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珍藏异国的中国瑰宝 看土耳其馆藏的元代青花瓷

珍藏异国的中国瑰宝 看土耳其馆藏的元代青花瓷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古代青花瓷器代喜字的

2021-04-06

青花瓷器的鉴别。

和英文中的China带有中国和陶瓷双重含义一样,土耳其语中的cini也带有这两种解释。然而,和西方博物馆中中国瓷器大多是掠夺而来的不同,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则用丝绸之路贸易而来的馆藏数量世界第一的元代青花瓷诠释了土耳其人对于中国陶瓷的珍爱。

青花瓷是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的,并迅速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然而,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形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此后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到了1956年,美国学者波普发现了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藏有元代青花瓷器40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而在他的结论出现后,人们便都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存于世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解答这个问题成为了中国陶瓷界三代人的心愿。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会前会长冯先铭生前曾说,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馆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讲是一件死不瞑目的事。冯先生的老师、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也表达过类似观点。现为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的蒋奇栖女士则继承了这两位老先生的遗志,用了八年时间促成了二十一世纪初一场历史性的考察。

如今那场考察已经过去了八年,但蒋女士仍然记得当时在北京召开“赴土耳其考察论证会”时的场景:“当时著名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代表大家总结发言时就说,不去土耳其我们死不瞑目。当时大家都很激动,特别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北京市文物局的梅局长也被感动了,很快就决定来实现我们的夙愿。”

那是在2001年3月29日的清晨,考察团一行踏上了伊斯坦布尔的土地,当他们来到托普卡比皇宫时,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原来,馆长莎曼女士特意为中国专家闭馆三天,并将40件元青花藏品一一调出。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这一课。蒋女士还向笔者介绍了考察中一个小细节:“本来双方约定只能土方人员拿瓷器,中方人员不能上手。但当馆长莎曼女士亲自捧出第一件中国元代青花大盘时,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太激动了,能够有机会将它们抱在手里是我们每个陶瓷研究者的最高梦想!莎曼女士微笑默许了,于是每位专家都开始亲手抚摸这些瓷器。”

在这次考察中,这些元青花实物也让专家们大跌眼镜。蒋女士介绍说,本来元青花鉴定标准为釉是深蓝的和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然而土耳其的元青花却没有这两点——釉是像清代乾隆时期青花瓷一样又淡又亮的,底部也没有火石红。

另外,这些青花瓷都是专门为出口贸易所设计的,因此带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唐代到元代统治者都很喜欢单色釉,元代宫廷用瓷也是以单色瓷为主,而元代青花瓷很多是为了伊斯兰文化而特别设计的。”蒋女士谈道。比如,一件花卉图案的大盘没有韵散,便是用了“撒蓝”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钴料喷洒在上面,所以可以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再如,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器形也较大,这些都很符合当时的伊斯兰文化,表现了他们对青蓝的喜好。

和英美博物馆那些专门用来观赏的青花瓷不同,这里的元青花是作为实用器皿在奥斯曼皇宫里使用的,陶瓷馆的前身甚至就是皇宫的厨房。“它们是吃饭时用的,人们围着青花大盘吃手抓饭。”蒋女士解释道。

考察组一位专家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次考察的注脚: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元代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绝灭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地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茫茫沙漠和涛涛海疆都没有阻挡它们的生存绵延,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也许是有灵性的,它是这么美,以至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邪恶都无法彻底毁灭它们。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

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

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

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

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

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

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

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

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

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

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

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

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

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

仿品的特征:

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

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

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

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本文主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元代青花瓷器鉴别中的几个问题。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胎釉彩、制造工艺等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因而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鉴别瓷器真品的要素,最后分析了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的特征。

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

一、前言

元代青花瓷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识别起步较晚,但是因其古朴浓厚的造型、明艳的纹饰色彩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近些年仿制品越来越多,同时仿制品越来越逼真,导致人们对瓷器真假难辨,造成人们极大的财产损失。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

