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 导航 >

王锡良大师口述民国雕塑名家曾龙升轶事

王锡良大师口述民国雕塑名家曾龙升轶事

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古代瓷器名家 古代瓷器良

2021-04-02

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曾龙升·《钟馗试剑》·瓷雕

创作年份:1959年(己亥年)

民国的时候有一个传说,说有一个姓曾的,俗称曾聋子,他平日里拿一团泥巴,放在衫袖筒里,随时都可以捏出一个人像来。这个神奇的曾聋子,现在已经少有人提及,他就是景德镇雕塑界的一代宗师、业已过世的曾龙升,不过他不但不聋,而且耳聪目明,心灵手巧,至于他为什么被别人叫成聋子,就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我认识曾龙升先生的时候,才十几岁,正在叔父王大凡家里学画瓷器,曾龙升就住在叔父家对面。那时候的对面可不比现在,两家就隔着一条窄窄的小路,可以说是真正的门对门,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小时候,我除了跟着叔父学,也经常去曾龙升家里看他做雕塑,他的家门总是敞开的,像个作坊一样,工作的地方就用一点木栏杆围起来,平时他就在栏杆里面做事。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做一个孙中山全身像,立起来足足有2米高,看着都有点怕人(孙中山大型瓷雕是应旅美华侨之请而创作,后展出美国,曾龙升艺名由此不胫而走,遍传各地)。

最稀奇的是,现在看起来,他那里是不适合做大型雕塑的,他家里没有院子,屋子里做事的地方又小,要做这么大的东西可怎么办呢?他那真叫螺蛳壳里做道场,先把雕塑分成三截,头是一截,上身和下身各一截,分开做好,上了颜色后一次烧成,然后再拼起来。这个雕塑做得维纱维肖,后来送到国民政府,政府的人很高兴,奖了他200块现洋。

那时候,他对王大凡很敬重,总是说:王先生画得好,尤其美女画得更好,我做雕塑,就要吸收他的那种美女造型。那时候恰好我叔父有闲空,他就请我叔父画了满尺的八块瓷板,画的是一套八仙。他自己也做瓷器,却不是要我叔父送给他,那时几块钱就能买一袋大米,他给的价格是一块瓷板二十块大洋,八块瓷器,就要一百六十块了,价格相当高,我叔父也十分认真地给他画,画好后,曾龙升就好生收藏起来了。

抗战以后,百业萧条,曾龙升还继续搞他的雕塑,而且生意反而更加红火。

那时像南昌这样的大城市不安全,许多银行职员都迁到景德镇来了,公家、私人银行都有。普通人越打仗越穷,但这些人却有本事大发国难财,那时银行职员在景德镇简直成了第一流的,每一个走出来都阔气得很。

他们手里有钱,到了景德镇自然要买瓷器。他们发国难财,曾龙升先生就发他们的财,曾龙升投其所好,为他们做裸体美人、做春宫。以前民间的春宫,总要掩蔽一点,喜欢做成个水果的样子,打开来里头是春宫。曾龙升的春宫不但做得很大,而且并不遮掩,活灵活现,十分自然。

那时候他真是赚了不少钱,也不住在我叔父家对面了,在罗汉肚那里谋到了一个作坊。他的作坊,收拾得与别家又不一样。除洗坯晒坯的地方样样俱全外,洗坯的旁边还有鱼池,里头养着各色的鱼,另一边又砌出一个牡丹台来,常年开着花,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我就更加喜欢去玩了,曾龙升也喜欢我去,对我从不戒备保留,连他把金条藏在牡丹花台子底下都告诉我。

到了抗战后期,主战场转移到太平洋,中国内地许多地方就慢慢平复下来,景德镇也安定许多,外面的人少了,曾龙升也就没以前那么忙了。

那时他常邀我去爬山,就是爬现在紫晶宾馆座落的山头。曾龙升是我父辈年纪的人,但他一到了山里,又变成一个天真未泯的小孩,欢喜对着空旷的山谷嗷嗷叫,所以我才和他处得来,他的朋友也特别多,连天津的泥人张也是他的朋友。

