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瓷路》讲述陶瓷文化的世界传播之旅

《瓷路》讲述陶瓷文化的世界传播之旅

陶瓷文化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2021-01-25

陶瓷文化。

本报讯(记者 祖薇)瓷器与茶叶、丝绸并列为古代中国三大外销商品,它们都具备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央视九套)从2013年起陆续推出了《丝路》和《茶》。今日起,纪录频道制作的六集纪录片《瓷路》将在央视九套晚8时首播。上述三部纪录片可以说填补了中外文明交流系列纪录片的空白。纪录片《瓷路》全片共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在这条神奇的瓷器之路上,充满了探险、财富、人性、生死、战争和沉船的精彩故事,从中可以寻找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碰撞的火花。执行总导演董浩珉介绍,“为了尽可能给观众交待出瓷器之路这条连接中外文明之路的精彩所在,我们的摄制组在过去两年里,走了国内18个省,近30个县市,以及世界上10个国家进行拍摄。这可能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以瓷器为主题的拍摄行动。”比如由编导陈子隽带队的摄制组一行5人,对上虞曹娥街道严村凤凰山麓商代龙窑遗址、上浦镇四峰山小仙坛遗址、上虞博物馆、曹娥江沿岸等众多具有青瓷特色的地方,以及与青瓷有密切关系的故事人物进行细致拍摄,通过镜头记录世界青瓷发源地—上虞的厚重历史以及上虞青瓷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大贡献。南宋官窑作为南宋时期设置在京城临安的御用窑场,所制产品特供皇室,专烧专用,代表着中国历史上青瓷烧造的巅峰水平,摄制组也专程到杭州进行拍摄。在拍摄出土修复器物时,摄制人员对瓷器表面展现出的温润含蓄的玉质感赞叹不已,同时也对薄胎厚釉、紫口铁足的现象啧啧称奇。总制片人、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瓷器与茶叶、丝绸并列为古代中国三大外销商品,它们都具备全球性的影响力。纪录频道从2013年开始陆续推出了《丝路》和《茶》,今天我们再为大家奉献出这部《瓷路》,希望通过这三部作品,向观众立体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中外文明交流格局,让观众全景式看到中国从来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该片总顾问、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界泰斗、92岁高龄的耿宝昌老先生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与以往许多节目总是局限在谈陶瓷工艺、陶瓷鉴定之类的内容不同,该片是把陶瓷作为一个反映历史时代的镜子,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来表现,这个角度很好。作者:祖薇netease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如何通过鉴别彩料鉴别瓷器 东缘文化传播教您方法


如何通过鉴别彩料鉴别瓷器,东缘文化传播教您方法。上海东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追求,能不断提高藏友的鉴别能力。谨防小摊贩式骗子收藏观念,提高自己收藏能力。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

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然,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瑯彩。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

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瑯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虞坚讲述青铜器收藏之美


虞坚认为鉴赏青铜器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畅快的精神按摩。

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对青铜器大概也能说出自己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字来,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但当进入珠江之畔广州星河湾的青铜器藏家虞坚充满古典韵味的住宅中,亲手把玩馆藏级的青铜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经历3,000多年岁月沉淀后的沧桑之美。

虞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热情谦逊的儒商。他父亲曾是古建筑设计师,对古代建筑艺术及书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向往与珍惜。在以会稽铜镜名闻天下的绍兴成长,饱受吴越文化熏陶,虞坚自幼就爱上青铜器那浑厚凝重的内蕴之美。这段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收藏取向,令他刚年过四十便已成为青铜器收藏大家。

大学毕业后,虞坚很快就开始在全球知名贸易公司美商智迈企业有限公司(Atico)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年都要去美国出差,当时是90年代初,中国收藏热尚未大幅兴起,他借工作之便,经常会在世界各地参观当地的公立或私立的博物馆。2009年虞坚出国定居,2002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国际贸易公司Newclassic,开始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顶级藏家以及艺术品拍卖行,从此他成为国际几个顶级拍卖行的VIP客户。

虞坚在国内收藏界虽然声名不显,但是在海外的青铜器收藏市场上却是后起之秀。从200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至今,他的藏品包括战国早期青铜错金银饕餮纹铺首、西周早期填漆蝉纹大鼎、西周早期卷体夔龙纹簋、战国王侯剑、隋代灵山孕宝团花纹镜等近20件精品。

