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收藏诗文瓷 赏瓷兼玩字

收藏诗文瓷 赏瓷兼玩字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4-13

瓷砖墙面。

拉蒙藏项诗文瓷

去年春天的某个周四,我一大早习惯性地骑车来到报国寺淘宝。这一天是报国寺古玩市场的主交易日,市场大门口外已挤满排队买摊位号的商贩。南墙外原本狭窄的过道两侧,还被肯定买不上当天摊位的各地小商小贩占满,就地叫卖各类古玩。我兴致勃勃地钻进人群四处寻觅捡漏。无意间,我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一位操着河北口音的老人家讨价还价。老人就地而坐,身前铺满一大堆宋磁州窑民用实用器和几枚锈得看不清文字的古铜钱。这些瓷器虽都是普通民窑货色,却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一件宋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刻诗的小瓷盘,施白色化妆土的黑釉盘面上,阴刻红彩的行书诗文更有味道:“梦游长安皇宫院,贵妃一笑百媚艳。二人同去养心殿,觉来床上一生汗。”这明显是在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浪漫爱情故事。只是,我不清楚诗文瓷的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与视角,创作这首意境暧昧的诗歌。耐人寻味的是,这件宋瓷诗中提到的“养心殿”,通常被认为是明代北京故宫内的宫殿名称,难道唐代皇宫里就设置了养心殿?所以,古玩收藏的乐趣之一,有时候就是在不经意间,从地摊上,就开始让人思维奔逸。无巧不成书,去年同一时期,我从市场上淘到一件宋代磁州窑釉下红绿彩花草纹行书“清静道德”梅瓶。该梅瓶高25厘米、形体修长秀丽,小口外翻,短颈瘦肩,圈足细小,是比较典型的宋代梅瓶器型。瓷瓶表面附着的泥土浸入釉面和胎体,可见梅瓶长期土沁自然遗留的岁月痕迹。这件瓷器的价值,完全是以书法功力取胜。瓶面之上那四个丰腴的橙色行楷汉字“清静道德”,端庄之中见飘逸,规整之中孕变化,与北宋时期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强调意趣的书法风范一脉相承。这件梅瓶上面的书法作品,与大量宋代磁州窑诗文瓷上面潦草的书风迥然不同,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跃然瓷上。时至今日,仿佛仍然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恬淡心境。可惜,一年过后,我从库房再次找到这件书法梅瓶时,瓶口下面已开始出现釉面剥落。原因,可能是环境太干燥。无奈之余,我也只好用保鲜塑料膜将瓶身整体包裹,再小心翼翼地将其遮藏在更保湿、保温的环境中。因为这个遗憾,这件宋代书法梅瓶反而在我心中更有分量了!与之前民窑小瓷盘的民间趣味、梅瓶的文人情趣不同,我收藏的一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阴刻描金篆书唐诗三足洗,却洋溢着纯正的宫廷审美品位。这件盘口直径22厘米的瓷洗天青釉盘面上,阴刻着描金小篆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钧窑洗外面的玫瑰紫釉面上,显现出大量的缩釉点,瓷盘天青釉面间或分布着由于瓷器烧制时釉层流动所形成的、不均匀的“蚯蚓走泥纹”,轻敲高温瓷胎已有经年瓷质失水、陈旧后的哑声现象,阴刻唐诗的瓷面破损部分的老化程度与瓷胎自然老化程度一样。总体来看,这件钧窑洗属于比较开门的宋代钧窑制品。如果说,在清代乾隆时期皇帝有雅兴请宫廷技工在大量宋瓷上面镌刻御题诗,那么这件北宋钧窑洗上的阴刻描金篆书,还是属于制瓷年代的同期原刻作品,其自然老化的特征与宋瓷清刻的藏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规整的形制、细腻的胎质、精细的修胎、绚烂的色彩、工整的书法、高昂的成本,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贵胄气质。毫无疑问,宋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三件宋代的诗文瓷,分别展现了宋代民间、文人、宫廷文化三种不同的诗文瓷表现气质,由此可以窥见宋瓷风格多样、洋洋大观的深厚文化底蕴。事实上,在瓷器上面书写诗文的传统并不是从宋代肇始的,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制品中就有大量的诗文瓷。比如,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七贤”人物诗文罐,上面绘有七贤饮酒图,并在罐面一侧旁书《七贤第一祖》七言饮酒诗:“须饮三杯万事休,眼前花揆四枝叶。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以褐彩在执壶流下腹部题写诗歌一首:“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lng)春声。”还是在去年报国寺古玩市场的某个周四主交易日,我又发现了一件元代釉里红行书诗文玉壶春瓶。瓷瓶卵白釉上面书写的釉里红诗文的红色呈色发闷,并不鲜艳通透,瓶身与瓶口、瓶底分段用釉水粘接,瓶底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并沾满散落的釉汁,这些都是元代瓷器鉴定的典型特征。瓷瓶釉面上,用行书书写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有趣的是,我经过与当代出版的李煜同词通行版本逐字逐句的比较,竟然发现诗文瓷版本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竟然有一字与当代通行本不同,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诗词意境。诗文瓷版“流水落花香去也”,与通行本“流水落花春去也”,虽然都是在长叹“天上人间”的心境转换,却似乎更接近原作的本来面貌。就文学创作的通常规律而言,一首词的写作一般都讲究字字不同,尽可能回避重复使用同样的文字。通观该词当代通行本全文,“春”字在全词中两次重复出现,比较只出现一次的诗文瓷文本,文学的意味好像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流水落花香去也,天上人间。”作者的思绪与目光伴随着一缕幽香扶摇直上,渐失渐散,仿佛整个人的身心也随之消融殆尽。—这是亡国之君此情此景、彼时彼刻,何等彻骨的凄凉体验!所以说,“物证历史”。有时候,新面世的文物证据可以重现一段被湮没、扭曲的历史,可以让今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某段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收藏的真趣之一,也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此外,我在几年前曾有机会收藏到一件明代青花草书瓷杯。杯身上以平等青料书写着唐代怀素的书法名篇《律公帖》:“律公好事者,前后数度,遂发怀素小兴也,可深藏之箧笥也。怀素书”。还有一件清代行书《兰亭集序》瓷碗,碗身外面布满东晋王羲之名作的笔墨,并以篆书“大清乾隆年制”落款。从糯米样洁白莹润的胎质、玉璧底跳刀痕修足方式、艳丽并略有晕散的青花呈色、碗底窑沾老化痕迹、纪年款识等综合因素判断,这件青花碗应该就是乾隆本朝的制品。积少成多,经过多年专题收藏,我收集的宋元明清历代诗文瓷渐成序列,也从中逐渐发现了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一,诗文瓷其实是中国古瓷制作的一个主流品种。其二,诗文瓷是受到历代社会各阶层普遍欣赏的传统瓷种。正是这些遗存的历代诗文瓷品中,静穆地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收藏——玩品选老瓷,投资理财看明清