到了山里,曾龙升头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好看的野树桩。他喜欢养花、种盆景,每次在山上看到那种奇形怪状的树桩,总要挖出来,但并不直接带回家,而是另寻一处地方种下,他说,家里的环境、土的环境不一样了,带回去不得活,种下来明年再来看,如果是活的,再带回去,至于第二年还能不能找得到、能不能活,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这是他的一个爱好。有一回,他在山上发现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古藤,他一眼看中,当时就扛下了山。

总有几个月的时间,他在这根古藤上做功夫,连瓷器都不做了,他依着这根古藤弯曲回旋的走势,非常自然而不破坏它原来的味道,把它雕成了一根九龙藤,上面弯曲转折的地方处理得尤其精彩准确。结果他费了这么多功夫的好东西,在那时的景德镇是完全没有市场,也卖不了钱的。后来景德镇有一位做宾馆的朋友,向他要这条九龙藤,他就一口答应,没要一分钱,送给了人家。

他这人,就是这样豪爽,然而我叔父画的那几块瓷板,他却收得很好,一直保留到他去世,那些瓷板,后来经他后人的手,卖到新加坡去了,近年来又有中国人将这几块瓷板买了回来,只是不晓得,收藏的人,知不知道这里头几十年的故事呢?(王锡良口述陈瑶王燕整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王锡良等名家再获国家级荣誉


2012年7月24日是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高级人才的大喜日子,为庆祝第四届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高级人才颁证仪式、中华瓷艺六法、江西省高级陶瓷美术师培训班、中国陶瓷元素代码认号编制启动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在天鹅湖宾馆举行。根据大会主席团的安排,中国陶瓷美术认证中心,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景德镇美术馆等有关机构通过大会报告向与会人员汇报了第四届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申、报、评工作报告及其认证工作。

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接受和通过了提名、酝酿,当代第一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资格认证。当主席团成员、著名诗人,中国陶瓷美术认证专家将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证书颁发给陶瓷世家代表王璜先生时,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锡良先生身体力行,学习进步的大师风范,让陶瓷美术广大同仁备受鼓舞。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抢救与保护工作委员会创意发起并经由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中国陶瓷美术认证中心等相关机构根据行业发展与繁荣需求而设定的新时代进步荣誉,据中国陶瓷美术报介绍,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已经在全国陶瓷美术行业作出卓越贡献,具有显著业绩的74名瓷艺名人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名家普查及名单认证工作。

学院教授任瑞华,美术馆名誉馆长胡光震,艺术名家协会秘书长侯一波,景德镇雕塑瓷厂十八罗汉大型传统群雕项目人李恭坤,美术馆副馆长刘少彬在第四届中国陶瓷美术艺术类荣誉与职称颁证大会中荣获当代第二批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于景勇、王璜、邹洪顺荣获江西省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领取荣誉证书。

纪念奥运珍藏瓷 王锡良声明宣传“严重失实”


一对号称由大师王锡良和秦锡麟联袂创作的“荣誉·辉煌”纪念奥运珍藏瓷,数月来被广为宣传,但是,昨天本报收到王锡良先生的声明,指出宣传“严重失实”。

没有设计没有制作

王锡良的亲笔《声明》原文主要如下:“1.该套珍藏瓷不是我设计的,更没有参加制作,仅是在去年8月间应邀前去对已绘制好的作品看过一次。2.瓷瓶上的‘荣誉·辉煌’是应邀看作品时在宣纸上书写的,并没有说要用在瓷瓶上,对此我事先一点不知情。3.广告中所使用的我与秦锡麟合影作品照,属电脑合成。4.对于该作品,我从未在瓶上签过字。特此声明。”王锡良还在声明中称,具体事宜全权委托其子女王采、王秋霞办理。

