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复兴中国陶瓷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复兴中国陶瓷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1-04-07

【www.taoci52.com - 陶瓷文化】

在众多世界名城当中,景德镇极其特别:仅凭陶瓷制造业这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长达千余年而不衰,世所独有;其陶瓷文化积淀之丰厚,举世无双。

景德镇的历史,决定了景德镇的今天;景德镇的今天,也预示着景德镇的未来。

景德镇人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恢复并重新闪耀千年荣光。

“文化是典型的、纯正的中国文化”

一条宽阔的河流贯穿了景德镇城区,它就是景德镇人的母亲河——昌江。从瓷土运输、瓷料制作、制瓷用水,到瓷匠往来、瓷器流转。千百年来,它曾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如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场景早已不见,但悠悠碧水始终奔流不息。闲暇时,学院副校长陈雨前喜欢到昌江边漫步沉思,追寻瓷都的过往,探寻景瓷的未来。

陈雨前并非在景德镇土生土长,然而自28年前来到学院任教至今,他已完全地融入景德镇,把自己的几乎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对文化的研究上,并首创了“景德镇学”。“陶瓷是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之一。”陈雨前说,陶瓷文化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文化是典型的、纯正的中国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同质化背景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是中国‘保根文化’的典型代表。”

将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放在文明史的层面来观照,是当代景德镇人在历经瓷业起伏兴衰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延续千年的陶瓷文脉是体现这座城市唯一性的重要特征。”景德镇市市长刘昌林说,“近代以来,几经兴衰,现在又走到了历史的关口。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传承和利用传统陶瓷文化资源,把握市场需求、现代时尚和世界潮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重塑瓷都品牌地位。”

正是因为几经兴衰,景德镇人很清醒地直面现实,审视自身。陈雨前说:“中国的陶瓷文化曾在世界上领先近千年,但自从制瓷工艺传入欧洲,已经被迅速赶超。现在,世界一流的陶瓷品牌都诞生于欧洲或日本等地区,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复兴中国的陶瓷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陈雨前所在的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拥有“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称号的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曾任职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在政界、学界、陶艺界的丰富经历,使他对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状态,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

冯林华说,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伟业的组成部分,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但‘景德镇’这一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在世界上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还没真正得到很好的体现。”他坦言,“这些年,景德镇干部群众为陶瓷文化的复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然而从一个国家级民族传统产业发展而言,要把‘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仅靠地方的财力和能力来支撑推动是不够的,尚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支持。”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艾春龙与冯林华持相同的观点:“景德镇是个非常特殊的城市,有着历史形成的独特的陶瓷文化生态,这种包括地理生态、生活,以及与陶瓷产业相关的生活方式、习惯和习俗在内的陶瓷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亟须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并从高位予以推动。我们迫切期望国家尽快把景德镇纳入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加大对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寻求支持,并不意味着只是“等、靠、要”。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介绍,景德镇在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制定出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很多工作已在稳步推进。

“我们将着力提高文化的引领力、传承力、创新力和传播力,立足陶风瓷韵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把景德镇打造成国内外富有影响的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继承与创新完美融合的文化强市。”邓保生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聚焦:中国陶瓷走向千年复兴


谈起世界文明国家,不能不谈到中国;谈到中国文明,不能不谈到中国陶瓷。15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走过千年的日子里,中国陶瓷也走上了千年复兴的道路。正在景德镇举办的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尽管只是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首次国际性陶瓷活动,但国际陶瓷界仍对这里展示的中国陶瓷给予了高度关注。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以及国际各主要产瓷区政府代表等陶瓷界人士共2157人,目前经贸洽谈会的签约项目总额已高达10多亿元,其中对外贸易总额就有2600万美元。国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名誉社长稻盛和夫再三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陶瓷的尊重,他在会上说:“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以高超技术生产出来的瓷器博得了世人的极高评价。”他将18世纪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制瓷技术,尊称为京瓷的源头,认为中国陶瓷是当今精密陶瓷的发祥地。的确,中国是一个与瓷同名的国家。在古代欧洲人还在用蕉叶当食具的时候,中国已经能够成批生产精致的陶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惊艳亮相后,帝王们抛弃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羡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从1000余年前,世界各地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这种需求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到达了顶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中国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史料记载,约在1602年至1657年之间,仅中国景德镇一个城市就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不过,随着欧洲开始获得中国制瓷的技术,以及中国错失工业革命良机,加上近现代的长期动荡,曾经震撼了世界的中国陶瓷开始走向近百年的衰弱。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刘垚介绍,到新中国刚建国不久的1950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全国每人每年还买不到一件瓷器。之后,国家对陶瓷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经营体制、科研能力和市场观念的改善,以及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再次成为陶瓷大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增长到153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日用陶瓷出口量从1960年的1.7亿件增长到2003年的94.41亿件,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换汇20.44亿美元。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0%,卫生陶瓷的产品占世界总产量近30%,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产品出口额达7.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其款式、花色、品种、规格数以十万计。不过,尽管陶瓷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少,但中国陶瓷业在实现从制造中、低档陶瓷到生产高性能、高新技术陶瓷的产业升级中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仅近两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陶瓷制品单价就已经每年都下跌7%。“中国是陶瓷大国,但还不是陶瓷强国。”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表示,企业规模欠缺,研发能力不高,能耗高污染重,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让中国陶瓷全面复兴仍需付出艰辛努力。目前,中国陶瓷界正在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复兴付出极富成效的努力。在企业界,新陶瓷产区潮州市的工厂在2003年出产的电子瓷极板已达1200多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另一个陶瓷产区醴陵年生产工业陶瓷近16万吨,并将在美国设立专门的陶瓷产销中心;广东投资数十亿元打造陶瓷类高新科技园,建成后的生产线将达到零排放标准;传统产瓷区景德镇的环球集团与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研发了世界首创的日用中温彩色陶瓷,获得世界业内高度赞赏……在陶瓷研发领域,一系列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目前的陶瓷发动机、抗高压高温的陶瓷新材料技术、生物陶瓷等在实验内已有相当数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已经拥有300多家纳米陶瓷企业,众多先进陶瓷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预计到2010年,世界高新技术陶瓷市场销售额将高达1500亿美元。世界陶瓷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抢占这一市场的实力和速度,此间参加会议的日本国家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小田喜一相信,随着中国陶瓷科技发展进行的顺利,中国的陶瓷行业必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中国的陶瓷文化发展


