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造 > 导航 >

北流陶瓷从“制造”走向“智造”

北流陶瓷从“制造”走向“智造”

古代瓷器制造 古代瓷器烧造 陶瓷艺术

2021-04-13

古代瓷器制造。

依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北流的日用陶瓷正走在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大道上。

北流日用陶瓷生产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该市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为使陶瓷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北流除了每年以优惠条件招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北流就业外,还加大市陶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和培训产业工人的力度,至今已为陶瓷企业培养和培训了1.28万名合格的员工,还与学院合办景德镇学院成人教育北流函授站,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全市现有陶瓷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0多人,工艺美术大师6人。拥有广西唯一的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日用陶瓷检测中心、省级陶瓷工业园区。

为确保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北流每年投入5000万元以上用于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开发、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的能力建设,让传统的日用陶瓷产品由“制造”向“智造”蜕变。结合地方实际,先后成功开发了煤改气、煤改电、燃煤窑炉烟气湿法脱硫除尘技术等多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现在,北流陶瓷行业已获授专利229项,其中国内实用新型专利5项,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内外观设计专利188项,国外外观设计专利34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励26个,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品牌建设。目前,北流市已有40多家陶瓷企业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3家获得输美资格认证和出口日用陶瓷质量许可证。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洲的美国、加拿大,非洲的南非,亚洲的日本、印度、阿联酋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约占70%,其他地方约占30%。三环集团日用陶瓷产量和销售收入自2001年起连续10年在全国同行中名列第一,出口创汇除2009年度排名第三外,其余均排第一位。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上海陶瓷博览会 传播“中国智造”


继去年上海国际陶瓷生活艺术博览会成功举办之后,第二届陶博会又将于11月11日在世贸商城揭幕,今年的主题是“中国智造”。

今年参加陶博会的除了去年的参展商之外,还有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韩国、日本等国机构踊跃报名。组委会表示,中国正在崛起,用国粹陶瓷构建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后世博时代,创新与创造将演绎为城市的自觉使命。国际视野、中国智造、引领风尚将大幅度提升上海陶博会的价值,更是一年一度城市生活美学的发布会,博览会将以跨界的姿态链接生活与艺术。本届陶博会将设主题馆、国际馆、生活馆、艺术馆、新锐馆、体验馆,还将设置一个活动发布区,同时分设六大外围展与之互动。已经启动的“2010茶曰”——高淳陶瓷维特佩尼杯国际设计大赛将分设评审奖和媒体奖,这也是中国陶瓷界首次出现单独的媒体奖。它和专业评审在趣味、文化上的差别,将成为本届陶博会上一个有意味的话题。

本届大赛本月正式启动,11月揭晓评奖结果并颁奖,大赛意在挖掘、扶持陶瓷设计创意人才,振兴中国陶瓷文化。大赛将吸引意大利、芬兰、荷兰、英国、德国、瑞士等国的设计师、艺术机构和院校及国内活跃的设计师、工作室以及院校参与。大赛最终将评选出最具创意水准、最有发展潜力、最被市场接受认同的设计师作品,并给予奖励和广泛的推广,充分传播当代中国陶瓷和中国智造的魅力。

淄博日用陶瓷:从传统走向创新


盘点2012年淄博日用陶瓷行业,最热关键词就是“创新”和“品牌”。

今年以来,淄博日用陶瓷克服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以深化发展“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战略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动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保持了全行业创新增添活力的良好态势,形成了淄博陶瓷行业发展的突出特色。

目前,淄博有近300家日用陶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09家。2012年,我市日用陶瓷企业压缩低档产品,大力发展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在淄博日用陶瓷行业中,国家机关用瓷、高级宾馆饭店用瓷、陈设艺术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发展迅猛,呈现出强项更强的良好局面。山东硅苑科技在连续供应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用瓷器的基础上,靠技术创新和材质优势,再次赢得为第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和委员提供专用瓷器荣耀,续写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新篇章。

