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简一瓷砖 > 导航 >

“对话中国、共谋天下” 世界一哥路任重道远

“对话中国、共谋天下” 世界一哥路任重道远

简一瓷砖 古代哥柚瓷器 哥釉瓷器鉴别

2021-05-07

简一瓷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陶瓷行业正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产量、出口量和影响力都居世界之首。但是,在中国陶瓷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市场化操作带来的无序竞争,盲目追风,发展意识短浅等不良症状。作为立志打造世界陶瓷一哥地位的佛山陶瓷必须重新探讨和规划新的陶瓷秩序,规划陶瓷企业决策者的整体意识和发展觉悟。18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搜狐网、广州时尚家居广场共同举办的“对话中国、共谋天下”——中国陶瓷战略高端风云对话中,来自全国六大陶瓷产区政府要员、行业专家和佛山陶瓷企业家一致认为,佛山陶瓷领头地位不可动摇,而向世界一哥迈进的道路更是任重道远。

生产转移不是企业转移

从前年起,佛山陶瓷企业在外地和外省建厂已经屡见不鲜,而这种趋势到今年已经演变成一种潮流。有人说这是产业的转移,有人认为这是产业的扩张,更有学者分析是产业的联合与行业整体战略的重新布局。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垚表示,目前佛山陶瓷企业纷纷自发自觉地向省内东西两翼和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城市转移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的战略性转移,一方面利用了中西部地区的原料资源、能源资料、劳动资源使得产品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善了原产区的环境状况,是符合国家关于高能耗产业提高环保门槛的国家政策的,不仅支持了中西部和落后地区的工业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大型企业发展的步骤。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产业转移只是生产的转移,并不是企业和整个产业的转移,企业将工厂搬到衡阳、肇庆,但是总部和科研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销售中心等核心主脑还设在佛山,这样使企业的结构和格局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更开阔性的思维,这是陶企专业化、职能化、的升级体现。

佛山市经贸局局长胡泉安则表示,佛山陶企的纷纷向外转移不是是将污染赶到别人的地方去,而是大家共同实现产业环保。政府也鼓励陶瓷业界的企业家们大胆的走出去,包括走出国门,在全球的市场上寻找我们的制高点,寻求低成本区扩张。产业的发展就是需要国际化推动我们的产业化,用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战略布局的方式提升产业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陶企核心竞争力战争愈演愈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乎企业价值链的建设和培养,对于国内尤其是佛山陶瓷企业来说,企业的价值链和核心竞争优势研究是企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蒙娜丽莎陶瓷董事张旗康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本身,不论是产品、渠道还是品牌都是人打造的,因此,好的企业家、好的中层管理人员、好的一线员工、好的企业文化、吸纳人才和打造良好的团队是制肘佛山陶企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企业升级最关键的瓶颈。

特地陶瓷董事长冯红健认为,陶瓷产品是耐用品而不是日用消费品,每个家庭对于瓷砖消费也许一辈子就只有一次。消费者对于瓷砖产品的认知程度低导致陶瓷经销商和家装设计师扛起了中国陶瓷文化国际化的重任。目前佛山许多陶瓷品牌都还只是区域品牌。国内品牌,如何真正成为全国性品牌、世界级品牌都还任重道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品牌陶瓷进军欧洲 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对欧洲的建材出口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大多数的中国生产企业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建材产品只是依附于欧洲现有知名品牌,即大家所共知的“贴牌销售”,销售的产品,而不是商品。这使中国的生产企业变成欧洲厂商的生产车间。从企业的短期发展来看,这也许算是一个好的开端。中国生产企业可以据此了解欧洲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提升本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准,培养一批符合世界生产标准的人才。另一方面,即使产品在市场不受欢迎,生产企业本身的名誉也不会受损。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很多生产企业依赖于某些品牌,长期低价供货,没有提高利润的空间,而那些品牌管理公司却可以获得大多数利润。

广东一家陶瓷制品公司的老总在谈到“贴牌销售”时,颇有感触。当初,这家公司也是看到欧洲市场的高额利润,计划将其产品在出口,先后花巨资建设了两条先进的生产线,产品完全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与欧洲同类产品并无多少差距。但苦于自己产品品牌在欧洲市场没有知名度,消费者并不认可,产品很难打开销路。无奈,这位老总只得与一家欧洲著名陶瓷生产商签定成品加工协议,以极低的价格向欧洲生产商供货。产品虽然出口,回报却并不丰厚。