对元代青花瓷器进行欣赏与鉴定,主要从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造型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与同时代其他瓷器造型风格相同的饱满、硕大以及浑圆的特征,因而能够给人留下朴实、雄伟、庄重的感觉。目前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大碗、大盘直颈盖罐、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盘口狮钮盖罐、葫芦瓶、四系扁壶、执壶、风流扁壶、花盆、筒炉、盘座、盏托、高足碗、高足杯、鼎,等等。而元代青花瓷器比较多见的造型是八方造型,通常有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梅瓶、八方执壶、八方盖罐等,体现着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除了要满足当时汉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殊功用的器具:其一为满足蒙古人爱喝酒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高足杯与高足碗;其二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抓饭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大碗、大盘;其三是出口到东南亚诸国的小件器物,主要包括葫芦瓶、鸟食罐、双系小罐、军持等。

(二)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具有主次分明、布局繁密、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的特征。瓶、罐的纹饰主要呈横向带状分布,具有5-8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钱纹、弦纹、回纹、锦纹以及卷草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具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此外,盘、碗等器物,通常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式,展现出多层次放射状的外观形态,某些器具上还具有回纹、云纹、蕉页的纹理,与时代相符。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粗放与细腻两种绘画方式,具体表现为白地青花纹饰与青花涂地章留白纹饰,有的器具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在器具上绘有青料星点以及剔刻花筋叶脉。元代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上的典型特征是线条酣畅流利、笔触细腻。器具绘画上用于装饰的主要有动植物装饰、人物故事装饰、仪器几何装饰等。

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具有一些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海水纹、花卉纹、云间纹、云纹、卷草纹、竹石纹、鱼藻纹、钱纹,等等。

(三)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

元代青花瓷器上图案的典型特征是图案发光鲜艳,同时在浓重处有黑点疵点,闪烁着金属光泽,这种光泽人们常称为“锡光”。如果把瓷器对光斜视,就会发现锡光上移,与周围蓝色区域处于同一平面。这种特征不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后者瓷器上的铁锈斑常常没入釉内,外观呈现凸凹不平的形状。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来源史籍并无记载,因而近些年关于青料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综合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其一来源于波斯;其二来源于印度;其三来源于远东的蓝色料Smalt而制,而Smalt又必须与锰矿或钴土矿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描绘青花瓷器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中青料中钴料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元代青花瓷器所测试的样本数量偏低,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然而笔者坚信,随着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终将被解决。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体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记呈现厚重的特点,通过对其断面以及器底观察分析得出其胎质与明清瓷器相比,不够细腻洁白同表面粗送同时分布着许多细小气孔。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胎的主要成分是瓷石与高岭石合理搭配而制。而高岭石的使用加大了瓷器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而加大了烧成概率,同时瓷器整体强度提升降低了变形,这些都是烧制大器物的基础。

(五)元代青花瓷的釉

元代青花瓷的釉主要呈现白中闪青色。通过科学测试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青白釉以及卵白釉,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方面,其釉中氧化钙含量比青白釉低而比卵白釉高,而氧化钠与氧化钾的含量却比卵白釉低而比青白釉高。

(六)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征

其一,器具的表面特征多数为砂底无釉,玉壶春瓶除外。

其二,对于瓶、罐、壶来说,都是通过先分段成型再进行粘结,从外观来看,接痕明显。

其三,圈足出现扭曲,常常有斜削修足的现象,而且底部含有鸡心状凸起。

其四,器具的外底部出现不规则的釉斑,这种釉斑是施釉过程中工匠粗心洒在上面的,因而导致每个器具的釉斑都呈现不同的形状。

其五,在器具底部露胎处常出现疵点。

其六,对于梅瓶而言,其颈部大都呈梯形。

(七)元代青花瓷器款识

多数的元代青花瓷器都不署款,除了个别瓷器如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原创的署款外,其他瓷器的教识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三、常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

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做工细腻、外形精美,但是国人对其仿制大概在30年前开始,原因有二:其一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认识相对晚;其二,清代皇宫藏品中并没有元代青花瓷器样品。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著名瓷器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东风瓷厂与陶瓷馆开始协作进行元代青花瓷器的复制,他们通过使用手工制瓷的方式,以原物为模型,在纹饰、胎釉彩、外观造型以及烧制工艺上进行模仿,经过两年的努力,仿造出多种盘、瓶、炉、罐。成品经过瓷器专家鉴定,认为这种仿制品基本保持当时的艺术形式以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足可乱真。但是如果以发展的观点看这些仿制品,则可发现这些瓷器精美度要高于真品,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在仿制过程中为了追求一种精美工艺品并不追求逼真导致的。此后各种仿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仿制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主要出现三种形态:其一照葫芦画瓢;其二别出心裁;其三画蛇添足。

