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石湾窑瓷器鉴别 陶瓷艺术

2021-04-02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本月2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14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进京展上,石湾陶艺再次成为亮点展现在全国的视野里,除了让市民看到更丰富的石湾陶艺,也让人感受到广东的工艺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说起杨伟东,市民并不了解,说起杨锐华,广东的工艺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杨锐华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起制作工艺。

在寂寞中创新石湾釉种

老石湾艺人在表述石湾陶艺的釉时,常有一釉二型三题材的说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湾陶艺早期以出口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以此著称。”杨伟东说,传统的石湾釉色共有几十种,但是在古窑的柴烧成环境复杂,气氛温度很难控制,尽管釉色丰富,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通常会用的早期的灰釉为主,釉色品种多但工艺控制难度大就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慢慢通过尝试用矿物质与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稳定性好烧成范围广。

但在古柴龙窑烧成的顶尖老作品,到现今也无法复制,即使通过严格化学分析也无法在复杂的柴窑气氛里重现,这种偶然性总让人感受到一窑一宝的珍贵性。

杨伟东毕业后,逐渐对陶釉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父辈石湾陶艺家们总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达局限,困住手脚,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开始日夜调试颜料,在泥、釉、火诸方面积累经验。

丰富釉料拓展石湾工艺的道路

在创新过程中,老一辈和新一代显出了剧烈的冲突,父亲觉得儿子研发出的釉料太亮,太前卫,“火气大”;而儿子又觉得父亲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两人在争吵中不断融合彼此的观点,最终达融合。现在研发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鉴了其他陶艺产区釉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耀变天目釉、金彩茶叶沫釉、绿银丝金沙釉等。

让杨伟东最得意的一个釉料是铁红金圈釉,这种釉通过高温烧成特殊的曲线,在陶艺上犹如斑斓的梅花,非常漂亮。杨伟东曾在一个有设计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将作品送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评选,荣获金奖。还有一个釉种名为绿银丝釉,这也是杨伟东的首创,通过绿金沙釉改良而成质感犹如刺绣中的乱针绣的立体效果。

杨锐华告诉记者,因为儿子丰富了石湾的釉种,他也根据釉种对石湾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个《孔雀》作品,就是专为绿银丝釉而创造,器型采用多种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现出孔雀颜色的艳丽釉色传统和创新有种配搭,这也是对固有石湾釉彩新的突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知识:建国以来石湾窑的创新与发展


过去在反动政府的统治和剥削下,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一般陶瓷业都随着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崩溃,而愈趋衰落。石湾陶业也不例外,到了建国前夕已陷于一蹶不振的地步了。此时生产技术日益衰退,产量日趋减少,销路日益萎缩,陶窑仅存三十座。解放后,石湾陶工发扬了当家作主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石湾旧貌变新颜。现在石湾不断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机械化、半自动化逐步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操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石湾镇已建设成为我国一个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不少外省瓷厂和外国陶塑工作者,不断到石湾学习陶艺和交流制陶技术。近三十年来,石湾各类陶塑,在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多次展览,受到了很高的评价。1981年全镇工业生产总值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约五、六十倍之多,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现在石湾按产品的种类分工,分设了工业、化工、建筑、园林、电瓷、日用瓷以及美术陶瓷、工艺陶瓷等工厂,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世界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湾建国陶厂生产的釉面砖,填补了华南地区的空白,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美术陶瓷厂生产的各种美陶,以其工精艺美驰名中外。这个厂每天接待着数以千百计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华侨和港澳同胞。

石湾陶塑的最大特点是能继承传统风格。塑造人物脸部一般总不上釉彩,以保持胎色和线纹的刻划。不论是大型的雕塑或是只有一厘米高的小品,都极讲究传神,即不但形肖,而且神似。过去石湾以制造陶器为主,没有细瓷。现在精陶和细瓷(新产品)已大量生产。釉色方面,石湾继承了我国青瓷传统,对宋代著名窑口的产品都有继续仿效,而且青山于蓝不断有所发展。石湾陶塑的釉色浑厚,富有质感,别具一格。现在经过陶釉工人的苦心钻研,已从原有的二十多种釉色发展到七十多种,其中结晶釉是石湾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釉色。器表施于这种釉色,经过锻烧,出现深浅相映、错落有致、疏密不同的放射性光芒和梅花形等晶体;形成五彩缤纷、百花怒放的美丽色彩,给人以诗的想象、画的美感,发人深思,百看不厌。

