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

“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

陶瓷艺术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瓷砖与地板

2021-03-25

陶瓷艺术。

10月21日,“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在景德镇学院综合楼报告厅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致贺信,外交部原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吉佩定,市政府副市长张良华,意大利法恩扎市副市长、欧洲陶瓷之路联盟主席马西莫·伊索拉(Massimo·Isola),法国利摩日市副市长伊萨贝拉·德布(Isabelledebourg),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席汪天行,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大学名誉校长秦锡麟,大学校长宁钢,大学教授周国桢,景德镇市人大原主任王力农,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校长陈雨前、副校长吴丁、郑富年、郑昕芾,校领导胡继平,党委委员朱贺江、方文龙及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出席。论坛由陈雨前主持,蔡付斌宣读刘晓峰贺信,张良华致欢迎辞,吉佩定致辞,傅维杰宣布论坛开幕。

刘晓峰在贺信中指出,瓷器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是瓷之母国,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弘扬陶瓷文化,繁荣陶瓷艺术,发展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才是根本。景德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世界瓷都,也是举世闻名的陶瓷教育重镇。欣逢“201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举行之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学院携手相关单位共襄“首届中国陶艺教育论坛”之盛举,为发展中国陶艺教育、创新陶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凝聚民心、交流经验、谋划良策、汇聚智慧,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体现了主办单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在此,我对主办单位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体与会专家和论坛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副市长张良华致欢迎词

张良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历史,他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景德镇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也使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推广陶瓷文化,开展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景德镇市深度挖掘千年瓷都的人文底蕴,从中小学开始全面推广“陶艺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了《陶乐园》、《陶记》、《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一系列课本和教材。从中职到高职到高等本科院校,构建了完整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陶瓷工艺人才;同时通过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中国陶瓷博物馆、皇窑景区等平台和资源,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创建国家中小学生研学游实验区,向全国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的陶瓷文化。当前江西省委、省政府给景德镇明确了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国际瓷都”的发展定位,这对景德镇发展陶瓷艺术教育,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以文化交流作为纽带,努力使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融,与世界对话。张良华希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问题,为景德镇的陶瓷教育建言献策。

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致辞

吉佩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很多传世的艺术品,在国际上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陶瓷文化,古代的官窑瓷器,让外国人争相收藏,爱不释手。随着现当代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互访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艺术大家庭,让陶瓷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符合世界审美的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是当今国内陶艺教师们要思索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我们要保护,但面对世界,如何向世界描述中国,让中国文化对国际关系的推动,对宏观经济的推动,文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吉佩定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艺技法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及目光,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国际视野的中国陶瓷的直觉之美。

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宣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先生贺信

秦锡麟、宁钢、王力农、汪天行、周国桢、托比恩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和期待,希望论坛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使命,为把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作出积极贡献。

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主持

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胡杰、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韩国圆光大学郑东熏等进行了主旨演讲,国内外众多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献言建策。

会上,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与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为推动景德镇学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朝着“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的办学目标搭建国际平台。

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陶瓷文化发展,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为进一步推进陶艺研修、研习培训,打造一个高端的学术品牌来引领、规范、推进陶艺教育,景德镇学院积极组织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论坛将立足于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和历史资源,研究讨论将全国的陶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陶艺教育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师资培养、文化传承,构建世界陶艺教育学术高地,形成世界陶艺教育话语权,打造瓷博会学术品牌,形成长期固定论坛。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


讯:千年的辉煌,给景德镇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也煅铸了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艺术文化,是瓷都广大市民颇为关注的话题。

发展陶瓷艺术必须做好传承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拥有深厚的根基。近代的“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设立于景德镇,更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催生了大量的草根陶瓷艺人,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家族相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今,艺术大师队伍庞大,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二十余人,还有众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学院教授,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同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研究力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分别设有部级、省级、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大型的画院、研究院也有数家,大街小巷遍布艺术家的工作室,整个瓷都形成了极具活力的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氛围。