所谓照葫芦画瓢是依据真品,仿制出外型上基本一致的瓷器,这也的风险是古玩市场上最多见的一种仿制方式。

所谓别出心裁是依据真品,一部分仿制真品,一部分自己创造。比如在造型上进行仿制,在纹饰上别出一格,或者纹饰上相同而在造型上别出一格。

所谓画蛇添足是依据真品,依葫芦画瓢作出仿制品,然后再加上一些别的成分,比如常见的把元代其他陶瓷中的款识移植到元代青花瓷器上。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鉴别分析发现,不管是从纹样方面还是从造型方面看,元代青花瓷器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当前的仿品无论再怎么逼真,都无法仿制出像真品一样传神的工艺品,仅仅追求形似,是无法从内在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的。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鉴别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因而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进而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


青花瓷是陶瓷工艺中的瑰宝。它以显示对比分明的青白二色而定名, 其制作工艺是: 以着色力强, 色泽浓艳清新的钴料在高岭土瓷胎上绘以纹饰, 然后施透明清澈的白釉, 经1350度高温烧结而成。成品的釉下彩呈现蓝色花纹, 明净典雅。过去陶瓷界多认为青花瓷的烧制, 始于元代。

1985年江苏省扬州出土一件绘有成株牡丹及如意云纹的青花大碗残器, 其纹饰与唐代铜镜传统图案花纹相同。由上海中国硅酸盐研究所对其瓷釉﹑色料进行化验, 所得的科学数据证实, 该残器系河南省巩县窑产品, 其蓝天色花纹为釉下钴料绘就。与此装饰大体相同的瓷器, 近年在美国﹑丹麦﹑叙利亚﹑日本及香港等地亦继有发现。经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陶瓷学术会讨论, 学者们以目前发现的这一实物标本为据, 认定青花瓷早在唐代已烧制成功。它是唐代巩县三彩的姐妹艺术,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的烧制不是偶然的, 它受到唐代巩县窑﹑长沙窑及宋元两代磁州窑﹑吉州窑釉下彩绘的影响, 进而在景德镇官窑烧制成功的。 元青花缠枝花镂空器座 元青花三顾茅庐罐, 元代青花的研究热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陶瓷界即已着手探索元代青花。

1929年被子闽籍旅英华侨吴熙运销到英国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原系北京智化寺的供器, 署有至正十一年( 1351年) 铭款, 其颈部题字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 祈保合家清吉, 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星源祖殿, 胡净一元帅打供。”瓶身绘缠枝菊﹑莲﹑牡丹﹑蕉叶﹑飞凤以及海水云龙为主体纹饰, 笔触有力﹑青色浓艳﹑形象生动。此瓶为英国人泰乌多福勒特茹所收藏, 而被黄人霍布逊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波普博士将其定为“至正型”, 亦有“熙型”之说。从而以其为标志, 开始对元代青花瓷在朦胧中进行研究。六十年代, 海内外广泛展开了研讨元代青花瓷的热潮。初期的一些文章提到的主要是散见于中亚地区伊朗德黑兰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中之藏品。当时认为, 传世的元代青代青花瓷为数不多, 且大都已流落异国他邦。但据近几十年来的考察, 仅国内各省博物馆﹑文物单位藏品和历年窖藏﹑墓葬出土, 以及散落于社会上的元代青花瓷传世品, 陆续被发现的, 为数已不少, 其存量与质量均不亚于国外。近年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残片更是难以统计其数, 江西景德镇御窑及湖田等窑址的出土物造型繁多, 扬州唐城遗址附近也出现不少。在国外, 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阿曼中亚地区及“丝绸之路”的出土物也屡有发现, 可见当时盛烧之状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盖罐 元青花缠枝菊连座炉, 国内现存元青花的经典之作, 从制作工艺上看, 元代青花瓷多姿多彩, 并非象旧时所说俱为厚重粗笨。