石湾陶塑,人才辈出,后续有人。刘传、庄稼、曾良、刘泽棉、廖洪标、刘锦、霍兰、霍英、马海、苏锡荣等,是当代老一辈的陶塑艺术家和工艺师。他们分别掌握了各种陶塑工艺和传统技法,创作过大批优秀作品。石湾陶艺之花,正欣欣向荣,越来越辉煌灿烂。

多元创新陶瓷艺术的传承


期的陶艺专题“冷门不冷,陶瓷艺术的复苏”中,从事陶艺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与我们分享了手工业的潜力,以及要培养审美、格调、动手能力并存的优秀陶艺人才。

随着陶艺市场近两年的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士开始关注陶瓷这门艺术学科,其中不乏传统、当代艺术家及各行业设计师选择陶瓷这种材料作为创作语言,创造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在陶艺创作中颇有建树的工艺美术家尹根有、设计师潘剑锋及水墨画家叶建新,让大家了解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陶瓷艺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尹根有是陶瓷文化品牌“古婺窑火”的设计者,他以“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各种陶瓷产品,尹根有认为目前的陶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原创力及品牌概念。潘剑锋是视觉设计师及跨界艺术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前沿的本土当代艺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选用陶瓷工艺进行创作、策展,对陶瓷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叶建新将中国画的水墨笔韵和陶瓷的工艺美感相结合,用水墨和陶瓷两条腿走路,取长补短、互相扶持。

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


讯:千年的辉煌,给景德镇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也煅铸了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艺术文化,是瓷都广大市民颇为关注的话题。

发展陶瓷艺术必须做好传承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拥有深厚的根基。近代的“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设立于景德镇,更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催生了大量的草根陶瓷艺人,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家族相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今,艺术大师队伍庞大,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二十余人,还有众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学院教授,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同时,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研究力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分别设有部级、省级、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大型的画院、研究院也有数家,大街小巷遍布艺术家的工作室,整个瓷都形成了极具活力的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氛围。

在景德镇学院艺术系教授程云看来,正是因为拥有陶瓷艺术人才的巨大优势,才保持了景德镇艺术陶瓷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和发展文化战略的实施,景德镇市政府加大了以陶瓷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艺术陶瓷更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在政府引导和众多艺术家的运筹和领衔下,如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陶艺佳作层出不穷。

程云说,艺术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陶瓷是景德镇人的根,也是景德镇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景德镇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陶瓷文化,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全力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而要发展陶瓷文化,首先就必须搞好陶瓷艺术的传承。

搞好传承同时更需要创新

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之所以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景德镇最有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粉彩、玲珑瓷和颜色釉,都是从无到有,从前人传承下来的工艺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振声认为,我们要做好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传承的就是那些老艺术家优良的品质和精神。对于先辈,我们要心存敬畏和感恩。对于陶瓷艺术,我们要满怀诗意去传承创新。

江振声说,诗人都很有情趣,很有激情,作为陶瓷艺术工作者,也需要像诗人一样,对自己爱好的艺术,始终充满激情,这样,才有推陈出新的动力。在创作陶瓷作品时,他不求广,但求精,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触动他人的心扉。

青年陶艺家王烛明从家乡都昌来到景德镇拜师学习陶瓷绘画。十几年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懂得,在景德镇,要想在陶瓷艺术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博采众家之情,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创新就无从谈起。

王烛明说,作为一个后辈,在景德镇这块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壤里,还有很多营养值得自己去汲取。他建议那些与其一样喜欢陶瓷艺术的青年人,在向前辈学习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多出去走走,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也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另外,学艺者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沉下心来搞创作,争取创作出富有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如果大家都一味去逢迎市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就不可能迎来发展。只有坚持在搞好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才会更加辉煌。

陶艺资讯之陶艺人物创作与创新


陶艺人物的艺术价值

陶艺资讯的内容要全面是众所周知的报道需要,其中关于陶艺人物的版块设计,从风格到展示技巧性,都是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传统的陶艺人物作品展示与新创作的艺术品展示,不同的艺术价值,不同的风格特点,代表了不同时代陶艺人物设计与审美风格,所以选择更有创新的产品作为主页,很多时候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认可,也是对艺术创新的一种支持。

