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古代陶瓷文化传播需要提高

古代陶瓷文化传播需要提高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古代陶瓷器

2020-08-21

陶瓷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几年,唐装的盛行,红木家具的走俏,陶瓷艺术品的收藏热,反映了国人追溯历史、寻本求源的情结!的确,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元素,我在上期《没有文化,何来品牌》的文章中,提到的众多的世界品牌中,没有中国自己的家居品牌,有家居界同仁对此提出了异议,觉得似乎太有长他人志气的味道了。

这完全是一个误解!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接触消费者和我们企业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感慨我们中国文化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有这么多的诉求点,可是许多的企业仍在大打德国品质、意大利血统的诉求点,没有仔细去挖掘本身可发展的诉求点,觉得实在是可惜!

就在九月初,东鹏陶瓷推出了系列的活动“陶醉北京——2007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既然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推广,也就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在了解之后,我的确感到了家居企业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索与追求。

大家知道,瓷器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一直被世界所认可,“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景德镇的瓷器誉满天下,而陶瓷企业是最与中国文化贴近的!我们如何来挖掘中国元素成为陶瓷行业的品牌根基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世界的陶瓷生产基地在广东的佛山,而佛山石湾是中国陶瓷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出土有世界最早的陶片——贝丘遗址,记录了人类制陶史上的文明;人类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窖——南风古灶,五百年薪火不断,见证了中国陶瓷业的风雨历程。

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古迹,切身体会到陶瓷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源同根。在南风古灶里,中国古代的五行均有体现。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理论,就是“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其实陶瓷与这五种元素真的是分不开的,一片陶瓷,需要用金属的架子来支撑,这就是“金”;需要用木材来引火,这就是“木”;需要用水来冷却,这就是“水”;需要用火来炼造,这就是“火”;还需要用土来做原料,这就是“土”。在南风古灶里,这五种元素均由各种图腾来表示,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一小片陶瓷的诠释。

一片陶瓷,源于“金、木、水、火、土”,摄取日月之精华,集成天地之灵气,古人将一片小小的陶瓷演绎成这样,就让人不得不赞叹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了!

走在佛山的街头,你可以看到以国外的服装品牌、名人等命名的陶瓷品牌之多,可以令人咋舌!中国文化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据统计,目前佛山石湾艺术陶瓷产值不足1亿元,而佛山的建筑陶瓷产业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传统与现代如此之大的经济差距是不争的现实,也是亟待改变的现状。如何将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内涵与现代产业有效地结合,成为陶瓷企业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的陶瓷品牌中,东鹏陶瓷对中国文化有很好的演绎。在东鹏的陶瓷体验文化馆,我们能感觉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进入体验馆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两个陶制真人大小的“太极人”,这不正是中国文化的“水”的哲学吗!寓示着天与地的和谐统一,体验馆大堂的楼梯,就是广东著名陶瓷艺术家的“步步高升”陶艺作品的放大模型!还有各种有意义的图腾代表着“土、金、木”,同时也将现代产业与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东鹏陶瓷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陶瓷产业的文化牌还大有文章可做。把传统文化作为产业的支撑,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就变成了子孙后代的财富。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扬,最终还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成为陶瓷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不单单是在业内传播,还要传播到每个用户的家里,让消费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陶瓷文化而自豪。

扩展阅读

青花瓷饱含典故传播汉文化


“米芾拜石”盘

前天下午2时,汕头“南澳Ⅰ号”2号舱出水六个周转箱的文物。在“南天顺”打捞船上的央视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现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从出水的青花瓷里挑选了“玉”字盘、人物盘、碗、小杯等十件有代表性的瓷器,解读这些瓷器图案、纹饰所饱含的典故。有专家认为,这些瓷器的图案、文字饱含典故,是向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传播传统文化。

官帽书生原是米芾

早在5月1日,出水的一个绘有戴着官帽人物的青花瓷盘引起考古队员注意。考古队员认为,它可能与当时瓷器的生产者、使用者的时代审美有关,但这一人物盘上所绘的人物到底是谁、表达了什么故事,却未有详解。