5万元钱放在桌上

本报还收到了王锡良的讲话录音。他讲述了此事的经过。他说,最早是赵某的爱人到我家来,把5万元钱放在桌上。我说,无功不受禄。她说他们搞了一对瓶子,请你去看一下。我到他们那里,看到2件瓷器放在橱窗里,赵某说,奥委会已经审定,说很好,他花了很大的心血。他那么一说,我就没有发言,也没有提什么意见。他说奥委会已同意,我还能说什么。他要我当场写了他的公司名称,还有“荣誉”“辉煌”,但没说用在哪儿。他把瓶子放在我面前,说做个样子,我碍于面子也不好反对。后来他就在外面宣传。开始在景德镇时他言语还含含糊糊的,但后来在外面就乱说是我和秦锡麟合作的。我和秦锡麟老师半年没见了,哪儿有合作!他也没有提出来要我监制之类,更谈不上我同意了。

被逼无奈发表声明

王锡良先生在电话中向本报记者认可了他女儿王秋霞提供的资料,并再次强调,声明是他亲笔写的。他说:“我向来不喜欢和别人闹矛盾,何况我年纪这么大了,实在被逼无奈。”王锡良的女儿王秋霞还告诉记者,另一位被宣传为该瓷器的合作者秦锡麟先生也委托她做出声明,并将其声明传了过来。原文如下:“‘荣誉·辉煌’奥运珍藏瓷我仅从花(编者注:画)面装饰上进行过指导,提出过修改意见,不是我设计制作的。特此声明。秦锡麟2008.1.8”。本报记者试图联系秦锡麟,但因为他正在国外而未能联系上。王秋霞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她已委托上海中天律师事务所顾跃峰律师全权代理有关声明发表事项。

制作单位四点说明

据了解,早在本月10日,《江西日报》最早刊登了该报记者采访王锡良后所写的报道《“荣誉·辉煌”奥运珍藏瓷涉嫌侵权》。记者昨天在资料室查到了1月10日的《江西日报》,并看到了这篇报道。但是,在《江西日报》网站上却找不到这篇报道。从网上查到,推出这对珍藏瓷瓶的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在本月22日发表了《关于“荣誉·辉煌”珍藏瓷的情况说明》。说明指出:“最近,我们发现有国内个别媒体不了解事实真相,受到一些出于经济目的、怀有不良用意者的蒙蔽,未经调查,不顾事实地单方面发布或转载了题为《“荣誉·辉煌”珍藏瓷涉嫌侵权》的不实报道,对一些不明真相的收藏爱好者造成了误解,对我中心造成了极大的名誉损失。现我中心严正作出以下澄清:1.珍藏瓷由王锡良和秦锡麟老师设计,品名‘荣誉·辉煌’及题词‘盛世瑰宝,瓷国之魂’均由王锡良老师亲笔题写。2.珍藏瓷由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创意并出品。3.珍藏瓷由历史博物馆和景德镇文物局联合监制。4.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发布歪曲报道的网站及个人,我中心已委托律师调查,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说明》并称,最近,珍藏瓷“荣誉·辉煌”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中国文化部门权威专家评估当前估值已达12万元。

会议纪要传真未到

记者在1月25日上午电话联系了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一位自称饶刚的主任接电话说:“王锡良大师对珍藏瓷的设计还是认可的,主要是他的儿子、女儿反对。儿子因对报酬不满,所以反对。可当时的合作有会议纪要作证。《江西日报》的报道失实,我们要打官司的。我们有很多证据材料,可以传真给你们。”记者随即将传真号给了饶刚,但到今天仍未收到对方的材料。

曾龙升瓷塑作品的价格怎么样


曾龙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也是我国业内外公认的陶瓷美术大师。曾龙升先生祖籍江西省丰城县,出身微寒。由于父亲一辈是木工匠人,曾老很早就受到这种木刻工艺的熏陶,也由此产生了对于雕刻的兴趣。后来,他的这种雕刻热情,逐渐转移到了陶瓷工艺上。年仅14岁的曾龙升,就已经追随叔父来到了景德镇制瓷作坊,学习陶瓷雕塑。这种幼年即为陶瓷店学徒的实践经历,进一步催生了他对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认知和学习,也为他的陶瓷创作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曾龙升先生在陶瓷工艺美术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立体瓷塑上。在学徒期间,由于曾老固有的天资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他的陶瓷技艺增长迅速,早年创作的《十八罗汉》、《济公》等瓷塑作品,就已经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学成以后,曾龙升先生开始进行独立的陶瓷雕塑创作,同时声名也逐渐远播。此后,他的多件作品数次在各类艺术展览中获奖。