龙泉青瓷瓷器—哥窑青瓷全手工拉胚扁茶壶

4月20日 陶瓷收藏——玩品选老瓷,投资理财看明清。陶瓷行当里有一种奇特且泾渭分明的文化现象,很是耐人寻味。商界精英,大多喜欢一掷千金投资收藏明清官窑青花彩瓷;而美学修养高深的文人、画家、艺术家等,独偏爱老窑瓷器、高古陶器、远古彩陶。有人说,收藏陶瓷,能赏玩到老窑瓷器是高雅,能赏玩到远古陶器便是有境界。也有人认为,明清瓷器继承了千百年高度发展的陶瓷技艺,有了更多创新,作品也更有艺术价值。

其实,无论是老瓷还是明清瓷,作为收藏品,瓷器的价值不仅包含了艺术价值,还包含历史纪念价值与工艺价值。瓷器承载着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物证,尽管历史时期不同,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瓷器都是珍贵的。

相比之下,明清官窑民窑青花彩瓷无疑是漂亮的,摆在架子上的光彩肯定是高古陶器所没有的。作为装饰性的收藏,其备受商界精英关注。有了这份夺人的美丽,有了这批重量级藏家的关注,明清官窑民窑青花彩瓷增值快也就是必然了。

但作为美学艺术收藏、修身养性收藏、人文精神收藏,收藏老窑瓷器和高古陶器,则比收藏明清官窑民窑青花彩瓷,更有艺术品位,更有人文价值。这两种藏家群体选择上的泾渭分明,也算是各取所需,各寻所爱吧。

收藏家都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收藏过程中的,不论收藏明清瓷还是选老瓷,无论是为了收藏把玩还是为了投资理财,瓷器收藏都会带给藏家无尽的满足。

古瓷雅设与博古清赏


瓷瓶拿来插花,能体现自然含蓄的另类趣味。

核心提示

瓷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它给人们注入一种超然沁心的审美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瓷工艺也日趋多样化。而无论是日用瓷还是陈设瓷,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

瓷器的艺术特征

瓷器从隋唐时期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宋时期,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被极力推崇,由此推动了一个全新美学时代的到来。制瓷业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至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特别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最为突出。

(一)隋唐时期

隋朝时间较短,以陶器居多,瓷器烧制业尚未成熟。存世至今的大多为青瓷,其器类有鸡头壶、盘口壶、罐、瓶、高足盘等。

隋朝为唐朝制瓷业的辉煌铺平了坚实的根基。进入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其邢窑和越窑的制瓷工艺,远远超越了前代。邢窑主要烧制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发展至晚唐,风格更加多样化。越窑盛于唐,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秘色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如是评价,“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唐代中叶后,社会风尚的形成,制瓷业也有了新的创造,烧制部分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装饰品种极为丰富。

(二)宋代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曾有相关记载,北宋汴梁城市“大小货行,皆工技巧所居。”而宋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物品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瓷器。

据史料记载,宋代有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可见,当时的制瓷工艺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其中,官窑是京师自置窑烧造,专供宫廷,较为典型。据研究表明,北宋官窑初期的胎体和汝窑基本一致。其釉质细腻,为世所珍。而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汲取了南北名窑的制作特点,烧瓷登峰造极,巧绝天工,具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面开片”、“攒珠聚球”等鲜明的特征。

除此之外,定窑也深受宫廷贵胄青睐。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而龙泉窑也是流行的瓷器品种之一,以梅子绿釉最为闻名。无论是朴实无华的北宋定窑白釉,或是润如凝脂的南宋龙泉,所表现的实用功能以及陈设功能,预示了日常生活期待和精神心理满足。

(三)明代时期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在这一背景之下,制瓷工艺达到圆熟境界。永乐时期青花瓷居多,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上。如明青花葡萄纹折沿盘(图1),器身以青花绘制纹饰,胎质细腻洁白,釉汁莹润亮青。

成化年间,烧造的瓷器最多,时间最长,花费巨大,并以淡雅、温婉而独名于世。成化彩鸡缸杯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另外,还出现了彩绘瓷有青花、釉里红、釉上白地红彩、斗彩、五彩等等。

当时,江南文人收藏瓷器的风气极为兴盛。在文人思想的影响下,龙泉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大明会典》记录,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具有同等重要的官窑地位,皆按中央政府颁布的样制,烧造供用瓷器。时人多作文章,对南宋龙泉大加赞赏。

(四)清代时期

经过顺治时期,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至康熙一朝,政策上“官搭民烧”的模式也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使清代官窑步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其首创器形繁多,绘工精美,施彩多样。《匋雅·卷上》所评,“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如清康熙釉里红团花苹果尊(图2),通体以釉里红线描花卉纹装饰,穆穆之中自有熙朝之英气扑人眉宇。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性格好静,喜祥瑞之物,各级大臣、官员回应蔚然成风,所烧制的瓷器以祥瑞图案居多。除此,他褒雅贬俗,反复强调“雅”、“秀、“静”、“精”的原则,曾取宫中珍藏的瓷器,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写道,“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如清雍正仿哥釉三足洗(图3),为该时期的精细作品。

朝隆皇帝咏宋瓷诗共一百五十余首,其中不少且镌题于瓷器上。鹿头尊在乾隆时期颇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单色釉等多个品种,其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故又名“清廉尊”,后代多有仿制,但胎釉及画工质量较比乾隆器相差甚远。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鹿头尊(图4),是这一时期官窑大器的标准之作。

