏了一件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元龙泉小罐,就想到早在唐朝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元代为何还在通航,而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员们又如何的艰辛?

顾:写文章,我认为最可贵的是气脉,那么这种气脉从何而来?历史是它的渊源之一,它能使我的文章获得一种厚重的质感和沧桑感。上海的文化人不乏收藏爱好者,包括作家、书法家、画家等,他们都具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长期的审美修养,从古旧的器物中发现了沧桑之美和对往事的无穷想象力,丰富着他们所从事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上海的新闻界中也有一批收藏家,他们将自己的收藏经验通过报社开辟的收藏版面告诉读者,大大推动了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并印证了盛世收藏的传统。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

沈:长期来,收藏行为被人视为是有闲情、有闲暇、又有闲钱的人的游戏,过去还有一句老话,叫作玩物丧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顾:玩物确实可以丧志,但玩物未必一定丧志,相反能玩出大学问,玩出大境界,这在历史上也有证明。通过收藏活动养性怡情,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对外广交朋友,历练世故,使本已浮躁的心情沉静下来,于人生、于事业都是有益的。

沈:不少人还认为,搞收藏的人一定很有钱。其实我发现,只要懂行,又会砍价,有的东西成交价并不高,也就几百元。

顾:收藏是需要投入的,你只要看看每年春秋两季大的拍卖公司出版的图录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一件古瓷器动辄几万、几十万元,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不是拍了一亿多吗?我的收藏不完全是一种投资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陶冶情操。再说,眼光好的话,可以时不时地能捡个漏,从中享受到专业知识的成果和讨价还价带来的乐趣。比如在这本书里记录的几件东西,明代的青花魁星点斗小盘子一对,卖主自己看不准,但我能看懂,就以1000元的低价买下。这是知识创造价值的实例。还有一件清代的白釉暗花龙纹印盒,店主开价500元,我当即购下。最让我高兴的是从欧洲一个旧货市场上买回来的一个清代青花水仙盆,店主不懂,被我以1欧元低价购下,也算文物回老家了。至于看准的好东西,上万元甚至数万元我也会买,那是知识给我的勇气,而并非完全是一种价值取向。

沈:每个进入收藏圈的人都有“吃药”的经历。翁同曾经买进一件郎窑红的梅瓶,请同僚来欣赏,结果被人看出破绽,原来瓶底是用纸糊的。他一气之下当场摔了。历史上更有一些收藏家,收进了赝品,故意不声张,再转手卖给别人,继续坑人。

顾:说到翁同,使我想到一个官员文化重建的问题。其实,作为领导干部具备了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修养,才能知兴废,懂进退,讲礼仪,重人情。毛泽东在收藏方面有很大的爱好,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就经常逛琉璃厂,还收藏过唐三彩、画像砖、古拓本等,郭沫若、茅盾、郑振铎、老舍、夏衍、田家英、阿英、张恨水等等都有收藏的爱好。我们今天研究这些伟人和文豪,还可以通过收藏品来探究他们的思想或性格的形成脉络,对照前贤,鞭策自己,其中的空间是很大的。

"乱世藏金 盛世藏瓷":当代名人瓷应该怎样收藏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这庞大的“捧瓷大军”中,名人瓷收藏者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各类瓷器展览会、拍卖会的不断举行。2004年,中国陶瓷艺术名人名作精品展首次在北京亮相,共展出陶瓷艺术作品500余件,分别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 、王恩怀,中国陶瓷艺术家刘平、周国桢等30位名家之手。去年,广州又举办了“2006年广州首届中国百年名人陶瓷精品、绝品展”。这个以景德镇近百年来的名家佳作为主体内容的展览,展品总数近3000件。

各地的陶瓷市场上,名人瓷的交易也成为一股热潮。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藏品交易市场来看,当代名人瓷器的交易非常活跃。尤其“文革瓷”在收藏品市场上行情走势一直坚挺。

武汉一家古玩店老板告诉记者,今年的市场比以往有了很大转变,以往人们都喜欢买老的瓷器,但随着名人瓷的升温,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名人名家瓷。

当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国时期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和建国后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起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人名作。

当代名人瓷何以成为瓷器市场上的“新宠”?有关专家分析了个中缘由。

其一,高古瓷器价位冲高,投资风险加大。从目前整个的瓷器收藏板块上看,高古瓷器因为价位冲高接近顶部,再往上投资的风险很大,造成其升值空间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一变化使得人们对于高价位瓷器的投资兴趣发生转移。近年来,一些资金能力有限的收藏投资者偏好开始向尚在低价区的当代名人瓷转移。