其中战国错金银饕餮纹铺首曾是二战前法国最大的古董商万聂科(Wannieck)家族的藏品,目前世界上类似规格、器形、纹饰的藏品除同期的异人睚眦纹错金银铺首外仅现此一对,为珍宝级的孤品。西周蝉纹大鼎则是民国大藏家仇炎之的旧藏,随后又被与张伯驹、张大千齐名的“20世纪字画收藏六大家”王己迁收藏,虞坚因这件重要藏品奠定了在海外青铜器收藏家中的地位。西周涡身夔龙纹簋则是200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所得,当时苏富比的专家团考证该簋出土时间不晚于明代,与故宫另一件卷体夔龙纹簋无论器形、纹饰、尺寸、皮壳包浆几乎如出一辙,极有可能是原藏于清宫旧藏一对中的其中一只。

而在收藏青铜器之前,虞坚的藏品主要是明清瓷器。他曾经在海外的拍卖会上拍到了元代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康熙甲辰年五彩“郑虔献宝”图凤尾尊、“雍正御制”粉彩福禄寿图碗等50多件精品。

在说到他最得意的藏品战国早期青铜错金饕餮纹铺首时,虞坚难抑兴奋之情。2009年他偶然与一位法国顶级的私人博物馆主提到,自己想找些不一样的青铜器,因为目前收藏的主要是礼器和铜镜之类的藏品。没想到当时就发现了这对赫然陈列于艺术馆最中央位置的战国早期错金银铺首,有趣的是这对神品铺首由名家递藏转辗近一个世纪,由此私人博物馆展出才仅仅第四天。

虞坚回忆:“当时我一见到它就完全被震撼了,品相保存这么完好、工艺如此精湛,而且是我首次发现的错金银技术大面积的运用在器形复杂立体的镂雕青铜器中,当时就决定即使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这对铺首成为他收藏生涯中最大的一笔单件投资,当时几乎耗尽他所有流动资金。但是两年后来看,他却无比庆幸把握住了这一次机会,因为错过了这种稀缺性的艺术品也许会终身遗憾。

这对铺首之所以稀缺,首先是从工艺上看应为战国天子专用器,从造型风格分析极可能为晋国著名的国君重耳的王妃寝宫遗物,后来陪葬入土。即使是当年举世震惊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最高级别的也只是出现了镏金工艺,因为当时曾侯乙只是诸侯王级别,规格所限无法用到错金银的工艺。其次规格高达30厘米,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尺寸的天子寝宫专用的错金银大门铺首。最后是传承有序,自1923年在山西浑源李峪出土后就被法国古董商万聂科购回法国,家族递藏直至上世纪70年代转藏于欧洲名流贵族最后入藏法国私人博物馆,机缘巧合被虞坚获得。

与其一同出土的其他40余件李峪青铜器,目前现于上海博物馆馆藏11件,台北故宫博物院3件,法国吉美博物馆15件(万聂科捐赠),美国5件,其余欧美私人珍藏的极其罕见。近期他将这件藏品带回国与藏友交流时,上海博物馆的馆员就对这件艺术品大加赞赏。

2009年对于虞坚来说是个好年份,由于金融海啸影响,许多欧洲的私人博物馆经营上出现周转困难,许多在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藏品开始流出。例如2009年初,纽约佳士得春拍举行了美国收藏家赛克勒的私人博物馆(ArthurSackerMuseum)青铜器专场拍卖,虞坚购得了三件青铜器:西周早期带盖凤纹夔纹鼎、西汉青铜带彩绘朱雀纹盖妆奁、战国晚期嵌金绿松石王侯剑。但到了2009年秋拍的赛克勒专场平均成交价格已陡然上升了3倍以上,到了2010年春拍赛克勒藏品的市场价格已经比2009年春拍上涨了10倍,而今年青铜器标准器的市场价又涨了两倍。

资料显示,2009年纽约佳士得秋拍,赛克勒的藏品专场中,西周早期的夔纹簋成交价拍至36.25万美元,为起拍价的18倍。2010年秋拍该公司推出近十年来首个中国青铜器专场思源堂旧藏专拍,总成交价达到了2,075.1万美元(约14,083.71万人民币),98件成交品中24件价格超过了百万元人民币,其中4件价超千万元人民币,将中国青铜器在欧美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拉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到了今年3月份结束的纽约春拍中,一件20公分高的西周小鼎成交价高达66.25万美元,高出估价的65倍,中国青铜器的价值回归至此正式拉开序幕。

