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有科学价值的三部陶瓷史书:《陶记》、《天工开物》、《陶人心语》

有科学价值的三部陶瓷史书:《陶记》、《天工开物》、《陶人心语》

陶意瓷砖 古代的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价值

2021-04-04

【www.taoci52.com - 陶意瓷砖】

翻开我国浩瀚的文献材料,关于著录陶瓷的笔记、类书、地方志和诗文等不少。如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大唐六典》曾记载:瓷石之器是作为州县所出的贡赋载入史册的。这是最早记载陶瓷信息的史书。后来的《新唐书》、《宋史》、《明史》等正史仍旧在“地理志”中贯列入陶瓷,如《宋史·地理三》耀州“贡瓷器”即是。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从审美的观点出发,针对陶瓷的釉色、造型、清脆悦耳的扣击声,创造了不少的诗赋篇章。如潘岳(公元247~300年)的《笙赋》,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皮日休(约生于公元834年)的诗歌,以及陆羽(公元773~804年)的《茶经》等等。但最有科学价值的是下列三部书:

其一是元代蒋祈编著的《陶记》

蒋祈是一位经营景德镇民间窑场的专家,有很丰富的实际经验。书内系统地记录了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全过程以及封建管理制度、总管建制和税目。特别是对制瓷的分工、原料、成型、施釉、装饰工艺、装坯、焙烧、销售等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它主要是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但它的实际意义是全国性的,是总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

其二是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以叙述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主、图文并茂的。该书中有一卷是专门叙述制造技术的,题目为“陶埏”。计有瓦、砖、贝+贝+下底土、瓮、白瓷(附青瓷)、窑变、回青等五篇,附图十三。在白瓷一篇里较全面叙述了制瓷工艺的全部过程,“共计一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叙述的层次是:先原料、次人工,最后是功用。特别是对每一项操作,、记载得都很详细,很具体,条条都是亲自的“见见闻闻”,“通篇未曾引用一书”。这是前人来曾有过的。例如上釉,宋应星写道:“见诸器过釉,先汤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宋应星“一反明儒陋习”留心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学应有益于社会的献身精神。

其三是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语》。

唐英是清朝皇室派驻景德镇御厂监造瓷器的一位官员,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起,管理“陶务”达二十多年。他是一位务实的管理人,并自命为“陶人”。他所研究和了解的是“陶之业,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因此,他编著的《陶成图》、《陶成纪事》、《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冶图》和(《陶人心语》等,都是他聚精会神,苦心竭力,长期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特别是《陶人心梧》论述了“陶人之天地”,“陶人之岁序”;有创新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恼,有生产技术的叙述,还有对“物料、火候、生尅变化”规律的熟悉和掌握。真正是陶人语陶,字里行间充满了“陶人本色。。这就是唐英及其陶冶论著的精辟所在。

编辑推荐

陶的传说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事件之一。在中国,凡是古代重要的发明,往往把它和“圣人”联系在一起,把这发明本身也当作“圣事”或者“圣迹”。这一点,在《考工记》里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陶的发明,也同样被称作“圣人”之作,当作“圣事”,“圣迹”。这在众多古籍中,记载着有关圣人发明陶器的传说。

女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土作人。”

神农:神农制陶器的文献,记载在《周书》一书中。据清马啸《经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而种之,作陶冶斤”。清朱琐所著《陶说》卷二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宋《太平御览》卷八百之十三亦引《周书》“神农耕而作陶”。

舜:《墨子·高贤下》载:“瓦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其它如《韩非子·难》也有类似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宁封子:据《列仙传》载: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炉,犹有其骨。时人葬其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以上就是专家摘录的有关陶器的传说,欢迎大家来预订陶器。

中国陶企与意大利陶企的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据此勇敢而极富睿智的意大利人深深地明白将物质产品直接上升到精神领域,非常具有思想→思维→思路性实现产品,从而得到产品实现。

笔者有位老友就是意大利一间建陶企业的美术工程师,此人是该企业备受尊重的人物。他每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规划产品、设计产品、应用产品,不定期地走访本国米兰的时装设计大师、美国纽约及法国巴黎的时装设计大师,共同演绎建陶文化走向,并与世界级别的建筑设计师等文化艺术人士形成圈子探讨建陶文化的归宿。在他们眼中大力主张“天下无料(原材料)”、“天下无备(设备)”、“天下无砖(瓷砖)”纵情上游、衷情上游。具体说来,他们紧密地与上游企业的原材料商、设备商、设计商团结在一起,采用精益思想、精益文化、消灭浪费、降低成本,做足产品,形成体系,成为方法,为之可操作化。