中国的陶瓷文化发展

瓷器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国家,也是少有设有皇帝官窑的国家,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瓷器都是中国庙宇、祠堂的重器。瓷器的发明不单止是物质材料的发明,更是代表着一种科学技术和生产了,里面蕴含着一种文化价值观。现在小编来讲解一下陶瓷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的平民社会倾向

谈到中国的古代社会,以往的学术界由于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是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直线上升而发展的。而将人类学的观点带入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后才发现,这种来自进化论的历史分期法未必正确。人类学中有进化论,也有传播论,还有特殊历史主义流派,除有单线进化论,还有多线进化论等多种角度的研究方法。这些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地域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地理的特点,未必都是按世界上的同一种方式直线发展的。

以往的观念认为,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最早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从春秋战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直至明清时期。但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上从秦汉开始,中国就由古代的贵族社会开始转向平民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在陶瓷史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小编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国家都没有发明出瓷器,而在中国那么早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年间则走向了成熟?这里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偶然,而是和中国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汉代的以读书人为中心及抑制奢华生活有关系。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在唐代,更重要的一个进步,则是当时新创设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使许多底层的人士有机会通过读书而选入到高层的政府体制中,读书人大体上全都来自于农村。钱穆先生说:“因为农村环境是最适于养育这一辈理想才情兼茂、品学并秀人才的。一到工商喧嚷的都市社会,便不是孵育那一种人才的好所在了。那些人由农村转到政府,再由政府退归农村。历代的著名人物,在政治上成就了他们惊天动地的一番事业之后,往往平平淡淡退归乡村去,选择一个山明水秀良田美树的境地,卜宅终老,这在一方面自然亦是受他早年那种文艺熏陶的影响。即在城市住下的,也无形中把城市乡村化了,把城市山林化了。退休的士大夫,必有一些小小的园林建筑,带着极浓重极生动的乡村与山林的自然天趣。”就这样凭着科举竞选的考试制度,把传统文化种子始终保留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根柢盘互日深,枝叶发布日茂,使全国各地无一农村无读书声,无一地方无历史上的名人与古迹。农村成为中国文化的发酵地。

而这一制度对于陶瓷生产来说,其意义在于当时的陶民亦是农民,亦耕亦陶是明代以前还没有走向城市专业化生产的陶民们的生活写照。而这些在农村社会发酵出来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当时陶民们的艺术创造,这一切都有利于当时的陶瓷业的发展,因为陶瓷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商品,也是一种寄托了中国文人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手工艺术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带动了陶瓷用品的生产与流动,而文化艺术的发达则提高了陶瓷用品的艺术品格。

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些瓷器中有器物名称,有为产品做宣传的相关赞语、诗歌等,而其中诗歌铭文最多。在长沙窑的器皿上其诗歌铭文大都是题写在喇叭口棱边流式壶的流部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和枕面之上。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源于民间流传的古诗与谚语。其实不仅是诗歌,包括书法也由此民间化,掌握它不再是皇宫贵族及文化精英所具有的特权。在陶瓷器皿上的诗文与绘画出自于工匠之手,提供给普通百姓使用,这就使得文字与书法也走向平民化了。在这里,我们更体会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大进步。”这段话中所叙述的内容,在唐代的瓷器艺术中完全被表现出来了。

早期中国皇室祭祀天地多用金属器,自宋以后,祭祀天地开始“器用陶匏”(即恢复青铜礼器以前陶礼器),为的是体现古礼“尚质贵诚”的精神。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从青铜礼器到瓷器礼器的采用,也代表了从贵族价值观到平民价值观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人工造物的产生都不会是纯技术的,其中必然还有文化的原因。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中国从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世袭的贵族制,而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平民社会。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介平民通过读书科举而成为国家栋梁, 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制度。因此,读书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家训,在陶瓷里有一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牛角挂书”,还有“ 渔樵耕读”,表达的都是中国古人对读书的向往,也是代表了中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读书,有一天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层虽然严格,但其还是有一条纵向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以让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通过读书,通过各种艺术的表演以及工艺美术里的各种画面形象的表现,陶冶自己的性情。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的,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早熟的中国陶瓷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尤其要关注的还有长沙窑的产品,其釉下彩绘的方式,及其在器物上的铭文题记,还有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装饰瓷器的手法,为宋磁州窑的黑地白花,元景德镇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如此看来,在唐代,中国后世的各种陶瓷装饰手段及表现方式都在此一一得以展现与萌芽,而这种展现与萌芽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包括了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如果说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文化偏于粗犷豪迈,而隋唐以后的中国文化却逐渐地走向雅致阴柔,更多的是文人气质。因此,唐代的陶瓷发展虽不像宋代那么繁荣,但却是中国陶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及一种新的风格的发端期。

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体现在“其一,熟之早晚的比较对象系西方文化;其二,熟之是否的标准为个人内在之理性。西方文化根植于宗教,而中国文化却另辟蹊径以道德取代宗教,并以此维系风纪秩序,走了不同的路径。”在西方人类学的观点里,宗教是一个社会的必然经历。而中国除原始宗教外,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因为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进而通过礼乐幻化成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而陶瓷器也归于其中成为礼器。

