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举行

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举行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现代瓷砖

2021-04-13

陶瓷艺术。

10月21日,“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暨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第三次工作会议在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鲍俊凯,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易克钦,市人大事主任戴启文、胡志荣,市政协副主席潘义忠、刘朝阳出席会议。国内外有关权威机构、有关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联盟各成员单位、各产瓷区检验检疫机构领导和专家,部分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等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鲍俊凯、黄康明共同为“陶瓷艺术品检验鉴定评估中心”揭牌。

“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高端论坛是2011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是由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联合主办,景德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艺术陶瓷、国之瑰宝、防伪检测、守护诚信”,论坛重点围绕艺术陶瓷仿伪技术、检验手段、检验方法进行讨论,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径,期望在新的形势下能够对中国艺术陶瓷规范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走出一条健康发展新路。TAOCI52.Com

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是为更好地发挥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保障作用’促进陶瓷外经贸的科学发展,由唐山检验检疫局、景德镇检验检疫局、淄博检验检疫局、湖南检验检疫局醴陵办事处、佛山局(广东含潮州局)等下设的五个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秘书处,设在广东佛山局。2011年9月1日,陶瓷检测联盟正式启动运作,并提出了各实验室重点建设领域,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为陈设艺术瓷领衔建设单位。目前,联盟拥有各种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约650多台(套),价值总额6000多万元。获得认可的检测范围达22大类,认可的标准达600多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举行成果发布会


9月19日,淄博市举行第八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暨世界陶瓷采购大会、第四十三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淄博会场)、第七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成果发布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利民向新闻界发布了此次盛会取得的各项成果。

陶瓷文化展览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国际陶艺学会大会成果丰硕,打响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地域品牌。淄博陶瓷晋京样品展征集到该市历年来晋京的国宴用瓷和国礼样品近100个品种、1000多件作品,陶瓷精品展展出今年全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获奖作品和往届获奖作品,新中国淄博陶瓷回顾展征集各类作品450余种、3000多件,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汇聚了该市6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大师的作品,陶瓷文化艺术论坛暨《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年会、“2008中国陶瓷行业市场营销峰会”、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淄博陶瓷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以本届陶博会为依托,中国陶瓷科技城加快打造国际化陶瓷营销平台。本届展会布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企业1108家,参展产品品种达到2万多种,开幕式当日参观者达5万多人,国内外参会的瓷砖代理商、供销商达20000多人,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陶瓷采购商和行业协会、进出口协会代表参加了展会系列活动,总交易额达20多亿元,其中,现场交易额5亿元,合同交易额15多亿元。

新材料技术论坛向区域性科技平台迈进,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论坛共征集高新技术项目7000余项,对接项目1870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778项,其中合同183项,协议286项,意向309项,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117项,可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3.60亿元。在签约的项目中,院士项目55项,国际技术合作项目65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新能源项目90项,海洋药物项目36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52项。重点客商和骨干项目吸引力加大,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成效显著。本次洽谈会促成了186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287亿元人民币,外来投资额折合人民币共计19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88个,投资总额20亿美元;内资项目98个,投资总额146.8亿元人民币。所签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业高新技术等十几个领域。签约项目突出该市产业导向,填补产业链空白并延伸产业链,以解决该市重大关键技术和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为重点,成为对接签约项目的一大新亮点。

第十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在山东淄博举行


9月6日,第十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在山东淄博市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和研发人员;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研发人员参加此次论坛。

本届新材料技术论坛,分别举行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中国(淄博)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报告会、淄博高新区与高校合作共赢高峰论坛、青岛大学产学研合作专场对接洽谈会,院士行暨洽谈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

新材料技术论坛成为淄博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前十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累计有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院院士203人次、专家326人次,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专家、学者,国内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3600余人次博士以上的科技研发人员前来参加,5155个技术合作项目在淄博落地生根,带动全市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44.83亿元。