前天下午出水的瓷盘中,又有两个此类青花瓷盘。陈华莎端详人物盘,认为这是个写意的人物,画的是北宋“米芾拜石”的典故。她说,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家,非常喜欢收藏,尤其是奇石,有一天他发现了一块1米多高的石头,便穿戴整齐,向石头礼拜致敬,并把它称为兄长。

碗底文字出自诗经

“南澳Ⅰ号”已出水的瓷器中,有不少瓷器底部写有汉字,多意喻吉祥。而这些字句多有出处。

前天出水文物中的一个青花碗引起陈华莎的注意。陈华莎说,这个碗的外纹饰看似画得草率,实际上画的是松树、竹子和梅花,松树和竹子在严寒的时候是不凋零的,而梅花是在严冬遇雪怒放的,借喻人的洁身自好高尚品德。除了所绘之图饱含喻意,这个碗碗底的“万福攸同”四个表达吉祥意思的字,出自《诗经·小雅》。

盘中“玉”字比喻君子

前天出水的一些小杯,有的绘有喜鹊与花卉图案,有的绘有蟠桃,考古队员认为“喜鹊登枝”代表“喜”,蟠桃则表示“寿”。对于之前出水较多的“仕女盘”,有专家认为表达的是“蟾宫折桂”。

对于前天新出水的几件花卉图案中写有“玉”字的瓷盘,陈华莎认为,这与子贡问孔子为何“君子贵玉”的一段对话有关。孔子的回答是因为古来君子都把玉比喻为人的好品德,玉质地温润,比喻君子是有仁爱之心,故“君子比德于玉焉”。

陶瓷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贴合实际


众多陶瓷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都会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的发展战略。但是随着中小陶瓷企业不断的壮大,陶瓷企业人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渠道建设以及营销是方式与手段上,忽略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陶瓷企业在不断的前进,企业的自身定位也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切勿被一两次暴增的销量迷住了双眼,一旦企业留下短板将会后患无穷。

企业文化建设需结合发展实际

如今,有不少陶瓷企业都期待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来达成品牌效应,但效果往往不那么尽如人意。这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本来也不是发自企业自己真诚的内心,而是出自所谓专家大师的编造。很多企业文化的理念、价值观、愿景、使命、精神、口号、准则等等,假大空泛虚无缥缈,与客户的心理相距甚远。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也与品牌价值塑造完全脱离甚至背离。

陶瓷企业文化不是围绕品牌价值来建设,不是把客户价值放在第一位,片面强调了企业自己的价值,或者过于拔高了品牌价值。于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无法与主要客户的内心产生共鸣,成了与品牌毫不相干的东西。这就是过去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谬误和失败。

企业文化建设需正视企业自身定位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而树立的被全体成员遵循的信念和认知。它就像一个拴着风筝的线,无论风筝飞到何处,始终不会远离轨道。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精神的展现,是企业员工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的来源,就像提起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人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一样。

企业文化是相对的、是独特的、是相融的、是继承的。陶瓷企业制定企业文化不能像例行公事一样,随便做点官样文章,往公司一挂,便不再过问,这样的企业文化起不到鞭笞作用。更不能信马由缰,盲目下笔,定错位的企业文化,容易使员工急功近利、无远大目标、带有利己倾向、处处优先自我保全、遇事行动迟缓。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品牌,把企业文化打造成自己最响亮的品牌,将成为未来品牌塑造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不仅广大陶瓷企业是这样,大型企业也必将迟早选择这条道路。未来的品牌定位,就是企业文化的定位。

禹州市的古代陶瓷文化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

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后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器物有碗、罐、壶、盆等。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器物造型丰满、平底。在装饰艺主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磨河西岸的窑址内涵丰富,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黄釉阔腹平底钵,有平底淘澄器。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黑釉蓝斑残片。1984年5月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心家冯先铭等鉴一,确认系唐代烧制。