青铜错金银饕餮纹铺首。

虞坚认为,艺术品市场固然是一个价值市场,但是由于其难以量化的特殊性和缺少同类相比可能的唯一性导致了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虞坚的收藏理念,就是在自己资金实力的最大范围内,寻找品相完好、具备独特性、稀缺性的藏品,绝不能犹豫,否则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相比近年来屡创天价的中国瓷器与书画艺术品市场,青铜器的成交价并不算太高,虞坚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收藏品市场出现,国内青铜器收藏市场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导致国内收藏界对青铜器的认识不足。

但其实中国青铜器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已经确立了它象征王权的特性。历朝历代的收藏家无不是君主或者名噪一时的显贵。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收藏家宋徽宗就曾建设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青铜器博物馆宣和殿,并从金石文中得到启发自创瘦金体。

在如今的全民收藏热下,中国青铜器的价值会逐渐回归。而其雄浑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精良的铸造以及高深的创意,在3,000年前就达到了世界青铜浇铸工艺的顶峰,许多特殊工艺如错金银等至今无法超越,可谓大器早成。百川归海,因了这种极致而厚重的艺术之美,世界上众多顶级收藏家晚年的收藏方向都会转向青铜器,例如戴润斋、仇炎之等等。虞坚坚信这种艺术品未来肯定会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早年虞坚收藏青铜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苏富比及佳士得的春秋大拍“淘宝”。但是自从金融海啸后,中国的私人财团将艺术品市场视为投资炒作的“蓝海”,导致许多拍品的价格大幅飙涨,如今虞坚已经将收藏的途径转向欧洲的私人博物馆。

虞坚透露,与国内公有博物馆占垄断地位、藏品从不外流不同,国外的私人博物馆大多会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比如藏品周转、贷款经营去运作,而且国外的遗产税高达50%,间接鼓励了藏品流通,因此在拍卖场价格虚高的情况下,私人博物馆不失为一个“淘宝”的好去处。

虞坚还透露了一个鉴别青铜器的小诀窍:在高倍放大镜下,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像潮汐一样层层复合生长,而且七彩分明,有的甚至乍看如镶嵌着宝石的山脉,任何用现代方式伪造的铜锈都无法复制出这种特质。鉴别任何一件青铜器,要从器型、铭文、纹饰、锈色、范铸逻辑、重量、辨音等方方面面作全面考量。青铜器的鉴真辨伪能力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绝无速成之法。由一个正规的渠道开始收藏是一切收藏的最首要的方向。

古董面前,人人皆是过客,虞坚对于藏品短期升值幅度并不太在意,他把收藏青铜器比做品苦丁茶,需要时间渐入佳境。初期可能会不太适应它威严、神秘的风格对心灵上带来的威压感,但是当自己“入定”沉醉于其沧桑之美后,就会品味到其中内蕴的肃穆、昂扬、悲壮、雄浑的意味。这种美感享受就如一次畅快的“精神按摩”,让人无法自拔,从此看其他品类的收藏品,都会觉得缺乏一份凝重与力量的崇高感。

采访结束后,虞坚微笑说:“上古舜帝号有虞氏,我的姓氏就是自他而来。有时我在把玩青铜器时会想,也许在青铜时代这个鼎器就曾是我祖先用过的,青铜器跨越时空,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恰是趣味所在。”

文革瓷器的行情一路看涨


在如今的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由于目前古玩市场里所见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赝品,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当代瓷器,在近几年里却出人意料地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收藏与投资当代瓷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代艺术瓷升值快

当代瓷一般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的瓷器作品。与明清古瓷相比,由于当代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原先并不被广大藏家所重视。事实上,一些当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精品瓷,同样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

众所周知,目前出现在拍卖市场的古瓷,尤其是明清官窑精品,虽说收藏价值很高,但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的价格,根本没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而流散在古玩、旧货市场上的瓷器,虽说在价钱上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但大都是赝品,不懂行的人根本不敢轻易出手。因此,不少理智的收藏者在近年来另辟蹊径,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具有较高升值潜力的当代艺术瓷市场。