淄博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2010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淄博市全国首个“新材料名都”称号。

“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


10月21日,“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在景德镇学院综合楼报告厅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致贺信,外交部原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吉佩定,市政府副市长张良华,意大利法恩扎市副市长、欧洲陶瓷之路联盟主席马西莫·伊索拉(Massimo·Isola),法国利摩日市副市长伊萨贝拉·德布(Isabelledebourg),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席汪天行,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大学名誉校长秦锡麟,大学校长宁钢,大学教授周国桢,景德镇市人大原主任王力农,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校长陈雨前、副校长吴丁、郑富年、郑昕芾,校领导胡继平,党委委员朱贺江、方文龙及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出席。论坛由陈雨前主持,蔡付斌宣读刘晓峰贺信,张良华致欢迎辞,吉佩定致辞,傅维杰宣布论坛开幕。

刘晓峰在贺信中指出,瓷器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是瓷之母国,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弘扬陶瓷文化,繁荣陶瓷艺术,发展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才是根本。景德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世界瓷都,也是举世闻名的陶瓷教育重镇。欣逢“201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举行之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学院携手相关单位共襄“首届中国陶艺教育论坛”之盛举,为发展中国陶艺教育、创新陶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凝聚民心、交流经验、谋划良策、汇聚智慧,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体现了主办单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在此,我对主办单位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体与会专家和论坛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副市长张良华致欢迎词

张良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历史,他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景德镇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也使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推广陶瓷文化,开展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景德镇市深度挖掘千年瓷都的人文底蕴,从中小学开始全面推广“陶艺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了《陶乐园》、《陶记》、《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一系列课本和教材。从中职到高职到高等本科院校,构建了完整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陶瓷工艺人才;同时通过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中国陶瓷博物馆、皇窑景区等平台和资源,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创建国家中小学生研学游实验区,向全国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的陶瓷文化。当前江西省委、省政府给景德镇明确了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国际瓷都”的发展定位,这对景德镇发展陶瓷艺术教育,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以文化交流作为纽带,努力使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融,与世界对话。张良华希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问题,为景德镇的陶瓷教育建言献策。

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致辞

吉佩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很多传世的艺术品,在国际上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陶瓷文化,古代的官窑瓷器,让外国人争相收藏,爱不释手。随着现当代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互访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艺术大家庭,让陶瓷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符合世界审美的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是当今国内陶艺教师们要思索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我们要保护,但面对世界,如何向世界描述中国,让中国文化对国际关系的推动,对宏观经济的推动,文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吉佩定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艺技法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及目光,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国际视野的中国陶瓷的直觉之美。

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宣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先生贺信

秦锡麟、宁钢、王力农、汪天行、周国桢、托比恩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和期待,希望论坛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使命,为把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作出积极贡献。

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主持

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胡杰、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韩国圆光大学郑东熏等进行了主旨演讲,国内外众多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献言建策。

会上,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与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为推动景德镇学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朝着“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的办学目标搭建国际平台。

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陶瓷文化发展,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为进一步推进陶艺研修、研习培训,打造一个高端的学术品牌来引领、规范、推进陶艺教育,景德镇学院积极组织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论坛将立足于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和历史资源,研究讨论将全国的陶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陶艺教育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师资培养、文化传承,构建世界陶艺教育学术高地,形成世界陶艺教育话语权,打造瓷博会学术品牌,形成长期固定论坛。

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成功举行


10月16日至18日,由科技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8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在学院举行。副省长谢茹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顾真安、吴以成、洪茂椿和来自国内外高技术陶瓷领域的200多位科技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了会议。

论坛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技术陶瓷产业化”为主题,围绕国家发展高技术陶瓷科技产业最新政策、电子陶瓷及其应用新进展、绿色建材发展思路、日本先进陶瓷产业技术发展综述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大会征集的近百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宣读讨论。

