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沉船瓷器 > 导航 >

南澳海域发现南海Ⅱ号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

南澳海域发现南海Ⅱ号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

古代沉船瓷器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2021-05-02

古代沉船瓷器。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已捞起古瓷器两百余件,多出自潮汕民间瓷窑。

“南海I号”打捞仍在火热进行中,汕头市南澳海域近日又有新发现。记者今天上午从南澳县获悉:云澳海域的海底下发现一艘明代沉船,已打捞起大量古瓷器,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考虑将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5月25日至6月1日,南澳县边防、公安部门查扣了一批非法打捞的古代瓷器,收缴各类古瓷器262件,行动中发现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可能存在古沉船。广东省水下考古专家随后在该海域又捞起古瓷3件,据年代推断可能是明朝万历至嘉靖年间所产。经水下勘探,在该海域海底发现一艘沉船,船舱及四周散落有大量瓷器。

瓷器上精美的仕女图

已捞起和被查获的古瓷器中,青花瓷器居多,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其中的1件青花麒麟纹碗,碗底印有“大明年造”字样;青花瓷盘中多有冰裂纹,所绘图案丰富多彩,清晰艳丽,花纹优美。

经专家鉴定,该批古瓷器多出自潮汕地区的民间瓷窑,部分产自江西景德镇,有10件属国家三级文物,整批瓷器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南海Ⅰ号、Ⅱ号古沉船打捞刺激陶瓷艺术品拍卖


一直作为书画“配角”的陶瓷,反而成为带动广东艺术品拍卖走出近两年市场低迷的“新势力”。最近,广东古今拍卖会再续今年春的好成绩,瓷器拍卖专场成交比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七,创近期最高。行家分析,南海Ⅰ号、Ⅱ号古沉船的打捞以及收藏界对中国古陶瓷文物关注度的持续增温,刺激了陶瓷艺术品拍卖。

本月十六日,广东省古今拍卖公司举行“古今艺术品竞投会”。有趣的是,“瓷器紫砂杂项专场”风头盖过往日人气最旺的“书画拍卖专场”,陶瓷因“火爆”反成“主角”,近二百件拍品成交一百七十一件,其中尤以宋元青花、明清早中期的“青峰”之作成为受追捧明星。而且,成交价高出起拍价两三倍的非常普遍。

广东省南澳县云澳海域发现大批古瓷和一艘千年古沉船。目前,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将沉船命名为“南海二号”。图为发掘的部分瓷器。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落槌的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二00七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二百五十万元起拍,经过藏家的激烈争夺,最终以三百四十一万元成交,一举夺得本次拍卖会的冠军,这也是继二00五年该公司拍卖清康熙青花八美图瓷瓶的一百一十万和二00六年清雍正茶叶末釉瓷的一百三十三万元之后,近几年来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

有行家分析,上述现象,一方面显示青花瓷器仍然是南方买家的心头之好;另一方面,最近有关阳江“南海I号”、澄海“南海Ⅱ号”古沉船打捞,青瓷等珍贵文物出水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因此也引起人们对古陶瓷的兴趣,带动了古陶瓷的收藏热。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


“南澳Ⅰ号”出水近千件瓷器 大多属外销陶瓷

400多年前沉没于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传来最新消息,沉睡海底的近千件文物经过水下考古队员多日的打捞终于重见天日!昨天,省文物局邀请媒体记者登上“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亲眼见证水下考古作业,并展示“南澳Ⅰ号”正式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后打捞出水的首批文物。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古沉船附近打捞出水

昨天一早,汕头市南澳海域古沉船“南澳Ⅰ号”打捞现场一片繁忙,参与打捞水下文物的考古人员身着潜水蛙人服装潜下海底,不一会就有包裹着海泥的各式陶瓷器皿被一个塑料网兜盛着,被等候在船甲板上的其他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用绳子拉上船来;而船板上的考古人员则忙着给打捞上来的“战利品”进行简单的冲洗泥沙和分类。记者看到,现场已有近百件刚刚出水的瓷盘、碗、碟、杯和罐摆在甲板上,大多与现时用于餐饮的日用陶瓷颇为相似,不过有的陶瓷款式在现时国内却极为罕见,有考古人员称不排除当时是为出口属地度身设计的。现场一件与青花瓷明显不同颜色的酱紫样龙纹罐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关注和各种猜想,之前有人猜测其可能为元代文物,但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称所有从“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经初步认定均为明代晚期的文物,大多属于外销陶瓷,对解读明代海外贸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从海底出水的瓷器基本上是青花瓷样式,绘有牡丹、凤凰、花草、人物等图案,有一部分器形基本完整,但有的也出现破损、出现碎片,一些盘子表面黑乎乎的如同烟熏留下痕迹。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称因陶瓷在水下历经数百年浸泡,因化学反应而在陶瓷表面生成的附着物,日后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就能恢复其原来固有本色。