陶瓷文化鉴赏-古代陶瓷窑帮“迎神”活动


窑帮“童庆社”,每20年在装小器的“开禁”之后,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迎奉本行师祖“广利窑神”的“迎神”活动。迎神时,要到师祖老家童街风火神童宾的出生地,去请画师绘制的两面飞虎大旗,并大摆筵席款待师祖的后代。据说,每届“迎神”,窑帮和其他各行各业和居民,都把它当作大节目、大喜事来办,平时不舍得花钱的,这时也乐于用钱,人们对“瓷业兴,百业兴”有着浓厚的信念。有的老人介绍他们在1933年目睹的一次“迎神”盛况:光扮有戏文的抬角,就有一百多架,还有几十条用纺绸制的长龙。一伙一伙的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的,使人目不霞接。扮抬角戏文的小儿女,除了浑身是全新的各色绸缎并刺绣的小戏袍外,还戴着珠冠霞帔,金头箍、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个个都在羊富争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之中。据大略估计,仅这些手饰,就不少于三、四十斤黄斤。针匙行业扎的一架吹箫引凤的抬角,更是别开生面,他们用一支一支的针匙摆成凤凰的羽毛,看起来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很深。游行的长队,首尾有五华里之多。前导开路的是标有“风火仙师”字的一对大灯笼,接着是从窑神老家接来的两面飞虎旗。以前各届还有几对土铳呜放(铳硝由师祖老家赠送),军乐队、批事牌(肃静回避)、金瓜月斧等等紧跟其后。舞龙舞狮者依次而来。紧接着是香亭宝鼎,鼓乐笙箫,引祖师座轿。一批批捧香背烛、骑马、坐轿的信士弟子跟在轿后,最末才是四人扛着的大鼓,铜锣殿后。沿途一片锣鼓声,爆竹声,喧嚣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其中有不少是闻讯远道坐船、骑马来的、也有的是在镇亲友家信或专程派人去接来观光的。几乎迎神盛地的前几天,家家都住有客人。有的人对这次迎神费用作了粗略的估计,按当时每家窑户平均花费2、3百块银元算,100多家窑户和成千户“坯户”,当在5、6万块银元左右,折合当时大米约为1万2千多担左右。景德镇昔日有日耗“千猪万米”码头的称号,平时似乎过份夸张,但在神赛会中,却是恰如其份的。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紫砂文化的传承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更是最有分量的宜兴城市“名片”。近年来,紫砂艺术、紫砂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使传承千年的紫砂文化能在陶都大地上薪火相传,乃至在未来更加光芒四射,成为我市许多专业人士及爱陶之人的关注。前不久,市陶瓷行业协会就我市紫砂陶瓷工艺传承的问题专门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向102名学习紫砂工艺的学员提出了15个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虽然有很多局限性,也并非十分科学,但却从中透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能更多地让我们引发对紫砂工艺传承的思考。

调查选题: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正确而远大的学习动机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这份调查问卷中,第一部分就提出了对学习紫砂工艺动机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学习紫砂陶工艺?”同时,设置A、B、C、D、E五个启发性的提问,即:A:找只饭碗头,当作就业,解决温饱;B:*紫砂陶工艺发家致富奔小康;C:继承传统技艺,为紫砂业发展作贡献;D:成名成家,名扬海内外,无限风光;E:热爱传统工艺,兴趣所至、好玩。

在接受调查的102人中,有83人选择了C,即继承传统工艺,为紫砂业发展作贡献,占被调查人的82%以上,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大多数学员学习紫砂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他们想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传承传统紫砂工艺,为紫砂事业发展锦上添花。调查中只有5人选择了A,7人选择了B,说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紫砂工艺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找只饭碗、当作就业,也不想仅*紫砂业发家致富奔小康。选择E的有7人,说明兴趣也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动力,热爱一门工艺,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俗话说,兴趣使然,有兴趣就觉得好玩。在被调查人中选择D的为零,这说明,成名成家很艰辛,名扬海内外也不容易,要想风光,必须先下苦功,先打基础。

