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哥柚瓷器 > 导航 >

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

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

古代哥柚瓷器 哥釉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小孩五官

2020-07-03

古代哥柚瓷器。

提起宋代五大名窑,都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官、哥、汝、钧、定”确实是陶瓷史上的一段辉煌,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尤其是收藏者来说真是津津乐道,备加喜爱。

可是人们对五大名窑的历史还是知道的不多,且存在许多悬案,例如北宋的汝窑在哪里?南宋有没有汝窑?哥窑的窑址在何处?官窑应该指哪个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官哥不分从何而来

无论从文献上、书刊上还是图录上看,都有官哥不分的现象。如图录或权威刊物或专门论述或拍卖图集上都会出现官窑器当哥窑器介绍或把哥窑图片指作官窑瓷,这样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多。

从文献上更是如此。诸如明人的《遵生八笺》中就有“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缮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明人早就没有把官、哥两器分得开,当今人更难区别了。

在陈德富《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也是这样论述,“北宋官窑,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省博物院……收藏有一批青瓷,基本特征是釉色粉青为主,大开片,部分‘铁足’”。在李辉柄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把传世哥窑特征描述成:“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有带粉红者,色浓者深如粉红。色淡者浅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从以上这些描述中其特征体现为有的是官窑特征,有的又是指哥窑。没有严格的区别,使读者很易混淆。笔者认为要搞清“官哥不分”问题首先要把官窑、哥窑的窑址搞清楚。

二、官窑与哥窑各在何处

官、哥、汝、钧、定是五大名窑,各自成体系的吗?

笔者有些怀疑!研究人员到今天没有发现汝窑的窑址。而且把汝窑定名为“官汝窑”。这个“官汝窑”的出现使我对“官”字产生了疑惑。我想知道“官窑”这个“官”字是指独立的窑名——叫“官窑”,还是泛指为官家生产瓷品的都叫“官窑”。如果是前者,有独立的窑名叫“官窑”,那五大名窑是并存的,如果是后者,无论你汝、钧、定都可以加个“官”字来称呼,那么五大名窑可能只应称四大名窑了。

如果非要认为是五大名窑那就必须找出官、哥、汝窑的窑址。

事实上要找到哥窑和汝窑的窑址都很难了。

又从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得知,人们目前只能知道官汝窑在汴京,但还是找不到窑址。南宋有没有汝窑?笔者不敢断定,但可以肯定南宋的汝瓷远比北宋的多得多。哥瓷传世品也不少,从这些数量来看,哥窑只可能在南宋。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找出答案,且应该有个答案。

从李辉柄研究的结论“南宋官窑在郊坛下,传世哥窑是修内司”。这一点笔者基本上是认可的,起码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三、官窑与哥窑瓷品还是有它各自的特征

笔者认为要搞清问题的关键是先必须划清官瓷与哥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搞清这些瓷品的窑口和产地的问题。的确是官瓷与哥瓷有好多相似之处,有时让人难以区别。笔者认为其特征仍然存在。区别它的问题还不困难,尽管大多数是有共同点,如胎质、胎色、釉色和工艺造型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笔者认为主要区分点有三个方面:1、釉色官瓷是以粉青为主,同时有蜜蜡、虾青等色,而哥釉也以粉青为主,同时有月白、炒米黄和鳝血(红色)纹。鳝血纹是极少的一种哥瓷。最近北京一收藏家严宝兴先生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人说其着色是人工造的。此说法不对!严先生做了一个破坏性试验,即将一件完整的哥瓷,从底部打下一块瓷胎,当瓷胎破裂之初胎色是白的,没过多久白色胎见空气变红了,与鳝血纹一样颜色。此怪现象说明鳝血绝不是人工做的,而是自然形成,是胎土中的独有成分所决定的。

2、在开片方面官、哥瓷各有特点,官瓷是蟹爪纹,蟹爪纹是极细的丝状纹,且隐隐若现;而哥瓷开片是“金丝铁线”,铁线是很粗的黑色纹,金丝则为黄色细纹,自然形成。

3、“紫口铁足”是釉薄造成的,可有可无不是以此为区分要点。但是釉质各有不同,官釉光泽好,有玻璃质感。哥釉则为玉质感,不光亮,有时有如面容渗出微微汗水的状态,以上三方面倒是很重要的。