而国人的建陶文化,借考古学用语来说,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装、用具、同样的制作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据之建陶产品缺乏产品文化,自古及今将“产品”俗称为东西,缺乏产品的人格化提升和包装塑造,建陶企业容不了创造性人才和偏激性及固执性的本位本质主义人才,特别是学养、阅历、经验与判断型属边缘型的文化人才,这是差距的病根。于是乎,就文化而言判断有下几点:

人的思想、思维、思路的差异导致人人可以做建陶,致使年年做砖,年年难向前、进不了,向下、就撒手企业产品种类多,但做不精做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急功近利,不知品牌是何物做产品沙文主义做市场只推不拉盲目跟风、失身又失信。

这,可能就是中国陶企与意大利陶企在文化方面的根本差异。

粤海名陶


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镇,素有南国陶都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其制陶悠久,基础深厚,善创善仿,独具风格,反映出各阶层人们的喜好和社会风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品种有:人物神仙、神话传说、瓜果器物、鸟兽虫鱼、建筑装饰、丧葬祭器以及现实生活等题材,都十分逼真、生动,历来就是广东收藏家收藏的热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富足,收藏之风更盛,石湾陶艺名家的原作品,收藏价格从20世纪80年代低价格的几千元到90年代上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00年后的现在,个别名家作品涨到上百倍。2003年,广东省博物馆到韩国举办馆藏石湾陶塑展览,展览效果非常之好,很多国际爱好者对广东石湾陶器艺术评价很高,“鬼斧神工,简直不是人做的,太神奇”,等等;2004年春节,广东省博物馆又在本馆举办了大型“石湾大师作品展览”,把现代19位国家级和省级石湾陶艺大师的作品展示出来,同时博物馆本身为配合展览提取了部分馆藏明、清石湾陶器一并展览,效果很好,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受到收藏家的喜欢。为此,笔者挑选部分馆藏明、清至民国的石湾艺术陶供大家鉴赏。

石湾艺术陶器,不像云南彩陶,它从唐代开始已经出现,但留传至今的很少,每每谈起唐代石湾,都是指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广东南海墓葬出土的唐代陶罐,和靠近石湾的南海澜石墓葬出土的宋代南海窑褐彩人物梅瓶和其他文物等贯穿历史。真正广泛普遍流传的石湾艺术陶器应从明代算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传世文物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广,艺术品位之高,一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陶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更重要的是艺术扎根于民间,所反映内容都是亲近生活和百姓喜爱的作品,这是石湾陶塑最大的特点。同时,石湾陶能继承传统风格,模仿全国各著名窑口的品种,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制作方式,如塑造生动传神的仙佛人物、活灵活现的鸟兽鱼虫、工艺绝伦的瓦脊壁画、微塑自然的山石盆景、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各种艺术装饰的器物等大自然中所有景物无奇不有。特别是塑造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和露出的胸腹部,一般总是不上釉,以保持胎色和线条的刻划,不论是大型雕塑或是只有一二厘米高的小件作品,都极为讲究传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为此,本文略选各种代表器物介绍,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建筑雕塑类、盆景瓜果装饰类等。

清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

一、器皿鉴赏

一般为摆设之用,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器物,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典型作品有:

1.明代石湾陶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2.明代石湾陶仿宋钧窑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历来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型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3.明代石湾陶酱黄釉鼓形三足炉,高3.3厘米,口径14厘米。器身呈鼓形,敛口,浅腹,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有椭圆形楷书“祖唐居”款。祖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较讲究,习惯施用黄、绿、青、蓝等颜色釉,底部多钤有楷书椭圆形“祖唐居”三字印,另外还有钤“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清代仿祖唐居款的较多。

4.清代石湾绿釉镂孔鼓形绣墩,高40厘米。坐墩上下呈圆鼓形,鼓面略上凸,鼓底略下凹,鼓壁浑圆,上下边沿处各饰一周鼓钉纹饰,酷似真钉,主题纹饰为镂空钱纹环绕一周,下壁绘缠枝花卉,鼓壁通体施绿釉,鼓墩面施窑变红釉。整体感觉似清中期的石湾陶作品,釉色莹润自然,形状稳重大方,似一个真正的鼓放在那里,鼓面的红釉似牛皮红色,上下边饰的鼓钉一个一个的好像靠它把鼓皮绷紧,真实得体。