瓷器的使用

古瓷器型十分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如碗、杯、盘、壶、缸、罐、盒、炉、瓶、枕、砚、水注等等。在使用上,它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陈设上,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博古陈设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宫旧藏美人图》,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情景。其中的“博古幽思图”(图5)出现了一组瓷器。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器物的多宝格。多宝格上摆放“仿汝窑”瓷洗、“郎窑红釉”僧帽壶,以及青铜觚、玉插屏等器物,极具有典型的皇家气派。

从明朝中叶开始,不少外商就开始从中国买走大量瓷器,作为赏玩自怡的实用陈设品。西方著名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大宅(图6、图7)中,多宝格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错落有致,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居室主人的精神文化情趣和审美的高度。

(二)案头清玩

正堂内墙上挂大幅字画或靠山镜,条案依墙摆在正中,其上放一对瓷瓶、中间一插屏,玻璃镜面或石头面,取其谐音“平静”,这是最为规矩的陈设方式。

明代文震亨是素有风仪的雅士。在《长物志》中,常常会强调“古、雅、韵”的标准,他写道,“案头以古瓷净瓶献花净碗酌,石鼎燃印香,夜燃石灯。”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明代时期文人脱俗的审美标准和陈设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删繁去奢。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中,对瓷器的陈设描述,也可以窥见一二,“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汝窑和官窑的名瓷,斗大花囊插的大捧白菊等等,极富有皇家气派。

但是再看薛宝钗房中,“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闺中如此洁净,神骨俱冷,毫无人间气息。

(三)几上器皿

明戏曲家高濂《高子书斋说》中,有一番具体的描述:“斋中长桌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卜,收朝露以清目。……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这里的“几”指的是“桯几”,也就是凭几的功用,用来承放古玩陈设品、小件物品。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也阐述清朝中叶一般扬州富裕人家的布置:“小室中用天香小几,画案书架。……几上多古砚、玉尺、玉如意、古人字画、卷子、聚头扇、古骨朵、剔红蔗葭、河西三撞两撞漆合。磁水盂,极尽窑色,体质丰厚。……宣铜炉大者为宫奁,皆炭色红、胡桃纹、鹧鸪色,光彩陆离;上品香顶撞、玉如意,凡此皆陈设也。”磁水盂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瓷器陈设品,常摆放于各类香几之上。

除此,《红楼梦》出现多次类似的陈设场景,如第三回,“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筋香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草……两边又有一对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倶备。”第五十三回,“元宵节临近,贾母摆家宴于花厅,共有酒席十来桌。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只……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曹雪芹写到器物陈设,终究是隐隐尚有俗丽气息。