四、何处觅“哥窑”

“哥窑”即“官窑”。

人们都听说南宋有章生一和章生二。生一为哥,生二为弟,因而章生一主哥窑,章生二主弟窑(即龙泉窑)。

哥窑在何处至今未见发现,也很少人提到它。仅有李辉柄先生论述过:“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此论很有参考价值,但为何没有人称它“哥窑”呢?笔者推测,南宋迁都临安府时需用祭器量大,故急忙“袭故京遗志”在临安附近建立官窑,名曰修内司窑。当以烧制汝瓷为主,后由于某些原因弃修内司窑再建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应为当时正统的“官窑”专烧官瓷(征集了许多名匠同时开发哥窑、汝瓷……)所以更能说明南宋时没有“汝窑”也不见“哥窑”,且有大量的汝瓷、哥瓷面世。这些难以解释的矛盾问题,只能用李辉柄的话来回答“修内司窑即传世哥窑。”也就证明了哥窑、汝窑都在修内司窑同一处窑址。也许是一窑烧多个品种,实质上南宋除景德镇外烧宫廷用瓷的只有“修内司官窑”一家,并不独立存在一处“哥窑”,当然也就找不到哥窑窑址了。

如果这样推论成立的话,宋朝“五大名窑”之说应当改称“五大名瓷”较为妥当,因为实质上只有官、汝、均、定四大窑口,而瓷的名品才是官、哥、汝、均、定五大类别。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明窖藏、墓葬出土“官哥”窑器若干问题的探索


官窑和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一直是陶瓷史中研究的重点,但仍有较多问题,如哥窑的产地及时代,“官哥难辨”的历史疑案等。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的官窑贯耳瓶,为研究“官哥”两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贯耳瓶的发现及细部特征

当时现场发现三只大罐(2件青花兽耳大罐,1件龙泉窑荷叶盖罐),直接埋藏于地下,小件器物装在青花云龙纹、孔雀纹大罐内,除一对贯耳瓶之外还有造型各异的13件青花龙纹高足杯、卵白釉爵杯、霁蓝釉三足炉、瓶及配套的卵白釉器座,皆堪称经典之作(图1)。

出土贯耳瓶(图2),高14厘米,呈扁八棱形,颈部凸起弦纹两道,两侧对称贴贯耳,圈足近直微外撇且较高,从造型上看与南宋特征相似。厚胎厚釉,釉色呈青灰、月白,并不米黄。釉面温润如玉,开片纵横交错,大小不一,大开片者色较深,近黑色,小开片间隔其中,色较浅,近无色。圈足内亦施釉,肥厚,略有缩釉,露胎处呈黑色,垫烧。器口、棱角转折处、弦纹釉薄处露出黑褐的胎色,“紫口铁足”明显且自然。

相关器物的探讨

对窖藏文物的研究与断代应综合考虑,因窖藏器物的情况很复杂,可能有早有晚,不可一概而论,特别是珍贵瓷器,可能是当年的古董,存在早于窖藏多年的可能性。因此,这对贯耳瓶似不该仅因与元青花同出,而简单划为元代,这只可证明窖藏的年代下限,还是应该结合相关传世及出土的实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一)与传世哥窑型器物的对比

这对贯耳瓶,其器型、胎质、釉色等特征与传世的哥窑器物有近似之处,值得重视。传世哥窑器主要收藏在两岸故宫等大型博物馆,对其年代的认识,之前多认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宋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对其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主要是宋代以后的器物,反映出学者们的不同认识,其时代和产地仍有待于研究。