陶艺人物的相关内容,组成陶艺资讯信息的重要部分,但是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不仅有较强的应用性标准,而且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有着非常不错的技术性技巧,特别是从专业的创作角度来宣传作品,对于大师们是一种鼓励,对于现代的陶瓷人物设计,也是一种支持。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本身也是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文化传播的不同形式,而且意义重大。

陶艺资讯的组织与发布,有着很强的技术性特色,尤其是专业水准非常高,适合在各种场合里应用,而且还有较强的技术性标准,更加适合从专业的技术性领域里进行完善,而更全面的信息,所包括内容的与要有全面并跟得上创新的步子。陶艺人物的设计与创作,不断有新品问世,各有风格和特色,也在实际的设计特点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更是现代陶艺资讯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何炳钦代表:做好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如何在保护、传承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大学教授何炳钦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何炳钦代表说,御窑厂是景德镇的一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作出两次批示,御窑厂遗址及其构成要素,是体现景德镇制瓷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遗存,也是世界工业化萌芽的雏形,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2015年3月,景德镇市正式启动了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全市包括御窑厂遗址在内的一批历史遗迹作为遗产构成要素主体进行整体申报。就在前不久,经专家评审、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下一步,景德镇将加快修订《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加快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5A景区,使之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金字招牌”,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零公里”。

何炳钦代表认为,创新一直是陶瓷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景德镇在延续和传承陶瓷文脉的同时,创新创意也随之源源不断地生长着,令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再现陶瓷文明的新内涵。就拿近几年来说,在上海APEC、杭州G20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上,都可以看到景德镇生产的精美瓷器。与此同时,景德镇拥有完备的“产、学、研”体系和庞大的创意大军,有世界唯一的陶瓷大学,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1000多人。创意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景德镇创意产业上规模、快发展。这些创新的力量,都是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源源不断的力量。

何炳钦表示,景德镇将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挖掘陶瓷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陶瓷文化创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代表委员小资料:

何炳钦,男,1955年9月生,江西婺源人,1977年考入学院(现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大学教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

“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举行


10月21日,“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首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在景德镇学院综合楼报告厅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致贺信,外交部原副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名誉会长吉佩定,市政府副市长张良华,意大利法恩扎市副市长、欧洲陶瓷之路联盟主席马西莫·伊索拉(Massimo·Isola),法国利摩日市副市长伊萨贝拉·德布(Isabelledebourg),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傅维杰,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席汪天行,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大学名誉校长秦锡麟,大学校长宁钢,大学教授周国桢,景德镇市人大原主任王力农,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校长陈雨前、副校长吴丁、郑富年、郑昕芾,校领导胡继平,党委委员朱贺江、方文龙及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近400人出席。论坛由陈雨前主持,蔡付斌宣读刘晓峰贺信,张良华致欢迎辞,吉佩定致辞,傅维杰宣布论坛开幕。

刘晓峰在贺信中指出,瓷器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发明,中国是瓷之母国,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弘扬陶瓷文化,繁荣陶瓷艺术,发展教育是关键,培养人才是根本。景德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世界瓷都,也是举世闻名的陶瓷教育重镇。欣逢“201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举行之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学院携手相关单位共襄“首届中国陶艺教育论坛”之盛举,为发展中国陶艺教育、创新陶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凝聚民心、交流经验、谋划良策、汇聚智慧,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体现了主办单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在此,我对主办单位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体与会专家和论坛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副市长张良华致欢迎词

张良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历史,他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景德镇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也使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推广陶瓷文化,开展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遑多让的历史使命。景德镇市深度挖掘千年瓷都的人文底蕴,从中小学开始全面推广“陶艺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了《陶乐园》、《陶记》、《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一系列课本和教材。从中职到高职到高等本科院校,构建了完整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陶瓷工艺人才;同时通过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中国陶瓷博物馆、皇窑景区等平台和资源,积极向教育部申报创建国家中小学生研学游实验区,向全国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的陶瓷文化。当前江西省委、省政府给景德镇明确了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国际瓷都”的发展定位,这对景德镇发展陶瓷艺术教育,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以文化交流作为纽带,努力使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融,与世界对话。张良华希望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问题,为景德镇的陶瓷教育建言献策。

