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波打线 > 导航 >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

瓷砖波打线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2020-09-07

【www.taoci52.com - 瓷砖波打线】

“南澳Ⅰ号”出水近千件瓷器 大多属外销陶瓷

400多年前沉没于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传来最新消息,沉睡海底的近千件文物经过水下考古队员多日的打捞终于重见天日!昨天,省文物局邀请媒体记者登上“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亲眼见证水下考古作业,并展示“南澳Ⅰ号”正式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后打捞出水的首批文物。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古沉船附近打捞出水

昨天一早,汕头市南澳海域古沉船“南澳Ⅰ号”打捞现场一片繁忙,参与打捞水下文物的考古人员身着潜水蛙人服装潜下海底,不一会就有包裹着海泥的各式陶瓷器皿被一个塑料网兜盛着,被等候在船甲板上的其他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用绳子拉上船来;而船板上的考古人员则忙着给打捞上来的“战利品”进行简单的冲洗泥沙和分类。记者看到,现场已有近百件刚刚出水的瓷盘、碗、碟、杯和罐摆在甲板上,大多与现时用于餐饮的日用陶瓷颇为相似,不过有的陶瓷款式在现时国内却极为罕见,有考古人员称不排除当时是为出口属地度身设计的。现场一件与青花瓷明显不同颜色的酱紫样龙纹罐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关注和各种猜想,之前有人猜测其可能为元代文物,但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称所有从“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经初步认定均为明代晚期的文物,大多属于外销陶瓷,对解读明代海外贸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WwW.TaocI52.CoM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从海底出水的瓷器基本上是青花瓷样式,绘有牡丹、凤凰、花草、人物等图案,有一部分器形基本完整,但有的也出现破损、出现碎片,一些盘子表面黑乎乎的如同烟熏留下痕迹。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称因陶瓷在水下历经数百年浸泡,因化学反应而在陶瓷表面生成的附着物,日后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就能恢复其原来固有本色。

埋藏在船体的瓷器会更完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近千件已出水的文物原来散落在水下的位置多在沉船附近,目前,打捞工作已开始部分进入船体的船舷部位。针对先期出水的物品碎片较多的情况,专家介绍称,因船体被泥沙覆盖,其内部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器物被破坏的情况会减少,瓷器的釉面会保存较好,随着打捞的不断深入,出水的瓷器会更完整。

目前,考古人员正对进入船体的打捞工作进行精心准备,确保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出色完成船体内的文物打捞工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他拥有近千件中国瓷器


迈克尔·巴特勒曾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而他另一个身份则是花费45年时间,收藏了17世纪中国瓷器世界第一的收藏家。

“我试图尽可能地将17世纪的中国瓷器全部收藏,那个时代的民窑制造出了类型繁多的精美器物。直到现在,市场上仍然不断冒出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珍品。只要我有钱支付,我就一定会将它们买下!”

一直以来,迈克尔·巴特勒都是以外交官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眼中。他在1971~1985年间担任英国驻欧共体(欧盟前身)常任代表,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因为他出色的外交成绩,他获得了英国爵士爵位。但是迈克尔·巴特勒的另外两重身份却鲜为人知——以收藏和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而著称的收藏家、学者。

事实上,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目前已经拥有了近千件17世纪的中国瓷器藏品,数量及精品都为世界第一,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评价道:“巴特勒家族收藏的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十分丰富,在全世界个人收藏家中令人瞩目,迈克尔·巴特勒爵士,还是当今国际上这一领域中研究颇有造诣的学者。”

12月1日,迈克尔·巴特勒携家族的4位成员为上海博物馆带来家族收藏品中的66件,与上海博物馆精心挑选出的66件馆藏17世纪中国瓷器一道,组成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为了填满别墅里的架子

45年前,迈克尔·巴特勒还是一名事务繁重的外交家,在各个国家及城市间奔走是他日常工作。1959年,他回到伦敦,在距离伦敦两小时火车路程的多赛特买下一处18世纪英国乡间别墅,这处宅第现在也已成为巴特勒家族藏品的馆藏地。

