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辨别青花瓷的四点技巧

辨别青花瓷的四点技巧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4-26

青花瓷器的鉴别。

目前,我国有近1亿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为最。专家称,在瓷器当中,收藏应首选青花瓷。青花瓷是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其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历久弥新。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青花瓷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的最为精致,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成为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和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但是收藏青花瓷也不能随波逐流,正因为青花瓷的珍贵稀少,市面上才会出现众多的仿造品,这就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首先,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达到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第三,艺术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说,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总的来说,如果对于青花瓷的年代背景等知识有足够的了解,那么结合当时的青花瓷制作工艺特点,辨出真假并非难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看青花瓷烙印辨别制作年代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这两个显著特点。此件的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称“典型元青花”,用源于西亚的钴(苏麻离青料),在胎坯上绘彩作画,施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其绘彩变成了鲜丽的靛青色,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至正时期的青花开创明清色彩缤纷的彩瓷世界之先声。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1368—1402)

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细节上,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明永乐、宣德青花(1403—1435)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勃泥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明正统、景泰、天顺青花 (1436—1464)

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中期青花(1465—1521)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

明嘉靖、隆庆、万历青花(1522—1620)

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

明天启、崇祯青花(1621—1644)

天启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青花瓷收藏注意四要素


收藏青花瓷不能随波逐流,正因为青花瓷的珍贵稀少,市面上才会出现众多的仿造品,这就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首先,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尤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

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达到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第三,艺术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说,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

青花瓷的历史特点介绍及鉴赏技巧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之一,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一抹抹蓝色,让青花瓷经历1500年沧桑,仍然是拍卖和收藏最热门的瓷器。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因为有进口青花和国产青花,所以青花瓷在历朝历代呈现不同的晕色。

早期青花瓷

▪ 唐青花瓷器▪ 宋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开创了青花瓷时代,元青花以青白釉为基调,釉面细腻光润,白中泛青(鸭蛋青)露胎处多砂眼及孔隙,有铁锈斑点及火石红。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一)进口钴料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二)国产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

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明代青花瓷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瓷器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明朝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品较为少见。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更为清丽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器形。

▪ 明洪武青花瓷▪ 明永乐青花瓷▪ 明宣德青花瓷▪ 明正统青花瓷▪ 明景泰青花瓷

▪ 明天顺青花瓷▪ 明成化青花瓷▪ 明弘治青花瓷▪ 明正德青花瓷▪ 明嘉靖青花瓷

▪ 明隆庆青花瓷▪ 明万历青花瓷▪ 明天启青花瓷▪ 明崇祯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

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巅峰时期,是中国瓷器集大成者,青花瓷也在康雍乾盛世时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尽管不是官窑的主流产品,但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制瓷业达到鼎盛时期。青花瓷基本延续了康雍时期青花的风格,极力追求明永乐、宣德青花浓淡相间、艳而不俗的艺术效果。此时除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瓷、天蓝地青花等瓷器品种。

▪ 清顺治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瓷▪ 清雍正青花瓷▪ 清乾隆青花瓷▪ 清嘉庆青花瓷

▪ 清道光青花瓷▪ 清咸丰青花瓷▪ 清同治青花瓷▪ 清光绪青花瓷▪ 清宣统青花瓷

青花瓷特点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瓷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天青色、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青花瓷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jpg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盘心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底部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款识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底部

青花瓷的鉴别


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应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每代都有变迁。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效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民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真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识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灼见的判定。

康熙青花瓷的鉴赏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元青花瓷器收藏元青花鉴定技巧


鉴定元青花瓷首先要了解它的制作材料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火石红较浅淡的。

(3)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元青花瓷器的鉴赏与收藏技巧


自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了上亿元的价格后, 元青花瓷器更加受到欢迎,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受热捧的宠儿。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这么珍贵?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我们应该怎样收藏元青花呢?