盘点2012年,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以淄博刻瓷、陶瓷雕塑、陶瓷彩绘和以高档艺术瓷为主的陶艺作品,生产比重不断增加,已占到日用陶瓷总量的20%,占全行业总产值30%,逐步形成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镁质强化瓷、华青瓷、鲁青瓷、高韧性抗冲击镁玉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已突破日用陶瓷总量的40%。以炻器、白瓷为主的出口陶瓷年出口创汇能力达3亿美元以上。以氧化铝、氧化锆为主的高技术陶瓷,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强势发展,势头良好。

截止到目前,淄博陶瓷全行业完成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了2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实现利润和利税33.6亿元,同比提高20%左右。预计,2012年淄博日用陶瓷行业全年完成产值240亿元、收入235亿元、利税36亿元、利润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以上。

陶瓷产业园助力转型升级 夹江陶瓷从传统走向高端


施釉生产线对瓷砖施釉、喷墨印花,包装工人将成品打包装箱,运送陶瓷的货车不时从厂区大门进进出出……7月18日,记者走进夹江县经济开发区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窑炉里炉火正旺,一片片精美的陶瓷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流出”,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夹江县“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竣工项目,今年3月,夹江县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的首条年产1500万平方米高档喷墨陶瓷生产线顺利竣工点火,标志夹江高端陶瓷产品转型升级驶入新的里程碑。

企业转型:西部最长天然气窑炉投产转型重视节能、环保

“十多年前,还能看见厂房上高高耸立的冒着黑烟的烟囱,生产车间里到处弥漫着厚厚的粉尘,墙壁都染黄了……”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彭春祥还清楚记得,10多年前老厂生产时的情形,受设备陈旧、产能低、能耗大、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传统陶瓷企业发展很快面临瓶颈。而这一现状也是当时夹江绝大多数建陶企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而如今,用半年多时间建成的先进陶瓷生产线,让彭春祥感叹简直是“脱胎换骨”的改变。走进生产车间,第一感觉便是整洁、明亮。2条长580米、宽3.2米的国内最先进,西部最长的节能环保天然气窑炉炉火旺盛,瓷砖从原料到压制、烧成、施釉、再烧成,到最后成为成品从机器中“流出”,近2公里的“旅程”,几乎全部通过机器来完成,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又通过连接在上方的一条长长的管道再次回收利用,大大节省了企业能耗。

“试生产一个月以来,人机磨合很快,现在每天产量可达4万平方米,不仅产量比过去大大提升了,能耗也比过去下降30%。”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平珍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达4亿元,分2期完成建设。全部竣工后年产量能达3000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可提供1500个以上就业岗位。而这仅仅只是夹江县大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技术升级:打造高端陶瓷产业园建陶企业“靓丽转身”

近年来,夹江陶瓷产业发展受到生产线产能低、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园区规划混乱、人才缺失等因素制约,致使产业发展面临多重瓶颈。为此,2013年夹江县规划建设了高端陶瓷产业园区。这个坐落于夹江县吴场镇的高端陶瓷产业园区,总投资16.66亿元,主要引进高端陶瓷企业及配套产业。项目将于今年8月完工,10月完成项目点火。

目前,以盛世东方瓷业为代表,园区内已入驻了新中源、新万兴、华宏、米兰诺等知名建陶企业,传统陶瓷产业正在一步一步实现“靓丽转身”。而以夹江高端陶瓷产业园为载体,一大批创意陶瓷、特种陶瓷、工艺陶瓷等项目也顺势而生。其中广乐、建翔、康荣等陶瓷新线项目正准备开工建设。此外,总投资16.8亿元的伟经物流、米兰诺、华宏、华宸等陶瓷项目也开始进入立项阶段,即将开始破土动工。截至4月,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45.18亿元,同比增长18.58%;工业增加值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15.90%;利税总额达1.069亿元,同比增长10.20%。

政策支持:投资46亿元助力夹江传统陶瓷升级转型

7月17日,2014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西部瓷都建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夹江县召开。

会上,夹江县委书记廖克全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更大程度提升夹江县陶瓷产业发展,近两年来,夹江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力引导政策。先后出台了《西部瓷都产业转型升级保障行动计划》、《促进高端陶瓷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等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5000万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落实了重大项目全程代办等制度,营造出开放的政策氛围、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安定的社会秩序。