虽然中国企业也想在欧洲市场确立自己的品牌,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产生巨额的费用令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欧洲中国采购中心中方项目负责人徐克伟先生对此谈出了他的观点:中国企业初涉欧洲市场,遇到的困难会比原来设想的多。若要降低进入欧洲市场的风险,就应寻找到像欧洲中国采购中心这样可靠而且有着巨大资源优势的本土合作伙伴。如何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最佳合作伙伴,欧洲中国采购中心在对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后,启动了一整套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

首先,中心吸纳100家在中国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机械领域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生产高品质出口产品、并且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采购中心会员企业,并与中心签定长期供货合同,再由中心推荐给旗下400余家建筑装饰与建筑机械行业批发商,帮助中国建材及建筑机械行业企业组建欧洲营销网络,为中国建材及建筑机械领域内的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的欧洲长期客户。

其次,中心利用和德国建材与建筑机械行业专业报纸、杂志等媒体为会员企业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推广,让中国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自始至终拥有且使用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作为开拓市场的利剑,以品牌作为企业坚实的后盾,展现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的声誉,尽快让会员企业在欧洲市场做大做强。

用陶瓷与世界精彩对话


2019新学年开学之际,大学迎来了第一批来自韩国、法国、埃及、越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5名留学新生。随后,还将有两批共计85名留学生到校。据了解,今年该校招收的留学生人数明显高于往年。

从法国不远万里来此攻读设计学博士的YannColleu(中文名杨柯)告诉记者,两年前她作为交换生来到大学交流学习仅3个月,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所吸引,她希望学成后能将优秀的陶瓷文化传播到法国。

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作为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大学始终坚持以瓷为媒,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推动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肩负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今年6月,英国剑桥市政厅人头攒动,艺术作品欧洲巡展首展在这里举办。参展的60件精美陶瓷作品,凝聚了该校60名最优秀陶艺家的智慧和汗水,更代表了中国精湛的陶瓷工艺,令英国民众赞叹不已。展览期间,大学在剑桥市设立了陶瓷艺术研究中心,该校校长宁钢与剑桥市市长GerriBird共同为中心揭牌。同时,GerriBird市长还授予大学“英国剑桥艺术设计中心&艺术设计基地”。

多年来,为探索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大学先后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等重要场所举办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并在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

今年7月,韩国陶艺高中校监和研究部长一行来到大学访问考察后,确定将于10月中下旬带领韩国学生来此开展陶艺实践活动。为推动文化走出去,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引领中国陶瓷教育走向世界。多年来,学校已经形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培养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留学生。同时,学校与国外30多所高校和国际陶艺家协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访问等方式,将中华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在2018年和2019年,大学作为全省唯一高校,承办了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的“感知中国——魅力陶瓷”主题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140多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前来体验,进一步增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以陶瓷了解中国,以陶瓷探讨世界。近年来,大学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办了20余次涉及陶瓷工程、艺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武汉大学以及法国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意大利拉奎拉国立美院等30余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参加,研讨人数达1.5万人次,推出研讨论文800余篇,达成合作协议30余项。此外,去年,该校挂牌成立的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为陶瓷历史与发展、陶瓷艺术理论与技法、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陶瓷推广与产业化等搭建了国际化研究平台。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大学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9个省部级科研服务平台以及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0余项。学校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有3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其中,环境友好型陶瓷透水砖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江西、广东、山东、广西等产瓷区推广应用,为国家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材料支撑;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制的“高温陶瓷大红墨水”攻克了世界性难题;用于水处理的高性能陶瓷膜项目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三创合一、艺工商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也因此获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为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大学将不遗余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宁钢如是说。(计颖记者邱西颖)

如何让“与对话世界的声音”更响亮?