真正使得曾龙升先生享誉业内外的作品,是他上世纪30年代应旅美华侨之请创作的《孙中山》大型瓷塑。这件大型瓷塑不仅在美国展出,更是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此后,曾老在陶瓷雕塑领域的崇高地位得以完全确立。建国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昂,接连创制了《天女散花》《屈原》、《文天样》等多件瓷塑,均被选送至人民大会堂陈列展设。

可以说,建国后短短的10年,也是曾龙升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内,正是他瓷塑作品创作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瓷塑作品,如果是当下我们作为收藏,一般要从两点来进行考虑。第一点,曾老是我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金奖的瓷雕艺术大师,那么在他的这个创作黄金期内,有很多件作品的收藏价格都非常高。如2014年由景德镇华艺拍出的一件1956年-醉太平瓷雕,成交价就已经高达120.75万;同场的一件1959年-钟馗试剑瓷雕,更是以276万的高价成交。目前,曾老建国后所有瓷塑作品价格最高的,是一件毛泽东伟人素胎瓷雕像,成交价为437万。

第二点,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作品的一些小局限。在拍卖市场上,我们也常见到曾老的部分瓷塑作品,成交价仅在万元左右。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不值钱,而是有一定两极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建国后曾老的部分瓷塑,已经采用了模具浇铸的工艺手段,并非完全手作,故而价格稍低。

至于曾龙升先生在民国时期的瓷塑作品,目前市场的普遍行情还是很不错,价格一般在10~60万之间。但是,收藏他民国时期的瓷塑作品,同样需要注意“藏精”。曾老在陶瓷店作学徒时的瓷塑作品,也有一定收藏价值但是市场价格普遍低一些,大概在万元上下。到他完全独立创作瓷塑乃至作品《孙中山》面世以后,曾老的瓷塑技艺就基本趋于成熟,作品价格也就更高一些。

王锡良1969年创作文革瓷板画《收租院》


2013年11月,惊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在1969年秋制作的文革题材《收租院》瓷板画四块,《收租院》描述的是:刘文彩(1887年-1949年10月17日),字星廷,是川西地区中国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著名的大地主,军阀刘文辉之兄。是集官僚、军阀、恶霸、地主于一身的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他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因其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被当地群众称为“刘老虎”。刘文彩其庄园(大邑刘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文彩其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宣传为“无恶不作”的大地主,将其塑造为所谓旧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平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套1969年秋制作的文革题材《收租院》瓷板画四块,四块瓷板画现今保存非常完好,持宝人是业内收藏家余梦多年前在广东惠州所得。

新中国成立后,民国时期的景德镇绘瓷名家大部分被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工作,王锡良、张松茂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年都在合作社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于1958年9月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景德镇艺术瓷厂。艺术瓷厂可谓“名家汇集,高手辈出”,厂内又设特艺室,分人物组、山水组、花鸟组,当年在特艺室工作的赵惠民、王隆夫、章文超、曹木林、余文襄、吴元清、叶冬青、傅尧笙、余仰贤、杨家鑫、邹宝林、邹甫仁等人,日后都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大师,就连当年是助理设计员的王安维,后来也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陶艺名家。因此,景德镇艺术瓷厂是工艺美术大师们展示技艺绝活的平台,是培养工艺美术大师的摇篮,是制作现代官窑的殿堂,是呈献“东方瑰宝”的聚宝盆。 景德镇艺术瓷厂的绘瓷名家和老艺人,在传承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借鉴铜珐琅彩、料器配彩和金漆工艺品镀金技术,使粉彩装饰技艺日臻完美,制作的仿古粉彩瓷,可与官窑瓷媲美。而红色官窑-文革题材的瓷器在现当代陶瓷的收藏中,具有强烈时代特征,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记忆的存世作品,由于其稀缺和不可复制性,将成为收藏界追逐的热点。这可以与“文革美术”近年的不断升温相类比。