所谓当代艺术瓷,主要是指当代的名人名作瓷品,具体包括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来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的名人名作,以及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学院学者和民间艺人的作品。当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作,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许的投资,除了可以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外,还可关注一批已故的陶瓷美术家已成为“绝响”的作品,如1959年被评为“陶瓷美术家”的赵惠民,他的一个高33厘米左右的瓷瓶,在2000年市场价仅为1万元左右,到了2004年,一件同样大小的作品市价为10万元左右,2007年一件高20厘米左右的六管瓶,曾有香港的一位收藏家愿出30万元收购,但藏家却不愿转让。

景德镇一些工艺大师制作的瓷器质量很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让人放心的是当代艺术瓷赝品极少,投资风险远小于明清古瓷,而实际的收益率其实并不低。如著名工艺大师、现任学院美术系教授李菊生所作的釉中彩瓷瓶《北方有美人》,在中国嘉德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估价约8万~15万元,最终拍出了50.4万元的高价;在中国嘉德2008秋拍“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中,李菊生的高温颜色釉瓷镶器《观棋不语真君子》更是以190.4万元的天价傲视群雄,一举夺得头筹。其他如蓝国华、王芝文、周国桢、宁钢等当代艺术大师的瓷艺作品也屡屡拍出高价。

“文革”瓷器一路看涨

当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的收藏者,这类藏品在收藏界构成了一个专题,在中国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题材方面,摆件的题材多为领袖像和领袖语录;器皿的题材则有语录和革命景观等;在用色方面,提倡鲜艳,多以大红大绿为主,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瓷器的创作者多为大家,很多图案都是由手工绘制,画面层次鲜明;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文革”瓷与历代瓷器也存在着较大区别,其特点是胎瓷厚且较粗糙,色泽偏同,具有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在这一时期瓷品中,福建德化的徽章和毛泽东像烧金工艺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粉彩瓷,在质量上创造了历史上的新高点。其中,瓷都景德镇出品的大量“万寿无疆”铭文粉彩瓷作品,更为一些“文革”瓷收藏家重点关注。正因为备受推崇,“文革”瓷的价格也是一路看涨。“文革”瓷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除了大量的领袖瓷像和像章,还有很多的生活日用品,如瓷盘、瓷碗、瓷杯、瓷壶、花瓶、笔筒等,其图案多为毛主席语录、诗词、工农兵图案、革命样板戏人物形象等。由于“文革”瓷生产年限很短,对于收藏者来说,它就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且增值潜力较大。近年来一些报刊和互联网上也常见有收藏爱好者出价50元至1000元不等求购各种“文革”瓷器的信息。目前一些红卫兵瓷像、“样板戏”瓷像价格大多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大批判、大字报等内容的瓷像因“文革”味浓郁,且存世数量很少,目前价格大约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一些“文革”珍品花瓶的价格现早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如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图案为“毛泽东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过2万元的高价。

“主席用瓷”质优价高

“文革”瓷器中还有一脉非常罕见的精品值得关注,那就是被称为中国当代“官窑”的“主席用瓷”,它是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的别称,其产地主要有二:一是湖南醴陵瓷厂专窑;二是江西研究所。湖南醴陵“主席用瓷”,大都产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主要是釉下双面五彩花卉薄胎碗,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景德镇“主席用瓷”,是轻工业部工业科学研究所在1975年1月为毛泽东主席专门制作的生活用瓷,故又称“7501”瓷。“7501”瓷以明正德官窑瓷器器型为蓝本,采用蕴藏量十分稀少、质地纯净的临川高岭土制作,瓷品洁白如玉,晶莹剔透,釉面光泽滋润,外形高雅大气。画面设计是根据毛主席所喜欢的红色与梅花,采用了红梅与水点桃花两种样稿,并进行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工艺装饰,效果尤佳。

