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失传1500多年的古寿州窑瓷烧制技术研发成功

失传1500多年的古寿州窑瓷烧制技术研发成功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瓷砖墙面

2021-05-07

全瓷的瓷砖。

曾失传1500多年的古寿州窑瓷烧制技术近日在淮南八公山下被研发出来。10月13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首批出窑的100多件壶、瓶等工艺瓷器,盛唐名窑陶瓷的古风遗韵让记者眼前一亮。

早在民国时期,安徽、江苏等省有许多南朝至隋唐时期的墓葬出土了青、黄、黑釉瓷。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是寿州窑瓷。上世纪60年代,淮南上窑镇不少农民不断反映,自家耕种的农田里有大量的瓷器碎片分布,有的地方瓷片堆积很厚影响耕作。经文物部门数月实地调查,发现这里集中分布着寿州窑,是唐代烧制黄釉瓷器规模最大的窑场,于是进行了保护。2001年6月25日,寿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州窑是中国唐代六大瓷窑之一,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个以烧制黄釉瓷为主的瓷窑。寿州窑始烧于南朝,停烧于唐末,烧制技术在停烧后也随之失传。从目前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看,无论是早期青瓷还是后来的黄瓷、黑瓷及绛红釉瓷,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其窑品器件厚重,胎质坚硬,造型朴拙,釉彩浓郁,以生活用品居多,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今年年初,淮南市八公山区在开发旅游业产品上,加大了对寿州窑瓷烧制技术的研发,放弃了用化工原料做釉技术,改而采用传统土釉。经过多次试验,首批工艺瓷器于10月9日面世。

10月13日上午,记者在八公山下的寿州窑烧制作坊里,见到几位工艺师正忙着拉胚、修饰、上釉、晾晒。他们都为失传一千多年的寿州窑瓷器烧制技术的重生而高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新型透明陶瓷材料研发成功 填补我国空白


一种“晶莹剔透、性能优异”的新型透明陶瓷材料生产的产品上月底在河南洛阳研制成功。新型透明陶瓷材料的研制和成功应用,使我国在透明陶瓷材料领域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填补了我国特种材料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这种材料上对我国的封锁和垄断。

据悉这种新型透明陶瓷材料是由洛阳镭奇系统与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该公司材料工程部专家冉申介绍,通过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士维课题组的合作,经过两年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已经能够生产中等尺寸的氧化铝、氧化钇等透明陶瓷材料,材料的透光性和机械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正在推进大尺寸(300毫米以上)透明陶瓷生产技术的开发。

由于陶瓷材料与玻璃、金属或高聚物等其他材料相比,具有硬度高、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能经受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照等许多优势。应用已经扩展到电子、医疗、军事、航空航天、激光、新能源等领域。

新型抗菌陶瓷在高明顺成企业研发成功


佛山高明顺成企业与国内著名的微生物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终于成功开发出一款行业首创的抗菌防污陶瓷,成为顺成企业继七次布料产品之后,今年又推出行业首创的抗菌陶瓷新概念。该产品填补了国内陶瓷核心技术上的空白,树立了行业的新标准,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内涵,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成为陶瓷行业的新亮点。

这种新型抗菌陶瓷专利技术是超洁亮技术与广谱高效抗菌技术的完美融合,并进行革命性的大胆应用、尝试和创新。广谱高效抗菌剂具有耐光、耐热、无挥发性、杀菌、去垢等功能,效力强且快,性质稳定,容易在砖体表面形成永不脱落、持久有效杀菌、抗菌的物理结构。在具有抗菌功能的同时,又能大大提高抛光砖的防污、抗沾能力,令抛光砖表面始终光洁靓丽、均匀透亮、恒久如新。根据抗菌陶瓷权威检测机构广州工业微生物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顺成陶瓷企业研发送检的抗菌陶瓷样品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99.7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95.6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t897-2002,并对白色念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抗菌率达到90%以上,功效显著,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

此次新型抗菌陶瓷专利技术的问世,将陶瓷产业追求健康环保的宗旨体现得淋漓尽致,必将对整个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引领带动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更上一个新台阶。

鉴于顺成企业在抗菌事业上的特别贡献,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已吸纳顺成企业为理事单位。顺成企业也将秉承务实、精进的经营理念,重点投入、积极创新,保持在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为国内的卫生抗菌事业添砖加瓦!