其二,当代名人瓷艺术价值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制作艺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良好的继承和开拓,特别是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唐云、朱屺瞻等亲临景德镇参与陶瓷绘画,再加上众多制瓷高手和陶瓷教育家打破旧行规,培养了一大批瓷业人才,他们对瓷艺的创新和发展,使这些名人名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近两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新品迭出,精彩纷呈。诸多陶瓷艺术家纷纷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更为注重的将作品考虑到了多样化需求,不仅对作品的用色、质感、器型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良和创新,同时一些国际流行元素及搭配方式也被引入。瓷都景德镇的名人瓷也因之出现三大亮点:创新性强,技术和艺术价值和谐凸显;尊重收藏者心理需求,引入编号的概念;传统绘画流派赋予瓷器强烈的生命力。可以说,当代名人瓷新品为瓷器收藏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三,价格优势蕴藏升值空间。目前市场上一些中小名家瓷作价格一般在100至300元左右,而部分大师的瓷作,有些作品价格也只在800元至1500元左右,许多远没有达到其应有价位,升值空间显而易见。

留心名人瓷陷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当代名人瓷的关注,一些商家也在名人瓷上打起了主意。专家们指出,目前名人瓷收藏的突出问题正在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是赝品、复制品陷阱。今年4月,景德镇市新闻出版局集中销毁了近千件薄胎瓷碗和瓷版画等“名人瓷”。被销毁的薄胎瓷碗的落款是景德镇市“薄胎大王”高梅生,瓷版画的落款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据悉,被销毁的“名人瓷”中一部分属于赝品,但熊钢如大师的作品系他本人创作,原本允许经销商在市场上限量发行,而经销商却擅自复制了部分作品。商家大肆制作赝品、复制品这些唯利是图的作法,既蒙骗了收藏者,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是价格虚高,过度炒作,透支消耗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间。

为了抬高价格,一些商家不惜采用随意低标成品率以抬高成本等手段蒙骗消费者,对此,有关专家揭露说,过去古窑因手工胎拉坯烧制等过程中,在温度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有不可控制因素,致使一些器型变形乃至炸裂,因而成品率较低,但现在生产工艺早已今非昔比,有些是100%成器窑烧,而窑烧过程中现代科技使得炉内各点温度分布均匀,成品率几乎达到90%以上,目前商家宣传所标注的成品率严重脱离成本,致使价格疯长。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还介绍,因为瓷器有易碎特点,保存成本较高,但从过去瓷器市场规律看,其升值潜力仍有规律可循,一般百年涨十倍左右,但目前有些瓷器过度炒作,其价格早已违背了瓷器的升值规律,过早透支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间。

瓷器市场是国内起步最早也是目前最稳定的一个板块。市场尽管呈波浪式发展,其总趋势是不断冲高,但由于上述因素,使得市场一度出现低潮,就目前现状来看,彻底走出低潮尚为时过早,投资者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业内高手授藏经

一位业内高手告诉记者,著名大师级的名人瓷器作品,可以说是当代瓷作中的“绩优股”。清代景德镇瓷器的价位在近几年已经被拉得很高,但当代名人瓷器作品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作品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藏品,它们的价值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会有一个拉升的过程。以景德镇的著名工艺美术师邹宝林为例,他的一件瓷作曾在香港拍卖会上拍了30万港币,目前他几乎不再制作作品,因此其作品价格在市场上已经开始上涨。5年前他的一件制作精良的瓷瓶也就在几百元左右,而如今市价已是3000元。目前这些大师作品还远没有达到应有价位。一套景德镇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刘海和的《马恩列思毛》瓷版肖像画,制作于上世纪70年代,市价在2万元左右,但专业人士认为,刘海和眼下已经封笔,其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不言而喻。

一位资深瓷器收藏家称,眼下名人瓷中小名家瓷中的精品应该是这一板块中的“增长点”。比如有人就曾以240元的价格买入一件小有名气的工艺师制作的仿明官窑大罐,其风格雄浑端庄。这位人士买回来以后,给它再配上一个紫檀木底座,并配有一件玻璃罩,后来以35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这在名人瓷器收藏市场上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不过收藏市场不同于股票市场,收藏市场里的价格有许多心理价格成分。目前,一般名人瓷作中的精品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还不稳定,但这恰恰是投资者的希望所在。