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投资发展热潮,近两年,夹江县共投资46亿元实施技改,新建了陶瓷生产线50条,引进和采用5D喷墨印花、一次烧成宽体窑炉等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此外,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高端陶瓷产业园和占地400余亩的西部瓷都大型物流中心也正加快建设。一套组合拳下来,全县陶瓷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生产成本下降了20%,2013年,全县陶瓷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签约正式投资项目近200亿元。

“陶瓷是我县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我认为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廖克全说,夹江县在抓好企业现生产、稳定增量的基础上,全力推动陶瓷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园区平台建设,力争在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上取得实质突破。只要我们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产业的前端,做精产品、做深产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日用陶瓷从“锅碗瓢勺”走向艺术个性化


讯:日用陶瓷是老百姓的生活必备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用陶瓷的消费已不局限于“锅碗瓢勺”,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专家建议,为顺应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艺术化和个性化追求,生产企业不能只重“产值”,而忽略了品质设计。

日用陶瓷艺术化和个性化

咖啡杯碟套装、创意带盖马克杯、功夫茶具……近日,在广西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这些日用陶瓷由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备受瞩目。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告诉记者,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日用陶瓷分类越来越细,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饭具等,并且更趋艺术化和个性化。

记者在广西一家陶瓷商贸城看到,毛泽东像艺术瓷盘售价达7800元;将蒙娜丽莎的微笑融入装饰花面的一套咖啡杯碟套装也售价不菲。

傅维杰说,过去,日用陶瓷像“锅碗瓢勺”,一般在日杂商店里销售,用草绳绑成一捆捆地卖。后来是超市货架上有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富有设计理念的日用陶瓷出现在高档商场里,一套精美的陶瓷餐具价位几千上万,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实用。一些日用陶瓷也被作为装饰品摆在家里,体现主人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

与此同时,像服装、家具一样,日用陶瓷个性化定制也受到消费者欢迎。“个性定制陶瓷茶杯”“个性陶瓷变色马克杯”“个性定制陶瓷公仔”……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网页,不计其数。

南宁市民覃冰曾在网上定制过陶瓷保温杯,她说:“定制的陶瓷既可在商家提供的模板里选择喜欢的场景,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设计场景。”

重“产值”轻“品质”难以为继

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虽是“日用陶瓷生产大国”,产品的品质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日渐提升的需求。

我国日用陶瓷的产量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全国日用陶瓷总产值940亿元,总产量330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62%以上。

“我国有6000多个日用陶瓷品牌,却没有一个像德国罗森塔尔、英国威基伍德、美国雷那克斯等国际知名品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陈烈汉说。如今,在国内上档次的百货商店,不乏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品牌的陶瓷餐具、咖啡具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陈烈汉说,相比之下,我国日用陶瓷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造型大部分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定型”产品,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生产使用的花纸纹样,给人感觉陈旧、无吸引力。而英国的日用陶瓷,每3年更新一次造型,每一年半更新300个花面,每半年淘汰100-150个花面,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新花面不断问世。

有统计显示,在陶瓷出口国家中,德国、英国、日本的日用陶瓷平均每件售价是4-8美元,中国的平均每件售价是0.45美元,远远落后于德国、英国、日本、韩国。

究其原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王耀玲认为,中国许多陶瓷生产厂家只重“产值”,而忽略“品质”。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和来样加工的水平上,导致产品造型设计雷同,花色品种单调,一个造型就几种装饰,无法满足国际、国内市场消费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提升品质适应消费新需求

我国是瓷器之邦,陶瓷历史文化悠久,王耀玲认为,我国现代日用陶瓷要真正深入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必须从品质设计入手,传承古人在装饰画面、文化内涵、民族精神、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创作精神。

陈烈汉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化推动农民市民化,我国消费者对中高档日用陶瓷产品的内需空间还很大。一成不变的造型和装饰已不符合消费潮流,必须综合考虑形体构造、材质肌理、装饰纹样、装饰色彩,造型部位与部位之间、不同品种之间组合后的协调等方面因素。只有具备独创性的设计才有生命力,才能带来产品的繁荣与多样化,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