作为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的规模都在200人以上。论坛的举办旨在把握国内外先进陶瓷最新热点动态,加强产、学、研的交流,探讨有市场前景的研究开发项目和课题,促进我国先进陶瓷新材料研究与产业的国际化合作,促进我国先进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弘扬陶瓷文化,推进艺术创新,正是体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学院院长江伟辉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发展中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重要性与平衡性。6月28日上午,“北京2014·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高端论坛”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成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学院联合主办,学院北京校友会承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付维杰、学院院长江伟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昌、学院钟连生、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鲍杰军、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何乾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会议由学院北京校友会秘书长郭文佳主持。部分嘉宾就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创新与来自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该论坛围绕陶瓷教育创新系统、陶瓷创意与现代生活融合以及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陶艺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了现场互动。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并达成“共识”,认为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创新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陶艺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以及走出去向先进创意与设计的国家学习经验等方面都需要全面加强。如何把创新创意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体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如何把传统设计与高科技结合起来,给悠久璀璨的陶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院院长江伟辉表示,“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西方最初了解中国就是从陶瓷开始,陶瓷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科技结合的艺术结晶。从明清时期开始,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都有中国的瓷器,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的顶峰,对世界影响巨大。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继承以前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协会管理和学院教学机制应该明确提倡创新力

硬币的一面是中国陶瓷走向全世界的繁荣景象,另一面却是陶瓷界内部生态创新系统自身面临的紧迫感,尤其是陶艺界创新风向标的明星瓷都—景德镇更有发展中“忧患意识”。如何在当前找到一条“接地气”的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陶艺工作者共同的“心病”。学院教授钟莲生认为,“现在陶瓷艺术发展存在分类不清晰的问题,因此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很多陶瓷作品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创新需要真正的接地气,需要强调审美的回归,同时需要提倡生态系统平衡协调的创新,现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发展节点。”“中国陶瓷的创新力还没有蓄积足够的力量影响产业发展,教育与培育人才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昌教授在论坛上特别呼吁,“陶瓷有关协会的管理和学院的教学机制方面都应该大力加强,需要进一步明确提倡创新力的培育”。在回应如何“接地气”方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认为,“创新并不要模仿,切勿哪个地方的陶艺产品好卖了,就一窝蜂而上,要应该发挥每个瓷区的地域特色,结合当地陶瓷的特点进行创新,比如福建德化白瓷就在雕塑方面很有优势,就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即便知道“景漂”的各类陶艺家有两万多人,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鲍杰军却常常面临“用人荒”的尴尬处境。他所领导的陶瓷企业经常为寻找国内优秀的陶艺家人才感到“头疼”,他发现中国的陶艺家很难把设计和生活融合起来,创造不出生活化的新产品,导致他常常不得不需要“求助”于欧洲的陶艺家。鲍杰军认为,“中国陶艺创新要增强时代感,把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着力点”。

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需要跨界与融合

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格局中还处于弱势,艺术话语权显示不出来,“虽然无论是陶艺从业人员、出口量,还是艺术家的数量,现在中国陶艺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陶瓷艺术所处的地位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艺术家和产品方面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关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创新,吕品昌带来三剂“良方”:一是要重视加强传承与创新的把握,比如要有计划地展开活动,展览评审机制上需要加强管理。二是与深入研究探索如何陶瓷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结合。三多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景德镇作为陶瓷之都如今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广东佛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何乾把“景德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状归结为两点,“其一是艺术和生活化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其二是很多大师的价格不透明。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需要跨界与融合,何乾认为,“捷克的一家五星级宾馆餐厅空间可以把陶瓷艺术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金融、地产等传统的企业都有了新的名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地产",陶瓷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跨界发展,只有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才能"有根",才可以带动产业发展”。

活动主办方学院是中国唯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始建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现已成为中国高层次陶瓷人才培养和陶瓷艺术文化交流、陶瓷材料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百余年来,所培养的6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淄博)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取得成功