1975年, 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征得湖北省黄梅县元延佑六年( 1319) 墓出土的青花缠枝塔式罐, 肩部四面对称狮﹑象首堆塑, 纹饰简便, 青花色泛灰不鲜, 应予测试。 1964年, 河北省保定市出土一批窖藏青花瓷, 计有青水白纹云龙梅瓶﹑狮球玉壶春瓶﹑缠枝牡丹执壶, 形制约为八方。江西省高安出土的一批青花云龙牡丹梅瓶﹑云龙荷叶盖罐, 河北定兴县出土的特殊造型的青花松竹梅高足碗,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凤首扁壶﹑出戟花觚﹑托盏﹑洗, 广东省发现的青花鸳鸯 ﹑人物舟船﹑葵口松竹梅浅盘均为难得之物。 

1978年, 浙江省杭州元至元丙子( 1276年) 纪年墓出土青花瓷座观音像三件, 系元青花烧造年代最早的作品。辽宁抚顺市发现的六方兽耳尊, 南京明洪武二年沐英墓出土的萧何追韩信梅瓶, 湖南常德元墓出土的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安徽省蚌埠市明初汤和墓出土的双兽耳尊, 江苏省金坛县窖藏出土的云龙罐, 四川省出土的青花“至正七年”款的盖罐, 广西省出土的尉迟恭救主罐, 湖北省发现的“四爱”人物梅瓶和新疆“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高足豆, 更是弥足珍贵。甘肃省天水市窖藏出土的一批元青花瓷中的凤纹梨壶﹑青海省发现的青花器座﹑内蒙古自治区窖藏出土同于元大都龙纹碗的青花象纹碗等器的的胎厚体重, 有的胎薄体轻, 玲珑剔透, 均是典型的精美作品。最近香港拍卖行出现了一件三顾茅庐罐, 纹饰新颖, 应予重视。 元青花缠枝牡丹梅瓶 元青花庭院狮子折沿盘, 元代青花的艺术成就与鉴定要领, 《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载: “浮梁瓷局, 秩正九品, 至元十五年( 1278年) 立, 掌烧造磁器。画局秩八品, 掌烧造诸色样。”由此可知, 元代青花瓷是在浮梁局直接组织﹑管理﹑指导下的景德镇匠人以其惊人的技艺烧造出的艺术佳品, 当时参与制作的还有从西域俘来的工艺技术人员。

元青花瓷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要是它适应了元统治者生活习俗与审美的需要, 此外也与北方磁州窑釉下彩绘瓷的生产以及与中亚文化的交流﹑瓷器外销等因素的激发有关。

1﹑ 造型特色在造型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四系扁方壶﹑执壶﹑凤首壶﹑梅瓶﹑玉壶春瓶, 口径达45厘米的大盘﹑大碗脱颖而出, 都与传统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如梅瓶, 器型高大粗壮, 器身上肩肥腴, 腹下削瘦, 配以稳定的器座, 造型十分新颖。它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观与实用需要的历史产物, 因此, 烧制多样的美器是很自然的。更加新颖的造型有: 多穆壶﹑僧帽壶﹑梨式壶﹑龙凤壶﹑葫芦瓶﹑S耳瓶﹑戟耳瓶﹑蒜头口瓶﹑双系小口罐﹑鸟食罐﹑鼎﹑炉﹑豆﹑ ﹑高足杯﹑杯盏﹑大碗﹑墩碗﹑折腰碗﹑浅盘﹑葵口洗﹑菱花口大盘, 口部呈平沿的梅瓶等等, 其形制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元青花纹饰由当时的画局出样, 其工艺采用印﹑堆﹑绘﹑先印后绘﹑剔花﹑镂孔﹑堆塑﹑填色﹑洒点﹑绘画等技艺进行装饰, 收到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 元青花西厢记罐 元青花开光四爱梅瓶。