“主席用瓷”由于要求高,制作成功一套需要数套数十套乃至更多的试验。据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主席用瓷”调查组调查统计,目前存世的“主席用瓷”数量并不多,仅数千件而已,所以显得尤为珍贵。“主席用瓷”虽说属于当代瓷器,其投资价值却丝毫不比古瓷低。“主席用瓷”首次神秘面世是在1997年12月的广州嘉德拍卖会上,当一套被秘藏20余年的四季花卉纹双面五彩“主席用瓷”在拍卖预展会上闪亮登场时,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中国当代“官窑”的大发现。拍卖会上,经过一番竞价后,这套令人过目难忘的“主席用瓷”最后以8.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一位神秘的海外藏家买走。此后,“主席用瓷”又不断地出现在各地拍卖会上,且价格屡创新高。在2005年6月13日上海拍卖行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名为“梅花一品锅”的“7501”瓷器又以27.5万元的高价成交。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来,“7501”瓷器升值更快,现在市面上一只“7501瓷”调羹升至10余万,一只装酱油的调料瓶价值2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则价值高达200万元。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江南的一方水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灵巧而细腻、精致而深刻的性格特点。在过去的悠久岁月里孕育了无数的书画才子,青年陶瓷艺术家汪浩就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由于自幼深受家乡优美自然风景的影响,眷恋于此。成年后又在景德镇这一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古镇学习生活,同时痴迷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收藏,所以他寄情于陶瓷绘画,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陶瓷绘画作品。

当代陶瓷收藏的黑马:汪浩的唯美世界

陶瓷绘画创作十余年的经历让汪浩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重,如今再见汪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的成熟。他能充分的发挥陶瓷材质自身的特质,利用陶瓷色釉窑变特殊的艺术效果,以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一点我们在拍卖会上得到了验证。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作品《阳春三月》成交价为23000元,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后,在保利秋季拍卖会上,汪浩作品《一鹭锦绣》落锤成交价为36800元。升值幅度堪称是收藏品投资市场的一匹黑马。

在汪浩的陶瓷绘画作品中,除了那热情奔放的玉兰,还有氤氲润泽的牡丹、婀娜鸟娜的荷花、洁静素雅的百合、婉约羞涩的水仙,再配以或憨态可掬或活泼灵动的飞鸟……给人以至美至静的感觉,欣赏他的作品宛如进入了一个虽有人间烟火,却无市井喧器的优美恬静的世界。

跟随者春天的脚步,汪浩也将引来他新的一轮绘画创作,他会把春天的精神贯穿始终,坚持走艺术创作这条道路,并且不断地创新和调整。

古代汝瓷全世界现仅存65件


宋徽宗赵佶笔下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形象描绘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瓷的精美外观。记者昨日获悉,一个由中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采用现代工艺今年初在广东成功烧制出来的现代版汝瓷薄如纸、声如罄、润如玉、明如镜、青如天、面如玉,完美诠释了国瓷的顶尖水平。

相关环保部门专门的检测显示,由于配备环保材料,广东“复活”的汝瓷突破了传统汝瓷过于厚重和因为着色而铅镉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不过,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让天青釉汝瓷告别了十窑九不得、时隐时现的时代,但是广东“复活”的汝瓷出窑合格率仍很低,特别是效果理想的产品仍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巧”。这很大程度也决定了广东“复活”的汝瓷和古代的“汝瓷”一样显得弥足珍贵。据悉,古代汝瓷全世界现仅存65件,其中48.5件存放在中国,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

醉心陶瓷文化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碗

清康熙青花高士图观赏碟

清乾隆豆青釉暗刻缠枝莲花瓶

清光绪五彩花鸟棒槌瓶

藏家:胡桂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

收藏品:陶瓷,明清陶瓷为主

藏龄:14年

古陶瓷能让我静下来

胡桂标有个收藏斋,其命名为“古雅轩”,我们的采访就在他的“古雅轩”完成的。推开院门,满院盈翠,原来他除了收藏古陶瓷之余,还喜欢种植园艺。进入屋里,只见客厅摆放着一个大陈列柜和一个摆设柜,全部摆的都是他收藏的古陶瓷。而旁边的书柜、沙发上堆的都是各类陶瓷书和园艺书籍。胡桂标介绍说,他的收藏,并非只因陶瓷的市值而收藏,而是为了研究、鉴赏。他对收藏古陶瓷投更多的是情感,并由此产生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从1993年起,胡桂标开始试着收藏古陶瓷,在出差的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就购买一些,又到旧货市场“寻宝”。把在外面买回来的古陶瓷对照古陶瓷的书籍,进行对比学习研究。其中收藏的古陶瓷,有新有旧,有真也有假,行家称之为入门阶段。他的第一件藏品,是出差沈阳时在当地古玩市场买的一件光绪年间的粉彩百花碟,后来鉴定是真品。