埋藏在船体的瓷器会更完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近千件已出水的文物原来散落在水下的位置多在沉船附近,目前,打捞工作已开始部分进入船体的船舷部位。针对先期出水的物品碎片较多的情况,专家介绍称,因船体被泥沙覆盖,其内部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器物被破坏的情况会减少,瓷器的釉面会保存较好,随着打捞的不断深入,出水的瓷器会更完整。

目前,考古人员正对进入船体的打捞工作进行精心准备,确保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出色完成船体内的文物打捞工作。

“南海一号”满载宋代瓷器


南船北俑 并驾齐驱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在打捞船上公开展示了近期水下发掘的新成果,多种新类型的文物纷纷亮相,包括锡壶、秤杆、核桃、围棋子、镏金彩瓷等,加上此前出水的青花瓷、陶器、铁器、铜器、类似戒指、铜钱串等,“南澳一号”出水文物可谓五花八门。

“一些北方人总认为广东的文化底子薄,没什么文物,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的发掘,证明广东有足够丰富的文物。”国家注册鉴定师、市文物研究会副会长陈志光近来特别关注“南澳一号”的考古发掘,他说:“北方有兵马俑,我们南方有古船,可以称得上是南船北俑,并驾齐驱,这是粤人之骄傲,具有全国甚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南海一号”满载宋代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位置在台山和阳江附近的海域,‘南海一号’打捞上来后,存放在阳江,并设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对江门人来说,有点遗憾。”陈志光说。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海陵岛试验开发区的“十里银滩”上。该建筑不仅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都堪称标志性建筑,主要由“一馆两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组成,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设施。

椭圆体“水晶宫”用来盛放古船“南海一号”,它是一个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水晶宫”。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高8米,排水量约600吨,载重近800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还陈放从古船里打捞出的金、铜、铁、瓷、玉类等文物4500多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有浙江龙泉、福建德化、闽清义窑、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

陈志光说,根据“南海一号”商船上的痕迹,该船可能是局部碰撞硬物后下沉的,因是整体下沉,所以保存比较完好,船上的瓷器等文物没有天女散花般散开,有的叠放在一起,也依然完好。“南海一号”另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用杉木及马尾松木建造的宋代双甲板船。

“中国人当时就能有如此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在不简单!”开过仿古家具厂、目前也在做仿古家具生意的陈志光对“南海一号”的木料和工艺十分赞赏。

“南澳一号”文物超万件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说明在宋明时期,广东沿海的商业活动就比较频繁,并且面向海洋,走向开放。”陈志光说。

近来,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报道“南澳一号”考古发掘方面的新闻,陈志光密切关注,对发掘出的文物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风格古朴,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通过前期的外围探摸和目前对一号舱的清理,不仅数量众多、款式各异的青花瓷重见天日,数量不菲的铜器、铁器、铜钱串也浮出水面,更有珍稀的锡壶、秤杆、核桃、围棋子、彩瓷、类似戒指等开始亮相,最保守的估计,文物数量会超过万件。

陈志光说,“南澳一号”可能是遇到大风大浪,在南澳附近海域沉没,且船体破碎,船上装载的瓷器也在海底四散开来,所以很多瓷器打捞上来时已经破损,包括著名的克拉克瓷。

从发掘出的文物来看,陈志光发现,船上有宋、元时期的罐、坛,明朝的茶壶、陶瓷花瓶,但数量不多,更多的是明朝的盘、碗、罐、碟等瓷器,实用性比较强。船上的景德镇瓷器釉色带青,福建和汕头的瓷器釉色带白,数量相对较多。