2﹑ 钴料的变化元代青花所用钴料, 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 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 层次清晰, 明净素雅, 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 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青花装饰丰富多彩, 描绘有细腻入微和线条粗放之分, 常用青花涂染为地章留白的处理手法, 或加以浮雕工艺, 或阴刻剔出花筋叶络, 使之突出, 更富立体感, 或在繁密复杂的纹饰空间染以蓝色, 将留白的翎毛﹑花卉衬托成生动的画面。绘画精致而细腻, 构图繁缛, 器体纹饰多至八九层, 但主次分明, 处理和谐。器物口里往往也加绘蕉叶﹑云纹﹑回纹装饰。多饰变形莲瓣, 如意头形的倒垂云肩, 其中时绘海水﹑花卉或祥禽瑞兽。牡丹花瓣留出白边以显层次, 花大叶大形如手掌, 精工细绘, 栩栩如生。绘工粗放者用笔雄豪遒劲, 寥寥几笔构成梅菊﹑云纹, 形象极为生动。

3﹑ 丰富的纹饰 元青花松竹梅盏托 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洗口象耳瓶 元代青花纹饰内容题材丰富, 繁花似锦。云龙纹是历代沿袭运用的纹饰, 龙的形象一般是头小﹑双角﹑颈细身长, 有三﹑四﹑五爪之分。龙凤纹主要为独龙﹑团龙﹑行龙﹑穿花龙﹑云凤﹑穿花凤。云纹有团云﹑灵花龙﹑如意形云﹑飘状长带云, 一﹑二连三云片或山字形大片云。动物有: 天鹿﹑麒麟﹑狮﹑虎﹑豹﹑象﹑鹿﹑羊﹑海马﹑白兔﹑仙鹤﹑孔雀﹑鹭鸶﹑长尾鸟﹑芦雁﹑鸳鸯﹑莲池鱼藻﹑秋虫螳螂等, 均极逼肖。花卉有: 牡丹﹑月季﹑荷莲﹑蕃莲﹑宝相花﹑菊花﹑梅花﹑月影梅﹑松竹梅﹑牵牛﹑射干﹑灵芝﹑芭蕉﹑竹石﹑瓜果﹑葡萄等。人物多采用历史故事, 主要有: 蒙活将军﹑周亚夫细柳营﹑萧何追韩信﹑韩信赠金﹑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吕洞宾﹑尉迟恭单鞭救主﹑四近人物( 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如靖爱梅﹑王羲爱鹅) ﹑西厢( 拜月﹑拷红) 等等, 以及仕女﹑婴戏图。佛教的法器金刚杵﹑道教的八仙也入画面。人物形象多高大而清秀, 但开光四爱人物则景小, 神态飘逸, 辅助的边饰采用卷草纹﹑钱纹﹑水纹﹑回纹﹑串珠纹﹑蕉叶﹑变形莲瓣纹等。文字诗句者较少见, 这一装饰系受磁州窑影响, 如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高足碗, 以草体书写“人生百年长如醉, 算来三万六千场”的警世之言, 书体流畅。还有上写“福”“寿”以及属姓氏的何﹑黄者。纪事干支纪年铭也见于装饰之中, 如“至正七年”即是。

4﹑ 胎釉处理 新仿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盖罐 新仿元青花海水龙纹罐, 元代青花瓷鉴定要领, 除对以上造型﹑色彩﹑纹饰细致体察, 认真研究, 掌握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外, 识别胎釉及工艺的处理也十分重要。以景德镇的湖田烧造的元青花瓷而论, 胎质坚细, 露胎砂底光滑, 时有附着铁色斑点, 尊﹑罐类底部边际略有浅显较宽边足, 盘类足内边呈坡形, 梅瓶类足边刮削棱角有力, 干净利索, 宽窄不齐。玉壶春瓶圈足边线虽然齐平, 但有显示里出外进之疵。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般较厚, 色泛青白, 往往有欠润泽。通常称之为卵青, 较有光亮的则青白度稍弱, 它与明﹑清瓷的釉面色泽显然不同。元代烧制青花瓷的窑场, 尚有云南玉溪﹑建水, 浙江江山县, 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水平为最高, 产品远销国外, 成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瓷器而名扬世界。

八十年代起始, 海内外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元代青花瓷赝品, 多为独出心裁臆造的古怪器型, 确是新颖。即使据型摹制之器也大都走样, 其与原器相比差之远矣。大略观感作为现代艺术品尚可值得欣赏, 不善于识别很容易被其迷惑, 对此万勿自我陶醉。