“雅”和“俗”,很难分清界限。在某种意义上,人本身能驭物,格调自然也就不同从泯然众人中区别出来的合理途径。

吟龙泉谣 赏龙泉窑古瓷


中国的古瓷,星光灿烂,泛若银河。河水滔滔,浮出天瓢。然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耳;弱水一瓢,吾只取龙泉耳。龙泉在浙江西南,东晋时为龙渊乡,唐乾元二年始置龙泉县,是瓯江上游的一片山水林溪之地。既称龙泉,当有泉与龙有典,以龙为名。只是我翻检书籍,并未找到龙泉之泉,只知有龙泉之窑,名龙泉窑,龙泉窑又尽以龙窑为窑。在紧水滩大白岸,居然发现五条北宋至明代的龙窑交错叠压在一起,构成一道世界古窑奇观。其实,龙泉窑必有龙之泉的来历,因为,龙泉窑的窑口大都与泉水为邻,如溪口、松溪、武溪等,“所谓伊人,在水之俟”,盖此地之泉皆为龙泉也!那里真是一片火的世界,水的天地,龙的故乡。于是,这龙泉之水便赋予窑火以灵妙之性,赋予窑风以清丽之气,赋予窑神以仙逸之魂,赋予窑珍以翠玉之质。史上许多有名的窑口都是各类瓷釉兼烧,如钧台窑主烧钧瓷,也兼烧黑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绘和印花青瓷;巩县窑主烧白瓷,也兼烧绿、蓝、黄等单色釉及三彩。而一定是由于龙泉之龙乃青龙的缘故,龙泉窑千余年来却专烧青瓷。青釉中本含有铁分子,再添入神秘的紫金土,便可调制出上等的龙泉釉料,再加上当地特有的瓷土和松柴,金木水火土五行便一应俱全,烧出的龙泉青瓷自然独具青龙之魅。中国瓷器的历史始自东汉,最早的成熟瓷器便是越窑青瓷。经年不久,魏晋之际,龙泉窑便出现了。那时,还没有白瓷,其他各种瓷釉自然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龙泉窑一定是位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脉之泉。沿龙脉上溯,龙首当是隐于越窑遍布的上虞曹娥江和慈溪上林湖流域。龙泉窑问世之时,越窑已是一枝独秀,独步天下,龙泉窑却只能亦步亦趋,奉为圭臬,以至其仿烧越窑的青瓷,竟难以分辨彼此。只是,史书上记有一种秘色瓷,至于何为秘色,却语焉不详。近年考古发现,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青瓷。或可妙想,越窑青瓷之所以古称秘色瓷,是因为此等青色即青龙之色,而青龙之色当为秘色也。我便藏有数件越窑精品,而浙江绍兴的越窑故里,竟有藏数千件越窑青瓷的民间博物馆,令人心神系之,艳羡不已。北宋以降,越窑之龙泽日渐枯竭,而龙泉窑之龙脉却是泉流喷涌,恣意汪洋,一泄千里,奔腾不息。自魏晋始,至清中期,龙泉窑前后烧造了一千六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经世最长的窑系,可谓无限风光,无与伦比。我藏有一只北宋龙泉八棱梅瓶,器型朴拙,胎体厚重,土脉细润,釉面莹丽,典型的宋器风华,苍雄奇崛,全然已是超越之作。宋室南渡后,南宋朝廷曾把龙泉窑选作供器,仿照南宋官窑,烧出史上最好的龙泉青瓷,其釉色之美已臻极致,其风姿极尽宫廷奢华浮靡之尚。当时龙泉窑最名贵的品种是粉青和梅子青,粉青若青玉,温润雅淡,迷人心窍;梅子青如翡翠,浓丽幽菁,夺人魂魄。这两种名品已是龙泉窑的登峰造极之作,可谓永垂青瓷之青史。我还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八方棒槌瓶,幽玄苍古,令人沉醉。那碧绿青翠、沉郁莹澈的釉面,如入化境,直可抒怀:泄一潭碧透的春水,浇不尽翠绿的春园;沏一杯浓酽的春茶,调不开凝结的春愁。龙泉窑在供应朝廷和民用的同时,还经瓯江出海,大量出口到亚、非、欧的许多国家,惊炫世界。骄傲而浪漫的法国人就沉迷于龙泉青瓷那如翠似玉的釉色,他们动情地称之为“雪拉洞”——那是法国歌剧中一个青衣美男的名字!拥有一件龙泉青瓷,已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标准时尚。入元之后,粗砺的北国之风吹临江南,龙泉窑开始流行露胎工艺,并烧造大件青瓷,曾制有高约一米的大型佛像,成为那个王朝独有的遗珍。龙泉窑系进一步扩散于南北各地,出口规模与日俱增。前些年在临近韩国海域的一艘元代沉船上,就曾打捞出近万件龙泉青瓷,令世人惊叹。明代龙泉窑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推到极致,并再现了北宋盛极一时的刻花工艺,其刻花之精美绝伦与釉色之美轮美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说,龙泉青瓷的釉面竟如丝光锦缎般亮泽的话,那么,其刻花工艺恰是锦上添花。我藏有一件明龙泉缠枝莲纹瓶,莲花枝蔓缠卷而柔婉,流转而悠远。白晰的花线凸起在翠绿的釉面上,显得格外清丽。碧水玉荷,洁雅优致,风声过后,不染尘埃。人生得一宝瓶足矣,斯世当以珍怀视之!从北宋到南宋,从大元到大明,从江南到江北,从瓯江到欧陆,龙泉青瓷与星月同辉,共水天一色。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龙泉活水来。那是深浅浓淡、层重叠合的绿色之美——葱茏之绿,春华之绿,青翠之绿,碧玉之绿。熊熊的红焰,烧出的竟是浓浓的绿颜,这就是乾坤的流转,自然的极变,龙之泉的神幻。龙之泉,泉之窑,窑之火,火之烟,看那青龙于烟云之中翻腾跃动,展露真容,只身化作青瓷亿万,假以千年。只是,入清之后,燃烧了一干六百余年的龙泉窑火却渐渐脉息衰微,最终归于沉落。无数蒸腾的龙窑,已变成一座座死寂的龙窟,像睁着一只只不瞑而干涩的泪眼。此景此情,令世人无限伤怀;此生此缘,引天地不尽悲歌。勿相忘,风雨中,红尘外,似有一青衣龙女,倩影灵幽,迷蒙素丽,暗香袭人,芳菲飘逸,却在这朦朦的雾夜,悄然隐去,空余那一潭泪泉,一团梦絮。芳草凄凄,杨柳泣泣,泉水无言,经天流地。青龙已归隐深潭,不见首尾;水面上阵风吹过,未起涟漪。晨钟暮鼓,谁知今夕是何夕;不觉又逝数百年,刚逾花期,又到雨季。弱水三千,吾尽取,龙泉矣;龙泉三千,吾尽取,一瓢复一瓢,一滴又一滴——装满我的心房,装满我的龙泉记忆;装满我的梦床,装满我的龙泉诗句;装满我的世界,装满我的龙泉思语;装满我的酒器,装满我的龙泉砚滴……

文革瓷、毛瓷——品鉴与收藏


4月24日,由佛山市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财富管理中心,在华夏国际展览中心二楼共同举行文革瓷、毛瓷的专题讲座。此次活动邀请了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益军、品鉴收藏专家陈千山。

专家介绍说,现代陶瓷可分为三个门类。

首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陶瓷业在我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号召,也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便相继出现了如千年瓷都景德镇这样的大型生产企业,且在这个时代聚集了大批老陶艺家,这些工厂企业占有着极强的技术人才,如蔡敬标、何水根等一批民国晚期的雕塑名家等,使得这一时期的陶瓷作品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最高艺术水平。

文革“红色官窑瓷”存量少

其次,现代陶瓷中把文革时期的陶瓷单独分为一类,即文革时期陶瓷,眼下正是收藏界的新宠。这一历史时期非常特殊,出产的瓷器大多为瓷像和像章,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其图案多为毛泽东语录、诗词、工农兵图案、英雄人物形象等。其中,尤其以文革晚期研制生产的毛主席专用瓷更具收藏价值,其工艺水平极高,存世量极少,又被称为“红色官窑瓷”,这批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推崇。

名家将油画风格结合进瓷器

第三种现代瓷叫做当代艺术名家瓷。专家介绍说,当代大师更加注重作品的胎、釉、纹饰、器形的品质和艺术水准,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像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在研制他个人作品时曾对高温颜色釉做了多年的反复试验,并运用其自身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将古代诗文、古代画风以及油画风格有机结合。

现代瓷收藏价值已达几十万

“现代瓷的收藏价值已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以上了。”专家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工厂的陶瓷作品一般都不留个人名款,只有根据瓷器画风找作者或其家人进行鉴别,因此类瓷器距今由有五六十年光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经济价值与其规格大小、造型、作者、艺术造诣等因素有关。目前民国晚期及解放初期老陶艺家的作品市场行情极好,王锡良、张松茂等老陶艺家的作品尤不多见,市场价均在几万到几十万以上。

鉴别“毛瓷”有四招

关于鉴别方法,专家介绍说,首先,三大类现代瓷在很多方面是不太一样的。起初的国营工厂中的瓷器作品是不留个人名款的,只有根据瓷器画风找到作者或找其家人鉴别,它的经济价值与其规格大小、造型、作者、艺术造诣等因素有关。