青花瓷是釉下彩绘瓷,是世界上最著名和瓷器史上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蓝花的青花瓷器。

袁述凡手绘作品·青花釉下五彩缠枝牡丹花瓶

优质的元青花瓷为元末景德镇特制

元朝有关的记述中没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波普博士根据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国际上产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热潮。

此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元青花。其中有许多与大维德瓶的水平、风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发色浅淡甚至灰暗,纹样简单,器型较小,并且可以确定这种元青花器的制作早于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绘制烧成。元青花大多数没有款识,后人即使见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误认为宣德时期,洪武与永乐朝的青花也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最近20年才逐渐被区分出来。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上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因此元青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学术界认识之后,就立即引起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元青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那么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应该如何估价?

关于文物艺术品的估价问题,按照价值规律。实际上并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级精品。造型、纹样都十分精美的属于一级珍品;器型较小、纹饰略简单的可列为二级和三级。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至正型的元青花呢?这就涉及至正型的元青花器的鉴定。

元青花的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这与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它是出口品有关。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盘,传世品也是以大盘为最多,而且这些传世的元青花大盘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家博物馆,是昔日王宫的遗留。这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元青花技术的故乡—盛产米纳依彩绘陶器的伊朗。当然也有龙泉窑的大盘。这种大盘是我国以前没有的新型式样,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盘子的直径达三尺,却极为平整,毫不翘棱变形。盘的样式为折沿,而且板沿很宽,有二寸多,适于手持搬动,分菱花和圆形两种。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圆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体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制作十分讲究,尤为精致。

元青花的装饰

至正型青花在纹样上的特点是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有浓厚的我国传统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热烈,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又极为相似。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纹饰不但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宋代磁州窑黑彩的图样,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高超,画面精美生动。

西亚的特产花卉—大丽花,又称西番莲的缠枝花纹是元青花的最常见的纹样,也是我国瓷器的主要纹饰。元青花的纹饰分很多层,少则两三层,多达七八层,但均分主纹与辅纹两类,瓶罐的腹部和盘子的中心为主纹,常见的有海水龙、云龙、凤凰、麒麟、孔雀、天马、狮子、鱼藻、草虫、牡丹、山茶、松竹梅、鸳鸯荷花、牵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宝杵等,辅纹有如意云肩、缠枝花、蕉叶、海浪、鱼鳞、龟贝、金钱、回纹、锁子连环、杂宝变形莲瓣等,极为丰富。

至正型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元青花无论大小盘、碗、杯、盏之属,均里外画花,有白底蓝花,也有蓝底白花,还有白底蓝花与蓝底白花分不同层次交织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浅浮雕状,为预先在胚体上雕刻而成,可见元青花制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点

元朝开始采用高岭山的优质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质已经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坚实细腻,但仍然含有金属杂质,所以烧出后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处呈现红色斑,俗称“火石红”。

元青花一般器型硕大,显得笨拙,胎体比其他时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类,接口镟削不细致,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烧造不易,所以难免会出现翘棱、夹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元青花的防伪

随着元青花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日益提高,仿伪也愈演愈烈。鉴别元青花仿品的方法,首先需熟悉珍品的各方面特点。至正型青花不但数量屈指可数,品种和式样也不多,只有大盘、大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几种,只要牢记这些式样,任何生编硬造之器都不会迷惑人了。对于高度模仿器,则需要从造型、胎质、釉质、青花的发色、画面和画法等方面入手,仔细比较。一些细小的特征尤其要注意,比如元青花无论把杯、把碗或是一般圈足的碗、碟,底心凡露胎者多有一脐状凸起;带盖的大罐、梅瓶等,盖内又有一层子口,恰好将瓶、罐的口部套住;纹饰上缠枝花的花朵十分丰满硕大,叶子呈葫芦状,有一到五个尖瓣;海浪常画成有眼睛的小虫子浮出水面状;龙凤都是极细的颈部,显得头很灵活。龙多为三爪,锋利似钢钩;凤鸡头鹰嘴,多条尾羽飘飘如彩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