当时,别墅的房间内,空着很多架子。外交家迈克尔·巴特勒看着这些空架子,觉得应该有东西把它填满,作为装饰。于是,他来到了伦敦鼎鼎有名的苏富比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内,一件件拍品被不停捧出,拍卖师高八度的声音响彻在空气中。这时,拍卖师面前放着的是一个盒子,盒子里有6件中国古代的陶瓷。这6件陶瓷形状类型各不相同,很明显是零散的瓷器被装成一盒拍卖。但其中有一件绿釉竹节的酒壶吸引了迈克尔·巴特勒的注意,“这个酒壶小巧可爱,造型优雅,我为了它把整盒瓷器都买下来了。”

迈克尔坦承,他当时对瓷器一窍不通,完全不清楚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是绿釉竹节形壶本身具有的美直接打动了他。

“自从我买回这第一件喜爱的瓷器之后,这些陶瓷之上描绘的美丽山水及人物图所讲述的故事,使我对它们的喜爱和好奇逐渐加深。我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购买它们。这其中包括通过拍卖会及古董商店购买,也包括与别人交换所得。”而由于工作之便,迈克尔搜集瓷器的脚印便也布满全球。

刚开始的时候,迈克尔并不能分辨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看到喜爱的瓷器都会买下来。直到1981年由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办的“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展出,这成了他瓷器收藏历程中的一个转折。

在这个专门为17世纪瓷器主办的展览上,迈克尔从他的藏品中出借给展览方30件器物。而当时,他已经收藏了差不多150件瓷器。迈克尔说,在此之前,自己一直都只是觉得某件瓷器非常漂亮于是买回家,对它的烧制年代,瓷器上描绘的图案所蕴含的故事没有丝毫留意。但从那次展览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收藏的瓷器原来是这么重要和珍贵。于是他把自己原有收藏的16世纪和18世纪的瓷器都卖掉了,开始专门收集17世纪的瓷器,并且真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进行研究。

迈克尔说,在他收藏瓷器的初期,当时17世纪瓷器的价值还不为人所知,因此他常可以极低的价格得到心仪的宝物。“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瓷器,尤其是17世纪的瓷器,这些瓷器的价格仅是在最近的5年中,就蹿涨了5倍。”

时至今日,在他英国乡间别墅的花园中,有45个专门为存放这近千件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一个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个格子都会上锁,瓷器在这里得到妥善放置。“但是,这些架子马上就不够用了,藏品还在不断增多,我正打算为它们造新架子。”迈克尔说。还原瓷器文明的真貌

迈克尔·巴特勒在1959年花了50英镑在苏富比拍得了包括绿釉竹节形壶在内的全部6件瓷器时,他为了研究它们花费25年的精力,并且这种研究很明显将成为陪伴他终老的乐趣。

迈克尔说自己真正开始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是在1981年,香港“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的展览之后。从那时候起,迈克尔开始从一个纯粹欣赏瓷器外观的外行收藏者逐渐转型为瓷器研究专家。

1986年,迈克尔携带自己的藏品到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展出,当年也出版了他关于17世纪瓷器的第一本图录《中国转变期瓷器(1620-1683):巴特勒藏品展》。1990年,出版《巴特勒家族藏17世纪中国瓷器》。2002年,出版《顺治瓷器》。这些书籍现在已经成为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的重要参考资料。

收藏并研究17世纪瓷器是迈克尔45年来最大的爱好,工作事务繁忙以及中英两国文化的截然不同都没有成为他坚持的障碍。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这段时期的瓷器因为一向受人忽视,被人误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文献可供参考。“任何一样都没有!”迈克尔强调。他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几乎等于是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把17世纪的瓷器真貌挖掘出来。

迈克尔说自己在1981年以后的25年中,主要是通过直接比较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来确认它们的烧制年代,进而归纳出这个时代瓷器烧造的特点。这其中他自己的瓷器藏品成为他最直接的研究鉴赏对象。他也到过上海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过两院收藏的17世纪的瓷器。“主要通过考察瓷器上的烧制年代,然后根据它的纹饰、器型、图案,自己作研究。”