“南澳一号”来自何方,向何处去?这是一个谜。陈志光怀疑“南澳一号”是郑和船队的船只。“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经过南澳,‘南澳一号’为郑和船队的船只可能性比较大。”陈志光说。

“无论是‘南海一号’的文物,还是‘南澳一号’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在精美程度上可谓‘各有各精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这些文物是国家文物,不会流向市场和民间。”陈志光说。

阅读延伸: 景德镇陶瓷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用瓷器诠释中奥情谊

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

特力屋为卖的泰国陶瓷花瓶标价差异致道歉声明

瓷器“大众情人”青花瓷 被誉中华收藏之灵魂

南海沉船陶瓷在吉隆坡展销


瑞典在马来西亚成立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合作,4日开始在吉隆坡展示和销售其自1990年以来从南中国海10艘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部分瓷器和陶器。

据这家公司介绍,此次展销的瓷器和陶器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其中有宋朝、明朝和清朝的瓷、陶器共1200多件,主要是青花瓷,还有一些是用打捞上来的瓷器碎片制作的挂件和装饰品。展销物品每件价格不等,最低的价格只有50林吉特(约14.7美元),价格最高的为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大青花瓷碗,售价为8800林吉特(约15880美元)。

该公司经理、瑞典考古学家斯登·斯乔斯特拉诺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故乡,而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也是东方与西方商船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他过去一二十年来一直选择在南中国海海域寻找古代沉船。

他说,此次展销活动所得资金,一部分将捐给有关博物馆,另一部分是为了积累资金,以便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海洋考古事业。

此次展销活动将持续到本月15日。

哥德堡号沉船遗珍明起镇海楼展出


展出的果酒杯的中腹部饰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签名“Gustaf”,颇显北欧王室风范。20件从“正版”哥德堡号打捞出水的完好瓷器明起与广州市民见面。从7月21日到9月18日,“中瑞陶瓷贸易遗珍展”将在广州博物馆举行,共展出99件(套)由瑞典海事博物馆、西方古董公司及瑞典私人收藏家的精品文物,包括皇室用具、陶瓷怀表座、日常生活装饰品等,全面反映广州和瑞典二百余年陶瓷贸易的历史。

21日开幕式当天,瑞典国王及王后还将亲临广州博物馆,与广州市长张广宁一同为展览剪彩揭幕。

据了解,这批文物都是伴随哥德堡号仿古木船来到广州的。其中最珍贵的是18世纪广州生产的瑞典皇家“纹章瓷”果酒杯、茶杯和杯托。果酒杯是为纪念1792年逝世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而定制,由皇家一直完好保存至今。原来,这套皇家陶瓷极品都经由十三行在广州定制。据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介绍,它们首先由江西景德镇窑完成器型的设计和制作,然后辗转运抵广州,再在当时广州河南的工场里由本地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完成最后的彩绘和彩烧。

除了20件完好的哥德堡号打捞瓷器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共约10万块瓷器碎片,多件哥德堡号海员的个人藏品,以及哥德堡号的部分船木残骸和缆绳。

哥德堡号沉没于1745年9月12日。当时船上装载着约700吨中国货物,包括茶叶、香料、瓷器、丝绸和藤器等,其中瓷器约100吨。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部分瓷器来自景德镇


明代沉船“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正在进行。10日,共有8箱文物出水,其中包括很多瓷器。在出水的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江西景德镇。

11日,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目前“南澳Ⅰ号”出水陶瓷部分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澳Ⅰ号”去年9月正式启动水下考古后,他们就非常关注“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的情况。

“南澳Ⅰ号”里的瓷器出水后,广东的考古专家及时将有关信息通报给考古研究所,根据现有的资料看,“南澳Ⅰ号”出水陶瓷部分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

这位负责人称,景德镇观音阁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其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景德镇的外销瓷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到欧洲以及东南亚。

对于“南澳Ⅰ号”出水的来自景德镇的瓷器,考古研究所将会作进一步的研究,形成专门的报告。

“南海一号”有助研究水路外销史


22日11时30分,“南海一号”成功出水,据已出水的文物看,“南海一号”集中了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江西省文物考古所负责人称,如果能证实船上的青白瓷是景德镇所产,那么则可以证实,当时景德镇相当多的瓷器是从水路销往外国。

