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洋彩瓷将亮相香港苏富比 8年前4300万英镑落槌

乾隆洋彩瓷将亮相香港苏富比 8年前4300万英镑落槌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万利瓷砖 惠万家瓷砖

2021-04-02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香港苏富比宣布,乾隆洋彩黄地粉青透龙夹层吉庆有余玲珑尊将为2018年中国艺术品秋拍揭开序幕。此玲珑尊曾著录于1905年纽约山中商会图录,自1924年纳入日本私人收藏近一世纪。颈上黄地锦上添花,溢洛可可洋风,四面浮雕开光,各缀双鱼栩栩如生,从外瓶镂空夔龙纹,可窥内瓶青花缠枝花卉,妙然生趣。此品制作殊艰,为御窑督陶官唐英所制最巧夺天工瓷器之一,与2010年以4,300万英镑落槌的著名乾隆洋彩玲珑尊成对,诚乾隆重器。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品部国际主管及主席仇国仕(NicolasChow)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于本季中国艺术品秋拍呈献此珍罕乾隆御藏。此玲珑尊设计巧妙华美,造工精湛无匹,更难得的是其保存完好,历近一世纪,依然完好无缺,实属难得一见之珍品。

乾隆年间,宫中崇尚新颖之品,为得君心,瓷匠费煞思量,务求制得佳器,以悦龙颜。此尊透雕玲珑,神工鬼斧,正为当中稀例。中外纹饰,兼而有之,更证当时东西文化交融之空前盛况。

镂雕夔龙,上溯周朝青铜礼器,器腹夹层,则借鉴南宋官窑瓷瓶。夹层瓷器,杭州老虎洞官窑出土早有残例,及至蒙元,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清宫造辨处档案记录,玲珑瓶上冬青釉,也以‘龙泉’称之,可知两者渊源,其中乾隆八年(1743年)更记有‘洋彩黄地莲环龙泉夹花玲珑罇一对。传旨着供各配架座’。遥想乾隆当时,从镂空外尊,窥见内藏瓷瓶,满饰缠枝花卉,妍姿各异,巧拟永乐青花,让人不禁忆念景德镇明初隽永典范,雍雅大方,妙趣盎然。

此洋彩夹层玲珑尊,当属景德镇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晚年为乾隆皇帝创烧之新瓷。1740年代初,紫禁城御作坊内,以画入瓷,生动趣真,珍品辈出,惟空间受限,器小而罕。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却无此碍,在唐英的领导下,吐故纳新,研制洋彩瓷器,强调纹饰独特、精益求精,或单或双,每每须经繁复程序数十回,方可成器,而如此玲珑尊一类,制作殊艰,耗料费工,故唐英曾只试烧上呈,未敢多造。

此玲珑尊的黄地锦上添花纹,显然受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时期西方流行之洛可可风影响,却未循欧洲常见之不对称设计。肩上环饰洋花卷叶,配缀串珠,以及双鱼、吉庆、如意云头等中国传统图案,规整对称。圆珠巧添光点,加上如意云头的渐层渲染,让玲珑尊更形立体。

乾隆皇帝为宣盛世天威、名留青史,古今艺文,相容并蓄,造就当朝绝艺精品。又效法祖父康熙帝,广纳欧洲新知巧思,如以洋纹入瓷,以昭进取之心。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两者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深受清高宗宝爱,藏之于干清宫,供皇帝几暇赏玩,传至今日已是极其珍贵稀有的艺术精品了。“华丽彩瓷”特展以磁胎洋彩为主,为了说明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的不同,也选展磁胎画珐琅,以供观众比对。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朝珐琅彩系瓷器多达五百件以上,大多完成于乾隆六至九年(1741-1744)之间。清高宗即位之初,意气风发,充满自信,文治武功与艺术创作,皆亟思有所作为。在他的鞭策下,督陶官唐英(1682-1756)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他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奇巧的镂空转旋器;他又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洋彩”是他创新运用的名词,从“洋彩”的“洋”字,便知与西洋有关,制作时用了西洋绘画技法。洋彩器上充满了代表清高宗个人的印记,例如御制诗、“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清高宗对洋彩的重视,或可解读为清高宗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创新工艺。