检视两岸故宫所藏传世哥窑器:台北故宫两件类似贯耳瓶,分别高14、26厘米,小者釉色偏白(图3),黑色大开片,较稀疏,曾陈列在太极殿。

大者釉色偏青(图4),小开片自然,足壁对开长方形孔,曾陈列在华滋堂和燕喜堂。

两件足端皆无釉加涂赭色薄汁,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两件米色釉高足杯,系元代典型造型,亦如此,在老虎洞窑址元代层有见,其时代应晚一些,仿铁足,而繁昌窖藏出土者足端并未加色,不该视作一类。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藏一组类似作品,其中高24.1厘米者(图5),八方器型与繁昌窖藏者较为接近,足两侧各开一圆孔,釉面呈亚光,颈部弦纹露胎色,时代似略早。

此外三件皆圆口,其中高13.7、14.8厘米者大开片,高17.2厘米者小开片。两件呈八方形、小开片,高14.9,14.5厘米。这些器物:(1)釉面似较亮,其中一件光泽最好;(2)开片黑色十分突出,似有人工着色,唯一一件非清宫旧藏的细密“金丝铁线”最为突兀;(3)颈部弦纹皆未露出胎色。又首都博物馆藏一件八方贯耳瓶,高14.5厘米,造型接近,但釉色偏黄,也仿金丝铁线,时代应比繁昌窖藏者晚。

(二)与考古出土的“官哥”窑器的对比

这对贯耳瓶通过与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哥窑器物对比可得出一些收获外,其出土于元代窖藏的身份也值得重视,检视历年来元明窖藏及墓葬,不乏出土类似的器物。

1.器物特征

(1)安庆元代窖藏

米黄釉盘和花口盏:盘,敞口,平底微内凹,盘底有6个支钉痕,支钉露胎处可见黑色胎体。盏,花口,口微敛,圈足。皆釉质肥厚,釉色偏米黄,大小开片自然交错,大片黑,小片淡至无色,“紫口铁足”较为自然。青釉花口盏及青灰釉盏:青灰色釉,聚沫攒珠,气泡聚集,口沿釉薄处露出深赭胎色,“紫口铁足”较为明显,显得生硬,釉越往下越肥厚,黑色开片,釉面光泽度较好。青灰釉带把杯:釉面呈亚光状态,釉色偏白,黑色开片,口沿露黑褐胎色,可见明显棕眼。

(2)上海任氏家族墓

胆式瓶4件:淡青色,半失透,细开片;贯耳瓶2件:仿投壶造型,“紫口铁足”明显;鱼耳炉2件:釉面呈亚光状态,釉色失透,米黄色,有支钉,炉耳位置较靠下,两岸故宫传世品中有见。

(3)南京汪兴祖墓

葵口盘11件:皆青灰釉,黑色开片。按尺寸分大、小两类,大盘直径16厘米左右,圈足露紫色胎骨,小盘13.5-15.3厘米,折腰,圈足内有6个支钉痕,制作规整,十分精致。

(4)韩国新安沉船

瓶2件:贯耳,直口,扁腹,圈足,生烧,温度偏低,釉白,胎呈茶色,釉面布满斜线长开片。香炉3件:釉色呈月白色,微偏青,釉面开片,有大小不一的棕眼,腹部弦纹及口沿内外釉薄处皆露棕褐色胎色,三足足端无釉,造型及制作皆不甚精致。

(5)北京元大都

哥窑碎片:外观精美,失透薄乳浊釉,开片,器型分别是长颈小瓶、炉和罐,胎多呈黑色,釉色粉青、米白及无色不等。

(6)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

多棱直颈瓶2件:一件有残,侈口,长颈,折肩,器身呈多棱形,平底,外底5个支烧痕。粉青釉,釉色淡雅,开片无色且稀疏,棱角转折处露胎色。

(7)河北定兴县张弘范家族墓

弦纹长颈瓶:圆腹,圈足,胎体较薄,釉较厚,大小开片自然,呈冰裂纹,器身有数道弦纹,釉薄处露胎色。

(8)江苏溧水元代窖藏

长颈瓶一对:敞口,细长颈,胎质粗松,釉面多个棕眼,开片粗黑与细黄两种皆有,圈足露胎呈黑色。鸟食罐:扁圆腹,上腹部有环形把手,底部三乳足,釉面开片。三足炉(耳残):三乳足足端无釉,露胎处呈黑色。