作为没有宗教根基的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看重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而这一特征在中国陶瓷上的体现就是, 重匠心独运,追求天然趣成;崇尚自然,常常要`讲究天人合一”,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变为“心物合一”。在中国人思想的匠心上,绝不肯损伤到外物所自有之内性,工艺只就外物自性上为之释辉增美,这正有合于《中庸》上所说的“尽物性”。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砺光辉,其根本还需从自己的“尽人性”上做起。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种共同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定不要见斧凿痕,因为斧凿痕是用人力损伤了无形的表记。中国人常说:“鬼斧神工”,又说“天工人代之”。这里所称的“鬼斧神工”与“天工”都是不情愿对外物多施人力的表示。这不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只是中国人不肯用人力来断丧自然。中国人只想用人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造化,却不肯用来代替造化或征服造化。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机械,常赞赏“匠心”而斥“机心”。因为机械似乎用人的巧智来驱遣物力使之欲罢不能,这并不是天趣,并不是物性,窒息了天趣,丧断了物性,反过来亦会损伤到人的自性,这不是中国文化理想的境界。我们若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的陶瓷艺术,就可以看出它哲学意味与内在精神,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唐代的陶瓷艺术开始得到发挥,到宋代则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宋代的冰裂纹、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瓷器上的肌理;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钧瓷的窑变、蚯蚓走泥痕等等,都是窑工们在巧妙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物性,而达到的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另外,中国人以艺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等想象的意境中。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在上面绘画,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即使在没有装饰的一道釉的器皿上,也不是一览无余的空白,而是有着更深的在质感和肌理上的追求。而且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同姐妹艺术的互相渗透,不同哲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统一展现的方式,而陶瓷艺术总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者之一。因此,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以生活的艺术来渗透自己的道德理念,以艺术来取代宗教,来表达道德取向的文化。这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标志,曾经被欧洲社会所崇尚。

中国社会的这种早熟,虽然阻碍了其向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由一个先进的农业国家变成为了一个落后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当人们的物质生产已达到一定饱和度,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时,我们便开始意识到,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崇尚生命、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的境界,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讨的。

我们的陶瓷会展之路还要走多远


今年9月份,里米尼陶瓷技术装备展(Tecnargilla)、博洛尼亚陶瓷卫浴产品展(Cersaie)、维罗纳石材展(Marmomacc)相继于24日、25日、26日在意大利相应的城市开幕。在国内,十二届(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十五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2012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同样在9月份相继开幕。前者分别是行业内公认的全球相应领域的第一大展,后者是国内各陶瓷产区自己主办的带有“国际”头衔的陶瓷展。再过十来天,第二十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及卫浴博览交易会也将正式开幕。基本可以肯定,每年中国各地的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一定多过中国之外的世界陶瓷博览会的总和。然而我们真正具有国际性的会展却不多。我们的陶瓷会展之路究竟怎么样?还要探索多久?

对比意大利这三大顶级展会,每年一度的广州陶瓷工业展与里米尼陶瓷技术装备展相比,无论从展会面积、参展企业数、参观人数来说都已经是伯仲之间。由于目前陶瓷技术装备的最大市场在亚洲、在中国,预计广州工业展超过里米尼陶瓷技术装备展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展是指日可待的事,如果中国的两大协会主办方能够很好的精诚协调合作的话,这个过程将大大缩短。每年一度的厦门石材展在规模等各方面与维罗纳石材展相比已经相差无几,但展会的国际性尚有距离,2012年厦门石材展海外展示面积约占15%,而维罗纳石材展的海外展示面积超过一半。简一陶瓷连续四次到意大利参加维罗纳石材展,今年佛山的敦煌明珠陶瓷也参展维罗纳石材展,估计明年会有更多的中国陶企参加维罗纳石材展,特别是以大理石瓷砖或微晶石产品为主的陶企。如果广州陶瓷工业展的主办方两大协会仍然无法很好合作的话,将来最先超过意大利这三大展会的国内展,极可能是厦门石材展。与我们差距最大的是博洛尼亚陶瓷卫浴产品展,一方面,国内无一类似展会可以与其媲美;另一方面,国内类似的展会遍地都是。随着国内的新兴陶瓷产区不断增加,类似的展会还在增多,一边是我们喊着“打造中国的博洛尼亚展”已经十多年了,却看不到半点痕迹影子,一边是我们努力了十多年,今年才略有突破有三家陶企博洛尼亚参展。

今年在维罗纳石材展,3号馆都是中国企业参展,称之为中国馆,但我们看到整个中国馆基本没有特装,不少好产品的展示效果一般。类似的如果博洛尼亚产品展有朝一日基本对中国陶企开放(估计会逐步开放),我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石材展的情况呢?到时就要全面考验中国陶企的设计、展示实力了。我们有必要到万里之外的欧洲投入巨资参展做特装吗?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世界顶级展会,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全球超过60%的陶瓷砖产量在中国,约80%的陶瓷砖产量在亚洲。为什么我们没有全球顶级陶瓷产品展?而且我们是一直在努力,但离目标却越来越远。为什么?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两条是肯定的,一是国家级的主管协调部门,各自为政,对立多、协调少,互不相容,推诿多、配合少;二是地方政府以自己为中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会展经济,资金分散、资源分散,无法打造国家级的会展,国际级的会展更无从说起。现在正在起草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政策(初稿)”,拟将“限制区域性的、小型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展会,集中多方面的资源,打造一个或两个(不超过两个)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的、国际性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展会”写入其中,不知能否做到,对打造中国的博洛尼亚展有所推动。

中国的陶瓷会展之路还有多长?中国可能拥有自己的、国际的、顶级陶瓷产品展会吗?怎样才能做到?何时才能做到?

评论:中国陶瓷的“华山一条路”


陶瓷是最贴近社会的一个产业。今年的中国社会波澜起伏事多,陶瓷的事也多,其中就有老产区怎么提高、新产区怎么开拓等事情。政府、报纸、企业、行业自去年前年以来借势将陶瓷搞得挺热闹。官员说官话,业界说行话;有人说真话,有人说胡话;有人办论坛,有人搞策划;有人得势,有人失势。就是没有一场说得出一点道道的话。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就是这么一回事:①陶瓷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产业,没有谁都能活下去,只是怎么个活法而已;②陶瓷是一个达几千亿元产值的产业,养育了几百万人口的产业,谁废了这个产业都会成为千夫指千秋罪人的;③陶瓷再多毛病,还是连29届奥运会开幕式都反复还要提及,是可谓今日世界经济很发达的国家美、日、德、意,法等都不赶尽杀绝放弃的产业。