青花瓷的鉴别


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应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每代都有变迁。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效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民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真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识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灼见的判定。

青花瓷为何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聊完了清明上河图,我们来聊一聊另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享大名的艺术品:瓷器。中国是瓷的故乡,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瓷是什么?按照严格的定义,瓷是用含有较高三氧化二铝的粘土制胎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烧成,并且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的器物。瓷器质地致密、不吸水分、叩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那么,一提起瓷器,大家就会想起什么呢?周董代表大家回答是的,提起瓷器,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青花瓷。一再刷新瓷器拍卖纪录的是它一回头,我们甚至能从家里的餐桌上找到它而且,不但中国人自己认,外国人也认。阿拉伯地区将元青花视为珍藏风靡欧洲的“克拉克瓷”,也是青花可是,为什么是青花?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的青瓷当仁不让论技术复杂效果华丽,高温颜色釉、粉彩、珐琅彩各擅胜场为什么偏偏是既不最古老,也不最高难的青花瓷成了中国瓷器代表的“国民瓷器”?这中间大有道理成熟的青花瓷,必须满足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这三个要素。明白地说的话从技术上,它是最早走向世界的成熟硬质瓷。从文化上,普通百姓、宫廷贵族、文人墨客、国外用户都可以通过青花瓷满足自己审美需求。这样的瓷器,又怎么能不成为“国民瓷器”?青花瓷成熟前,我国已经有悠久的瓷器制造史。也产生了许多名窑名器。比如唐代越窑的秘色瓷,比如宋代几大名窑等等可是,它们都是软质瓷。所谓软质瓷,是制作时烧成温度在1200-1250度生产出的瓷器,这样的瓷器质地较为疏松易碎,强度低,声音沉闷,瓷胎颜色也不纯净。当然,这不是古人不想提高温度,而是因为,原料不过关。瓷器原料中支撑高温烧成性能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如果原料中含量不高,那么就算将烧制温度提高,也只会把瓷器烧坏而已。同时,三氧化二铝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中显色为白色,所以,软质瓷因为原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低,烧成后瓷胎的颜色也不够白。这时候我们就看出青花瓷的要求不一般了。首先它必须是烧成温度高于1280度的高温硬质瓷。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造出了高温硬质瓷。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今天河北河南一代,蕴藏着天生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的制瓷原料。于是在隋唐到宋代,河北邢州的邢窑、定州的定窑,河南巩县的巩窑等生产出了质地细密,洁白胜玉的白瓷。这是真正的高温硬质瓷。窑温甚至达到了1380度。与之相匹配,可以胜任高温的瓷窑也发展出来。随着金灭北宋,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北方邢窑、定窑一系的高温硬质白瓷随着战乱逐渐荒废了。北方的窑工来到南方南宋的辖区,将经验和技术也代到了南方。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南方缺少天然高三氧化二铝含量的原料。南方制瓷的原料瓷石含三氧化二铝不高。同时石英的含量过高,石英在烧结凝固的过程中因为膨胀系数太大,石英含量过高就导致无法制作大型器件,只能烧小型的杯盘碗盏。于是高岭土走上了前台。匠人们在南方发现了含三氧化二铝成分极高的高岭土,他们将高岭土与瓷石混合使用,得到了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石英含量低的原料。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瓷胎的“二元配方”。原料问题解决,适合烧制高温硬质瓷的瓷窑也逐渐在南方推广,到了元代,南方的高温硬质瓷终于面世了。一直以来,元青花都被认为是一个迷。仿佛横空出世一般,在出现后仅仅几十年,就把青花瓷推上了第一个艺术顶峰,下一个顶峰的出现,就要等到清康熙年间了。南方高温硬质瓷的出现只是个基础,元青花的爆发,还需要其他几个因缘的际会。技术上是釉下彩技术的传承。釉下彩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器身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一次烧成。烧成后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覆盖,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青花就是釉下彩的一种。在青花瓷成熟之前,釉下彩技术在中国早已出现。唐宋长沙窑和吉州窑的釉下彩装饰已经非常成熟青花是特定使用含钴的色料作为蓝色着色的釉下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雏形所以彩绘技术一直是成熟的,需要的,是能将之推上艺术高峰的人。元代,文人不幸,艺术却因此有了别样的发展。在清明上河图系列中提到过,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到了元代,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没有了上升通道的文人寄情于艺术。“元四家”是山水画走向文人画的代表。