原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致辞

吉佩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有很多传世的艺术品,在国际上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陶瓷文化,古代的官窑瓷器,让外国人争相收藏,爱不释手。随着现当代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互访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艺术大家庭,让陶瓷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入符合世界审美的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是当今国内陶艺教师们要思索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我们要保护,但面对世界,如何向世界描述中国,让中国文化对国际关系的推动,对宏观经济的推动,文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吉佩定指出,陶瓷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张名片,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工艺技法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及目光,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国际视野的中国陶瓷的直觉之美。

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宣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先生贺信

秦锡麟、宁钢、王力农、汪天行、周国桢、托比恩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和期待,希望论坛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使命,为把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作出积极贡献。

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主持

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胡杰、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韩国圆光大学郑东熏等进行了主旨演讲,国内外众多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献言建策。

会上,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与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郑清典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为推动景德镇学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朝着“办学有特色、本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的办学目标搭建国际平台。

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不断推进陶瓷文化发展,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为进一步推进陶艺研修、研习培训,打造一个高端的学术品牌来引领、规范、推进陶艺教育,景德镇学院积极组织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论坛。论坛将立足于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和历史资源,研究讨论将全国的陶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陶艺教育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师资培养、文化传承,构建世界陶艺教育学术高地,形成世界陶艺教育话语权,打造瓷博会学术品牌,形成长期固定论坛。

陶艺人物创新与现代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陶瓷创新与发展

时代在进步,而艺术也在进步,可以说艺术的进步更快一些。陶艺人物的设计专业性非常强,在生产实践中传统的陶艺人物生产一直会延续下去,但是适应市场,它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创作者们,就会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创作出更有新意的陶瓷人物,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一个需要,艺术欣赏需要,家居装饰需要,欣赏把玩需要,这是生产企业的设计师们每天都在积极做的事情。

创新的陶艺人物设计,有很多的特色,其中与现代流得与时尚联系的也非常的紧密,比如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动画片,比如新时期的英雄人物,新时代的名人,还有一些是人们想象中的卡通形象,适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平与生活品味,各类作品都很有潜力。一些纯创新的之作,象来西方的维纳斯就是一个加入了西洋元素的设计,而一些概念性的人物,在设计上就更有风格一些。

在家居摆件的设计使用上,陶艺人特的创作空间就更多,成双成对的瓷娃娃,加上现代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中国服装配是传统的礼貌,各有特色,相互拥吻的对人,相互依偎的母子,有些设计师还推出了亲子的造型设计,可以进行计制的陶瓷人物作品。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多一分时尚,多一分品味,陶瓷产品与生活密切相关,陶艺人物设计也从艺术和生活化两个角度结合的更加完美。

“外来和尚”创新石湾传统陶艺


位于南风古灶后面一带的陶艺家村又活跃起来了。南风古灶国际艺术家村昨日揭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陶艺家陆续“落户”,石湾传统陶艺萌发新的生机。

“家家都在搞创作”

南风古灶国际艺术家村是利用古灶周边的民居改建而成的。走在幽静狭小的石径上,两边小房子门窗半开,这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潘柏林和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钟汝荣都已经落户这里。此外,这里也不乏韩国、台湾、香港和北京等地陶艺家开设的工作室。目前,“村”内大大小小的艺术家工作室已有30多个,可谓“家家都在搞艺术创作”。

“外来和尚”好创新

韩国陶艺家金生花是艺术家村的“村民”之一,她是去年来到石湾的。借鉴石湾陶塑艺术特色,目前她正尝试表现韩国历史战争中的人物。

像金生花这样的“外来和尚”正在成为石湾传统陶艺创新的一支生力军。钟汝荣告诉记者,目前每年都有大约20名左右的美院毕业生进入石湾陶艺领域,他们很多人都保持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创新精神。

传统陶艺融入现代陶瓷设计

“通过创新,石湾陶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钟汝荣说。此前,石湾美术陶瓷产业与建筑陶瓷产业之间虽说是同根所生,但互不融通。目前,东鹏、特高特、金意陶、汇德邦等一批建筑陶瓷企业都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产品中吸取传统石湾陶艺的精华,推出个性产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