1985年,他从外交职位上退下,转而担任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董事会理事。该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陶瓷藏品,那里所珍藏的中国陶瓷质量高、品种齐全,并且它们入藏日期早,年代明确。迈克尔在此后担任理事的12年时间里,每周不落地钻到博物院的瓷器中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与博物馆里的专家频繁接触。迈克尔说,自己就是这样逐渐地从一个瓷器鉴赏门外汉慢慢积累起对瓷器的认识。

迈克尔·巴特勒告诉我们,他已经将自己藏品中的绝大部分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巴特勒家族确立于1987年,接下来的10年中又增加了不少藏品。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收藏家的身份,他们同样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鉴赏和研究17世纪瓷器。”

“巴特勒家族对17世纪中国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不会停止,我曾说过,我将尽可能地把17世纪中国瓷器收藏齐全,我的子女们也会延续收藏和研究下去。”迈克尔说。

被误读的瓷器历史

在此次上海博物馆举行的“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上,为此次展览翻译了大量图文资料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李仲谋介绍道:“比如这件产自明天启的‘青花花篮纹洗’,全世界除日本藏有一件之外,只有巴特勒家族藏有这个单品。而明崇祯年间的‘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斛’、‘五彩二仙图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转变高峰期风格的五彩瓷器。”

李仲谋说,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一段的中国瓷器史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万历后期(1607年左右),政局不稳,朝廷孱弱,由于官窑耗费巨大,而被下令停止烧造。此后的100多年中,民窑作为主要的瓷器烧造力量为国内市场,尤其是欧洲及日本市场烧制了大量瓷器。在这一时期,大量船只满载着几十万件的中国瓷器,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各地。中国的瓷器在17世纪真正为世界所了解。中国的英文名“CHINA”也是得名于这个时期。

这些外销瓷中存在着大量精品,而且风格造型上颇多创新。比如青花颜色较前代更为亮丽,达到“青分五色”的标准;瓷器上的装饰题材突破了皇家用瓷的单一面貌,出现了丰富的人物山水画,并且瓷工以民间木刻版画为底稿,将很多戏曲小说的故事作为瓷器装饰题材,《西厢记》、《水浒》人物及神话传说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潮流;瓷器的造型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出现了象腿瓶、仿16世纪土耳其伊兹尼克陶器造型的长颈瓶、仿日本铜饰的青花兽形炉等新兴器型。

然而由于这时期的瓷器大量以外销瓷为主,留存国内的多是烧制粗糙,体型不规整,器型笨重,青花颜色发灰的普通瓷器,这影响了国内陶瓷界对17世纪民窑烧造水平的判断,大家认为这一时期民窑整体烧造水平粗糙,即使偶尔在国内发现17世纪瓷器精品也把它的烧制年代划为康熙雍正之后。这比它们真正的烧造年代晚了100年。这种混淆年代,对民窑生产水平认识不清晰的误读到现在还大量存在。

但是国外对17世纪瓷器的研究早已开始。20世纪初,就有人关注到这个时期中国瓷器与其他时代瓷器的不同之处。现在,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已经将万历后期到康熙中期烧制的瓷器特点作出归纳,并将大量的瓷器精品烧造年代作出考证。

“迈克尔·巴特勒是这段瓷器历史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个人收藏品之丰富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对顺治年间瓷器的研究来讲,他在国际上也是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李仲谋这样评价迈克尔在17世纪中国瓷器研究中的重要性。

南海一号出水 数千件宋瓷让陶瓷界兴奋


近日,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成为社会注目的热点。其中,船上数量最庞大的数千件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更让陶瓷界兴奋不已,它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宋瓷的精美,还引起了人们对于宋瓷收藏的关注。

在深圳,瓷器一直是收藏的重要对象,而代表瓷器顶尖水准的宋代瓷器也受到人们热力追捧,成为瓷器收藏的宠儿。

宋瓷存世量少而精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属于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同时它还是老窑口瓷器里的经典。”古玩城宋代陶瓷博物馆馆长于先生说,老窑口瓷器一般指元朝以前各窑口烧制的瓷及陶,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

虽然宋代的窑口最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少。“主要原因是一个‘流行’与一个‘不流行’。”于馆长介绍说,由于隋唐到宋代我国一直流行瓷器外销,到了宋代瓷器出口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国内存留的瓷器数量有限。此外,在宋代并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随葬品,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