洋彩与画珐琅,都是采用珐琅彩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被误称为粉彩。在“华丽彩瓷”特展中,除选展百余件洋彩外,并均依照清宫档案订定品名,藉展览厘清洋彩与画珐琅的不同,并纠正“粉彩”一辞之谬误。成对洋彩与成对画珐琅

干清宫所藏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大多成对制作,但二者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磁胎洋彩的形制、纹饰、构图与处理细节,几乎完全一样;磁胎画珐琅,外形虽一样,纹饰却不尽相同。这种完全相同与同中有异的特征,则为辨识磁胎洋彩与画珐琅的基本重点。

西洋元素的应用与融合

根据档案与实物,唐英所说洋彩必须符合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呈现圆状物体。

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于磁胎画珐琅上。

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宫廷绘画与皇帝的诗印

乾隆洋彩器上传统山水与花卉纹饰,多为四季山水及写生折枝花卉,以珐琅白料渲染出花卉的浓淡与层次,设色妍丽,风格上与同时代院画家相似。洋彩与画珐琅器上的山水或折枝花卉纹饰虽然相近,但两者所饰诗文与章印完全不相同,画珐琅以隋唐以来的诗文为主,洋彩则完全采用清高宗御制诗及钤印代表皇帝身份的款记,如“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乾隆”与“御制”等。

锦上添花纹饰与技法

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在密布锦纹的隙处,再添纹饰。乾隆六年(1741)开始,大量使用于画珐琅与洋彩瓷器上。锦上添花纹饰,分剔地锦纹与描画锦纹二种,剔地锦纹,纹饰微凹,描画锦纹则略凸。二者皆精雕细琢,笔触细腻,将各式锦地纹如:凤尾形卷草纹,卍字纹、绣球花纹、八角龟甲纹、方形柿蒂纹、花叶纹,以及修饰边沿的莲瓣纹、回纹、云纹等,剔工精妙,一丝不苟,将锦上添花工艺美学推到极致。

鬼斧神工:玲珑转旋器

配合清高宗艺术创作旺盛的企图心,身为御窑厂监造官的唐英费尽巧思,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乾隆七年(1742),磁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性,选展的“玲珑镂空转心瓶”被后世誉为鬼斧神工。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种新样式进呈,这些新样皆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洋彩瓷器中一一对照出来。

档案所见洋彩

院藏此批干清宫洋彩瓷器,在唐英奏折、《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与《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中皆有记录,只要仔细比对,便能查考出实物的制作时间、地点、名称、装匣与订定等级纪录。送入干清宫陈设与典藏之前,又配制木匣收藏,修饰名称,刻载于木匣上,成为本次展览名称的来源。乾隆七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文件》内记载的“干清宫头等”瓷器亦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香港苏富比10月推出单季估价高瓷器


香港苏富比将于10月7日、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届时将呈现乾隆玉玺、成化青花等370多件巧夺天工的拍品,预计总成交额逾7.8亿港元。这次拍卖会以“单季估价最高”创下历届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之最。

这季拍卖会中最受瞩目的是已故著名收藏家戴润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估价6000万~8000万港元。瓶上开光窗内四时花卉纹饰绘画与料胎画珐琅器极为近似,瓶颈的缠枝花卉图案则与铜胎画珐琅器异曲同工,专家相信是出于内宫珐琅作坊。

一方清乾隆御宝“信天主人”龙钮白玉玺也是一大亮点。此玺估价2500万~3000万港元,由一整块硕大白软玉雕成,质地温润,印钮雕刻精细,且体量硕大,是乾隆帝所有“信天主人”宝玺中最大的一方。

成化瓷器一直被视为中国御制瓷品中的珍罕极品。这季秋拍中有一件制作上乘的明成化青花“缠枝卷草”纹梅瓶,估价2000万~3000万港元。此瓶通体施釉丰润亮泽,卷草莲纹绘画舒泰典雅。

此次除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外,拍卖会上还将推出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中国书画、名贵腕表、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等多场专拍。

香港苏富比秋拍:高端古董的“洗牌”趋势?