5.清代石湾陶虎皮斑釉花瓶,高2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施虎皮斑釉,黄、黑、绿素三彩色,是石湾陶仿景德镇素三彩窑变釉的品种,色彩搭配协调,应为清中期的作品。

6.清末石湾陶素胎螃蟹篓,高13厘米。活似一个真实的竹篓,编织的竹条纹饰纹丝可见,两只红、绿螃蟹趴在篓耳系的两边,整体感觉逼真、生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石湾陶高超艺术所在。

7.民国石湾陶红釉加彩松鹰纹瓶,高4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8.8厘米。盘口,直颈,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圆形“广州市裕华制”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是制陶和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

8.清代石湾陶蓝釉药酒大壶,高60厘米。唇口,粗颈,丰肩,双系,短流,平底,半釉,似蓝宝石般的蓝釉,釉色莹亮。是冠以“少林寺”药酒名义在石湾定做的跌打药酒壶,药酒壶之大,可供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使用。胎体厚重,才经得起药酒长期的浸泡,使药效更佳。壶腹部中间刻着清楚的文字“桥康斋少林寺跌打还魂药酒”。

二、人物仙佛类鉴赏

仙、佛、人物,是石湾陶器中最常见、最重要、作品最多的品种。从明清到民国甚至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石湾陶,仙佛人物都是石湾陶器制作的重头戏。明代以佛像、观音、土地公和佛道崇拜的偶像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明了。清代工艺明显精致,品种要丰富的多,有各种历史英雄人物、小说戏剧人物、宗教、仙佛罗汉、神话传说人物等,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题材,有渔、樵、耕、读等作品。十分生动形象,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收藏品,为石湾陶器开辟了广阔天地。代表作品有:

9.明代石湾陶白釉观音像,高21厘米。观音盘腿而坐,双手捧经书,目光低视看书。观音通体满施白釉,为明代中期石湾陶制作特点。石湾陶器在明代制作人物的特点是,脸面有釉,而且施釉不够均匀,而且凸出部位隐约可看出胎色。这件观音像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石湾陶人物特点。

10.民国石湾陶孩童持蛤立像,高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肚兜,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楷书款。陈渭岩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目前这批作品的价格十分昂贵,为收藏家炒作石湾陶器的热点。

11.晚清石湾陶仿哥釉读书人,高11厘米。一书生身着白色宽袖长衣,坐在地上,右埋手,左手持书,两眼认真看着书,形象逼真。石湾陶善于塑造小型人物,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住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是石湾名家刘佐潮的得意之作,刘佐潮是清代末年至民国早期的石湾制陶名家,擅长人物的制作,而且善仿宋代哥窑釉,不管白釉还是蓝釉都有仿哥窑的开片。

12.清末石湾陶背诵课文人物坐像,高17厘米。作品反映了过去学生读书的刻苦样子,一瘦弱男学生,赤裸着上身,露出骨瘦如柴的身躯,坐在土坡上,手捧着书本,抬头、张嘴、高声背诵课文,可以想象当时社会学生刻苦读

书的艰苦生活环境,作品真实生动。

13.民国石湾陶李白醉酒卧像,长9.5厘米。李白身着长衣,扶坛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衣施白釉,有小开片。李白两眼微合,枕手依坛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住人物醉酒之后入睡的安祥神态,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伶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

14.清末石湾陶铁拐李坐葫芦,高21.9厘米。白釉葫芦红釉人物衣衫,素胎原色表现裸露皮肤,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独坐在葫芦上。据说,铁拐李的葫芦是其法宝,坐在上面犹如乘帆艇,任意逍遥,石湾陶大师利用这一传说,把铁拐李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汉代时期的陶豆