在12月18日举行的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提出,“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而奋斗”。实际上,景德镇一直都是江西乃至全国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景德镇如何充分使用好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如何让景德镇“与对话世界的声音”更响亮?21日,就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教授王东林。

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一直具备同世界对话的能力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日前举行的市委全会上表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从历史看,我们有底气。您认为,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东林:从历史看,景德镇不但是一个较早的工业化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有底蕴的开放型城市。景德镇有两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千年窑火至今不息,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瓷器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重要商品,也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

景德镇瓷器的独特魅力,广泛影响着世界人民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每年吸引无数陶瓷爱好者前来“朝圣”。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以来成为国家的国礼,在许多重要国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千年窑火、万里瓷路使景德镇始终享誉古今中外,为景德镇增添了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同世界对话,首先是要具备对话能力。我觉得景德镇一直具备这种能力,只是自信力稍欠而已。之所以说景德镇具备世界对话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景德镇是“世界瓷都”,这个地位一直没有变,更没有丧失。别看现在有些地方不时地折腾评选“瓷都”,而且还捎入了什么国际组织。其实景德镇只要保持沉默,不动声色,不上当掺乎,就有足够的震慑力。“瓷都”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世界公认的!世界上任何文化名都都是这样形成的。景德镇不说话,远远地置身事外,则任何“评选出来的瓷都”都有僭越之嫌!

历史上的景德镇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中国南北文化与陶瓷技术汇通的结果。景德镇制瓷博采众长,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一座高峰。中国陶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从购买中国陶瓷进而学会了制作陶瓷,于是中国制瓷技术惠及了世界。各展其长,各呈其盛。但是不管如何,世界陶瓷的根在中国,中国陶瓷的根在景德镇。

历史上中国同世界对话一直是和平的文化对话。丝绸之路、四大文明、陶瓷、茶道等等都是中国同世界对话的语言符号,世界便是在这样对话中认识中国,走向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形式,景德镇则是世界陶瓷对话主导者,其原因就在于景德镇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大名窑的智慧和经验。

景德镇的个性仍在在艺术陶瓷方面依然是“一枝独秀”

:景德镇同丝绸之路关系如何?现在有种说法,景德镇与世界对话能力在衰落,您是否认同?

王东林:景德镇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丝绸之路这条线,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除了丝绸、茶叶之外,陶瓷是其中的大宗商品,江西是线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并由赣鄱水系与之沟通。如果缺了景德镇的陶瓷,丝绸之路的色彩就单调多了,内涵就不完整了。中国陶瓷从8世纪末开始外销。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第二个高潮;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进入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首次提出“陶瓷之路”,于是丝绸之路便有了另一个名字。

丝绸之路也好,陶瓷之路也罢,严格说,是没有办法确定一个起点的!现在将西安、泉州分别定为陆上与海上丝路起点,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在历史时间和空间层面都无法实究!您不妨问问,丝绸从哪儿来?瓷器从哪儿来?茶叶从哪儿来?等等。

在漫长的世界对话中,中国文明随着丝路或瓷路向外输出,器物是一种物态的语汇,其实还应有陶瓷行家之间的技术对话。这种对话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停歇,没有中断过。有人说,景德镇瓷业衰落了,现在景德镇能够生产的东西其他地方都能生产了。这固然是事实,但是最多只能说生产“一枝独秀”的时代结束了,世界陶瓷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然而据此论断景德镇衰落的说法并不准确。在日用瓷生产方面,不少地方可能追上了,甚至超越了,但景德镇的个性仍在,在艺术陶瓷方面依然是“一枝独秀”,而陶瓷附加值最高的恰恰是艺术陶瓷和某些高科技陶瓷。

景德镇的对话能力一直没有萎缩,也没有丧失。景德镇的艺术瓷作为一类高端产品,可能是和世界对话最丰富的话题。陶瓷是最易发生艺术融汇的地方,除了它自身的特殊工艺形式外,还可以兼容世界各国的各种绘画与装饰形式。因而,国内外各画种的美术家都汇拢到景德镇尝试陶瓷绘画。这些人都是对话者,有国内对话,有国际对话,这种盛况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为此,景德镇还产生了一个叫做“景漂”的群体,与“北漂”、“京漂”对应,大概是“都城”(首都与瓷都)特有的现象吧。

景德镇生命力和魅力要靠对话来体现,在对话中延传发展

: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最近举行的市委全会上提出“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而奋斗”,你觉得,这一提法的意义在哪里?

王东林:景德镇现在重提和世界对话,需要做一个分辨。我觉得“重提”是“再提”、“进一步提”、“重点提”的意思,不能视为“重启”。重启,意味着过去中断了,需要重新开启。“重提和世界对话”,表明了景德镇有一种冷静的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自觉。如果说过去持续的对话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在性的,那么,现在可能要在一种有意识的新的高度上进行设计和规划,不仅要防止对话能力的退化,还要争取进一步有所作为了。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景德镇的精彩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要靠对话来体现,在对话中延传,对话中发展。对话本身就蕴涵了一种发展的势能。文化有交流才有促进,才有学习借鉴,才能推动创新,才能够保持持续的活力。当“景德镇同世界对话”变成政府有意识主导的一种战略行为时,就有可能进入到一个加速、提质、升级的阶段。

景德镇必须在世界陶瓷研究和发展中担负起“领袖”角色

:和世界对话过程中,景德镇应该注意什么?