10月5日,香港蘇富比迎来了2016秋拍的最后一天,“RogerKeverne私人瑰藏”、“巴黎名藏中国艺术收藏III”、“龙游帝苑”、“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铜像”、“明式家具”、“中国艺术珍品”六场古董家具板块的专场拍相继举槌,拍品数量达到291件,成交212件,六场的总成交率达72.9%,总成交额达602,723,750港元,其中有12件古董超千万港元成交。本场的成绩多在预料之内,并无太大惊喜或意外,但公平来说,在现在的市场大环境下,本季蘇富比古董板块的表现还算是让人欣慰的。

“重器”的市场选择

先来回顾一下全天的拍卖,早上10点,开场便是英国古董商RogerKeverne珍藏93件,并没有非常重器,无论是货品的风格、品味或者质量、价格,都是非常典型“英国古董商风格”。所以整场虽无大的波澜,却成交不错,流标件数很少,且大多作品有溢价。开场拍得慢导致重器迟迟未能登场,而随着场上人越来越多,场内的气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

本场重器多半集中在“龙游帝苑”和“重要中国工艺品”专场上拍。Lot3304,便是之前备受瞩目的乾隆帝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对于这件作品本身而言,业内似乎没什么异议:体量大、工艺好、皇家气。或许是材料原因,此前有专家对8000万到1.2亿港元的估价持保守态度。认为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乾隆传世玺印数量也不少,价格上亿或许有难度。值得庆幸的是最终还是找到了买家,8000万落槌,加上佣金9148万港元成交。

“龙游帝苑”一共推出了7件作品,其中3件作品流标。开场是“清乾隆青玉交龙孝庄皇后尊谥宝玺”,520万港元未达底价而流拍。这件宝玺虽然是宫廷器物,但是太庙里祭祀用的,和真正的代表皇权的玉玺不同,受限于谥宝的市场价格而未达到底价。Lot3303紫檀木雕争珠云龙图大柜,牵动了很多经营或收藏家具的人,预展时这件大柜便放在入口处,引发很多关注,讨论主要集中在:本件拍品有修,同时体量感很大。大尺寸本身是加分项,但过大也可能影响市场,对于收藏的空间和环境要求很高。且如此繁复的乾隆工,在家具市场中也非近年热点。另外,这件作品上一次出现在巴黎苏富比是2011年,成交价约合1900万人民币。当时属于市场高峰,如今的市场环境中,这件作品以底价3000万上拍,最终流拍让很多家具人扼腕。而在接下来的明式家具专场,虽然多是小件,却都有不错的成交。

拍卖进行到下半场,最为让人瞩目的成交,便是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以480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5564万港元。这件作品之前蘇富比便是大力推荐,并用了20多页的图录重点描述,可见其重视!现今存世的乾隆御题琴约有十来床,多为唐宋之制,且多半在博物馆中。根据研究,这件梧桐漆木琴实为一组四张乾隆十一年(1746年)完成的御制古琴之一。原木取自一株古梧桐树,乾隆仍为皇子时,于梧桐所在的庭院读书受教,甚爱此树。关于本琴,清宫档案记载甚繁,详述当中选材、选匠、样式与制作工序。乾隆为四张琴各制一首御题诗,镌刻其上;此后连续十月,宫人源源向乾隆禀报此琴的制作进度,直至完成后呈送至补桐书屋方止,由此可见乾隆对本琴的珍视。二十世纪日本古董巨商山中定次郎,曾从满清亲王贵族手上购得海量重器珍品,本琴为其中之一。二战时美国政府将其财产充公拍卖,在最后的拍卖会上,年轻西藏先锋探险家F。BaileyVanderhoefJr。相中此琴,尽管当时署年与资料皆语焉不详,他喜以为宋代古琴,并在1976年借展于圣塔芭芭拉艺术博物馆一场漆器展,当时展览图录误以为琴上纪年是补修记录。如此详细的记载与承传,使得这把琴在此次不温不火的市场中有了非常出色的表现。