在景德镇学院艺术系教授程云看来,正是因为拥有陶瓷艺术人才的巨大优势,才保持了景德镇艺术陶瓷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和发展文化战略的实施,景德镇市政府加大了以陶瓷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艺术陶瓷更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在政府引导和众多艺术家的运筹和领衔下,如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陶艺佳作层出不穷。

程云说,艺术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陶瓷是景德镇人的根,也是景德镇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景德镇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陶瓷文化,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全力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而要发展陶瓷文化,首先就必须搞好陶瓷艺术的传承。

搞好传承同时更需要创新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之所以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景德镇最有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粉彩、玲珑瓷和颜色釉,都是从无到有,从前人传承下来的工艺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振声认为,我们要做好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传承的就是那些老艺术家优良的品质和精神。对于先辈,我们要心存敬畏和感恩。对于陶瓷艺术,我们要满怀诗意去传承创新。

江振声说,诗人都很有情趣,很有激情,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也需要像诗人一样,对自己爱好的艺术,始终充满激情,这样,才有推陈出新的动力。在创作陶瓷作品时,他不求广,但求精,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触动他人的心扉。

青年陶艺家王烛明从家乡都昌来到景德镇拜师学习陶瓷绘画。十几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懂得,在景德镇,要想在陶瓷艺术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博采众家之情,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创新就无从谈起。

王烛明说,作为一个后辈,在景德镇这块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壤里,还有很多营养值得自己去汲取。他建议那些与其一样喜欢陶瓷艺术的青年人,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多出去走走,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也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另外,学艺者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沉下心来搞创作,争取创作出富有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如果大家都一味去逢迎市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就不可能迎来发展。只有坚持在搞好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才会更加辉煌。

首届中国陶瓷50人论坛昨在佛山举行


首届“中国陶瓷50人”论坛在佛山举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陶瓷协会、各陶瓷企业等相关负责人以及陶瓷界的专家、学者等50人相聚一堂,共同把脉2012年国内陶瓷的发展态势,探讨下一年中国陶瓷行业在危机下的应对之道。与会者表示,面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佛山陶瓷必须转型升级,从曾经的追求量必须过度到对质的追求,并提升创新程度、加强品牌、渠道建设力度,陶瓷行业将迎接陶瓷品质增长年的到来。

品牌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尽管今年以来陶瓷行业面临原材料、人工、反倾销等诸多问题。但今年建筑陶瓷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上显示:“(建筑陶瓷)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国内市场。”

“目前国内陶瓷品牌有数百个,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个呢?品牌不在多而在于精!”骆合理表示,消费者能记住的品牌就是那几个。他表示像陶瓷卫浴这样的品牌有40、50多个已经足够了,现在陶瓷行业的品牌严重过剩。各种小品牌鱼龙混杂,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品牌很少。

“长远来看,陶瓷行业必须要转型,要创新,而且要做品牌!”李志林说。他分析说,苹果公司比较专,品牌也做得很精;现在国内陶瓷产品在品牌等方面,严重同质化,致使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最后还是自食苦果。他认为,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必须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品牌。

尹虹也同样认为,陶瓷行业的品牌建设在下一年的发展工作中已刻不容缓,认为品牌建设是有效提升陶瓷品质的重要内容。他建议大家,在陶瓷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把旧的产品出售出去,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迫在眉睫。陶瓷企业要结合现在国家提倡的环保和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技术,打造新产品、新品牌子,这样不仅能得到国家资金的扶持,还可以增加品牌的含金量,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可能。

“渠道为王”待重整

佛山陶瓷企业必须拉长产业链、拓展新渠道、开发新市场,从生产核心向销售核心转变,这是与会业内人士的共识。他们认为,目前,扩大陶瓷行业的销售网络和加强网络终端建设,成了陶瓷突围、发展的当务之急。

今年,因销售渠道缺乏,很多陶瓷企业都在关门或者停产。佛山陶瓷行业秘书长尹虹表示,扩大销售渠道和网络,是陶瓷行业的趋势所在。他说,相对其他陶瓷生产区域,佛山拥有更好的品牌,更好的渠道和更好的网络。