王东林:同世界对话,可以从“话里”和“话外”两方面阐述。“话里”的功夫,一个是话题开掘问题,一个是话语体系问题。我认为景德镇要特别注意“当代话题”的研究和设计。尽管历史研究很重要,但对话不能过多地依赖对历史的讲述和追忆。当代话题,就是要关注对话中陶瓷领域新因素的开掘,永远保持对话的时代感和新鲜度。话题的研究设计,关键是向世界学习,要在一种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从历史上的“南北汇通”走向“融汇世界”。景德镇应该维持自己在这个行业里面进行对话的主导能力,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当代中国的世界性对话往往显得被动、不适,就因为我们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很难达成理想的交流效果。景德镇是没有“退路”的,没有任何推脱借口的,应该也必须做出一个榜样来,应该责无旁贷!景德镇必须在世界陶瓷研究和发展中担负起“领袖”角色,在同世界对话中形成、运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并把握主导权。这样的使命,你不承担,谁承担!

“话外”的功夫同样要下足。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平台的建设和制度保障的设计。平台,是对话的管道,或者说是交流的机制。我觉得大体可以分成“官方的”和“民间的”两种形式。官方的,是政府主导的形式,比如瓷博会、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性对话平台了,如何进一步做得更好、更出彩。还有政府组织的其他各种论坛和国际性交流活动。

民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对话形式。官方和民间,不要说那个为主,那个为辅,至少一半对一半,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度,千万不要忽视!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有很多陶瓷艺术家在自发地进行着世界对话。民间进行的世界对话具有广泛性、随机性、贴近性、持续性的特点。在景德镇活动的“洋景漂”与当地师傅结成师徒关系的很多,已经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动。

对话的形式,一个是“请进来”,一个是“走出去”。“请进来”一般问题不大,不少国外的艺术家更多是“不请自来”。“走出去”可能要特别加强。我曾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提过一种看法:“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的确,更多时候,我们似乎“走出去”了,但是兜一圈又回来了,没有“走进去”,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如果没有策略、不顾形象、不计后果地走出去,诸如某些国外展销,始为天价,撤展时疯狂降价甩卖类于地摊货,还不如不走出去!

整个景德镇就应该是一座博物馆,或者是一个完整的陶瓷文化博览区

:作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复兴千年古镇”,景德镇当务之急应该做什么?

王东林:正如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市委全会说所言,景德镇这一千年古镇,历尽沧桑,世事变迁,是一部独具魅力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这座古城,一直以来就是世界陶瓷人的圣城。保护好老城,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古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我们的正确作为,将为历史留下新的财富。老城保护,就是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就是景德镇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就是景德镇通往未来的压舱石。

景德镇这些年变化很大,城市大幅度、大范围地现代化了,但是能不能在文物保护方面、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化风貌保护方面出台一些刚性措施?我们应该看到,不少属于古瓷都风情的东西,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流失了。由大量明清建筑构成的老城区,还剩下了多少?古老的弄堂还剩下了多少?河边的老码头还有几个?这些都是我们和世界对话的重要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他还说到“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实话说,景德镇在城市建设中是有失误的,老街区被大片拆除了,昌江河岸都用石头水泥垒砌起来了,古老的码头不见了……我建议景德镇应该通过市人大编制一份详细的《古瓷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窑厂、矿山、城市街区、村镇、水道和码头都切实地保护起来,该恢复的也要赶紧恢复起来,刻不容缓!

我们不仅要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起来,还要让景德镇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原汁原味地保护老城的风貌风格、文化肌理,充分展现千年古镇的魅力,使老城始终是“活着的历史”。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创新,修复好历史文化街区、老厂区、老里弄、老窑址,呈现老城的内涵和活力,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列入保护的建筑和弄堂可以按照规范修缮加固,里面的装饰可以适度现代化一些,但是基本风貌不变。然后,再将这些街区弄堂建筑辟为艺术家个性化的手工制陶区,重现景德镇昨天的文化风貌。整个景德镇就应该是一座博物馆,或者是一个完整的陶瓷文化博览区。这样,才能如习近平所言,“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与其混迹于群雄逐鹿的陶瓷工业市场,不若以个性和文化而承继传统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景德镇应该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重塑世界瓷都”?