“坂本五郎”效应

10月5日,香港蘇富比2016秋拍“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铜像”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以白手套佳绩完美收槌,来自已故日本著名古董商坂本五郎珍藏的22尊鎏金及青铜佛教造像最终斩获50,410,000港元,远远超出拍前预估的777万港元最低总估价。虽然整场只有一件拍品超千万港元成交,但几乎所有拍品都以超过最低估价十倍甚至数十倍价格成交。坂本五郎,1923年出生于日本横滨,是日本最具影响的古董商号“不言堂”的创始人。他集古玩商、收藏家、鉴赏家于一身,事业横跨近70年,被欧洲人誉为“小拿破仑”。在鲜有亚洲面孔的欧洲拍场上,屡次缔造了中国瓷器新的拍卖纪录,同时他也不断将自己的藏品捐赠给亚洲各地的艺术馆。

2016年8月15日,坂本五郎由于脑梗阻于东京逝世,享年92周岁。本场上拍的22尊鎏金及青铜佛教造像都是坂本五郎在过去六十载严选慎挑的重要藏品,展示了佛教自四世纪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当中多尊更镌有铭文,极具历史价值。坂本五郎逝世后,先在9月14日纽约蘇富比举办了“艺海观涛: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高古”专场,16件上拍器物也全部以非常好的价格成交。而本次专场的超常发挥,则再次印证了“坂本五郎”的名号效应。正如拍后,很多古董商在讨论:在今天的市场中,很多时候“名”比“货”更重要。整个专场,货品价位并不是很高,这也因此引来了很多的竞拍者。其中,一尊曾于1960年开始屡次在日本展览及出版的北魏皇兴四年鎏金铜莲华手菩萨立像以300万到400万港元估价上拍,经数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148万港元高价成交,买家为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埃斯肯纳齐在以天价买下了安思远的鎏金铜熊后表示,“这是对逝去的古董商/同行/朋友的表示的敬意,”因此不少人也猜测,或许此次以超高价购入这尊造像亦有此意。

除了坂本五郎的专场,从RogerKeverne、巴黎名藏、家具、及重要中国艺术珍品中不难看出,本季中低端作品无论从成交率还是溢价率上来说都还可以,反而之前人们重点关注的重器成交总体平平,当然不排除也有表现较好者。“回顾整个香港蘇富比秋拍,无论是是古董还是书画板块,高价位的货品出手都比较谨慎,相反中低价位无争议的东西,或者干干净净比较典雅,比较适合家居摆放的东西成交都还不错。可见市场今年的消费性反而大于投资/投机心理,这也同时反映市场资金量并非很充裕,投资/投机资金有明显的撤出;且买家对于大笔的动用资金越来越慎重;对货品的质量与价位或者说是性价比也是越来越敏感。尤其对于高价作品,盲目追高减少,一定是物有所值。”艺术品经纪人李先生分析道。

苏富比200多项御瓷及工艺品香港待拍


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将于10月底举行,推出逾200多项御瓷及工艺品供竞投,总估价高达2亿港币。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环节中的重点拍品是一只清朝乾隆年间制造的“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估价达3000万港币。梅瓶通体施以均润的胭脂红彩,作轧道上剔花后绘上多种花叶纹饰,其釉色的相配异常考究。作为下地的胭脂红彩制作尤其成功。这釉色初出现于康熙晚期,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红釉中加金以低温烧成。早期多施于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较薄,以便发色及流釉均一,但成功烧制殊不容易。而要在此硕大梅瓶般圆浑,线条多变的表面施以更丰厚的胭脂红彩作轧道剔花,烧来浓艳珠润且厚薄得宜,极其难得。拍卖还设有专题拍卖“龙游帝苑”。整个专题的拍卖品均以龙作设计主题的艺术品,搜集的均是出自明清两朝的御瓷及工艺品。此次专拍中最高估价的是一只清朝雍正年制的“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瓶身烧绘上一条红釉大龙。大龙神态勇猛英明,正翱翔于云层中。这瓶的构图灵感来自15世纪初期明朝年间的青花龙纹瓶,加上18世纪精湛制瓷的手工技巧,糅合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特色。这只天球瓶体积大于一般所见的同类天球瓶。蓝红两彩把大龙游戈于云间之景致表现得层次分明,生动逼真,预计在拍卖中将以港币1000万成交。专拍中另有近年市场出现最重要的宫廷印刷品——“康熙御玺宝薮”一册,册子封面刻有“宝薮”二字,系珍贵的书籍。“宝薮”二字旁饰有夔龙状图案。此册子共有21页,内里收录了康熙皇帝119枚图玺印的钤印,悉数以朱泥盖印上,估价400万港币至600万港币。