现在看来,“节能、降耗、减排、环保、政策、创新”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是政府绘出的红线图,是创业发展的空间领域。果能如此,就可以少搞些论坛、会议,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搞些务实的、攻关的事情。其实大家也很明白,一些论坛、会议把所谓会长、秘书长、“专家”请来送去,四处讲话,那有这么多高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花瓶角色而已。

节能,主要是减少成品吨瓷的用电,用燃料数量。例如,佛山的建筑陶瓷当前的能耗水平是210-350公斤标煤,降至200以下就不错了。此外,节能还应注意创新能源、干净能源的引入和余热利用、太阳能利用等。

降耗,主要是不可再生天然矿物资源少用些,利用每吨原料现在做30-50平方米砖,如果做到60平方米砖就不错了。其次还有综合利用、替代材料、功能材料开发问题。

环保,主要是严格控制有着固、液、气三态物质的排放量以及实行清洁生产。

政策,实践证明,再好的东西,没有配套产业政策是很难执行的。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牵动力,用科学创新解决重大问题。

千年瓷都景德镇 复兴陶瓷文化再起航


“明年6月14日,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为景德镇。”7月14日,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局长艾春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了期待。在他看来,这是为千年瓷都复兴陶瓷文化添了一个“加速度”。

御窑厂遗址、湖里窑遗址的保护规划正一个个出台并予以实施;一批老牌国有陶瓷企业厂房正抓紧修旧如旧,陶瓷工业遗存逐一得到保护;老城里,一批批老店铺、古码头、古里弄、古会馆、古戏台正抓紧恢复……走进景德镇,记者感受到的是这座千年瓷都正以蕴藏的历史遗存,复兴陶瓷文化再起航。

瓷片堆积的城市

几年前,景德镇城区的一次道路管道施工吸引了数百市民驻足。人们惊讶于展现在眼前的景象:2米深的沟壁上是层层叠叠的瓷片,发黄的碎片裂口整齐地一层层嵌在泥土中,就像一页页的史书。这样的景象,只有在景德镇才看得到。翻开这一页页史书,我们能发现里面有对景德镇的记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时光回溯到宋朝,当时的真宗皇帝、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对南方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尤为喜爱,下旨将昌南镇的瓷器进宫,并将自己的年号赐作瓷器底款。由此,昌南镇改名景德镇。“景德镇集宋代五大名窑之大成,具有1000多年的官窑史,也蕴藏了无数光辉灿烂的历史遗存。”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说,仅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了从唐至明清的52处151个古瓷窑址,此外还有一大片大生产时代的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遗址遗迹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无疑,御窑遗址、古窑遗址、高岭土矿遗址和传统陶瓷工艺,构成了这座千年瓷都昔日的辉煌。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历史的馈赠,成为景德镇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兼任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的艾春龙来说,他每天忙碌的,就是围绕复兴陶瓷文化,规划、保护这些历史遗存。御窑厂遗址、湖里窑遗址、高岭土古矿遗址先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而后又再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的专家来了,清华大学的专家来了……走进这座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条条窑砖铺就的里弄小巷,望着两边一栋栋同为窑砖建造的当年窑工居住的民居,站在一处处古瓷窑址前,面对一件件堪称绝美的古瓷,专家们惊呆了,连连惊呼:“这就是文化生态!”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保护规划的实施,国家、省市也相继投入专项保护资金,仅御窑厂遗址就已先后投入1.57亿元。为何投入巨资?御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

站在御窑厂内的市文广局办公楼前,艾春龙说,为了保护御窑厂,在明年6月14日前,这栋办公楼也将拆除。艾春龙指着一张张规划图,向记者勾画未来的景象:“这里是御窑遗址公园”、“这里是御窑遗址博物馆”、“这里是御窑陶瓷文化研究中心”……记者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昔日辉煌的景德镇。

老祖宗留下的技艺

在保护好历代陶瓷遗存的同时,景德镇千方百计传承和弘扬“瓷都”精湛的制瓷技艺。你看,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一年迈出一大步:2009年复烧清代镇窑;2010年复烧明代葫芦窑;2011年复烧元代馒头窑;2012年复烧宋代龙窑;2013年6月8日,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复建奠基,10月点火……火与土交织的艺术在这里复燃,向世人生动地展示了瓷器这一国粹的“活态”。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董事长陈武平看来,这就是有效地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陶瓷文化,特别是以手工制瓷技艺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虽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烧造技艺的改进,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种瓷窑,相继从陶瓷行业退出,但古代瓷窑的营造和烧造技艺,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中华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号称“古窑民俗博览区”,就应该在复建、复烧古代瓷窑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让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的国粹有一个“活态”的展示、“活态”的保护和“活态”的传承。复建复烧历代瓷窑,使得博览区“窑变”为“景德镇手工制瓷工序的传承地、千年窑火的续烧地”。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记者看到,在葫芦窑、馒头窑、龙窑、镇窑前,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人们纷纷走进这些瓷窑,一睹当年窑口的风采,参观老艺人拉坯、印坯、利坯等一道道手工工序,加深对“青花和粉彩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千年不熄的窑火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理解。古窑民俗博览区将把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瓷窑全部恢复起来,在景德镇打造中国历代瓷窑博物馆。此外,还计划恢复景德镇20世纪的百年工业遗产煤烧窑、油烧窑、气烧窑,展示景德镇近代陶瓷发展史。

作为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今年71岁的黄云鹏老人还有一个身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致力于仿古瓷研究数十年,黄云鹏感慨颇多。“我们从大专院校吸纳后续人才,带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传承人,把很多即将失传的‘非遗’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保护下来。”在他看来,必须要将老祖宗留下的制瓷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景德镇越来越多人的爱上了书画,爱上了瓷器,他们正在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技艺。

现代的工业遗存

步入景德镇,那一根根竖立于这座城市的大烟囱,一座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窑炉,这些工业遗存,该留给后人怎样的记忆?“依托老牌国有陶瓷企业厂房,建设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区,保护各种类型的窑炉和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陶瓷生产设备及厂房,同时展示和利用其中的传统生产工艺、技术档案和实物。”站在景德镇宇宙瓷厂老厂区一根足有20层楼高的烟囱前,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银苟说,他们将以这里为核心,在周边横跨四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这座以城区老工厂、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为核心的创意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工业的活态博物馆。”