王东林:陶瓷生产是传统产业,景德镇是该产业体系中的一员,因而必须突出个性,从产业共性中将自己区隔开来。过去我们只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我想,我们能不能针对性地提一个对应的新概念——“传统产业的文化改造”?这样一来,有可能峰回路转,将传统文化的优势凸显出来,而不是一个包袱。“传统产业的文化改造”,就是给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及销售过程注入文化,实现其品质和格调的提升。

“两个改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走高新技术改造之路,一方面走传统产业的文化改造之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开发,进一步向传统仿古瓷、手工瓷、艺术瓷的个性化生产转型,向陶瓷文化展示和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转型。日用瓷的传统技术改造逐步向少量的几个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厂集中,并实现其品质的高档化和标准化;通过统一注册、限制性使用“中国景德镇”商标,严格掌握质量标准,控制商标的使用范围,以维护景德镇的整体声誉,迫使目前大量存在的低水平作坊式生产和地摊式销售者退出生产领域,向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转移,以减少目前日益稀缺的优质高岭瓷土资源的浪费,消除劣质低价陶瓷对市场的不良冲击和景德镇整体形象的损害。转型后的产业应当具有鲜明的文化产业特性,通过文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从整体上向“世界瓷都”的个性文化定位复归。

陶瓷只是一个载体。制作的是陶瓷,生产的是文化;出售的陶瓷,消费的是文化!景德镇与其混迹于群雄逐鹿的陶瓷工业市场,不若以个性和文化而承继传统,重登它世界唯一、世界第一的宝座。

除此之外,景德镇发展思维也要与时俱进,要以国家标准、国际规则的思维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借助国际化的平台,“走出去、请进来”,大胆引进国际化项目,引导产业与产品与国际接轨,开展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发挥景德镇的比较优势和独特魅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与国际对话、人才与国际交流。

景德镇体育陶瓷将架起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如何让与世界对话?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目前通过体育陶瓷走进了各大国际赛事、让世界各国体育爱好者拥有体育精髓和陶瓷文化完美融合的艺术品,己经让体育陶瓷通过国际赛事走进世界各国,已经架起了景德镇体育陶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2月23日,记者采访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江爱莲时,她掷地有声地说。

2015年5月份,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的体育陶瓷射箭瓷娃娃被2015射箭世界杯赛(上海站)的赛事组委会作为具有中国体育文化内涵的体育陶瓷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射箭联合会等体育官员,被赛事组委会“上海站”指定为品牌赛事形象专用礼品、纪念品;2015年10月份,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的体育陶瓷.冬奥十个项目的十套瓷娃娃得到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认可即将被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为奥委会量身定做的相关体育陶瓷产品也即将完成,并被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全球全力推广宣传;2016年2月18日该公司橄榄枝1号(北京店)已经进驻北京陶瓷艺术馆,在北京陶瓷艺术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展示推动体育陶瓷、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发展,使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体育陶瓷走进更多的国际赛场。

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地和重要起点之一的景德镇,其陶瓷文化和体育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两个文化的融会贯通将为艺术的发展,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陶瓷的文化、经济、历史元素将更加凸显。“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将奥林匹克精神通过中国陶瓷表现形式和生产工艺进行国际化艺术创作,以传播中国元素——瓷器,让中国瓷器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体育陶瓷为景德镇市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起到纽带作用,成为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的具体体现。”江爱莲如是说。

在北京,江爱莲一行来到国家体育总局,参观与走访了相关部门。特别是负责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礼品、纪念品的选样、评审等权威部门,当他们看到江爱莲带来的体育陶瓷及体育陶瓷理念时,都眼前为之一亮。“2016年名录内全国性体育赛事174项,国内举办的国际赛事275项,其它全国性比赛625项,特殊体育项目比赛18项,1092项赛事的举办将给公司的体育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如何去把握去抓住,公司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江爱莲对记者说。

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围绕奥运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产业发展方向,专门进行体育陶瓷产品的设计、研发、体育陶瓷艺术品创作、体育陶瓷礼品的销售与文化推广于一体的体育陶瓷品牌运营商。公司未来方向是打造奥林匹克体育陶瓷,让陶瓷文化与体育精髓完美地融合,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以国际赛事市场为定位,专业化体育陶瓷制作,研发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及领军人物的体育理念及体育器具。