第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暨世界陶瓷采购大会·第六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今天结束。由于淄博市各方组织严密,准备精心,通力合作,使盛会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达到了“形象更新、水平更高、成效更好、影响更大、一届更比一届好”的目标要求,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届展会布展面积达26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企业1000余家,参展产品品种达2万多种,开幕式当日参观者达5万多人,国内外参会的瓷砖代理商、供销商达8000多人,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陶瓷采购商和行业协会、进出口协会代表参加了展会系列活动,总交易额达48亿元,其中现场成交额20多亿元、达成协议意向28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本届活动以中国陶瓷科技城为依托,世界陶瓷采购大会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总结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功组织的一次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外陶瓷行业协会和陶瓷采购商的经贸盛会。目前中国陶瓷科技城已有200多家瓷砖生产企业营销总部入驻,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站式、国际化的陶瓷采购营销平台。

新材料技术论坛作为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省院合作的重大活动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成为淄博市科技经贸交流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成果丰硕:共推介项目7000多项,中国工程院21位院士和46名专家、16个国家的39名外宾、46名国家863计划项目专家、国内10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46名专家和研发人员出席,推介项目和参会人数为历届最多。经过与会各方努力,本届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和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成果对接洽谈会三大活动共对接项目1629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763项,其中合同151项,协议303项,意向309项,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166项,可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3.5亿元。在签约的项目中,院士项目46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3项,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重点项目52项。所签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药及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业高新技术等十几个领域。

今年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淄博举办此次盛会更加注重邀请有合作意向的国外大公司、大商社和国内重点贸易商代表参会,使项目洽谈的操作性更强、成功率更高。本次洽谈会共邀请国内外重要客商240余人,其中境外客商近200人。共达成投资合作项目154个,其中外资项目73个,投资总额15.5亿美元,利用外资额7.5亿美元;内资项目81个,投资总额117.8亿元人民币,外来投资额103亿元人民币。9月6日下午,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200多位客商出席了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共签约80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40个,总投资9.1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额4.4亿美元;内资项目40个,投资总额90.2亿元,外来投资额达82.4亿元。

本次盛会还组织了精彩纷呈的陶瓷文化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山东省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来自省内十几个城市的65个企事业单位、236位艺术工作者的255个品种、1363件(套)作品参加了创新评比,评出的22个一等奖、32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和8个评委特别奖,充分体现了山东陶瓷艺术的创新成果。同时,评出全省陶瓷艺术大师26名,全省老年陶瓷艺术家2名,全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17名。本届陶博会期间,作为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日用陶瓷馆――中国陶瓷馆日用陶瓷馆开馆,展厅面积达1500平方米,展品汇集了国内著名陶瓷企业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日用陶瓷精品3000余件。此外,举办了清华大学张守智教授、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珍妮特·迪布斯教授作品展、故宫陶瓷精品展、淄博名人名作展等一系列陶瓷文化活动。

与往届相比,本届中国(淄博)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由于展会规模进一步提升(创出诸多“历届之最”),办会水平进一步提高,展会内容进一步丰富,对外宣传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因此使盛会正在向打造知名展会品牌的目标迈进。

景德镇举行陶瓷艺术品市场分析与投资收藏论坛


1月26日下午,景德镇市紫晶宾馆会议厅座无虚席。由景德镇市一画苑陶瓷艺术馆主办的首届艺术论坛在此举行。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民协党组书记、驻会主席罗杨,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沐,以及包括陶艺泰斗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院教授李菊生在内的众多陶瓷艺术家、收藏家、陶瓷艺术爱好者和陶瓷圈内资深人士参加了论坛。

记者在论坛现场看到,本次论坛以“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分析与投资收藏”为主题。到场嘉宾纷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想畅所欲言,展开了积极、深入的探讨,活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论坛组织的主题发言中,罗杨站在艺术民族性,艺术价值的角度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强调了在当前许多民族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展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画面,为众多收藏家勾画了美好的未来。他认为景德镇的陶艺家应该把握好当下这个陶瓷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为后人留下更多的陶瓷艺术瑰宝。