景德镇青白瓷疑为通过水路出口

据悉,“南海一号”已经出水的文物近十万件,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金。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所藏瓷器可达8万件。而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窑系瓷器主要以青白瓷为主。

22日,记者连线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在宋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通过水路、陆路出口到南沙、埃及、东非等地,而且主要是日用陶瓷。根据国内专家分析,根据“南海一号”船头朝向可以判断该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点与当时的情况吻合。该负责人认为,当时相当多的瓷器是从水路运输出去的,如果这些青白瓷是景德镇所产,那么,进一步证明水路是当时景德镇瓷器出口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向江西考古部门发出邀请

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樊昌生告诉记者,“南海一号”上的青白瓷很有可能就是从景德镇通过昌江、鄱阳湖、长江这条路线运出去的。目前,广东省考古部门已邀请江西同行赴现场了解情况。由于打捞出来的文物,专家们还要对其进行清理、鉴定并形成考古报告需要一个过程,江西省考古专家将在适当的时候赴粤。由于“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对“南海一号”上青白瓷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外销史。

江西开展水下文物调查

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樊昌生介绍,目前,江西省文物部门在关注陆地文物研究同时也将目光瞄向了水下。当年也走水路外销,因此,沿线不能排除有沉船的可能。江西目前正在对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鄱阳湖的鄱阳、都昌、星子、九江等沿线水下交通要道进行调查。

■链接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


本报讯记者昨天下午从有关部门获悉,平潭屿头海域近日发现一艘清代古沉船,有关部门已从当地渔民处追回数百件康熙年间青花瓷,并在为打捞古沉船积极准备。

碗礁海域发现沉船

据悉,今年6月中旬,平潭屿头一渔民在屿头乡碗礁海域拉网作业时,意外地“捕上”满网的古瓷碗,这些瓷碗为青花瓷,许多碗上长满了海蛎。“海底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是日下午,当地年轻的渔民穿上潜水服下海,终于发现一艘沉在海底被泥沙掩埋的古沉船。这一消息让小岛的渔民震惊了。

碗礁处于鼓屿门水道,这里水流湍急,环境复杂,为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平潭屿头三县交界处。连日来,受利益趋动,三地渔民纷纷加入到私自打捞行列。不少渔民甚至花大钱买来潜水服或雇人下水打捞,一位平潭渔民下水打捞时被淹死。

追回数百件瓷器

6月24日,平潭屿头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在私自打捞沉船文物的一户人家查获破损瓷碗7件、灯具11件、探测仪1个。并将7件文物送到平潭县文体局鉴定。此后,省市文物部门专家下去调查。6月30日,7月1日,屿头乡、平潭县政府先后发出禁止在碗礁海域打捞沉船文物的通告。县委县政府、县公安、边防、县文体局、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积极配合,制止渔民私自打捞行为,劝说渔民交回文物,大部分私捞文物的渔民交出了打捞的文物。到7月1日,追回瓷器已超过500多件。

经鉴定,这批青花瓷器共有13种,包括碗、盘、碟、酒杯等日用瓷。图案漂亮,为江西景德镇瓷器。这些瓷器做工粗糙,表面有很多沙粒,瓷质差,为民窑而非官窑生产,年代在清康熙年间。

沉船为清康熙年间运输船或商货船,下沉了270多年。沉船位置是在平潮时水下10米处,涨潮时水下12米处。据下过水的当地渔民介绍,木船长约三四十米,有说船体不大。木船破损,有说船舱已烂掉,有说下半部保存较好。

私自水下打捞属违法

有关部门同志告诉记者,此次许多当地愉私自下水打捞沉船文物,属于违法行为,反映了当地人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打捞还造成一人丧命,许多完整的文物被破坏,不少瓷器被高价出售。

根据《国家文物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64条规定:“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同志说,水下考古发掘要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打捞的文物要交给国家。私自下水打捞文物是错,拿回去占为己有是错,出售国家文物还是错。

有关部门为打捞作准备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此次大批量发现古瓷器及古沉船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的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队员停下了在东山的水下考古工作,近日将全部集结屿头,为打捞沉船文物做准备。考古工作现处在水下文物前期调查、水下拍摄阶段。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开始长达数月的科学有序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届时沉船的价值将有定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澳海域发现南海Ⅱ号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澳海域发现南海Ⅱ号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沉船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