描绘起文化创意园的情景,郭银苟的眼神中透着憧憬。他说,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涵盖各类艺术工作室、博物馆、特色精品街、主题客栈、百货商场、餐饮、商务酒店会所、休闲剧场等业态,是整个景德镇乃至中部地区唯一一个比肩世界一流水平的多业态特色文化园区。“你看,这个厂房将改造为学院派艺术工作室;你看,这个老厂房将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描绘未来中,他激动地说,这座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与世界接轨的文化艺术创意交流平台力争于明年6月前完成一期建设。人气聚集、艺术交融,记者似乎看到,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正拔地而起。

记者·手记

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瓷业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使景德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走进景德镇,依然可以看到,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尽管饱经沧桑,蜕变加剧,但是景德镇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一路走一路看,感受到的是这里干部群众复兴陶瓷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步履铿锵,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有限的是脚 无限的是路 发展路上中国陶瓷缺什么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一、缺乏合作机制。

竞争是客观规律,但同时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础是理性竞争所形成的诚信。只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温州就做得非常好:温州经济被称为“鸟群经济”,即使一只大鸟被击垮,鸟群却还在。温州的企业群对内分工协作,对外形成极强优势。前不久,湖北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到温州去订货,他们自己做不了就将旁边的企业拉过来一起谈,结果这位董事长一下子订了几千套模具。温州人的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令人感慨。国内陶瓷行业由于缺乏这种合作机制,企业之间是一盘散沙,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惜自相残杀,搞窝里相斗,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恶性竞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元气大伤。前段时间在广交会上有些陶瓷厂家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偷偷摸摸和人家交易。由于缺乏合作机制,致使外商乘机钻空子进行压价,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致令出口成交价格一再下滑。国内陶瓷企业应认识到:竞争是无情的,但应是有序的。企业竞争要靠品质、靠信誉、靠策略,而不能靠竞相压价。企业之间应加强自律,相互约束,要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加强联合与合作,通过在内外力的合力中发展壮在自己。

二、缺乏创新能力。

有限的是脚,无限的是路。只有在技术、产品、市场经营模式和理念等方面保持并具有创新的高度敏感性,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上著名的陶瓷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技术等创新工作。往往是先有设计,后有产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陶瓷产品当作艺术装饰品来处理,善于研究消费者市场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教育,将文化融入产品创新之中,并做到对陶瓷产品以及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创新产品时与创新技术并盘考虑,有的创新甚至打破了了行业界限,突破了空间限制,所以他们的产品极具市场潜力和优势,在行业中总是引导潮流。而国内陶瓷企业往往是“内地跟着广东走,广东跟着台湾走,台湾跟着欧洲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本领,习惯于跟风和模仿,老是跟在人家后面跑,甚至有些不良的抄袭之风,很多所谓创新的产品都是从外面引进来的,产品开发管理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之路。不少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老化状态,前瞻性的技术不多。许多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环境条件,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热衷于用老产品低价格去抢市场,产品缺乏独创品位,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对自己的消费市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尤其是细微到认识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和消费倾向等,使产品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国内陶瓷企业从现在起必须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否则,广大陶瓷市场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外来陶瓷“侵占”,缺乏强势开发设计理念和能力的国内陶瓷将无所作为。

三、缺乏世界品牌。

设计优良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国外陶瓷企业进军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策略。意大利、西班牙在过去几年里都有保持了其总销量60%以上的出口,没有因为国际局势与油价影响太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其国际市场塑造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不久的计划中,他们同样会有更多更优质的知名品牌推向国际国内市场。相比之下,中国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鹰牌、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等十余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随着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摊登陆中国市场,眼下在品牌竞争中已逊色的国内陶瓷,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还有继续被拉大距离之忧。品牌建设对市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陶瓷企业应以此为鉴,加大实施品牌战略力度,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品牌,开拓一片市场,像海尔那样,把品牌轰轰烈烈地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缺乏民族个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陶瓷凝聚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文化艺术的结晶。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随了中国兴衷荣辱的整个历史进程,在中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演绎着一种艺术风格,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系列的产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上下五千年,中国创造了多少精美绝伦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产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展现在世界的中国陶瓷应充分体现5000年陶瓷文化的底蕴。然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以为矫揉造作地给产品取个“洋名”就算走向世界了,不注重挖掘中国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我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缺乏科学管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管理相当严格规范,管理监控机制、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科学合理。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突破了集约化和市场化经营的特点,但与国际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对接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观念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营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管理无标准、不严格、不规范,管理监控机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管理规章制度不实不细,资金、设备、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

六、缺乏合理的结构。

中国陶瓷经过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聚积并暴露出来,成了阻碍进一步以展的羁绊。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国陶瓷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混合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装备的更新,也就没有质量分析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近几年,不规范的竞争环境使国内一些陶瓷企业被卷入了低价位竞争的旋涡之中,在“宁可丢利,不可丢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现了高负债和成本倒挂的现象,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和半亏损,导致了自我积累能力的减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不少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打着低档次旗号。以劣质低价产品参与竞争,生产劣质产品,价廉质次的产品冲击市场,导致规模与效益不能充分体现。正是这种市场格局,使国内陶瓷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有规模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组织结构不大。许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一批“旗舰”式的陶瓷企业在国际市场一展高低。三是经营结构不专。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以特色的专业化打造市场先锋。四是区域结构不平衡。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陶瓷生产过度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落后,虽然东陶西进受到推崇,但步伐依旧很慢,不利于陶瓷工业的协调发展。

七、缺乏配套服务。

国内陶瓷企业一般把产品卖了就算了,很少注重服务,即使有服务,也一般是售中售后服务的居多。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不仅注重售中售后服务,更注重售前的服务,从产品开发生产就考虑如何为用户服务,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这一条龙的服务都考虑到用户方便和怎么对用户有利,把怎么设计、怎么应用、怎么配套等消费者关心的一系列服务系统的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