这个陶豆包括上边的钮下边的圈足有30厘米高。豆本身的直径近20厘米,造型古拙敦厚。特别说它是汉代的陶豆,是因为豆作为一种食器,古已有之,如同鼎,鬲,敦同为古代食器;尊,斛,觚同为古代饮酒器,它们都曾经是青铜器,只不过随年代变迁制作工艺制作材料不同而略有调整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说:“豆,古食肉器也”,据说最早放置肉酱。豆有两部分组成,上方有盘,盘上有环钮;下边有校,上下合在一起,就可做盛器。铜豆在商代还很罕见,至西周形象为浅腹,无盖。春秋时期,出现了腹部带有双环的豆,数量大有增加,做功也日渐精细,有的还错些金银,嵌上红铜做装饰,甚至还装饰着狩猎图像。战国时代的豆,又不一样了,豆的腹部加深。至汉代,就有了图上这样的陶豆了。

青铜制作变成泥陶制作,固然是时代不同了,可是尤其陶食用器,饮酒器,常常令人疑惑,陶器不会渗水吗?而且还有陶器的蒸煮器,能用来盛水蒸煮吗?还是仅仅作为明器用作墓葬呢?

有一日喝茶,我对手中的宜兴紫砂壶忽然解疑释惑了,紫砂壶也是陶器,不是一样用来盛水泡茶吗?转而又想紫砂是特别的细腻的细泥,渗透性特高,才能制成壶,汉代的陶制品未必都用那么好的泥制作。可是,可能就是发现了陶制品的缺憾,所以东汉时期才有绿釉黄釉的出现,后代也才有防水的瓷器呀,宋代竟然有宋瓷,元代竟然出现了元青花瓷器,不仅实用,更是艺术化起来了。

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充满无限的创造和无限的可能。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用具有塑性的泥土加工成型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总称。陶和瓷是相互关联而有不同的两种物质。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用的原料不同。

陶器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而瓷器则采用含氧化铝较高而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或者瓷石为原料。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而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达到1200℃以上,瓷胎已经烧结,用手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3、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抬起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并可起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除以上几点主要区别外,陶和瓷在胎体强度、吸水率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特性。

陶溪川


景德镇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项目是一个以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运作主体,集现代服务业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65亿元,计划用地240公顷,其范围以朝阳路至珠山路东西方向延伸为轴线;以为民、宇宙、雕塑、景陶、建国、艺术等老城核心地段六家城市老工厂为依托,构建“陶溪川”、“学生村”、“窑作群”、“红店街”四大板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项目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要求,遵循“工厂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原则,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建设七十二坊陶冶图全景客厅,陶瓷工业遗产活态博物馆,学徒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展示场所,建造精品酒店、咖啡馆、美术馆,引进时尚品牌,导入现代经营理念,着力打造一个国际范、强体验、混合业态、跨界经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秉持“开创一个创意时代,搭建一个战略平台,创造一个艺术殿堂”的战略理念,开创“陶瓷+X”的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业态、全产业链的文化体验综合体。

项目以建成“世界艺术创意交流平台、国家文化复兴先锋示范区、江西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工业文明保护典范”为战略定位,力求达到“保护文化湿地,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建设,集聚八方人才”的目标。同时项目还涉及到项目核心区老工厂棚户区5800户的搬迁改造,所以它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公益事业。项目工期约为5年,预计建成后将催生形成一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陶溪川活动

陶溪川夜景

汝陶(图)


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

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由陶向瓷过渡


在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自殷商时代早期起,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最早出现的瓷是青瓷,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

在南北朝时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白瓷的成功烧造,是我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至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到唐朝中晚期,出现了以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我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汉代彩绘陶


汉代陶器,在继承前代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前代。在诸多的陶器品种中,彩绘陶最为著名。

汉代的彩绘陶器,是在战国彩绘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陕西关中等地汉墓中均有大量的彩绘陶出土。在咸阳杨家湾汉墓中,与彩绘兵马俑同时出土的100余件陶器,绝大多数为彩绘陶。器物内涂朱红,外施彩纹,彩纹以天蓝、白、豆绿、葡萄紫、土黄、石青等色描绘在深赭色陶衣上,其纹饰主要有简化的蟠螭纹、变形回纹、三角纹和涡纹,纹饰的构图依据器物的形状而变化。如茧形壶,是依据壶呈茧形的特点,围绕两个球面,以螭纹组成两组相对应的纹饰相互缠绕弯曲,显得非常古朴雅致。它是汉代典型的器物之一。