高价买进王锡良的一把壶居然也是捡漏


夏建平是谁?知道的人不多,但夏四毛是谁?只要是陶瓷圈的人没有人不知,他有一双很“毒”的眼睛,那是他的无价之宝。

凭这双眼睛他收藏了很多陶瓷艺术品,夏圣陶瓷也成为景德镇第一品牌。这些艺术品入别人的眼时往往很普通,入他的眼后就身价倍增。

他曾高价收藏了王锡良一把壶,别人琢磨不透,他怡然自得,因为他的收藏不是盲目,他对王锡良深有研究,而且只收藏精品、珍品。

一、茶壶•放牧图

这把茶壶画面清雅,简约而不简单。

画面中一位绿衣姑娘围了紫色围裙,手持木浆正在划动一只小木舟,舟上坐了一位红衣小童,手持竹枝,似在玩耍,又似在驱赶水中的八只水鸭。姑娘一定有颗热爱自然和生活的心,因为她扎了红色发带、穿着有粉嫩碎花的外衣,也许她正在放牧途中,也许她正在归家,她摘了两朵荷花,盛放的那朵荷花是娇艳的她,含苞待放的那朵正被童子抱在怀中。

主画面的八只水鸭形态各异,三只在小舟前面带路,两只在小舟两边护航,两只在舟尾歌吟,还有一只在远处扇着翅膀扑腾,也许它步调太慢正在追赶掉下的队伍。淡淡的水波和绿色的水草让水鸭游动起来,也让整个画面生动。

虽然是一把茶壶,一件日用瓷,却当成艺术品在构思、绘画。画面大面积留白,这些留白也成了构图的一部分,人和动物就在留白中游。

巧妙的是,有只小鸭似乎迷了路,在壶的另一侧寻觅,题款就书在这只孤单的小鸭旁,是画面的注脚,也是岸边的风景,与主画面融合在一起。

茶壶有个名字,叫“放牧图”,整个画面用粉彩绘制,充满野趣。根据画面风格和款识推断,这是一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陶瓷作品。

二、大匠•王锡良

王锡良大师看到这件作品后,证实这是他于1961年在陶瓷研究所创作。大师惊叹于自己当初的创作水准和作品的难得,还提出要用其他作品换回这件作品。

大师为什么对这件作品爱不释手?这一切是有原因的。

在50多年陶瓷艺术作生涯中,大师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着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他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

大师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美术名家)学绘瓷画,在叔父的指导下,全面掌握了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时,他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当时老一辈艺人对他高度称赞,说:“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不过大师最初学习传统的笔法和创作较多,他创作初期的作品有很多模仿叔父的痕迹。

直到他开始练素描画速写,画风才为之一变。他开始尝试去繁就简,表现整体画面的轮廓,表达他所理解的:简约就是美。他笔下的人物,素素的、淡淡的,没有浓妆艳抹,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放牧图”正是他转型时期的作品,虽是一件日用瓷,却极具代表性和艺术性。

三、藏家•四毛

古语云:“酒逢知己,琴遇知音。”在“放牧图”遇到夏圣陶瓷老总夏建平之前,这把壶一直没有遇到知音,没人肯定它的价值和艺术性。当有人把这把壶送到夏总面前时,凭借多年的收藏经验和对王锡良大师的了解,他高价收藏了这把壶。

夏总很年轻,他的收藏经历却很丰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陶瓷收藏,他便一直致力于推介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他常常对人说,陶瓷收藏有很大风险,不能盲目,要理性,要买精品,“不管东西大小,即使是小件作品,只要是精品花大价钱也划算。好的陶瓷一定要是精品,才有生命力。”几个月前朋友把王锡良先生的这把壶送到他的面前时,因为是小件作品,而且要价很高而无人问津,他一看就知道这是王锡良大师的精品之作,他很喜欢,愿意高价收购。

现在很多人收藏只用耳朵听名气,夏总收藏这把壶不同,他看的是王锡良大师的风格和艺术。据他分析,王锡良大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变化,其作品可以分几个时期,在民国时先生跟叔父王大凡学习传统题材,这把壶是1961年创作,那时大师进入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作品不但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中国农村当时的社会新面貌,而且摆脱了叔父王大凡那种传统风格,“这是先生比较精细的作品,造型、填色都很精致,是他的一件精美的代表作。”