香港苏富比10月推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


拍品总预估价格超过16亿港元

香港苏富比将于10月7日及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届时将呈现乾隆玉玺、成化青花等370多件巧夺天工的拍品,预计总成交额逾7.8亿港元。这次拍卖会以“单季估价最高”创下历届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之最。五大专场涵盖了多个朝代及不同材质制成的旷世珍品,均为来源显赫的私人珍藏。

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8月31日介绍说,这季拍卖珍品阵容空前,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已故著名收藏家戴润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元。瓶上开光窗内四时花卉纹饰绘画与料胎画珐琅器极为近似,瓶颈的缠枝花卉图案则与铜胎画珐琅器异曲同工,专家相信是出于内宫珐琅作坊。

“瑰辞神笔——重要私人清宫御制工艺珍藏”中的一件“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交龙钮白玉玺也是一大亮点。此玺估价2500万至3000万港元,由一整块硕大白软玉雕成,质地温润,印钮雕刻精细,且体量硕大,印面达到12.9厘米见方,是乾隆帝所有“信天主人”宝玺中最大的一方。

“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中,清雍正时期的“御制金胎画珐琅浅绿地‘丹凤呈祥’图盖壶”,北京内宫造办处监造,风格与情趣都极具巧思,估价为2000万至3000万港元。Stephen Markbr eiter伉俪收藏的精美绝伦的鎏金铜像——明永乐鎏金铜“如意轮观音菩萨”坐像,估价1000万至1500万港元及明宣德鎏金铜“观世音菩萨”坐像估价700万至900万港元。此外,清初竹雕留青“山水廷阔”圆笔筒、明成化青花“缠枝卷草”纹梅瓶、明万历金胎累丝錾云龙纹嵌宝石执壶等都将是此次秋拍的亮点。

此外,10月7日将呈献的“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拍卖,此珍藏共有13件御制瓷,预计成交价逾17000万港元。戴润斋珍藏中的8件御瓷乃乾隆时期的巅峰之作。此次专场的最大亮点为一对清乾隆御制珐琅彩 “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估价6000万至8000万港元及800万至1000万港元。其余7个瓷瓶出自富丽堂皇的英国庄园——放山居,为Alfred Morrison(1821–1897年)所收藏。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及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认为这无疑是全球藏家必争的珍品。

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是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季拍卖会的重要部分。香港苏富比此季秋拍将于10月2日至8日一连举行7天,除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外,还将推出名酒、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中国书画、名贵腕表、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等多场专拍,拍品总预估价格超过16亿港元。

6000年前打水瓶为何做成尖底?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门前有一尊耐人寻味的雕塑, 塑造的是6000年前一位少女在浐河之滨汲水。她用什么汲水呢?就是形如下图所示的尖底瓶。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这种小口、鼓腹、尖底的器物,考古学家将之命名为“尖底瓶”。这是一种透着无奈和智慧之举,因为时至今日,这种尖底双耳红陶瓶的用途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它们制造成尖形、这种瓶形的陶器装满水后又该如何放置,都还是个未解之谜。

陶瓷:高古陶

为何做成尖底仍是个谜?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先后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在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有200多个形状奇特、具有流线型瓶体的小口尖底瓶格外引人注目。此陶瓶为直口、鼓腹、尖底,瓶身表面饰有粗糙的横篮纹,大部分是细泥红陶,也有个别夹砂陶瓶。此后,在关中至鲁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次发掘出与半坡早期相同的尖底瓶,甚至在一些较晚的文化类型中也发现有尖底瓶的残片。“可以说,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基本器形, 在仰韶文化中普遍存在。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变化规律性强,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一般研究仰韶文化都要由此入手。”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告诉记者。

1921年10月23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于是这种以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远古文化系统,便被称为“仰韶文化”。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尖底瓶在当时是古人用来盛水的用具。”张礼智说,“尖底瓶的双耳系绳装满水后提起来用。”但是,据记者了解,半坡遗址中并未发现有汲水的水井,6000年前的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边,平坦的河床似乎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至于为什么做成尖底这种不便安放的形状,“这依然是个谜。” 张礼智说。

可以自动汲水?