八、缺乏经营方略。

随着现代营销观念和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国外许多知名陶瓷企业在市场开发上已经转变到利用电子商务、代理等现代科技进行现代营销方式上来。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上门看样购货等传统的销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与顾客的互动营销,很少利用三维图像进行产品的整体效果展示,很少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与手段对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费客户群提供个性化、全方位、从品牌选择到设计辅贴等整体服务的营销。许多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经营经验,营销手段落后,对一些国际贸易的操作方法和规则比较陌生,在体制和运作等方面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与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相比,市场开发能力差,市场渠道少。从产品推广上看,目前国内80%企业的推广手段都是硬性广告模式,广告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多是停留在对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的推广上。许多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管理与生产经营、提高质量和技术创新上,而是放在了研究所谓的营销艺术技巧上,靠众多的评先、评奖、认证活动,靠领导行为方式进行产品推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效果平平。而国外知名陶瓷企业从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概念炒作等方面都有其奇特过人之处,成为我们的榜样。

九、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我国陶瓷行业人才素质的现状看,熟悉国际贸易和市场运作有关规则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精英级人才奇缺,许多企业的厂长(经理)对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均一知半解,有的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不懂得净资产、增加值、收益权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企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由于不重视人才,不能正确地识人、选人、育人、用人,一方面造成了企业,职工素质低,信息渠道不灵。另一方面,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人才流失的现象相当严重,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十、缺乏国际意识。

国外先进陶瓷企业的经济全球化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极为注重外向型的发展,把努力开发国际市场当作企业生存的首选条件,始终把产品出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善于搜集各种陶瓷商业与技术情报,了解世界各国陶瓷生产技术水平状况和产品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改进经营与产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市场需求。而国内许多陶瓷企业目光短浅、视觉小,外贸国际市场活动不足,没有到国际市场上求发展、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只会在家门口参与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

十一、缺乏战略管理。

陶瓷企业要发展,实现做大做强,不能没有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组织通过跨功能决策而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地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可使企业更主动地对未来作出反应。因此,企业战略及其管理(操作)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加必要,战略重要性也显得十分突出。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把战略管理放到突出位置,而国内陶瓷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呈现过分的近视,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

简述中国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先辈的智慧不得不让世人折服,他们为我们这个国家为全世界贡献了太多伟大的发明,今天笔者和大家来说一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之一——陶瓷。说来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一词,原意就是“瓷器”。

数千年来,中国瓷器不但供养了华夏民族,还远销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向往欧洲,而且瓷器在当时的欧洲非常珍贵,只有欧洲皇室贵族才能用得起中国瓷器,平民想都不敢想。欧洲人能用到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丝绸,完全就是一种奢华的享受。在那个时候,英国女王曾经下令,要用中国瓷器点亮整个皇宫。说到这儿你大概就能想象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有多看重了吧,它象征着体面奢华的生活。

在几百年前,我们中国产品的风头名声完全不弱于现今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直到今天南美洲的巴西和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都能生产陶瓷。当然,这些技艺都是从我们中国流传出去的。目前全世界陶瓷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仍然是祖师爷——中国。不过,我们仍然要认清一个事实,目前陶瓷品质大有超过中国之势。尤其是在陶瓷的精致程度、传承、文化宣传、推介方面比我们中国做得要好,希望国家和民众能够切实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陶瓷的年产量最高接近一亿吨,占据了世界套餐产量的半壁江山,问题是中国陶瓷出口这么多,但一年也就买个五十亿美元左右,在全球陶瓷的出口总额中占比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陶瓷品质有所下降,并且在产品的文化包装、宣传上做得太差了。那么,哪个国家的陶瓷卖得最好呢?笔者在前面也提了一下,就是日本。很多外国人都知道陶瓷是中国发明的,但是现在的国际市场上,外国人好像更喜欢日本人做的陶瓷,原因可能大家也都知道,说白了就是现在很多中国商家制瓷并不用心。

中国有很多的陶瓷之乡,瓷都潮州、青花瓷发源地景德镇、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窑,这些地方都有非常浓厚的陶瓷文化,以地处福建省的德化为例。由于距离古代的世界大港泉州比较近,当时大量出口的浙江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一道由泉州港海运到世界各地。因此,它们对德化瓷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东南亚各地、日本等国家,都大量出土了德化窑制瓷器,这些精美的瓷器,大多数宋代时期到明代时期所外销到这些地方的,浪漫的法国人将这些瓷器称为“中国白”,他们觉得这些瓷器都是中国陶瓷中的极品。在德化这个人口只有三十三万的小县城里面,陶瓷从业人员就达到了十几万人,陶瓷企业两千多家,一派欣欣向荣。要说目前德化陶瓷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使用机器代替传统手工制瓷,导致陶瓷品质有了明显的下降。

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占到全球的七成,建筑陶瓷占了五成,艺术陶瓷占了六成。但是对于中国陶瓷文化来说,这些数字或许并不重要。比起这些,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将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中国陶瓷性文化


千百年来,围绕着“性”延伸的文化在明见不绝如缕,如“春宫图”、“嫁妆画”、“压箱底”、“秘戏钱”。中国性文化兴起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魏隋唐。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礼教,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盛行,存天理、灭人欲,情色文化在礼仪文化的压迫下日落西山,几乎走向社会底层。虽不至于完全灭绝,却也杯上流社会所不屑。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性知识、性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然而在性文化开放后,因为缺乏正确的疏导,又出现了伦理纲常混乱,所以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的性文化理念非常重要。

相传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非常纯朴,纯朴到民风非常原始,两性之间非常混乱。于是为了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邮乐周公定礼。周公在定到婚礼的时候,订制了纳彩、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

周公为了让人们明白这样的“婚义七礼”,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与妻子向他们亲自演礼,不过烟道敦伦之礼也就是男女交合时。周公的妻子很不好意思,拒绝当众表演。周公无奈,灵机一动,便拿一只葫芦,剖成两半,一半代表男、一半代表女,男俯女仰,以和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