透明陶瓷材料已研发成功 填补国内空白


一种“晶莹剔透、性能优异”的新型透明陶瓷材料生产的产品上月底在河南洛阳研制成功。新型透明陶瓷材料的研制和成功应用,使我国在透明陶瓷材料领域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填补了我国特种材料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这种材料上对我国的封锁和垄断。

据悉这种新型透明陶瓷材料是由洛阳镭奇系统与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该公司材料工程部专家冉申介绍,通过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士维课题组的合作,经过两年的投入和技术积累,已经能够生产中等尺寸的氧化铝、氧化钇等透明陶瓷材料,材料的透光性和机械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正在推进大尺寸(300毫米以上)透明陶瓷生产技术的开发。

由于陶瓷材料与玻璃、金属或高聚物等其他材料相比,具有硬度高、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能经受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照等许多优势。应用已经扩展到电子、医疗、军事、航空航天、激光、新能源等领域。

唐代著名瓷窑:寿州窑与寿州瓷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时代最早的一个窑口。它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五位,居江西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它以出产黄釉瓷而闻名于世。

寿州窑是建国以来安徽省关于古陶瓷考古学方面的首次发现。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参加调查、试掘,学习研究寿州窑中的若干浅识,不惴简谬,整理拙文,就教方家。

一、寿州窑的分布与年代

寿州窑分布区域比较广。从目前发现的被确认为寿州窑遗址的积聚点有10处。地跨古寿、濠两州,即今凤阳县和准南市等地,是一个从东至西长约80余公里延绵不断的大窑场。以淮南市上窑镇的窑河、高塘湖沿岸约2公里的地带上较为密集。

寿州窑延续的时间长,它创烧于南朝的陈,历经隋、唐的繁荣期,唐末开始衰落,大约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窑址有地属凤阳县的临泉寺、大刘庄和上刘庄及淮南市上窑镇的管家嘴地区。唐代窑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的马家岗、高窑、上窑镇医院住院部、余家沟、东小湾、外窑及田家庵区的洞山、泉山一带。

二、寿州窑产品的釉色

早期寿州窑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改烧黄釉瓷,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唐代寿州窑虽然以烧黄釉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气氛,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

早期青釉色不纯净,是由于釉层的薄厚不均,烧造技术的不稳定,窑膛气温不均匀,形成产品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调呈现为青灰、青黄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于烧造技术的提高,窑温控制适中,釉色就比较匀净,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馆藏有隋代管家嘴窑址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瓷片标本可以作为佐证。

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往往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呈现翠青色的窑变釉。

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降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品有些烧造得十分成功。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州窑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胆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仅造型美观凝重端庄,而且釉色纯净均匀,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二级藏品。黑釉盂口胆式瓷瓶还是首次发现的寿州窑新品种,堪称寿州窑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寿州窑绛红釉的发现。绛红釉色彩较灰暗,红色不够鲜明,并有大小不等黑色或褐色的斑点。寿州窑绛红釉的出土,是一千多年来的首瓷发现,显示了寿州窑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它是寿州窑匠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色元素在高温中化学变化的性能,即改变窑火的气氛,釉色也可随之转变再引起第二次化学变化,获得新的釉色。绛红釉就是采用二种以上的不同气氛一次烧成的结果。

唐代寿州窑的绛红釉,非常类似后世宋代定窑名贵的“紫定”,而且它比“紫定”的出现要早二百多年。。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寿州窑这一新的釉色品种未能得到普遍的应用,因寿州窑的衰落而被淹没。唐代寿州窑的绛红釉与宋代定窑的“紫定”是否存在什么联系,还有待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层次的研究。

三、寿州窑器物的胎质

寿州窑瓷器的胎体总的来说胎坯较厚重,质粗,坚硬,少有光泽,击之清脆有声,吸水率低,耐火度为1200℃。但早期青釉产品的胎体比唐代中晚期的黄釉、黑釉产品的胎体要细。如隋时管家嘴的青瓷胎质较细腻,玻化程度较细,凝结度也高,有光泽,呈青灰色。中晚期黄釉和黑釉器的瓷胎显得粗涩,呈淡红或黄红色,胎泥一般未经淘洗,含有少量的白色或铁黑色砂粒,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正因为寿州窑器物的胎土未经淘洗,比较粗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匠师们在器物的胎胚上先施一层瓷衣——一种质地白腻的白色瓷土,谓之“化妆土”,再在瓷衣上施釉料,使表面光洁,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化妆土”的窑口。

寿州窑胎胚的原料是就地取材。附近的山区盛产粘土(瓷土)矿。这种粘土当地俗称“老土”、“坩子土”、“拌子泥”,有黄、灰白,棕色,土状,可塑性强,烧结后为黄白色,耐1200℃的高温。至今上窑镇缸厂还在采用。