这一谜团引得众位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其中不仅有考古学家,还有物理学家。物理学专家甚至认为其设计符合“力学重心原理”,即尖底瓶本身能“自动汲水”,待水装满后,瓶身能自动垂立。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可以推测,早在6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力学知识的萌芽。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我们认为,生活于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是不可能在掌握了重心原理之后再来制造尖底瓶的。”一直致力于尖底瓶研究的孙霄(现任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陶瓶只是对自然界生物外形的一种模仿。根据其外形特征以及当时的生产活动,这种颇似鱼形的流线型瓶体可能是人们在捕鱼活动中经过细致观察而得到的一种启示。”

众所周知,6000年前古人的思维还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之上,而且受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想要那时的人制造出个个重心均衡的陶器,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半坡人在实践中很早就知道利用重心的科学原理,那么他们制作的尖底瓶即使不是个个符合“力学重心原理”,也应该是大部分符合。

“但是,通过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数次的试验,我们发现原始人制作的尖底瓶在静止的水中汲水时,由于陶瓶重心偏移而不能进水较多,且有倾翻的可能。在急流的河水中汲水时,则因其流线型瓶体及陶瓶重心偏上的影响而灌不进水。那么,所谓的尖底瓶在水中‘自动直立’‘恢复平衡状态’等,显然不切实际。也就是说,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大部分不能自动汲水,至于个别陶瓶的重心做得比较合适,那也只是一种巧合罢了,没有普遍意义。”孙霄说。

“况且,半坡人制作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双耳是后捏塑成型的。这种手工制造陶器的方法是有很多局限性的:首先,它不能保证瓶身四壁均匀,四壁不均匀,重心就不在中轴线上。其次,手工捏塑双耳也保证不了双耳分布的对称,如果双耳不对称,就会使陶器重心偏离一方。双耳位置如果偏下,那么陶瓶就会倾翻。”西安半坡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丽娜说。

尖底双耳红陶瓶

一种背水器?

既然尖底瓶不能自动汲水,而它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又大量存在,那么,生活在6000多年前的古人制造这种陶器又有何用呢?它为古人的日常生活又能提供哪些帮助呢?“我们推测当时的原始人运用这种陶瓶汲水是不用双耳的,他们直接用手握住瓶颈将水灌满,然后用绳套在双耳后背在肩膀上。”孙霄说,“从古人制造物品时的实用主义考虑,我们认为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很可能是原始人使用的一种背水器。”

据了解,将灌满水后的陶瓶背在肩膀上十分合适,陶瓶紧贴着背水者的腰部,身体阻挡住了陶瓶倾翻的危险,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原始人早期制造出的尖底瓶并非一无是处。小口,水不易洒出,便于运水。鼓腹,可以多储水。尖底,可分散水对瓶底的压力。双耳的作用不仅在于背水,并且在倒水的时候更显其优越,由于双耳在中部或偏下的位置,倒水时,只需一手提绳,一手将瓶底轻轻一扳,水即流出,十分省力。而且,“用尖底瓶作为背水器也有许多优点。其一,可以将水灌得较满而不至于倾翻。不仅可以单肩背,也可以双肩背,甚至可以同时背几个小型尖底瓶。其二,用肩背水十分省力,不论男女老少均可从事。其三,不仅能背小尖底瓶,也可以背较大的尖底瓶。带有双耳的大尖底瓶用于汲水是不行的,双耳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但用于背水却是可以的。”孙霄说。这也很可能是原始人利用重心原理节省劳力的妙用之所在。

尽管对于半坡人到底是受何启发创造出这种器形,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尖底瓶的发明,无疑是半坡人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而获得的一种经验,体现了半坡人在制造生活用具方面的非凡创造才能。