行家点评:第一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紫砂学艺之路比较辛苦,在艰辛的学艺道路上,只有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做到不怕苦、不畏难、坐好冷板凳、练好基本功,不浮躁、不跟风、耐得住寂寞、铸就人生品格,这样才能继承好传统技艺,为紫砂业发展作出贡献。

调查选题:合格紫砂人

紫砂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紫砂人。问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紫砂人?”同样设置了A、B、C、D、E五个启发性的提问,即:A:认真学艺,不懈努力,专业上有所成就;B: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C:立足于文化紫砂,打造诚信紫砂,做个诚信紫砂人;D:学习老一辈紫砂艺人,做一个德艺双馨的陶艺家;E:*媒体炒作,想方设法包装自己,未见名作,先当“名人”,找枪手做壶,打自己的印章,不择手段赚钞票。

被调查的102人中,选择B的有66人,占被调查人的65%以上,这说明,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百舸争流”的紫砂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已成为多数人心目中一名合格紫砂人的标杆。而在五个选项中,E项无人选择,这说明大家都不愿做图一时之私利,图一时之风光的“害群之马”。另外被调查者中还有7人选择了A、9人选择了C、20人选择了D,选择D的人占了被调查人的20%,这说明老一辈的紫砂人在年轻一代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民间工艺,代代传承,老一辈艺人不仅为我们的传统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做人树立了榜样。

行家点评:紫砂既是宜兴的一张城市“名片”,就必须当作文化来做,必须做精做优。打造文化紫砂,弘扬传统文化,落脚点还是紫砂人,紫砂人应当自强更应自尊,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艺德修养,做壶先做人,技艺要好,艺德更要好,只有这样宜兴紫砂才能越发光彩夺目。

调查选题:发展形势

调查问卷的第三个问题是:“对当前的紫砂业看法如何?”也同样设置了A、B、C、D、E五个启发性的提问,即:A:形势很好,而且能持续较长时间;B:形势较好,但要头脑冷静,好好把握引导;C:形势一般,需要各方面的工作;D:形势不乐观,令人担忧,需加大管理力度;E:形势很糟糕,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从业者要有危机感。

选择A的8人,占调查人的8%,选择B的56人,占被调查人的55%以上,这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紫砂业形势较好,但要头脑冷静,好好把握引导。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文化潮涌动,社会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宜兴紫砂陶,电视专题片、网络等等,使爱壶者队伍不断扩大,玩壶者大增。但被调查人也清醒地认识到,繁荣的紫砂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材质因使用化工原料而引起玩壶人的怀疑;手工壶与模型壶孰优孰劣而引起爱壶人的困惑;名人作品请工手代劳而引起玩壶人极度不满;低档产品泛滥、廉价兜售而使爱紫砂群体的信心锐减;紫砂从业人员技术职称之混乱,叫人无所适从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23人选择了D,认为形势不容乐观,需加大管理力度。

行家点评:应该说,宜兴紫砂集体工厂的经营模式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已经走到尽头,传统的民间工艺几十年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民间,这是本质的要求,也是符合民间工艺品的属性要求。原本个性化张扬的工艺品彻底开放,并让其搞活,让其张扬,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负面东西。就目前来看,宜兴紫砂形势总的来说还是好的,宜兴紫砂声誉来之不易,我们应十分珍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紫砂业的发展确实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最难做到的是行业自律,而行业自律又取决于从业者的自律。因此,面对问题我们就必须理性思考,趋利避害,正确引导,促其健康发展。而作为紫砂陶瓷的从业者,更应不断提高文化教育修养,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艺德修养,做壶先做人,技艺要高,艺德更要好,这样才能对宜兴紫砂的发展作出贡献。

紫砂壶茶器:文人与茶文化丰富与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具的追求上,紫砂壶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壶茶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世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文人和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壶茶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茶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壶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壶茶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