(9)浙江长兴明墓

三足炉和贯耳瓶:釉色淡雅,微泛青,黑色开片,贯耳瓶与任氏墓出土者十分近似。

(10)南京沐英墓

贯耳瓶一对:米黄釉。

(11)南京吴经墓

贯耳瓶一对、双耳炉、小杯:米黄釉,贯耳细小,与口齐平,口沿涂赭色汁,开片细碎,腹部可见明显接痕。

2.年代分析

安庆窖藏中的带把杯(图6),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类似的作品,亦发现景德镇白釉、霁蓝釉及龙泉窑作品。

元代金银器中有此造型,如合肥元代窖藏出土的曲柄金杯(图7),即金屈卮,卮应指一侧有环柄的酒杯,可视作其仿造的原型。结合同出的元青花花卉匜、葵口盘,因此此杯似应属元代。

青灰釉葵花口盏(图8)与老虎洞窑元代层出土的高足杯(图9)类似,皆带花口,足端加涂赭汁的做法相似,高足杯造型流行于元代,且黑色开片似有人工着色,因此,两件青灰釉盏应系元代。

米黄釉盘及花口盏,大小开片纵横交错,口沿露胎色自然,并不生硬,造型规整,盘底圆柱状支钉痕与老虎洞窑址出土物较为相似,这两件或略早。

新安沉船出土的几件器物,无论胎釉还是造型,的确不甚精细,元代的可能性大,很可能即元代的哥哥窑,系商品性质。从沉船中发现的相关资料研究表明,该船是元至治三年(1323)后出航,且无一件明代瓷器,因此是沉于元代的海外贸易船,大部分器物是商品瓷,是出窑不久就打包出海的,应属元代。元孔齐《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就沉船中的鬲式炉(图10)而言,胎较厚,釉色也不佳,造型和胎釉与宋代仿古鼎式炉均不同,应系元代作品。此时距离宋亡已几十年,宋代官窑已不存在,不可能用几十年前的存货来外销,特别是宋代官窑“古董”。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而汪兴祖墓出土的葵口盘(图11),葵口和折腰式皆可见于南宋官窑器,且制作规整,十分精致,似应略早,不应将其视作元末新烧的类型,明洪武四年(1351)只可视作出土器物的时间下限。

元大都中发现的碎片,因出土于遗址中,还是元代的可能性大。

汪世显(1195—1243),在其家族墓出土的粉青多棱直颈瓶(图12),釉色淡雅,接近青白釉,但其底部有支烧痕,而青白瓷不支烧,因此非景德镇制品。

这两件瓶,突出棱和菱花口的造型十分罕见,龙泉窑有瓜棱瓶,但为两片模印拼接而成,底部和口部有明显接痕一道。而类似的菱花式盏、洗,在龙泉窑和南宋官窑中皆有出现,尤以龙泉窑多见,对比四川彭州窖藏等地出土的金银器,还可见不同窑口共同仿金银器的时代风尚。类似的造型在玻璃器中亦有发现,如同出该家族墓的元代玻璃莲花托盏,结合其造型和色泽分析,它很可能是从西亚等地传入中国的。

在张弘范(1238—1280)家族1号墓出土的弦纹长颈瓶(图13),时代应属南宋,造型可能仿自玻璃器,如井里汶沉船出土的玻璃瓶,清凉寺汝窑和老虎洞窑址都有类似标本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几乎一致的南宋官窑作品,南宋龙泉窑亦有类似器物。

溧水窖藏出土物胎质粗松,不甚精致,结合同出的龙泉窑瓷器来看,应属元代。

任氏家族墓同出的还有典型的元卵白釉器、龙泉碗等,墓志可见属于元晚期,因此所出瓶及炉最多到元代,并不早,接近墓葬的年代,且可见与龙泉窑制品接近之处,如这件胆式瓶(图14)与元龙泉窑小口瓶类似(图15)。炉及贯耳瓶与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物类似。

长兴明墓,墓主人卒于弘治十三年(1500),可视作器物年代下限。这对贯耳瓶(图16),贯耳与口齐平或接近,与元大德六年(1302)鲜于枢墓出土一件元龙泉窑瓶相似(图17)。