目前,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不管是正在研究还是实际的作品都展现了体育元素和艺术的融合。公司已经创作生产出58项奥运会(夏季、冬季)运动项目的体育陶瓷产品,并延伸设计研发出具有体育元素的各类陶瓷作品,或餐具、或茶具、或挂饰、或镶器等等,他们把奥林匹克精神与时尚的外形、丰富的内涵、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仅充分的说明了体育元素对艺术创作的价值,也希望向各赛事官员、运动员展示公司极具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体育陶瓷,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能够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结束采访时,江爱莲董事长欣喜地对记者说:“与世界各国互动、与参赛运动员互动,景德镇橄榄枝陶瓷有限公司就是希望依托景德镇千年瓷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弘扬文化,创新发展体育陶瓷产业,让体育陶瓷走出去,主动参与到各项国际赛事,使公司的体育陶瓷成为连接奥林匹克文化和精神的重要形态,公司能够通过这一最高平台走得更远,真正架起中国体育陶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让对话世界这个美丽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


提起宋代五大名窑,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官、哥、汝、钧、定”确实是陶瓷史上的一段辉煌,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尤其是收藏者来说真是津津乐道,备加喜爱。

可是人们对五大名窑的历史还是知道的不多,且存在许多悬案,例如北宋的汝窑在哪里?南宋有没有汝窑?哥窑的窑址在何处?官窑应该指哪个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官哥不分从何而来

无论从文献上、书刊上还是图录上看,都有官哥不分的现象。如图录或权威刊物或专门论述或拍卖图集上都会出现官窑器当哥窑器介绍或把哥窑图片指作官窑瓷,这样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多。

从文献上更是如此。诸如明人的《遵生八笺》中就有“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缮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明人早就没有把官、哥两器分得开,当今人更难区别了。

在陈德富《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也是这样论述,“北宋官窑,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省博物院……收藏有一批青瓷,基本特征是釉色粉青为主,大开片,部分‘铁足’”。在李辉柄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把传世哥窑特征描述成:“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有带粉红者,色浓者深如粉红。色淡者浅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从以上这些描述中其特征体现为有的是官窑特征,有的又是指哥窑。没有严格的区别,使读者很易混淆。笔者认为要搞清“官哥不分”问题首先要把官窑、哥窑的窑址搞清楚。

二、官窑与哥窑各在何处

官、哥、汝、钧、定是五大名窑,各自成体系的吗?

笔者有些怀疑!研究人员到今天没有发现汝窑的窑址。而且把汝窑定名为“官汝窑”。这个“官汝窑”的出现使我对“官”字产生了疑惑。我想知道“官窑”这个“官”字是指独立的窑名——叫“官窑”,还是泛指为官家生产瓷品的都叫“官窑”。如果是前者,有独立的窑名叫“官窑”,那五大名窑是并存的,如果是后者,无论你汝、钧、定都可以加个“官”字来称呼,那么五大名窑可能只应称四大名窑了。

如果非要认为是五大名窑那就必须找出官、哥、汝窑的窑址。

事实上要找到哥窑和汝窑的窑址都很难了。

又从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得知,人们目前只能知道官汝窑在汴京,但还是找不到窑址。南宋有没有汝窑?笔者不敢断定,但可以肯定南宋的汝瓷远比北宋的多得多。哥瓷传世品也不少,从这些数量来看,哥窑只可能在南宋。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找出答案,且应该有个答案。

从李辉柄研究的结论“南宋官窑在郊坛下,传世哥窑是修内司”。这一点笔者基本上是认可的,起码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三、官窑与哥窑瓷品还是有它各自的特征

笔者认为要搞清问题的关键是先必须划清官瓷与哥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搞清这些瓷品的窑口和产地的问题。的确是官瓷与哥瓷有好多相似之处,有时让人难以区别。笔者认为其特征仍然存在。区别它的问题还不困难,尽管大多数是有共同点,如胎质、胎色、釉色和工艺造型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笔者认为主要区分点有三个方面:1、釉色官瓷是以粉青为主,同时有蜜蜡、虾青等色,而哥釉也以粉青为主,同时有月白、炒米黄和鳝血(红色)纹。鳝血纹是极少的一种哥瓷。最近北京一收藏家严宝兴先生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人说其着色是人工造的。此说法不对!严先生做了一个破坏性试验,即将一件完整的哥瓷,从底部打下一块瓷胎,当瓷胎破裂之初胎色是白的,没过多久白色胎见空气变红了,与鳝血纹一样颜色。此怪现象说明鳝血绝不是人工做的,而是自然形成,是胎土中的独有成分所决定的。