1998年开始,胡桂标从广泛的收藏进入专业的收藏。有一次,他花了200多元,买了一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清代陶瓷大全》,看了之后,有茅塞顿开之感,学到了中国古陶瓷的传统工艺和“官窑”、瓷器的制作等知识。后来他又一边收藏,一边研读了更多关于收藏和研究古陶瓷的书籍,为了弄清楚每个朝代、每个帝皇年号古陶瓷的特点,他还收藏了许多古陶瓷的碎片。他主要研究的是古陶瓷的类别、器形、釉彩、纹式、窑口等。现在他对于明清每个朝代,每个帝皇年号陶瓷的特点都已经了然于心,每拿起一件藏品,都能说出一套自己的鉴赏心得。

有人收藏逢旧必好,有人收藏是为了倍增的市场价格,而胡桂标收藏并非为了投资,而是源于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个兴趣能使在商海翻滚的他静下来。他认为,欣赏古陶瓷,能够让人心静,让人沉浸到另一个时代当中,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通过对中国历史、人文思想的了解认识,让人反思现代社会对功利和物欲的追求。

90分人生

这些年,胡桂标总结了一套艺术审美观,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认为:首先,作为一件艺术品,它是不具备重复性的;其次,艺术不能太抽象,大众都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再次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在精神上给人带来一种触动和愉悦;最后,还必须具备该方面的文化内涵。

对于自己目前收藏的成绩,胡桂标打了个90分,因为十几年来的业余收藏经验,能够让他和行家、专家进行交流;能够让他较为准确地判断一件陶瓷的真伪和年代,并且他通过收藏鉴赏逐步形成了自我的人生观和审美标准。但他认为,如果要多拿5分,就仍需要多花10年时间;如果要拿够100分,成为专家级的收藏家和鉴赏家,需要的却是一辈子的时间。他说,90分够了。“人生很精彩,我还要投入其他的兴趣。”胡桂标认真地说。

最后,他在自己的收藏品中挑出了他喜爱的四件,和我们一起鉴赏。

收藏锦囊

清代陶瓷年代甄别心得提要:

从颜料甄别,如康熙年间的青花发色浓艳青翠,层次分明;乾隆年间的青花发色较深沉;晚清青花发色较浮,色泽偏灰。

从画法甄别,如康熙年间的牡丹画法为“双犄”牡丹画法;晚清的画法与现代较相近,总之因朝代不同,画法也不同。

从器型甄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器形稳重,线条优美,比例恰当,造工精细,和晚清大多数都是仿制前朝的器形,制作工艺和线条相比逊色很多。

从胎质甄别,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胎质坚实细腻,而越往后及晚清的胎质就越疏松,手感较粗糙。

从釉面甄别,如康熙年间的釉面坚实、透亮,釉面莹润肥厚,而到了光绪朝的釉面没有亮丽莹润感,釉面较簿,光泽较刺眼。

文德路藏家“叫板”省博


收藏故事

众所周知,元青花瓷瓶存世稀少,据专家估算只有300件左右,而且2/3流失海外。而在广东,一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被认为是镇馆之宝,市场估价过亿,但近日记者获悉,在广州文德路,一位广州私人藏家自称藏有两件元青花,并向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叫板”,记者特别前往一探究竟。

粤民间收藏元青花不输官方?

在广州文德路玉鸣轩,记者见到了这位收藏家李明博,在十余平方米的小店“聚友堂”内,展示着店主多年来的所藏。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两件元青花瓷器,据他所说,堪比省博的镇馆之宝元代青花人物玉壶春瓶。

李明博告诉记者,他藏有一件元代青花狮兽缠枝花大罐,是早年从江西景德镇收藏所得,他通过熟人辗转结识了一位景德镇当地的收藏家,凭借多年的收藏眼力,从他手中重金买下这件元青花瓷器。由于市场上古瓷器造假横行,为这件元青花“验明正身”成了一件大事,为此,他几年来东奔西走,在北京经过瓷粉化验,结果和元代特征相符。

另外一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孔雀梅瓶,也被专家鉴定为元代景德镇官窑所烧制,上面有明显的火石红和铁锈斑。李明博说,这件元青花是上世纪90年代从景德镇一个老人处收藏而来,被央视《寻宝》栏目专家邱小君鉴定为真品。

李明博说,他之所以要拿出两件元青花与省博的元青花“叫板”,是因为元青花十分罕见,鉴定上存在难度,他希望能吸引省内外文博专家前来“会诊”,一同鉴定哪件是真,哪件价值更高。