还有一位瓷器收藏大家提醒藏友说,因为名人瓷的升值空间是不可预测的,是摸不透的;而且名人瓷的“名人”也是流动的、不固定的,有些瓷作者目前算不上名人,十年八年后也许成了大名人。他建议名人瓷爱好者最好买一些观赏性很好的、器型别致的、泥胎是手工制作的、价位较低的瓷器,它的作者可能现在默默无闻,说不定日后会一鸣惊人。就算你买的瓷器没有升值,但它仍可美化你的生活。

以藏养藏投资青花瓷 收藏界新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在大街小巷浅吟低唱的《青花瓷》,不仅以它那温柔委婉的曲调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而且以它含蓄隽永的意境勾起了人们对营造此氛围的为首者——青花瓷浓厚的兴趣。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在我国7000万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当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瓷器收藏品当中,青花瓷又是收藏者的首选。据悉,清代官窑青花瓷中的珍品在10年内价格能翻上千百倍,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市场炒作的结果?在如今鱼龙混杂的市场,如何鉴定青花瓷?记者近日就此问题对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欣进行了专访。

千锤百炼的“国瓷”

“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去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发生的一件轰动全世界的事。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以1400万英镑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艺术品。”孙欣如数家珍。

“鬼谷下山”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孙欣认为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的。

而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又与其科技工艺价值密切相关。火与土的艺术,1100℃-1300℃的高温烧制,这些独特的工艺使青花瓷的文化历史价值得以较好的保存,纹饰千年不变。青花瓷也因此成为了研究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风格的最好工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国瓷。

青花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在明代渐成主流,在清代发展到顶峰。青花瓷的魅力不仅来源于逐渐完善的科技工艺技术,而且取决于逐步成熟的美学艺术。

以唐青花为主要收藏方向的职业收藏家孙欣说:“唐人原本不喜欢蓝色,西域的波斯人和伊斯兰人才喜欢蓝色。在唐代,青花瓷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交换,换取外汇。直到元明时期,一些文人把中国的水墨画艺术用于青花瓷的装饰后,青花瓷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国人的最爱。”

说瓷“耳”


陶瓷器的部位有口、颈、肩、腹、胫、足之分,颈肩部常有附加部件,名之为“耳”。耳多见于瓶罐类器物。《考工记·栗氏》:“其耳三寸”,疏:“此釜之耳,在旁可举。”设“耳”原是起到提举的作用。

陶瓷器物之“耳”式样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新石器时代彩陶罐的扁环耳,西周原始青瓷上的索耳,在宋代官、哥、龙泉等窑的瓷瓶上衍变为贯耳、鳅耳;元代瓷罐上采用铺首,明永乐、宣德、正德年间瓶上的戟耳,嘉靖时的兽耳、活环耳都颇为新颖;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瓷工艺精湛,设计出螭、象、羊等象形耳。

一、“耳”的分类

按制作工艺特征可分为:

1.平贴式:贴在器物的表面,外形如浮雕。常有铺首式耳。铺首是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作兽形,其作用是铺首与衔环碰撞而发出声音。罐类器物多选铺首耳。平贴在器物上,略高于表面的又称“呆耳”。

2.粘接式:一般为动物图案“耳”和带状“耳”,有象耳、螭耳、凤耳、鹿耳、牺耳、如意耳、贯耳、绶带耳、出戟耳、套环耳等,突出于器体之上。

二、“耳”的制作工艺

首先用设计的“耳”式样制成模,将泥料入模,印坯成型为部件。第二步要分辨器物胎体在做坯成型时的旋转方向,再确定“耳”在器物上的部位,粘接时充分把握并确定“耳”与器物底面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以确保烧成瓷后“耳”是垂直向下,不偏不欹。第三步彩绘(釉下彩)、上釉、烧成瓷或上釉、烧成瓷、彩绘(釉上彩)。

随着烧制工艺的进步,套环耳由粘环发展到活环。比如元代、明代的兽耳套环,嘉靖时相似的兽耳套环下垂,制作时刮削掉“耳”与“环”相接触处的釉料,挂着烧成后,即成为活动之环,但留下欠釉露胎的瑕疵。到清代乾隆年间工艺有了革新,在“耳”与“环”都上满釉后,用细小的支钉撑住活环,留下小的空间,避免“耳”与“环”之间接触而釉溶粘连,烧成后敲掉支钉,不易看见无釉支钉截面。