除茧形壶外,彩绘陶的器型还有鼎、盘、盒等,其中以壶类数量最多,纹饰亦最精美。壶的造型是汉代典型的高颈、鼓腹、高圈足,胎体烧成后,先在器表涂抹白色或黄色陶衣,再以红、黑、紫、黄等色绘制花纹图案。如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彩绘壶,彩绘从壶颈直至中腹,以宽黑色弦纹分隔成若干区间,主题纹饰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流云等,并以三角、锯齿、菱纹、云气、斜方格、漩涡等几何纹上下衬托,整个纹饰达九组之多,画面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彩绘陶,从器型到纹饰,无不凝重精雅,规整豪放,纹饰构图严谨,线条刚劲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紫砂陶(图)


何谓紫砂陶

紫砂是中国宜兴特产的陶土。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不上釉的表皮,在一千度到一千两百五十度之间的窑火里,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紫砂的原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其中含有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铅、氧化锰等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的胎土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适当的矿物、化学组合、颗粒配合,使得紫砂的成品吸水率小于百分之二,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器瓷器之间。紫砂的气孔分成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两种,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有良好的透气性,茶水放在紫砂壶内,可几日而不馊。紫砂成品还有吐纳的特性,置久不用也会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若拿来装油,则油味便积贮在胎土内,很难清除;泡茶则将茶味贮留下来。

紫砂壶的胎土遇热时(如用沸水里外淋过,胎土升温时),则气孔张开,将胎土内贮藏之物吐出来。贮存是茶,就会吐茶香;贮存是油,就会吐油;贮存的是尘垢,就会吐尘垢。通常这种替换作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紫砂壶用来泡茶,泡茶的效果最好,也因为它的贮换功能,可使泡茶效果越来越好。

历代文献记载

紫砂见重于明清两代,可供参考的书目有︰

1.《阳羡茗壶系》 明 周伯高著。

2.《阳羡茗壶图谱》 明 周嘉胄著。

3.《阳羡名陶说》 清 张●堂著。

4.《阳羡名陶录》 清 吴槎客著。

5.《壶史》 清嘉庆年间 朱石梅著。

6.《阳羡砂壶考》 民国二十三年,张虹等人合编。

紫砂的记载自明代以来,多半未深入探讨,只以记录为主,对紫砂之特性,很少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紫砂艺术的著述,更是乏善可陈。基于保护国粹的愚心,只求中国之一宝,能在中国人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等外国人,善知中国之宝,趁我们自己无知未醒之际搜括空了,再回头向我们炫耀。所以将从古至今紫砂器,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中国人的珍宝,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懂得爱惜才行。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之依据

紫砂年代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以宜兴紫砂业的兴衰而定的。宜兴是紫砂的产地,紫砂业的兴衰当然是受时代兴衰的影响,而跟着上下起伏。大致可分为──

1.创始期

紫砂壶创始于明正德年间,相传在江苏宜兴东南四十里处,唐相陆希声山房故址有一金沙寺,金沙寺里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取其陶土,加以抟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剖刮胎内使其中空,另外捏制壶嘴、壶钮、壶盖与壶体相接,跟随一般陶制品的窑烧成,人称金沙寺僧,他做壶喜欢用紫砂泥,常以指螺纹为标识。若金沙寺僧壶,只以指螺纹为标识,无款识印章,那么后世的人即使遇到他的传器,也无法辨认,所以金沙寺僧只能算是传说了。

开始在所制紫砂壶上署名号者据说是供春,所以又有人认为紫砂创制者是供春。供春是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常在金沙寺读书,供春在空暇时,偷学金沙寺僧取细土抟坯手捏,故壶身内外指螺纹隐现。这些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现在所谓是供春制的供春壶,都存有疑点待清。

董翰是明万历时人,开始制造葵花式样。

赵梁万历时人,多作提梁式壶,可以说是提梁式壶的鼻祖。

元畅万历时人。

时鹏是时大彬之父,万历时人,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四大名家,除了董翰重精巧外,其余三家多古拙。

李茂林,万历时人是紫砂小壶的鼻祖,虽说是小壶,明朝时的小壶其大小在现代来说应算是中型的壶。

从金沙寺僧开始到李茂林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是壶艺创始期,在这段时间因为烧制时,未装入匣钵内烧,而是与瓷器,而是与瓷器同窑,故难免会微沾釉泪。所以时大彬之前的这段时间,可称为壶艺创始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