据相关资料记载,有记录的元青花只有几百件,而目前广东的国有单位所藏有元青花不超过10件,而广州市文物总店建立近50年也只曾拥有过3件,元青花的难得一见可见一斑。“如果这两件元青花一旦被验明正身,意味着广东民间所藏的元青花可能不会输给官方收藏。”李明博说。

30年收藏200件古代瓷器

如何能收藏到珍贵的古代瓷器?李明博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收藏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介入收藏,一开始也买到不少假货。但30年收藏历程下来,他摸爬滚打,收藏了不下200件古代瓷器精品。

“介入收藏,一定要有"求真"的精神。”李明博回忆说,刚介入收藏的七八年里,经常花钱买到赝品,非常心疼,最后逼着自己多看书,慢慢地还开始对制瓷技术进行历史研究。

坚持收藏30年,李明博说一直没有放弃的原因是,收藏有太多悬念,其乐无穷。“收藏到一件好东西,我宁愿搂着它睡觉,一件好的文物就似乎可以说话,讲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古代的工艺、画工深藏着奥妙,耐人寻味。”

由于朋友介绍,李明博从江西一个收藏家那里买到了珍贵的清雍正年间的天球瓶,工艺精湛,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曾被专家鉴定为“广东只此一件”。李明博还通过一个四川收藏家朋友,从一位成都的水利工程师手里买到了一件清代斗彩碗,经过专家鉴定为宫廷流出的珍品。

“涉猎收藏,一要自己练就眼力,要多看书、多请教;二要广交朋友,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人脉。”李明博说,自己许多收藏机会都是圈内朋友介绍所得,收藏圈内的相互切磋、探讨非常必要,最怕就是自己关起门来,孤芳自赏。

李明博说,自己曾遇到过一个深圳的地产商,自己不懂瓷器,就雇人买,花了3000多万元,结果没有一件是真的,最后请专家来估价只值30多万。“玩收藏玩到了倾家荡产很可怕。”李明博说,一般人介入收藏,一定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练就火眼金睛,否则很容易马失前蹄。

“以前一直有个错误观念,民间没有好东西。”李明博说,其实不少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李明博认为,未来几年,许多私立博物馆的文物档次会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一些国有博物馆的收藏。

海捞瓷:静躺海底的文化瑰宝


1

在当今的文博界、收藏界和新闻界,只要有“海捞瓷”出现,就能引起轰动的新闻。“碗礁一号”的出水,“南海一号”的打捞,韩国海岸的元代沉船,印度尼西亚黑石礁海底的沉船都使喜爱中国古代文物的人们为之一振。这些从未见过的瓷器以及瓷器背后悠远的历史,由此进入人们的眼帘,一座从未面世的博物馆正漂浮在富饶的大海上,等待着懂它、欣赏它的人们去发现它。

因此,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已成为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所共同关心和热衷的话题。该书第一作者陈逸民是知名的文化学者和艺术收藏鉴赏家,同时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委员,他长期致力于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 是陈逸民的最新力作,他和陈莺将目光聚焦于当今艺术品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海捞瓷,溯源了海捞瓷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海捞瓷与外销瓷的关系。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在提供著名沉船和海捞瓷信息的同时,既着眼于海捞瓷真伪的鉴定,为收藏爱好者在各类市场中认识真正的出水海捞瓷提供帮助,更着眼于介绍海捞瓷所承载的文明信息和可能解开的历史之谜。因此,作者花了较多笔墨介绍了海捞瓷或者相关的外销瓷以及中外陶瓷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海捞瓷的鉴定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捞瓷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固然可观,但是海捞瓷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海捞瓷的审美与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古文化的敬畏和探索,更是世人珍重这份古已有之的文化瑰宝的体现。在追溯海捞瓷的前世今生中,如何正确地品鉴海捞瓷,如何从文化意蕴的角度看待海捞瓷,以及如何建立起保护和打捞我国海底文物的相关制度,是作者成书的立意所在,更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关怀。

目前,海捞瓷正以其无与伦比的姿态,悄然走进中国和世界的收藏界、文博界,它要告诉研究陶瓷史的专家学者,告诉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专家学者,海底,有无数谜团等待着有志于探索和研究的人们,海底有着人类未知的文明。可以说,《海捞瓷的收藏与鉴赏》一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考古研究资料,更为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收藏者和投资者,展现了一个全新且富有文化深意的市场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