男女阴阳交融便是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何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文物推原之理,遂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于是后人将男女房事称为“周公之礼”。虽然带有戏谑意味,但也能说明古人对此事伦理性质的看重。

性文化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先秦哲人有一句至理名言:“食色,性也。”人们不得不承认,性也是一件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孔子倡导节欲,但是也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男女检核本是天经地义。

千百年来,围绕着“性”延伸的文化在明见不绝如缕。如“春宫图”、“嫁妆画”、“压箱底”、“秘戏钱”。中国性文化兴起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魏隋唐。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礼教,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盛行,存天理、灭人欲,情色文化在礼仪文化的压迫下日落西山,几乎走向社会底层。虽不至于完全灭绝,却也杯上流社会所不屑。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性知识、性文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然而在性文化开放后,因为缺乏正确的疏导,又出现了伦理纲常混乱,所以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的性文化理念非常重要。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非常多的性文化。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就作为载体,记录了早期的性文化,早期的性文化是一种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变现。在距今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曾出土过陶器作品,这件陶器上女性的乳房裸露而夸张,已经怀孕的腹部也裸露在外,歌颂了女性生育后代的功劳,表达了对女性生殖器官的赞美。

公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卷内容丰富的画卷。英国的李约瑟教授在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专门将房中术介绍给世人,认为“她具有相当大的生理价值”。“在医学上和生理学上都是正确的”。可以说,中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有色彩斑斓的性文化。性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古以来,饮食那女女,人之大欲存焉。

汉代

“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这是东汉人张衡在《同声歌》中的诗句。其中的“列图”指的就是后世的春宫图,素女则是指《素女经》。《汉书》中写到:“坐画屋为男女裸交接,置酒请诸父姐妹饮,令仰视画。”其中所描男女裸交合画,也是后世的春宫图。由此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人们对于性文化还是比较开放的。

汉代是中国性教育的启蒙,中国古代的性教育主要是在叫停中由母亲传授给女儿,于是边有了“嫁妆画”和“压箱底”的出现。“嫁妆画”始于汉朝,是一卷不同性交方式的春宫图,在女儿出嫁前,附魔往往购买一两卷“嫁妆图”,放在嫁妆之中,由女儿带到夫家去。

“压箱底”则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创意的另一项发明。压箱底的出现时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着非常多的精美作品流传下来。“压箱底”通常由瓷器雕成,外形多作水果状,有盖,置于箱底,秘不示人。女儿出嫁前夕,启以示女,告以夫妻之道。这些压箱底的瓷器有的比核桃还要小一些,却是内有乾坤,小而精致,是中国文明而含蓄的性启蒙。

汉代的性教育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并且开始规范。东汉建初4年(公元79年),光武皇帝刘秀之处贵族子弟在学习各方面礼仪的同时还要接受性教育。班固《白虎通》中记载:“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

汉代的性教育启蒙为后来中国的情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代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为当时社会制定了良好的秩序。

唐代

唐朝时一个开放的时代,在现在的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唐朝的女子着装较为暴露,性方面也是很开放的。

唐代在婚姻方面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唐时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较多,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女子在家庭中和社会上地位是较高的。允许夫妻协商离婚,离婚女子亦可以再嫁,在古代传统的意识里,女子无论是被休了,还是丈夫去世,都不能改嫁,这叫“守贞”。但是在唐朝就不一样了,唐朝允许女子“离婚”。据史料记载,唐朝共有23位公主都是离婚后再嫁的,有的甚至离婚后改嫁了很几次,这在我国封建社会无疑是进步之举。

唐代时,虽然礼教和法律条文对男女婚姻之事亦要求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魏晋以来的讲求门第和以财币论婚姻的影响尚存,带唐代女性主动、勇敢地最求爱情,自由婚嫁之事终究是较之其他朝代为多。

唐朝的开放对于情色文化的促进也是非常大。尤其是情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宫图、春宫图在唐朝的伟大改革有两个方面;一是笔触愈发细致、任务愈发传神;二是开始有了情景和故事构思。除了原始春宫图简单的男女、床榻等设计,也有了杯盏、刀匕、器物、发簪等细部描绘。当时,春宫图已成街闾皆知的稀罕物儿,在陶瓷、绢本、纸本、手帕等载体上都有记载。

唐朝中期,朝廷开始控制春宫图的内容。有大量朝廷画师参与春宫图的绘制。他们不再求形似、创奇、浪漫,而在足球男女敦伦的神圣、夫妻交欢的庄严。减少了体位的特殊、躯体的扭动,使春宫图变成了男欢女爱科教范本。但是,为了科教,这时期的春宫图通常比例失调,完全不逼真。

宋代

宋朝初期,对于妇女贞洁的观念亦很宽泛,同前代差不多。可是到了中后期,对于贞洁的观念就之间严格起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宋朝开始就成了一句名言,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宗教禁欲主义盛行。

宋明程朱理学昌盛、禁欲之风盛行之后,性在社会上才成为禁忌之物,没人敢公开谈话,房中术基本变成口口相传的隐秘。既然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机关理学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却无法禁房中术在明间传播。

宋朝因此成为我国性文化史上一个转折期,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性禁锢越来越多,性自由越来越少。此后,这些“春宫图”就渐渐变得隐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性禁锢杯打破,它们才作为文物重新被人们认识。

明代

明朝时春宫画发展至巅峰,不仅在内宫、官僚豪绅之家流行,而且在明间坊肆中也十分流行。明朝的春宫图因流行广,需求量大,出版商在印刷上也有了改进,春宫图大道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说道明朝的春宫,有链各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另一个署名“兰陵笑笑生”的才子。明朝许多知名作家是好色之徒,许多著名画家也不例外,特别喜爱画春宫图。看过《唐伯虎点秋香》的人们肯定对风流才子唐伯虎印象深刻,而唐伯虎也是著名的春宫画高手。她的春宫画以他的情人、艺妓作为模特,栩栩如生。而“兰陵笑笑生”的文学作品《金瓶梅》更是家喻户晓。这本“第一奇书”为性文化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明朝时期瓷器上印春宫画蔚然成风,而且画面生动,制作十分精致。版画中的春宫画更是风行,甚至还有许多象牙雕的春宫画。