四、寿州窑产品的种类

寿州窑产品的种类,一般说来,早期生产的器物种类偏少,到了唐代寿州窑的繁荣时期,种类逐渐增多。早期生产的主要器物有碗、盏、高足盘、罐、壶、瓶等。造型端庄凝重。壶多浅盘口,颈肩部多饰有凸弦。壶、罐往往都有系。碗、盏为平足,敞口直唇。早期寿州窑尽管器型种类比较少,但是在造型上却极富于变化,如壶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龙柄壶有单身、双身两种,碗、盏、高足盘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显示出寿州窑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技术。早期寿州窑瓷器继承了当时我国北方青瓷的风格,同时在器物种类上又生产当时南方普遍的盘口壶、四系罐等器物,吸取了当时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淮河之滨的寿州窑融合了我国南北方青瓷造型的特点,形成了过渡地带早期寿州窑器物造型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寿州窑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时期寿州窑的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盏、豆、盘、罐、壶、注子、钵、杯、水盂、瓶、枕、砖、碾轮、纺轮、玩具等十余种,基本上是当时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用品。

五、寿州窑瓷器的制作工艺

寿州窑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比较原始。器物的胎坯用轮制法,即采用旋转筑成以及慢轮制坯和修整加工等工序。借用陶钧旋转的动力,将锤炼成熟的胎泥拉成毛坯,待干至七八成后,再放到陶钧上用木质旋削器,旋削切除把和加工腹、足部分。有些复杂的器形,还不能一次成器,必须经过拼凑粘合才能成型。器物的流嘴、柄等采用模制而成,待干至适当之时,再用瓷泥和釉料配成浆水挂在胎上。玩具类都用手制。

寿州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器多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类圈足器,因使用上的需要,由平底心微凹,发展成宽圈足,窄圈足等不同阶段,这一特征可以作为我们鉴定寿州窑碗类器物年代的参考。碗、盏一类器物的边棱用刀削去一圈。钵类器物体型较高,敛口圆唇,腹壁微曲。注、壶为唐代流行式样,喇叭形口,圆唇,长颈,壶柄为宽带形曲柄,壶嘴为多棱形短流或圆柱形短流,平底。枕类器物都不大,为长方形,平底,棱角作圆形或方形。瓷玩具有骑马俑,马头高昂,短尾,人两手持缰绳,双腿夹马腹,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寿州窑瓷器采用蘸釉法施釉,即在胎坯干至适当时,先施白色瓷衣(化妆土)后用蘸釉的技法施瓷釉。早期寿州窑器物一般施釉仅及腹上部,下腹部、底部、圈足无釉。唐代器物施釉至腹的下部,但多数不及底,圈足无釉。通常釉层薄厚不甚均匀,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釉与胎有时结合得不甚好,发生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时有淋釉现象出现,多集中在腹的下部,出现蜡泪痕。

六、寿州窑瓷器的装饰方法

寿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早期寿州窑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划花、印花、贴花和绳纹四种。都装饰在瓶、罐、和壶上。划花有单弦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及莲瓣纹等。贴花有卷草纹。绳纹是制作成绳子形状的泥条,当胎坯还未干时,用泥浆水贴在器物面上,组成各式纹样。一种器物也往往兼用几种装饰,组成带状或团花状图案。唐代寿州窑的纹饰保留早期的装饰外,又增加了几何纹、叶纹、云龙纹、鸟兽纹、云气纹、附加凸弦纹、凹弦纹,还有少量的漏花纹等,更为丰富多采并富于变化。

七、寿州窑的生产与销售

寿州窑位于淮河南岸,背依上窑山区,面临窑河、高塘湖,这一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寿州窑建窑及其发展的基础。寿州窑所需的原料,包括瓷土、釉料、化妆土、燃料等均为当地所产。淮南市上窑镇附近丘陵地带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釉料则采用山上、河中的“山釉”、“河釉”制造的,化妆土的原料亦是当地生产的“焦宝石”。寿州窑产品通过窑河、高塘湖转运淮河,畅销整个淮河流域。根据考古材料证实,在皖、苏、豫广大地区均有寿州窑黄釉瓷器出土,甚至隋、唐时期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当时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扬州,也大量出土寿州窑黄釉瓷器。1983年笔者在扬州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古陶瓷鉴定培训班学习期间,正值扬州旧城改造的起步时期,在扬州文昌阁地段的地下施工中,学员们都捡到了数量可观的寿州窑瓷器残件。这足以说明寿州窑产品在当时市场之广大,销售之畅通的情况,是深受当时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

寿州窑作为隋唐时期的民间瓷窑之一,三百多年间,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了它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唐代名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甲壳仿生陶瓷有望开发成功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不久前发布的一条用海螺等甲壳制作仿生陶瓷的消息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文章称,海洋中多种巨型软体动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结构。这类动物外壳尽管其主要成分是矿物质类的霰石,质地不甚坚固,易碎,但外壳整体却显得十分牢靠。