“扩大销售渠道,特别是对农村市场渠道网络。”尹虹说,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使得陶瓷在农村市场的渠道进一步下沉。同时,他认为瓷砖的电子商务也要开始着手操作,虽然除陶瓷外其他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火得不得了,但是要做好陶瓷的B2C(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商家对顾客)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特地陶瓷董事长冯红健也力挺尹虹的观点。他表示,2012年中国陶瓷界除了要把生产核心转移到以产品研发为核心外,还同时存在一个“销售核心”,就是企业要加强渠道管理和布局。

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本月2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14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进京展上,石湾陶艺再次成为亮点展现在全国的视野里,除了让市民看到更丰富的石湾陶艺,也让人感受到广东的工艺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说起杨伟东,市民并不了解,说起杨锐华,广东的工艺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杨锐华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起制作工艺。

在寂寞中创新石湾釉种

老石湾艺人在表述石湾陶艺的釉时,常有一釉二型三题材的说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湾陶艺早期以出口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以此著称。”杨伟东说,传统的石湾釉色共有几十种,但是在古窑的柴烧成环境复杂,气氛温度很难控制,尽管釉色丰富,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通常会用的早期的灰釉为主,釉色品种多但工艺控制难度大就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慢慢通过尝试用矿物质与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稳定性好烧成范围广。

但在古柴龙窑烧成的顶尖老作品,到现今也无法复制,即使通过严格化学分析也无法在复杂的柴窑气氛里重现,这种偶然性总让人感受到一窑一宝的珍贵性。

杨伟东毕业后,逐渐对陶釉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父辈石湾陶艺家们总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达局限,困住手脚,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开始日夜调试颜料,在泥、釉、火诸方面积累经验。

丰富釉料拓展石湾工艺的道路

在创新过程中,老一辈和新一代显出了剧烈的冲突,父亲觉得儿子研发出的釉料太亮,太前卫,“火气大”;而儿子又觉得父亲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两人在争吵中不断融合彼此的观点,最终达融合。现在研发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鉴了其他陶艺产区釉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耀变天目釉、金彩茶叶沫釉、绿银丝金沙釉等。

让杨伟东最得意的一个釉料是铁红金圈釉,这种釉通过高温烧成特殊的曲线,在陶艺上犹如斑斓的梅花,非常漂亮。杨伟东曾在一个有设计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将作品送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评选,荣获金奖。还有一个釉种名为绿银丝釉,这也是杨伟东的首创,通过绿金沙釉改良而成质感犹如刺绣中的乱针绣的立体效果。

杨锐华告诉记者,因为儿子丰富了石湾的釉种,他也根据釉种对石湾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个《孔雀》作品,就是专为绿银丝釉而创造,器型采用多种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现出孔雀颜色的艳丽釉色传统和创新有种配搭,这也是对固有石湾釉彩新的突破。

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举行


10月21日,“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论坛暨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第三次工作会议在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举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鲍俊凯,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易克钦,市人大事主任戴启文、胡志荣,市政协副主席潘义忠、刘朝阳出席会议。国内外有关权威机构、有关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联盟各成员单位、各产瓷区检验检疫机构领导和专家,部分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等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鲍俊凯、黄康明共同为“陶瓷艺术品检验鉴定评估中心”揭牌。

“现代艺术陶瓷防伪与检验鉴定技术”高端论坛是2011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主题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是由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联合主办,景德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艺术陶瓷、国之瑰宝、防伪检测、守护诚信”,论坛重点围绕艺术陶瓷仿伪技术、检验手段、检验方法进行讨论,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径,期望在新的形势下能够对中国艺术陶瓷规范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走出一条健康发展新路。