电脑制造的“陶瓷” 陶瓷进入IT时代


机器制造的陶瓷

在韩国的陶瓷工厂里几乎找不到手工的陶瓷工艺。从开始制作到完成品陶瓷制作的大部分工序都是自动化,几乎都是“机器制造”。

首先引人注目的可为成型阶段。一个拥有大象体积的两台机器每分钟制能制造4件陶器。如果更换部分则可以制造出大小和设计不依的150件陶器。

一位公司的有关联系人说:“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可能回出现10%~15%的不合格产品,其中一半以上的产品在形成阶段尤为重要。”

成型的陶器通过传送带运送。用海绵吸取异物,使表面光滑的作业将自动完成。

在陶器进入烤炉之前终于让我们发现了10名“工人”,他们的工作是检查出不合格产品。当你仔细观察陶器的制作过程时,你就会发现各个部分的工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检查不良产品。如此发达的自动化体系,很难找出不良制品。

初烤的烤炉其长度约为30米,且其20个区间的温度都不同。第一个炉的温度为600度,其实是温度上升到1250度以后缓缓降到600度的。初烤的时间大约为14~16小时,其温度全部由电脑控制。

陶瓷和家电制品的相逢

“请仔细观察该工程。虽然是韩国陶器的转写工艺法,但是也适用于三星电子家电产品”。

刚离开烤锅炉,孔科长便向记者说道。

转写工艺是指把画在纸上的图画印到陶器或者玻璃上的印刷方式。在光滑的表面涂上油漆,再贴上画有图画的转写纸,最后进行烤制,出炉时就只有图案留在陶器上。鲜明的转写图案有烘托整个陶器文化气息的重要作用。

韩国陶器去年在三星电子泡菜冰箱表面进行了设计,并在ZIPEL冰箱上进行了郁金香纹路的转写设计。韩国陶器今年将“设计部门”当作是盈利的又一收入来源并给予极大重视。

韩国陶器业务常务金武成说:“韩国陶器被誉为可以搬上诺贝尔和平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评价。在1990年超过了日本和德国的陶器工业的韩国陶器,现在将大胆走向世界市场。”

广西北流首届中国北流陶瓷博览会开幕


10月24日,首届中国北流陶瓷博览会在广西北流市举办。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集展览、商贸、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博览会,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均有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品牌。根据规划,到2015年北流市日用陶瓷年产量将达30亿件,建筑陶瓷可达8000万平方米,年产值超过130亿元人民币。当日上午签约的合同项目共有140项,合同投资总额176.48亿元,其中,投资合同项目64项,合同总投资额136.4亿元;贸易合同项目76项,合同总金额40.08亿元。

本届陶瓷博览会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享陶瓷发展商机”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经贸、学术、文化四大板块活动,突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化,促进陶瓷产业发展。

北流是中国陶瓷名城,是全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陶瓷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在龙头企业广西三环陶瓷的直接或间接带领下构筑了包括管理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国际市场优势等在内的一系列比较优势,为北流陶瓷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1年1-8月,北流市生产日用陶瓷10.53亿件,增长17.12%;陶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53亿元,增长38.64%;产品销售收入24.66亿元,增长32.06%;实现税金10981万元,增长27.83%;利润2847万元,增长40.32%。

陶瓷人才特区为北流带来“真金白银”


北流市紧扣“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大陶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设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陶瓷人才队伍,为促进陶瓷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陶瓷是北流的支柱产业,陶瓷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税收占20%以上。陶瓷兴则北流兴。而陶瓷产业面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面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巨大生存压力,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该市把陶瓷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市人才队伍工作的“特区”来抓,依托三环集团这个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的建设载体单位,发挥人才在陶瓷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助推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北流陶瓷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签约的方式柔性引进了多名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同时三环集团艺术陶瓷研究所与近1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大师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家书画大师胡忠元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周益军、蔡秋权等;此外,选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出深造,两年来,投入59万元,派出陈诚、陈林、陈梅等20多位企业管理骨干到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地方,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考察学习进修,培育了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家。三环集团还与学院合办学院成人教育北流函授站,为北流陶瓷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每年投入150万元,聘请广西工艺美术学校老师来公司上课,在三环公司内部培养了8名工艺美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艺术陶瓷学徒18名。此举的成效立竿见影:仅2012年,三环集团依托广西日用陶瓷工程人才小高地,承担研发国际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等项目3项,自治区技术创新项目16项。目前,“微晶陶瓷”、“桂玉瓷”项目已投入生产,获得销售收入4520多万元,利税1580万元。