“据我所知,宋瓷在深圳藏界所占的比例少得可怜。”于馆长说,从年代上划分,老窑口瓷器在整个瓷器藏界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0%,而在品种上,宋瓷在老窑瓷中的份额不到20%,“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为收藏时可遇不可求的绝品。”

仍处于价格“洼地”

从收藏角度讲,存世宋瓷精品虽然远远少于明清瓷器,但却陷入了价格“怪圈”,其价格与价值相比偏低。

“一个清代的官窑青花瓷瓶在五六年前的价格大约是50万元到60万元,现在价格已经升到了数百万元,而目前一只宋代滋州的大盘价格不过几十万元。”于馆长分析认为,深圳市场对宋瓷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有限的收藏群体尚未成为收藏市场的活跃血液,导致了其价值被低估。

同时,收藏的入门规律也使得“玩”宋代瓷器需要一个过程,即它的价值回归有待时间。“许多人玩陶瓷的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五六年的时间。”于馆长表示,从今年这波收藏热来看,深圳宋瓷收藏新手应比之前的藏家更具实力,大部分人的入门时间较短就能完成,下一波宋瓷的市场热潮应该在近两年左右形成。

价格每年翻番升值空间大

近些年宋瓷在价格上相对“暴涨”,但有关专家认为它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可挖掘,而且其市场还颇有些“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

“可以这样说,宋瓷的价格平均每年翻一番,它在逐渐告别低谷。”于馆长举例说,比如一把宋代耀州官窑的瓷壶,5年前它的市场价格不到20万元,但是今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却以680多万元的高价成交,“七八年前宋瓷在江浙一带进行个人交换时,一般的价格都在几万元左右,但是现在一只瓷碗也要十几万了。”他还分析说,即使是这样,宋瓷的价格相比明清瓷器动辄几百万的数额还是有明显的升值潜力。从欧美成熟的拍卖市场看,我国宋瓷不断创下新高也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商船“的星号”上35万青花瓷被打捞出水


中新社福州十月二十三日电一百七十多年前沉没于南中国海的清代商船“的星号”,不久前被打捞出水。打捞人员除了发现无数死难者的骸骨外,还捞获了三十五万件德化造的瓷器。这是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沉船上的部分瓷器珍品将于今年十一月十七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城拍卖。

据悉,“的星号”船长五十米,宽十米,重一千多吨,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巨型帆船。一八二二年一月,“的星号”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出。当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船体触礁,船身入水,并在一个小时内迅即沉没。当时船上载有二千多名乘客及船员,只有一百九十八人侥幸获救,其余人员全部遇难。船上盛载的价值连城的德化青花陶瓷也沉入海底。据考证,这些瓷器是由住在印尼的各国富商订购的。

一九九九年五月,世界著名的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率领打捞队伍和“不平静号”打捞船,在南海贝尔威得暗礁附近的海域勘探。他们借助声波定位仪和磁强仪扫瞄海床,在离海平面三十米处发现了一大堆高达四米、宽达十米、长达四十米的东西。经过仔细观察,潜水员惊奇地发现那是一堆中国瓷器。

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行在研究有关历史文件、报道之后,成功地鉴定出该艘沉船名为“的星号”。

“的星号”沉船的发现,对研究德化陶瓷外销史和福建省古代港口的贸易情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澳海域发现南海Ⅱ号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


初步探明系明代沉船,已捞起古瓷器两百余件,多出自潮汕民间瓷窑。

“南海I号”打捞仍在火热进行中,汕头市南澳海域近日又有新发现。记者今天上午从南澳县获悉:云澳海域的海底下发现一艘明代沉船,已打捞起大量古瓷器,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考虑将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5月25日至6月1日,南澳县边防、公安部门查扣了一批非法打捞的古代瓷器,收缴各类古瓷器262件,行动中发现乌屿与半潮礁之间海域可能存在古沉船。广东省水下考古专家随后在该海域又捞起古瓷3件,据年代推断可能是明朝万历至嘉靖年间所产。经水下勘探,在该海域海底发现一艘沉船,船舱及四周散落有大量瓷器。