器物的“耳”与器身用泥粘接附着并形成棱角,烧成后常在耳部出现裂痕或缩釉、缺釉的毛病,所以烧制成本高的高温铜红釉没有带耳器物。带环耳的器物工艺难度大,不易制作,较不带环耳的器物更少些。

三、“耳”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耳”的造型可分为写实式和变形式两种。元青花兽耳盖罐常以模塑兽耳作衔环状,再用青花绘怒目、张口、露牙、扬须,增添了器物狞厉神秘色彩。明宣德梅瓶上也偶尔效仿。饰以写实式“耳”的器物,如著名的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之牺牛耳,清代流行的“象耳”等。

常见变形式的“耳”有螭耳、夔耳、象耳、如意耳、绶带耳等。动物图案式“耳”贴于器物两侧,头部向上,有攀援之势。这类耳的两端粘接于器物的颈肩之间,它把一定空间包容在“耳”中,作为器物形体的一部分,构成器物实体与“耳”包容空间的虚实形态对比。而带状本身亦在空间有凌空飞动之感,与器物本身产生动静的变化。

“耳”的造型与瓶体造型有密切关系,两者主次要呼应协调有变化。“耳”的装饰也体现艺人独具之匠心。因为“耳”在器物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乾隆年间,皇帝还直接下旨令改动“耳”的式样。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双云耳六方尊”一件,传旨:“此尊花样、款式甚好,着唐英照样烧造几件……其尊耳子不好,着唐英另改好款式耳子。再照此尊款式、花样收小些烧造几件……”(据《清档》“乾隆纪事”)。青花龙纹寿字螭耳六方尊应是唐英遵命依原样改“云耳”为“螭耳”后烧造数件中之一珍品。

瓷之“耳”或“环耳”也受到文人关注。以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中云:“瓶忌有环,忌放成对。”同时代的张谦德在《瓶花谱》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大概是环耳器物颇有家堂香火之气息,用于插花者,讲究参差变化,意态天然,两者凑合终不伦不类。

器物之“耳”,不仅仅是器物形制之一部分,与器物上的装饰题材和艺术构思一样,还是文化的载体,蕴含有深邃的内涵。瓶上之“象耳”寓“太平(瓶)有象”之意,瓶上之“如意耳”挽下垂飘带(或系“”字形),寓“万代(带)”之“平(瓶)安如意”。

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牺指古时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色纯曰牺)牺牛,就是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作为明代宫廷祭祀之器,此尊的肩部两侧对称的牛头形“耳”较为真实具体,尊通身也施以纯黄釉,烘托了庄严而肃穆的气氛。清雍正青花祥云白龙纹夔凤耳瓶,青花勾绘祥云,用刻划法表现的云中白龙,瓶肩塑夔凤耳,复以青花点睛描羽,瓶上“龙凤呈祥”一派瑞气。

雍正年间有一种特殊的“鸠耳”,以上尊“耳”作鸠首状,或为具象的鸠鸟形,其内涵颇为丰富。在古器物中,有以鸠鸟造型作装饰的玉器“鸠杖”。一说见《水经注》卷七引应劭《风俗通义》:“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鸠鸟对汉高祖有救命之恩,因此作鸠杖以扶持老人。二说见范晔《后汉书·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以麋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噎是食塞咽喉,明文震亨《长物志》解释云:“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

清乾隆玉鸠首杖雕刻一鸠鸟栖于弯杖上,杖下端为一上仰的羊首,羊口承接杖与鸠,杖上还刻有乾隆御制五律诗,配有紫檀木座,座底也刻有同一首诗。此器为仿汉玉鸠首杖(见《西清古》)。诗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十九),《题和阗玉鸠首杖头》:“铸铜及削玉,(原注:内府有汉铜及玉鸠首杖头)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桑实。据说鸠吃了桑葚能醉,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此句是说《诗经》早有借鸠食桑葚为喻而在此引发启示。)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原注:予尝有八十五岁归政之志,彼时或需杖扶持,今则无藉乎此也。)”作为官窑器青花尊之鸠耳,自然包含有此诗的真意,传达了乾隆皇帝提倡从汉代以来就形成的养老、敬老的制度。

陶瓷之“耳”,由最初实用性发展到装饰性,由直观的审美性到深隐的文化性,反映了我国“器以载道”的厚重文化底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