同样,中国画的技术也在失意文人的手中带入了瓷器制作。用毛笔在瓷胎上用国画技法描绘图案,才是元青花一出现就攀上艺术高峰的原因。从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绘画。我们可以窥见元青花绘制技术的高超。我们看,描绘萧何的面部与背部使用的线条明显不同,背侧,画师画做阴暗面,线条粗状厚实,面部则为亮侧,线条纤细恬淡。就是同属亮侧的面部,在不同位置,线条也自不同。额头、眼角、鼻梁这些高光部位线条又细又淡,而鼻孔阴暗处线条粗而浓重。勾勒时通过线条的弯曲、转折、粗细、干湿、深浅等变化把物体的明暗、高低、远近、主次关系表现出来,这就是国画“十八描”的技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变化完全融合在一笔画出的线条中,就是说这些线条的变化是在娴熟的运笔中自然完成的。再来看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上的山石树木。这里的山石画法很明显使用了山水画中画山石的“皴”法,使用“侧锋用笔”,把笔管侧向一方,笔锋斜散在笔画之间,在山石的轮廓描绘中则不断变化使用“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靠笔锋的正侧变化形成起伏,表现山石周缘的迭积。这完全就是中国画。只不过把绢和纸换成了瓷瓶,把墨换成了青花颜料。元青花纹饰的绘制基本延续了宋代院派绘画风格,对用笔要求严格,绘画层次丰富,纹样的色阶变化多样。在艺术上直接攀上了顶峰。有了高温硬质瓷,有了顶峰的纹饰绘制工艺和画家,青花瓷的出现只剩下一个最后推动了。因为,在之前的中国,钴蓝色纹饰并不流行。唐宋时期流行的釉下彩纹饰,大多是褐色、黑色。蓝色纹饰在民间并没有多少人接受。这个推动适时就来了。随着旭烈兀西征的胜利,蒙古人统治了中东大片阿拉伯文化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居民,就喜欢蓝色的花纹装饰,他们尤其喜欢当地出产的颜料那种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蓝色纹饰。他们向中国的制瓷业发出了订单: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青花瓷诞生了。也因此,元青花开始就用的是进口的蓝色颜料: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苏麻离青”。以满足主顾的爱好口味。这也是元青花的精品大量保存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内反而并不多见的原因。实际上,直到明代前期,青花还没有被普通人接受,大部分只是为了出口而生产。明朝来了,情况一下发生了改变科举恢复,读书人又有了上升通道元代短暂的绘画高手进入制瓷业的时代过去了。在青花上绘制图案的,又变成了普通工匠。明代的青花纹饰,就很快走向了固定纹饰的绘制。固定纹饰是匠人可以反复使用从而熟练掌握的,相比之下,其艺术水平大大下降了,但相比之下却带来了一个好处:可以大规模批量复制生产,产量大大增加了。而明代的青花遇到了新情况,随着中东的战乱和明初的海禁,来自中东的订单大大减少,于是在明初短暂地还使用了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后,国产青料取代了进口货。中东的土豪没了,但欧洲人来了。随着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东方航线,欧洲人进入了东亚世界的海上贸易市场。很有意思的是,欧洲人也喜欢蓝色花纹装饰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是他们从没见过的高温硬质瓷,一下就打动了欧洲人。于是欧洲贵族取代了中东土豪,成为青花瓷新的海外大单提供者。但欧洲贵族与中东土豪在口味上有点不同,不大喜欢发紫的蓝色,而是喜欢海水那样的蓝色。于是从明代中期起,随着外销瓷器的色调转变,青花瓷的总体色调也开始转向符合欧洲人口味的纯正海蓝色。那时候葡萄牙大帆船将整船的青花瓷遇到欧洲。万历时,荷兰人俘获了一艘装载有十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大帆船,并将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引起了轰动。因为葡萄牙人打死不说产地在哪,于是只好用船将青花瓷命名为“克拉克瓷”。当然,这还是中国的大单外销青花瓷。长时间的大单青花瓷生产,使得青花瓷在外销之外,有了进入中国百姓生活的机会。虽然艺术性下降,固定装饰花纹中各种吉祥图案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一件便宜但坚固耐用,还绘有吉祥图案青花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满足了使用的需求,也满足了审美的需求。因此,原本在国内并不流行的青花瓷逐渐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广泛接受了。到了清朝建立,青花瓷却意外迎来了另一个艺术高峰。明清易代,满族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宋元易代时的氛围又重现了。虽然清朝保留了科举通道,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不愿出仕的读书人不得不自寻出路。康熙时,以“清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受到追捧,王公贵族喜爱中国画风格的青花纹饰,并成为主流社会风尚。于是在这一时期青花瓷装饰中又出现了元青花那种追求中国画效果的风尚。在技术上,为了追求对中国画的模仿,随着发色青翠艳丽的产自云南的钴蓝原料“明珠料”的发现和使用,青花瓷制作工匠通过使用几种产地不同产地的青花料绘制青花纹饰,使纹样颜色产生更多的色阶变化的办法,按照通俗的标准青花纹饰中出现五种不同色阶变化即为纹饰精品,色彩变化号称“墨分五色”,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一般绝大多数青花瓷的纹饰都为二到三个色阶,康熙时最精彩的作品色阶多达十三个,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水墨画。这样,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画画风和表现力的回归,攀上了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就这样,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谱吸引。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青花瓷领涨中国瓷器