瓷器上精美的仕女图

已捞起和被查获的古瓷器中,青花瓷器居多,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其中的1件青花麒麟纹碗,碗底印有“大明年造”字样;青花瓷盘中多有冰裂纹,所绘图案丰富多彩,清晰艳丽,花纹优美。

经专家鉴定,该批古瓷器多出自潮汕地区的民间瓷窑,部分产自江西景德镇,有10件属国家三级文物,整批瓷器涵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南海Ⅰ号、Ⅱ号古沉船打捞刺激陶瓷艺术品拍卖


一直作为书画“配角”的陶瓷,反而成为带动广东艺术品拍卖走出近两年市场低迷的“新势力”。最近,广东古今拍卖会再续今年春的好成绩,瓷器拍卖专场成交比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七,创近期最高。行家分析,南海Ⅰ号、Ⅱ号古沉船的打捞以及收藏界对中国古陶瓷文物关注度的持续增温,刺激了陶瓷艺术品拍卖。

本月十六日,广东省古今拍卖公司举行“古今艺术品竞投会”。有趣的是,“瓷器紫砂杂项专场”风头盖过往日人气最旺的“书画拍卖专场”,陶瓷因“火爆”反成“主角”,近二百件拍品成交一百七十一件,其中尤以宋元青花、明清早中期的“青峰”之作成为受追捧明星。而且,成交价高出起拍价两三倍的非常普遍。

广东省南澳县云澳海域发现大批古瓷和一艘千年古沉船。目前,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将沉船命名为“南海二号”。图为发掘的部分瓷器。

无独有偶,在不久前落槌的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二00七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二百五十万元起拍,经过藏家的激烈争夺,最终以三百四十一万元成交,一举夺得本次拍卖会的冠军,这也是继二00五年该公司拍卖清康熙青花八美图瓷瓶的一百一十万和二00六年清雍正茶叶末釉瓷的一百三十三万元之后,近几年来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

有行家分析,上述现象,一方面显示青花瓷器仍然是南方买家的心头之好;另一方面,最近有关阳江“南海I号”、澄海“南海Ⅱ号”古沉船打捞,青瓷等珍贵文物出水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因此也引起人们对古陶瓷的兴趣,带动了古陶瓷的收藏热。

“南海1号”出水 龙泉瓷被称为“漂亮的瓷器”


随着“南海I号”破水而出,数万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昨天上午9:30,记者来到陈列“南海I号”出水文物的阳江市博物馆,探访了“南海I号”近年来惊艳出水的部分宝贝。

所看到的这些宝物令记者大为震惊:这些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瓷器,依然鲜亮如初。而其中一件出自浙江龙泉窑的“宋青釉印花癸口瓷盘”则被称为“全馆最漂亮的瓷器”!

在宁波民间,也有许多对龙泉窑颇有研究的瓷器专家,特派记者这次特意传回了这些龙泉窑的照片,邀请宝物家乡市民也来鉴宝,谈谈你的看法,估估价,我们将把市民鉴定信息反馈给阳江市博物馆。作为这些宝物的家乡人,也许会对这些宝贝有独特的见解,说不定你提供的某条线索,能对破解“南海I号”世纪之谜有帮助。

“南海I号”上已打捞出4000多件文物

从2001年到现在,从“南海I号”上已经打捞出铜、铁、瓷器类物品4000多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阳江市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都是2002年打捞出水的。阳江市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南海I号”的已出水文物大多数运往了国家博物馆,留在阳江的文物很少。“几乎每样就一件。”

关于馆藏“南海I号”的文物数字,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再三缄口,纷纷表示“不好说”。不过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阳江市博物馆保存的瓷器中,浙江龙泉窑和其他几个窑口的出水瓷器数量相当,约占四分之一。当地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从“南海I号”的文物进馆,博物馆就暂时停止了对外开放。

文物的凝结物用淡水浸泡脱盐脱水

阳江市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楼,一楼全部用来处理打捞出来的“南海I号”文物上的凝结物。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楼展馆有几个用钢板搭建、长宽高约1米的大水池,里面浸泡着文物,透过凝结物能很清楚地看到瓷器碎片甚至还有完整的瓷碗。据博物馆人员介绍,这些凝结物必须采用淡水浸泡方式做脱盐脱水处理,让文物从凝结物中慢慢剥离。