曾龙升瓷塑价值尚佳 这两点要尤其注意


在景德镇陶瓷馆内,陈列着这样一件瓷塑作品:这是一艘长120厘米、宽30厘米、高56厘米的龙船,船上塑有150多个现代各族人民的形象,人物最高亦不超过2.3厘米,但是人物的眉目神态却清晰本真,风姿卓然。这件瓷塑巨作名为《大龙船》,是我国国宝之一。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大师田汉在观看过这件瓷塑后,写诗赞誉道:“禹鼎凌烟笔意殊,曾家绝技蜚瓷都”,这里的瓷都即指景德镇,而备受赞誉的“曾家”,就是《大龙船》的作者、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金奖的瓷雕艺术大师曾龙升老先生。

曾龙升老先生幼年即因家贫而到景德镇学习瓷塑工艺,青年时期在景德镇就已经小有名气,尤其是他创作的十八罗汉像、济公像等瓷塑深受人们喜爱。上世纪三十年代,曾老应旅美华侨之邀,创塑了一尊大型孙中山像瓷雕并展出美国,经此一事,曾老开始声名远播。解放后,国家对于景德镇陶瓷工艺研究进行大力扶持和着重关心,曾老也在政府的关怀下迎来了自己瓷塑创作的新一轮高潮。在此期间尤其是1959年前后,曾老创作的以《天女散花》、《屈原》等为代表的一批瓷雕被选往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更有《仙鹤雕塑瓷》斩获了“世界雕塑瓷金奖”。

对于瓷塑收藏爱好者来说,曾老的瓷塑作品一直是广受关注的对象。2011年6月,北京匡时国际拍出了一尊高67.5cm的民国-曾龙升-青花孔子像,获价80.5万元。2014年5月,景德镇华艺又拍出一件高16.5cm的1959年(己亥年) 作-钟馗试剑·瓷雕,最终成交价高达276万。2018年5月经由诚昌国际拍出的一件高73cm的民国-济公像也是取得了成交价33.6万元的不错成绩。从这种市场表现力来看,曾老的瓷塑作品是很好的收藏、投资选择。

当然,曾老的瓷塑作品也有价格相对较低的,如2017年经由上海拍卖行拍出的一件高25cm的民国-欢喜佛瓷塑,成交价就仅有1.36万元,同年由浙江世贸拍出的一件高15cm、长26cm的牧童骑牛瓷雕摆件也仅拍得2万元。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曾老早年作学徒或者独立但技艺不够成熟的瓷塑作品相对他中晚年的创作,价格要更低,这是很正常的。同时,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曾老的瓷塑价格不高。那就是在解放后,曾老有部分瓷塑采用的是先做出模子,后进行灌浆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属于成批量生产,这类作品的独特性就不高,价值也就相对有所降低。像这两种情况的作品,藏友在收藏时要格外注意。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


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今天上午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现场展出了21位艺术大师的陶瓷艺术精品。我们下午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艺术学院院长秦锡麟老师作了专访:

cnarts:很高兴秦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秦老师:我很高兴你们来采访。谢谢!

cnarts:那我们就开始吧!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请秦老师对艺术的现状作个详细的介绍?

秦老师:中国的陶瓷分两类一类是实用瓷、欣赏瓷。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艺术瓷特别是景德镇有很大的优势。景德镇艺术瓷走出了国门和国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可以说改革开放怎么多年。使得景德镇瓷器由量到质的变化。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交流,出现了很多的派别。现代派、学院派、自学成才的,各有各的特点。学院派的在艺术形式上更现代一些,自学成才的在技艺上更精湛一些。这些艺术家们都能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结合起来。创作了一些精品。特别是近几年,受到了收藏家们的青睐。升值的空间很大。尤其是大师级的价位很高,由此出现了供需严重的失调。总体来讲,景德镇的实力很强,技艺也很丰富,有各自的风格。

cnarts:请问秦老师本次在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是否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秦老师:可以这么说,但是我觉得这样说比较的贴切,“代表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cnarts:对于一些陶瓷艺术市场不良的现象,请秦老师谈一下您的看法。