目前,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西部资源储藏情况大学的休尔博士一项关于“巨型粉色女王海螺壳”的研究报告揭示了其壳体复杂的结构和巧妙的力学原理。经观察,这种巨型海螺壳之所以如此坚硬,是由于有一种蛋白胶把众多成直角排列的叠片黏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在显微放大镜下检测,存在无数细小龟裂的缝隙均匀分布在片状结构之间。这样的构造有助于在外部受到重压或撞击时,将力量很快分散开来,从而保障了甲壳完整和自身的安全。

休尔教授还用一种由纯霰石晶体制成的厚板与“女王海螺壳”做比较并施加压力测示,其结果是海螺壳的抗压能力比前者强1000倍以上。这是两项令人兴奋的发现。可以预见未来的新型建材家族将会增添一种既轻巧而又十分坚固耐用的仿生陶瓷建材新成员。

寿州瓷 


寿州瓷是唐代名窑之一,窑址在今安徽省淮安市田家庵上窑镇,此地唐代隶属寿州。该窑一向以烧制黄釉瓷器而著称。其瓷器釉色以黄釉为主,但相互有别,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人陆羽著的《茶经》上有“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一文中旧有论述:“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说明寿州窑烧制黄釉瓷最迟始于唐,它的特征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溶剂,以氧化铁作为主要着色剂,呈黄褐色胎质坚硬,釉面晶莹、丰整光滑、光泽照人。寿州窑黄釉瓷之所以以著名,一是它有别于其他窑口的釉色,有其独创性;二是生产民间用瓷有着广阔和市场,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这些瓷器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起着美化生活的作用。由于唐代饮茶已蔚然成风,文人墨客饮茶时,不仅研究茶的色、香、味,对茶具也十分讲究,所以像碗、盏、杯等类的瓷器当时生产较多。陆羽《茶经》中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生产的茶碗所作的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时的碗、盏、杯等类器物,其器型的胎壁均较厚,线条有直有弧,器口多为敞口,圈足有实足也有壁形足,整个器型虽然不及后世同类器物精致秀巧,却也体现了另外一种朴实与粗犷的风格。

寿州窑在当时能区别于“南青北白”局面而创烧起黄釉瓷,这不能不敬佩它不随波逐流的独创精神。当然它烧造黄釉瓷也并非偶然。从美学上讲,黄色有富贵的含意,充满着祥和而又热烈的气氛,加上当时唐代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所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太平盛世的社会里,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也是很自然的。总之,寿州窑黄釉瓷器是当时陶瓷百花园中的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取得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在当时或者对后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安徽省望江县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寿州窑鸡首壶,于1984年在该县城北村窑厂出土。该壶高23.3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5厘米,上半截涂有一层青黄色釉,厚胎,肩部有四耳,腹上端有一鸡首,颈细短,鸡头作仰首状,曲脖作打鸣状,柄上端望有龙首形,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鸡首龙头,生动逼真,特别是鸡冠竖起,好似雄鸡报晓,异常可爱。其造型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令人拍案叫绝。

寿州窑


寿州窑黄釉执壶(唐)详细介绍>>

寿州窑系我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泉山、三座窑、外窑村、马家岗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约350年。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单弦纹、波浪纹、莲瓣纹、复弦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高足盘、四系瓶、小口罐等

2、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杯、钵、碗、盏、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作为唐代民间瓷窑的寿州窑,其所烧制的瓷器有何特点?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时代最早的一个窑口。

它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五位,居江西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它以出产黄釉瓷而闻名于世。寿州窑延续的时间长,它创烧于南朝的陈,唐末开始衰落。

大约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窑址有地属凤阳县的临泉寺、大刘庄和上刘庄及淮南市上窑镇的管家嘴地区。唐代窑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的马家岗、高窑、上窑镇医院住院部、余家沟、东小湾、外窑及田家庵区的洞山、泉山一带。

早期寿州窑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改烧黄釉瓷,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唐代寿州窑虽然以烧黄釉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气氛,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早期青釉色不纯净,是由于釉层的薄厚不均,烧造技术的不稳定,窑膛气温不均匀,形成产品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调呈现为青灰、青黄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于烧造技术的提高,窑温控制适中,釉色就比较匀净,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馆藏有隋代管家嘴窑址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瓷片标本可以作为佐证。唐代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往往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呈现翠青色的窑变釉。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降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品有些烧造得十分成功。

唐代寿州窑的绛红釉,非常类似后世宋代定窑名贵的“紫定”,而且它比“紫定”的出现要早二百多年。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寿州窑这一新的釉色品种未能得到普遍的应用,因寿州窑的衰落而被淹没。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失传1500多年的古寿州窑瓷烧制技术研发成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失传1500多年的古寿州窑瓷烧制技术研发成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