贯耳瓶与任氏墓出土者类似,仿投壶式,从南宋至元代龙泉窑贯耳瓶有贯耳逐步上移的规律看,应晚于元代。双耳炉(图18),与溧水窖藏出土者类似。而宣德炉中亦有类似作品,如《宣德彝器图谱》中冲耳乳炉与之接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明早期掐丝珐琅炉亦可为例证(图19)。因此这两件可能为明代,最多到元代晚期。

沐英墓和吴经墓,分别为洪武二十五年(1392)和嘉靖十二年(1533),这两组明墓出土物,特别是贯耳瓶(图20)几乎一致,虽也仿投壶造型,但时代要晚,应系明代,比任氏墓的贯耳瓶更迟,形状都变了,还要难看,细小贯耳,米黄釉,开片细小,白胎,加涂的“紫口铁足”,可能是明代景德镇的仿制品。

器物功用与时代风尚

从造型上分析,这对繁昌窖藏出土的贯耳瓶仿铜壶造型,仅以两道弦纹为饰,体现宋代宫廷崇尚“清新”“天工”的审美,全凭造型和釉色取胜。宋代官窑,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的造型很多,是仿古风气影响及祭祀的需要,用于宫廷陈设或礼祭。依照此对贯耳瓶的尺寸,插个花,作为花瓶,用于祭祀较为合适。

与同时代铜瓶样式对比,特别是仿古花瓶,仿三代铜器,以徽宗朝之后盛,如浙江省博物馆一件南宋铜贯耳壶较为相似。若以遂宁窖藏为例,铜器、瓷器花瓶皆有,高多在十几厘米左右,“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供养瓶花源于佛教,后逐渐汉化,并以宋代盛。鲜明的宫廷式样,多取自《宣和博古图》,造型从铜器的凝重中幻化出至简的曲线,优雅端庄,多次上釉,追求玉质感,古意盎然。从器物组合上分析,同窖藏出土元代蓝釉炉、瓶一组供器,及大罐、高足杯、爵杯为酒具一组。宋代多见两侧花瓶,中间香炉。因此,当时中间可能还有个香炉,只是在传世过程中遗失。繁昌窖藏这对瓶分置两侧以养花、一件官窑炉居中陈列以焚烟,似乎也十分贴切。

器物窑口及年代

繁昌窖藏出土的这对贯耳瓶,黑胎,“紫口铁足”特征明显,开片自然,造型端庄典雅,应系南宋官窑制品。乌龟山窑址一般认为是南宋郊坛下官窑,老虎洞窑址则有南宋层和元代层两个地层堆积,较为复杂,仍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乌龟山窑址的发掘,总体上可见其前期承接北宋官窑、汝窑等的特色,胎由厚转薄,釉由薄变厚,支烧到垫烧,证明南宋官窑“袭故京遗制”。此件或属于窑址内的Ⅱ式即过渡期,呈现承前启后的复杂现象。

这对贯耳瓶,从南宋官窑发掘报告上可见类似的作品,而八方造型亦有发现,如瓶Ⅱ型,八棱扁腹瓶,内腹轮制,圈足另接。瓶V型,花口瓶,分片接。方形器或六方壶应是用泥片法拼接并入模子中成型后再手工修坯,“澄泥为范,极其精致”。而丽水南宋德祐元年(1275)墓所出龙泉窑六角瓶亦为相似,可为同时代器型的佐证。

传世品中亦不乏类似作品,如北京故宫清宫旧藏的宋官窑贯耳瓶(图21),高23厘米,小开片,底足呈现特征尤为相似。台北故宫也有相似的一件,粉青釉,开片更加清晰,口沿及弦纹釉薄处露胎色。

“官哥难辨”的思考

第一,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即明清文献记载的哥窑和传世哥窑。哥窑一词的出现以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为最早,应指宋代龙泉黑胎产品,与章氏兄弟密切相关,基本特征为黑胎、紫口铁足,青釉开片、片纹大小不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吻合。今天我们称呼的所谓“传世哥窑”器物乃今人的命名,很多是根据直观的简单分类,并无太多依据。仿烧哥窑从宋代以后历代都在生产,其中很多器物到不了宋代。