中华自古多名瓷。明净素雅、幽靓隽逸、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的青花瓷,则被誉为最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如今,业界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窑出产的青花瓷作为收藏的首选。

航诚艺都商场经营青花瓷的谢先生告诉记者,收藏青花瓷要注意考量瓷器在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价值。

第一,看钴料,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主要是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出自高级的工艺师之手。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当下,“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着称。即使是今天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

2005年,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在伦敦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陶瓷艺术品,再次拉升了青花瓷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青花瓷价格上涨远远超过其他品类陶瓷,几乎一年一个价。作为青花瓷三大家之一的王锡良在十年前创作的青花小盘卖价不过2000元,现在市场交易价格已达20万元以上,10年涨了100倍。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其中主要产自景德镇的官窑青花瓷,近几年价格更是一路上升,显示出较大的投资潜力。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代瓷器!


故宫陶瓷馆坐落在文华殿内,安静低调,国宝重器汇聚于此。

整个陶瓷馆逛一圈,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从个人兴趣出发,这里选取一个时间段,只关注元代瓷器。

元代建国时间没有超过100年,行色匆匆。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留下了诸多划时代的贡献与创新。其中,透明釉的广泛使用,可以说是里程碑性质的,掀开了中国瓷器史上的又一新篇章。

蒙古族当时的生活方式落后于汉族广大地区,但手工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有一定技能的工匠,其地位可以世袭。

在元王朝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元代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而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则使景德镇的瓷胎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元青花,谁也绕不过去——

元 青花飞凤麒麟图盘

元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元 青花凤穿牡丹图执壶

元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图花口盘

2005年7月12日,这一天对于元青花乃至中国瓷器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创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元青花也从此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 青花花卉纹鼎

元代的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自不必说,釉里红和红釉、蓝釉也都是元代始创。艳丽异常,过目难忘——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元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元 釉里红转把杯

草原民族对于鲜艳色彩的追逐,结束了宋代以来制瓷业崇尚玉质的传统。并且通过发达的贸易通路,将青花瓷和各类颜色釉瓷传播到全世界。

元 蓝釉白龙纹盘

除了景德镇窑以外,元代人继承了前朝那些著名的窑址,如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下面等待出场的是元代钧窑,亭亭玉立,惊鸿一瞥——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带盖梅瓶

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接下来,龙泉窑亮相,看看洗里究竟是几条鱼:

元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窑的造型和色彩,几乎是完美的,看到下面这把壶,忍不住要哼唱这样的歌词:“你所拥有的是你的身体,诱人的美丽;我所拥有的是我的记忆,美妙的感觉。”

元 龙泉窑青釉执壶

最后还有,粗犷率性、快意恩仇的磁州窑——

元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康熙青花瓷的鉴赏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