另外,文革瓷里尤以“毛瓷”价值最高,比如,1997年毛主席专用瓷中一个小碗在国内被拍至170万,创下单件“毛瓷”市场之最。特别提醒到,藏友现在若想收藏“毛瓷”,要从器形、釉面、纹饰和胎质等四个方面进行鉴别,掌握各类器物的特征和规格,此时期的真品釉白、釉透,均为流水作业,分工较细,而且这批瓷器全部采用的是抚州临川高岭土,全属手工制成,高温烧制,具有胎薄质细、半透明、敲击声悦耳等一系列特点。

第三类的当代艺术家陶瓷的鉴别,则需要藏者首先做功课,了解市场行情,咨询拍卖价格,向大师多请教,也可了解大师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等。

“现代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要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必有所获,投资回报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专家说。

漫步成化瓷:玩賞先入手了解時代背景


萃孝堂藏品

明成化青花花鳥杯高4.7厘米口徑6.1厘米足徑2.5厘米

上海真言

自有記憶起我就喜愛收藏。我的祖父、父親都喜愛收藏,他們有不少藏品,字畫、瓷器、玉器、家具真可謂精美罕見,可我最喜歡的還是瓷器,長期耳濡目染和摩挲把玩,慢慢地竟玩出些道道來了。

玩賞成化必須先從了解時代背景入手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是明英宗朱祁鎮長子,繼位后改元成化,是為明憲宗(1465~1487年在位)。經過正統、景泰和天順三朝的動亂(后被稱為瓷器發展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憲宗即位之初任李賢為相,朝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朝中可謂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他先是為於謙昭雪,博得朝野一片稱頌﹔之后,又對景泰帝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既往不咎,而是以德報怨,恢復了景泰帝的帝號,還對景泰帝的陵寢進行了整修。由於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成化初社會經濟的相對繁榮,也促進了瓷器的生產,這是成化瓷獲取成就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瀏覽成化瓷時,還必須說說影響成瓷的一個特殊原因,那就是憲宗皇帝對萬貴妃的痴情。

成化皇帝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9歲的宮女,且鐘情終生,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由於成化帝對萬貴妃的百般寵愛,造成明朝后期第一個外戚亂政的局面,如萬貴妃的親戚在她的庇護下到處搶佔民田,許多官吏也通過賄賂她而得以升職,等等。自然也因為萬貴妃對瓷器的鐘愛,促成成化帝對瓷器的制造十分重視,有傳成化皇帝為博取萬貴妃歡心曾在景德鎮燒制大量精美瓷器。成化朝上下官員,為討好萬貴妃也紛紛效仿,對瓷器的制造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明史·食貨志》概括性地敘述了當時瓷器燒造之多:“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這也應該是成化瓷獲取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成化青花折枝寶蓮杯高4.8厘米口徑8.1厘米足徑3.2厘米

萃孝堂藏品

成化朝作為瓷器燒造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瓷器造型玲瓏精致,胎骨細潔晶瑩,彩料精細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雅致幽婉,以其潔精透秀的風格獨步一時。

成化瓷繼承了歷代傳承的精華,也開創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成化瓷追求中小作品,特別講究線條和造型,賞心悅目。這個時期的瓷器制作重視觀賞瓷、把玩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達到了歷史高峰。“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這是后人對成化瓷器的極高評價。

瀏覽成化瓷有了理論基礎和歷史知識的支持,如果還可以看到實物而又有機會上手,那你就可以輕步漫游於成瓷御苑,大飽眼福。既享受與其直接接觸之肌膚之親,又可從親擁實物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其神韻。

鑒賞成化瓷須先從胎骨和瓷釉入手,此乃瓷器之根本,在眼觀判斷的基礎上再加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器物進行胎骨和瓷釉測試,即以眼觀取其神,以數據生其骨,兩者相輔則可得完美。

部分成化瓷胎薄體輕,部分成化瓷胎骨厚重。胎薄者玲瓏剔透,胎質潔白、細密,秀美而輕盈,在光線下微微呈肉紅色、透影為牙色。有的薄胎瓷器薄如紙片,兩面透光,連背面的花紋都隱約可見,胎內如有鐵質殘留也會一覽無余。成化瓷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絲滑肥嫩,玉質感很強,此為成化官窯器特有風格。

胎骨厚重者則質沉靜如美玉,溫潤而渾厚,釉面潤如凝脂,滋潤而滑爽,彰顯貴氣和君子之德行。

萃孝堂藏品

明成化暗龍戲珠白瓷杯高4.7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2.5厘米

成化時期制瓷原料為“麻倉土”。后代因為麻倉土已匱乏而改用其他瓷土制瓷,使成化的固有特點不復存在。成化瓷器底足常常露胎無釉,時顯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台北故宮藏成化青花麒麟紋盤就具有米糊底的特點。

成化瓷大部分為白釉,釉面亮潔無瑕,如脂似玉。其他的釉色也有,單色彩釉有鮮紅釉、黃釉、綠釉、藍釉、醬釉及仿前代的哥釉等。成化瓷釉質相當精細,白釉一般是白中微帶肉色而略似泛黃,釉色滋潤﹔黃釉一般是黃中稍稍帶綠。需要注意的是成化年間的黃釉瓷器成品較少,且燒制不能說十分成功。

瓷器的制造工藝是展現時代風范的重要方面。我們應仔細研究其制作工藝特點

成化瓷器底足有施釉和露胎砂底兩種。砂底和圈足露胎處時有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的“米糊底”,但仍不失其胎體堅實、胎質純淨潤澤之本質。

成化瓷修胎相當規整細致,有些器物由於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則隱現接胎痕,但不甚明顯。碗、盤類器物之底足直而且較高,底足牆較窄,足脊圓渾時如泥鰍背形,很少見到刀削足。足脊露胎處有時可見黃溢。器物裡釉、底釉平滑細膩。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淡。瓷盤常見有塌底現象。