近年来,北流陶瓷产业通过人才小高地实施的核心项目主要有:燃煤窑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大截面煤烧隧道窑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新器型新装饰产品设计开发等10项。这10项陶瓷核心技术促使北流的陶瓷产业迅速适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同时也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明确了发展方向。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北流的陶瓷产业在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下,勇立潮头,顽强地经受住了冲击,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该市104家陶瓷企业有85家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与此同时,整个陶瓷行业由单一的日用陶瓷生产逐渐向建筑陶瓷、工艺陶瓷、卫浴陶瓷等多样化转变。特别是三环集团,收获了人才带来的巨大效益。集团实现了日用陶瓷产量、销售收入等两项指标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行业合作伙伴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和贵宾礼品、英国威廉王子婚礼用瓷供应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泡沫陶瓷”即将落户北流,同时,该市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获得“中国陶瓷名城”称号;北流陶瓷工业园区成为“广西超百亿元园区”。

“人才特区”的建设,为北流陶瓷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北流陶瓷业转型重生 迈向“绿色陶瓷城”


在绵延发展了1000多年之后,北流陶瓷业今天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逐步从“高污产业”转向“无烟产业”。

陶瓷业是北流经济之根,年产值近50亿元。与许多高污产业结出的果实一样,制瓷业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滚滚烟尘。近年来,当地环境承受力也在逼近临界点。“绝不能让子孙后代为我们今天的短视行为埋单!”北流市党委政府深感责任重大。

于是,一场混合着转型痛苦与重生喜悦的陶瓷产业大升级拉开帷幕,“千年瓷都”开始了美丽的“窑变”……

拆一根黑烟囱补助25万元

“轰隆”一声,一根数十米高的旧烟囱头一歪,倒在地上摔个粉碎。

4月15日上午,在北流市城区,烟囱的主人、陶瓷厂老板卢文玲远远地看着这一幕,长叹一口气,有几分不舍,又有几分解脱。旧厂的拆除、新厂的建造,要花费她大量资金,但形势逼迫企业转型,她必须走下去,期待新的更好的开始。

但对于130多万名北流人民来说,随着烟囱纷纷倒下,新的生活已经开始。

多年前的情形,令家住陶瓷厂附近的李光不堪回首:“细灰覆盖了整个城市和天空,一刮风,灰尘便扬起来,形成一团无边的迷雾,仿佛置身于沙漠之中。每天回到家,都要擦掉脸上那层灰黑色的粉尘。”

那些不停喷着黑烟的烟囱,就是污染的源头。从城外看去,大小烟囱密密麻麻地直指天空,像一片令人生畏的邪恶森林。

自去年开始,为彻底治理陶瓷企业黑烟污染问题,北流市对陶瓷企业开展了彻底的整治专项行动,由市委书记亲自抓,无论企业大小,皆在整治之列。不到一年时间,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便依法强制关闭了14家企业,另外对三环、仲礼等企业进行治理,强制安装静电除尘加脱硫塔14台套,拆除黑烟囱26条。

整治行动直接触及众多企业利益,北流市舍弃了强拆蛮干之法,而是采用“强制+协商+补贴”的组合拳,比如拆掉一根烟囱补助25万元,最大程度减少了企业损失。由于工作方法刚柔相济,整治行动得以顺利推进。

拆烟囱、关工厂的同时,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迁移行动也在进行。在政府的引导下,陶瓷企业逐步撤出城区,而位于郊外、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日用陶瓷工业园区正张开双臂迎接迁移的企业。