作为到场艺术家代表,周国桢和李菊生的发言更多地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在发言中,周国桢突出了陶瓷艺术的重要性,同时,作为陶瓷艺术前辈的他,也呼吁当下投资者不应该盲目地追随价格,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研究、探讨艺术本身。李菊生的发言则是站在一个陶瓷艺术从业者的角度,希望陶瓷艺术能在艺术宝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陶瓷艺术家们的付出能够得到市场相应地认可。

对于一场以陶瓷艺术和投资为主题的研讨会,资深投资人士的发言自然不可或缺。作为多年来深入研究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资深人士,西沐在发言中对陶瓷艺术品的投资做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和谏言。他从“供求关系结构”、“交易体系”、“定价机构”、“退出机制”、“商品制度”、“市场支撑体系”等6个方面入手。对当下陶瓷收藏市场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发言的最后,他以分析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为引子,提醒收藏家应该正确评估艺术品价值,他尤其强调陶瓷收藏家要正视市场、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市场,切不可将其他艺术领域的成功收藏经验生搬硬套至陶瓷收藏,要懂得审视价值、发现价值,把握市场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景德镇一画苑是陶瓷文化推广战线中的一员“新兵”。在稍早举行的一画苑成立仪式上。众多到场嘉宾发言致辞,纷纷对画院的成立表达了祝贺。尤其是周国桢教授满怀期待的发言,以及李菊生大师激情澎湃的讲话,都对一画苑的未来寄予厚望。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交流的队伍中来,为陶瓷艺术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陶瓷文化:古瓷鉴定新招:传统鉴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传统鉴定文物的方法利与弊:

在长期的实践中,鉴中国古陶瓷的传统方法,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存在失误。

1、有利因素:近百年来,人们通常是以传统的“目鉴”来判定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年代和窑口。这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排比鉴定方法。是鉴定者通过对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胎体、款识、釉面、烧造方法等进行仔细观察后,对古陶瓷的装烧方法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进行分类比较,对古陶瓷的彩绘用料及装饰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对彩绘图案纹饰进行艺术性对比研究,经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验证考据,考察中国古陶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结合各类考古出土资料,而做出的鉴定结论。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鉴定实践中。人们在鉴定过程中,经大脑积累和辩别,成为具有可行性的鉴定方法,无疑形成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2、不利因素:由于各个鉴定者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在鉴定某件器物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需要作出某件器物结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分歧意见。这是传统鉴定方法受鉴定者主观意识局限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件器物,经多个专家鉴定,竟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听谁的,往往是谁的权威大、头衔高就听谁的,那么,就必然影响到文物的价格、定级等诸多方面。假如大专家“掉眼”,那么,这件文物就会受到不公的待遇。

二、“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挑战:

自宋代以后陶瓷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各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是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后世历朝都有仿制。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在时代特征或器型特点等方面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清代仿品有的还落有年款,就更易于辨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给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鉴定难度。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般的仿制瓷器。从造型、胎釉、纹饰图案等方面随心所欲,生搬硬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辩识。

2、较高水平的仿制瓷器。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较精致,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3、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辩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红、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较少。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本,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制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再以同时期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进行手工摹画,线条比较准确生动。青花瓷器采用的青花料,据说也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料化学合成,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代青花瓷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比,“高仿古瓷”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往往对鉴定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又在哪里呢?目前,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科技测试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现代科技测试已取得的成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胎釉化学成份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这些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类同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研究的同时,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3、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器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器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器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特别是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4、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以确定其窑口(产地)。但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做法目前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考古发掘的标准器,以求鉴定准确:

1、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

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2、标准古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

窑址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他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和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

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和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庞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举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举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