萃孝堂藏品

明成化綠彩釉劃龍紋大碗高9.5厘米口徑21.5厘米足徑8.8厘米

成化的瓷器制作工藝非常成熟,吹釉法的使用相當普遍。從釉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化瓷器已經很少見有橘皮紋了。特別是成化后期的瓷器,基本沒有工藝上的明顯缺陷,不像永宣時期那樣氣泡大小不一,成化瓷的氣泡相對勻稱,說明其對釉的攪拌技術比永宣時期更為成熟。在光線照射下,成化瓷釉面溫潤含蓄,且紋飾細膩流暢,圖案內容意境清遠,展現出超凡脫俗的韻味。

鑒賞成化瓷,彩料是不可忽視的要素,且先要體會它的青料。成化青花主要用的是平等青,其色調柔和淡雅,這是成化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成化青花瓷的制作在前期仍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筆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筆觸。其青花發色濃重,有濃淡層次和黑褐色結晶斑,與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但不久此種青料不易得,便使用平等青料。平等青出於江西樂平縣,也稱陂塘青。其含鐵較少,含錳較多,故成化的青花發色較之永宣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平等青料的青花色調趨向柔和淡雅,呈色平穩,藍中泛青灰色,因含鐵量少就自然不見了鐵鏽斑。而且成化色料淘煉精細,含雜質較少,故使青花發色穩定,文靜潔白,與純淨溫潤的胎體相襯更顯和諧。

清淡雅致的青花也為成化瓷其他品種的加彩提供了陪襯,其中取得顯著成就的成化斗彩瓷不僅在當時,也為后代奠定了基礎,建立了不可逾越的裡程碑。

同時,成化青花瓷的發色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落款的青料款色調表現得尤為突出。

成化青花線條纖細,多用雙鉤線鉤勒圖案,然后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其呈色大多淺淡雅致。

然而,成化時期的瓷器燒制是用柴燒,窯內升溫等因素使釉面產生流動感,青料發色濃淡不一,有暈散等現象﹔窯裂、棕眼、橘皮紋等雖大有減少但仍存在。不過其程度與永宣瓷有明顯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成化彩料中的“?紫”色,色如赤鐵,在成化瓷中獨具特色。景德鎮當地一句俗語雲“若要窮,去燒紅”,可見獲取紅色之艱辛。我體會成化瓷的彩瓷為:紅彩的特征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成化的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子綠色,皆透明而略微閃黃色﹔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紫”一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后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特殊標志。

成化彩瓷中,釉裡紅十分罕見,也有人認為成化幾乎沒有釉裡紅。我的觀點是有,但是確實很少。傳說為了取悅萬貴妃,窯工百裡、千裡甚至萬裡挑一,以選送上好的釉裡紅器物。成化釉裡紅完美者彌足珍貴。

成化瓷的又一創舉,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出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相結合的彩瓷新品種“斗彩”。斗彩是由宣德青花五彩發展而來。成化斗彩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為后來的彩瓷制作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斗彩被譽為“青花間裝五色”。斗彩的制作工藝是先用青料在瓷胎上以細筆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在釉上按照設計填繪五彩於青花圖案輪廓線之中,再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在青花中裝五色之斗彩,著名的器物有雞缸杯、三秋杯、嬰戲杯、葡萄杯和花鳥杯,還有一種在器物底部落“天”字款的蓋罐,被稱為天字罐,是成化斗彩中的極品。

成化斗彩可用“質精色良”四字加以概括。《唐氏肆考》裡言:“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明末已貴重如此。”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萬歷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清人朱琰《陶說》中評述:“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

成化瓷的繪畫細膩流暢,圖案意境清遠,超凡脫俗。中、后期隨著成化皇帝逐漸對宗教的興趣加深,成化瓷器明顯增加與佛、道有關的圖案,如羅漢圖、高士圖、梵文、八寶等,成為當時成化瓷器的又一個時代特征。

成化瓷的紋飾也是值得分析研究的一個方面。成化瓷紋飾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淡雅輕盈,畫意飄逸瀟洒。成化帝的欣賞水准和多情、善感、缺乏大氣魄的性格有所體現。

成化瓷紋飾開始出現相對格式化的裝飾圖案,採用對稱、重復的手法,猶如現代花邊的裝飾。瓶、罐類器物則依據主體圖案的要求採用蕉葉或海水類紋飾進行呼應裝飾。所見圖案和紋飾有荷蓮鴛鴦、鬆竹梅石、靈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菊花、苜蓿花、蘭花、梔子花、寶相花、山茶花、牽牛花、蓮花八寶、龍鳳、火雲、獅子、麒麟、海獸、花鳥、團龍、嬰戲、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其中蓮托八寶紋應是成化時開始流行的紋飾。而樹石欄杆的庭院圖雖很早出現,但亦以成化時為盛。在這些圖案紋飾中,尤以夔龍和十字寶杵最具代表性,夔龍的龍嘴常銜一枝蓮花,因此又稱香草龍,傳統觀念認為成化瓷紋飾以香草龍為代表。

成化瓷的紋飾均以平涂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山石無陰陽向背之分,也無凹凸之感。人物衣服隻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

從明代繪畫風格的研究中也可體會出明代畫風對瓷器繪畫的影響。成化器上的紋飾比以往要精細,可見元代文人畫之淡雅遺風。這一時期的瓷器繪畫也同時出現近於圖案式的花紋,畫面簡潔、規整,如團花即屬此類。

成化斗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涂為主,花紋各部分用彩色直接涂上,不分陰陽,不能很好地表現圖案畫面的陰陽面,因此器物畫面層次感不是很強。

成化瓷器的造型具自己的特征,造型庄重圓潤、玲瓏俊秀,器物規矩庄重而又不失造型的俊俏和線條之美。

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但從傳世品來看,成化瓷大件並非沒有,而是少見。常見的成化官窯瓷器有碗、盤、杯、高足杯、高足碗、臥足碗、罐、盒、爐、洗、梅瓶、梨壺、盞托、玉壺春瓶等,其中鶴頸瓶為成化瓷大器中的佼佼者。

成化瓷器的底款是讀懂成化瓷的一個重要組成,切不可小覷。成化瓷我幾乎沒有見過無落款的。成化瓷器的底款大都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有個別“大明年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從未見“成化年制”款。而且成化瓷隻有楷書款,沒有篆書款。此外就是前面提到的“天”字款。