博物馆内还收藏了一个大石碇,是从“南海I号”打捞上来的石锚。石锚长约1.5米,中间有部分凝结物在上面,凝结物中还可看见一根断木。

出水陶瓷色泽鲜亮

二楼的瓷器陈列室是博物馆的重点。这里存放了来自“南海I号”上出水的三地(浙江、福建、江西)4个窑口(龙泉窑、德化窑、闽南窑、景德镇窑)的部分瓷器。虽然只是小部分,但瓷器色泽之鲜亮、保存之完整让记者叹为观止。

几乎所有的瓷器都呈现淡淡的光泽,专家介绍这是上釉的缘故。记者看到了一个瓶口成圆形的扁平小瓷瓶,这个称为“宋青白釉印花瓷粉盒”出自景德镇,表面散发着淡淡的青白色釉光,非常精致。还有一个出自德化窑、口径25厘米左右的大碗引起记者关注。专家猜测,该碗是出口到西亚,方便外国人吃手抓饭时候使用的。

记者在博物馆二楼还看到了一个花岗岩石枕。据说古人有睡瓷枕的习惯,而船上风大浪大,瓷枕容易破碎,于是出海的船员就用石枕代替了瓷枕。

记者看到“全馆最漂亮的瓷器”

据介绍,馆内收藏的浙江龙泉窑和其他窑口的瓷器数量差不多,不过质量却高过其他地区窑口的瓷器。阳江市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可用“非常精美”来形容。记者看到,美丽的龙泉窑瓷器好像浙江水乡的姑娘一样精致细巧,每件瓷器上呈现出青绿色光芒,全部有花纹修饰且纹路清晰,造型优美别致,有花朵状的,有水波纹状的;窑胎很厚,釉光非常亮,一点都看不出是经过了800年的海水浸泡。

一件叫做“宋青釉印花癸口瓷盘”的瓷器,不仅色泽光亮,最神奇的是透过玻璃窗看去,盘子里好像盛着水一样,波光粼粼,玉珠涌动。“它是我们博物馆最漂亮的瓷器!”工作人员陈列娜说。

不过,可惜的是记者在博物馆中没有看到宁海陈维屏老先生所提到的铜镜。

专家解读瓷器光亮之谜

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这些瓷器沉没在海面下20米深处,而且被2米深的淤泥所覆盖,于是古船就被天然密封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海水和海底微生物的腐蚀。而在一般情况下,瓷器在海水里泡久了,釉层会腐蚀脱落,陶瓷变得很脆弱。但厚厚的淤泥是很好的保护层,所以这些瓷器仍然保持着新出炉瓷器的光泽。

解释龙泉瓷为何备受称赞

宁波大学历史系博士、副教授刘恒武:南宋时期,宫廷用瓷以浙江龙泉窑为主,它代表着南宋瓷器的最高水平。而同时期的福建地区的德化窑等其他窑口就多为民窑。

从东汉开始,浙东地区就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烧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其胎土也明显好于福建地区。再加上南宋时期,首都定在杭州,这在政治上也要求浙江出好的瓷器进贡皇帝。从以上几个方面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浙江的龙泉窑漂亮了。

我从个人观点看,不排除“南海I号”从浙江沿海出发的可能性。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价值堪比兵马俑


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的广东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已确定于今年3月正式开启。据悉,对古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专业队赴阳江等待作业

据了解,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广东省专门成立了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而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仅次于国家对西藏布达拉宫维修项目的拨款额。

近日广州打捞局已派出专门打捞队伍守候在阳江海域附近,天气一好转就下水作业。据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介绍,该队伍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南海一号”古沉船沉没区域的精确定位、抽走沉船附近的淤泥、淘出其中的文物等工作,为3月份正式打捞作最后的准备。

考古界专家预测,“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将陈列“水晶宫”供观赏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南海一号”或藏8万件文物

“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执行整体打捞工作的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

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


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那么,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波打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