第二,传世哥窑问题,胎质和釉色种类繁多,正如冯先铭先生所言“从时代上讲,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上说,也恐非一处瓷窑的出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不应该作为一个标准来研究,而应将宋代的作为哥窑,将元代的仿哥,明清的仿哥都区分开来。

第三,谈到官窑与哥窑,长期以来学界就有“官哥难辨”的历史悬案。目前常言的传世哥窑特征“金丝铁线”,而这是清代《南窑笔记》中才出现的,但如从今天的分类来看,二者区别还是很大的,堪称一目了然,也证明这样的认识是有问题的。而“官哥难辨”才正确,至于如何区分,如哥窑(指龙泉),特别是早期产品,使用泥质垫饼,烧成时垫饼与器物胎质收缩率不一致,器物圈足容易变形,而官窑多用支钉支烧或瓷质垫饼,不会出现圈足变形的情况。且相对来说,哥窑温度比官窑高,釉更透明,色偏暗,有棱角的器物多见,而官窑中则少见,今天很多哥窑被划到官窑中,当做官窑对待了。

带一则广告:如果想订购 东方收藏 杂志的藏友们 可以留言!

汝、官、哥、钧、定 宋代五大名瓷解读


钧 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 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 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 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 瓷

北宋定窑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定瓷为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民窑。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白色最为名贵,《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瓷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淋釉,俗称泪痕。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古属直隶定州。定瓷烧制始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哥 瓷

哥窑梅花洗

澳门中信国际2010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0,203,775元。

哥瓷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称“百圾碎”或“龟子纹”);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釉瓷


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陶瓷文化:汝、官、哥、钧、定 宋代五大名瓷解读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北宋定窑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定瓷为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民窑。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白色最为名贵,《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瓷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淋釉,俗称泪痕。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古属直隶定州。定瓷烧制始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哥瓷

哥窑梅花洗

澳门中信国际2010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价:20,203,775元。

哥瓷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称“百圾碎”或“龟子纹”);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陶瓷文化】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见下图)

哥釉瓷器怎么鉴定?


哥釉瓷器怎么鉴定?

古语说“打眼容易捡漏难”,难就难在古玩的真假难辨。眼力好的,能淘到看似普通却价值千万的宝贝;眼力差的,就算倾家荡产买回的“古董”也一文不值。

哥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产品。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焙烧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

鉴定知识:“金丝铁线”是哥釉的典型特征,意指开片纹中,黑色为“铁线”,黄色为“金线”,二者交织分布,它们是随着年代的久远发展而形成。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明清景德镇窑场出现较多的仿传世哥釉瓷,以明宣德、成化和清雍正朝最好。雍正仿哥釉,釉色、纹片皆佳,釉面平整,与传世哥窑比,色泽尚欠温润肥厚,器型显拘谨。

程晓中介绍,看一件瓷器好不好,主要关注它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最好的烧制年代是宋朝,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保存完好并流传下来的较少,自元代起,历朝都有仿制哥窑的烧造。”陈晓中说,哥窑有个特色,釉面有金丝铁线的开片,大的铁褐色铁线里面有小的金黄色开片。此碗是民窑烧造,底足的切削方法可见足跟是浑圆的,古玩界称为泥鳅背。从碗的胎釉和造型来观察,可以确定此碗是清朝雍正时期烧造的民仿哥釉。他说,雍正时期也是瓷器烧造的第二高峰期,所以此碗的历史价值较高。此碗的金丝铁线比较明显,但不是出土文物,不过依旧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老古玩里有三句话叫做:货好勿忧,货正勿愁,货招手让人来。意思是说,只有你有好东西、真东西,就会不愁卖。

哥弟窑瓷器


哥弟窑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源于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窑”以紫口铁足、釉裂成纹,变幻见长,釉层饱满丰润,釉色清雅、浑厚,素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如釉面呈现“百圾碎”、“鱼子纹”、“冰裂纹”、“流水纹”等自然纹片为之上品。“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而闻名天下。白胎厚釉,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以“梅子青”、“粉青”最为名贵。