成化瓷落款我所見的都是用青料書寫,無一例外。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圈或雙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基本都在器物外底,以及盤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足內沿。款式以青料自右向左橫書,字體一般都不十分工整,字體顯肥而笨拙,且年款六字的排列大都不甚規則,大小也不很勻稱。如果進行歸納可以理解為成化款的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落筆有力,筆取中鋒,筆道粗實,字體肥厚,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其款識字體雖不嚴謹規范,好似孩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卻力透紙背。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若出於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同時結合成化瓷從胎釉和青料的特點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書寫時筆觸的抑揚頓挫使青料色度發生的深淺變化和畫邊框生成的色差體現出成化瓷落款的特有氣韻。

已故故宮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曾總結成化款識的特點:“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部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的“衣”字一橫不越過右方的立刀的最后的一豎勾﹔“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的梯形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以點在與橫持平的部位最多見。有人發現還有個別“成”字沒有這一點。“天”字款隻見於成化斗彩罐上,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蒙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一種官窯斗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款,外無邊欄﹔由於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有沉在雲霧之下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雖然仿造技巧很好,但款字體有漂浮和翻出雲霧之上的感覺。成化瓷的仿造者雖然歷代都有,但是可以亂真者幾乎沒有。

此外有少數成化瓷是採用六字楷書橫款(扁頭款),也應得到認可。

根據報道,1975年與1987年曾兩次對景德鎮御窯廠珠山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殘片,証實成化瓷器品種繁多,色彩豐富,而且有許多品種尚屬首見,如紅地綠彩、紅釉白花等。除成化朝名噪一時的斗彩瓷外,還有繼承宣德時期的彩瓷及單色釉品種,有青花紅彩、青花綠彩、孔雀綠釉青花、黃釉青花、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紅彩、白釉黃彩、白釉綠彩、素三彩、琺花、仿哥釉、白釉、黃釉、藍釉、紅釉等,其制作工藝均十分精細,都是以往沒有露面的。

每次漫步、瀏覽於成化瓷間我總有感觸,唯一的遺憾是,我希望將每一件成化瓷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測試獲取數據,這些數據對今天、對將來都會很有幫助,這樣,任何時候都有可以查証和比對的依據。

成化瓷雖精美絕倫,但大凡手工制瓷總有瑕疵,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已臻登峰造極的境界。盡管成化瓷器還有一些缺陷,如青料發色濃淡不一、暈散等等,但是程度上與永宣瓷相比已大有進步。再則,成化瓷制作精良,篩選嚴格,在當時幾乎都選入皇宮,流於民間者極少,故能得到一件成化瓷乃人生之大快也。

探究總是無止境的。我相信隻有沒有被發現的,不可能有永遠不被發現的。相信歷史,相信科學,虛心學習,孜孜不倦,才能永遠上進。為使成化瓷愛好者能夠更有效、更客觀地研究和了解成化瓷的真諦,我在此不吝將我的藏品和一些已被認証的藏品(如博物館的藏品)的圖片一並展示以作比較,以求我們能從中獲益,即便是對成化瓷的判斷能力有微小的提高,也足令人欣慰。

編后:為使瓷器愛好者能更有效、更客觀地鑒賞成化瓷,在此我們將作者的藏品和已經被博物館認証的藏品的圖片一並展示,以使讀者得到更完整的信息,並能從比較中得到啟發。本刊作為面向民間收藏的媒體,願為個人藏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冀望大家在公開的探討中提高對瓷器的判斷能力和認知水平。

責編耕生

高古瓷成热点 文人雅玩有舞台


黄志

本轮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四件明星拍品在拍前风光无限,在拍后也让藏家收益颇丰。这让我们可以充分窥探,在艺术品收藏中,精品的收益是远远大于普品的。当然,仔细分析本轮拍卖,除了“掐尖”的现象外,一些拍卖门类的走向也值得我们关注。

高古瓷有望成为市场新热点

从近两年苏富比的拍卖来看,高古瓷器尤其是宋瓷屡出天价。2012年春拍苏富比的汝窑天青釉葵口洗成交价高达2.786亿港元;今年则有1.46亿港元成交的定窑大碗;稍早的2008年残损的官窑粉青釉纸槌瓶拍出6700多万港元,这些天价的一个信号就是宋瓷备受推崇。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是,去年苏富比大拍时,从日本借展上百件精品宋瓷助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瓷器的地位及分量。同样是去年,保利拍卖策展的山西高古瓷器展也是一个明证。个人认为,随着大家对静雅文化的推崇,宋代的瓷器包括五大名窑及八大窑系的作品价格有望进一步提升。收藏高古瓷器的藏友可以在宋瓷精品上下功夫。

老翡翠以及彩宝精品有望成为拍场新热点

此次苏富比翡翠项链天价成交,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内地的珠宝拍卖。在国际上,钻石、彩宝的拍卖一直是重要的门类;但是国内拍卖市场,珠宝拍卖一直不愠不火。少有上千万的成交。这次拍卖会是一剂强心剂,会加快拍卖行的推荐力度。尤其是稀少、具有一定年份的老翡翠将更加受欢迎。另外彩色宝石及钻石也会沾光。收藏级的珍贵珠宝将会成为国内拍行的受欢迎品种。

现当代艺术品短期内较难有上升空间

尽管前有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近有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但是这些都难掩现当代艺术的颓势。和几年前的火热景象对比,最近两年,现当代艺术可以说处于走下坡路的颓势状态。很多艺术大佬的作品都惨遭流拍,成交价格也大打折扣。藏友在收藏现当代作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挑选名家精品以避风险,或者发掘处于低位的年轻代艺术家精品,否则尽量少出手。

中国书画黄金期不再

两年前中国书画拍卖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但是纵观此次苏富比春拍,书画成交额仅有3.9亿元,远低于瓷器、珠宝等门类。同时书画拍卖中也未出现天价拍品。这一方面说明了藏家的惜售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前不久《功甫帖》事件的影响,好的书画藏品为了避险,藏家暂时不愿出手。当然在红火了多年以后,市场也到了一个变换口味的节点。个人预测,中国书画的市场份额会有一定的下滑,而瓷器杂项等市场会有提升。