2、在开片方面官、哥瓷各有特点,官瓷是蟹爪纹,蟹爪纹是极细的丝状纹,且隐隐若现;而哥瓷开片是“金丝铁线”,铁线是很粗的黑色纹,金丝则为黄色细纹,自然形成。

3、“紫口铁足”是釉薄造成的,可有可无不是以此为区分要点。但是釉质各有不同,官釉光泽好,有玻璃质感。哥釉则为玉质感,不光亮,有时有如面容渗出微微汗水的状态,以上三方面倒是很重要的。

四、何处觅“哥窑”

“哥窑”即“官窑”。

人们都听说南宋有章生一和章生二。生一为哥,生二为弟,因而章生一主哥窑,章生二主弟窑(即龙泉窑)。

哥窑在何处至今未见发现,也很少人提到它。仅有李辉柄先生论述过:“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此论很有参考价值,但为何没有人称它“哥窑”呢?笔者推测,南宋迁都临安府时需用祭器量大,故急忙“袭故京遗志”在临安附近建立官窑,名曰修内司窑。当以烧制汝瓷为主,后由于某些原因弃修内司窑再建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应为当时正统的“官窑”专烧官瓷(征集了许多名匠同时开发哥窑、汝瓷……)所以更能说明南宋时没有“汝窑”也不见“哥窑”,且有大量的汝瓷、哥瓷面世。这些难以解释的矛盾问题,只能用李辉柄的话来回答“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也就证明了哥窑、汝窑都在修内司窑同一处窑址。也许是一窑烧多个品种,实质上南宋除景德镇外烧宫廷用瓷的只有“修内司官窑”一家,并不独立存在一处“哥窑”,当然也就找不到哥窑窑址了。

如果这样推论成立的话,宋朝“五大名窑”之说应当改称“五大名瓷”较为妥当,因为实质上只有官、汝、均、定四大窑口,而瓷的名品才是官、哥、汝、均、定五大类别。

“一带一路”:中国陶瓷新的“筑梦空间”


“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贸易畅通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民心互通之路。回望古丝绸之路,无论是“西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贸易兴盛、民族交流之路,不同文明得以碰撞交融,并通过创新发展得到提升。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但众所周知,与古代丝绸之路曾经辉煌的贸易记忆相伴随的不仅仅是丝绸,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主力商品,中国陶瓷曾风靡全球。

“菲律宾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岛屿都出土过中国古陶瓷。”在一本有关中国陶瓷的书中,菲律宾东方陶瓷学会前会长庄良有女士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菲律宾群岛出土的中国瓷器居东南亚地区之首,菲律宾在先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出土大约40000件中国古代瓷器。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能找到古代中国陶瓷的出土。

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从发端来看,中国陶瓷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文明。陶瓷不仅是物质产品,且是一种文化产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陶瓷器,在交流和借鉴中,相互融合又独具特色,不仅有生活实用功能,还为人们提供着审美享受。

目前中国陶瓷无论数量或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是陶瓷生产制造第一大国,但缺乏在世界上叫得响的陶瓷品牌,离陶瓷强国还有较大的距离。“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让古老的陶瓷迎来了新机遇。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更重视品牌建设和专利保护,并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针对不同市场开展设计创新。

“一带一路”,为中国陶瓷打开了新的“筑梦空间”。一方面,中国陶瓷业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文化交流中汲取艺术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历史上,中国的陶瓷和陶瓷技艺传播到了世界,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和艺术,同时也在传播中引进了一些独特的技术经验,如中国陶瓷的青花颜料,就是借鉴了波斯的陶瓷作品配料。

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一带一路”的“筑梦空间”里,中国的陶瓷业将获得巨大的推进力量,世界陶瓷产业和艺术的发展也将获得新的源泉。

“工匠精神,对话世界”——艺术繁荣工程系列展


钟志生宣布展览开幕

4月7日上午,由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曾龙升、曾山东陶瓷世家承办,景德镇市雕塑协会、景德镇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东方龙陶瓷艺术馆、景德镇市晨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珠山东市协办的“工匠精神·对话世界”——艺术繁荣工程系列展(一)曾龙升、曾山东陶瓷世家作品展在我市东方龙陶瓷艺术馆广场开展。