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联盟,是为更好地发挥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保障作用’促进陶瓷外经贸的科学发展,由唐山检验检疫局、景德镇检验检疫局、淄博检验检疫局、湖南检验检疫局醴陵办事处、佛山局(广东含潮州局)等下设的五个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秘书处,设在广东佛山局。2011年9月1日,陶瓷检测联盟正式启动运作,并提出了各实验室重点建设领域,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为陈设艺术瓷领衔建设单位。目前,联盟拥有各种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约650多台(套),价值总额6000多万元。获得认可的检测范围达22大类,认可的标准达600多项。

多元创新陶瓷艺术的传承


期的陶艺专题“冷门不冷,陶瓷艺术的复苏”中,从事陶艺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与我们分享了手工业的潜力,以及要培养审美、格调、动手能力并存的优秀陶艺人才。

随着陶艺市场近两年的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士开始关注陶瓷这门艺术学科,其中不乏传统、当代艺术家及各行业设计师选择陶瓷这种材料作为创作语言,创造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在陶艺创作中颇有建树的工艺美术家尹根有、设计师潘剑锋及水墨画家叶建新,让大家了解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陶瓷艺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尹根有是陶瓷文化品牌“古婺窑火”的设计者,他以“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各种陶瓷产品,尹根有认为目前的陶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原创力及品牌概念。潘剑锋是视觉设计师及跨界艺术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前沿的本土当代艺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选用陶瓷工艺进行创作、策展,对陶瓷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叶建新将中国画的水墨笔韵和陶瓷的工艺美感相结合,用水墨和陶瓷两条腿走路,取长补短、互相扶持。

首届全国陶瓷人大会暨中国瓷砖高峰论坛举行


12月30日,首届全国陶瓷人大会暨中国瓷砖高峰论坛“陶业长征”——中国建陶产业产能发布会在佛山瓷海际商务中心五楼召开,大会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主办。

大会邀请全国陶瓷人尊贵入席,缪斌秘书长做2011年行业总结及2012年展望报告;王小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专题演讲,分析宏观经济趋势、政策走向等热点问题;陶瓷企业家、地产界专家、产学研精英对话行业热点话题;《全国瓷砖产能报告+中国建陶产业发展白皮书》首发仪式;“陶业长征——全国瓷砖产能调查”活动全程回顾;尹虹、鲍杰军两位博士专著赠书仪式都在此次大会上隆重呈现。

据记者了解,2011年建筑陶瓷产量突破9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率约为14%,增速同比回落约5个百分点;卫生陶瓷产量约1.7亿件,同比增长率约6%,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率约为30%;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约26%;利润200多亿元,同比增长率约30%;出口额近5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约15%,且单位重量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

“千年陶都”的传承与创新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享有“千年陶都”的美誉,也是中国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记者日前来到铜官窑遗址和铜官古街,探寻长沙铜官窑复兴路上的传承与创新。

长沙铜官窑是指唐代出现在长沙石渚、铜官一带的陶瓷作坊,兴于8世纪中后叶,至五代而渐衰,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时期的铜官陶瓷产品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南亚及北非,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长沙铜官窑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是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多彩,瓷器上呈现一种或多种色彩,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瓷器装饰格局,堪称“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尤其是首创釉下诗文题记,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沙铜官窑的另一创举更加引人瞩目,那就是在瓷器上融入了阿拉伯等域外文化。比如,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有骑士、胡人和舞者;有“葡萄纹”“棕榈树”“铁树”“椰枣”等植物;还有“摩羯”星座和特殊装饰的狮子等。

长沙铜官窑的流传面之广,外销量之大,在中国陶瓷史和“海上陶瓷之路”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这艘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仅中国瓷器就达6.7万多件,其中5.6万多件被证实产自长沙铜官窑,占沉船全部瓷器的90%以上。

如何再现长沙铜官窑唐朝时期的繁华,激活千年古窑沉睡的魅力?近年来,长沙望城区以陶瓷文化产业复兴为契机,依托铜官窑原有陶瓷文化资源和“一带一路”机遇,建起了集研发、创作、生产、交易、展示、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陶瓷文化产业链。