明代时期上层社会为进行性教育,特意制造了一批花钱,名为“秘戏钱”,又称“风花雪月”。当时这种钱币有两种,一种为中间方孔,作为货币在明见流通,其质地为红铜;另一种为中间圆孔,作为贵族内部的一种馈赠品。直至今日还有人收藏着铸有不同姿势的男女裸体图的铜钱。也说明当时的性文化已经奔上层社会所吸收、接纳。

明末,春宫图出现了一个集大成的画社。他们汲取了所以前人精华,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业。他们设立了严格的分工,工笔、写意、设色、人物、床榻、香炉等均有专人负责。他们采用了联卷春宫图画法,叙述一个完整的鸳鸯夜,但又刻意构思每幅画的布局和情节,以增强其戏剧性。他们既描绘了理想的男女身体结构,又尽量用细节来展现其真实性。在画社短暂存在的一段时间,春宫图界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然后迅速崩溃了。

崩溃的原因是春宫连环画的出现。这类图书不是书房用书。只适合在秘室阅读,有手绘版也有木刻版,且版幅制作小巧,配有木轴,卷起仅可盈掌。

清代

现在流传下来的春宫图普遍是清代的作品,这时的春宫图已经较为成熟,其中体位的复杂、多变,让后人都不禁啧啧称奇。

前段时间电影《肉蒲团》风靡国内外。电影中的角色“未央生”便是取材自清代李渔的作品《肉蒲团》,“未央生”到书画铺买的春宫册子,便是本朝学士赵子昂的手笔。未央生将春宫图拿去放在闺阁之中,好与玉香小姐共同翻阅。可见在中国古代,春宫画主要是作为进行性教育的媒介。

清代宫中明文规定:皇帝在大婚之前,先由宫中精选八位年龄稍长、品貌端正的宫女供皇帝临御。这八名宫女都是有名分,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这种规定,目的是使皇帝在婚前对于男女房事取得一些经验,以便在和皇后一起生活中不致窘迫慌乱,能够从容不迫。太子住在东宫,行冠礼后,没有皇帝的诏命,不许随意出入后宫,以防和后宫嫔妃发生瓜葛,但在东宫中则没有顾忌,太子可以随心所欲。

清代坊间也大量刊行过春宫画,由于不少商人是基本赢利目的而刻板刊出,从而导致画册逐渐沦为情色倾向的消遣娱乐,以至于到康熙时期,皇帝不得不下令“严查禁绝,将版于书一并尽行销毁”。

人欲

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延伸出了很多有趣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按春宫画册学习房中之事俗称“问影”。春宫图中将男女性爱赤裸裸地描绘出来,称为“明春宫”:描绘男女穿着衣服,行文亲昵,称为:“暗春宫”。“暗春宫”比较含蓄,着重于男女性心理的刻画,往往更有意境。

春宫图在传统意识中,不仅是为了性指导或消遣而作,而且也被用作护身符,可以辟邪、辟火。余世存的《非常道》记载清代叶德辉的图书中,往往夹入春宫图,名曰:“辟火”。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火神是女性,看到春宫图就会害羞的走掉。那时候士人藏书甚多,每柜必置春宫一册。人问之,曰:“聚书多惹火,此物可厌火灾也。”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要见到春宫图,鬼神就会悄悄走开。他们认为性交的图画据说可以驱走代表黑暗的阴气。古时候民间出现将春宫画先挂于床头、灶尾的现象,亦因百姓认为春宫图有辟邪作用之故。人们之所以把春画放在嫁箱的最底层,除了隐私的原因外,也是为了辟邪,所以“嫁妆画、”压箱底还有辟邪之功能。在古代,中国的春宫画对印度和日本影响很大。古印度盛行性雕刻,其中11世纪前后修建的卡杰拉霍神庙群,几十座神庙的外墙和内壁布满了形态各异的雕塑。相比而言,日本的“浮世绘”受明代春宫图影响更大。

“浮世绘”是日本描写民间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中有不少性的内容。与明代春宫画相比,日本“浮世绘的内容夸大而富于幻想,对男女的性器官描绘十分突出,有些画卷还采取连环画的形式,这些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

性文化凝聚着千万年来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的学者、思想家以及广大民众的探索、努力、追求与抗争。

梳理一下性文化在历史上的兴衰过程,大致可为两个两个时段。在前13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性在茶楼酒肆是可以公开讨论的,性文化是一种显学:而在后7个世纪的时段里,即在送明程朱理学昌盛、禁欲之风盛行之后,性在社会上才成为禁忌之物,没人敢空开谈说,性文化基本上变成口口相传隐秘。既然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尽管理学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却无法禁绝房中术在民间的传播。

如果要给性文化的发展分阶段的话,中国古代性文化大概进过了这样四个阶段:1、生殖崇拜时期;2、房事养生时期;3、存天理灭人欲时期。4、性学研究时期。

中国性文化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正道理念下,“秘戏钱”长盛不衰,“春宫图”生机勃勃;在幽幽暗暗、起起伏伏的古老文化里,性教育一直不曾中断,一直有自己的主张,无论皇宫,还是草堂。在性的问题上,我们的现任或许不够坦率,带绝不落伍。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人类不是非要通过尴尬的方式或只能靠实践的方式,我们仍有很多纯净而文明的指导方式,去给下一代传授性知识。

上千年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疏导,以古为镜,进行健康的性教育,为与性有关的许多学科开辟新的发展教育。

社会的态度对于情色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吸光于遵循群体规范,有时错误观念会因文化规范而得以延续。人们对于现实色情的看待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往往是受到了中国封建礼教几千年的压迫。

每一种文化都是个性鲜明的单个个体,个性鲜明才能主宰艺术,我们通过这些性格分明的单外个体,窥视到文化丰富而深邃的理念,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正是这些经过漫长的水月冲刷、积淀而成的性文化,真实的想今日的人们展示了主线的生活历史,不断地最求幸福与自由的历史,其实人们去探求这方面的规律,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方圆/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复兴中国陶瓷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复兴中国陶瓷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