弟窑米黄釉:聚福洗

“哥弟窑”瓷器过去一直为宫廷所用,现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尊享其“国宝”之地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纯洁、平安、吉祥、富贵。对哥弟窑瓷器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与艺术涵养。

作为陶瓷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哥弟窑,自古以来就以它温润、清新、似水若露的高雅气韵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所珍爱亦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为世界所瞩目。

弟窑粉青釉:天池洗

“哥弟窑”所烧制成功的水洗,玉润清雅,未有蓄水,驻足视之便会出现“滢水满底”之感,令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历来更是文房、茶道、赏玩、聚财(古称:聚宝盆)不可或缺的美器,宋代烧制的哥弟窑水洗被誉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祖国的骄傲。

如今,东磊瓷坊在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实践中,坚守原料、工艺、产地不变的原则,使“哥弟窑水洗”光彩重现,再现宋代“哥弟窑洗”之高雅神韵,现已成为各界收藏爱好者的挚爱。

“东磊瓷坊”创始于1999年,多年以来致力于“五大名窑“的探索、试制,并与全国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常年的合作、研发。东磊瓷坊烧制的“哥弟窑”作品,采用纯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严格遵循古法传统工艺,不靠化学颜料的添加与涂染,经“练泥、拉坯、素烧、上釉、煅烧”等几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做到了与宋代制作产地、原料、工艺、特征相符相应,用实力呈现出国宝名瓷之神韵,使件件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无法仿造性。

弟窑粉青釉:天池洗

因完全采用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烧制过程全赖于瓷土与火的自然窑变还原而成,并且要达到高温玉化(温度高达1320℃以上),诸多因素非人力可掌控,因此与宋代一样成品率极低,故而自古完美之作弥足珍贵,一经面世便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喜爱,并被多国社会名流及爱好者所收藏。在以后的岁月里,东磊瓷坊更坚守着“宁无作品,不改本色”的宗旨,踏着祖辈的足迹,尽全力的打造每一件作品,给后代留下耐人品味、值得传承的精品,让这份国人的骄傲久存于世,代代相传。

仿哥碗应为宣德制


冯光铭先生曾经在《中国陶瓷》一书中对宣德仿哥器指出:“康熙、雍正仿宣德器,大都有真品作样。因此,可以相信宣德也应有仿哥器”。

这只哥釉碗,碗高6.9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7.5厘米,呈敞口,口微撇,斜弧腹,圈足,有历经沧桑的痕迹。圈足外足墙内敛,里足墙外斜,具有足端难以抓起的鲜明的宣德时代特征。

碗胎质灰褐,除足底露胎外,余通施炒米黄色乳浊釉,釉层较薄,微撇的碗口有不规则的一圈釉,釉面密布细密开片纹,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分辨纹片有深浅不同的黑、黄两色,深的为黑片,片纹粗;浅的为黄片,片纹少。纹片大小相间,如同蜘蛛网,是哥釉器特有的金丝铁线纹;开片原理为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原是缺陷,经烧瓷工匠的巧妙构思,把原来的缺点变成了具有美观自然、端庄雅丽等优点的纹片。

碗因使用年代太久,内底有半径为5.5厘米的釉被磨损,阳光下侧视,内底残留未磨损的釉亮光闪闪。碗外口沿一周釉下亦有2.5厘米至3厘米范围内纹片被磨的痕迹,也只能依靠放大镜隐约见到残留的片纹,碗外壁显橘皮纹。

值得深思的是,圈足内壁片纹依旧,底部釉面只有几条无色的冰裂纹和棕眼,以及交叉分布的粗线纹,线纹状如水藻,大概为支烧时垫具遗留的痕迹。圈足底向内斜削,黑褐色,应为铁足。

据介绍,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的哥釉盘和碗,学术界对其真伪尚有争议,认为属清康熙仿品可能性较大。这件哥釉碗同样为日常生活用碗,虽无款,但就其底难抓起的特征看,符合仿宣德哥窑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从“官哥不分”到“官哥同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哥柚瓷器

相关推荐