“企业要做到‘净身入园’。”陶瓷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温后尧说,“新迁入及新建的陶瓷企业必须要采用无污染的燃气窑、电窑,拒绝黑烟囱。”

除了空气污染,企业废水也被严格控制。2011年4月,广西第一个县级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投产,日处理污水5000吨,未来第二期投产后,将达到1万吨的日处理能力。

目前,陶瓷工业园区内已集中陶瓷企业45家,年产值33亿余元。

“煤改气工程”摘除陶瓷业污帽

煤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而传统烧瓷对煤的依赖,使陶瓷业戴上了“污帽子”。因此,陶瓷业要“脱胎换骨”摘掉污帽,关键之一就是升级燃料,将煤燃料更换成更洁净的天然气或者电。

在位于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的锦昌瓷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采用新型天然气烧窑设备对环境带来的改变。

蓝顶白墙的崭新厂房里,通透明亮,地上洁净清爽,制胚、上色、烧窑……各种生产有序进行。地上无煤灰,空中无粉尘。站在一台长约5米、高约3米的天然气烧窑设备前,企业老板邹森告诉记者,这条天然气烧窑线耗资450万元,自带有完善的尾气与废水处理装置,排污极少。

他分析说,天然气窑虽耗资不菲,但因天然气燃料含杂质少,烧出的瓷器白度更好、硬度更大、釉面色彩纯净温润,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售价自然更高。此外,相对于煤窑,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天然气窑的生产线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条以煤窑为核心的生产线需要约400人操作,改造成天然气窑后,仅需200余人。

近年来,北流市引导陶瓷企业全面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淘汰传统的“煤窑”及烟囱,新建更环保的新型“天然气窑”、“电窑”代替,并为此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资金,对陶瓷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贷款投入进行贴息扶持。

在市环保局,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力争2012年年底拆除城区及工业园区所有陶瓷企业黑烟囱,实现北流陶瓷企业再无黑烟污染的愿望。”这意味着如在年底之前实现目标,全市50多家陶瓷企业都将完成“煤改气工程”,而那些资金不足或不愿投资改造的小陶瓷厂将被环境淘汰。

“拆烟囱”和“煤改气”还未全部完工,但已给北流市空气质量带来了明显改善。据市环保局提供的空气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8月21日城区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值为0.311,到2011年12月21日,这一数值降为0.192。城区居民有着直接的感受。“如今在街头,树叶是翠绿的而不是灰白的,风不再轻易刮起尘雾,我们也不用掩着鼻子逃回家。”李光感慨地说。

从“生产基地”迈向“绿色陶瓷城”

单从产量上说,有着“千年产业”之称的北流陶瓷业近年来可谓风光无限:年产日用陶瓷18亿件,连续7年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成为中国重要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

但是风光背后的发展软肋仍然十分明显。譬如,产量大但知名度偏低、售价偏低,一些企业满足于“小富即安”,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落后等。这种情形下,产业发展便过度依赖产能,加上技术的老旧,高污染高能耗便难以避免。

因此,在开展黑烟囱整治,引导陶瓷企业开展“煤改气”技术革新的同时,北流市逐步从整体上调整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包括大力发展陶瓷贸易、提升产品定位、树立陶瓷品牌等,全面升级产业链,提高各环节附加值。

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手笔便是打造了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简称“陶博会”),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升级提供了高端平台。今年4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陶博会”,签约总金额达180亿元。

“陶博会”的主会场——北流国际陶瓷贸易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贸易城。贸易城的旁边还配套建设了仓储物流区,勾勒出陶瓷物流大格局的雏形。

与此同时,产品领域的革新也全面到来。众多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创新陶瓷生产技术,开发高端产品线,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三环集团率先开发高档艺术瓷,重金聘请了一批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驻厂,创作出各种珐琅彩、粉彩、重彩等多种名贵装饰瓷,填补了广西工艺陶瓷的空白。

对于陶瓷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市委书记李玉振说:“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在数年内打造一个高端洁净的陶瓷业,把北流建设成一个绿色瓷城、文化瓷城和商贸瓷城,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基地。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流陶瓷从“制造”走向“智造”》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流陶瓷从“制造”走向“智造”》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