在政府的规划和帮扶下,陶瓷艺术家工作室、大学生创客群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他们在学习和传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同时,在产品形态和市场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跨界创作、参与体验,创造了一批批符合当代审美观和生活需求的产品,再用文创+互联网的思维营销出去。

其中,铜官柴烧的创建人、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是一位佼佼者,作为铜官本地陶瓷艺人的传人,在政府的引导下,他选择了与父辈不一样的创业道路,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独特的销售模式。

“通过在网上古玩城‘押窑’的方式,消费者能参与到工艺制作的过程中,而且能体验到一定的神秘感和参与感。”刘嘉豪说,在消费者定下款式后,他们将通过直播制作过程来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由于参与费用并不高,消费者若是获得烧制精美的作品就赚到了,如果是品相一般的也不会亏。”刘嘉豪还引入众筹模式,曾在2天之内,以每套7000元的价格卖出20套瓷器艺术品,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对手艺人的尊重,铜官以前出去打工的手艺人大都回来了。特别是这两年政府做创客基地,鼓励全国各地学艺术的学陶瓷的艺术生到铜官来创业,这两年,像我这样的工作室每年都增加上百家。”刘嘉豪感慨地说。

目前,铜官窑陶瓷的文创、旅游等相关门店已有100多家,并以每年成倍增长的态势飞速发展。长沙铜官窑瓷器在传承与创新中,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时代光彩。

创新陶瓷材料与艺术


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开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先河。陶瓷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陶瓷的发展证明了哪个地区有优质的陶瓷材料资源,哪个地区的陶瓷业就兴旺发达。几千年来,陶瓷艺术的发展,皆是因材施艺、独具匠心,创造了经久不衰的灿烂的陶瓷文化。南方景德镇以青瓷、青花、粉彩、古彩等和各种窑变艺术釉著称,宜兴的紫砂,福建的建白瓷以及北方的龙山文化、磁州窑系的黑白陶,禹州的钧瓷等都有自己的材料特点,产品风格各异,名扬四海。新中国成立后,北方在缺乏优质高岭土的情况下,以石英瓷、滑石瓷等五种新材料,确立人工合成材料在北方的优势,打开了市场,加大了创新力度。这些新材料都有强度高、透明度高的优点,是优质的宾馆饭店用瓷,有无限的生命力,为陶瓷艺术创新打下了物质基础,形成独特风格。总之,不管是泥料、釉料、装饰材料都是创新促进了发展。釉色更是突出了地域特点,有特点就有了知名度,知名度提高了地区的品牌,一个形成产业化的地区才有生命力。如何利用资源提高陶瓷艺术创新,我认为:一、更新观念,继承民族传统的精华,搞好创新研制工作。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爬行主义是不行的,不仅艺术形式要有突破,工艺上力求严谨,艺术形式的创新有严谨的工艺保障,作品才会美、才会耐人寻味。伴随时代的发展,要研究各阶层人士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作品要具有时代品味,创新要顺应、引导人们的爱好,人们不爱好不喜欢就没有生命力。二、创新要做到艺术、文化、工艺、原材料等元素的科学结合,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原材料的特性,表现出材质的美感。宜兴的紫砂就充分的表现了这种美感。陶瓷材质的美是朴素的美,老子讲:“唯朴素美为美也”。陶瓷艺术的创新有多种形式和手法,新的造型、新的画面,在画面装饰上有釉上、釉中、釉下等彩绘手法,有各种精美的高温窑变艺术釉,只有作到装饰与器形的完美结合,才会制作出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三、创新需要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培育新的艺术人才。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艺术就是独特的构思加上高超的技术,陶瓷艺术工作者必须学习工艺技术,提高设计、制做能力。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培养陶瓷行业的行家里手,壮大陶瓷艺术队伍,陶瓷艺术事业才能长足发展。陶瓷的创新发展要走生产、科研、院校相结合的路。陶瓷是一门综合科学,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才会出精品。创新不是光靠艺术感觉,要有综合能力,只有把握好工艺特性、材质特性,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能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美产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