秦老师: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才是精品。这是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的,也是无法控制的。我在这里只能说,艺术家一定要负责,对自己负责。我想随着市场体制的变化,市场的规范这类的现象一定会有改观的。如果想要收藏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和艺术家本人联系。这样可以确保不会有赝品的现象。

cnarts:看了您的作品很有启迪,请问秦老师您在今后的创作风格上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秦老师:风格上我会去创新的,现在作为一个院长和协会的副会长我身上的责任很大,一方面要把陶瓷艺术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培养人才,在我个人的创作中,我要创新,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同时带动大家净化艺术市场不断创新。要做到我提出的“四性”,给人一看很美,同时一眼就看出这是中国的。

cnarts:作为一个中国陶瓷协会的副会长、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请您对陶瓷艺术的今后发展提一些希望。

秦老师:艺术的发展要体现:“四性”即要有世界性,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民族性,要有中国文化的精髓;地域性,体现本土文化的内涵;个性,体现艺术家的风格特点,要有现代意识,要结合传统。跟着人家走一定是没有出路,一定要体现以上的四性,景德镇艺术瓷才有更强的生命力。

cnarts:最后一个问题,请问秦老师作为一个院长,您想对年轻的陶瓷艺术家提出什么样的希望?

秦老师:不要浮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一味的追求名利。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开拓进取,结合我说的“四性”,认认真真的去做去学习,社会一定会认可你们的。谢谢!

cnarts:最后我代表我们网站向您当选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会长表示祝贺,同时希望您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精品。谢谢秦老师!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

二、浅绛彩瓷的突现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5年——咸丰6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

咸丰5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6年(1856年)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

是否可以这样说,稀少的咸丰朝浅绛瓷正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

三、浅绛彩瓷的盛兴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同治7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时年19岁,在位13年。

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

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

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周子善俞子明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罗畅谷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章(字汉云)

黄士陵 潘福泰邵美之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陈子常达山

范金镛 经生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

汪潘程次笠李友梅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字寿春) 余焕文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汪绰章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许品衡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万辅廷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雷光亨雷桂泉

胡干许达生茂盛 清标

启明何明谷舒以氏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王凤池程次笠

俞子明 江永源任焕章汪章

蒋玉卿 王岐山陈子常周筱松

许品衡 方家珍汪照藜张子英

徐善琴 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

喻春许达生松石 周达和

王子卿 戴裕成何子林梅春茂

焦佩兰 高恒生敖少泉全廷

安少山 王琦 俞裕元钟德发

戴焕昭 吕尚文马庆云汪廷至

汪永泰 任逢端叶淮清刘芳谷

颜筱云 江春 程英 程宝珍

叶巽斋 余筱秋杨紫卿冯启顺

詹顺太 江祥发何明谷胡献瑞

江潮宗 子珍 洪发 顺发

宝文氏 昌山 吉人 子云

启明松竹轩义隆 义兴

鸿兴永兴氏孙玉卿。

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本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

四、浅绛彩瓷的衰落

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

俞子明 袁恒兴许品衡方少溪

汪友棠 王子卿高恒生安少山

马庆云 杨紫卿。

民国前10年(1912——1921年)浅绛瓷画师有:

许品衡 方少溪汪友棠王子卿

高恒生 安少山马庆云杨紫卿

季春黄斐成胡全太瑾卿

金绍斋 肖靖初段生茂吴飞麟

胡仲贞 潘匋宇徐成城孙福昌

森顺江和丰子良 王琦  岳松氏。

民国10年之后(1922——1925年)浅绛瓷画师有:

潘匋宇 徐仲南仙槎罗子林

刘顺泰 王荣顺安少山 刘焕章。

1925年后,基本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

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5年(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4年(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70年。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

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王岐山陈子常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胡献瑞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吴飞麟王琦

潘匋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

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王锡良大师口述民国雕塑名家曾龙升轶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王锡良大师口述民国雕塑名家曾龙升轶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