明代官窑瓷压过清代御瓷

清代官窑瓷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爆炒,价格实际有处于虚高的迹象。此次苏富比春拍,清代官窑并无出彩之处。另外,纵观最近几年的拍卖,可以发现明代的御瓷有提升的趋势。一是2012年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1.38亿;二是明成化青花秋葵碗2013年成交1.4亿;加上此次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基本上精品都是过亿。而清代官窑经过多年的疯狂之后,逐渐处于失势状态。建议藏家收藏时,适当把握,认清趋势。个人预测,这种趋势将延续较长时间。

文人雅玩小品有大舞台

文人收藏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小巧静雅。此次苏富比春拍推出了《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其实就是一个文人收藏专场,以一些书房香器、供物为主。近年内地拍卖行也力推文人收藏,如西泠印社的诸多专场;另外嘉德之前的专场如《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匡时的扇画专场等。这些专场的出现都是为了迎合时下兴起的文房热、品香热等。所以在我们的收藏过程中,可以多注意文房类藏品,重点关注一些精、雅之物。系统收集,相信未来会有一定的回报。

苏富比拍卖,全球资本的收藏博弈舞台。只与最高端的玩家、藏家、投资人有关系。普通老百姓,如想在收藏上有所斩获,多关注一些小雅品、小精品,说不定也有机会。

品瓷赏萃-------宣德款青釉寿字碗亮相雍轩艺术馆


话说收藏,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见证,作为过程,不求永远占有,只求曾经拥有。所谓识古不穷,迷古不富。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霸帖攻击者毒,呵呵一笑者高。奉一片痴情,寻一世情缘,花一两元宝,得一生宝藏,是为收藏之境界。

这两年有各种瓷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一夜暴富的高估值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吸引着无数人加入到收藏瓷器的行列。

艺术品由收藏变投资“乱世藏金,盛世收藏。”经济学家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艺术品投资收藏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371美元,艺术品市场成交额达到8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倍。

一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记者,在30年前,艺术品市场里都是清一色的收藏爱好者,人们收藏艺术品并不是完全为了日后卖掉赚钱。而现在,艺术品市场里多了很多投资者,艺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艺术作品的教化、审美功能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盈利水平和它的经济价值。

此藏品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宣德冬青釉,釉色有深有浅,深者青翠,浅者如新鲜青豆色;釉面无桔皮纹,釉质莹润无气泡;嘉靖冬青釉,色介于豆青和粉青釉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

宣德官窑淡青和灰青釉均仿自南宋哥窑,为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生产的一种釉面布满碎片纹的青瓷。虽然宋代哥窑窑址尚未找到,但传世的瓷器对后世影响很大。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朝就有仿哥釉瓷,但不见有确切的传世品,目前所见最早的为宣德器物。宣德釉面光泽度不高,略有油腻感,并有桔皮纹,釉色灰白、淡青,开有纹片,较为接近哥窑器,但没有哥釉瓷金丝铁线片纹和紫口铁足特征。器型有洗、炉、盘、碗、碟等。

此藏品碗撇口,弧腹,圈足内收。碗内绘画风格人物故事纹,使用上等青花料,神韵古朴。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口沿处因为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而显露胎骨。足边无釉处露出麻仓土胎体表面火石红色,爱瓷人定然爱不释手。翠青釉因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而得名。

此宣德款青釉寿字碗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釉无裂纹,色调浓淡均匀,成色稳定。釉面匀净,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这件碗口径12.3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腹下渐收,圈足。外壁青釉,釉色纯正、艳丽,外壁及内底施寿字。碗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圈足施釉到底,此碗整体给人感觉大气规正,发色青翠,其品位、档次、价值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极具收藏鉴赏价值。

贴花瓷的收藏


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制作上,形成一种陶瓷装饰手法,故叫剪纸贴花瓷。这种瓷器装饰方法为宋代吉州窑所独创,像在黑釉茶盏器内,就常装饰有凤鸟、梅枝等剪纸纹样。民国时期,剪纸贴花瓷器成为一种流行的装饰手法。工匠们根据器型的需要,充分利用剪纸特点,剪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进行装饰。并采用各种印刷手段把陶瓷颜料印刷在专用纸上或薄膜上,再把这种做好的剪纸贴于陶瓷制品上,经烧制后达到装饰目的。在贴花瓷器各种各样的图案中,有的全部采用贴花工艺,有的采用一部分绘画、一部分贴花的方法进行表现。剪纸贴花按照装饰在瓷胎或釉体上的不同,可分为釉上贴花、釉中贴花和釉下贴花。器型以瓶、帽筒等为多见。

唐代席纹剪纸贴花墩式壶

剪纸贴花瓷器曾流行于民国时期,这种剪纸贴花瓷器画面丰富、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绘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品种,现在市场中还时常可以见到。民国剪纸贴花瓷器的图案多富于寓意,表达吉祥喜庆之意,如松鹤延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前,剪纸贴花瓷器,不太为人重视,甚至有人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价格一直很低。如今,随着人们对这种独特陶瓷装饰看法的改变,收藏者开始专门关注这类装饰瓷器,其市场价格也发生大幅度的上扬。一对民国贴花瓷瓶收藏品,1995年前不到百元就可以买到,2000年,已是500元以上,现在则要千元以上。

目前,市场上仍可以见到不同器型,不同图案的民国剪纸贴花瓷,但作伪者也大有人在。收藏这类贴花瓷,一要注意品相。瓷器收藏注重完整,虽然现在年代久远的瓷器有残或瓷片都比较受重视,但目前来说,剪纸贴花瓷器仍以完整无缺为佳,或者有冲但要不影响纹饰,这类品相完好的贴花瓷器的价格会不断升高。二要注重纹饰艺术。这类瓷器以形象生动,色彩端正的为上品。富于生活装饰色彩,象征吉祥喜庆气氛的贴花瓷器更是可以重点关注。因为这样的瓷器无论从收藏价值本身,还是市场表现来看,都有不错的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