现当代陶瓷首拍落槌 成交率97%成交1578万


中国嘉德日前举行的中国第一场“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拍卖会以97%的成交率和1578.416万元的总成交额顺利结束。

李菊生创作的豆蔻年华高温颜色釉镶器创下全场最高成交价123.2万元。而成交价最高的紫砂壶拍品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创作的“汉铎壶”。

“现当代陶瓷已到大热时机!”在中国第一场“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拍卖会结束后,许多行家纷纷预言2008年现当代陶瓷拍卖将开创新的气象。而这种乐观预测正是源于本次拍卖会专场97%的成交率和1578.416万元的总成交额。

中国嘉德表示,在刚结束的春拍中首辟“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拍卖会,旨在将现当代陶艺引入拍卖市场,为收藏者提供大量接触和选择现当代陶瓷的平台。

本次拍卖共推出80件拍品,多为2000年之后的作品,也包括部分老艺术家在上个世纪的力作。其中紫砂壶24件,陶塑和瓷塑15件,瓷板8件,其余多为瓷瓶。80件拍品中仅有2件流拍,成交率达到97%。

顾景舟紫砂壶78万元成交

全场成交价最高的作品为李菊生的豆蔻年华高温颜色釉镶器,高达123.2万元。该件拍品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巧妙大胆地借鉴西方绘画技巧,布局空灵,气韵生动而富于节奏感,是作者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李菊生为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24件紫砂壶拍品中,成交价最高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汉铎壶”,壶身成圆筒状,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利,力求浑圆饱满,和谐统一,洗练明确,最终以78万元成交。另外,当代大师鲍志强创作的两件紫砂壶分别拍出7.3095万元、5.8948万元,而韩美林的“男人是山壶”以6.8379万元成交。

复活800年前的瓷器,汝瓷天青釉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

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

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朱文立,最初只是汝州市汝瓷二厂的一个临时工,高中文化。

朱文立对化学一直很感兴趣,他的老同学在高中时,每次上化学课做实验,老师都让他招呼着同学们做。到1976年他进汝瓷厂也正好满足了他的爱好,他很快就“陷”了进去,厂里的技术小组在朱文立的带领下,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豆绿釉,然后是天蓝釉……1982年4月,朱文立拜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冯先铭先生为师。正是在北京冯先铭先生的家中,朱文立看到了一小片真正的汝官瓷,在朱文立的手指触摸到那“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官瓷的瞬间,他明白了自己一生已别无选择。

1983年,他掌握了汝瓷月白釉和葱绿釉;1987年,他恢复了汝瓷天青釉。汝瓷似青似蓝,以“天青色”为核心的釉色肌理更是极端复杂,难以模仿。再加上汝瓷细密开片上独具的“蟹爪纹”、“蝉翼纹”和底部芝麻大小的裹足支烧,更成就了其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上显要的地位。大规模的仿制使南宋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人间,但汝瓷终因不得其秘诀而未能成功。

朱文立自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自1989年开始,在汝州城内苦苦寻找汝官窑遗址,历经十余年艰辛,终于于1999年找到了文庙汝官窑遗址,并于2000年找到了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

北宋官窑玛瑙入釉,釉面呈独特青色,刻片纹近似汝官瓷,做工之精细与汝官瓷异曲同工,器物足部呈直、窄、矮状,带支钉的器物支钉痕如谷粒大小。

朱文立先生根据张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瓷碎片,自2001年开始研制,历时5年,终于于2005年8月使张公巷北宋官瓷重回人间,继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填补了我国又一项空白。

对于汝瓷,朱文立说:“当我凝神看瓷的时候,瓷也在看我。这些年来,我不只是用窑火烧瓷,更是用心灵烧瓷。许多人没有深爱过任何东西便度过一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对汝瓷的信仰给了我无惧的勇气,给了我生命的飞扬,虽然其中掺杂着难言的无奈和苦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洋彩瓷将亮相香港苏富比 8年前4300万英镑落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洋彩瓷将亮相香港苏富比 8年前4300万英镑落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