市委书记钟志生出席并宣布开幕。市领导汪剑平、沈薇、戴洪安、熊皓、何军威,大学党委书记郭杰忠,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主席余志华,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何炳钦,以及周国桢、张松茂、张育贤等陶瓷雕塑艺术家代表,各地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和陶瓷艺术爱好者等500余人参加开展仪式。

仪式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汪剑平,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何炳钦,曾龙升关门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曾龙升、曾山东陶瓷世家代表等分别在仪式上致辞。国家文化重大项目审查办常务副主任、故宫研究院院长、终身研究员郑欣淼发来贺信。

汪剑平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前来参加仪式的各位艺术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景德镇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景德镇,作为一座千年窑火不熄的传统手工业城市,正是依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推动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向前发展和超越,造就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也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艺术精湛的陶瓷世家。

汪剑平指出,今天的景德镇,正处在蓄势而动、千帆竞发的新起点,“三个五”战略行动的实施,开启了景德镇这座城市新的发展征程,是一项需要165万瓷都儿女共同奋斗的宏伟工程。我们没有理由躺在历史的光环中固步自封,更没有理由在滚滚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妄自菲薄。我们要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去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去续写陶瓷文明新的绚丽篇章,去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华文明和陶瓷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使命。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广大陶瓷工作者,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艺术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当中去,用独特的陶瓷美术语言和艺术的方式与世界进行精彩对话。

郑欣淼在贺信中表示,工匠精神,是弘扬陶瓷文化的精髓;对话世界,是弘扬陶瓷文化的胸襟。景德镇作为世界的“陶瓷之都”,推出陶瓷艺术繁荣工程,是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文化强市的有力举措;是新时期弘扬民族陶瓷文化、凝聚人精神与力量的民心工程;是新常态下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做强地方经济的效益工程。“曾氏家族”作为近现代艺术的杰出传承人,是陶瓷从工艺走向艺术的努力探索者。他们一辈子踏实做好一件事,就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是对话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内容。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曾龙升、曾山东、曾纪荣、曾锐四代“曾氏家族”百余年来的陶瓷雕塑精品100余件,其中不少作品为百年来首次与广大陶瓷雕塑收藏家、爱好者见面。

评论:中国陶瓷的“华山一条路”


陶瓷是最贴近社会的一个产业。今年的中国社会波澜起伏事多,陶瓷的事也多,其中就有老产区怎么提高、新产区怎么开拓等事情。政府、报纸、企业、行业自去年前年以来借势将陶瓷搞得挺热闹。官员说官话,业界说行话;有人说真话,有人说胡话;有人办论坛,有人搞策划;有人得势,有人失势。就是没有一场说得出一点道道的话。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就是这么一回事:①陶瓷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产业,没有谁都能活下去,只是怎么个活法而已;②陶瓷是一个达几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养育了几百万人口的产业,谁废了这个产业都会成为千夫指千秋罪人的;③陶瓷再多毛病,还是连29届奥运会开幕式都反复还要提及,是可谓今日世界经济很发达的国家美、日、德、意,法等都不赶尽杀绝放弃的产业。

现在看来,“节能、降耗、减排、环保、政策、创新”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是政府绘出的红线图,是创业发展的空间领域。果能如此,就可以少搞些论坛、会议,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搞些务实的、攻关的事情。其实大家也很明白,一些论坛、会议把所谓会长、秘书长、“专家”请来送去,四处讲话,那有这么多高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花瓶角色而已。

节能,主要是减少成品吨瓷的用电,用燃料数量。例如,佛山的建筑陶瓷当前的能耗水平是210-350公斤标煤,降至200以下就不错了。此外,节能还应注意创新能源、干净能源的引入和余热利用、太阳能利用等。

降耗,主要是不可再生天然矿物资源少用些,利用每吨原料现在做30-50平方米砖,如果做到60平方米砖就不错了。其次还有综合利用、替代材料、功能材料开发问题。

环保,主要是严格控制有着固、液、气三态物质的排放量以及实行清洁生产。

政策,实践证明,再好的东西,没有配套产业政策是很难执行的。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牵动力,用科学创新解决重大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对话中国、共谋天下” 世界一哥路任重道远》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对话中国、共谋天下” 世界一哥路任重道远》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简一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